2014高考历史(人民版)成套训练专辑:课时训练28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合集下载

全程复习构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时训练

全程复习构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时训练

课时训练24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福州模拟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在《论孔子》中认为,“孔子是真正的圣人,他自视清高,是人类的立法者,绝不会欺骗人类。

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

对此评述不正确的是()A.孔子思想影响了启蒙运动B.孔子思想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思想丰碑之一C.孔子思想是最有用的思想D.孔子思想有利于解决人类的现实问题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材料是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的言论,因此A正确;由材料可知B、D正确;C“最有用”说法太绝对,故C错误。

答案 C2.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积极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却“累累如丧家之犬”,失望而归。

这说明()A.周天子强化统治,孔子难以生存B.“仁”“礼”思想不合时宜C.当时兴办私学为官府所禁D.当时战乱不断,思想萧条解析春秋末年,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轮番称霸,A项不正确。

当时“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C项不正确。

社会大变革催生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思想界十分活跃,D项不正确。

孔子之所以不被重视,主要在于其思想不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选B。

答案 B3.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

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

’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

’如其言,果愈。

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

’”这则故事反映了()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经》放在病人枕边可以治愈病患,这显然是不可实现的,过于夸大儒家经典的作用,使其神圣化。

答案 A4.战国时期有一个学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这个流派应是()A.墨家 B.道家C.法家 D.兵家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法家思想。

历史一轮训练课后限时集训24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

历史一轮训练课后限时集训24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四)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2021·德州检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D[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促进了富民思想的出现,D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主流形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A项错误;根据材料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属于各学派的主张,不代表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C项错误.] 2。

(2020·珠海检测)汉儒抛弃了孟子的“民贵君轻”论、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而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这说明() A.汉儒完全背离了孔孟之道B.外儒内法的格局最终形成C.汉朝政府企图用思想统一加强政治统一D.意识形态领域出现适应君主专制的变化D[先秦时期孟子的思想体现出民本思想,“从道不从君”体现出道义的重要性,“尊君卑臣”体现出君主的重要性,说明意识形态领域出现适应君主专制的变化,故D项正确;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A项错误;外儒内法的思想是汉代儒家思想特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论述汉代思想统一的目的,故C项错误.]3.(2021·泉州质检)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葬”“节用",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

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课堂过关演练第27课时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人教版,含答案)

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课堂过关演练第27课时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人教版,含答案)

(必修3))第27课时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一、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1. 代表人物(1) 道家:老子、庄子;(2)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3) 墨家:墨子;(4) 法家:韩非子。

2. 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1) 孔子:①教育上:有教无类;②思想核心是“仁”,就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为政以德。

(2) 孟子:①仁政;②民贵君轻;③性本善。

(3) 荀子:①施政用“王道”和“仁义”,以德服人;②君舟民水论;③性恶论。

孟子、荀子等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二、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 董仲舒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道德标准。

(2) 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方面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另一方面兴办太学,让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五经”。

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在全国各郡兴办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这样,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例1】某中学历史探索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

”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

”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 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 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 甲—墨乙—儒丙—道丁—法D. 甲—道乙—墨丙—法丁—儒【例2】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28课时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精)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28课时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精)

扎实提升节节高限时规范训练第28课时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 (2013 •师附中调研)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是()。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③中央集权制度确立④各种思想交相辉映A .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 .①②④解析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①②④分别为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

③说法错误,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故选D项。

答案D2. (原创题)“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这句话最有可能出自下列哪个人物之口()。

A B CD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孝悌”、“仁之本”,由此判断是儒家思想,四个人物中,只有孔子属于儒家,故选C项。

答案C3. (2013青岛开发区月考)“国弱民强,民强国弱。

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A •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B .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 •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解析材料强调:国家弱则人民强,人民强则国家弱。

这是“君民对立”的思想。

治国的策略应该“弱民”,目的是加强统治。

“羞辱人民则人民追求官爵”,“让人民力量削弱”则人民尊重官员,“让人民贫困则他们重视赏赐”,这是法家强调一种统治的权术和策略。

答案A4. (改编题)右图展现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先秦诸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A .道家、法家B.法家、墨家C.儒家、法家 D .道家、儒家解析道家的顺应自然,儒家“仁”的思想分别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故选D项。

答案D5. (2013九江模拟)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23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23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时作业23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B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解析: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表明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故B项正确。

2.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此可见,道家( D ) 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解析:“反对掠夺,拯民疾苦”是墨家的主张,故A项错误;道家并不主张追求平等,故B项错误;道家虽然消极处世,但绝不是与世完全无争,而是要缓和斗争,在“无为”的前提下达到统治的目标,故C项错误;根据“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知道家遵循规律,和谐处世,故D项正确。

3.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

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

”该思想家的流派是( B )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解析: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与材料中的“法术”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该思想家主张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教化而必须依靠“法术”和“规矩”,属于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故B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尚贤”“非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道家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与材料主张相去甚远,故D项错误。

4.(2020·合肥模拟)易中天说:“从____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____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____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____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28课时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28课时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

第28课时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山师附中调研)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是()。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③中央集权制度确立④各种思想交相辉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①②④分别为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

③说法错误,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故选D项。

答案 D2.(原创题)“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这句话最有可能出自下列哪个人物之口()。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孝悌”、“仁之本”,由此判断是儒家思想,四个人物中,只有孔子属于儒家,故选C项。

答案 C3.(2013·青岛开发区月考)“国弱民强,民强国弱。

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解析材料强调:国家弱则人民强,人民强则国家弱。

这是“君民对立”的思想。

治国的策略应该“弱民”,目的是加强统治。

“羞辱人民则人民追求官爵”,“让人民力量削弱”则人民尊重官员,“让人民贫困则他们重视赏赐”,这是法家强调一种统治的权术和策略。

答案 A4.(改编题)右图展现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先秦诸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A.道家、法家B.法家、墨家C.儒家、法家D.道家、儒家解析道家的顺应自然,儒家“仁”的思想分别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故选D项。

答案 D5.(2013·九江模拟)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29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课时提升作业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29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课时提升作业 新人教版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九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永州模拟)《周易》研究被称为“易学”。

《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

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此可见《易经》()A.是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B.其思想广泛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之中C.是古代中国各民族智慧的结晶D.是后世著书立说的范本【解析】选B。

“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能充分说明是“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故A 错误;“无论……还是……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表明其思想影响广泛,故B正确;《周易》不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故C错误;“释家林立”是解读,“无论……还是……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说的是联系,与“范本”不符,故D错误。

2.孔子认为:管仲为相,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并大力赞赏他“如其仁”;而孟子则猛烈抨击管仲背弃旧主、不知礼仪。

孔孟对于管仲的不同评价,反映出()A.儒学内部存在激烈的分裂与斗争B.儒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教条化C.孟子生活的时代社会秩序相对稳定D.孟子有选择性地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解析】选D。

题干材料论述的是孔子和孟子对管仲的不同认识,不能说明儒学内部存在激烈的分裂与斗争,故A错误;孟子对管仲的认识出发点不一样,不能说明儒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教条化,故B错误;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并非相对稳定,故C错误;孟子对管仲的评价不同于孔子,说明孟子有选择性地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故D正确。

【拓展延伸】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人物内容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政仁义、王道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3.(太原模拟)孔子曾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2014届高考历史 1-2汉代儒学活页规范训练 人民版必修3

2014届高考历史 1-2汉代儒学活页规范训练 人民版必修3

课时二汉代儒学(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下列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除《秦记》、《诗》、《书》、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的书籍之外,统统烧毁B.“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C.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D.“焚书坑儒”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影响答案 A2.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XB.“民贵君轻”的主XC.“性善论”D.“大一统”的思想解析由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可知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正迎合了汉武帝的需求。

答案 D3.董仲舒认为文化的“一统”与政治“一统”之间的关系是( )。

A.一致的 B.相反的 C.分离的 D.以上都不是解析在董仲舒看来,文化“一统”与政治的“一统”是一致的,而文化的“一统”又可以成为政治“一统”的根基。

答案 A4.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

A.神化封建统治 B.宣扬“仁政”思想C.宣扬“民本”思想 D.反对苛政刑杀解析西汉时期,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需求,它的基础是“天人感应”,通过强调“人君受命于天”,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A5.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书生,你所遇到的景况可能是( )。

①你的教科书除了儒家经典外,还会有法家经典②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③即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④如果你考试合格的话,可以到政府任官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汉武帝推崇儒学把儒家经典“五经”作为教科书,不可能有法家经典,这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格格不入的。

答案 C6.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打破了门第限制B.削弱了皇权C.有利于选拔人才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解析科举制有利于强化专制体制,巩固皇权,故B项不正确。

A、C、D三项均是科举制的影响。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2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课时作业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2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课时作业

第32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

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 )A.墨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2.“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

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

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这种主张应出于(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3.孔子主张“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二者的共通之处是( )A.强调法治 B.强调德性修养C.重视教育 D.人性本善4.吕思勉先生说:“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

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

”下列与材料观点相近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B.食必常饱,然后求美C.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D.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5.对于管仲,孔子认为他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并赞赏他“如其仁”;孟子抨击他背弃旧主、不知礼仪。

这说明了( )A.对人物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儒家学派内部存在分歧C.战国时期更加注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D.儒家思想得到新的发展6.《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由此可见孔子( )A.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B.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C.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D.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7.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

符合两者观点的是( )A.主张“因材施教” B.重视人民群众力量C.认为“人性本善” D.通过教化使人从善8.《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

【创新设计】2014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28课时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限时规范训练 人民版

【创新设计】2014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28课时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限时规范训练 人民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第28课时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潍坊期末)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道德准则和哲学基础的思想流派是( )。

A.道家、墨家B.儒家、道家C.儒家、法家D.墨家、道家解析儒家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而老子指出世界的本源是“道”,并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所以奠定了后世的哲学基础。

故选B项。

答案 B2.(原创题)“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这句话最有可能出自下列哪个人物之口( )。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孝悌”、“仁之本”,由此判断是儒家思想,四个人物中,只有孔子属于儒家,故选C项。

答案 C3.(2013·江苏徐州摸底)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於有一成不变之观。

“这里所指的”一成不变之观“是A.宗法血缘关系B.君权神授思想C.儒家传统道德D.法家治国精髓解析“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可知,儒家传统思想开始于孔子,至秦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答案 C4.(改编题)右图展现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先秦诸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

A.道家、法家B.法家、墨家C.儒家、法家D.道家、儒家解析道家的顺应自然,儒家“仁”的思想分别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故选D项。

答案 D5.(2013·盐城摸底)《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由此可见,韩非子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A.人情关系B.伦理道德C.法制建设D.礼乐秩序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韩非子主张严刑峻法,主张法治。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时作业 人民版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时作业 人民版

课时作业28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1.历史学家郭沫若指出,“社会的转变”促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这里“社会的转变”是指( )①分封制崩溃及井田制瓦解②士阶层的迅速崛起③各种治国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中央集权制在秦朝才建立,所以④不符合题意,①②③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的表现,故选B。

答案:B2.(2013·辽宁沈阳质检)1948年在起草《世界人权宣言》过程中,中国代表张彭春提议将孔子的一个主张翻译成“conscience”放进宣言之中,并写入了宣言的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

与“conscience”对应的孔子观点是( )A.礼B.义C.仁D.忠解析:从材料中可知宣言第一条主要体现出人的自由、平等、良心、兄弟关系等,这与孔子“仁”的思想观点具有一致性,体现出人际关系的平等、和睦相处和爱人。

答案:C3.(2014·西安模拟)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B.主张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实施仁政C.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主张教育“有教无类”解析:本题考查孔子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材料中“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说明统治者要有“五常”,材料中描述的是五种首先的规范,不是人际关系。

C、D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B4.(2014·上海模拟)有一种学说,主张“信奉者应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在沉思冥想中回归大自然。

理想的臣民有粗大的骨骼、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而理想的统治者则是‘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真题实战演练 人民版 (2)(1)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真题实战演练 人民版 (2)(1)

【快乐考生】2015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第28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真题实战演练人民版[命题视角透析]1.从近年来的考题看,主要侧重对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并兼顾其他学派的思想的考查,复习中注意掌握儒家思想以及其他各学派思想和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影响;能纵向和横向比较中外思想家的思想。

2.从命题角度看,儒家思想的许多合理部分,如教育理论的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伦理道德中的诚信;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仁、德、民本思想,维护国家统一的大一统思想,容易和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等一些热点问题相结合,来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现实意义的理解。

[真题实战演练]1.(2013·重庆卷)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由题干材料中该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神学依据可知,该学者是西汉的董仲舒,C项正确。

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A、B、D 三项均与题干所示思想特点不符。

本题选C项。

答案:C2.(2012·海南卷)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传统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强调的是“好礼”“好义”“好信”,并没有反映“民本”和法治,故A项和C项错误。

材料内容并未涉及“礼治”,故无法体现“礼治为先”,D项错误。

礼、义、信都是仁政思想的体现,故B项正确。

答案:B3.(2011·上海卷)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解析:本题考查儒家、道家、法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

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29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人民版

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29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人民版

课时规范练29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1.(2023·四川名校高三联考)某学者认为,“仁爱”是孔子公共性思想的核心,“仁”既是个体内心存有,同时也是个体在公共交往、政治活动中所需要贯彻到底的原则。

孔子希望怀有“仁”德的圣贤、君子,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品德,努力实现社会大同、团结和个体自适其性的公共生活理想。

可见,孔子的公共性思想( )A.意在强化儒学的主流地位B.着眼于社会关系的和谐C.实现了功名与道德的结合,故B项正确。

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表述是墨子的思想,并非儒家思想,排除。

2.(2023·四川百校联考)孟子有言:“诸侯有行(周)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

”韩非却针锋相对地指出,“故(周)文王行仁义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并认为“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两人的言论实质上体现了( )A.无为与有为之争B.王道与霸道之争C.民主与专制之争,材料中孟子的意思是希望当代仿效周文王施行仁义,即王道;而,因此韩非提倡威势,即霸道。

两人言论的实质是王道和霸道之争,故选B项。

“无为”体现的是道家老子的思想,而材料孟子和韩非分别属于儒家和法家,排除A项。

孟子与韩非的言论都是为君主服务,不存在民主,排除C项。

复古与革新是表象,不是实质,排除D项。

3.(2023·四川成都模拟)“周公辅成王”是著名的历史典故。

山东嘉祥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有很多呈现周公为成王行冠礼继王位,大臣们跪伏于地或俯身恭立,以彰显成王尊严(如下图所示)。

这反映出,汉代( )A.崇尚周代礼乐制度B.山东仍实行分封制度C.君臣伦理观念强化,结合所学,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促进,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周代的礼乐制度已经遭到破坏,排除A项;汉代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排除B项;汉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9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件人民版

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9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件人民版
被吸收到儒学体系
中,成为维护专制政
权的工具
“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墨家
墨子
学说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还提出了非 攻、尚贤、尚同、节用等讲求实际功利精
神的主张
汉代以来,逐渐湮没 失传
知识点二 汉代儒学
(一)“焚书坑儒”
本质上是思想专制
1.背景:秦初,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
有教无类
(2)历史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诗》《书》《礼》《乐》《易》 《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 (1)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__道__德__规__范___。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____仁__政_____”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
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重要概念·理一理 黄老哲学 黄老哲学是战国时期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 创始人。“黄”是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是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初期。黄老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兼采阴阳、 法、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特点是“无为而治”。黄老 思想主要就是汉初的统治思想,即“休养生息”。 想一想:黄老哲学对西汉初年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结论要语·辨一辨 1.董仲舒新儒学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 ) 2.“罢黜百家”、推崇儒学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 ) 3.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 播与发展。( √ ) 4.察举制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史观史论 1.唯物史观——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 (1)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 (2)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 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 2.历史解释——董仲舒的治国思想 (1)治理权力的“合法来源”:“君权神授”。董仲舒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君 权神授”观,为君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 (2)制约机制的设计:“伸君”“伸天”。君主是民众的治理者,但君权要受天的 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须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对君权进行 了约束和规范。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训练28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人民版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训练28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人民版

课时训练28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3·潮州联考“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C.注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D.注重研究人的前世来生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答案 B2.2013·济南月考下列言论有悖于民本思想的是( )A.“因民之利而利之”B.“兼相爱、交相利”C.“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解析A项大意是:统治者务必关注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尽可能满足民众的物质利益需要。

是孔子的思想主张。

B项是墨家思想,意思为: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

C项大意是:用气势代替武力制止暴力,用宽仁的道德不足以使国家稳定。

属于法家韩非子的思想。

D项是荀子的思想,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治活动就必须为民众服务。

答案 C3.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道:“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

……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古今一也。

”反映荀子的思想主张是( )A.主张“以德服人” B.主张“性恶论”C.主张“施仁政于民” D.主张“弱者道之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材料含义是君主治理好国家的上策是“以德服人”,故A项正确。

材料讨论的是治国策略而非人性,B项错误。

C 项是孟子的思想主张。

D项是老子的主张。

答案 A4.2013·绍兴模拟“和”是儒家在探究“天人”、“人人”、“人我”关系中总结出来的处世智慧。

其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长幼有礼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⑤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A.①② B.①③⑤C.②③④ D.④⑤解析②维护的是等级制度,④属于教育观念,故排除②④。

2014年高考历史一轮 第27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时作业

2014年高考历史一轮 第27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二十七) [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基础演练1.如果回到2500年前,在下图所示的场景中你可能听到 ( )《孔子讲学图》①“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② “君权神授”“大一统”“天人感应”③“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④“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2.孙某某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某某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

孟子实为我等某某主义之鼻祖。

”孙某某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X( )A.人性本善B.舍生取义C.君轻民贵D.得道者多助3. 学了“百家争鸣”的有关历史后,几个同学在一起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其中说法不恰当的是( )A.小X:数学老师学期初就制定规章,并严格执行,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B.小王:语文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者风XC.小李:外语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涉,无为而治,深得老子真传D.小代:历史老师很会摆架子,特别注意师道尊严,招人厌,这是庄子的做法4.“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提出这一思想主X的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5.“我一边上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温家宝总理所引用的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力、尚贤,主X节俭的墨家思想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6. “故明主之治国也,众其守而重其罪,使民以法禁而不以廉止。

……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

”材料中的观点属于 ( )A.老子B.孔子C.孟子D.韩非7.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董仲舒能力提升8.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X。

高考历史思想文化史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

高考历史思想文化史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1讲
2.代表人物 (1)孔子 ①提出“ 仁 ”与“ 礼 ”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 明的社会。 ②注重政治与 人事 ,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主张“ 有教无类 ”,注 重人的全面发展。 ④其言论被编纂成《 论语 》 。
第11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1讲
(2)庄子 ①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 自然无为 。 ②其思想集中体现在《 庄子 》一书中。 3.历史影响:老庄崇尚 自然 ,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 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15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1讲
(三)法家思想 1.时代背景:战国的 法家 人物在各国推行了变法运动。 2.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和韩非 (1)李悝 ①推行“ 尽地力之教 ”, 提高农业产量, 增加国家田租 收入。 ②主张用严酷的 刑罚 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 以加强君权。 ③所著《 法经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专制主义 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以 汉民族 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3)汉武帝起用 儒学 之士。
第33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1讲
2.内容 (1)董仲舒倡导 儒学 ,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 (2)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 是确定儒学独尊的地位, 文化 的 “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 (3)汉武帝重用儒生、设置 太学 、表彰六经,使儒学地位 开始提升。
第2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3.宋明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包括儒学的复兴,理学的形成 和陆王心学的形成。 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包括李贽 、黄宗羲、顾炎 武、王夫之、唐甄等反传统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训练28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3·潮州联考)“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C.注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D.注重研究人的前世来生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答案 B2.(2013·济南月考)下列言论有悖于民本思想的是()A.“因民之利而利之”B.“兼相爱、交相利”C.“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解析A项大意是:统治者务必关注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尽可能满足民众的物质利益需要。

是孔子的思想主张。

B项是墨家思想,意思为: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

C项大意是:用气势代替武力制止暴力,用宽仁的道德不足以使国家稳定。

属于法家韩非子的思想。

D项是荀子的思想,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治活动就必须为民众服务。

答案 C3.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道:“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

……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古今一也。

”反映荀子的思想主张是()A.主张“以德服人”B.主张“性恶论”C.主张“施仁政于民”D.主张“弱者道之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材料含义是君主治理好国家的上策是“以德服人”,故A项正确。

材料讨论的是治国策略而非人性,B项错误。

C项是孟子的思想主张。

D项是老子的主张。

答案 A4.(2013·绍兴模拟)“和”是儒家在探究“天人”、“人人”、“人我”关系中总结出来的处世智慧。

其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长幼有礼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⑤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A.①②B.①③⑤C.②③④D.④⑤解析②维护的是等级制度,④属于教育观念,故排除②④。

答案 B5.墨子曾批评说:“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

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

”为改变这一状况,墨子主张() A.“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B.“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高予之爵,重予之禄”C.“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D.“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以兴“天下之利”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墨子批评的现象是当时社会没有任人唯贤,因此得出“尚贤”的主张。

答案 B6.《孟子·离娄上》中说道:“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这说明孟子()A.与孔子的思想完全相同B.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C.不承认等级差别的存在D.只要求统治者具有“仁”的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孟子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发展,提出了“仁政”思想,A项错误,B项正确。

根据“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叙述可看出C、D两项错误。

答案 B7.《老子》一书中有“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内容。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主张小国寡民B.反对人际交往C.不利社会发展D.主张积极革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根据材料可知,老子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A、B、C三项均正确。

老子的主张与社会变革、进步是格格不入的,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8.韩非子在《韩非子·大体》说道“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不吹毛而求小疵”。

这说明他注重()A.实行仁政B.以法治国C.绝对权威D.无为而治解析注意材料中“道私者乱,道法者治”这一关键信息,可以看出韩非子主张法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A项是儒家的思想,D项是道家老子的思想,C项虽是韩非子的主张,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正确。

答案 B9.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①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②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③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④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战国时期出现大一统思想源于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变化的需求。

结合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可知,思想大一统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社会稳定的需要,①②③④说法均正确。

答案 D10.(2013·宿州质检)“民弱国强,民强国弱。

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上述言论体现的是()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解析材料认为国家弱则人民强,人民强则国家弱,治国的策略应该是“弱民”,让人民尊重官员,这体现了法家强调统治的权术和策略。

“仁政”“憎恶权术”和“兼爱”的主张明显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 A11.如果你是信奉道家思想的老师,要遏制学生晚自习说话的现象,你的认识与做法是()A.这是品德问题,要进行思想教育B.这是违纪行为,主张进行严格惩罚C.这要影响班级,要给他一点教训D.这是无意识的,应等学生自我觉悟解析解答本题应明确儒、道、法、墨等学派的思想主张,分析选项内容与各家思想的衔接点。

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主张“无为而治”。

答案 D12.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分权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

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孟子主张“君轻民贵”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史论结合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切入点是儒家思想的历史实践。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题干所述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其次要以此观点认证选项所述历史事实是否与题干的观点一致。

结合董仲舒提出新儒学思想的背景判断,选C项。

答案 C13.“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在上述建议下,出现了() 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三教合归儒解析仔细阅读材料,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

这一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儒家思想至此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答案 C14.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在董仲舒看来,人之本性存有“善”的潜“质”,但未有“善”的体现,要使人之善的本性表现出来,就必须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来教化他们,这是“天意”。

这段话的意思概括一下就是: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答案 A15.汉武帝时期,儒学取得官学独尊的地位。

此后()A.法家、阴阳家等思想学派被完全禁止B.儒学教育与考试、选官制度相结合C.结束了皇权干预思想学术的恶劣局面D.思想界自由探索的精神得以复苏解析儒学独尊后其他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汉武帝的创造,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

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

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答案 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仁者爱人。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

——《论语》材料二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

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

——《荀子·王制》材料三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

……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

——《荀子·议兵》材料四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仁”字书法和某网友的“仁”字QQ头像。

请回答:(1)“仁”的思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2)根据材料二,概括荀子在治理国家方面的基本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荀子在“兼人”方面的基本观点。

(4)你是怎样理解孟子“仁者无敌”思想的?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仁”还寄寓着现代国人怎样的期盼?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1)问,应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进行分析。

第(2)问,“仁”、“义”即仁义,“威”即王道,注意它们各自的作用。

第(3)问,根据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第(4)问,先理解其字面意思,进而结合两幅图片进行分析。

答案(1)针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提出了“仁”的主张(具体回答春秋社会背景也可)。

(2)荀子认为只有用“仁义”“王道”治理国家才可以不战自胜、不攻自得。

(3)荀子认为“兼人”有三法:以德兼人,以力兼人,以富兼人。

其中上策之法是以德兼人。

(4)孟子主张“仁”出自人的天性,把“仁”作为人类正义的基本准则,从“仁”出发,人们就会友爱或获得帮助,化解矛盾或获得战胜艰难困苦的力量;对于统治者要行“仁政”,才能天下归心,才能结束列国纷争的局面。

期盼: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崇尚正义,社会有序,和谐发展。

17.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东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

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

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

……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