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岳川著
英语论文参考文献精选3篇
英语论文参考文献精选3篇英语论文参考文献精选1篇英文及其它语种的文献在前,中文文献在后,参照以下标准执行。
期刊论文Bolinger, D. 1965. The atomization of word meaning [J]. Language 41 (4): 555-573.朱永生,2006,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2):83-90。
论文集论文Bybee, J. 1994. The grammaticization of zero: Asymmetries in tense and aspect systems [A]. In W. Pagliuca (ed.). Perspectives on Grammaticalization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35-254.文秋芳,2003a,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 [A]。
载文秋芳、王立非(编),《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C]。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55-259。
网上文献Jiang, Yan. 2000. The Tao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An Elementary textbook on 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OL]. (accessed 30/04/2006).王岳川,2004,当代传媒中的网络文化与电视批评[OL], (2005年11月18日读取)。
专著Bloomfield, L. 1933. Language [M]. New York: Holt.吕叔湘、朱德熙,1952,《语法修辞讲话》[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译著Nedjalkov, V. P. (ed.). 1983/1988. Typology of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s, trans. Bernard Comrie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赵元任,1968/1980,《中国话的文法》(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M],丁邦新译。
北大教授王岳川的惊天“书法骗局”
北⼤教授王岳川的惊天“书法骗局”这⼏天,书法圈⾥闹得沸沸扬扬的事情莫过于⼀个署名叫“长安易居⼠”的⼀篇⽂章《王岳川的“书法骗局”》。
⽂中称,作为中国最⾼学府的教授,王岳川的书法是标标准准的俗书,甚⾄还是丑书。
此⽂条理清晰、论据充分、有理有据、直击⼼灵,坦⽩讲,⽂中每⼀个观念,甚⾄是每⼀个标点⼩编都同意。
今天我们转载整合长安居⼠的两篇“讨王檄⽂”,经飨⼤美读者。
王岳川的“书法骗局”作者:长安居王岳川属于通常意义上的“才⼦”,从他的个⼈履历中知,他于80年代初期、中后期分别毕业于四川⼤学和北京⼤学。
在那个时代,考取四川⼤学本科的难度,恐怕⽐之现在考取名校的博⼠学位都要困难。
况且,王岳川在80年代中后期已经获得了北⼤的研究⽣学位,这种受教育的经历,对中国的普通百姓⽽⾔就是天之骄⼦!王岳川的智⼒、学⼒,远过寻常我辈,故不容世⼈⼩觑!王岳川书作尽管王岳川⾃称,“⾃⼰五岁开始学书法,在川⼤求读时,每天临写⼀篇《兰亭序》,坚持四年不辍。
并在全国⾸届⼤学⽣书法⽐赛中获奖……”。
但是,恕我孤陋寡闻,在80、90年代“书法热”如⽕如荼的⼤潮中,估计⼤家都未知有“书法家”王岳川之名,他登上书坛为⼈初知其名,最早不超过2000年;他以著名书法家的⾝份穿梭活跃于书坛,声名鹊起者不过是近⼗年间的事。
有⼀个有趣的现象,在能见的王岳川所有个⼈履历资料中,均⽆其出⽣年⽉,通常情况下,娱乐圈的巨星忌讳“粉丝”们知道其年龄,难道王岳川与巨星们有同样的忌讳?不过,通过他1982年毕业于四川⼤学的时间来推算,他⼤约出⽣于60年代初期,王岳川2000年登上书坛初为⼈知,到近⼗年以来在书坛声名鹊起,这⼀书坛资历与之同龄⼈相⽐,他在书法界的资历其实很浅,相对于他的同龄⼈,他在书法界可谓是同龄⼈中的⼀位书法“新⼈”,我作如此评价,约略符合事实。
王岳川书作在所有中国⼈眼中,北⼤是中国最顶级的学府,王岳川作为北⼤书法研究的领军⼈物,⾃然也⼀定是当代书坛的领军⼈物,加之他在公共空间的书法演讲⼝若悬河,辩才⽆碍,⼀时间获得书法拥趸⽆数,他所主的“⽂化书法”竟在书法界后来居上,已然蔚成当代书坛⼀个“显要”的书法宗派也。
王岳川后现代文化研究
后现代主义景观后现代主义已经来临, 这一事实谁也不可能否认。
然而 , 面对后现代主义 , 人们感到过去所依持的价值态度和观念体系开始崩塌 , 精神走向发生偏移。
于是 , 人们发出这样的疑问 : 后现代主义究竟是极端的现代圭义 , 还是否定的现代主义 ? 它同现代主义究竟具有一种什么关系 ? 它大体构成一种怎样的理论景观 ?一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20 世纪 60 年代初 ,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 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社会阶段 , 而现代西方文化也经历了一次次新的裂变 , 随之全面推进到后现代主义时期。
这个时期 , 各种文化哲学理论都陷入偏激的争执和论战之中 , 各种理论群体和流派杂色纷呈 , 各种文化 ( 艺术、文学、美学、哲学等 ) 倾向更迭汰变。
随着一次次理论撞击和兼容 , 后现代主义逐渐露出自己的头角 , 并迅速扬弃现代主义而成为风靡当代西方的 " 显学 " 。
后现代主义的迅速崛起反映出西方文化流向的新变化 , 也标示出它对现代主义的 " 反动 " 和 " 承续 " 的逻辑必然性。
因此 ,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成为 20 世纪文化发展和精神流向的内在轨迹。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这一发展轨迹中 ,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争成为整个文化逆转问题的焦点。
这个问题又分为两个方面 , 一是后现代主义源起的时间及其分期 ; 二是后现代主义究竟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动 , 还是现代主义的继续 ?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精神究竟是什么 ?现代主义在西方文化近半个世纪的激荡之后 , 使西方文化氛围和思维逻辑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 50 年代以后 , 现代主义内部诸多流派的松散组合的离心力以及自我发难和颠覆 , 加速了现代主义运动的解体。
后现代主义从现代主义的母胎中发生发展起来 , 它一出现 , 立即表现出对现代主义的不同寻常的逆转和撕裂 , 引起哲人们的严重关注。
西方文论基本阅读书目
西方文论基本阅读书目西方文论基本阅读书目[英]拉曼·塞尔登编:《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美]雷纳·韦勒克著《近代文学批评史》(1-8卷),杨岂深、杨自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2002、2005、2006年版;[荷]佛克玛、易布思:《二十世纪文学理论》,林书武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荷]佛克马等主编:《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论》,史忠义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英]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英]拉曼·塞尔登等:《当代文学理论导读》(第5版),刘象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美]门罗?C.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高建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美]拉尔夫?科恩主编:《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Samuel Enoch Stumpf, James Fieser,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Socrates to Sartre and Beyond(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德]E·卡西尔:《启蒙哲学》,顾伟铭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美]汤姆·洛克摩尔:《在康德的唤醒下:20世纪西方哲学》,徐向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英]安东尼·肯尼编:《牛津西方哲学史》,韩东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英]罗素:《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下卷(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西方哲学史》,丁三东等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D.J.奥康诺主编:《批评的西方哲学史》,洪汉鼎等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英]奈杰尔·沃伯顿:《哲学的门槛:写给所有人的简明西方哲学》,新华出版社2011年版;[挪]G.希尔贝克、N.伊耶:《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童世骏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王一川主编:《西方文论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赵一凡:《从卢卡奇到萨义德:西方文论讲稿续编》,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赵一凡:《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西方文论讲稿》,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朱立元主编:《西方文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陈太胜:《西方文论研究专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朱志荣:《西方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董学文主编:《西方文学理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田俊武编著:《从柏拉图到尼采:古典西方文论纵横》,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代迅:《西方文论在中国的命运》,中华书局2008年版;朱刚编著:《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王岳川:《20世纪西方哲性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温越:《当代西方文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汝信主编:《西方美学史》(第1卷,古希腊罗马至中世纪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汝信主编:《西方美学史》(第2卷,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汝信主编:《西方美学史》(第3卷,十九世纪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金惠敏等:《西方美学史》(第4卷,二十世纪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第1-7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邓晓芒:《西方美学史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张贤根:《20世纪的西方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程孟辉主编:《现代西方美学》,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缪朗山译、章安祺编订:《西方美学经典选译》(古代卷、近代卷、现代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朱狄:《当代西方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朱志荣、杨俊蕾主编:《西方文论选读》(英汉对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中、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章安祺:《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李衍柱:《西方美学经典文本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张中载等编:《西方古典文论选读》(修订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刘捷、邱美英、王逢振编著:《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朱立元等主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上、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朱立元总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1-4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何兆武:《西方哲学精神》(插图修订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刘放桐、俞吾金主编:《西方哲学通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俞吾金等:《德国古典哲学》,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江怡主编:《当代西方哲学演变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谢劲松:《20世纪的西方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张汝伦:《二十世纪德国哲学》,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莫伟民等:《二十世纪法国哲学》,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傅佩荣:《西方哲学与人生》(第二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傅佩荣:《西方哲学与人生》(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赵敦华:《西方哲学经典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黄见德:《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导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黄见德:《西方哲学东渐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中西会通的学术旨趣与人生境界——论王岳川教授的前沿学术研究和创新
代表一切 , 但是他坚信 , 伟大的学术成就必然是 由数量作为台基的。因为金字塔没有宽 阔的底 座 就无 法保 证 它 的高度 ,如果 没有 E积 月 累所 t 思 所写 的数 量 累积 而达 千万 字 , 而要 成 为 “ 量 从
釜
皙
多万字的《 ,由于劳累过度而持续一周
的 正是 因为 有他 “ i ( 止 ” 高 ir j n 的学术 , 也有 他 “ 游 t 玄” L , 太 的艺 术 。在某 种 意义上 说 , 王岳 川 既具 I
1 高 乎丢了 命。 想见, 他如此 命 H 蠢 烧几 性 可以 让 拼
命三郎” 的代价 是 :94年 7月 , 19 王岳 川 为 2 0 0
现 代 主 义 文化 研 究》 北 京大 学 出版 社 ,9 2 。 ( 1 9 )
此 书 写 于 18— 9 1 . 国 内第一 部 全 面介 9 9 19 年 是 绍 反 映在思 想 、 学 、 哲 文化 、 学 、 学等 领域 的 诗 美
万 物 , 求 上下 古 今 中外无 所 不通 , 力 最终 在 “ 德 体器用” 中达 到“ 以贯 之 ” “ ” 一 之 道 !王 岳 川 正
是 这样 一位 学者 。作 为 一位具 有 前沿 拓展 意 识
诗 歌 意境美 》 出色地 完 成 了大学 学业 , 由此 也可 知 王岳 川 当年枯 坐 图书 馆善 本 书室 苦读 苦 写 的 学 术艰 难 和论 文 分量 , 更 令人 感 动 的是 , 而 6年 后 他在 北 京 大 学 获得 文 学 硕 士 学 位 的 时候 , 其
・
西方后现代主义重要学术专著 , 开时代之先河 。 这本 书 思想 缜密 深邃 。行 文 言简意 赅 ,条 理 清 晰, 对后 现代 做 了全 景式 的扫描 , 后现代 主 义 是 研究 的重要 参考 书 , 影响甚 大 。其二 , 系统 地 他 给 中国学术 界提 供 了后学 研究 资料 ,主编翻 译 了 中 国学 者 编译 的 第 一 部 后 现 代 主 义 文本 选 集— — 《 现 代 主 义 文化 与 美学 》北 京 大 学 出 后 ( 版 社 ,9 2 。该 书选 译 了西方 后现 代 主义重 要 19 ) 思 想家 的代 表著 述 。为 中 国后 现代 主义 的研 究 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照。其三。他全面清理了 中 国后现 代 ( 殖 民) 后 主义 话语 , 出版 了第 一 部
文学批评理论参考书目
文学批评理论参考书目马列文论专题:计14种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马恩全集》第42卷);2、《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一、二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另有同类型书可选用);3、《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另有同类型书可选用);4、《毛泽东论文艺》(增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5、《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6、《高尔基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7、高尔基:《不合时宜的思想:关于革命与文化的思考》,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8、《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9、《卢卡契文学论文集》(第1、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10、《卢卡契文学论文选》(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11、《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选》,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12、《现代美学新维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13、 [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14、 [美]马丁·杰:《法兰克福学派史(1923-1950)》,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文学理论研究专题:计33种A类:1、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有旧版);2、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有旧版);3、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有旧版);4、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有新版);5、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有旧版可用);6、伍蠡甫选编:《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7、胡经之等编:《西方20世纪文论选》(1-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8、王逢振、盛宁等编:《最新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9、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10、 [美]卡勒:《文学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1、 [英]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12、 [荷]佛克马、易布斯:《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8年版;13、 [英]杰弗森等:《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14、 [美]科恩等:《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15、 [美]克里格:《批评旅途:六十年代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16、 [加]昂热诺等:《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17、 [法]贝西埃等主编:《诗学史》(上、下),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8、 [美]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9、 [加]叶维廉:《中国诗学》,三联书店1994年版;20、 [英]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1、汪民安等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2、王宁编译:《新文学史》(1),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3、王逢振主编:《2000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2001年版;24、王逢振主编:《2001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
常微分方程第三版1
所以每天共有 Ns(t)个健康者被感染.
于是病人增长率为
N di Nsi,
dt
又因s(t) i(t) 1,再由初始条件得
di i(1 i)
dt
i(0) i0
思索与练习
1.曲线上任一点旳切线与两坐标轴所围成旳三角形
旳面积都等于常数 a2 ,求该曲线所满足旳微分方程.
解: 过点(x, y)的切线的横截距与纵截距分别为:
第一章 绪论
常微分方程是当代数学旳一种主要分支,是人们处理多 种实际问题旳有效工具,它在几何,力学,物理,电子技术,自 动控制,航天,生命科学,经济等领域都有着广泛旳应用,本 章将经过几种详细例子,粗略地简介常微分方程旳应用,并 讲述某些最基本概念.
§1.1 微分方程模型
微分方程:
联络着自变量,未知函数及其导数旳关系式.
假设在疾病传播期内所考察地区的总人数N不变, 时间以天为计量单位, 假设条件为 :
(1)在时刻t人群中易感染者(健康)和已感染者 (病人)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分别为s(t)和i(t).
(2)每个病人每天有效接触的平均人数是, 称日接触率.
解: 根据题设,每个病人每天可使
s(t)个健康者变为病人.
因为病人总人数为 Ni(t),
物体旳温度与其所在旳介质旳温度之差成正比.
解: 设物体在时刻 t 旳温度为 u(t). 根据导数旳物理意义, 则
温度旳变化速度为 du . 由Newton冷却定律, 得到 dt
du dt
k (u
ua ),
其中 k 0 为百分比系数. 此数学关系式就是物体冷却过程旳
数学模型.
u 注意:此式子并不是直接给出 和 t 之间旳函数关系,而只是
解: 设t时该时镭元素的量为R(t),
西方文论论文亚里士多德悲剧观
西方文论论文亚里士多德悲剧观第一篇:西方文论论文亚里士多德悲剧观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摘要: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给悲剧提出完整定义的人,并指出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语言、唱段和戏景。
本文论述了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观照及其历史地位。
关键词:悲剧理论悲剧情节悲剧人物历史地位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3—前322)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生于三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悲剧艺术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皮德斯之后,悲剧艺术十分繁荣的的时代。
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
正是这位百科全书式的伟人,在总结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了最早的以情节论为中心的悲剧理论,同时在历史上第一次概括了悲剧的定义,创造了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对后世特别是对西方悲剧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主要集中在《诗学》中,从第六节到第十九节,都是在讨论悲剧。
《诗学》通过悲剧与史诗、悲剧与喜剧之间的比较肯定了悲剧的创作过程,对悲剧情节的取材、情节的结构原则及艺术技巧等问题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
因此,车尔尼雪夫斯基尊称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的奠基人。
(1)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认为诗人的罪过是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而摧残理性,他否认史诗、悲剧、喜剧能表现真理,认为他们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
但史诗与悲剧相比较,柏拉图认为史诗优于悲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认为爱真理者不应该喜欢庸俗低劣的悲剧,因为它远离真理;苏格拉底也要求他的信徒们戒除和严格禁绝这种非哲学的诱惑。
其次,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最后一章中指出当时流行的观点认为“史诗的对象是有教养的听众—他们的欣赏无需身姿的图解,而悲剧则是演给缺少教养的观众看地。
所以,如果悲剧是一种粗俗的艺术,那么她显然是二者中的较为低劣者。
融古汇今与重建东方价值——王岳川教授谈“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的现代转换”
视为 悲剧 , 今天 我们 说 的“ 危机 中求生 存 ” 是 这 在 就
个道理 , 中国历 来又有 “ 而 居安思 危 ” 的文 化意识 。如
身 的生命元 素 的 。众所 周知 , 教 传人 中 国很 久 了 , 佛 但 只有禅 宗才真 正融人 中国文化 的机理 之 内。也 就 是说 , 西方 文论 可 以成 为 中国文论 身份 的标志 之一 , 但必 须经过 中国选 择 。因此 , 来 主义仍 然不过 时 , 拿 但是这 又是不 够 的。 拿来 之后还要 创新 , 果没有创 如
进西 方 , 了现 在 , 国逐 渐 在发 展 , 了一 个 崛起 到 中 到 的 阶段 , 我们 的身 份定位 就不再 是落后 就要 挨 打 , 而
有 价值 的东西 不会 被人为 地抹 去 ,但 是我 们 可 以为
其增添我们 自己的独有东西。 很多人在消费传统 , 而
本 刊编者 : 王老 师 , 您好 。建 设有 中国特色 的文
学艺术 理论是 世纪 之交 以来众 学者 一直在 探 索 的问 题, 重建 中国文 学艺术话语权 任 重道 远 。 王老 师在文
艺美 学 、 中西 文化 、 家经典 、 儒 中国 书法 等 方面 都是
著 名专 家 ,我 想就 一些 学术前 沿 问题 对您 做 一个访
换 又是 一个颇 为复杂 的命题 。 从研 究 的性 质着 眼 , 古 代 文论 大体 可 以分 为 本 体 性 研 究 和 应 用 性 研在上 世纪2 年代 到3年代 O 0
的繁 荣 正 是新 文化 运 动 与 整 理 国故 运 动 推 动 的结
果 。传统 价值 的失 落 的根 本上 是 中国农业 文 明面对
法论 的提 升 , 问题在 于 , 但 西方文 论进入 中国真正使 中国获得 了 自己的文 论地位 和身份 了吗?显然 , 任何
北大出版社文学类教材书目
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学类春季教材书目专业课教材博雅大学堂·中国语言文学■ 专业基础课及必修课教材■ 保持知识稳定性,吸收学界成果,体现学术进展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九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著定价:38.00元ISBN 978-301-03670-9/I ·0468【作者简介】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版有:《心灵的探寻》、《周作人论》、《大小舞台之间》、《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合著)等。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文学课堂:温儒敏文学史论集》等。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副馆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
主要著作有:《沙汀传》、《带着枷锁的笑》、《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等。
【内容简介】本书将中国现代文学史分为三个十年,即1917—1927年、1928—1937年6月、1937年7月—1949年9月,是为本书的三编。
本书通过这三个十年,展现了这一通称为“现代”段落中的“文学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其对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对外来文学资源的改造和运用,文学语言与形式方面的变革,以及其在“思想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方面发挥的特殊作用。
全书分三编,论述各时期文学的思潮与运动,各文体的状况及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代表了文学史研究的最新进展,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高校中文系基础课重点教材,并获首届“王瑶文学奖”。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教育部指定的现代文学教学大纲和教育部推荐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章节结构与基本内容,分为29章。
每章包括如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学习提示与述要,2.知识点,3.思考题,4.必读作品与文献,5.评论节录。
书后附有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硕士、博士入学考试的试题。
温儒敏 编著定价:33.00元ISBN 978-7-301-12659-2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集中体现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以“师生对话”的教学方式重返文学史“现场”。
工业设计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共125本,重点20本)一、人、人类与哲学1.《文化.历史.人》邹广文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人的哲学问题》张传芳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3.《走向人的世界》王永昌中国工人出版社4.《智力圈---人与自然关系新论》周穗明科学出版社5.《人类的本质》韩民青广西人民出版社6.《人类的组合》韩民青广西人民出版社7.《人类的环境》韩民青广西人民出版社8.《人类的结局》韩民青广西人民出版社9.《人与自然、生态、科技、文化和社会》吴彤等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0.《人学-----未来世纪的热点》(俄)龚浩然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1.《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许崇正安徽教育出版社12.《人类意志的现实化》周农建学林出版社13.《人的全面发展与现时代》陈桂生上海教育出版社14.《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孙志文著陈永禹译上海三联书店15.《现代都市人类学》周大鸣中山大学出版社二、社会、行为与生活方式1.《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美)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出版社3.《未来的冲击》(美)阿尔文.托夫勒新华出版社4.《生活方式论》王玉波王雅林王锐生上海人民出版社三、文化、哲学、思维1.《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德)毛怡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王岳川北京大学出版社3.《文化价值论》司马云杰山东人民出版社4.《科学艺术和谐论》张相轮辽宁教育出版社5.《现代文化审美的科学形态》艾斐山西人民出版社6.《艺术化生存》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四川人民出版社7.《文化释义》李燕人民出版社8.《艺术文化学》丁亚平文化艺术出版社9.《哲学文化学》向翔上海科普出版社10.《文化哲学》许苏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1.《文化哲学》衣俊卿云南人民出版社12.《艺术哲学》丹纳人民文学出版社13.《哲学与文化》陈筠泉刘奔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4.《科学技术哲学新论》刘大椿出版社15.《技术哲学引论》陈昌曙科学出版社16.《工程哲学引论》李伯聪大象出版社17.《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徐长福上海人民出版社18.《文化模式与全球文化》夏建国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文化的本质与历程》(苏)陈文江吴骏远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于琨奇花菊香科学出版社21.《需要----创造论》章韶华王涛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2.《符号学原理》王东亮等译三联书店23.《在真与善之间》刘大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4.《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王雅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5.《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段伟文江苏人民出版社26.《现代性与价值冲突》出版社27.《当代审美文化批判》姚文放山东文艺出版社28.《艺术与审美的文化阐释》廖国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9.《社会传播学》宋林飞上海人民出版社30.《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美)阿尔文.托夫勒海蒂.托夫勒上海三联书店31.《审美社会学》潘智彪中山大学出版社32.《垃圾之歌》(美)周文萍连惠幸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四、科学、技术与人文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肖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科学与文化的足迹》吕乃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3.《技术.理性.制度与社会发展》出版社4.《高技术时代的人文忧患》肖峰江苏人民出版社5.《科学技术论》任殿雷江苏科技出版社6.《新技术的商业化》(瑞士)张作义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7.《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高亮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8.《技术的人性面与非人性面》肖峰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9.《技术社会化引论》陈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0.《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何兆武何冰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1.《技术发展的社会形成》肖峰人民出版社12.《技术传播》金兼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3.《技术的报复》徐俊培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4.《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肖峰江苏人民出版社五、生态1.《生态化----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实质与方向》欧阳志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生态智慧论》佘正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论消费主义》出版社六、心理学1.《设计心理学》李彬彬出版社2.《认知心理学》王更生汪安圣出版社3.《消费者心理学》(美)出版社4.《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江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城市社会心理学》出版社6.《工程心理学与人的作业》(美)出版社7.《民族审美心理学》于贤德三环出版社8.《造型艺术心理学》高庆年知识出版社七、设计史、设计理论1.《世界工业设计史潮》李亮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中国青年出版社3.《1945年以来的设计》(美)彼得.多默著梁梅译四川人民出版社4.《非物质社会》(美)滕守尧四川人民出版社5.《艺术设计概论》李砚祖湖北美术出版社6.《设计学概论》尹定邦出版社7.《工业设计概论》陈能林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8.《艺术设计学》凌继尧徐恒醇上海人民出版社9.《工业设计思想基础》李乐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0.《视觉思维》(美)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1.《意大利设计》梁梅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2.《器具的进化》(美)丁佩芝陈月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3.《美术信息学》罗一平中山大学出版社14.《人类理性与设计科学---人类设计技能探索》杨砾徐立辽宁人民出版社15.《广义符号学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德)徐恒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6.《现代十大设计理念》丛书江苏美术出版社17.《产品设计与开发》(美)杨德林主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八、美学1.《科技美学原理》陈望衡许喜华上海科技出版社2.《科技美学》徐恒醇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3.《美学新编》欧阳周顾建华宋凡圣浙江大学出版社4.《现代设计美学》章利国河南美术出版社5.《艺术设计美学》陈望衡出版社6.《艺术符号美学》出版社7.《造物之美》李砚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8.《审美学通论》何迈安徽人民出版社9.《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刘骁纯山东文艺出版社10.《美是和谐》周来祥贵州人民出版社11.《再论美是和谐》周来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2.《中国技术美学之诞生》张博颖徐恒醇安徽教育出版社13.《反美学》潘知常学林出版社九、艺术1.《艺术的意蕴》陈旭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哲学与艺术》王颂华等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3.《艺术的起源》杨志明章建刚云南大学出版社4.《论艺术形式美》于培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艺术概论》艺术概论编写组文化艺术出版社十、建筑1.《建筑创作中的艺术思维》沫小虎同济大学出版社2.《时尚与冲突-----城市文化结构与功能新论》任平东南大学出版社3.《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徐千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建筑形式语言》赵明跃罗文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环境行为学概论》出版社6.《建筑文化学》陈凯峰同济大学出版社7.《当代建筑美学意义》赵巍岩东南大学出版社8.《建筑文化、艺术及其传播》王小慧百花文艺出版社9.《当代艺术视野中的建筑》杨志疆东南大学出版社10.《构建生活美-----中外城市生活方式比较》出版社11.《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建筑设计》出版社12.《媒介.建筑----传播学对建筑设计的启示》周正楠东南大学出版社13.《建筑与个性----对文化与技术变化的回应》(美)张磊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4.《体验建筑》支文军徐千里同济大学出版社。
王岳川著《艺术本体论》
王岳川著《艺术本体论》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研究文艺本体论的学术专著。
全书除"绪论"、"结语"以外,共有6章。
从体例上看,全书由两部分构成,前3章围绕本体与存在本体的关系展开,后3章是前部分的发展,主要研究艺术本体论的三维构成,将本体论还原为人的活感性的生成活动:在创作中表征为新体验、在作品中凝定为新形式、在解读中生成新意义。
在"绪论"中,著者认为,文艺本体论问题不仅确实存在,而且问题之多、涉及范围之广、问题之严峻,实在是当代文艺学美学再也无法回避的。
尤其是20世纪的西方文艺和美学遭遇到种种困境,使得哲思隐遁,成为操作,成为游戏,艺术成为宣泄,意义成为虚无,成为审丑,艺术与人生超越都成了问题。
这些本体论层面的问题,值得我们的和诗学关注和分析,值得当代文艺学建构者反思。
第1章"本体论演进与文艺本体论嬗变著者首先指出,所谓本体指本源性存在,而本体论(Ontology)是对本体加以描述的理论。
本体论是对人的活动与人存在其中的世界的一种整体的、终极的看法,是追问生存的真理、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根基。
本体论与认识论、价值论相联系,使得本体论问题同时也成为认识论和价值论问题。
本体不是已成之物,而是未成之物,在本体的探求中,哲学家依据本质与存在同一的过程中对必然和自由的看法,而形成不同的本体论:古希腊"自然实体本体论"、中世纪"神学本体论"、近代"理性本体论"、现代"生命本体论"。
本体论演变实现了四个转向:①由传统实在的自然绝对本体论转向人类生命本体-一个感性生命本体(即由客观世界转向人的生命世界);②由恒定不变的存在(自然、上帝)转向人的感性生成(过程、时间);③由无时间的大全转向时空之中的过程;④由客体论(必然)转向主体论(自由)。
著者指出,艺术同样也经历了一个本体论转换过程:①摹仿:古典本体论;②表现:浪漫本体论;③形式:语言本体论;④:批判本体论。
80—90年代文学思潮
第二节
90年代文学思潮
从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东欧 剧变、苏联解体、东西方长期对峙的冷战局面消失,人类世 界进入了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
经济激剧变革及其带来的拜金主义迅速上升为社会关注的尖 端,价值多元和立场分化的变革时代,让作家艺术家和人文 知识分子面临着痛苦的选择和决裂。 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知识分子精英文学和大众通俗文学相对 独立却又彼此渗透。
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
这一文学思潮的引领人物是活跃的新锐作家,包括韩少功、 郑义、阿城、李杭育、贾平凹、郑万隆等。1985年,韩少 功发表了《文学的‚根‛》。李杭育、阿城、郑义、郑万 隆等一批相关文章相继问世,许多报刊杂志开辟专栏讨论。 对民族文化的寻根,是力图通过对民族生存观念和行为方 式的追寻与反思,展示出民族意识、心态的形成过程,重 建民族文化的现代形态。这些努力为文学的创新突破寻找 到新的途径与可能性,无疑具有推动文学发展的积极意义。
“清除精神污染”和对所谓错误作品的批评
1983年下半年至1984年初, 文艺界展开了名为‚清除精 神污染‛的斗争。这场斗争 从批判诗人白桦创作的电影 剧本《苦恋》和根据这个剧 本改编拍摄的电影《太阳和 人》开始。 ‚清除精神污染‛和‚反资 产阶级自由化‛运动,涉及 不少有探索勇气和有创造力 的作家、理论家,他们受到 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伤害, 有些人从此在文坛上消失。
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
1979年1月,上海《戏剧艺术》发 表陈恭敏《工具论还是反映论—— 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一文,对 长期统治中国文艺界的权威理论 ‚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大胆地 提出了质疑。 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中 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 在北京召开,是这个阶段的重要事 件。》,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 题定下了基调。此后,文艺为人民 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 方针得以再次确立。
对美学终极关怀对象的探究
对美学终极关怀对象的探究王林君(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100048)摘要:自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以来,关于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争论从未间断,从鲍姆加登的“感性认识的完善”,到黑格尔的“艺术的哲学”。
中国美学界自上世纪以来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也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今天,关于美学终极关怀的问题甚少讨论了。
笔者认为只有在搞清楚美学研究的对象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展开美学学科的研究工作,“过时”并不意味着没有意义。
本文正是尝试结合哲学和美学新的发展来重新探讨这一古老而重要的美学问题。
关键词:生命状态;审美经验;审美体验;共在世界中图分类号:I1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3-0013-04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3.006一、美学学科定位问题要研究清楚美学学科的终极关怀对象,首先必须界定清楚美学的学科定位问题。
美学在学科划分上属于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但美学又不同于一般哲学,美学总是要关涉到人的情感问题,因此美学和艺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另一方面美学也不同于艺术,艺术所主要关涉的是创作及艺术技巧等问题,但美学不同。
笔者认为,美学是借助哲学的洞彻思维,通过艺术作品的直接启迪而达到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和提升。
因而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终极关怀的对象是人的生命问题。
哲学的思维是一种纯理性的思辨过程,艺术则更偏向于感性,美学以哲学为思维武器,通过艺术的启迪而实现对人的生命的提升和超越,美学综合了理性、感性、直觉等所有认知能力于一体而达到对生命整体的关切叩问以及超越提升。
从这一角度来看,美学最终关涉的是人的生命存在的问题。
二、美学学科的终极关怀对象:生命本身美学终极关怀的不是宇宙的本源,亦不是如何创造艺术的问题,不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而是在这样的世界里人的生命如何安放的问题。
哲学不是美学的目的,艺术更不是美学之目的,美学是以哲学的思辨精神启迪人的生命,同时通过艺术,通过审美过程而达到对生命的大解放,实现人的生命以及生存状态的丰富性、多维性的审美的人生。
书坛名家王岳川作品欣赏
综 合 资 讯
● 北京国艺 轩精品 推荐
W or ppr c a e fW a e ka e i t s o ng yu chu a ous p n er an f m ai t
书坛名家王岳 川作 品欣 赏
等 奖 等 。在 执 教 北 京 大 学 期 间 ,长 期 从 事 书 法 创 作 和 书 法 教 学 工 作 , 以思 集 识 , 以识 带 笔 ,形 成 了 他 学 者 王 岳 川 教 授 在 当 代 学 术 界 是 一 位 富 有 独 特 造 诣 的 学 者 。 他 在 文 艺 本 体 论 研 究 、现 代 性 和 后 现 代 性 研 究 、 文 艺 美 学 与 文 化 研 究 、 西 方 文 化 思 潮 与 重 建 东方
劲 飞 扬 的 用 笔 ,使 字 体 间 架 上 下 呼应 ,左 右 顾 盼 ,笔
在 进 行 学 术 思 考 和 研 究 对 话 中 , 王 岳 川 教 授 在 书 法 理 论 和 书 法 创 作 领 域 也 倾 注 了 大 量 精 力 ,并 为 当 代 中 国 书 法 的 发 展 做 出 了 积 极 的 贡 献 。著 有 《 法 艺 书 术 美 学 》 , 书 法 文 化 十 五 讲 , 中 国 书 法 文 化 精
集 合 ,其 势 、 其 意 、其 味 、其 情 难 以 穷 尽 。 在 线 条 的
神 ,主 编 了 洋 洋 2 0 言 的 《 国 书法 文化 大观 》 。 5万 中 这 方 面 的 文 化 推 进 和 意 义 创 新 ,值 得 申说 。 王 岳 川 教 授 近 年 来 提 出 了 “ 化 书 法 ” 这 样 新 文 思 想 ,认 为 “ 化 书 法 的 当代 意 义 在 于 :尽 可 能 正 确 文 处 理 书 法 与 文 化 的 关 系 ,在 充 分 继 承 书早 年 专 攻 颜 楷 ,用 笔 取 势 筋 骨 厚 重 , 追 求 恢 宏 磅 礴 的 大 美 。其 后 转 向 二 王 行 草 ,用 笔 行 中 带 草 ,方 圆 并 施 , 又 补 之 以 学 术 浑 厚 之 气 ,不 激 不 厉 ,颇 富 文 人韵 意 。再 后 取 苏 之 酣 畅意 态 和 米 之 风 樯 阵 马 ,结 体 稳 中 富 险 而 兴 随 笔 划 ,章 法 错 落 起 伏 而 又
电视广告的符号学解读
传播学研究新闻界ISSN1007-24382007年第6期,2007年12月PressCirclesISSN1007-2438No.62007.Dec.2007.电视作为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能够到达最大范围的受众,成为当前日常消费品广告发布的主流。
同时电视因其视像的传播特性,可以采用多种叙事、编码方式,如故事、神话、隐喻、标志语等叙事和编码方式,契合了当前日常消费品广告发布周期短,创意不断更新的特点。
一、电视广告作为符号的学理依据学术界对能否将电视广告作为符号进行研究存在争论,本文采用电视广告作为符号的观点。
以下将从符号的定义、能指与所指的划分、符号的三个特征以及符号的意义生成机制来论述电视广告作为符号的学理基础。
学术界关于符号的定义有很多,但美国符号学先驱皮尔士对符号的定义因其更具概括性和穿透力,成为一个经典定义:“一个符号(sign),或者说象征(representation)是某人用来从某一方面或关系上代表某物的某种东西。
”①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则认为每一个符号均由“能指”———即意象、客体或声音本身(符号的这部分具有物质形式)和“所指”———即符号所表示的概念这两个部分构成。
一个符号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它必须有某种物质形式、它必须指自身之外的某种东西、它必须被人们作为某种符号使用与承认”。
②符号之所以能够指涉现实世界、表达意义,则在于“能指”与“所指”之间的意指关系,即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意义”指向关系,这是符号表意的生成机制。
电视广告作为人们所广泛体验的社会事件,作为一种独特的信息模式,它以利用词语和图像来改变信息接受者的行为为目的。
电视广告可以作为符号,因为电视广告由“能指”(由声音、图像构成的广告“视像”)和“所指”(广告“视像”表达的观念、产品、服务等概念)构成,“所指”通过“能指”得到表达,而且“能指”之所以能够表达“所指”就在于人们默认这种表意机制,即该符号被人们作为符号使用与承认。
西方文论-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
. 欢迎同学们西方文论西方文论西方文论序言所谓西方文论,指的是流行于以欧洲为主的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它是对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文学本身及其要素、功能、结构等方面进行思考的结晶。
西方文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亚里士多德《诗学》于公元前4世纪成书并得以广泛流传以后就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问。
也正因为如此,文学理论(文论)在西方一直被称为“诗学”。
一、西方文论的源头西方文论的直接源头是古希腊文论,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论。
古希腊形成了以天人相分追求知识的科学型文化和向外求真的科学型美学;整个古希腊在文学本质上就是以模仿说为基调。
中国天人合一的伦理型文化造就了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因而中国传统文论主张的是“诗言志”“诗缘情”“文以载道”。
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心之官则思……此天之所与我者”《周易》“与天地合德”;董仲舒“天人感应”;[宋]张载、朱熹西方文论发源于古代希腊文论,因而,古希腊的古典主义文论就成了西方文论的重要根基和范式。
古罗马的古典主义是对古希腊古典主义的定型化,因而,一般都把二者称为古代古典主义。
19世纪以前,西方文论以古典主义为主导倾向。
其表现是:一方面,后世的古典主义是在新的时代的变种;另一方面,古希腊的理论在新的时期变换了一下说法。
西方文论的源头西方文论的源头除古希腊外,还应了解的是1、中世纪文论:它受基督教神学的控制和影响,形成了神秘主义文论,追求形而上的思辨,探讨终极关怀问题,把真善美结合起来。
2、康德,他在西方哲学、美学、文论上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许多理论主张都打上了康德的印记。
二、西方文论的分界1、古典和现代的分界西方文论的发展,以19世纪为大的分界,19世纪以前为古典主义,19世纪中叶以后为现代主义2、现代和后现代的分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整个欧洲、美国等西方世界的社会、文化、文学进入到了“后现代”时期。
(文学上的后现代主义)古典主义形成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潮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岳川著
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研究文艺本体论的学术专著。
全书除”绪论”、”结语”以外,共有6章。
从体例上看,全书由两部分构成,前3章围绕艺术本体与存在本体的关系展开,后3章是前部分的发展,主要研究艺术本体论的三维构成,将本体论还原为人的活感性的生成活动:在创作中表征为新体验、在作品中凝定为新形式、在解读中生成新意义。
在”绪论”中,著者认为,文艺美学本体论问题不仅确实存在,而且问题之多、涉及范围之广、问题之严峻,实在是当代文艺学美学再也无法回避的。
尤其是20世纪的西方文艺和美学遭遇到种种困境,使得哲思隐遁,写作成为操作,语言成为游戏,艺术成为宣泄,意义成为虚无,审美成为审丑,艺术与人生超越都成了问题。
这些本体论层面的问题,值得我们的哲学和诗学关注和分析,值得当代文艺学建构者反思。
第1章”本体论演进与文艺本体论嬗变著者首先指出,所谓本体指本源性存在,而本体论(Ontology)是对本体加以描述的理论。
本体论是对人的活动与人存在其中的世界的一种整体的、终极的看法,是追问生存的真理、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根基。
本体论与认识论、价值论相联系,使得本体论问题同时也成为认识论和价值论问题。
本体不是已成之物,而是未成之物,在本体的探求中,哲学家依据本质与存在同一的过程中对必然和自由的看法,而形成不同的本体论:古希腊”自然实体本体论”、中世纪”神学本体论”、近代”理性本体论”、现代”生命本体论”。
本体论演变实现了四个转向:①由传统实在的自然绝对本体论转向人类生命本体-一个感性生命本体(即由客观世界转向人的生命世界);②由恒定不变的存在(自然、上帝)转向人的感性生成(过程、时间);③由无时间的大全转向时空之中的过程;④由客体论(必然)转向主体论(自由)。
著者指出,艺术同样也经历了一个本体论转换过程:①摹仿:古典本体论;②表现:浪漫本体论;③形式:语言本体论;④文化:批判本体论。
即从摹仿外部世界的艺术,愈来愈走向本体的诗(艺术),艺术不再是去意指实在的绝对本体,而是人的活动过程的诗意显现。
著者标举新艺术本体论-艺术活动价值论,这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存在的实践本体论和艺术交流的价值本体论。
作为活动价值本体的艺术,成为人的感性的审美生成或生成活感性的自由生命活动。
艺术成为人在其感性生命活动中对世界本真价值的追询,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对艺术新形式的追求。
美在于生命,美是生命活动的超越性价值,艺术是生命之美的创造。
艺术本体是艺术活动本体、作品本体和价值(超越)本体的统一。
第2章”当代美学核心:艺术本体论”。
著者要追问的是,艺术本体论何以同为当代美学的核心?著者指出,人类的永恒希望是对自身加以审美直观,超越时空的限制以确立自然生命的意义。
然而,人们在为这希望寻找现实的根基和实现的途径时,却受到了逻辑经验主义对本体存在的致命打击和对终极价值的消解,饱尝哲学中人非中心化的恶果,看到了理性主义与人的普遍分裂,经受了神恩坍落的茫茫无路。
而艺术与人一起承担了世界对人的中心地位的打击,艺术在哲学美学的现代危机中,走向与人对话的前景。
著者从以下几方面论证了艺术本体论成为当代美学核心的内在根据:现代艺术作为人的生存方式;写作何为:危机时代中的运思;现代语言本体论转向:从理性批判到语言批判、从人说语言到语言说人;后现代文艺本体消解论:解拆深度模式、消解历史意识、消蚀主体精神、消除审美距离。
第3章”艺术超越:人的审美活感性生成”。
著者追问:艺术本体与人类本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人通过艺术并在艺术中领悟和超越了什么?著者认为,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价值存在是人的生存世界的价值确证:艺术是由人创造出来,并为了人而存在的,艺术是人超越生命有限性而获得无限性的重要中介。
人作为感性的有限个体进入绝对无限的纯粹自我,需要双重超越即时间和空间的超越。
时间作为有限无限关系的交点,在实在论上加以把握,时间成为生命的自身否定关系,如将艺术与时间结合起来,时间就变成一个价值论命题,成为生命自身肯定的过程。
换言之,人通过艺术而追求无限,他因这种无限的追求从有限存在
之中超越出来,而使这种追求本身变成了无限。
艺术体验是以未来朗照现在,感性个体携带生命的全部过去和现在进入未来之中,并根据内心体验过的内在时间重新构筑出一个全新的时空(境界)。
这种通过艺术审美所把握到的无限境界将感性个体引出了有限性的规定和局限性的存在,使人与世界仿佛瞬间同一,刹那凝定为永恒。
这种时间超越是从有限设定无限,从个别进入绝对,通过在时间中进入整体关系而扬弃无限。
而人的空间超越向度是向上升华,即以超验原则来设定世界,以一个更高的视界来反观这个世界,找到世界的本真意义,使生活世界诗意化。
艺术使超越问题从时空超越转入对生命价值的终极看法,它将人的无限追求本身无限化了。
艺术作为一种超越活动,对存在与时间这一极为深刻的诗化哲学问题加以解答。
艺术作为生命超越中介本体,其中介原则是生成,艺术的生存即使人朝自己的本质生成,在艺术”活感性”的生成中,开启自己本质的处境的新维’度,达到生命意义的透明性。
活感性是实践的感性,是在生命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着的感性,是属人的感觉突破了理性的专制后达到的理性与情思统一境界的人性解放。
艺术活感性具有一个三维本体结构,体验本体、作品本体、解释本体。
这是本书后3章加以展开的重点。
第4章”体验本体:审美感悟与艺术创造”。
著者认为,艺术的审美体验是人与世界得以敞开的关键,是人的生命充满意义的瞬间。
著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①审美体验-艺术与生命的本体构成:体验与生命具有同构共生性,体验与艺术具有内在指向性,体验与意义具有主客互动。
性,体验与世界具有主体意向性;②艺术体验-与艺术的本源沟通:审美体验与审美经验的区别与联系。
审美经验具有历史积淀性、被动性和接受性特点,更重普遍认同性,更多相对静态性。
审美体验是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导向活动的,更重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和鲜明个性特征,是审美动态过程论。
审美体验的发生和拓展表现为”起兴”(初级直觉)、”神思”(想象)、”兴会”(灵感)几个不同的层面。
这几种不同层次深度的体验形式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审美体验的动力过程,呈现出由初级层次向高级层次、由外部体验向内部体验、由浅层感受到深层体味的层递性,即初有审美经验的支持和制约(审美静观、感物),然后有现时感触兴会,在想象力的作用下,最后获得指向未来及永恒的超越现实的审美体验(灵感),艺术家将体验产生的审美意象用完美的形式加以传达,就形成具有独特审美体验的艺术品。
审美体验是艺术生命的创生,艺术体验是生命的自由超越形式,生命之气是体验的本体论根基。
第5章”作品本体:文学本文层次论”。
著者指出,2 0世纪文艺美学对何谓艺术品加以探索,但均未真正解决艺术品与非艺术品划界的问题,这导致艺术品本体研究的转向:艺术品本体研究由其定性逐渐变为定点(特定时空或语言指涉);由艺术品是什么(质的规定性)变为艺术品存在于何处(现实确定性);由艺术本体存在的研究,逐步转向主体如何规定艺术品的特质方面;由作品客观物质自主性(自然本体论)向主体的人的价值主体性(生命本体论)转向。
著者认为,艺术品存在形式的历史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历史:古希腊美学强调形式即本体、近代美学注重形式与内容二无论、现代美学标举作品层次结构论。
因此,整个艺术文化史,在某种意义上是艺术品存在形式不变演变和扬弃的历史。
著者从现象学美学角度对作品存在方式加以展示后,分别对作品结构进行本体的多维透视:新批评向心式细读-由字面意到象征意;结构主义作品分析-从形式到深层意蕴;现象学追问-由确定性到不确定性;境界拓展-一从有形到无形。
著者认为,艺术作品具有言、象、意三层次,并具有由言显象,由象悟意的内在美学逻辑。
第6章”解释本体:文学意义的审美生成”。
著者展示了文艺解释学从方法论到本体论的发展轨迹以及接受美学从作品本体到读者本体的视界转移,提出文学接受的主体性建立的新景观:(1)能动性:对主体性的认同;(2)创造性:期待视野的打破;(3)体验性:生命意识的投注;(4)唤醒性:灵魂意象的苏生。
著者认为,艺术解释活动是主体生命参与的理解和体验活动,带有主体情思的痕迹。
在解释活动中,作品产生了新的意义。
文学意义的生成
基于多种解释形态,即解释的符合论,揭示的创生论,解释的逆转论。
在”结语”中,著者认为,艺术本体三维结构通过人的生成活感性,对人的感知方式、运思方式、语言形式和精神取向加以重新建构,达到人的感性的审美生成。
艺术作为人的一种超越性活动方式,在当代世界具有”生命精神化”的重要价值。
艺术不仅使人那蛰伏于胎胞中的种种要素、潜能逐渐得到自由的伸展,而且直接显示人的生命意义和对人的本质加以感性自我确证。
艺术审美在使”单维的人”转化生成为”完整的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铸灵价值。
著者坚持艺术本体论是历史生成的这一命题,认为艺术没有恒定不变的本体,艺术本体就深蕴在人的历史发展之中,流动在艺术自身的不断变革中,对艺术本体意义的探索成为对人类本体的总体揭示和敞开,这一过程永远没有终结。
托福提分小组编辑整理 严禁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