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工作搜寻理论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工作搜寻国内外研究述评

工作搜寻国内外研究述评

工作搜寻国内外研究述评【摘要】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工作搜寻已经被认为是职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并且在职业选择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工作搜寻理论的最新发展,评价了主要的理论模型和观点,对搜寻过程和搜寻方法的实证研究也进行了简要的回顾。

在此基础上予以简要评述。

【关键词】工作搜寻国内国外述评一、工作搜寻的国外研究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工作搜寻行为已经被认为是职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并且在职业选择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George J.Stigler (1961,1962)两篇关于“搜寻理论”的文章为“工作搜寻理论”拉开了序幕,但他研究的是一般商品的信息搜寻,并未论及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搜寻。

McCall (1965)的序列寻访模型最先把搜寻理论应用于分析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工作搜寻行为。

Phelps(1970)提出了职业搜寻理论,认为各用人单位对劳动的报酬是不同的,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搜寻者通过搜寻活动来逐渐了解工资分布,通过比较工作搜寻的边际成本和可能获得的边际收益来决定是否继续搜寻。

大量的研究聚焦于发展职业选择理论模型和收集关于人们如何进行职业选择的实证数据(Schwab,Rynes,Aldag,1987;Soslberg,1967;Vroom,1964)。

然而职业选择模型通常认为工作搜寻选择决策已经完成,工作搜寻目的处于相对静止的时间点(Lee,Mitchell,1994;Schwab et al.,1987)。

当然这种理论模型也拓展出了一个关于职业选择决定因素的有价值话题,尽管如此,该理论模型并没有涉及职业选择之前的工作搜寻行为的理解。

同样,传统的自愿失业理论也认为影响工作搜寻行为的因素与导致失业的因素有些类似(Horn,Caranikas-WaIker,Prussia,Griffeth,1992)。

然而有些研究则认为工作搜寻并不是失业的前兆,有时候这两个过程可能是负向关系(Horn,Griffith,1991)。

国内外信息检索资源调研报告

国内外信息检索资源调研报告

国内外信息检索资源调研报告一、引言信息检索是指根据用户的需求,在信息资源中寻找与之相关的信息的过程。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检索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国内外不断涌现出各种信息检索资源。

本文将对国内外的信息检索资源进行调研,以了解其特点和优势。

二、国内信息检索资源1. 中国知网中国知网是国内最大的综合性学术信息数据库,拥有大量的学术文献、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资源。

其检索功能强大,可根据关键词、作者、期刊等进行检索。

此外,中国知网还提供了学术搜索、学术论坛等功能,方便用户交流和学术研究。

2. 万方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是国内领先的综合性学术资源库,涵盖了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等多种资源。

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作者、学科等进行检索,并可获得相关的学术论文、期刊等。

3.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开发的学术资源库,提供了大量的科技期刊文章。

用户可以根据关键词、作者、期刊等进行检索,并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相关的期刊文章。

4. 豆瓣图书豆瓣图书是国内最大的图书评论社区,用户可以在此搜索图书信息,并查看其他用户的评论和评分。

该平台还提供了图书推荐、书单分享等功能,方便用户选择合适的图书。

三、国外信息检索资源1. 谷歌学术谷歌学术是全球最大的学术搜索引擎之一,汇集了全球各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期刊、学位论文等资源。

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作者、期刊等进行检索,并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相关的学术文献。

2. IEEE XploreIEEE Xplore是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开发的学术资源库,包含了大量的电子和计算机科学相关的学术文献、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等。

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作者、学科等进行检索,并可以获取相关的学术论文和期刊。

3. PubMedPubMed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开发的生命科学领域的学术资源库,包含了生物医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学术文献和期刊。

国外关于工作满意度研究状况综述

国外关于工作满意度研究状况综述

国外关于工作满意度研究状况综述国外有关工作满意度的研究是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这些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定义与度量:国外的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工作满意度进行定义,大致可归纳为两种:情绪性满意度和认知性满意度。

情绪性满意度指的是对工作所引发的情绪体验的满意度,认知性满意度则是对工作中各个方面的认知和评价的满意度。

为了度量工作满意度,研究者们采用了多种问卷测量工具,如Minnesota满意度问卷、Spector的工作满意度问卷等。

2. 影响因素:国外的研究发现,工作满意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特征因素如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等与工作满意度有一定的关系。

另外,工作特征(如工作内容、工作安排、工作资源等)、组织特征(如领导风格、组织文化、发展机会等)和个体特征(如自我效能、工作投入等)也对工作满意度产生影响。

3. 后果与影响:工作满意度与一系列工作相关的结果和变量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员工流动性、组织承诺等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同时,工作满意度还与员工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家庭关系等有着密切的关联。

4. 应对策略:国外的研究者还研究了如何提高工作满意度的策略。

其中,组织支持、领导与管理风格、奖励与认可、工作设计等因素被认为是可以影响工作满意度的重要策略。

同时,个体也可以通过积极应对、职业发展规划、平衡工作与生活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工作满意度。

总的来说,国外的研究对工作满意度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工作满意度的定义、影响因素、后果与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这些研究对我们理解和提高工作满意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西方就业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就业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就业理论研究综述引言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议题。

对于个人来说,就业是谋生的途径,也是实现个人价值和成就的途径。

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就业是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因此,理解和研究就业问题对于制定有效的就业政策和保障个人福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西方研究中一些重要的就业理论。

这些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就业问题的本质和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综述中,将介绍教育与技能匹配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以及创业和自主就业理论。

教育与技能匹配理论教育与技能匹配理论是研究个体教育与技能状况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理论框架。

该理论主张,个体的教育与技能水平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教育与技能匹配理论将个体的教育与技能需求分为三个层次:低技能、中技能和高技能。

该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结构的变迁和技术进步,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因此,个体通过提升自己的教育与技能水平,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更好地匹配,将会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教育与技能匹配理论的局限在于其忽视了社会结构和制度对个体就业机会的影响。

此外,该理论也无法解释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以及教育与技能匹配之外的其他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不平等现象的理论。

该理论主张,劳动力市场并非一个统一的市场,而是有分割和不平等的。

个体在这个市场中根据其社会背景、性别、种族、教育程度等特征而被分割成不同的群体,不同群体之间存在就业机会和待遇的差异。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将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垂直分割和水平分割。

垂直分割指的是不同群体之间在职业层次上的差异,即某些群体更容易获得高薪、高地位的职业机会。

水平分割指的是不同群体之间在行业或职业领域上的差异,即某些群体更容易进入某些行业或职业领域。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强调社会结构和制度对个体就业机会和待遇的重要性。

从工作搜寻理论浅析大学生知识性失业

从工作搜寻理论浅析大学生知识性失业

从工作搜寻理论浅析大学生知识性失业[摘要] 近年来,大学生知识性失业已成为我国一个十分令人关注的现象。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从工作搜寻理论的角度看,与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相互搜寻有关。

大学生知识失业必然会对青年自身和教育、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关键词] 工作搜寻大学生知识性失业危害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快速扩大,就业体制改革的推进,大学生知识性失业问题日益突出。

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11万人,另外还有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加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率比2008年有所下降。

人保部称,截至2009年7月1日统计,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但仍有近1/3大学生未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形势。

大学生知识性失业,是指受过较高教育的大学生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

它表现为:一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找不到适合于自己的工作又不愿低就于较低层次的工作而成为显性的知识性失业者。

二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找不到适合于自己的工作但迫于生计或为达到其他目的屈就于较低层次的工作则成为隐性的知识性失业者。

即“人才高消费”。

一、从工作搜寻理论看大学生知识性失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本文拟从工作搜寻理论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所谓工作搜寻,就是失业者或在职人员到劳动力市场中搜寻理想工作的过程。

职业搜寻理论认为:(1)劳动者为获得满意的报酬必须在劳动力市场上搜寻;(2)在职业搜寻时间达到最优前(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效益=边际成本),劳动者处于失业状态为理性选择。

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人才资源总体短缺的前提下,出现的大学生知识性失业,这与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相互搜寻有关。

在用人单位的工作搜寻中,由于较高的解雇成本和雇用成本以及对经验门槛的设置等原因,企业趋向于少招聘没有经验的大学毕业生。

由于新进一个大学生,其效益要在工作几年以后才能发挥出来,多进人意味着单位人力成本的提高与职工平均收益的降低,由于短期效益,很多用人单位不愿进新人。

工作搜寻理论匹配模型及其政策启示

工作搜寻理论匹配模型及其政策启示

工作搜寻理论\匹配模型及其政策启示内容提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戴蒙德、莫藤森和皮萨里德斯这三位诺奖得主的主要研究贡献。

随后对这三位经济学家的主要理论——工作搜寻理论和匹配模型进行了简单回顾和梳理。

最后,对上述理论的政策启示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均衡搜寻均衡失业率职位空缺劳动力市场紧缩性贝弗里奇曲线作者乐君杰,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杭州 310027) 一、引言标准的新古典劳动供给理论不存在“失业”这种选择,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前提条件下,市场所有的供需信息都将反映在市场价格(工资)上,劳动者通过比较自己的保留工资与市场工资的大小来决定自己是否就业,否则就选择闲暇消费或家庭内生产,成为非劳动力市场参与者。

该理论暗含的前提就是只要劳动者愿意,工作就可在瞬间唾手可得,而不必寻找。

显然,这种假设是不符合现实的。

事实上,由于市场存在各种不可避免的形形色色的交易成本,特别是信息的不完全,劳动者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来搜寻其最适合的工作,或者先暂时找到一份工作后,再在职搜寻最优工作。

同样,企业也希望以尽可能低的工资来雇用一个适合其空缺职位的劳动者。

这种“摩擦”的存在就使得在市场存在很多空缺职位的情况下,失业仍不可避免。

那么,在“摩擦市场”中,求职者的求职策略、工作搜寻强度及失业持续时间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空缺职位(雇主)和失业(求职者)之间又是如何形成匹配的?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彼得·戴蒙德教授(Peter Diamond)、西北大学的戴尔。

莫藤森教授(DaleT.Mortensen)以及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克里斯多佛·皮萨里德斯教授(Chris-topher A.Pissarides)所构建的均衡搜寻理论和匹配模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强有力的解释。

他们的研究不仅使在经济周期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动态变化环境下分析均衡失业现象成为可能,还回答了政策和制度是如何影响失业、职位空缺及工资的,其理论和研究方法更是被广泛应用于婚姻市场、房地产市场等所有具有摩擦性质的市场的分析。

发达国家职位空缺数据收集和调查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对我国的借鉴

发达国家职位空缺数据收集和调查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对我国的借鉴

发达国家职位空缺数据收集和踃查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对我国的借鉴唐鑛摘要:本文以美国对职位空缺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为主线,参考其他主要国家的政策和实践来进行职位空缺数据收集和研究方面的比较并对中国劳动力需湂统计的情况进行一个简单的评论.我们以1965年NBER的研讨会为分渴庭,把世界范围内对职位空缺数据的收集和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1)1930S-1966年:这个阶段主要是对职位空缺数据收集的探索阶段;(2)1967-现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各个国家对职位空缺数据的大规模踃查,在数据收集方滕上的规范发幕和理论形成阶段.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职位空缺数据是经济景渔情况变化的一个最主要指标,同时也是一个很好使用的指标;职位空缺数据在对劳动力需湂的反映上都是可行的指标,对于劳动力需湂趋势的预测效果很好;职位空缺数据和失业的统计数据结合起来有助于我们对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的把握和分析,从而出台正确的劳动力政策;职位空缺统计数据在对培训需湂的指导方面是很有用的,帤其是在短期培训方面对于帮助失业者找到工作的效果很好;许多国家帆职位空缺数据用于职业指导,但这种指导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都不强。

关键词:职位空缺劳动力踃查劳动力市场The theory and practices of job vacancy data collection and survey in developed countryAbstract:The thesis, whose theme bases on the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n the data of job vacancies in America, compares job vacancy data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among main countries according to their national policies and practices, as well as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labor demand statistics in China. Divided by the NBER Seminar in 1965, there are two stages of the job vacancy data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in the world-wide area. The first stage is from the 1930s to 1966, and it is featured by the exploration of the job vacancy data collection. The second one is the stage for the norms and theories of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in which various has implemented cosmically the survey of their job vacancy data.Through the comparison, we have found that the job vacancies data were an important index as well as an index which can be employed well. The job vacancies data can be used to reflect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job vacancies data and the statistics data of unemployment may help us grasp and analyze both the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and tribology unemployment, and thus help us to establish right labor policies. the labor demand and to predict the trend of the labor demand. Moreover, the job vacancies statistics data can be used to guide the training demand. Although many a country have used the data as vocational guidance, the pertinence and practicability of such guidance is not strong.Keywords:job vacancy labor survey labor market劳动力需湂是产品市场的派生需湂,劳动力需湂的理论是从企业的生产理论推演产生的,虽然存在一定问题,但是还是得到了学者们比较好的认可,只是在对劳动力需湂的测量方面存在缺失,对反映劳动力需湂主要指标的职位空缺的理论研究和职位空缺数据收集的操作性研究帑之又帑,对与充分帱业紧密相关的职位内容和职位结构的经济学研究缺乏微观分析。

工作分析文献综述报告

工作分析文献综述报告

3. 社会信息加工模型
因此,该模型提醒人们不仅应该重视工作 的客观特性,还要重视员工对自己工作的 主观看法。
该模型的内容是员工会根据交往对象提 供的社会暗示来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与行为。交往对象包括同事、上级、朋 友、家庭成员、顾客等。换句话说,人们 并不是对客观工作本身,而是对自己主观 认识中的工作做出反应。
4)职业分析调查(OAI)
OAI 则由分属所接受的信息、心理活动、 工作行为、工作目标、工作情境5 个范 畴的602 个元素组成。常用于估计工作 对人员的能力要求,用它来确定和评价培 训需要也十分有效。在OAI 中兼顾了人 员定向方法的某些特色,从而折射出工具 融合的影子。
5)海氏指示图表个人能力分析 法
他们提出了一套研究方法以评价不同种类的工 作对员工满意度和缺勤情况的影响。他们预测 员工将会偏爱做那些复杂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即这种工作能够增强员工的满意度并降低缺勤 率。他们用以下6 个任务特性来界定一件工作 的复杂性: (1) 变化性; (2) 自主性; (3) 责任; (4) 所需知识及技能; (5) 所需的社会交往; (6) 可选择的社会交往。
2. 工作者定向的工作分析工具
工作者定向的工作分析工具的开发始于 30 多年前Ernest McCormick 及其同事的 开拓性工作。常用的经典工具主要有职 位分析问卷( Position Analysis Questionnaire , PAQ)、工作元素调查 (Job Element Inventory ,J EI) 和阈限特 质分析( TTA) 。
MPDQ 是托诺和平托1976 年针对管理工作的 特殊性而专门设计的一种由197 个项目组成的 调查表。它涉及到管理者的工作职责、对他们 的要求和限制以及所需的不同特性等各个方面。 使用MPDQ 进行工作分析时,首先要求管理者按 照0 - 4 五个等级评定每个项目所描述的工作 活动对管理者职位的重要性程度,然后写下管理 者认为在某一因素中尚未被包括的工作活动作 为补充。

国内外信息检索资源调研报告

国内外信息检索资源调研报告

国内外信息检索资源调研报告1.引言1.1 概述在概述部分中,我们将对国内外信息检索资源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和概述。

信息检索资源是指用于获取和检索相关信息的各种资源,包括数据库、搜索引擎、网络平台等。

通过使用这些资源,人们可以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信息,提高信息检索效率。

本调研报告将着重对国内外的信息检索资源进行分析和比较。

国内外的信息检索资源在数量、质量和特色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这些资源进行概述分析,对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的信息检索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内方面,我们将介绍一些主要的信息检索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国内知名的搜索引擎、数据库和网络平台等。

例如,百度、搜狗、360搜索等搜索引擎在国内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影响力;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专业数据库提供丰富的学术文献、期刊等资源;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等网络平台则提供了大量的新闻和娱乐信息。

而在国外方面,我们将对一些国际知名的信息检索资源进行调研。

像Google、Yahoo、Bing等搜索引擎在全球范围内具备广泛的知名度和应用;谷歌学术、PubMed等专业数据库则汇集了世界各地的学术研究成果;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Twitter也提供了丰富的社交网络信息。

通过比较国内外的信息检索资源,我们可以了解到它们在搜索算法、搜索范围、检索速度、结果准确性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这将有助于我们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检索资源,并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更加便捷地获取所需的信息。

本报告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和了解国内外信息检索资源的全面概述,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信息检索。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国内外的信息检索资源,并对它们进行比较和总结。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实际内容进行编写,具体可以参考以下示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构成。

在引言部分,首先对国内外信息检索资源的概念和背景进行概述,介绍信息检索资源在当前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广泛性。

搜寻匹配理论研究综述及其政策启示

搜寻匹配理论研究综述及其政策启示

大, 制约农 民工 流动 、 就业 和市 民化 的一些深 层次 问 题也 日益 凸显 。 特别 是 自 2 0 0 4年 闽东 南地 区在我 国 农 民工就 业市 场频 繁 出现 “ 民工 潮 ”与 “ 民工 荒 ”现 象并 存 的现象 , 使得 农 民工 就业 成 为 我 国社 会 热 点
布鲁 的古典 经济 学理 论 中, 动 力 市场 是 理 想 而无 劳
摩擦 的 , 即企业 提供 任 何 一个 工 资 水 平都 能 雇 佣 到
其所 需要 的工 人 , 同样 , 人愿 意付 出什么 努力水 平 工
就会 得 到相应 满意 的工 资 。 这显 然 不 符 合真 实 的劳 动 力市场 , 真实 的劳动 力市场 上 , 在 工人 和企业 之间 普 遍存 在着异 质性 。 劳动 力 市 场也 不 会 像 瓦 尔拉 斯 所 假设 的情 况运行 : 集 中决策 、 业 和工 资 中 , 在 就 工 人 和企 业在供 给 曲线和 需求 曲线交 点决 定 的市场上
如何 解决 就 业问题 是全社 会 共 同关 注 的热点 和 焦点, 它不仅 是一 个 经 济 问题 也 关 系 到政 治 社 会 的 稳定。 目前 我 国城市 劳 动 力 市场 上 出现 三类 主要 就 业群 体 , 即大学 毕业 生 、 民工 以及 下 岗职 工 。 中 农 其 大学 生拥有 较 高的学 历 和 知识 , 岗职 工有 一 定 的 下
第 l 2卷 第 5期 2 1 年 9 月 02
北 !林 旦 技 大 u i rt( c l i c )t n 』 西 ! 农! 科 A& n e i( oi c n版E i ) ! J 学 学 报 y社 会 科 学 e d o F v s s aS e i
பைடு நூலகம்

国外工作经验研究述评

国外工作经验研究述评

Ke r s y wo d :wo k e p re c ;ifu n i g fc o s o e f r n e r x e in e n l e cn a t r ;j b p ro ma c
摘 要 :归 纳 了国外理论 界 关 于3 作 经验 的 内涵 、 - 测量模 型 、 工作 经验 与 工作 绩效 关 系以及

工作 经验 的影 响 因素等 方 面有代表 性 的观 点 。研 究表 明 , 工作 经验 的 内涵 尚需 予以 明确界 定 ; 工作 经验 的测 量 未来研 究 的重 点是 着眼 于考 虑 多种 因素 的 “ 合模 式” 在 工作 经 验 对 工作 绩 整 ;
a n v d lf c o s w hih i fue c nd i di i ua a t r c n l n e wor x re e I i ly put o w a d t e f t e r s a c k e pe inc . t fna l s f r r h u ur e e r h di

关 键 词 :工作 经验 ; 响 因素 ; 影 工作 绩 效
中图分 类号 : 9 ; 4 . 文 献标 识码 : C 3 G6 4 4 A 文章 编 号 :1 7 —8 X(0 2 0 —6 10 6 28 4 2 1 )40 2 —7
Re e r h Re i w n t v r e s W o ki pe i n e s a c v e o he O e s a r ng Ex r e c
效影 响 的 实证 分析 中应 注意 中介 变量 的 可能影 响 ; 工作 经验 的影响 因素 并不是 单 一的 , 而是 个 Fra bibliotek管 孔
体 因素和 情景 因素 综合作 用的结 果 。最后 , 出了工作 经验在 中国 未来 的研 究 方 向及 应 注 意 提

人与岗位匹配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人与岗位匹配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人与岗位匹配的国内外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在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领域中,人与岗位的匹配程度一直是备受关注的核心议题。

岗位匹配不仅关乎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工作满意度,更直接影响到组织的整体效能和长远发展。

本文旨在对国内外关于人与岗位匹配的研究进行系统的综述,以期为理论与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文首先界定了人与岗位匹配的基本概念,明确了匹配的内涵和维度,包括技能匹配、性格匹配、价值观匹配等。

随后,文章将回顾国内外学者在人与岗位匹配领域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分析各种研究方法的优劣,探讨影响人与岗位匹配的关键因素。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对比国内外研究的异同点,分析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与岗位匹配的特点和趋势。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旨在揭示人与岗位匹配的内在机制和实践应用,为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文章还将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期推动人与岗位匹配研究的深入发展。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共同推动人与岗位匹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二、国外研究综述在国外,人与岗位匹配的研究历史悠久,研究领域广泛,涵盖了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个学科。

以下是对国外关于人与岗位匹配研究的主要综述。

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岗位匹配的重要领域。

在心理学中,个性与职业匹配理论提出,个体的性格特质与职业环境之间的匹配程度会影响个体的职业满意度和绩效。

例如,霍兰德的职业选择理论就强调了个人兴趣与职业环境之间的匹配。

心理学家还研究了认知能力、情感状态等因素与岗位的匹配关系,发现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个体的职业发展和工作表现。

社会学对人与岗位匹配的研究主要关注社会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

例如,社会资本理论提出,个体的社交网络和社会关系会对其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学还研究了性别、种族、文化等社会因素如何影响人与岗位的匹配程度。

国内外知识检索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国内外知识检索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国内外知识检索研究的进展与趋势自20世纪50年代信息检索领域诞生以来,知识检索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检索在应用领域和研究意义方面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起初,知识检索主要应用于学术论文检索和图书情报领域,后来逐渐扩展到商业、政府、教育等领域。

知识检索的研究意义也从简单地信息组织与查询,发展到对知识的理解、推理与生成。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检索在研究方向和成果上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在机器学习领域,一些研究致力于开发更为高效的知识表示学习和推理算法,以提高知识检索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深度学习领域,研究者们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对海量数据进行学习,提取更为丰富的特征表示,为知识检索提供更为精准的支持。

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图像中蕴含的知识检索,以及如何利用图像进行有效的知识表达。

然而,尽管知识检索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例如,在信息缺失方面,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繁杂且更新迅速,知识检索系统往往难以获取到所有的相关知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们需要探索更为有效的知识获取和更新机制。

另外,过度数据收集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知识检索系统可能会返回大量不相关的结果,给用户带来困扰。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们需要深入研究用户需求,提高知识检索的精准度和效率。

展望未来,知识检索研究的发展趋势将与新兴技术紧密结合。

随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检索将越来越侧重于对自然语言文本的理解。

这不仅可以提高知识检索的精度,还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自然语言查询需求。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知识检索将更加注重对大规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可以发现更多潜在的知识和模式,为知识检索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生成式对抗网络(GAN)和变分自编码器(VAE)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检索将更加注重对知识的生成和推理。

固定样本模型的逻辑与结论

固定样本模型的逻辑与结论

固定样本模型的逻辑与结论一、工作搜寻理论发展(一)固定样本模型1961年乔治・斯蒂格勒首先提出固定样本模型用于消费者对最低产品价格的需求搜寻,之后不断有经济学家将该模型运用到劳动力市场探讨求职者求职行为,称之为“工作搜寻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每个雇主的劳动报酬是不同的,但由于信息不充分,求职者开始不可能知道哪个单位劳动报酬最高,因而他首先要筛选出要寻访的工作单位,然后在这些工作单位中确定寻访数量。

寻访过程有成本也有收益,因为寻访对象越多,对工资分布就越了解;选取的样本企业越多,碰到高工资的机率就越大。

固定样本模型搜寻方针的缺点是求职者必须找完所有N家雇主经过比较后,才能找出劳动报酬最高的那家单位。

对于大多数搜寻者来说,当他开始搜寻时,他并不知道自己将会搜寻多少次,所以固定样本模型与我们的实际经验有一些距离。

(二)连续搜寻模型1965年,McCall提出连续搜寻模型,消费者不再事先选定销售商个数,而是连续不断搜寻直到找到可以接受的价格为止,并将该模型理论运用于解释工作搜寻行为。

McCall假设:1 每多搜寻一个工作的成本是固定的;2 寻找的工作若不接受,则继续搜寻;3 求职者对当前市场的工资分配是已知的。

连续搜寻模型认为,求职者在考虑每次搜寻成本和获得工作的机率后,先确定一个自己愿意接受的最低工资(保留工资wR),然后逐个走访雇主,将雇主的工资报价与自己的保留工资进行比较,只要找到的某项工作工资高于求职者保留工资,即停止搜寻,接受该工作,否则继续搜寻下一个工作机会。

在这样的搜寻原则下,搜寻次数不是事先确定下来的,而是取决于搜寻者保留工资的高低。

此结论为工作搜寻理论奠定了基础的模型架构。

二、工作搜寻理论模型的改进(一)工作搜寻理论基本模型改进模型是建立在连续搜寻模型理论上的。

连续搜寻模型和保留工资密切相关,通过这个基本模型主要来解释影响保留工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现实生活中的哪些因素使得求职者的保留工资或高或低,这样的保留工资对搜寻者的求职行为有什么影响进而使其就业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国外工作搜寻理论研究述评

国外工作搜寻理论研究述评

第28卷第2期外国经济与管理Vol128No12 2006年2月Foreign Economies&Management Feb12006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950(2006)0220015Ο07国外工作搜寻理论研究述评何亦名,张炳申(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工作搜寻理论的最新发展,评价了主要的理论模型和观点,对搜寻过程和搜寻方法的实证研究也进行了简要的回顾。

本文认为,工作搜寻理论通过研究劳动者在特定环境下的搜寻行为,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和评价劳动力市场服务机构以及各种工作搜寻方法的有效性,并理解真实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这对于指导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减少摩擦性失业,应对严峻的就业和失业问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工作搜寻;劳动力市场;搜寻方法一、引 言 就业机会与劳动力资源之间的不对称分布,以及工资(价格)的高度离散,构成了真实劳动力市场区别于其他市场的典型特征。

这些特征决定了劳动力市场存在搜寻行为的必然性。

在阿罗—德布鲁型经济中,劳动力市场是理想的、无摩擦的,厂商能够以相同的工资无成本地雇用到相同的工人,因而厂商不在乎失去自己的工人①,工人同样不在乎失去自己的工作。

这显然不是对真实劳动力市场的准确描述。

在真实的市场上,工人和厂商都具有异质性,这构成了劳动力市场对瓦尔拉斯假设的重要偏离。

当工人和工作高度异质时,劳动力市场就不会像瓦尔拉斯所假设的市场那样运行:工人和厂商在集中决策、就业和工资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所决定的市场上相见;而在真实劳动力市场上,工人和厂商是以分散决策、一对一的方式相见,共同参与一个力图将各自的偏好、技能和需求匹配起来的存在成本的过程。

而且,由于匹配过程并不是即期完成的,因此有可能导致摩擦性失业。

可见,工作搜寻是劳动力市场上的重要经济现象,对工作搜寻与匹配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是深入理解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的一个关键。

工作搜寻理论

工作搜寻理论

工作搜寻理论•工作搜寻理论一边是民工荒,企业招不到工;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找不到工作。

这既是中国的写照,也是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工作的起点。

那么为什么一边企业需要人一边毕业生会找不到工作呢?传统经济学假设劳动力市场是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就是说市场上人很多,一个工作你不做,立马就有其他人填补上来,跟玩第13等级的俄罗斯方块一样,调整起来是眨眼之间的事情。

所以不可能出现一边有大量企业找不到人一边有大量人找不到工作这种自相矛盾的情况。

当然真实世界远比想象的要复杂。

找工作就跟找对象一样,怕入错行也怕嫁错郎,公司和工人之间要相互看对眼,正如恋人之间一样。

然而要看对眼,并不是免费的,需要投入成本才能发现对方是不是合适的人。

换句话说,双方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所以公司才需要工人提供简历、要面试、还要试用期,反过来工人在同期考察公司是不是适合自己。

所以相亲节目里女方才会要男方提供“有车有房、父母双亡”的证据,而男方大抵也探得女方“是否玉女、几多三围”的信息。

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时候会导致公司和工人过高或过低评价对方。

例如有些公司喜欢招有党员身份的工人,可能认为党员工人既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估摸着也会如此对待公司,轻伤不下火线、加班不要加钱。

但这完全有可能是高估了“党员”这一信息的价格,实际上公司很可能最后发现这工人全然不像党员,更像是个官老爷。

出事领导先走,有利领导先来。

这样就很不合算了。

还有诸如唐骏这样的例子,就完全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

当然,如果公司找工人没什么成本的话,那么就可以一直找下去,最终找到适合岗位的人。

但很不幸,跟物理世界存在摩擦一样,劳动力市场也存在这种摩擦,导致交易成本很高。

公司不可能一直无代价地寻找工人。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原来竞争导致均衡价格出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即均衡价格还需要考虑搜寻的成本。

这些研究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山鼻祖科斯的工作密不可分,搜寻有成本这件事情,得益于科斯对交易成本、外部性的经典论述。

国外职业研究报告范文

国外职业研究报告范文

国外职业研究报告范文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国外工作。

为了了解国外的职业情况,本文对其中一种职业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选择研究的是国外的市场营销经理职业。

市场营销经理是企业中非常重要的职位,负责制定和执行市场营销策略,以实现企业的销售目标。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美国的市场营销经理。

首先,美国市场营销经理的教育背景要求较高。

通常需要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业背景可以是市场营销、商务管理等相关领域。

此外,拥有市场营销相关的认证资格也是加分项。

其次,美国市场营销经理的职业发展路径比较清晰。

通常,市场营销经理的职业发展路径是从市场营销专员开始,逐渐晋升为市场营销经理。

在晋升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市场营销技能和管理能力。

第三,美国市场营销经理的薪资水平较高。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市场营销经理的平均年薪为118,560美元。

当然,薪资水平也会根据地区、工作经验和企业规模等因素有所差异。

第四,美国市场营销经理的工作环境比较良好。

市场营销经理通常在办公室工作,与销售团队和其他部门密切合作。

工作时间相对灵活,但也需要有一定的加班和出差。

最后,美国市场营销经理的就业前景较好。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对市场营销的需求增加,市场营销经理的就业机会将会有所增加。

综上所述,美国市场营销经理是一个具有较高教育背景要求、职业发展路径清晰、薪资水平较高、工作环境良好和就业前景较好的职业。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有意从事市场营销经理的人士有所帮助。

当然,由于国外的职业环境与国内存在差异,个人在考虑国外就业时还需要结合自身条件和目标进行全面评估。

外国调查报告的理论

外国调查报告的理论

外国调查报告的理论什么是国际市场调研国际市场调研是指运用科学的调研方法与手段,系统地搜集、记录、整理、分析有关国际市场的各种国际市场的各种基本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帮助企业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决策,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在现代营销观念指导下,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研究产品从生产领域拓展到包括消费领域的全过程。

国际市场调研的必要性1、帮助管理者识别并制定正确的国际经营战略,如,确定、评价和比较潜在的国际商业机会及其相对应的目标市场的选择等。

2、通过调研能够制定正确的商业计划,确定市场进入、渗透和扩张所需要的各种必要条件。

3、为进一步细化和优化商业活动提供必要的反馈。

4、协助管理者正确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事件,采取必要的措施,并对各种即将发生的全球性变化做好充分准备。

国际市场调研的四大要素1、新的参数(1)如关税、外币及其币值的变化、不同的运输方式和各种国际单证。

(2)国际化经营的不同模式产生新的参数。

如进行进出口业务、实行产品许可经营制度、建立合资企业、或者从事外国直接投资等。

2、新的环境要素企业一旦进入国际市场,必然面对陌生的环境。

必须了解和熟悉当地诸如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情况,特别要关注商业活动中的各种风险和机遇。

3、所涉及要素的数量进入国际环境的企业,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的变化,所涉及要素大量增加,如何适应和协调与有关方面的关系对企业国际商务的成败至关重要。

4、竞争的广泛性在国际市场上,企业面临着比国内市场上更多的竞争对手、更多的竞争和挑战。

因此,企业必须决定竞争的范围和宽度,对竞争性活动进行跟踪,评价这些活动对公司经营的实际和潜在的影响。

国际市场调研的内容一个企业要想进入某一新市场,往往要求国际市场调研人员提供与此有关的一切信息——该国的政治局势、法律制度、文化属性、地理环境、市场特征、经济水平等。

1、经济发展信息这是企业确定国际市场发展方向和目标的重要依据。

包括经济环境特征、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工商业周期趋势等一般信息和与之相关的价格、税收、外贸等方面政策的资料。

工作搜寻理论文献综述

工作搜寻理论文献综述

工作搜寻理论文献综述作者:马晓婕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9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从工作搜寻基本理论出发,介绍并评价了工作搜寻理论的基本框架及主要分析模型,并对工作搜寻理论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文章认为尽管工作搜寻理论存在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但对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微观行为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工作搜寻劳动力市场模型分析作者简介:马晓婕,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一、工作搜寻理论研究回顾工作搜寻理论是在搜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对资本及剩余价值理论的相关论述。

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搜寻理论,主要是针对市场信息不完全的情况,在一定的行为假定条件之下,描述个人如何采用一套理性的决策法则,进而推演出合乎逻辑的结果。

当代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就业机会与劳动力资源之间分布不对称的问题,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理论研究的焦点。

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对信息的收集和调查实际上是一个资本和投资的理论问题;在人力资本理论和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选择理论获得了长足发展之后,施蒂格勒(Stigler1961, 1962)两篇关于“搜寻理论”的文章为“工作搜寻理论”拉开了序幕。

Stigler认为,购买者根据最小化的预期价格和搜索成本进行报价,模型仅涉及商品领域,所以没有对工作搜索理论起真正的推动作用。

此后,在序贯决策理论的基础上,麦考克(McCall, 1965)最先把搜寻理论应用于解释工作搜寻行为。

在劳动力市场上,匹配函数(Matching function)和交易技术(Trading Technol ogy)描述了求职者寻找工作和厂商招募职员的过程,并把这一过程看成求职者和厂商的交易行为。

相对于其他市场而言,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尤其突出,因而劳动力市场的匹配函数就成为研究的重点。

1977年Butter在研究市场摩擦问题时提出了匹配函数的研究方法,1979年Hall用这种方法研究了企业如何从一群求职者中挑选员工的问题;同年,Pissarides分析了存在两种工作寻找途径时劳动力市场的搜寻、匹配结果,得出了有不变规模报酬的工作匹配函数;1980年Roger提出“雇佣函数”(engagement Function)的概念,利用它研究了劳动力市场搜寻过程中空闲职位与失业人员并存现象的演化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2期外国经济与管理Vo l 28No 2 2006年2月F oreign Eco no mies&M anag ement F eb 2006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4950(2006)02 0015 07国外工作搜寻理论研究述评何亦名,张炳申(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广州510632)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工作搜寻理论的最新发展,评价了主要的理论模型和观点,对搜寻过程和搜寻方法的实证研究也进行了简要的回顾。

本文认为,工作搜寻理论通过研究劳动者在特定环境下的搜寻行为,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和评价劳动力市场服务机构以及各种工作搜寻方法的有效性,并理解真实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这对于指导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减少摩擦性失业,应对严峻的就业和失业问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工作搜寻;劳动力市场;搜寻方法一、引 言就业机会与劳动力资源之间的不对称分布,以及工资(价格)的高度离散,构成了真实劳动力市场区别于其他市场的典型特征。

这些特征决定了劳动力市场存在搜寻行为的必然性。

在阿罗 德布鲁型经济中,劳动力市场是理想的、无摩擦的,厂商能够以相同的工资无成本地雇用到相同的工人,因而厂商不在乎失去自己的工人,工人同样不在乎失去自己的工作。

这显然不是对真实劳动力市场的准确描述。

在真实的市场上,工人和厂商都具有异质性,这构成了劳动力市场对瓦尔拉斯假设的重要偏离。

当工人和工作高度异质时,劳动力市场就不会像瓦尔拉斯所假设的市场那样运行:工人和厂商在集中决策、就业和工资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所决定的市场上相见;而在真实劳动力市场上,工人和厂商是以分散决策、一对一的方式相见,共同参与一个力图将各自的偏好、技能和需求匹配起来的存在成本的过程。

而且,由于匹配过程并不是即期完成的,因此有可能导致摩擦性失业。

可见,工作搜寻是劳动力市场上的重要经济现象,对工作搜寻与匹配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是深入理解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的一个关键。

本文主要评介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工作搜寻理论所获得的最新进展。

工作搜寻理论是在搜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与交易的瞬间和无成本协调的假定不同,搜寻理论运用一些特定的、不完善技术对资源配置进行分析,这些技术用于告知经济行为者交易机会,并把潜在的交易者聚集在一起。

最早的搜寻模型是由斯蒂格勒(Stig ler,1961)提收稿日期:2005 12 10作者简介:何亦名(1977-),男,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张炳申(1951-),男,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出的,他那篇关于搜寻理论的论文已经成为信息经济学的代表作,但他研究的是一般商品的信息搜寻,并未论及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搜寻。

麦考克(M cCall,1965)提出了序列寻访模型,用于分析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工作搜寻行为。

这一模型后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长足的发展。

费尔普斯(Phelps,1970)提出了职业搜寻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充分条件下,工作搜寻者通过搜寻活动来逐渐了解工资分布,通过比较工作搜寻的边际成本和可能获得的边际收益来决定是否继续搜寻。

巴特(Butter,1977)在研究市场摩擦问题时,提出了匹配函数的研究方法,霍尔(H all,1979)采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企业如何从求职者当中挑选员工的问题。

皮萨里德斯(Pissarides,1979)分析了当存在两种工作搜寻途径时的搜寻和匹配结果,构造了规模报酬不变的工作匹配函数。

罗格(Roger,1980)提出了∀雇佣函数#概念,考察了搜寻过程中空闲职位与失业人员并存现象的演化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均衡搜寻模型已经成为分析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工具,在评估劳动力市场政策效果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二、工作搜寻基本模型早期的工作搜寻标准模型(如Narendranathan和Nickell,1985)大多假定工资出价外生并且离散,失业者具有异质性,无在职搜寻,闲暇无效用等,将工作搜寻问题纳入一般均衡的分析范畴。

[1]早期的工作搜寻文献更关注聘约抵达率外生框架下的保留工资决定问题[其中, Nar endr anathan和Nickell(1985)模型所估计的保留工资本身就满足最优条件]。

大部分模型基本上将工作搜寻看作是一种相同的活动(如Lippm an和M cCall,1976;Barro n和M ellow, 1979)。

例如,著名的阿尔布拉切特-阿克塞尔模型(Albrecht和Ax ell,1984)把在职搜寻活动排除在外,不允许工作之间的转换和解雇,规定只有失业的个体才会寻找工作,并假定失业者是异质的,以便获得工资出价的离散分布。

[2]如果工人是在给定工资出价的情况下做出供给决策,并且厂商为空缺职位设定工资,那么,工作搜寻的经验模型便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1)厂商在设定工资时并不考虑工人的策略;(2)工资出价是分散的。

阿尔布拉切特-阿克塞尔模型考察了把劳动力作为惟一生产要素的经济,并且包含多个时期,每个时期有k个工人和n个厂商,假定厂商是永存的,而工人个体则在经济体中面临一定的∀死亡危险#;同时还假设产品市场为∀拍卖者市场#,而劳动力市场为∀搜寻市场#,虽然个体知道工资出价的分布形式,但在开始搜寻之前并不知道发出具体聘约的企业的特点。

该模型还假定,厂商和个体是异质的;个体被分为低闲暇价值和高闲暇价值两种类型,低闲暇价值个体的比例被假定为已知,低闲暇价值者接受较低的保留工资,而高闲暇价值者接受较高的保留工资;厂商相应分为工资出价高和低两种类型,且低工资厂商的比例为既定。

厂商的生产函数为劳动力供给的线性生产函数,生产率指数为[0,1]分布。

个体追求一生期望效用最大化,而厂商则追求利润最大化。

根据这些假设,作者构造了非退化工资分布外生情况下的一般均衡模型,通过静态比较分析来考察失业补偿的增加对均衡工资分布的影响。

虽然在假设生产率指标的密度函数为非递减的情况下,一般性失业补偿的增加会导致均衡失业率上涨。

但是,对个体的直接激励效果却因厂商调节工资出价分布而被抵消;选择性失业补偿的增加,即只给予闲暇价值低的个体的失业补偿,则会降低均衡失业率 因为失业补偿的增加虽然能提高每期无业搜寻的效用,但在低工资厂商比例上涨的情况下,工作搜寻获利的可能性降低,只要低工资厂商比例对失业补偿的一阶导数大于0,低工资聘约的增加就会少于高工资聘约的增加。

作者认为,作为工资分布变化的结果,失业补偿的增加会重新把工人配置到效率更高的厂商那里。

[3]柏戈(Birg er,1988)的一般均衡模型,将个体同时视为劳动者和消费者,企业标明工资和价格,个体进行需要花费时间但却无成本的搜寻。

柏戈在关注个体和当前伙伴交易的同时还注意到了其所花的搜寻时间,认为不存在对称稳态均衡,但存在非对称稳态均衡。

而且,虽然与小企业相比,大企业的工资较高,而产品价格则较低,但大企业仍能获得较多的利润。

他认为,这些利润可以被视为较高的市场地位的租金。

在产品或要素市场上,市场地位本身是一种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显著的准租金。

同阿尔布拉切特-阿克塞尔-兰格模型(Albrecht、Ax ell和Lang,1986)一样,柏戈模型表明,即使所有的个体事前都相同,搜寻过程的随机性也会导致工资和价格的离散。

[4]但是,阿尔布拉切特-阿克塞尔-兰格模型假定无在职搜寻,闲暇无效用,并且表明存在由有限的∀工资-价格#组合所形成的均衡。

此外,他们限定厂商的工资与产品价格不变,因而忽略了动态垄断力量剥削的可能性。

戴蒙德(Diam mond,1982)、[5]莫藤森等(M ortensen et al.,1980,1986)、[6,7]埃克斯坦和弗尔平(Eckstein&Wo lpin,1990:783~808)等人进一步发展了工作搜寻理论。

其中,埃克斯坦和弗尔平(1990)将劳动力市场搜寻的结构性分析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在实证研究中,他们率先把劳动力市场搜寻作为工人和雇主的最优决策结果进行了模型化,改进了将工资出价分布当作外生变量的工作搜寻结构性模型。

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弗林和赫克曼(Flinn和H eckm an,1982:115~168)、弗尔平(Wo lpin,1987:801~818)、范!登伯格(Van den Berg,1990:255~277)等人对失业人员的工作搜寻进行了经验分析。

三、工作搜寻拓展模型尽管学者们普遍认为,真实市场过程显示,在瓦尔拉斯均衡路径上存在多个交易,但对其原因和含义却鲜有研究。

事实上,由于大部分搜寻模型把个体假定为在交易前就已经完成了信息搜集,因此就这个意义而言,这些模型都不是∀实时#运行的∃。

在这方面,有研究工人进行在职搜寻以实现职业转换(jo b transfer)的局部均衡模型(Burdett,1978;Jovanovic,1984),以及由莫藤森(Mo rtensen,1985)等人构建的静态局部均衡模型。

在现实劳动力市场上,工作搜寻往往并不仅仅考虑工资因素,拓展型工作搜寻模型探讨了搜寻者效用函数中的非工资因素,如工作质量、工作保障、养老计划和作业环境等%。

关于这些模型,正如柏戈所指出的那样,若不是存在技术上的困难,模型最好考虑非稳态均衡。

目前的搜寻模型可以不同程度地加入转换成本、搜寻成本和广告成本等,从而实现模型的一般化。

近年来,搜寻理论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在模型分析中纳入摩擦成本或搜寻成本,并且把工资出价外生假设改为内生假设,有的模型还允许在职搜寻。

豪尔泽(H olzer,1987)在分析了1981年美国长期跟踪调查(NLS)青年组的数据后发现,与在职青年工作搜寻者相比,失业青年工作搜寻者会做出更大的搜寻努力(搜寻努力程度用所采用的搜寻方法数以及每种搜寻方法所用的时间来测度),并接受更低的保留工资(与工资出价相比)。

这些差异至少部分解释了失业搜寻者明显更可能找到工作,但工资较低的原因。

失业工作搜寻者之所以愿意做出更大的努力,是因为他们的搜寻成本比在职搜寻者高。

[8]范!登伯格(Van den Berg,1992:1116~1133)对在职工作搜寻模型进行了估计。

在职搜寻概念拓展了工作搜寻模型,而且对劳动力的自愿流动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如果新工作的工资不低于没有必要进一步搜寻时的最低工资水平(高于可接受的最低工资水平),那么工人就会接受,从而放弃目前正在从事的工作。

巴德特和莫藤森(Burdett and M or tensen,1998)认为,标明工资的典型搜寻均衡意味着递增的或者U形工资分布。

[10]在巴德特-莫藤森(Bur dett Mor tensen,1998)的劳动力市场均衡搜寻模型中,明码标价博弈中惟一均衡解的特点是:作为连续统一体的雇主选择永久性的工资出价,而作为连续统一体的工人从出价集当中以随机、序贯抽样方式进行搜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