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型整合观对家庭、学校和社区教育整合的新认识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标准答案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作者:————————————————————————————————日期:2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填空题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
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两类。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18.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有规范性研究和证验性研究的区别。
19.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结合体。
20.在教育社会学中,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指家庭,而群体的高级形式是集体。
发挥社区作用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
发挥社区作用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
一、什么是教育的一体化?
教育的一体化是指:社会家庭学校共同承担起培养人才的任务,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教育机制。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因此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家庭生活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和有用的人才。
二、如何实现教育的一体化?构建学校家庭教育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构建这一体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政府对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来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时要加强学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等。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要保证一体化进程的顺利进行就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作为支撑和保证。
如完善的教育经费投入制度;完善的教师考核激励制度等。
发挥家长在一体化过程中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之一,所以家长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一方面家长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和幼儿园的工作并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注重家校之间的合作家校合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它有利于增进家校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增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荣誉感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5。
重视社区的作用社区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学生成长的大环境。
社区不仅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且也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让社区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
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根本任务
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根本任务王定华(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这是从全局与战略高度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
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更应认真领会,坚定执行。
在新形势下,如果还一味宣扬“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而驱使孩子加班加点,再不摆脱只重知识摄取并且过于分分计较的文化偏执,就不是合格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更不可能营造教育家办学的局面。
教育的对象是人。
人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认知体,更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
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所以,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就必须成为校长、教师的价值追求,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就应该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
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说到底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第一,“立德树人”指明了基础教育的方向就是“树人”,要坚持育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发展人、改造人、塑造人。
第二,“立德树人”指出了基础教育的途径就是“立德”,要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的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
第三,“立德树人”制定了基础教育的内容就是要在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规范人、要求人、提高人。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与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育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使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培养的主要途径。
教育部门与中小学校要在课程改革中加强对思想品德类课程教学的管理与评价,推动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上述学科以及所有课程的德育要求。
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的德育,是最基本最自然的德育。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落实德育为先理念,应予落实。
简述融合教育的五大基本理念
简述融合教育的五大基本理念融合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旨在将不同程度、不同能力的学生纳入同一教室的学习环境中,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机会。
它的目标是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并促进他们的学习、社交和情感发展。
融合教育有五大基本理念,分别是包容性、个性化、平等、合作性和社区参与。
首先,包容性是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
包容性教育的目标是为所有学生创造一个接纳和尊重他们的学习环境。
这意味着不仅要接纳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还要接纳那些有学习困难、身体或智力残疾的学生。
包容性教育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尊重和支持彼此,以建立一个团结友爱的学习社区。
其次,个性化是融合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理念。
个性化教育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需求。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资源。
个性化教育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己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技能。
第三,平等是融合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
平等教育认为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融合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表现,还关注他们的社交和情感需求。
在融合教育中,每个学生都被视为有价值的个体,有权利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第四,合作性是融合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
合作性教育强调学生之间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助。
在融合教育中,学生通过参与小组活动和项目合作,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合作,能够促进学习成效和社交发展。
最后,社区参与是融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参与教育认为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社会的一部分。
学校和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紧密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资源和支持。
家长、社区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参与能够促进融合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综上所述,融合教育的五大基本理念包括包容性、个性化、平等、合作性和社区参与。
这些理念都致力于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支持,促进他们的学习、社交和情感发展。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教育
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教育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育德路小学王颖邓小平同志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教育不能是孤立的,封闭的。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充满着变化改革和发展的时代。
以前那种单一的、封闭的传统教育体系正逐渐被多元的、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所代替。
多元的、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所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而这当中最基本的部分便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个教育环境下,三者相互结合,相互链接而形成的网络式教育。
因此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的教育体系,推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目标一致、理念趋同、过程同步、方法互补、资源共享,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将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网络化,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桎梏呢?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一、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需要众所周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现代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因为这是:(一)现代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1、教育要求的一致性告诉我们,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教育,在方向上必须保持一致和统一,共同的教育和要求会使学生努力方向更明确,更有动力,可以避免不知所措和犹豫徘徊。
三方面的教育都要按照教育目的提出的要求,作为教育的统一目标和要求,当然在内容上,措施上可根据各自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家长要和教师沟通配合好,不能各行其事;社会教育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学校携起手来,使学生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感受到共同的期望和要求,目标一致,使他们更加坚定信心。
2、教育作用的互补性告诉我们,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各自发挥着作用,不管其作用大小,勿庸置疑,对学生都会有影响。
要使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形成会力,除了统一要求外,还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各有侧重,形成互补。
家庭教育应该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使他们心情抒畅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社会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提供各种追求和选择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条件,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人生活的意义和奋斗的乐趣;学校则应该按照教育目标,从德智体几方面培养学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根据个人的特点,还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各自的才能,特长都能得到培养和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育人研究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育人研究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部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聚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021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发布《关于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育人目标和育人功能,2022年2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 2022 年工作要点》中指出要不断深化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
因此,在新形势下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模式的内涵探究,积极探索育人实效的实践进路,营造多元融合、社区互动、激发内生动力的创新场域空间,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助推“三全育人”格局形成的重要途径。
一、“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模式的理论意义“一站式”学生社区是一个将“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管理、思政、服务一体化空间整合的场域。
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教育模式,符合深化高校“三全育人”的现实目标,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开辟了新的领域。
因此,“一站式”学生社区能否成为高校教育的先行示范区,对实现“三全育人”新格局和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一些高校的学生群体发展仍存在一些困难亟待解决。
然而,大多数高校都在经历从无到有的探索过程,这也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这限制了它们的发展速度。
为了促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在新时代的内涵式发展,深化其综合管理模式改革,进一步激发学生社区的教育功能,有必要系统地审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二、现阶段“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模式的问题1.育人力量下沉不够。
“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工作人员类型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与学生同一居住的楼栋辅导员,其工作主要为负责该学生楼栋的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二是对学生生活后勤管理的保障人员,其工作主要为负责学生宿舍园区的物业管理、安全管理等基础事务。
高校后勤管理保障人员因受到本职工作与自身素质的限制,在管理服务工作中缺乏育人意识,育人效果甚微。
2017-2018年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全面资料)
2017-2018年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全面资料)2017-2018年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1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是一--------,其作者是捷克教育家-------一。
2.学前教育效益指的是学前教育发挥的表现和结果。
3.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家庭经济条件、家长学历等。
4.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和---------两个方面。
5.从幼儿园特点的维度进行划分,幼儿园环境包括一------------和-------------6.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包括-----------、---------、和教师语言的组织能力。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陈鹤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 )。
A.南京鼓楼幼稚园B.劳工幼稚园C.香山慈幼院D.江西实验幼师2.家庭教养体式格局普通分为( )。
A.溺爱开放专制放任B.溺爱民主专制放任C.宠爱民主强权放任D.溺爱开放强权放任3.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一个学前儿童周全、和谐地发展,指的是( )。
A.发展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C.参与性原则D.配合性原则4.由社区组织的亲子班招收以幼儿园为中心的附近社_区中的入园儿童年龄为( )。
A.1-2岁B.1-4岁C.2-3岁末D.0-3岁末5.除学前儿童、教师以外,组成现代学前教育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是指( )。
A.课堂B.游戏C.环境D.教法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教育功能2.个体社会化3.同伴互助4.家长学校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简述提高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战略。
2.简述实施学前儿童体育教育的路子与方法。
3.简述良好的幼儿园环境的设计的标准。
4.列举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方式。
学校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介绍与研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学校社会工作将更加注重与家庭、 社区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社会工作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如学生心理问题、家庭问题、社会 问题等
汇报人:
注意事项:在进行案例研究时,需要注 意选择合适的案例,确保案例的代表性 和典型性,同时要注意保护研究对象的 隐私和权益。
发展趋势
学校社会工作逐渐受到重视,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社会工作从传统的关注学生个人问题转向关注学生群体问题 学校社会工作从单一的心理咨询转向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学校社会工作从传统的面对面服务转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目录
定义与内涵
学校社会工作:在学校环境中,运用社 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帮助学生解 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本概念:包括学生、家庭、学校、社区 等,以及社会工作、教育、心理学等学科 知识。
理论应用:在学校社会工作中,关注学生与学校、家庭、社区等环境的互动关系,以促 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理论评价:生态系统理论为学校社会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 的效果和质量。
社会学习理论
理论来源:班杜拉 主要观点: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来学习 应用领域:教育、心理治疗、社会工作等 理论意义:强调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学习和成长
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来 收集学生对学校社会工作的看
法和需求
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 态度、情绪等来收集数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实验法:通过设置实验组和对 照组来比较不同干预措施的效
果
行动研究法
概念: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旨在解决实际问题
2024年(初级)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社会工作实务(初级)》考试典型题题库及答案
2024年(初级)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社会工作实务(初级)》考试典型题题库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5题)1.某社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招募在“社区烹饪大赛”中评选出的老年烹饪能手当志愿者,参加“老年助餐”志愿服务,不仅解决了该社区的老年人吃饭难问题,还发挥了老年烹饪能手的一技之长。
上述做法体现了老年社区社会工作()的原则。
A.权益保护B.资源整合C.健康维护D.多方参与2.社会工作者小韩在涉罪青少年小赵的矫正帮教工作中发现,小赵父母在家庭会谈中常责备小赵,不听小赵解释,家庭关系紧张。
为此,小韩在之后的家庭会谈中专门设计了与小赵直接沟通的环节,让小赵父母观察她如何用心体会小赵的真实想法,接纳小赵内心的感受,并在言语和行为上给予及时回应。
小韩上述做法旨在帮助小赵父母学习()的沟通技巧。
A.积极倾听B.主动引导C.问题聚焦D.现实反映3.以下对家庭系统理论说法错误的是()。
A.家庭成员的问题是整个家庭不良的沟通交流方式导致的B.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小于各部分之和C.家庭所面临的危机既是机会,也是挑战D.如果家庭能够就“问题”给予很好的回应,那么家庭可能会转危为安4.老海是酒精依赖患者,其酒瘾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妻子因此与他离婚,在酒瘾者戒酒小组中,老海从组员的分享中认识到酒瘾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
在社会工作者小王的帮助下制订了戒酒计划,一段时间后,小王通过评估分析,认为老海已经成功戒酒,可以退出小组,结束双方的专业关系,此时小王首先应该做的是()。
A.撰写老海的结案记录B.解除与老海的专业关系C.处理老海因分离而带来的感受和情绪D.让老海认识到自己已有戒酒的意志力5.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具有社会属性特点,即()。
A.基础性B.进步性C.差异性D.同一性6.使社会工作脱离以个别对象或领域为着眼点的局限,转向对多重个人系统进行干预的广博范畴的观点是()。
社区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社区教育的功能与价值社区教育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社区教育的功能与价值,以期引起人们对社区教育的关注和重视。
一、提高居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区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讲座、培训、活动等,向居民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观念,从而提高居民的素质和能力。
这种教育不仅有助于居民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变化,还有助于居民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
同时,社区教育还能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二、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社区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增强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从而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同时,社区教育还能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减少社区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此外,社区教育还能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有利于社区的稳定和发展。
三、推动社区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社区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技能培训,帮助居民提高技能和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从而推动社区经济发展。
同时,社区教育还能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理财观念,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社区教育还能为居民提供各种生活服务和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四、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距社区教育作为公共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普及性和公益性的特点。
它面向全体居民,不分年龄、性别、种族和家庭背景,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这种教育模式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距,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同时,社区教育还能增强居民对公共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教育质量。
五、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社区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宣传工作,增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居民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
同时,社区教育还能及时发现和解决社区内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预防和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
2021年社区家庭教育总结
2021年社区家庭教育总结总结是对自身社会实践进行回顾的产物,它以自身工作实践为材料。
是回顾过去,对前一段时间里的工作进行反思。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1年社区家庭教育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1年社区家庭教育总结1根据社区居民的利益与需要,以及社区发展的利益与需要贰整合、利用社区各种资源,组织、调动社区各种力量,为社区居民提供的教育服务活动。
社区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全体成员的社区意识、协作精神,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结如下:一、社区学习型组织创建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社区学校高度重视社区学校建设,把社区学校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加大领导力度,组建了社区教育领导小组,由社区书记担任组长,成立了校务委员会,由社区党员骨干、居民骨干、退休老师为主要成员、共同商议工作事项、制定教学计划、规章制度、学员守则等。
同时聘请专、兼职教师定期来社区为学院上课,保证学校的师资力量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使社区教育工作有章可循,教学有据可依,为社区教育共走正常开展打下了扎实的组织基础。
2、广泛宣传、增强居民参与意识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在社区进行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科普文化、民主法制、民族团结、环境保护、计划生育、文明行为等项教育活动的教育宣传。
教育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意识,以青少年和老年人为重点,多参加户外活动,带动社区全民健身,达到浓烈的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
3、加强各族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及失足青少年的帮扶宣传工作。
发放了宣传手册,大力宣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和《义务教育法》等法规,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净化育人环境,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4、开展好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成人教育培训工作。
制定了全社区培训工作、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计划,利用召开专题会的形式,组织开展了基层党员培训活动。
社区充分利用了教育阵地,开展了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内容的公民道德教育,以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品位、个性化需要为目标的文化休闲教育等。
教育基础知识多选题
一.多选题1.课程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影响和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科学文化因素)、(社会因素)。
2.课程的基本类型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3.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表现形式是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指导书。
4.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和顺序:课程设置、课时分配、规定培养目标、学科顺序、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5.“拔苗助长”违背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6.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7.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一般的方法由举手、提问、组织讨论、家庭作业。
8.目前中小学教学中普遍运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主要有投影器、录音机、录像机。
9.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中小学教育、社会教育、成人教育、家庭教育、高等教育。
10.生产力发展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11.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包括知、情、意、行。
12.教学的组织形式(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分组教学)。
13.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14.新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倡导(1)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2)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5.新课程在课程管理方面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16.属于课程改革提出的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的校内外课程资源有: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各种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信息化课程资源。
17.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都达到,体现国家队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18.新课程体系下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基础上的教师自评为主;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小学“馆校合作”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小学“馆校合作”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与实践作者:***来源:《教育·教学科研》2022年第05期随着未来人才规格的整体提高,呼吁学校教育做出相应变革,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无边界教育,为学习者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时空,要求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关注社区和社会的现实问题,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培养,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的挑战。
场馆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教育资源,在展示人类文明,促进文化交流,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素养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超越学科领域架构、形态独立的课程组织,与其他课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通过馆校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场馆教育资源能丰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也能进一步提升场馆教育的互动性和有效性。
一、小學场馆教育的发展现状小学场馆教育主要是以青少年为主体,引导学生在沉浸式的体验中增长见识、收获知识,提高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最终在“游”的过程中达到“学”的目的。
然而,现实中的场馆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游而无学,缺乏有效性场馆环境有别于学校教育环境,学生活动时呈现出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很容易陷入“游而无学”的状况。
目前,许多小学将场馆教育和春、秋游整合起来,但整合后的场馆综合实践活动,可能因场馆的容纳人数、时间紧张等因素,使活动呈现出“走马观花”的现象。
因缺乏任务目标的开发和体验学习的设计,活动往往热闹但学生收获甚少。
(二)合作不稳定,缺乏长效性馆校之间合作形式单一,对接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变动较多,缺乏长效的合作机制。
当前多数馆校合作仍停留于零散的活动阶段,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团队,活动不能呈现系列化和课程化。
二、组织开展“馆校合作”综合实践活动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早在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学校要探索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等社会公共资源成为育人的有效途径。
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关于全面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关于全面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深圳市教育局•【公布日期】2015.06.25•【字号】•【施行日期】2015.06.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关于全面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各区教育局、各新区公共事业局,市局直属各中小学:现将《关于全面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
深圳市教育局2015年6月25日关于全面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切实担当起国家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试点城市的责任和使命,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结合深圳实际,对系统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重要意义(一)深化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全球化深入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社会变革加快,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多元化的价值观、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当前深圳正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对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优质教育需求日益强烈,这些变化和需求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深化课程改革,是深圳建设人力资源强市和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行动和必然要求。
(二)深化课程改革是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迫切需要。
提升学生八大素养,是立德树人的具体表达,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落脚点。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以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为主要任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育人机制,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效果,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意义。
(三)深化课程改革是建设国家课程改革试点城市的内在要求。
2001年以来特别是承担国家课程改革试点任务以来,深圳市教育系统先行先试,推动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社区教育的内涵、特点与功能解析
2019年8月中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每一个国家都具备相对特殊的国情,社区教育经历过多种阶段的发展历程,体现出多种特点。
我国设立的社区教育目标为时代时代、家庭和学校等地区进行整合与优化,能够有效提升社区人们的生活水平,推动教育行业的持续化发展。
因此研究社区教育的内涵、特点以及功能十分必要,以下为笔者对此给予的相关分析与建议。
一、社区教育的内涵所谓的社区教育,本质上为事物内在属性的整体反映。
长久以来,社会上各界认识对社区教育的内涵展开激烈的讨论,目前针对社区教育的内涵体现在三个角度:其一,社区教育属于社区长久发展的范围。
作为社区发展的一个分支,现阶段我国现有的社区教育应该基于社区居民与本地政府的帮扶进行发展,是群众性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此外,社区教育为社会教育的一种类型,可以有效加快终身学习模式的形成,广泛的作用在社区居民以及社区发展的活动。
其二,社区教育属于教育领域的范畴。
可以强化社区中人们的文化认知以及思想品质,可以保证社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现阶段的社区教育重点表现在社区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社区教育为引导社区人们终身学习的途径,服务于社区人们与社区的发展。
二、社区教育的特点1、平民性。
针对社区教育的平民性,重点体现在社区教育对象的全员性,社区教育面对的为社区内部的所有成员,产生的服务功能被社区所有成员使用。
涉及社区中具备不同成长背景以及不同岗位的成员,且要适应社区人们发展的特征,不可以单一化的处理群社区群体中存在的教育问题。
社区教育的平民性特征作为教育意义上的创新,全面的发展社区人们学习的意识,促使社区人们具备共同享用教育的权利,掌握相关技能。
此外,应该结合社区的发展特点制定有效的策略,彰显出平民性的特征。
2、社会性。
社区教育的社会性体现在两个角度。
其一,社会性作为社区教育一种社会性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便于社区快速的发展。
其二,社会性作为社区教育一种形式,社区承担社区教育的领导者,将其理解为社会化的组织形态。
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
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作者:孙振刚来源:《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年第05期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尤其是德育,单靠学校的孤军奋战势必孤掌难鸣,它需要多方力量协同作战,才能取得可喜的战绩。
学校教育必须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协调,形成和谐共振,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最优化的效应。
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中,学校应该起主导作用。
而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力量的中坚和骨干,是联系家庭的纽带,是沟通社会的桥梁。
因此班主任的规划和斡旋就成为重中之重了。
作为班主任,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走进家庭,挖掘家庭资源1、家庭环境资源。
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环境体现了主人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自然也会培养出不同的孩子。
2、家族历史资源。
家族创业史。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家庭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凭着自己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开创出一番不小的事业。
他们有的白手起家,艰难起步,一步一步的,十几年如一日才走到今天的成功。
可以说,他们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艰辛,一步一个故事,一步一个人生哲理,每一步都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挖掘出这笔财富,定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养精神饥渴的学子们。
家族革命史。
有些家庭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他们的祖先在不同的革命历史时期作出过突出贡献,是我市典型的红色家庭。
了解他们的家史,对于了解我市的历史,对于了解中国革命史,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每次新接一个班级我都注重挖掘这种家庭资源,使之转化为教育的重要力量。
3、家长资源。
家长也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
由于每个家长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文化程度、知识水平、专业特长、价值观念和生活阅历各不相同,因此让学生和这些家长接触交流,从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从不同方面受到熏陶。
二、请进家长,体验学校教育生活,交流家庭教育经验定期和不定期的把家长请进学校,让家长通过班级的板报、墙报、光荣榜、班级日志以及班级组织名单、住宿生名单、艺术生名单、体育生名单了解班级的基本情况,通过课程表、作息时间表了解学生紧迫的学习安排,通过交谈了解学生普遍的思想状态和情绪体验,通过听课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以及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通过食堂宿舍了解学生的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情况,通过观察游览了解学校的校园环境,通过校刊校报画廊等了解学校的校规校纪、教风校风、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和治校方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 年第 6 期
德 育研究
功能型整合观: 对家 庭、学 校和社区 教育整合的新认识
曾文婕
目前 ,人们普遍注意到家庭 、学校和社区 教育整合的重要性 ,认为 “ 三教”之间应当协 教育之间相互交流与沟通。只有对学生的情况
调互补 、交流沟通 ,进而实现一体化 ,并就 “ 如何进行整合”探索与总结出一系列的策略 与方法。但是,对 “ 三教”整合这一问题 , 却 缺乏本体层面的自 觉思考与充分探讨 ,即没有 清晰地把握到已有关于整合的理论认识与实际 做法背后究竟受什么样的整合观所支配,而人 们应当追求的理想型整合观又是什么。鉴于 此,本文拟从清理与反思已有的 “ 三教”整合 观人手 ,尝试建构起功能型整合观 ,以期对 “ 三教”整合做出较为全面与深人的认识 ,进 而助益 “ 三教”整合的不断发展。
一、已有的 ‘ .三教”整合观及其局限 家庭 、学校和社区教育整合的观念 ,已经 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 ,但是通过对已有文献与 实践操作的分析、思考与清理 ,可以发现人们 对 “ 三教”整合有着不同的理解。第一,补偿 型的整合观。这种观点强调学校教育要通过家 庭和社区教育来弥补 自身的不足。由于学校教 育存在着诸如教育内容的滞后性、教育形式的
二、功能型整合观的实质 由于已有的 “ 三教”整合观存在着上述局 限,鱼待建立一种新的整合观以完善认识与推 进实践。其中,剖析出 “ 三教”整合的核心旨 趣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即需要找出整合赖 以存在的根基。这里非常明确的是,整合的主
体, 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这三种 “ 教育”,因而整合的核心旨门研 究已经揭示, “ 学习既是教育的本体或本原, 也是教育的目的或归宿”「 “ ” 学习是整个课程 , 和教育的中心”11 2。鉴于此 ,可以认为, “ 三
教”整合 的核心 旨趣与存在根基 ,是学生的 “ 学习”。这一观点 ,超越了在 “ 形式层面” 与 “ 内容层面”上寻求 “ 三教”整合的已有认 识 ,确立起从 “ 功能层面”上寻求 “ 三教”整 合的新理路,即 “ 三教”的根本统一性在于促
学校和社区从各 自的实际出发,积极并善于利 用、开发与共享彼此之间的教育资源,为学习 者创造丰富的学习机会与良好的学习环境 ,进 而在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功能性层面上达至 整合。功能型的整合 ,以创建学习化社会为导 向,视学习者为知识的主动获取者 ,而不是知 识的被动接受者。因此 ,家庭 、学校和社会教 育的任务,就是共同努力为学习者创造学习条 件,让他们在任何状况下都能够 自由地学习、 发展和完善自己。 具体分析,功能型整合观包含以下三个要 义。首先 ,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起点。家 庭、学校与社区教育这三者 ,不分主次,不论 高低,皆竭尽所能,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 创 设 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 学习需要而努力。其次 ,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结 果为导向。 “ 三教”不以追求表面的形式或内 容上的统一为导向,不以学校信奉的教育理 念、推崇的教育方法等来要求家庭与社区教育 也必须照此来执行 ,而是认为只要是有助于优 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并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结 果的理念 、内容或方法等 ,皆属 “ 整合”之 列。最后,以创建学习化社会为理想目 标。可 以预期 ,如果 “ 三教”在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 要为起点 、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结果为导向的认 识引领之下,不断发挥各 自的创造力,一个人 人皆有机会学习、人人皆能从学习中获益的学 习化社会将随之而诞生。
具有全面的了解 ,才能更好地对其施以教育影 响,但是由于存在空间上的差异性和时间上的 区分性 ,家庭 、 学校和社区教育对学生在另外 两个时空中的情况需要通过专门途径才能获得 全面详尽的了解 ,因此 , “ 三教”之间应当加 强联系 ,以便保证信息沟通 的顺畅 ,同时 , “ 三教”之间的有效沟通 ,也有助于教育资源 的共享 ,这些都有利 于提升教育 的质量。第 三, 合力f 4 的整合观。这种观点强调家庭 、学 fi 校和社区教育之间相互配合以形成教育合力。 由于 “ 三教”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甚至相互冲突 的情况 ,比如有人总结说 “ 学校是理想教育, 社会是商品教育 ,家庭则是实惠教育”,家 庭、学校和社会分别以不同的价值观去影响学 生,就会使得学生或无所适从或仅接受 自己乐 于接受的观念。因此 ,合力型的整合关注 “ 三 教”之间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等的一致性,以 期减少削弱和抵消教育成效等现象的发生。 应该说,上述理解都有一定道理, 但是也 有某些局限。首先,补偿型的整合观,暗含着 学校教育的地位高于家庭与社区教育,家庭与 社 区教育只是起 到辅助与补偿学校教育的作 用。究其原因,是受到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的 影响,即认为 “ 学校教育是正式教育,家庭教 育和社区教育是非正式教育”。而在人们的心 目中,总是存在着 “ 正式的”比 “ 非正式的” 更重要的心态,以至在潜意识之中,将教育的 绝大部分义务与责任推到学校的身上。因此, 论及 “ 三教”的整合 ,应当澄清这一误解,认 识到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其他两种教育,都存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 “ 十五”规划课题 “ 广东学习化社会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系列成果之一。作者
63
现代教育论丛
2006 年第 6 期
德育研究
在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两种形式,三种教育 都能对学生既施加有计划 、有组织 、有 目的的 影响,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树立起一 种大教育观,承认 “ 三教”之间没有地位高低 之分 ,视教育为家庭 、学校和社区的共同事 业。其次,沟通型的整合观关注 “ 三教”之间 的相互交流与沟通 ,还没有接触到 “ 三教”整 合的核心旨趣 ,可以说, “ 沟通”仅仅是整合 的一种方式而已,而不能认为沟通好了即是完 成了整合 。最后 ,合力型的整合观认为 “ 三 教”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等方面应当具有一 致性 ,不然就会削弱和抵消教育成效。仔细分 析,在当下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 ,这种要 求既不合理也无必要, 而且也不可能做到。
单一性 、 教育空间的封闭性和教育时间的限制 性等问题,尤其是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现代 文化的丰富多变,使得学校仅凭 自己单一的力 量很难达到预期的培养 目标 ,因此 ,学校需要 借助家庭和社区教育的力量来共同完成教育任 务,需要利用与开发家庭以及图书馆 、广播电 视台、电影院 、报社 、博物馆 、青少年宫 、 科 学馆 、文化馆等社区文化组织和场所的教育资 源,进而有效地提高教育的成效。第二,沟通 型的整合观。这种观点强调家庭、学校和社区 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广州, 510631)
作者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广州51063163万方数据现代教育论丛2006德育研究在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两种形式三种教育学校和社区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积极并善于利都能对学生既施加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用开发与共享彼此之间的教育资源为学习影响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树立起一者创造丰富的学习机会与良好的学习环境进种大教育观承认三教之间没有地位高低而在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功能性层面上达至之分视教育为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共同事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