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

合集下载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心得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及扩展资料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心得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及扩展资料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心得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及扩展资料正文:丑陋的中国人读书心得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中国人的丑陋,如同阿Q精神一样,基本上是每个中国人都具有的心理特征。

就像我们的脸一样,具有中国特色。

二十年前的书放到现在来写读后感,固然有些过时,毕竟沧海桑田,毕竟物是人非,书中的很多言论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现状,但是,还有很多东西没有改变,毕竟是民族劣根性,毕竟是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光荣传统”,不是说改就能改的。

更何况,在这二十年中,又有许多新的陋习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

所以,对于21世纪的中国人,《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仍然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柏杨老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作于20xx年前,里面揭露的很多现象是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并没有因为新中国的建立而改变,因为很多都已经深入文化骨髓,成为了人们思维方式的一部分,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过好在,细细想来,还是有不少现象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好转。

但我们不应该麻痹大意,而应当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反省自己、检查自己。

我认为,一个真正伟大的民族,一个能够长期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民族,首先必须做到不断地完善自己,而不是沉浸在自我膨胀、自我满足的意识形态下。

通过再次看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后感受颇深,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看看周围、看看身边,确实改变了不少。

在最近的一篇反映美国唐人街的散文中也得到了类似的感觉,文中说那里的餐馆不太卫生,而街道上则常常出现不讲交通规则的事。

据说这是美国人包容心的一个体现。

不过我在上海见到人们都非常遵守交通规则,而中国人到美国的其它地方也不敢违反交通规则。

因此我认为同样是中国人,不同的管理模式就会有不同的行为模式。

中国人并不是不可求药的脏、乱、吵。

现在人们都在倡导“和谐社会、文明奥运、文明苏州”,其实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仍多多少少的存在一些不文明现象,譬如,常有小偷偷包而众旁人熟视无睹者。

读到书里所写的那些关于中国人的种种不良或是我们中国人自己认为很正常或是不以为然但在外国人眼里确是不可思议的举动或行为时,我不禁想到,2020年的北京奥运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国际体坛的盛世,这几天在和北京来我校挂职的张、贾两位校长的闲聊中,我知道了北京市民素质的不断提升,我深信,我也有信心,通过今年的奥运,中国的大多数人,会看到自己丑陋的一面,会有很大的转变,因为有好坏去进行比较了,很多来自各个国家地区的人,不同的文化涌进中国,让国民无条件的接纳、感受,从而看清楚自己许多不足的地方!从此,中国也真正有更大的进步!朋友,让我们共同期待吧!扩展资料: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丑陋的中国人》是柏杨的一篇通过演讲之后进行整理的文章。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1中国人是很丑陋的!这不是我看过了这本书之后就附庸着叫嚣,环顾四周,看看我们生活的周围——丑陋,无处不在!凭良心说话,中国人算不上野蛮,比起非洲那些严重落后又连年战乱的国家和民族来说,中国的确是一个“礼仪之邦”!如果中国人都很野蛮的话,这个国家会是个什么样子呢?试想一下,没事儿就来个大混战,上面河北人跟内蒙古人打成一片,左面西藏人又和新疆人干上了,再往下一点儿,四川人跟湖南人因为谁吃辣椒更厉害而意见不统一来了个种族大屠杀……其实这只是打个比方,我认为,显而易见,如果中国人都很野蛮的话,那么中国就不可能统一,至今仍然四分五裂且各自闭关自守,虽背贴背、胸靠胸,却老死不相往来。

中国人虽然不算野蛮,但是其丑陋程度可以让世人叹为观止!柏杨老先生在这本书中把中国社会形容成一个大酱缸,而那些思想僵化、阻碍社会进步、处处与时代步伐相悖的人被“誉为”:酱缸蛆。

我很赞成这样的叫法,虽然觉得还有些不过瘾,但因为没有找到更能出气的称呼,就暂且沿用前辈的叫法吧。

《丑陋的中国人》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出版,并形成一股风潮,席卷海峡两岸、神州大地,稍微有文化的人看过此书后都会相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书中所批判的社会现象和文化传统,但很快这本书又成了X书。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刚刚出生,所以第一次拜读此书是高中的时候在网上看到了其中最精彩的一篇__,当时我以为《丑陋的中国人》只是一篇__,不过看了之后也深受感悟,便保存下来,时而翻阅一番。

虽言词犀利,但收获颇丰。

事隔几年以后,某日我闲逛一小书店,猛然看见新近出版的此书,毫不犹豫而买之!说实话我不喜欢那些软绵绵的'一看就知道是所谓的“文人”写的__,即使是批判性的,那也就像是身上痒得厉害,却只是轻轻地挠一挠,小打小闹,不过瘾!我并不是说__写得犀利,语言说得激励,骂人骂得痛快就好。

__不是药,而只是处方。

医生开出处方,是针对你的病症的,至于你承不承认你有病,去不去开药,开了药吃不吃,吃药坚不坚持……这些都是你自己的事情。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1二十多年前,柏杨先生写的《《丑陋的中国人》》轰动一时,但这并未引起国人足够的反思。

不久前北京街头的一幕,在上引起了激烈的论战。

一位北京司机驾车违规行驶,一位外国妇女见状前去阻止。

她将自行车横在街道上,试图制止司机前行。

没想到,司机知错不改,反而下车与妇女搏斗好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男子汉,该出手时就出手。

这样的人有一个就罢了,可飘过的人视而不见,麻木不仁。

反正不管我的事,打打这帮洋鬼子,灭灭他们的威风。

同志们,此刻不是八国联军侵华,不需要你那份革命热情。

丑陋的中国人呵,人家是在纠正我们的错误,看看我们干了些什么?中国此刻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出境旅游成为一种时尚。

当你身处异国,领略美景之余,看到方方正正的汉字,你有何感想?亲切?爱国?错,错,错!你看清了字的资料了吗?请勿乱扔垃圾请勿随地吐痰。

看到这些哪里来的亲切?人家为什么要用汉字?为什么专写给你中国人?就是因为我们的行为让人望而却步。

我们超多进出口货物的同时,也把中国人的丑陋出口到了别的国家。

这不是一个人的事,这是一个民族的素质问题。

最近上评选中国的标志,我看也许将中国人的丑陋作为中国的标志再适宜但是了。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2相信不少人听到或看到这本书的书名的时候,都会为之一震,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当然不允许有侮辱性的词语加在我们的民族名字前。

这本书的作者是“人文大师”柏杨,他的言论与作品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争议,这本书更是饱受争议,对于这本书,有人赞之、有人骂之、更有人恨之。

其原因都是因为柏杨先生在书中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中国人的缺点与不足,甚至丑陋之处。

对于这本书,有人赞之、有人骂之、更有人恨之。

记得我在学校看这本书也引起了同学们的非议,大多都是不能接受这麽刺眼的题目与主题。

但是就像文中写的那样不只有《丑陋的中国人》还有《丑陋的美国人》、《丑陋的日本人》等,但它们受到的待遇却大为不同。

《丑陋的美国人》一书中充满了对美国外交人员的自大骄傲的抨击。

书与人———读《丑陋的中国人》

书与人———读《丑陋的中国人》

书与人———读《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是一群迷失在浓厚酱缸里的族群,需要警醒!——题记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流下去,但因为时间久了,长江大河里的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像死鱼、死猫、死耗子,开始沉淀,使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一个酱缸,一个污泥坑,发酸发臭。

中国人的暮气、保守、迷信、愚昧、欺诈、乡愿、贪污、奴颜、畏缩、虚荣、势利、淫乱、嗜杀等等恶劣的习气和人性,是多方面的,很难一语予以概括,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些人心不振道德没落的现象,往往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或直接从我们的祖先手里遗传下来。

所以柏杨先生以“酱缸”为题,写下了这本发人深省的书。

这也许让大家想到了鲁迅先生,但其实不然:鲁迅先生和柏杨先生不同的是,鲁迅用这种国民集体性格的元素塑造了中国小说人物画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形象——阿Q,遂使这一人物具有深刻又独特的认识价值。

当然,鲁迅先生也把这种国民性格批判写在他许多杂文中。

柏杨先生则认为杂文更可以像“匕首一样”直插问题的“心脏”——这也是他当年由小说创作转入杂文写作的缘故。

《丑陋的中国人》是一本奇书。

在这本书中,柏杨先生大胆、直讳的揭示了中国人的“丑陋”。

然而我们对自我的批评为什么也不能接受呢?无论是鲁迅先生还是柏杨先生对国民劣根的批评,都不能平心静气以待之。

是他们所言荒谬还是揭疤揭的太狠?不狠不痛,焉能触动。

其实任何国家和地域的集体性格中,都有劣根。

指出劣根,并不等于否定优根,否定一个民族应该说揭示劣根,剪除劣根,正是要保存自己民族特有的优良的根性。

如今,中国社会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繁荣。

繁荣带来的自信,使我们难免内心膨胀。

似乎我们不再需要自省什么“丑陋不丑陋”了。

然而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改善,不管是穷是富,贫富不是文明的标准。

我们希望明天的中国能够无愧的成为未来人类文明的脊梁,那就不要忘记去不断清洗历史留下的那些惰性,不时站在自省的镜子里检点自己,宽容和直面一切批评并从中清醒的建立起真正而坚实的自信来。

对《丑陋的中国人》的赞赏与批判

对《丑陋的中国人》的赞赏与批判

对《丑陋的中国人》的赞赏与批判当我读完《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时,我有一种难以抑制的纠结感,我既想将这本书捧在手心,又想将其用打火机烧了。

这就是我对于这本书的感悟。

不得不承认,柏杨老人确实是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但也是因为此,他的言语过于激烈,以至于受到一些名家的批判。

事实上,《丑陋的中国人》确为一本好书,它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如今中国人存在的缺点,能够给予人们心灵的颤动。

这本书我斟酌过,确实,难怪会引起如此之大的反响。

且看,阅读此书的人认知水平并非相同,不同阶级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人认为此书是一种启迪,而有人却认为其反社会。

对此,我并没有过多的看法,因为我觉得这些都没有必要。

幸好这本书并非是所有人都研读过,否则必会引起一番思想狂潮吧。

我非常赞同回旋处先生的看法:“柏老的文章是一种自嘲,要以一颗幽默的心态来读它。

”对于这一类的文章,确实能说到人们心里。

《丑陋的中国人》的文章后面,是各类人的赞扬与批判。

不管是以张绍迁为首的赞赏派,还是以王昭令为首的批判派,争论的中心一直都是“中国人的缺点”。

我认为,中国人确实缺点很多,但并不是一无是处,否则中国也不能长久。

不过,与其争论中国人的缺点,不如去想想是什么造成了这些。

人并非是刚出生就会变好或变坏的,因为我不相信“天性”一词,这种带有封建色彩的词语,还不如换成“遗传因素”。

而使人有善恶之分的,就是社会因素。

社会是一种环境,身处这种环境的人都会多多少少受到些影响,而每个人的经历、思想等就能造成这种受影响多少的差异。

与其在这里争论,不如去想想如何去改变这一切。

事实上,我们唯一可以做的仅仅是自觉地去改变自己,改掉这些陋习。

而去改变社会,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如何支持?在此为政府提出建议:1、加强社会治安,完善法律法规,使人民的安全感得到提升。

2、对于现在的学生展开素质教育,适度减少所学内容,采取分科教育(本人的观点:九年义务教育照常实行,从高中开始文理分开,减少学科量,注重单科的培养,大力查处课外班)。

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

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

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终于在我日积月累中看完了。

记得这本书是我**年11月份还是12月份在上海买的,(具体时间不清楚了)。

二月五日晚终于完成了看完了这本书的大业!(好像有些夸张,不过对于我看书慢的人来说确是如此,也是时间上的问题)看完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我不知道再去说些什么。

柏杨先生把中国人的一些习性和生活写得很透彻。

在书中身临其境,有时候想着自己,不正是柏杨先生笔下的“中国人”吗?书中的每一篇我都认真读过,大部分发表于美国·纽约和洛杉矶的《论谈报》上。

不知在我知道这一点时是否为时过晚.也想不清楚,为什么他们学者的论点都发表在外国?中国现在是否还不是一个言论自由的社会?还是国家的问题?让那些学识的人不愿回国?还是?看到后面时,可能是因为有些感冒头痛的原故,看着看着感觉越看越头痛,不知如何是好。

当我看到后面几个学者对于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的观点有不同的看法时,就觉得自己是第三者,坐山观虎斗的感觉。

谁有不同观点的当然会去加以辩论和反对。

有感觉气愤的地方也就会有见解性的骂言。

我边看边想,这不正是前面柏杨先生所写的《丑陋的中国人》吗?对于中国人怎样做才不丑陋,我不清楚,也没有好的方法,(好像好操心了也会有人说我多管闲事的,实为不该)。

应该说这几千年的酱缸文化酱成这样,已很难马上就纠正于好,看到很多学者在辩论时,也都正在释放着中国人的丑陋的一面。

其实,依愚人之见,他们在说别人的同时,却忘了自己。

虽然,一直在说中国人的丑陋的一面,他们并未注意到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也正是裸露的。

当然,这里我并没有指柏杨先生,只是对后面对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的辩论的人,在辩论时,并未注意到“丑陋的中国人”。

议论里面,刘前敏先生对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说:“中国文化不容抹黑”,马上就有张绍迁先生对刘前敏先生论“中国文化之‘抹黑’与‘搽粉’”。

张绍迁先生说:“刘前敏先生《中国文化不容抹黑》一文除了指责柏杨先生故意丑化中国文化外,还对中国诸般缺点提供了很多解释和借口”。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范文500字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范文500字

丑陋的中国⼈读后感范⽂500字 中国⼈的丑陋,如同阿Q精神⼀样,基本上是每个中国⼈都具有的⼼理特征。

就像我们的脸⼀样,具有中国特⾊。

下⾯要分享给你的是丑陋的中国⼈读后感,希望你能喜欢。

丑陋的中国⼈读后感1 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中,毫不客⽓,揭了中国⼈“短”,初读很有些受不了,他书中所罗列的国⼈的诸多陋习,本来批着“外⾐”,现在“全暴露”,实在感到接受不了。

其实,客观地说,敢于⾯对,才能改正,否则,陋习还是陋习,还会延续。

其实,教育实践中,也会观察到孩⼦们的陋习,例如,偶⽽我问班⾥的孩⼦:“⼩朋友,⽼师喜欢你们吗?为什么你们觉得⽼师喜欢你们?”⼀个⼀个说的很多:⽼师给我们⽆偿补课,⽼师关⼼我们,⽼师教我们画画,……“那你们爱⽼师吗?”“爱。

”声⾳拖的很长。

“你们是怎样爱⽼师的?”⼀阵寂静,只有⼀两个孩⼦的声⾳:我认真上课…… 每天的每天,我们⽼师为班中每个孩⼦做着许多零零碎碎的事,这些在孩⼦看来可能好象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补课、批改作业、管理午餐等,我们也很少听到⼀声简单的“谢谢”;平时哪个孩⼦不舒服,我们给他喂⽔喂药,却也从没听过⼀句感激的话语。

问题出在哪⼉呢?是孩⼦⾃⼰吗?还是……?在脑海⾥我回放了这样⼀些镜头,镜头⼀:放学了,天⿊了,⽼师仍和孩⼦等待着晚来接的家长,只见⾏⾊匆匆的家长急急喊了⼀声孩⼦的名字,拉起孩⼦的⼿⼜急急⾛了……镜头⼆:⼩组长在⼤家吃完饭后,整理着桌⼦,⼀旁⼏个孩⼦慢慢吃着饭,⼼安理得的看着别⼈忙这忙那;镜头三:肯德基⼀⾓,孩⼦正在美孜孜的享受着他⾯前的美味,⽽妈妈则是看着孩⼦吃的美样…… 我⽆意想评判谁,只是我也深深知道,学会“爱”和“感恩”对⼈的⼀⽣⾄关重要。

纵观历史长河,我们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古以来有着“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

⽗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母;⽼师教导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师;别⼈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知恩图报。

2023年《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

2023年《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

2023年《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2023年《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1先丑陋,后美丽。

“中国人似乎仍停留在林木丛生的山顶洞时代,身上穿着刺猬一样的甲胄,只露出冷漠猜忌的两只大眼,心神不宁地向四周虎视眈眈。

”只有清楚自己的缺点,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点。

柏杨先生写的这本《丑陋的中国人》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我们中国人的毛病。

他在书中写到:“我们检讨自己病历的时候,是不是敢面对现实?用健康的心理,来处理我们自己的毛病?”我们大家似乎都没有这个勇气,而柏杨先生却用实践说话,用这本书来使我们警醒。

面对中国人的劣根性,我们不仅要从自身的经历吸取教训,也应该从别人的身上吸取教训。

“印第安人是个活榜样,这个可哀的红脸民族,跟西藏冈底斯山的牦牛群一样,低着头,朦胧着眼,蹒蹒跚跚,有意无意,身不由己地,一步一步,走向绝种的死亡之谷。

听到他们蹒跚的脚步声,和时代的辛劳喘气,心都裂成碎片。

有人说,你别杞人忧天,中国人多呀。

咦,在可怕的核武器和强大的生存竞争压力下,人多可没有用。

印加帝国的人口可多,如今都到哪里去啦。

有人说,中国人聪明呀,聪明确实聪明,但把聪明用到抗拒改善自己品质,动不动就翻天印和窝里斗,聪明反而会被聪明所误。

似乎只有自惭形秽、痛改前非的觉醒,才能躲过印第安朋友所遭的大难。

”我们有好的品质,但是也有不好的品质。

我们若不肯正视这些不好的东西,停滞不前,总有一天,我们会不印第安人的后尘。

没有人想要这样的结果。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也一直传承。

然而我在书中看到这样的一段话:“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流下去,但因为时间久了,长江大河里的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像死鱼、死猫、死耗子,开始沉淀,是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一个酱缸,一个污泥坑,发酸发臭。

”这话讲得有一定的道理。

文化传承,我们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只有这样,文化才能走得更远。

后人的素质才会更高,国家才会更好。

丑小鸭可以变成白天鹅,毛毛虫可以蜕变成蝴蝶,我相信我们中国人也一样可以改掉恶习,让美好的中华品质发扬光大。

柏杨的散文

柏杨的散文

柏杨的散文美丽的柏杨柏杨离去的时候,我正从上海飞往深圳。

得知这个消息,则已是在第二天的报纸上:四月二十九日凌晨,台湾知名作家柏杨病逝,享年八十九岁。

这已经是高寿了,因而我并没有感到可惜,也不会悲伤,毕竟人都是要离去的。

不过作为一名作家,晚走总比早走要好,好在他的影响力并没有因为他生命的消失而消失。

中国人中,不认识柏杨的不多,因为他的《丑陋的中国人》。

也奇怪了,集体被他骂了,反而还记得他,甚至怀念他,看来中国人还是宽容的。

其实柏杨的作品有许多许多,可以用“著作等身”来形容,但人们好象只记得他的《丑陋的中国人》,包括我在内,除了曾翻看过《中国人史纲》外,对他的其它作品几乎一无所知。

《丑陋的中国人》传到我耳朵里的时候,我正在读初中,那时的我阅读量极有限,也根本没有机会见到这本书。

但就是这个书名,便让我对它刮目相看,居然有人敢骂勤劳勇敢善良的中国人“丑陋”,简直是吃了豹子胆,有种!从此,我便记住“丑陋的中国人”以及柏杨这个名字。

我相信,许多人与柏杨的“相识”,都是类似这样开始的。

直到上大学,我才认认真真的将《丑陋的中国人》读完。

书里说的什么已经记不太清了,也已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柏杨敢说真话、敢于揭丑的勇气和精神。

不能说他说的全有道理,但他说的大部分还是切中了中国人的要害,这也便是为什么我们依然能够“原谅”柏杨的缘故。

如果换成哪个外国人来写“丑陋的中国人”,估计在当时会被定性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疯狂进攻!”后来参加了工作,我又专门买了一本《丑陋的中国人》,因为它就像是一本中国人必备的“工具书”,是我们值得也应该拥有的。

借此,我又非常真诚地又通读了一遍,并悉心收藏之,现在它还躺在我的书柜里,时刻“警示”着我。

我想,中国人的许多“丑陋”是有目共睹的,而且根深蒂固,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里消除,但我个人可以以此为戒,尽量告诫自己不要那么“丑陋”。

前些日子,我还读了《中国人的德行》,是一位老外写的。

我觉得它与《丑陋的中国人》有殊途同归之妙,虽然二者角度不同,记述的内容也不同,但剖析中国人的“丑陋”与“德行”还是十分相似的,它是送给中国人的两面镜子,一面是古铜镜,一面是西洋镜。

丑陋中国人读后感字

丑陋中国人读后感字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字我想大家都读过《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叫柏杨,她在xx年前写了这本书,她那尖锐直接的语言让我震惊,让我感到中国人是多么的丑陋,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会怀疑他说的是否是真的,不幸的是只要是坦诚的中国人,只要是明白的中国人都不得不承认柏杨写的那些都是事实。

xx年前的书那到此刻来写读后感,固然有些过时,毕然沧海桑田,毕竟物是人非,《丑陋的中国人》书中有很多言论真的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了吗?那就错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丑陋”两个字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从中国人的头顶上而消失,还记得20xx年发生了许多让中国人蒙羞的事情,小悦悦事件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吧!她还那么小就离开了人间,她的身躯被一辆辆车子压过,却所有人无动于衷。

从这件事我真的理解了柏杨为什么如此犀利的来写中国人的丑陋了,即使他也是一个中国人,柏杨并不是第一个批判过中国人的人,在近代也有鲁迅先生猛烈批判过国民性,他比喻中国当时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想必大家都明白鲁迅先生那犀利的语言如同圆规上的针尖,能够随时杀死一个人,就像他笔下的祥林嫂悲惨的命运,和他的《狂人日记》,可想而知当时的中国人是多么的没有人性和可悲,怪不得鲁迅先生对中国人是多么的爱之弥深,恨之欲切。

胡适也深刻批判过中国传统,这不能否定它对中国民族深切的爱,鲁迅,胡适,柏杨他们都在批判传统,指出中国人习性的负面问题,他们并不是想伤害民族的尊严,却恰恰相反,他们是想让中国人觉醒,让中国人活的更有尊严,让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更能抬起头,让外国人不再在公园里写上“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这一类中国字体,为什么外国人只有是公共场所写上一些中文呢?这不是崇尚中文的表现,而是中国人种种行为,例如公共场所乱扔垃圾,大声喧哗等不礼貌行为不得不让外国人写下中国字体,我想每个中国人听到这些都会感到脸红吧!但这就是事实,这就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很丑陋,都很无知,中国人也有美丽的,每年我们都评选出“最美老师”“最美妈妈”等等最美丽的中国人,所以说中国人不完全是丑陋的,也有美丽的,因为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文化大国,有许多优良传统,那些好的传统值得我们一辈子学习,但也有不好的传统,例如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那些不好的文化我们就就应抛弃。

丑陋的中 国人读书笔记

丑陋的中 国人读书笔记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丑陋的中国人》是柏杨先生的一部著名作品,它以犀利的笔触、深刻的洞察,对中国人的性格弱点和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与反思。

读完这本书,心中五味杂陈,既有被刺痛后的警醒,也有对自身和民族的重新审视。

柏杨先生在书中毫不留情地指出了中国人的一些丑陋之处。

比如,脏、乱、吵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街道上的垃圾随意丢弃,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反映出我们在公共意识方面的缺失。

他认为中国人缺乏秩序观念,不懂得尊重他人的空间和权利,只关注自己的方便和舒适。

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模式,不仅影响了个人的形象,也损害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窝里斗也是书中着重批判的一个问题。

中国人似乎很擅长内耗,在一个团体中,不是齐心协力共同对外,而是为了个人的利益相互倾轧、勾心斗角。

这种内斗的文化使得我们在面对外部竞争时,往往难以形成强大的合力,反而容易被各个击破。

而且,这种窝里斗的心态不仅存在于职场、官场,甚至在家庭、学校等各种社会关系中都有所体现。

另外,作者还提到了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为了维护所谓的面子,我们常常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甚至不惜违背道德和原则。

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在社交场合过度攀比,为了撑场面而负债累累。

这种对面子的过度追求,不仅让自己活得很累,也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真实的关系。

然而,我们在阅读这本书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这些丑陋现象的指责和批判上,而应该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原因。

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封建礼教的束缚、等级制度的压迫,使得人们缺乏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空间,逐渐形成了一些扭曲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同时,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品德和素质的培养。

在现代社会,虽然教育得到了普及,但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没有真正培养出具有良好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个体。

丑陋的人读书笔记

丑陋的人读书笔记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以下是关于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盛瑀君早年读了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印象非常深刻。

如今再次翻出那本泛黄的书,读了还是会激动,柏杨用犀利、准确的语言,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中国人的劣根性。

特别是这一句话:“我们的丑陋来自于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丑陋!”真是入木三分。

这本书是一面镜子,准备又形象地反射出中国人的劣根性,当然,如果你看完后破口大骂那就刚好被作者说中,确实存在那种实质上的缺点。

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他在书中提到的内容和观点,事实上这些东西也确实存在。

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柏杨先生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过滤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至今也不能痊愈,主要内容是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

难道这些都不是实话吗?·中国人虚荣心之强恐为各民族之冠。

刚会说话的小孩就知道头上插一朵小花“排场”,小学生得了个奖状,老远就会向家长汇报,而试卷上的“麻叉”总是捂着不给大人看,这恐怕也不仅仅只是因为怕挨揍。

在农村,邻居盖了新房,他家不缺住,也要累死累活地为房攒钱。

邻居盖了砖房呢,他就要盖楼房。

连两位大婶的“年猪”也要暗地里比拼比拼谁多了几斤。

不过,人人都是有劣根性的。

关键是我们有没有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弥补缺点的能力,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直让我们引以为傲,我们自称礼仪之邦,我们还是四大文明古国中仅存的一个。

我们一直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但我们还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的劣根性。

望大家都放下“爱国主义”,好好阅读这本书,并反省我们的“丑陋”。

·。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500字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500字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500字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柏杨先生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过滤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至今也不能痊愈,主要内容是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1前两天从图书馆找到一本漫画版的《丑露的中国人》,为之一震,呵呵。

这正是我现在的想法。

于是乎就拿回去一两个小时就看完了。

很有感受,原来看不懂漫画的我发现自己现在竟然可以看懂了。

这本书是一个叫莫莫的人画的,但内容还是柏杨老先生的演讲稿子即柏老的讲说画出来的吧。

首先说这本书的结构很好。

它不是一上来就对中国人的丑陋进行抨击,而是避开这个敏感而尖锐且不愿被中国人接受的话题,先从美国人谈起,提到了美国人,他们在发动战争后就会带来一大批的战后遗留子女问题。

为什么呢,很简单,美国大兵耐不住寂寞。

然后就出现了一大批的子女。

这一点和中国的军人有很大的差别,中国军人的素质在世界上都是顶尖的。

自豪一下但是美国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美国人就出了一本《丑陋的美国人》并且被美国人所接受,并且会去反思。

虽然现在的美国依然是发动战争最多的国家,但是这本《丑陋的美国人》还是在美国得到了出版发行。

然后讲了日本,这个让中国人恨之入骨的民族的丑恶行径,呵呵,大部分人都是可以接受的,并且会受到人的支持。

为什么?因为这是中国。

讲到了日本的捕鲸的事情,并且指出日本拿出的观点像为了保持海洋的生态平衡,或是为了更好的科研,还是因为这是日本的传统饮食文化,这都是站不住脚的。

中国人这时就会为之鼓掌。

似乎凡是批判日本并且确实有依据的事情会让中国人变得兴奋。

但是这时作者将笔锋一转,毕竟主题还是中国人的丑陋,就讲到了中国人关于野生动植物的大肆破坏,中国人很多的丑陋。

中国人原本是不会承认的,但是由于前面承认了日本人的丑陋,呵呵,就只能承认无度的向大自然索取是错的,也就变相的承认了中国人的丑陋,呵呵。

丑陋的中 国人读书笔记

丑陋的中 国人读书笔记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一书,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审视自身的弱点和不足。

书中,柏杨先生以犀利的笔触、尖锐的言辞,毫不留情地指出了中国人存在的一些丑陋现象。

他所批判的,并非个体,而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痼疾。

比如,他提到的“窝里斗”现象,让人深思。

在一个群体中,人们常常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或者微不足道的权力,相互倾轧、勾心斗角,而不是团结协作,共同为了更大的目标努力。

这种“窝里斗”不仅消耗了个体的精力,也阻碍了整个群体的发展。

书中还指出了中国人的“面子文化”。

为了所谓的面子,我们常常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

在很多场合,人们不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需求做出选择,而是为了维护那虚无缥缈的面子,做出一些不理智甚至愚蠢的决定。

这种对面子的过度追求,使得我们有时候忽略了事情的本质和真正的价值。

另外,柏杨先生谈到的“酱缸文化”也令人印象深刻。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糟粕,就像一个巨大的酱缸,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浸泡其中,久而久之,变得麻木、保守、不思进取。

这种文化的影响,使得我们在面对新事物、新观念时,往往持怀疑和排斥的态度,缺乏创新和改革的勇气。

然而,我们在阅读这本书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这些丑陋现象的批判和指责上,更应该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原因。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长期的封闭和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这些不良的文化和行为习惯。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也应该看到,许多丑陋的现象正在逐渐改变。

如今,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开放和包容,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

在教育领域,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努力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

在经济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勇于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展现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勇气。

在社会生活中,志愿者活动日益增多,人们互帮互助,传递着正能量。

我们要以客观的态度看待《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

它的价值在于让我们警醒,让我们有勇气正视自身的不足。

《丑陋的中国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丑陋的中国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丑陋的中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台湾著名作家柏杨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中国⼈的“脏、乱、吵”、“窝⾥⽃”、“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指出中国传统⽂化有⼀种滤过性疾病使我们的⼦⼦孙孙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愈。

中国的历史总是被匆忙地翻过去,但问题并没有解决,丰厚的遗产总是包裹着问题被永久寄存,⽽对未来的奢望必然注定了挫败的宿命。

80年代不应该如此被简单地忘却,柏杨也依然有其重新阅读意义和价值。

《丑陋的中国⼈》是台湾作家柏杨先⽣的著名作品,其实是⼀部他在各地以《丑陋的中国⼈》为题的演讲的合集。

内容是批判中国⼈的劣根性,⽐鲁迅先⽣的杂⽂要来的深刻,但是没有鲁迅的犀利。

中国,⾃古以来就认为⾃⼰是礼仪之邦,但是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似乎只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周围的国家处于⽐中国更加落后的状态。

中国⼈从来都是相信祖宗的说法,“祖法不可变”,连社会治安不好都说“⼈⼼不古”,儒家的这个说法压抑了中国⼈2000
年,2000年的封建统治,造成的后果就是中国社会和世界严重脱节,“天朝”闭关锁国,终于被外国列强击倒。

有⼀种很流⾏的说法,中国⼈⼀个⼈是条龙,三个⼈是条⾍。

看看我们留学海外的学⼦,成绩斐然,很多都是所在学校的成绩的前列,或者说第⼀,但是最后,真正成为⼤科学家,有成绩的不多。

直面丑陋,才能创造美丽——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_读后感

直面丑陋,才能创造美丽——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_读后感

直面丑陋,才能创造美丽——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曾嘉怡每次看到《丑陋的中国人》,心中都会为之一震,涌起千般感受。

记得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我们的丑陋缘自于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丑陋。

这让我想到了“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无知。

”我想,柏杨先生大概是个无私的人,在书中,柏杨先生用激烈的语言抨击时弊。

他举办了多场讲座,旨在让中国人醒悟,但却因说真话而坐牢。

但他也不放弃,出狱后,便写了这本书,把自己的呐喊一点点地写进书中,只为了能让我们能够直面丑陋。

看完了这本书,我很久以后才能回过神来,原来这些丑陋到现在依然还在,有时甚至随处可见。

在书中,柏杨先生把中国传统封建文化比作一个大酱缸,我们的文化、思想、行为在这个大酱缸里越染越臭,一直延续至今。

在书中,我读到了许多丑陋,而这些丑陋一直贯穿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就像中国人喜欢“窝里斗”,这个我颇为赞同,无论何时何地,我认为只要有中国人有竞争,那么“窝里斗”也会随之而来。

比如,在古代,后宫妃子的内斗,尽管电视剧中有夸张的成分,但在历史上还真的有宫斗。

书中讲道:“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中国人是聪明的,但是三个中国人就是一条虫;而一个日本人也许没有中国人聪明,但是三个日本人却是一条龙。

”日本的合作团结是精神应该被认可赞同的,而且在这一个团队里没有合作团结,难以成功。

如果在一个团队里,人人勾心斗角,那么这个团队是失败的。

就像抗日战争中,国共尚未合作,而在内斗时,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差点吞下中国。

但国共合作后,放下内斗,日本节节败退,其实有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中国人的确喜欢内斗,都眼红于别人的好,总想着“我得不到别人,也别想得到”。

我想这种想法应该是要被扔掉的。

还有中国人重视面子,死要面子。

做了错事,不愿承认,而且有的时候别人求助于你,却因为怕面子没了便视而不见;还有些人打赌输了,死不认错,还在背地里诅咒你,我想“打小人”应该是这样被发明出来的吧?在我看来,我觉得面子是可以扔掉的。

对中国人爱妥协这一文化刻板印象

对中国人爱妥协这一文化刻板印象

对中国人爱妥协这一文化刻板印象建议看台湾著名作家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其主要内容是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柏杨先生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冷漠”“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滤过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愈.以及中国人与酱缸的比喻,痛心中国的“酱缸文化”,反省中国人的“丑陋”.柏杨说:“中国人是一个受伤很深的民族,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成斗自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更由于在酱缸里酱得太久,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到酱缸的污染,很难跳出酱缸的范畴.”因此他要写《丑陋的中国人》一书,让中国人知道自己的缺点.我觉得姜文的《鬼子来了》就体现出不少,埋鬼子那段:嘴上都挺硬的,一个比一个能说,到紧要关头的时候一个比一个缩的快,感觉中国人没担当,没责任感,没魄力。

请大师砍头那段:国人愿吹能忽悠,忽悠完了什么事都没有,让你觉得还是那么回事,另外一批人还愿意上当。

中国人喜欢数落自己的劣根性,却从来不思改变。

中国人也喜欢吹嘘自己的伟大,却不知道自己伟大在何处。

有一个现象:外国人:中国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中国人:我们有几千年的文明和历史.外国人:那给我说说你们中国的历史.于是,中国人开始讲古装电视剧。

麻木、围观、冷漠、缺乏想象力、缺少维权意识中国很少很少见有企业或个人支持探索性的研究,比如:我相信这都是社会制度问题,有什么社会制度就会有什么人,改良根本社会制度,中国人3,5代以后即焕然一新,台湾正在这条路上“枪打出头鸟”,出头你就死....“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所以每个人都可能不是好人....中国最传统的美德:孝道.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服从上级,即使他们是错误的,是邪恶的。

头顶三尺之上的“忍”字,大家都不记得本义是什么了,反正就听人说凡事都要忍。

大部分中国人对待革命的态度,就如同两个正在谈恋爱的人一样,他们都希望对方先付出感情,这样自己才不会受伤.一方面是希望别人负责播种,自己负责收获,因为占点小便宜而沾沾自喜.另一方面,是谁都不愿意承担风险.所以为了保险,谁也不愿意做出头鸟.但大部分的时候,大部分的人还是会满腹劳骚,发泄一下自己对现实的不满.而权力,就像是一块博弈,你往前进一点,就会后退,你一直后退,他就步步紧逼.这就像有人在胡同里遇到了流氓,你因害怕流氓,而有些惊慌失措,而流氓则看到了机会.他开始他骂你,这时你不敢吱声;接下来他就开始试探性的打你一嘴巴,你还是不敢反抗.接下来他的胆子越来越大,他开始脱你的衣服,搜你身上的钱财.直到这里,你还在往好的方面想,破财消灾就好.但流氓从来不会因为你善良和妥协而放过你,他们只会得寸进尺.接下来他开始要你每个月都交保护费,否则他威胁会伤害你的家人.最后威迫你加入流氓团伙,直到把你也变成了流氓团伙中的一份子.有人说,大部分的中国人目光是比较短浅的,他们只会看到眼前利益.当身边的朋友或同事的利益受到侵犯时,自己站在旁边看热闹,而轮到你自己受侵害时,以前的这些同事或朋友又成了另一个旁观者.所以这就造成了一种现实,那就是被害者永远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他们永远是一个人在战斗.为什么当你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你喊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因为每个人都只会为自己的利益受侵害而反抗,对别人被不公正的对待选择了沉默.这种冷漠,让每个人的呼声都很渺小,为别人抗争是出于公心,这是大德,为自己的私利反抗,这是小我.中国人不懂得争取自己的权力,也没有冒险精神如果从流氓与你相遇的那一刻开始,你就目光坚毅,充满自信.当他敢骂你打你的时候,你就开始捍卫自己的权利,当你做出了很强烈的反应,他们就知道打你,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当他们知道你的底线,就绝不会敢把你关起来.而大部分的人,会选择一直往后退,直到背后是悬涯,直到自己无路可走.中国人很少会冒这个险。

柏杨及其《丑陋的中国人》

柏杨及其《丑陋的中国人》

柏杨及其《丑陋的中国人》柏杨及其《丑陋的中国人》摘要:《丑陋的中国人》是柏杨先生的代表作,是他对华人世界最具警醒作用的作品。

本文将介绍《丑陋的中国人》的一些基本的信息,以及柏杨在书中的主要的观点,一些对柏杨以及《丑陋的中国人》的批评的观点和我个人对《丑陋的中国人》一书的现实意义等的一些想法。

《丑陋的中国人》,作者中国台湾作家柏杨。

柏杨在1984年9月24日美国爱荷华大学演讲,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以及“不能团结”等,并将原因归结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性病毒,使我们的子孙受到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愈”。

次年8月,此篇讲稿和另外两场演讲的记录《中国人与酱缸》、《人生文学与历史》,一篇访问稿《正视自己的丑陋面》,以及柏杨的三十几篇杂文、近二十篇的回应文章结集出版,这就是轰动一时的《丑陋的中国人》。

1986年于中国大陆曾有中文版;但在1987年后,该书被中国大陆全面被禁,至2004年始得再批准印行。

柏杨先生的这部作品,以“匕首一样”的杂文笔法,单刀直入地刺入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中,文笔犀利,没有遮拦,不加任何修饰,像一张亮光光的镜子,将中国人的种种劣行赤裸裸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柏杨先生在书中沉痛地说“我们的丑陋,来自于我们不知道我们丑陋”。

因此,作品以“恨铁不成钢”的严厉态度,强烈批判了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喜欢讲大话,喜欢讲空话,喜欢讲谎话,更喜欢讲毒话”、“心口不一”等劣根性表现。

同时,柏杨先生在书中指出中国人丑陋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

柏杨先生在他的《丑陋的中国人》中,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为污染国人精神的“酱缸”,他在书中说道“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性病毒,使我们子子孙孙受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愈”,“这样的传统文化,产生了现在这样的一个现象,使我们中国人具备了很多种可怕的特征”。

该书影响很大,一版再版,还有日文、德文、英文等译本行世,但其观点颇具争议:既有如潮好评,也有论者认为存在偏见和倾向性,有不顾基本史实的低级错误,甚至认为作者才是真正“丑陋”中国人。

丑陋的中 国人读书笔记

丑陋的中 国人读书笔记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一书,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审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这本书在出版之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和争议,但也正是因为它的直言不讳,才促使我们去思考和反思。

书中提到,中国人的“脏、乱、吵”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似乎成了一种常态,人们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

街道上的垃圾随处可见,卫生状况令人担忧。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反映出部分人缺乏公共意识和文明素养。

“窝里斗”也是书中指出的一个丑陋之处。

中国人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有时能够团结一心,但在内部,却常常为了一些小利益而勾心斗角,互相倾轧。

这种内耗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也阻碍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在为人处世方面,书中批判了中国人的“死不认错”。

很多时候,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却为了面子死撑,不肯承认错误。

这种固执和自负,使得我们难以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不断进步。

同时,书中还谈到了中国人的“眼光短浅”。

只关注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战略眼光。

这导致在很多事情上,我们只能看到短期的成效,而忽视了长期的影响。

然而,我们在阅读这本书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这些“丑陋”现象的批判上,更应该思考其背后的原因。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和文化积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长期的农业社会结构,使得人们更注重家族和个人的利益,而缺乏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许多“丑陋”的现象正在逐渐改变。

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具备了文明素养和公共意识。

社会的开放和多元化,也让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能够以更加包容和理性的态度看待问题。

我们不能因为书中所指出的“丑陋”而否定整个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着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总能团结一心,共同克服。

在反思自身问题的同时,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去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
在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出版30周年之时,不妨来回顾一下这个议题的两位主要引导者。

首次谈论国民丑陋性的著名人物是鲁迅。

在小说《阿Q正传》里,鲁迅以黑色喜剧的风格,塑造出一个旧帝国底层的代表性人物,成为当时中国人的共同精神肖像。

鲁迅是幸运的,他生活在富有自省能力的民国时代,所以没有受到太多非难,反而因这部小说(也许还应加上《狂人日记》等)而成为宗师和不朽者。

但柏杨未能享用到这种文化待遇。

他的《丑陋的中国人》,引发20世纪第二次民族国家的自我反省,却遭到台湾民众的激烈攻击,而中国大陆亦从1980年代的倾听转向了谩骂。

在狭隘民族主义思潮的包围中,任何自省和反思的努力,都会面临声势浩大的敌意。

但无论如何,前有鲁迅,后有柏杨,中国人终究为自己留下了几面自省的镜子。

这是本国的终极精神财富。

它不仅是说出真相的勇气,更是一种洞察恶疾的智慧,并最终成就为伟大的品格。

反思力的存在,或者说,拥有足够的自我批判的力量,是衡量民族国家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尺,也是所谓“国家软实力”的坚硬核心。

柏杨所使用的“丑陋性”或“丑性”一词,属于美学范畴,跟美感和生理反应密切相关;另一种社会学语词也曾被广泛使用,叫做“国民性”;我们也可以套用生物学语词,把它跟“中国病毒”挂钩,更可以租借心理学术语,将其描述为“中国综合症”和“负性文化人格”,等等。

而我则更倾向于使用“文化人格障碍”之类的中性语词。

所有这些语词都从各自角度,向我们描述了病变的基本状况。

令人难堪的是,柏杨的警告没有奏效,反而成为难以解决的跨世纪难题。

在“中国式病毒”的大肆侵袭下,30年以来,国民人格的集体性崩塌,已经势不可挡。

人们从正直、法治、诚实、信用、勇气、胆略、独立、尊严、教养、责任、勤劳等美德中大步退出,转向贪婪、无礼、粗鄙、说谎、投机、好赌、哄抢、欺诈、剽窃、冷漠、甚至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在空气、土壤、食品里投毒,自上而下形成庞大的互害型景观。

满目苍夷,一地鸡毛。

这的确是丑陋的奇观,剧烈地伤害着我们的眼睛和心情。

问题在于,对人格障碍的基本觉知,仍然没有建立起来。

而没有诊断与报警,就没有改造和疗愈的空间。

有一种“理性的声音”宣称,感染这种病症的只是极少数人,因而“丑陋的中国人”的描述,毁损了大多数人的形象。

这种貌似政治正确“多数论”,始终是探讨问题的理论瓶颈。

常识告诉我们,出现“集体性人格障碍”的比率,哪怕只有百分之一,都足以构成一种危机。

文化人格障碍是一种高传染性病毒,如果缺乏鲁迅/柏杨式的警觉而任其滋长,就会动摇中国社会根基,甚至向外部世界蔓延,对整个人类文明产生伤害。

为了更清晰地表述这个观点,不妨援引SARS(非典型性肺炎)作为例证。

当年中国的SARS患者,官方数据是4,698例,而中国人口时为13亿,这意味着病患者仅占总人口的1/270,000。

但它已经引发巨大的公共卫生灾难和民间恐慌。

这种现象就是“SARS 效应”。

以上述比率为基础,再放大10,000倍作为加权,就构成测试社会感应度的“SARS指标”。

它的意义在于,在14亿中国人中,只要27人中出现一位人格/伦理障碍者,就足以描绘整个民族国家的不良图像,并触发关于集体人格障碍的警报。

但中国的实际情形,远远超过了这个指标所描述的范围。

另一典型案例,是四年前发生于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从她身边经过,全部视若罔闻,最后,小悦悦被第19位路人--拾荒者陈贤妹所救,但已回天无力,成为道德冷漠的牺牲品。

这则新闻对“SARS指标”做了根本性倒置,也即以1/19的比率,描绘出文化人格危机的严重现状。

在19人中间,只有1个人是正常人,没有遭到病毒的侵蚀,这就是“小悦悦指标”。

它虽然源于单一“样本”,却有广泛的警示意义。

这个幼小而脆弱的生灵,对中国人的文化人格障碍,做了严厉的控诉。

任何稍有良知的人,都不会对此无动于衷。

另一则经常被引用的自慰式格言是:“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

”它的意思是,尽管母亲又老又丑,忠孝的儿子不应嫌弃。

在古老乡村社会,这种道德劝勉是有意义的,它捍卫了家庭伦理的基本结构,而一旦将其转换到国家叙事层面,就会出现严重的逻辑错误。

“丑陋”一词的所指,恰恰不是“祖国”,而是每一位人格破产的个体(“子”)。

正是那些作为个体的“无名氏”(路人、顾客和游客),以其出现在新闻或日常生活里的丑行,拼贴出祖国(“母”)的负面容貌。

据说,鸵鸟在被追急的时候,除了扬沙踢腿,还会撅起身子和屁股,把脑袋埋进沙里,以为看不见猎手,猎手就不复存在。

这类自作聪明的鸵鸟,在中国很多,而他们营造的“沙窝生活”,无助于难题的解决,只能加剧文化人格病症的恶化。

“人格障碍”的疗愈和改造,是一个比觉知更难讨论的话题。

鲁迅和柏杨,未能来得及出示有效的疗法。

但已经有部分中国人觉察了自身的问题,并试图接受真理,寻求有意义的生活,由此形成学儒、读经、禅修、拜佛和瑜伽等方面的宗教性潮流。

尽管这些活动有时还驻留在事物的表层,犹如一场时尚表演,但如果这种时尚能够变成生命的内在需求,深入骨髓和灵魂,就有望成为自我疗愈的良方。

宗教疗愈的最大障碍,在于导引者方面出了麻烦。

在仁波切、大法师、上师、大师和骗子云集的时代,究竟有多少真正的精神导师,这才是修行者的最大困惑。

著名的佛寺主持--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正在面对各种匪夷所思的道德指控,尽管事实尚待澄清,但它已经加重世人的疑虑。

导师问题成堆,他们所推销的“思想”,又如何能令人信服?
早在民国早期,蔡元培就发现宗教疗愈的诸多“弊端”,试图以“美育”取而代之。

这种集体疗愈的策略,就是放弃病入膏肓的成人,转身从孩童教育入手,以文艺为药剂,陶冶情感,消除“丑性”,令文化人格在教化中变得美好起来。

“蔡元培策略”的核心,是在德、智、体、美、劳五育里,把美育推到最崇高的地位,而用于美育疗法的途径,除了建筑、雕刻、图画和音乐与文学外,还应包括“美术馆的设置,剧场与影戏院的管理,园林的点缀,公墓的经营,市乡的布置,个人的谈话与容止,社会的组织与演进,凡有美化的程度者,均在所包,而自然之美,尤其重要。

”(原载《现代学生》第1卷第3期)。

其中的关键正是“社会组织的演进”。

假如“社会组织”已经腐化,丧失美的结构和体貌,就无法指望它能提供美育榜样,引领民众走向有良知的健康生活。

跟宗教疗愈困境相似的问题是,究竟由谁来承担这神圣的美育使命?众所周知,中国教育正在陷入“主体性危机”。

作为教育主体的美育机构,一旦沦为官僚机构,被各种谎言所充斥,而教育者缺乏美感根基,甚至连人格都充满阴影,又何以推行正确的美育,将学生带入美好的生命感受?美育是一种严密的代际传承结构,其中一代人所受教育的好坏,取决于上一代人(教师)的品质。

蔡元培的“美育”信念,只能基于对当时教育体制、教师人格和基本美感的信赖,但在21世纪的语境里,这些支撑性要素都在瓦解和流失。

“柏杨难题”的解决,暂时还没有令人信服的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