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基于公司治理角度的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角度的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 )监察机构是对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 的 三 监 督 现 代企 业 制度 实 现 了 公 司权 力 的 分工 与制衡 ,股东大会 、董事会 、监事会 以及 管理层构成了现代公司的组织体系。监事 会作为公司重要的监察机构 ,其职能之一 就是监督 内部控制制度 的执行 ,为 内部控 制制度的实施保驾护航 。同时 ,公司监察 机关还包括审计委员会在 内的专业委员会 , ( )监事会的监督作用丧 失 四 它们负责评价企业 内部控制的效果 ,并对 为 了保 障监 事 会真 正发挥 其监督 作 内部控制 制度 的漏洞提 出改进意见,是对 用 ,在 我 国 公 司法 》 的规 定 中 ,监 事 会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重要的补充和完善 。 具有与董事会平行的地 位,直接隶属于股
基于公 司治理角度 的 内部控制制度研 文章摘要】 一 一 公 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 制是环境 与 制度的 关系 ,公 司应 该根据 完善 内部控 制 系统的需要 来建立其 治理结构 ,以提 升公司的治理 效率 ,从 而促进 企业的 发 展 本文 简述 了公 司治理对 内部控制制 度的重要影响 ,分析 了我 国企业 内部控 制存 在的问题 ,并且从公 司治理 角度提 出完善我国企业 内部控 制的对 策。 【 关键词】 公 司治理 ;内部控制 ;股权 结构
制的效果。
( )董事会缺 乏独立性 二 失衡的股权结构直接导致了董事 会功 能弱化 ,董事会缺乏独立性成为我 国许多
公 司 治 理 存 在 的 缺 陷 。 董 事会 缺 乏 独 立 性 ,主 要 是 由于 大股 东 和管 理层 的权 利过
火, 削弱了董事会的独立地位。 在我国 , 由 于股权过度集 中,导 致大股东拥有公 司的 决策权 ,绝对掌握公司的控制权 ,操纵着 董事会。同时 ,公 司经理层取代 了董事会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内部控制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内部控制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内部控制研究摘要:公司治理是公司制度的核心内容,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公司经营效率的前提;内部控制是现代公司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实现公司经营目标的有利保障。作为由许多投资者共同出资组建的公司中,中小投资者行使控制权的成本相当高昂,因此,如何保护一部分放弃控制权的中小投资者利益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一、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理论1.公司治理理论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的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引发了人们对公司治理的关注。公司治理经历一个从管理层中心到股东会中心,再到董事会中心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学术界开始对公司治理进行探索研究,对公司治理概念提出各自不同的见解。从制度安排观来解释公司治理概念:“公司治理是一组规范公司相关各方的责权利的制度安排,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制度架构。它包括公司经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之间的一整套关系。通过这个架构,公司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得以确定。”可见,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到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内部控制理论美国COSO在1992年9月出版了指导内部控制实践的纲领性文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的影响,为旨在取得:(1)经营效率和效果;(2)财务报告的可靠性;(3)遵循适当的法规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个过程。”这是迄今为止对内部控制最为权威的定义,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得知,首先,公司中所有成员均要对内部控制负责。其次,内部控制的目的是提高经营效率、实现管理目标。最后,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过程,贯穿在整个经营过程始终。同时,COSO报告还提出了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应包涵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这五个要素在内部控制理论上体现了系统、风险、信息等新观念,为全方位构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1)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两者产生的基础都是委托代理关系。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而有效的委托代理关系,一方面是实现两权分离,主要指经理阶层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自主地进行经营决策,管理公司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保证这一方面的实现必须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保障所有者的利益,降低代理成本。另一方面,要形成对公司经理人员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以保障所有者利益,减少投资者由于经理人员的自利行为而蒙受损失,而内部控制就是包括所有者对经营者实施的监控和经营者对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控制,其最终目的也是降低公司内部的代理成本,提高公司生产经营的效率与效果。(2)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系统的制约机制必须建立在整个公司治理环境之内,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完善。建立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之首,即“控制环境”是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石,制约着其他要素。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公司必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就可以发挥其最大效用。(3)两者都重视权、责、利的分配和组织结构的建设。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告诉我们,一个健全、完善的治理结构关键在于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监事会,即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相互之间的权力、责任和利益明确,以形成有效制衡的机制。而组织结构的建设和权、责、利的分配是内部控制中控制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其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职责划分和授权控制,使各部门、岗位、员工明确自己的职责,而这正与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相一致。(4)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都遵循相互牵制、相互制衡的原则。内部牵制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的原则,也是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内容,事实上,早期的内部控制概念就是内部牵制。完善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经理阶层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牵制、相互制衡关系。因此,法人治理也可以看做是广义的内部控制机制。综上所述,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要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支撑;内部控制的创新和深化,也将促使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二、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内部控制本身也存在其局限性,COSO报告对于内部控制的局限性也作了精辟的论述:内部控制受成本效益法则的约束;内部控制一般针对常规业务;内部控制因粗心大意、相互勾结、环境变化等原因而失误。因此,对于保证公司营运的效率与效果、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相关法令和规章的贯彻实行这三大目标而言,内部控制只能提供“合理的保证”而非“有效的保证”。1.不相容职务不分离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看,尽管内部控制的辐射范围上至董事会,下至各基层单位,董事会是内部控制的核心,但是,要保证董事会—经理层是一个薄弱环节。因为内部控制制度是由经理层制定由董事会审批通过的,对于总经理以下的各部门和岗位而言,总经理是委托者,他们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中会尽量使制度本身科学并以强有力的措施保证其实施。但是,对于董事、经理们而言,自己给自己制定内控制度本身就违背了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也许他们有职业良知和要求建立内部控制的外在压力,但是,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看,他们没有作茧自缚的理由。因此,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上,本身就会存在问题。董事会对管理层控制弱化无论是所有权分散的英美外部治理模式,还是所有权相对集中的日德内部治理模式,董事会对于经理层的控制弱化是一个共同的问题。一方面,外部治理模式中,控制成本是促使弱化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内部治理模式中,董事与经理层人员高度重叠(特别在我国公司中更为显着),在这种状况下,通过内部控制达到董事会对于经理层的控制更是难以实现的。三、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1.从公司治理规范角度设计内部控制制度为了保证内部控制系统的多层委托代理链的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函数的一致性,保证内部控制目标与公司治理目标的一致性,公司治理规范必须对内部控制构建提出基本要求。事实上,各国有关公司治理的法规和准则中大多对内部控制作出了基本要求。2002年1月,我国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从六个方面对公司治理作出规范,要求通过科学严密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保障,但是,该准则没有涉及内部控制方面的内容,存在明显的制度缺陷。因此,国家相关管理机构应对此寄予高度关注,比如,要求公司必须制定统驭所有内部管理制度的内控框架,并将其与公司的组织结构、经营模式相结合;赋予董事会内部控制的核心地位,并对其在内控制度中的责、权、利相结合;公司制定内控制度要充分体现公司的股权结构和组织结构,以实现内控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无缝连接。从公司治理机制角度确立内部控制的核心首先,要完善董事会构建机制,使董事会真正成为独立行使权利和承担责任的机构。针对我国公司股权相对集中的特点,通过优化董事提名机制、董事会形成机制和董事责任追究机制,等等,使董事会真正成为公司治理的独立履行权利、承担责任的机构。其次,割裂董事会与经理层的人员构成,保证董事会成员的相对独立性。董事会的重要职责之一在于选聘、考评高管人员、行使决策权并代表股东监督经理层。如果董事与经理层人员高度重叠,就形成“自己监督自己、自己考核自己”,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制约机制就名存实亡。最后,注重董事会专业委员会职能以及决策与监督程序,为董事会发挥其核心地位作用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完善监事会制度在引进外部董事制度后,仍然要注重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监事会应当以财务监督为核心,保证监事会能够独立、有效地行使对董事、经理履行职务的监督和对公司财务的监督和检查。建立健全反向控制机制国家有关公司治理的法规和企业的章程应当明确规定总经理有效抵制董事会抽逃资本、利用关联方交易侵犯中小投资者利益等违法违规行为,从而在治理机制上建立健全反向治理机制。参考文献:[1] 古淑平.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J].经济问题探索,2003,(9):59-61.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结与互动[J].会计研究,2005,(2):64-69.程新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2004,(4):14-18.阎红玉.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J].南方经济,2004,(12):22-25.邵绛霞.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结合点[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54-57.。

基于公司治理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基 于公 司治 理 下 的企 业 内部控 制研 究
杨 晶杰
摘 要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上市公 司违法违规 经营,严重损 害股 东利益的事件频繁 见诸报 端 ,引起 了大众 、学术界 以及企业界对企 业 内部控制的高度 重视 。本 文拟从公 司治理的角度对企业 内部控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并提 出强化上 市公 司内控制提 出相应建议 。
数 ,增加独立董事人数 , 且保 障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 董 事会 成员与公 司
经理层人员不得重叠 ;其次 ,提高董事会成员的专业 胜任能力 ,可通过 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 , 薪酬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 ,并选 派专业人员 担 当,并保重这些机制的独立性 ;最后 ,应将 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 ,与 董事 的薪酬挂钩 ,让董事会成员更加关注内部控 制的健全 。 ( 二) 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 企业的监事会 在企业 的成长 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监事会 对企业 出 台和制定相关的内部措施 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为监事 会主要职 责就是对企业在执行 内部控制相关措施的时候施行监督 ,而监 事会 的灵 魂和核心在于其 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因此 ,企业应该保 障董 事会的独立 性 ,可以参照独立 董事制度 ,引入外部人员担 当独立监 事,防止其受到 来 自大股 东以及 管理 当局 的束缚。 ( 三 ) 建 立健 全 对 经 理人 员 的激 励 与 约 束 机 制 企业应 当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激励 奖惩机制 ,提高管理 者薪酬 ,给 予~定的股票期权奖励 ,使经营管理者的 自 身利益与企业利 益趋同 ,有 力的保障内部控制 的相关措施有效 的执行 。


分上市公司对于信息披露 的态度较为消极 ,不太主动 、拖延披露 或者不 披露 2 )与利益相关者没有进行有效 沟通。客户满意程度 的下降、投资 者投资意图的减弱弱以及行政 审批效率 的低 下等等 ,正是 由于与客 户 、 投资者、政府部 门的沟通不畅所 导致 。 三、基 于公司治理的完善企业 内部控制的建议 ( 一 ) 加 强 董 事 会 的建 设 董事会在公司治理 中处于 中心地 位 ,公 司所有者 和经 营者 中心枢 纽 、连接纽带 。同样董事会 内部控制 中也处于重要位置 ,是 内部控制建 设 的组织者 ,董事会的建设对 于公 司良好运行具有至关重要 的作用 。首 先 ,我们应该要 曾强董事 会 的独 立性 ,严 格限 制大股 东提名 的董 事人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
本 文 先 通 过 对 公 司 治 理 和 内部 控 制 本 身 以 及 两 者 的 相 互 关 系做 了 阐 述, 然 后 对 现 阶段 公 司 治理 下 内部 控 制 的 问题 进 行 了 简要 分析 . 同 时提
出 了 自 己的 相 关 建议 关键 词 : 内部 控制 公 司 治理 逆 向选 择
投资理财
基于 公司治理 的内部控制研究
中铁 十 二局 集 团第三工程 有 限公 司 邓 建平
摘要: 随 着 我 国改 革 开 放 越 来 越 深 入 . 我 国企 业 管 理 架 构 也 越 来 越 趋 于 现代 化 , 我 国在 引入 国外 先进 的 管理 经验 和 结 构 的 同 时 , 需要 梳 理 在 公 司 治 理 基础 下 , 两 者 的 关 注 点也 不 完 全 相 同 。内部 控 制更 加 关
注 于公 司 的 经 营 者对 于公 司 的管 理 和 控 制 ,确 保公 司 的 资 产运 营 的 风
险可 控 和 顺 利 经 营等 ,而 公 司 治 理 更 加 关 注 的 是公 司 的权 责 划分 以及
我 国企 业本 身 的 治理 结 构 , 来 为公 司 的 内部 控 制 提 供 一 个 良好 的 环 境 。
( 二) 经 营 者过 分 采 权


公 司治 理 和 内部 控 制概 述
( 一) 公 司 治理
公 司治 理 一 方 面 需 要 在 实现 公 司 的 正常 运 转 的情 况 下 ,通 过 公 司 文 化 和 制 度 的建 立 , 调 整 公 司 的管 理 架 构 , 使 得 公 司 的经 营 和 管 理 更 加
委 托人 和 代 理 人 之 间 制度 的权 责 管 理 。公 司 的 内 部 控 制保 证 了公 司 经

基于公司治理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健全高效的内部控制和完善的公司治理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出发,通过研究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二者的关系,指出当前公司治理下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如何在公司治理基础上改善企业内部控制。

标签: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互动公司治理是公司制度的核心内容,其核心在于通过一套包括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来协调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而内部控制则是指由公司董事会、经理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二者存在着一定的互动。

一、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互动关系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度的核心,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基本要素。

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的有力保证。

内部控制作为由管理当局为履行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程序,与公司治理密不可分。

内部控制架构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是内部管理监督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是公司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1.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同一性。

在理论源泉上,内部控制来源于委托代理理论。

公司治理是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契约,因而其产生也源于由企业委托代理关系而出现的代理问题,因此两者在理论源泉上是一致的。

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作为来源于委托代理理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管理与控制系统,其内容存在一定的交叉。

另外,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存在最终目标的一致性,公司治理机制与内部控制制度都可以说是一系列制度安排,而制度安排要想发挥作用就必须依附于一个组织载体。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内部控制的强化和公司治理的完善也必须依靠会计信息这个共同载体。

2.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互动。

从契约理论来看,现代公司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联结体,契约控制着公司发生的各种交易,使公司比市场组织这些交易的成本低。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摘要:文章以公司治理为出发点,通过阐述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内涵,进而分析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剖析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认为完善的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公司治理,健全内部控制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控制体系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267-03一、前言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探讨的热点,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从现有文献来看,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思考和探索,并取得了许多新的认识。

本文试图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逻辑性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抛砖引玉。

二、内部控制的发展概况内部控制思想和实践产生于18世纪产业革命后期,它是企业规模化和资本大众化的结果。

内部控制理论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等几个漫长的阶段。

但是在内部控制发展历史上,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coso委员会(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的成立及其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coso在报告中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该过程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报告、信息和沟通、监督等环节组成。

同以往的内部控制理论及研究成果相比,该研究报告进一步拓宽了内部控制的边界,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都对内部控制负有责任,而不是被动地执行内部控制;更加强调了“人”的重要性和“软控制”的作用,如企业文化、人员素质、管理哲学等。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建设,但将内部控制明确写入法规并在实践中广泛推广和应用却是近几年的事情,1996年12月,财政部发布《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内容和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2000年7月实施的新《会计法》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内部控制要求的法律,该法第27条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并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提出了4项原则要求;2001年6月,财政部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2008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是我国继实施与国际接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之后,在会计审计领域推出的又一项与国际接轨的重大改革,意味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正在向国际标准靠拢。

论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

论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

管理 8要 素框架 的实质 。 这套适 用 于 中国企 业 的 内
作者简介 : 唐 东 晖( 1 9 7 5 一) , 男, 四川成 都人 , 会 计 师, 会计 学硕 士。主 要研 究方 向: 公 司治 理。
第l 期
唐东晖 : 论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 制
1 0 7
部 控 制 体 系 的 实施 将 对 中 国 的上 市 公 司和 大 型 企 业 的规 范 化运 作带 来 实质 性推 动 , 被 无数 人 寄予 了 期望。 上 述种 种 给我 们 的启示 是 : 内部控 制 的 发展 经 历 了漫 长 而 又 曲折 的 历 程 。维 护 资 产 的安 全 与 完 整、 提 高 企 业 经 营 管理 的效 率 和效 益 、 保 证 会计 信
起人 委 员 会 ) 的成 立及 其研 究 报 告 《 内部 控 制—— 整体框架》 。C O S O在 报 告 中将 内部 控 制定 义 为 : “ 内部控 制是 由董 事会 、 经理 层 和其他 员工 实 施 的 。 为 营运 的效 率效 果 、 财务 报 告 的可 靠性 、 相 关 法令
J a n .2 0 1 3
论基 于公 司治 理 的 内部控 制
唐 东 晖
( 中 国水 电顾 问集 团成都 勘测设 计 研究 院 , 四川 成都 6 1 0 0 7 2 )
摘 要 : 该文 以公 司 治理 为 出发 点 , 通过 阐述 公 司 治理和 内部控 制 的 内涵 , 进 而分 析公 司治理 与 内部 控 制 的关 系, 剖析 公 司治理 对 内部控 制 的影 响 , 认 为 完善 的公 司治理 是 内部控 制发 挥 作 用的前 提 和基 础 。 在此 基础 上 , 提 出完善 公 司治理 、 健 全 内部 控制 的相 关建议 。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探讨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探讨

题 采 纳第 一 种 观点 ,并 以会 计信 息 为 纽 带深 入 剖 析 两者
的联 系 ,得 出在 我 国 当前 会 计 信 息 失 真 严 重 的情 况 下 ,
更应通 过加 强 内部控 制来完 善公 司治 理 的结 论 。

作 为 内部 控 制 的 制度 环 境来 看 待 ;另 一 方 面 ,现代 公 司
程 ,它受 董 事会 、管理 者 当局 和企 业 内部 其 他 员 工 的影
件— — c s 0 O研 究报 告 :《 内部控 制—— 整体 框架 》 ,该研
究 报告 标志 着 内部 控制 进入 了一个新 的发 展 阶段 。C O OS 研 究 报告 指 出 ,内部 控制 的整 体框 架 包 括控 制 环境 、风 险 评估 、控制 活动 、信 息 系 统 与沟 通 和监 督 。内部 控 制
公司治理
的概念 , 国理 论界对 于 两者之 间 的关 系 的研究 主要是 基 我
我 国对 于 公 司 治理 与 内 部控 制 关 系 的研 究 ,主 要从 委 托代 理 理 论 出发 。 由此 对这 两 者关 系 的研 究 主要 有 两
于 委托代 理理 论 , 主要 存在 两种 观点 :一种 是 “ 环境论 ” , 另 一种是 “ 合 论 ” 嵌 。两 种 观点 虽有 一些 分歧 ,但 都是 基 于 委托 代 理 理论 ,从 两者 之 间 的框 架结 构 研 究 两者 之 间 的 联 系 ,都 认 同 内部 控 制 与 公 司治 理 具 有 紧 密 的 联 系 。
管理 监控 系统 的角色 。 二 、 内部 控制 保障 会计信 息质 量
价 而追 求 个 人 利 益 ( 维 安 ,2 0 ) 为 了 最 大 限度 地 李 0 1。 克 服这 个 问题 ,委 托人 必 须 建 立一 套 有 效 的制 衡 机 制来

基于公司治理层面的内部控制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层面的内部控制研究

义上的现代股份公司 ,虽然郁 没立了由股东大会 、 董事会 、 监事会 和经理层所组成的企业组织管理机 卞 ,但其 中大 部分公司的董事 句
会 和经 理 层 成 员儿 乎 就 是 巾 原 企 业 的高 级 管 理 人 员 原班 人 马 组 成 ,存这 种 存 有 明 显缺 陷 的组 织 结 构下 ,实 际t 很 少有 人 真 正有
制度 , 当前 大多数 J市公 司在选举董事 、 二 监事时 , 采取 了简单 比例 投票制度 , 即每个股东按照其持有的股份对每个候选人进行投票,
橄性从 罔有资 盘的利益…发 ,代表同家在股东会上严格行使表
决 权 并有 效 执 行监 督 企 业 经理 人 员 的职 能 目前 我 国的 上市 公 司 事 实 t 然 存 在严 重 的 “ 2 依 所有 者 缺 位 ” 问题 ,虽 然 国 有 上市 公 司
往往流于形式 , 以发挥作用 , 难 监事会实际上只是一个受到董事会
厚 , 控 股 股 东通 过关 联 交 易 或 “ 箱 ” 作大 肆 ^用 、 吞 上市 私人 暗 操 侵
公司资产 、 掏空上市公司的现象极 为严重 , 为达到这些 目的又往往 伴随着编制虚假财务报告 、 披露虚假信息 、 大量圈钱及操纵股票价
格等 种 种违 法 违 规行 为 。
中, 小股东无法选举 出自己的代言人 , 大股东——国有股的选举权 仍被上级主管部门的人事任命权所取代 ,股东的选举权未落到现
领取 薪 酬 , 际上 也 是 在公 司行 使经 理 职 权 。 然 , 据 上述 定 义 , 实 显 根 企 业 中 内部 董 事越 多 , “ 则 内部 人 控 制 ” 越 大 , 就 是 说 , 董 事 度 也 在 会中, 没有 一 批强 有 力的超 脱 于 经理 职 能 的 称 职 的董 事 , 不 能对 就 经 理 形 成 真 正有 效 的监 督 和 制 约 ,董 事 会 与 经 理 层 之 间 的 委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综述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综述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综述随着“安然事件”的发生及《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颁布,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责任逐步增大,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也越来越多,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流派。

一、国外发展状况从国外看,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大致可以区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几个不同的阶段,其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已经有很长的历史。

公司制度下的内部控制已不是传统的查弊和纠错,而是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成为公司控制权结构的具体表现,并与企业组织形式的深化及治理机构的发展相一致。

内部控制制度的职责不仅包括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可靠,已将促进企业贯彻经营方针以及提高经营效率纳入其中。

英国是很早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相结合的典范。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是英国公司治理研究的高峰时期,面对不断出现的会计造假和公司经营失败的出现,各种专门委员会也纷纷成立,以期规范经济秩序。

其中比较有名的报告有:卡德伯利报告(cadbury report,1992)、拉特曼报告( rutterman re2port,1994)、格林伯利报告(creenbury report ,1995)和哈姆佩尔报告( hampel report ,1998)。

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以及作为综合准则指南的特恩布尔报告( turnbull report ,1999),堪称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牌。

就美国而言,从1994 年的coso 委员会报告可以看出,已经把内部控制提高到了公司治理的层次了,二者逐步开始结合起来。

而后的《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更是将内部控制融入了公司治理层面,治理层对内部控制全面负责。

2002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这标志着对于上市公司进行实质性监管。

该法案最核心的一个条款是404 条款,强调治理层必须对企业内部控制全面负责,并在年度报告中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同时还需要注册会计师对此出具审计报告。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_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内部控制研究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_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内部控制研究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_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内部控制研究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稳定发展和健康经营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公司治理视角出发,探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并对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内部控制研究进行分析和评价。

公司治理是指企业内部机构和程序的设计与实施,以确保公司以最佳利益为导向,提高企业价值和经济绩效。

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和决策机构,通过明确权利和责任的分配,加强对公司经营活动的监督和控制。

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企业内部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控制制度和机制,对公司经营活动进行规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内部控制可以保护公司资源的安全性,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和效率。

从公司治理视角来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保障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公司经营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减少公司经营风险,降低公司治理成本,确保公司的长期生存和发展。

公司治理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和决策机构,强调信息披露、公平公正和责任追究,对内部控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公司治理在指导和规范内部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内部控制研究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可以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研究董事会结构、独立董事的角色和作用,以及高级管理层的职责和权责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其次,可以研究公司治理机制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影响。

公司治理机制包括内部审计机构、风险管理机构和内部控制自评估机制,研究这些机制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影响。

此外,可以研究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与引导作用,以及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的支持与保障作用。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内部控制研究有助于揭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拓展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理论框架,提高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实践水平。

通过分析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可以加强对公司治理的理解和认识,强化对内部控制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益和竞争力。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的研究综述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的研究综述

东方企业文化·公司与产业 2011年4月81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的研究综述金 措(西藏大学财经学院,拉萨,850000)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4—0081—01 引言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引起了普遍关注。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公司要想增强竞争力,要在大批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必须具备完善的治理结构,才能提高经营绩效,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公司财物安全和完整,确保有关政策和法规的贯彻与执行而建立和实施的一个控制系统。

一、国外研究相关成果1992年,英国的《卡德伯利报告》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是公司有效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之下,同时建议董事会发表声明,描述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并规定审计委员会应该复核董事会发布的内部控制声明。

1998年的《哈姆佩尔报告》与《卡德伯利报告》也有相同观点,都将内部控制视为有效管理的组成部分,鼓励董事会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进行复核以保护公司的资产安全、加强财务管理质量、评估企业风险、遵守法律法规、最大程度降低舞弊的风险。

1999年发布的《特思布尔报告》,针对如何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这一问题,提供了详细的指南。

该报告认为处于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负责的目标,董事会应该制定正确的内部控制政策,并寻求日常的保证,使内部控制系统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二、国内研究相关成果张维迎(1995)认为作为国家股的“代理人”——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对管理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有时甚至会出现所有权“虚置缺位”的情况。

冯均科(2001)认为不同产权结构下的内部控制是有差别的,尤其是内部会计控制方面更是如此。

刘立国、杜莹(2003)对发生财务舞弊的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的结果表明,法人股比例越高,流通股比例越低,在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国资委的情况下,公司更容易发生财务舞弊。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速度加快,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组和配置的程度不断提高,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和挑战,良好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因此,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企业制度的核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关系的探讨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标签:公司治理;内部控制1 公司治理的文献综述“公司治理”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文献中的时间是八十年代初期。

威廉姆森曾于1975提出过“治理结构”(ovemancestructure)的概念,这与公司治理的概念己相当接近。

Phliph和SyevenL:W artick在1988年发表的《公司治理-文献回顾》一文中指出,公司治理问题包括在高级管理阶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相关利益者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是:(1)谁从公司决策和高级管理层的行动中受益;(2)谁应该从公司决策和高级管理层的行动中受益。

当在“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不一致时,一个公司的治理问题就产生了。

哈特认为,在以下两个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公司治理问题将产生。

第一,组织成员之间存在着代理问题,或者说是利益冲突问题;第二,存在着交易成本,从而代理问题小能通过一个完全合同来解决。

也就是说,存在代理问题和小完全合同的情况下,公司治理问题就将产生。

公司治理可以当作是对初始合同中没有特别规定的问题作决定的一种机制。

2 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2.1 国外文献综述内部控制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总体上说内部控制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阶段。

早期的内部控制是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和财务记录的可能性,要求企业对交易实行授权与批准,对资产实行控制,对财务记录的审核与经营保管职务分离。

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出现了大量的财务舞弊现象,一些大公司相继出现经营失败,这些现象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空前关注。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

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抛砖引玉。 二、 内部控制的发展概况 内部控制思想 和实践 产生于 1 8 世 纪产 业革命后期 , 它是企 业规模化和资本大众化的结 果。内部控 制理论经历 了内部牵制 、 内部控制制度 、 内部控制结构等几个漫长的阶段 。 但是在内部控 制发展历 史上 , 真正具有里程碑 意义的事件是 C O S O委员会 ( 全 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 下属 的发起人委员会 )的成立 及其研究 报告《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 C O S O在报告 中将内部控制定义 为: “ 内部控制是 由董事会 、 经理层 和其 他员 工实施的 , 为营运的 效率效果 、 财务报告 的可靠性 、 相关法令 的遵循性 等 目标 的达成 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该过程主要 由控制环境 、 风 险评估 、 控 制报告 、 信息 和沟通 、 监 督等环节组成 。同以往 的内部 控制理论 及研究成果相 比, 该 研究报告进一步拓 宽了内部控制 的边界 , 董 事会 、 经理层 和其他 员工都对 内部控制 负有 责任 , 而不是被动地 执行 内部控制 ; 更加 强调 _ 『“ 人” 的重要性 和“ 软控制 ” 的作用 , 如 企业文化 、 人员 素质 、 管理哲学等 。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 内部控制建设 ,但将 内部控制 明确写入 法规并在实践 中广 泛推广和应用却是近 几年 的事情 , 1 9 9 6年 l 2 月, 财政部 发布《 独立 审计具体准则—— 内部控制 与审计 风险》 , 对内部控制的定义 、 内容 和 目标做 出了明确规定 ; 2 0 0 0年 7月实 施的新《 会计法 》 是我 国第一部 反映 内部 控制要 求的法律 , 该 法 第2 7条明确规定 , “ 各单位应 当建立 、 健全 内部 会计 监督制度” , 并对单位 内部会计 监督制度提m了 4项原则要 求 ; 2 0 0 1 年 6月 , 财政 部颁 布 了《 内部会计控 制规范——基 本规 范( 试行 ) 》 ; 2 0 0 8 年, 财政部颁 布了《 企业 内部 控制基本规范》 , 这是我 国继实施与 国际接轨的企业会计准则 和审计准则之后 ,在会计 审计 领域推 出的又一项与 国际接轨 的重大改革 ,意味着 中国企 业内部控制 规范体系建设正在 向国际标准靠拢。 这个被称为“ 中国版 C O S O ” 的规范 ,合理借 鉴了以美国 C O S O报告 为代表的 国外 内部 控制 框架 , 在形 式上借鉴 了 C O S O报告 5要素框架 , 同时在 内容上体 现了风险管理 8要素框架 的实质。这套适用于 中国企业 的内部 控制体系 的实施将对 中国的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 的规 范化运作 带来 实质性推动 . 被无数人寄予 了期望 。 上述种种 给我 们的启示是 :内部控制 的发展 经历了丰富多 彩的历程 , 维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 提高企业经 营管理的效率和 效益 、 保证 会计 信息的真实可靠 、 增强防范风 险的能力始终是 内 部控制长期追求 的基本 目标。但是 , 在实践 中, 内部控制制度的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

公司治理是指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权力结构和控制关系,而内部控制是指管理者在公司内部使用的一种管理工具,用于确保公司的有效经营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有着深远的影响,好的公司治理可以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而糟糕的公司治理可能会导致内部控制的失效。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探讨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以期能够深入了解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完善内部控制的实施。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影响因素;研究现状一、引言1. 管理者和股东的关系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关系。

在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下,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权力平衡较为稳定,管理者会更加注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以保护股东的利益。

而在糟糕的公司治理结构下,管理者可能会滥用权力,导致内部控制的失效。

2. 内部控制制度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还取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

好的公司治理可以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而糟糕的公司治理可能会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影响内部控制的实施。

3. 法律法规和监管环境公司治理还受到法律法规和监管环境的影响。

严格的法律法规和监管环境可以促进公司的规范经营和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从而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联机制。

他们发现,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通过影响管理者和股东的关系、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法律法规的监管等途径来影响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

四、研究展望及建议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加强对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关联机制的研究,深入探讨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路径和机制,为制定和完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

文献综述-基于公司治理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文献综述-基于公司治理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显得日益重要,引起了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

而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与公司治理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国内外基于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也不断兴起和深入.本文对如今备受瞩目的国内外有关公司治理下的内部控制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国企业应从公司治理角度不断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促进公司长远发展.【关键词】内部控制公司治理文献综述相辅相成1。

研究背景与意义公司治理是现代公司制企业在决策、激励、监督约束方面的制度、原则,涉及利益相关者之间在权利与责任方面的分配、制衡以及效率经营与科学决策.内部控制作为管理当局为履行职责达到公司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则,它与公司治理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框架下,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发挥作用,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效果;反之,若没有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无论多么优秀、设计如何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会流于形式而难以收到既定效果。

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和内部控制的功能成正比,随着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功能才能得以提高.因此,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不能割裂开来,需将内部控制纳入到公司治理框架之中,即在公司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建立过程中,设计内部控制的框架、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在公司治理框架下改进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及内部控制报告。

从实践中看,我国近几年来,由于内部控制无力导致公司倒闭的数量不少,内部控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且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我国的内部控制问题,突出表现在公司治理不健全的情况下内部控制弱化,关键人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管理层串通舞弊防不胜防,有关案例频繁不断。

从前几年的中海油巨亏案,到近几年发生的绿大地、国美电器重大财务造假案,无不显示出那些出现内部控制无力或失效的企业一般都在企业管理上比较薄弱,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综述
作者:杨霞
来源:《今日湖北·下旬刊》2013年第01期
随着“安然事件”的发生及《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颁布,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责任逐步增大,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也越来越多,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流派。

一、国外发展状况
从国外看,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大致可以区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几个不同的阶段,其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已经有很长的历史。

公司制度下的内部控制已不是传统的查弊和纠错,而是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成为公司控制权结构的具体表现,并与企业组织形式的深化及治理机构的发展相一致。

内部控制制度的职责不仅包括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可靠,已将促进企业贯彻经营方针以及提高经营效率纳入其中。

英国是很早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相结合的典范。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是英国公司治理研究的高峰时期,面对不断出现的会计造假和公司经营失败的出现,各种专门委员会也纷纷成立,以期规范经济秩序。

其中比较有名的报告有:卡德伯利报告(Cadbury Report,1992)、拉特曼报告( Rutterman Re2port,1994)、格林伯利报告(Creenbury Report ,1995)和哈姆佩尔报告( Hampel Report ,1998)。

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以及作为综合准则指南的特恩布尔报告( Turnbull Report ,1999),堪称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牌。

就美国而言,从1994 年的COSO 委员会报告可以看出,已经把内部控制提高到了公司治理的层次了,二者逐步开始结合起来。

而后的《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更是将内部控制融入了公司治理层面,治理层对内部控制全面负责。

2002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这标志着对于上市公司进行实质性监管。

该法案最核心的一个条款是404 条款,强调治理层必须对企业内部控制全面负责,并在年度报告中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同时还需要注册会计师对此出具审计报告。

二、国内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综述
从2000 年以后,我国掀起了内部控制的研究热潮。

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人们开始从公司治理角度研究内部控制,在研究方法上,除了规范研究,实证研究也开始出现。

(一)规范研究
刘明辉、张宜霞(2002)认为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主张打破传统内部控制的狭隘性,拓宽内部控制的内涵,由局部的会计控制、财务控制扩展到整个企业的资源管理控制。

张炎兴(2001)认为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决定了不同的会计控制观。

程新生(2003)从会计控制的角度认为只有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保证内部控制有效。

朱荣恩、应唯、袁敏(2003)认为管理层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负责,必须选择适当的控制标准对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并获取足够的证据来支持最终的评价结果。

(二)实证研究
吴益兵、廖义刚、林波(2009)重点从股权结构方面定量考察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

作者选取了控股股东股权性质、股权集中度、机构投资者持股等解释变量,运用Logistic 方法实证了国有控股的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更高;企业股权过于集中将弱化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改进企业内部控制质量。

在内部控制变量设计方面,李享(2009)在《美国内部控制实证研究:回顾与启示》一文中指出,内部控制变量主要设计为二元哑变量和多元离散型变量。

如果内部控制变量用作回归模型的因变量,则相应地采用二项logit (或probit)回归或多项logit (或probit)回归。

这对于我们从实证方面研究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以上文献,我们可以看出2000年来,我国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硕果丰盛,2000年到2006年主要集中于规范研究,从2006年开始,学者们着力于实证研究,以我国的经验数据证实相关结论。

可以说先前的规范研究为后来的实证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其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学者的分析,我们得知:内部控制是建立和健全公司治理的重要措施,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即经营权的有效控制并使之与股东利益相一致,只有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保障下,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完善公司治理是加强内部控制的基础,而加强内部控制则是公司治理的保证。

作者简介:杨霞(1988-),女,汉族,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