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基因血缘
浅谈中国南北基因血统的历史变迁
西方人认定中国人全部都是高加索人跟东非小矮黑人结合繁衍而成的,还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人都是古蒙古人的后裔。
而中国汉人都坚持认为自己是炎黄后裔,因为炎帝在南方黄帝在北方,黄帝率领部落南下跟驻守南方的土著祝融交战,祝融败亡后黄帝率领部落继续南下遭遇到南方炎帝部落的阻击,双方进行了数百次的较量后双方握手言和。
于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南北交融和血液大碰撞产生了,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子民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人种---炎黄后裔,据史料记载黄帝还迎娶了南方部落首领最漂亮的女子螺祖,生下近百子分封到中国各地,山东少昊就是其长子。
所以,大凡汉人都以炎黄子孙自居。
由于外族人不断入侵,华夏大地经过几千年的战乱和疯狂杀戮,北方沦陷于胡人、单于、突厥、党项、羌奴以及金辽蒙满等外族人之手近千年,北方古汉人血统基本荡然无存。
除了宋代南逃到南方各地的北方古汉人(客家人)外,所有北方古汉人完全灭绝。
自古云;宋亡无中华,明亡无华夏,襄阳城外皆胡尘!尤其是肆虐北方地区的五胡乱华基本把古汉人血统破坏得非常严重,到后来的北宋被灭整个北方地区全部被金人掌控,幸好康王赵构带领中原古汉人首都南迁到临安组成新的政权南宋与盘踞北方地区的金人和蒙古人分庭抗礼了一百余年,把南方和北方古汉人血统得以延续下去。
后来蒙古人和南宋联合灭掉了胡人、西夏和金人后蒙古人占领整个北方地区开始攻打襄阳和四川钓鱼城,经过数十年的拉锯战蒙古人通过里应外合终于攻破襄阳城轻舟南下到临安(今杭州),南宋政权就此瓦解;蒙古鞑子终于一统天下!八十三年后,朱元璋和陈友谅联手以月饼传讯号召全国灭蒙成功,朱元璋在鄱阳湖打败陈友谅称霸天下,当明代的朱家江山到了其子孙崇祯皇帝手中,国运多舛,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由于吴三桂倒戈,李自成张献忠造反,随际,关外清军多尔衮打进山海关经历崖山之战后,满清大败明军,满清顺治皇帝最终统一天下。
整个北方由于经历太多的战乱和杀戮古古汉人血统基本为零,硕果仅存的古汉人大都在湖北、湖南、四川、重庆、江西、淮南、苏南、浙江两广(客家人)一代。
现代中国人血统的由来
现代中国人血统的由来在本文的一开始,首先需要纠正大家的一个传统观念:中国人皮肤的颜色不是黄色的,而是浅棕色的。
中国人眼睛的颜色不是黑色的,而是深棕色的。
中国人的头发的颜色也不是纯黑色的,而是带有一点深棕色的。
对于中国人种族上的这种性状特征,我们需要了解它的来源。
在此之前,我们又必须了解中国人的种族构成。
中国人的种族来源,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欧亚部落的血统,一部分是古亚洲人的血统。
古亚洲人是第一次出非洲的人群,而欧亚人是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中的第二次扩张的人群。
古亚洲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矮黑人(D-YAP),他们和非洲黑人(尼格罗人)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另一种是棕种人(C-M130)。
纯种的矮黑人是印度的安达曼人,东南亚的维达人等,而纯种的棕种人如今已不存在,但他们是蒙古人,女真人,澳大利亚土著等民族的直系祖先。
矮黑人,棕种人先后从亚洲南部北上东亚后,肤色变浅。
矮黑人中最进化的一支是日本的阿伊努人(虾夷人),它们是纹绳人的后裔,也是大和民族的重要底子。
另外,西藏人中也拥有大量的矮黑人父系成分。
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被称为中东部落(F-M89),其中的一支演化为欧亚部落(K-M9),其余进化成地中海-高加索人种,属于暗白人种。
欧亚部落的原始人种属于未分离的黄白人种,又演化成好几支。
其中一支形成东亚部落(NO-M214),被称为黄种人(又称华夏-芬兰人种),另有一支形成中亚部落(P*),属于早期的白种人。
东亚部落的黄种人又分离为两支,一支是芬兰人,部分北亚人的直系祖先(N-M231),另一支则形成中国人,东南亚人的直系祖先(O-M175)。
在M175的基础上,东亚地区的黄种人演化为华夏,东夷,百越,苗瑶,百濮,南岛等一系列民族。
而中亚部落也分化为两支,一支是印第安人和他们的北亚祖先(Q-P36),一支是主流欧洲人和印度雅利安人的祖先(R-M207)。
其中进入欧洲的白种人是后来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波罗的人,克尔特人的主要祖先(当然这些民族还有少部分其他来源)。
爷爷和外公哪个血缘亲
爷爷和外公哪个血缘亲
1、与爷爷和外公的血缘一样亲。
血缘关系的远近是根据带有相同遗传基因的概率来判断的。
根据概率可分为:一级亲属—基因相同为二级亲属—基因相同为三级亲属—基因相同为八分之一。
爷爷和外公均为二级亲属,与他们有四分之一的相同基因。
2、一级亲属是一个人的父母、子女以及亲兄弟姐妹。
二级亲属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以及叔、伯、姑、舅、姨,其判定的标准就是基因有四分之一是相同的。
3、三级亲属的基因相同为八分之一,比如堂兄妹与表兄妹。
另外还有一个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的概念。
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和迁徙:根据DNA分析,中华民族都是血脉相连
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和迁徙:根据DNA分析,中华民族都是血脉相连目前,学术界至少有两种方法可以判断一个民族的来源,一种是通过DNA检测,也就是分子人类学,另外一种就是语言分析(不是文字分析)。
通过这两种途径研究中国的各大民族,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各大民族的来源,以及相互之间的亲缘情况。
根据这些研究发现,中国的56个民族,大多数都是同宗同源的关系,就算不是同宗同源,也有血缘上的通婚、融合的关系。
一,进入中国最早的游牧、渔猎群体目前,考古学家普遍把人类的进化分为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古人)和晚期智人(新人)四大阶段。
在亚欧大陆发现过大量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遗址,没有能人遗址。
大约在10万年前,第四季冰川袭来,这些最早到达亚欧大陆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基本灭绝了。
晚期智人是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大约在20万年前在非洲出现,大约在10万年前开始迁徙到全世界。
最早从非洲迁徙而出的是一群黑种人,他们主要被分为矮黑人(尼格利陀人)和棕色人种。
矮黑人的Y 染色体(父系遗传基因)被标记为D,他们虽然在肤色上和非洲黑人相似,但是血缘上差距太远。
棕色人种的Y染色体标记为C,其肤色比矮黑人浅一些。
C/D的迁徙路线大约在5万年前,第四季冰川开始融化,亚欧大陆内部的气候开始上升,于是人类开始进入亚欧大陆内部。
曾经矮黑人和棕色人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只是后来因为黄种人的到来发生了改变。
黄种人在东亚发明了农业,导致了人口剧增,他们占领了整个农耕区。
而棕色人种和矮黑人则保留在了游牧地区和渔猎地区。
C/D目前的分布范围根据DNA检测发现,棕色人种是中国古代东北民族的主要基因来源之一。
如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蒙古族的C型比例高达55%以上,甚至到达了65%,满族为45%。
这些民族被总的称为“通古斯人”。
大兴安岭一带是中国古达游牧民族的起源地之一,鲜卑、蒙古、契丹都是起源于此。
受到古代游牧民族西迁的影响,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的C型比例也很高,如哈萨克族高达45%,乌孜别克族有17%。
中国主要民族的DNA比例:别说谁的血统纯正了,基本都是混血
中国主要民族的DNA比例:别说谁的血统纯正了,基本都是
混血
和D几乎同时到达东亚大陆的是棕色人种。
由于D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因而C就被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到达东南亚,进入了澳大利亚,形成了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
另一部分则北上到达了中国的北
方草原,是中国古代主要游牧民族的基因来源。
中国境内的蒙古族、满族等游牧民族的C染色体的比例都比较高。
由于草原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混血是比较频繁的,因此基因也比较复杂,除了C之外,还有大量的O2,R,N等类型的基因。
(图中的褐色和蓝色部分属于的C的范围)
比较晚到达东亚大陆的就是黄种人。
黄种人主要分为两大类别,其中N系为北亚基因,现在大规模分布在北极圈,也就是所谓的因纽特人,他们在数量上很少。
在中国很多民族中,都有N的一些成分,只是比例不高。
O是黄种人的主流基因,大规模分布在了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因此也被称为东亚—南亚基因。
黄种人大约在5万年前从缅甸一带进入中国。
O在印度缅甸一带开始发生了分化,一部分沿着横断山区北上,这部分也就是古羌族,父系Y染色体为O2;另一部分人生活在东南亚、中国西南和东南,Y染色体为O1。
中国境内O1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
其中东南地区为百越民族,其后代就是现代的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等。
他们曾经创造了辉煌了良渚文化。
西南地区的O1比例很高的有苗族、彝族等,他们不属于百越,但是血缘上还是比较相近的。
随着民族融合,许多百越民族融入了汉族,在少数民族很少的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等地,O1的比例依然很高,达到了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水平。
说明古越人和华夏族的融合是比较普遍的。
中国人有五大“超级祖先”
中国人有五大“超级祖先”中国人有五大“超级祖先”中国人见了面总要问姓名,如果发现对方跟自己是同一姓氏就会倍感亲切,并笑称“五百年前是一家”。
我们常常听到“天下X姓是一家”、“汉后无二刘”之类的说法,有不少源基因的客户也希望通过我们的父系溯源检测来验证与自己相同姓氏的人是否具有同宗关系。
姓氏文化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些看似简单的文字排列却折射出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血脉。
据统计现在还在使用的姓氏有三千多个,而相同姓氏的人也非常多,那么这些同姓的人有多少生物学意义上的同宗?“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说法究竟又有几分可信?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的严实博士在他的新浪博客“人类学杂记”中提到,“刘”姓356人中测出43个不同的Y染色体类型,而且没有任何一个主体。
其它各大中型的姓氏也有类似的现象,说明这些姓氏的源头极其复杂,有以国为氏、以官为氏、以职业为氏……更重要的是,在姓氏流传和演变过程中,会影响到一个姓氏“血统”的纯正。
大量的赐姓、改姓,还有姓氏避讳等,都使得“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说法难以成立。
虽然“同姓即共祖”并不靠谱,但避开姓氏不谈,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否可能存在这样一些可追溯的“超级祖先”,作为现今绝大多数中国汉族的Y染色体来源?答案是肯定的。
关于“超级祖先”,全世界的男性都可以追溯到二十多万年前的一个东非晚期智人男子,也就是“Y染色体亚当”(所有现代人的父系先祖)。
非洲在6万年前已经有很多人,但这些人中只有一个人(Y染色体带有M168突变)成为现在每一个“非非洲人”的父系祖先。
同样的,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也有很多男人,他们中的很多也成为现代中国人的父系祖先,但其中仅5个人的后代就占了现代中国人的60%以上。
2014年在严实博士和他的同事发表的一篇文章中(《Ychromosomes of 40% Chinese descend from three neolithic super-grandfathers》,YanS. et al., Plos one,2014),对110个东亚男性样本做Y染色体测序,找到了4000多个新的SNP位点,并根据这些样本绘制了一棵明确且没有偏向的Y染色体演化树。
汉族基因构成
汉族基因构成
汉族的基因构成主要是由东亚的源流构成的。
根据DNA研究,汉族人的基因多样性相对较低,表明他们的起源较为单一。
大部分汉族人的祖先来自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因此他们的基因与这些地区的古代人群有着密切的关系。
具体来说,汉族人的基因构成主要是由古代东亚人群(包括父系和母系)的混合形成的。
在父系基因方面,大部分汉族男性的Y染色体属于中国南方特有的Haplogroup O1a1a*-M119
(即O1a1a1b1*-CTS4466)和O1a2-M95(又称O1b-M110)
系列,这些都是东亚独有的父系血统。
而在母系基因方面,汉族人主要属于东亚主要线粒体DNA(mtDNA)的具体类型为
B4、F1和D4,这些基因主要在中国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广泛分布。
此外,近些年来的研究还发现了一些汉族人的混血现象。
随着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交流和婚姻,一些外来基因也可能渗入汉族人中,如西亚、南亚、北欧和中亚等地的基因。
但总的来说,这些外来基因的影响相对较小。
需要注意的是,基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人类基因的构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理环境、历史事件、人口迁移等。
因此,上述构成仅为一般性的描述,具体的基因构成还会有一定的个体差异。
中国人种源头分布一览表
中国⼈种源头分布⼀览表《中国⼈种源头分布⼀览表》中华⽂明探源⼯程初步结果----DNA数据北吴(包括苏南、上海、杭州湾两岸)⼈⽗系:汉⾎统65%,苗瑶族O3d⾎统10%,棕⾊⼈种C⾎统5%,越⼈O1⾎统20%;北吴⼈母系:越⼈50%,棕⾊⼈种5%,苗瑶族20%,汉⼈25%。
南吴(不包括苏南、上海、杭州湾两岸)⼈⽗系:汉⾎统40%,苗瑶族(主要是畲族)O3d⾎统10%,棕⾊⼈种C⾎统10%,越⼈O1⾎统40%;南吴⼈母系:越⼈60%,棕⾊⼈种10%,苗瑶族10%,汉⼈20%。
⼴东省⼴府⼈⽗系:越⼈O1⾎统40%,秦汉汉族⾎统10%,宋朝汉族⾎统50%;⼴府⼈母系:越⼈⾎统80%,汉族⾎统20%。
闽南⼈⽗系:陈元光系汉族40%,其他汉族10%,越⼈O1⾎统40%,棕⾊⼈种C⾎统10%;闽南⼈母系:越⼈60%,棕⾊⼈种20%,汉⼈20%。
闽北⼈⽗系:王审之系汉族50%,苗瑶族(主要指畲族)O3d⾎统10%,越⼈O1⾎统30%,棕⾊⼈种CD⾎统10%;闽北⼈母系:越⼈50%,棕⾊⼈种10%,苗瑶族10%,汉⼈30%。
客家⼈⽗系:秦汉汉族10%,宋朝汉族30%,苗瑶族(主要指畲族)O3d⾎统30%,越⼈O1⾎统10%,棕⾊⼈种C⾎统10%;客家⼈母系:越⼈30%,棕⾊⼈种10%,苗瑶族30%,汉⼈30%。
湘⼈(不包括西北部操官话的地区和东部操赣语的地区)⽗系:赣⼈(剔除⾥⾯的汉⾎统成分)⾎统15%,赣⼈汉⾎统15%,其他汉⾎统30%,苗瑶族O3d⾎统30%,棕⾊⼈种C⾎统10%;湘⼈(不包括西北部操官话的地区和东部操赣语的地区)母系:越⼈10%,棕⾊⼈种10%,苗瑶族50%,汉⼈30%。
赣⼈⽗系:汉⾎统50%,苗瑶族O3d⾎统20%,棕⾊⼈种C⾎统10%,越⼈O1⾎统20%;赣⼈母系:越⼈30%,棕⾊⼈种10%,苗瑶族20%,汉⼈40%。
江淮⼈⽗系:汉⾎统70%,苗瑶族O3d⾎统10%,棕⾊⼈种C⾎统5%,越⼈O1⾎统15%;江淮⼈母系:越⼈30%,棕⾊⼈种5%,苗瑶族25%,汉⼈40%。
中国的家族与血缘关系
中国的家族与血缘关系中国一直以家族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而闻名。
家族作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家庭的血脉延续与家族价值传承,还在许多方面对中国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家族与血缘关系的特点和重要性。
家族在中国社会的地位不容忽视。
传统上,中国人非常重视家族的血脉关系,讲究世世代代传承,追求血脉亲缘上的连续性。
中国的家族观念强调尊重长幼、彼此扶持,秉承着“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念,即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亲疏有别、君臣有义、父子有亲。
这些观念深植于中国人的心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在中国,家族关系通常由祖父、父亲、儿子等长辈为中心,围绕着这些核心人物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网络。
这样的家族网络可以追溯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
家族的血缘关系构成了中国社会中复杂的亲戚关系,定义了人们之间的身份和地位。
家族在中国社会中不仅仅是一个血缘关系的集合体,更是一个社会经济组织。
传统中国的家族内部存在着严格的分工和组织结构,不同的成员承担着不同的职责。
父亲通常是家族的领袖和决策者,负责管理家族的财富和资源。
儿子则承担着延续家族血脉和发展家族事业的责任。
这种家族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和高度的组织性使得家族可以在社会中长期存在,并且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家族和血缘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现代社会的个体主义倾向和城市化进程使得家族观念逐渐淡化,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独立自主。
在城市中,家族的地位逐渐被个人的社会关系所取代。
此外,现代法律的规范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也对家族的传统模式带来了一定冲击。
然而,尽管现代社会的变化带来了家族观念的减弱,家族与血缘关系在中国社会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家族对人们的情感和认同感仍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即使在现代社会,家族仍然是中国人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人们对家族的认同和归属感依然强烈存在。
家族的血缘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如彼此间的互助关系、经济互动和文化传承等。
DNA检测超过96%的中国人是炎黄子孙
DNA检测超过96%的中国人是炎黄子孙下面是Y染色体DNA检测结果图大家清楚的看到科学界的相关研究约1%的非洲人和约99%的中国人在5.9、6万年前是同一祖先。
同一祖先已经没有任何争议。
但,年代还有一点误差。
中国人5-7000年前是同一祖先。
炎黄子孙 4100多年前是同一祖先。
其中,炎黄子孙家族,超过全世界人口的80%、76%。
数据之间还存在一点误差。
伏羲的父亲是祝融族兄弟的儿子。
伏羲的儿子大致对应 C2(老版本C3)。
非炎黄子孙中国主要是伏羲的后代。
中国人主要是大禹武丁古公的后代大禹的后代最多。
武丁的后代分布最广。
DNA检测结果已经证实伏羲的父亲是祝融族兄弟的儿子祝融即位大约 50岁祝融族兄弟的儿子大约 20岁连山氏祝融次州荆沅人约2109年约47岁建都于郐祝融氏二世约2079年荆沅:湖南会同连山3 CF 伏羲炎黄子孙同一祖先无怀氏五世2 CF 伏羲炎黄子孙同一祖先无怀氏六世1 连山氏轩辕氏一世1 C伏羲的高祖父F祝融的爷爷轩辕氏二世2 C伏羲的曾祖父F祝融的父亲轩辕氏三世3 祝融的族兄弟祝融荆沅会同县连山4 族兄弟的儿子祝融二世5 C3伏羲天水太典6 C3伏羲的儿子咸鸟少典IJK7 乘厘一世炎帝石年弟弟勖其伏羲的母亲是华胥氏的女儿诸英是在郊外怀孕的华胥国(今西安蓝田县华胥镇)祝融在河南省新郑市建立都城即天子位之前正好也在这里一带DNA检测结果证实伏羲的父亲是祝融的族兄弟的儿子诸英一日雨后初霁独自出游郊外怀孕诸英复游于成纪生下一子取名伏戏诸英母子就居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秦安县在伏羲文化节前开展安全大检查 - 政务要闻 - 中国秦安2013年6月20日 - 6月19日至20日,在伏羲文化节即将来临之际,由秦安县委督查室和政府督查室牵头,县纪委、食药监、消防、交警、安监、文广等部门组成的检查组,对全县...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上面这个 NJ软件电脑自动绘制的 DNA谱系树与家谱世系完全一致。
中国人是混血人种吗
中国人是混血人种吗
中国人不是混血人种,但它们受到了从世界各地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社会历史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殷商时期。
在那个时候,青铜文明正在繁荣发展,包括中国,韩国和日本都出现了自己的文明。
在其后的东周时期,由东亚征服者从阿拉伯政权引入的伊斯兰教,也在中国人的遗产中留下了重要的痕迹。
汉字文化也有它的出处,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在甲骨文和仰韶文的基础上形成了
不同的书写系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幅员之广,不同的种族、民族和宗教融为一体,形成了现代中国的
多元文化、多样性文明,甚至发生了一些混血文化。
在这些混血文化中,最典型也最引人
注目的就是哈尔滨,它吸收了清朝和明朝传统文化,融和了穆斯林文化,结合了治理文化、节庆文化、佛教文化和宗教文化,成为一个独特的神颜哈尔滨文化。
中国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源不断地吸取来自国外的影响,但它们并不是混血人种,其
种族肤色多样,但它们都受到了当地文化的影响。
受四千多年文化传统和相关种族种间的
融合,中国人也拥有独特的民族特点,即“一个国家,两种文明,多元文化”。
中华民族的祖先与遗传基因
遗传基因突变与中华民族的融合
遗传基因突变:指基因 序列的变异,对生物体 的性状产生影响
中华民族的融合:历史 上不同民族间的交融和 整合,形成多元一体的 民族文化
遗传基因突变与中华民 族融合的关系:基因突 变影响民族间的融合与 交流,形成独特的民族 遗传特征
遗传基因与人类起 源:探讨中华民族 祖先的遗传特征及 其对人类发展的影 响。
遗传基因与文化传 承:分析中华民族 的遗传基因如何影 响文化传承和文明 进程。
遗传基因与人类疾 病:研究遗传基因 与人类疾病之间的 关系,以及如何通 过遗传研究推动人 类健康。
遗传基因与未来发 展:探讨遗传基因 研究对人类未来的 影响,以及如何利 用遗传信息促进人 类文明进步。
遗传基因与个性化医疗:根据个体的基因组信息,制定个性化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案,提高医 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华民族常见的遗传性疾病
唐氏综合征:由21号染色体异常引起的疾病,表现为智力低下、发育迟缓 等症状。
先天性心脏病:由于心脏发育异常导致的疾病,症状包括呼吸困难、紫绀 等。
血友病:由于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出血性疾病,患者容易发生关节、肌肉 等自发性出血。
预测疾病风险,实现个性化医疗 优化人类进化,提高人口素质 揭示人类起源,增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治疗遗传性疾病和改善人类种群
遗传基因研究的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遗传学与人类学:共同探究人类 起源与演化
遗传学与医学:疾病易感性与遗 传基因关联性研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遗传学与考古学:通过古DNA研 究古代文明与人类活动
基因角度看中国(一)百分之六十的中国人是这五位的直系后裔
基因角度看中国(一)百分之六十的中国人是这五位的直系后裔中国人讲究敬天法祖,而科技的发展给我们追本溯源、认祖归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其中男性Y染色体是很好的研究方向,因为男人的Y染色体只能继承自父亲,和母亲无关,只能继承和变异,不可能被混血或混淆。
一个男人的父辈祖辈是谁,可以通过Y染色体查得一清二楚。
而复旦大学博士后严实先生在研究中,得出一个惊人的发现:很多中国人的Y染色体显示,这些人的祖先,在很多年前是同一个人。
严实先生严实先生指出:“这种情况说明过去某个年代有一种非常强烈的人口扩张,有人生育了很多的儿子。
就像传说中周文王有100个儿子一样。
”经过研究,严实他们已经发现了5个这种突然生下许多儿子的“周文王”。
据测算,每一个超级祖先的后代,都占现在中国人口的10%以上。
也就是说现在的中国人中超过60%都是这5个超级祖先的后代。
根据基因分析,这些超级祖先都出现在新石器时期,当时的一些部落掌握了成熟的农作物种植技术,使粮食种植有了大量的产出,带来了人口的扩张。
而这些部族的首领很可能就是这五个超级祖先,毕竟生孩子需要女人,古代没有一夫一妻制,部落首领能拥有更多的女人,他们依靠这些粮食和女人,生育下了很多儿子,儿子又生育很多孙子,孙子又生育了很多曾孙,子子孙孙直到现代,凭借着先发优势,成为了大多数中国人的直系祖先。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全中国只有这些人的基因被广泛遗传下来,其他古人的基因都灭亡了。
这五个祖先留下的是Y染色体基因,人类的染色体有23对,其他古人的基因早已混在其中,在我们的体内遗传至今。
那这五个人是谁?能否利用基因科学和考古学,看看这几个祖先到底是何方神圣吗?按照Y基因的遗传与变异情况,我们能绘制出遗传基因图谱,推测出这五个祖先的出场时间。
前三个祖先分别对应了高庙文化、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的鼎盛时间。
这些超级祖先所属的部落,会不会就是这些文化的创造者?如果我们推断正确,他们是这些部落的首领,那我们能不能在这些文化遗迹里发现他们的陵墓,利用考古手段发现他们?高庙文化诞生于湖南的西北部,常德地区澧县。
中国人种基因图谱
中国人种基因图谱随着分子人类学数据的不断积累,父系Y染色体与母系mtDNA研究的一系列进展,使得中国人群的多样性结构逐渐明晰。
现有的Y染色体数据揭示,现代人出非洲后由东南亚经多次迁徙进入东亚。
在旧石器时代,现代人最初定居东亚或东南亚之后,紧接着不断北迁,这奠定了中国人遗传结构的基础。
通过了解人类基因的遗传成分,绘制中国人种基因图谱。
中国人种基因图谱:一对为性染色体,XY组合的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
Y染色体只在父亲与儿子传代,呈严格的父系遗传,研究Y染色体,可以发现人群在父系关系上的迁徙和发展。
母系mtDNA表现为母系遗传。
通过检测现代人mtDNA,能弄清各民族、各地人的母系血缘关系。
通过研究Y-DNA与mtDNA的重合型,可以揭开中国人的祖先来源之谜。
单倍群人类父系基因Y-DNA人类母系基因mtDNAY-DNA与mtDNA的重合型中国人起源华夏族的起源与形成单倍群在分子进化的研究中,单倍群或单倍型类群是一组类似的单倍型,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祖先。
因为单倍群由相似的单倍型组成, 所以可以从单倍型来预测单倍群.单核苷酸多态性试验被用来确认单倍型。
单倍群以字母来标记,并且以数字和一些字母来做补充,,例如O3a4。
Y染色体和线粒体单倍群有不同的单倍群标记方法。
单倍群用来标记数千年前的祖先来源。
在人类遗传学中, 最普遍被研究的单倍群是『人类Y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群(Y-DNA单倍群)』和『人类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群(mtDNA单倍群)』,这两个都可以被用来定义遗传群体。
Y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群仅仅被从父系线遗传,同时mtDNA仅仅被从母系线遗传。
人类父系基因Y-DNA在人类基因学里,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通过Y染色体遗传变异特性进行人类学研究的一门科学,主要用于研究人类的“非洲起源论”及以后的种群分布的遗传学证据。
人类有23对46条染色体,其中22对44条为常染色体,另外一对为性染色体,XY组合的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
中国基因谱系
中国基因谱系
中国的基因谱系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人类早期移民,包括新石器时代的东亚原住民和古代贵族统治者的后代。
根据遗传学研究,中国人的基因主要来自两个主要祖先群体:东亚原住民和古代贵族。
东亚原住民是中国大陆最早的居民,他们在约1.2万年前从东
南亚迁移到中国。
这些原住民的基因通过后代的繁衍和迁移,逐渐演化成为现代中国人的基因。
东亚原住民的特征包括黄皮肤、黑色头发、黑色眼睛等。
古代贵族是古代中国的统治者,他们包括各个朝代的帝王和贵族阶层。
由于古代中国的社会等级制度,贵族阶层通常只与同一社会阶层的人通婚,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基因群体。
这些贵族的基因在中国人中具有显著的影响,包括众多遗传病和特定的身体特征。
另外,中国的基因谱系还受到其他邻国的影响,如中亚的蒙古人和西亚的突厥人。
这些群体的移民和征服对中国基因谱系的形成也产生了影响。
总之,中国的基因谱系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系统,由多个祖先群体的遗传基因混合而成。
这个谱系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通过DNA检测发现,中国境内的大部分民族都是同宗同源的关系
通过DNA检测发现,中国境内的大部分民族都是同宗同源的关系分子人类学就是利用人类基因组的分子分析以及DNA遗传信息来分析人类起源、民族演化、古代社会文化结构的一门新兴学科。
通过检测不同特定住民的DNA序列,科学家能判断特定住民之间或之内的亲属关系和是否属于同一基因组,以及是否发源自同一个地方。
中国最早的分子人类学机构是2002年在复旦大学建立的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
根据科学家十多年的检测和研究,已经基本掌握了每个民族的DNA信息以及各个民族的来源情况。
总的说来,中国境内的大多数民族都是同宗同源的。
一,最早的进入中国境内的人类不是中国人的祖先目前为止,人类起源于非洲已经在考古学和人类分子学上得到了证实。
而最早在进入中国的直立人(巫山人、元谋人、蓝田人等)和早期智人(如丁村人)都在第四纪冰川时期灭绝,因此他们并非是现在的中国人的祖先。
大约在20万年前到10万年前,晚期智人(现代人祖先)在非洲形成,并逐步扩展到全世界。
这支晚期智人最早走出非洲的是棕色人种和矮人人种。
棕色人种的基因为C,其广泛分布于东亚大陆。
后来随着黄种人的到来而被迫转移到了高原、草原和比较封闭的海岛地区。
他们的后代大多数成为了游牧民族。
在东亚大陆,保存棕色人基因比较高的民族有鄂温克族(65%)、鄂伦春族(61)、布里亚特蒙古族(60%)、蒙古族(55%)、哈萨克族(45%),达斡尔族(31%)、锡伯族(27%)。
棕色人种迁徙路线图矮黑人的基因为D,曾经也是广泛分布于东亚大陆,也受到黄种人的排挤而生存在高原和海岛地区。
目前保存D基因最纯正的民族是安达曼人,在东亚大陆能够保存比较高的比例有藏族(50%)、土家族、彝族、缅甸族、克钦/景颇族、瑶族等。
第二支走出非洲的是黄白人种,大约到达西亚或者印度地区后,黄白人种开始分道扬镳。
留在西亚地区或者进入欧洲草原的形成了白种人(欧罗巴人种),进入印度、东南亚森林的成为了黄种人(蒙古利亚人种)。
随后黄种人迅速在东亚地区扩张,并开始取代更早到来的矮黑人和棕色人种。
经过DNA检测已经证实,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这八个人的后代
经过DNA检测已经证实,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这八个人的后代根据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DNA基因谱系检测和研究结果,发现当代百分之六十的中国人是四五千年前五个超级祖先的后代。
而在中文史料记载中,中国在文明早期,仅有八个较大的姓氏,加上其余十多个不太出名的姓氏,共计二十余个。
同一个姓则代表着拥有共同的血缘祖先。
这就表明着科学的基因研究和史料记载是比较吻合的。
那么在上古八大姓当中,哪几个姓的老祖宗会是超级祖先呢,哪几个姓老祖宗的后代已经没落甚至灭绝了呢?根据史料记载,上古八大姓是姬、姜、姒、嬴、妘、妫、姞、姚。
另一说:姬、姜、姒、姚、嬴、妘、妫、妊。
姓是母系的产物,氏才是父系的产物。
但所有的史料和传说之中,都没有记载母系始祖,所以我们在追溯八大姓始祖的时候,依然以史料记载最早的父系祖先为源头。
首先要谈到的就是姬姓。
据记载黄帝一族就是姬姓,按照传说和史料来看,姬姓在八大姓当中是最高贵的,而且后来的演化也说明了这一点。
黄帝因为年代久远,传说甚多,他的后代也都是拼西凑出来的产物。
所以姬姓的始祖得从周王朝的始祖后稷说起。
周王朝的建立者周王昌,周王发父子就是后稷的嫡系后代。
姬姓大面积开枝散叶,分化氏族,也正是在周王朝建立以后。
周王发建国以后,大量分封同宗和功臣。
其后历代周王又分封了自己的庶子们。
姬姓氏族中比较出名的有:王、张、杨、周、吴、孙、郑、管、鲁、蔡、霍、康、毛、曹、卫、毕、魏、滕、杨、蒋、韩、詹、何、于、许、万、常、武、乔、贺、赖、龚、文、智、傅、沈、彭、吕、卢、贾、刁、阎、余、潘、杜、戴、汪、田、任、方、石、廖、邹、陆、秦、史、顾、侯、邵、召、段、雷、易、冯、董、程、茅、单、甘、耿、焦等。
上百个姓氏。
繁衍至今人口达四亿之多。
历史上的望族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就自出姬姓。
历史上的望族荥阳郑氏即出自姬姓在历代王朝中周王朝,三国吴国、武周朝是由姬姓建立的,享国900年。
其次是姜姓,传说和记载中,炎帝和蚩尤都是姜姓。
中国人祖源分析
中国人祖源分析
中国本土起源论
起初我国的科学家们认为,中国人起源自本土的猿人,我国发掘的人类化石,是可以根据时间串联起来的,这样可以构建一条完整的进化树。
中国不仅有古老的禄丰古猿,生活在距今800万年前,它属于叫做腊玛古猿的演化支。
因此科学家们猜测,东亚地区的人种有着独立的起源。
尤其是许昌人的化石被发掘,它们在脑容量上更加接近于现代人类,生活在距今8万到10万年前。
正好填补了之前缺少该时段人类化石的空白,由此构建起来一条清晰的进化链条。
查自己的基因,看我们祖先从哪里来
查自己的基因,看我们祖先从哪里来现代中国人到底从哪里来?现代基因科学技术给我们提供了准确的答案。
父系Y-DNA可以精准地显示,我们和谁更接近,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和哪些民族融汇过,而哪些民族和我们有着不可否定的渊源。
在中国人中间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编号为O3父系线单倍群,或者说O3是最代表中国汉族的基因。
O3在中国人身上出现的频率为56%,而在日本人身上同样有O3,只是出现的频率在12-23.5%之间,比中国汉族低很多。
值得关注的是,O3在日本人身上出现频率多少取决于在日本地点,其规律是西部高,北部低。
同样和中国分享单倍群O3的还有韩国,出现频率为44.5%。
历史学家认为,这个频率差不仅反映出了中日之间的遗传差别,也反映了历史上中国农耕文化在日本的传播。
根据世界上不同地区的考察,科学家发现农耕文化的传播,基本上都是通过移民实现的。
这就是说,如果中国的农耕文化出现在日本,肯定是有中国农民来到日本。
根据这个理论,科学家得出结论,来自亚洲大陆的农民在日本西部要多于日本北部。
虽然中国、日本和韩国共享O3,但另一个单倍群D1b却明显地显示,中日韩之间有很大的分歧。
D1b在日本人的出现频率在45-85%之间,D1b几乎是日本人独有的基因,在中国汉族人身上只有0.1%。
中日在单倍群的差异,可以归于日本的岛国环境。
据计算,在15000年前,日本国土和亚洲大陆还没有分割开来,日本不仅和亚洲大陆连接在一起,而且和台湾,乃至菲律宾都连接在一起。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日本人身上有联系着东南亚的O2,又有联系着西伯利亚的O2b。
很奇特的是日本的土著阿伊努人。
他们身上的汉族单倍群O3为零。
但他们和日本人共享D1b。
阿伊努人身上还拥有单倍群C2a,出现频率为15%。
令人奇怪的是 C2a在中国人身上出现的频率在6%-19.5%之间,比日本人的1.5%-4.5%高出许多。
可在中国历史上,似乎和阿伊努人并没有什么关系。
从外貌上看,阿伊努人有着浓密曲卷的头发,高鼻梁和大胡子,更像欧洲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在汉族南迁的历史也是类似的,迁往南方的汉族主要是由于服兵役、逃避战乱、因罪流放等因素,这些人基本都是男性,带家属的情况不多,所以他们肯定是娶了当地的女性,就造成了南方汉族有着和北方汉族相同的父系祖先,却有不同的母系祖先。(其实总体来看,在南方,来自北方汉族母系的mtDNA还是占多数,也就是一半以上的南方汉族其母系祖先也是来自中原地区的,但个别地区这个比例很少,而南方当地女性的mtDNA部分地区却可以达到85%,如广东的一些地区)。
推测的他们迁徙的路线(图)
回过头来再说最早的一支。
海洋居民,C—M130走的路线大概就是沿着海岸出发,从阿拉伯半岛—伊朗—印度—中南半岛,此后,这批M130的子孙分为两支系,NO.1支系向北进入西伯利亚,并最终进入了北美地区;NO.2支系向南进入澳大利亚,并扩散到整个太平洋诸岛。虽然我们的基因树上C—M130画的比较简单,但实际上C—M130并不单一,他们类型众多。
D—YAP又被称为小黑矮人基因,是一支非常古老的基因,它和C—M130几乎同时走出非洲。现在D—YAP类型主要分布在印度安答曼群岛的安达曼人(100%)、藏族(58%)、彝族、瑶族中的勉人、日本(34.7%)、朝鲜人。在汉族人中,D—YAP出现的频率小于1%。
推测的他们迁徙的路线(图)
Y染色体变异数量多少并不能用人口数量来衡量,很多人口众多的大民族都是由一个小人群由于某种原因迅速壮大而来的,如历史上曾建立了强大帝国(典型的是汉人、阿拉伯人),近代的高技术革命和殖民(如英格兰人、西班牙人),这些人群的同源性强,Y染色体的变异类型并不特别丰富,相反,一些非常古老的小民族,其Y染色体变异类型却十分丰富。
亚欧大陆上主要民族(图中的chinese主要指汉族,外国人对中国的民族状态不太了解,和一般人的观念不同,汉族的基因构成恰恰是一个非常单一纯粹的民族,足以证明原来的汉族融合而成的理论是错误的)
第二部分,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汉族人的民族起源和基因结构
今天的汉族人,占压倒性主体的是O—M175。
今天C—M130的后代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北亚东部、日本、北美西部、澳大利亚、太平洋诸岛。在东亚地区,外蒙地区比例非常高,达到58%,还有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布里亚特人、比例都在60%以上,这些人群的类型(包括北美地区)都是C3—M217。C2—M38,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太平洋诸岛屿,C4、C5主要分布在南印度地区,在当地民族中能达到20%。在现在汉族人中,M130的比例小于3%。
我先讲讲Y染色体单倍体类型的方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人有46条染色体,其中44条为常染色体,X、Y两条为性染色体。XY组合的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所以,Y染色体只能父子相传,我们研究Y染色体,可以比较清晰的发现人群的迁徙和发展。
为了研究Y染色体的单倍体类型,我们绘制了人类Y染色体谱系树,我们按着Y染色体单倍体的不同把全人类(包括非洲)分为18个类型(用从A到R十八个字母代表),出现频率高,数量多的类型单独列出(如O、N),把小概率出现的类型列入上级母类(如F、P),这也就是类型上有逻辑上重合的缘故,这样做是为了使分类清晰,分析方便!
O3—M122类型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从北亚向南到爪哇、新西兰,从日本向西到西藏、哈萨克人,全部能找到O3—M122的分布。
从出现频率上看,O3—M122的出现频率最高地区为中国的云南地区、印度的那加邦土著民族上,很多民族中出现频率为100%,如独龙族等。在黄河流域的河北、陕西、山东,长江流域的湖北、安徽、四川、江西等地区的汉族人中,O3—M122都超过了80%。在北亚地区,O3—M122数量比较少,外蒙人中超过了30%,阿穆尔人也超过了40%,以及朝鲜人,除这三个人群外其他都比较少,在艾温基人出现频率为零,在布里亚特人也为零,在日本人中为22%。在东南亚地区,M122数量比较多,只有泰国、柬埔寨等地区略少,其他地区一般超过50%,出现频率从中国向南逐渐递减,到了爪哇人中出现频率只有20%,在汤加、新西兰的毛利人人也有出现,但比例都不大。
汉族是融合而成的理论,而且恰恰相反,汉族的基因构成是一个非常单一纯粹的民族。
汉族的y染色体标志是OM175,说明汉族来自于同一个父系,是同根同源的一家。汉人的祖先和成吉思汗的祖先六万年前分手。成吉思汗的祖先和满族的祖先是以C为标志的棕色人种。
[第一部分:以Y染色体单倍体类型研究看非洲起源论
这段部族迁徙史,也许就是我们民间口口相传的著名的黄帝战胜蚩尤的历史传说!虽然我们找不到当年的战争遗迹,但我们完全可以找到吻合的考古和基因的证据:考古上,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从此消失了,取代它的正是从陕西河南来的龙山文化,此后山东存在的文化就是山东龙山文化!在基因上,证据更加明显,山东、河北两省的汉族人中M122和M119的比例接近50:1,超过95%人以上都是随黄帝东来者(先羌部落,M122类型)的后代。
具体分析,在M175下还可以细分为最大三个子支系(其他N多小类型都不算):O1—M119、O2—M95、O3—M122。
这三个子类型地理分布很有意思:
O1—M119广泛分布在从北亚到东南亚,但在最中央的黄河流域竟几乎找不到!在贝加尔湖畔的布里亚特人,其O1—M119的比例最高,达34%,另外,北亚地区的外蒙、满州、朝鲜、日本、堪察加人等民族也有O1—M119类型,但一般比例不超过10%,中国南方,浙江、上海、福建等省份,O1—M119比例也较高。而在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北地区的汉族人中,O1—M119类型的比例都小于5%,在陕西、山西、湖北等省,没有发现这种类型,出现频率为零,M119的分布呈现的是两头大中间少的格局。
前者(ON—M214)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北亚东部、部分太平洋岛屿(以上都是O—M175子类型)和乌拉尔山两侧、北欧北部、东欧北部和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以下都是N—M231子类型)。中国人主体类型就是O—M175。
后者(P—M45)主要分布在欧洲大部(R—M173子类型)、西亚的伊朗、南亚的印度(R1a—M17子类型)、美洲印地安人(Q—P36子类型)等地区。其中,R—M173(包括M17),被认为是原始雅利安人的基因。
人类Y染色体谱系树(图)
非洲人是人类的大本营,今天,所有人类的Y染色体单倍体类型都能在非洲找到(M168\YAP\M130)。而非洲以外的居民,他们都是一支出非洲居民的后裔,他们的Y染色体上都带有M168的突变点。
人类刚出非洲,都带有M168的变异点,此后,M168又发展出三个支系,C—M130、D—YAP、F—M89,它们下又有不同的子类型。
周族人称自己国家是“有夏”,此后各诸侯国都自称“有夏”,对外统称自己“诸夏”,夏者,本意是区域广大。周族自称自己的本民族为“华”,称外族为“夷”(异),此后凡是与周族有同源关系的血亲部族都开始自称“华胄”,称外族为“非类”“夷(异)人”,意思是非华族类,华者,本意就是高贵壮丽。从此,“华夏”也就成了这些诸侯国的统称,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中华”两字的来历。周族人的语言叫“雅语”(夏语),在全国通行,孔子讲学,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但孔子的话他们都听得懂,因为孔子说的是当时的普通话——“雅语”,这在《论语》里有:“子所雅言”的话,不说“雅语”就是被称为“野言”“非文”,由于有着交流需要和文学推进,“雅语”最终成为了全国通用的语言,也就是后来我们说的汉语。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最终将这些互相强烈认同的割据国家统一起来,后来又经过汉朝的统一和强盛,华夏族终于发展成为汉族。
F—M89是现代人中占压倒性的类型,大概全世界80%以上的人都有这个变异点。
F—M89有很多子类型,其中,K—M9是最重要的一个支系,亚欧大陆上,除了西亚地区和西伯利亚,世界岛上绝大部分民族都由K—M9的子孙构成,今天中国人(汉族)中,96%的人都是K—M9类型。
K—M9下面也有很多子类型,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ON—M214,另一个是P—M45。
经过这次原始的部落战争,汉语族的各部族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他们建立了数量众多的方国,这种状态持续了大约近2000年。大概在距今3100年前,一支小部落从甘肃天水迁徙到了陕西周原,就是周族人。他们在周武王的带领下,周族人消灭了商朝。灭商后,周武王率领300辆战车和5000虎贲,用了三年时间,消灭了99个方国,征服了652个方国,俘虏了410万战俘《逸周书·世俘解第四十》。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西周分封了大量诸侯国,周族也随着分封扩散到了全国。
有一些少数民族学者别有用心地散布汉族虚无论(也就是杂种论),加上一些无知记者的炒作,仿佛汉族真的只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群体。事实如何呢?近来基因学研究突飞猛进,复旦、北大等学校学者的研究已经揭示汉族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纯种民族之一,相关成果
在《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上正式发表。但不知什么原因,国内这方面的宣传很少,也许政府是出于民族团结的考虑吧。但不管怎样,科学研究已经推翻了
金力李辉(复旦大学)等人的论文,汉族人迁徙模式,南迁图例
我先讲讲Y染色体单倍体类型的方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O2—M95类型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在泰国高达55%,从泰国向北在递减,从泰国向南也在递减,可以推论O2—M95变异最初出现在东南亚地区,并向西周扩散。在东亚地区,只在朝鲜人、日本人、阿穆尔人中有一定分布,其中,在日本人和朝鲜人中,O2为O2b,比例超过30%!在山东、河北、甘肃的汉族人群中,出现频率全部为零,找不到这种类型,在南方汉族人中,能找到出现概率非=父系(北方汉族Y染色体)+母系(北方汉族线粒体mtDNA+溶入的南方很多的民族的线粒体mtDNA),南方汉族不但和北方汉族在mtDNA上有差异,其实他们之间也不同,湖南的汉族和福建的汉族mtDNA就不同,甚至同是广东人,广府人和客家人在mtDNA上也不同。
怎么解释11亿南北汉族人在父系上全部同源而母系上差异明显呢?其实也很简单,看看50年代时内地人迁往拉萨的情况,当时的规定,进藏只有部队团级以上干部、地方处级以上干部才可以带家属,那些年青战士和青年工人由于无法带家属,他们娶的都是当地的藏族女青年,今天拉萨、日喀则等地有大量汉藏混血儿,他们青一色都是父汉母藏,就是由于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