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基因血缘
现在还有纯正的汉人吗,真正的汉人又有什么特征?
现在还有纯正的汉人吗,真正的汉人又有什么特征?
纯血统民族是几乎不存在的。汉族只是一个血统纯度很高的民族。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下分子人类学。简单说,汉族主体基因是60%左右的O3基因。而4600年前龙山文化出土的古人骨,其Y基因检测,只有O3。而龙山文化的年代,和炎黄时期大体相当。所以绝大多数汉族都是炎黄的直系后裔。
而其实不管是O3还是O1、O2都是同源的,同是O基因分支。全国各省汉族的O基因大多可以达到80%甚至90%。也就是汉族的基因纯度相当高,只是因为龙山文化匹配炎黄时代,尤其是O3的强势发展(60%的高比例)能匹配华夏的扩张。所以,O3是汉族的标志性基因。O1和O2是O3的兄弟基因,是一两万年内的同族兄弟。
而当代中国,有56个民族,大多数民族都包含30-50%的O3基因。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大多是主体民族汉族在给各少数民族输血。所以,说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没有什么不对。再者,民族大融合也导致汉族融入其他基因,但汉族一直是多数民族,少数民族的融入,并没有颠覆汉族血统的高纯度,当今各省汉族O3基因依然在60%左右。
再者,放眼全球,超过1亿人口的民族,还拥有60%高纯度血统的民族,几乎不存在。而汉族确有十二三亿。为何这样强势?那就得从华夏为何崛起的而谈起了。
而原因是什么?姓氏文化,或者说姓氏是一种制度。同样的再放眼全球,姓氏历史有华夏这样早的民族也几乎不存在。而姓氏出现的目的,其一是别婚姻,其二是分贵贱。(姓以别婚姻,氏以分贵贱) 姓,女生也。姓早在母系氏族社会就已经出现。母系氏族社会,其婚姻制度是走婚制和群婚制。男女之间没有固定的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伴侣。因为生产力比较低,相对固定的伴侣组成的家庭,无法对抗大自然和其他部落。这就需要靠族群的力量来维护了,女性负责养育后代和轻体力劳动,而男性负责重体力和高危险性的劳动或战争。所以,姓出现的原因,就是通过战争屠戮了异族男性,而俘虏了异族
基因到底能延续多少代?我们身上还有祖先多少基因?
基因到底能延续多少代?我们⾝上还有祖先多少基因?
在古代,滴⾎认亲是辨认⾎缘的重要⼿段,⼈们区分是不是⼀个家族的重要标志就是⾎缘关
系。
现代,随着⽣物技术的发展,我们对⾎缘有个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基因。
每个⼈都有⾃⼰独⼀⽆⼆的基因,也正由于基因的关系,每个⼈的外貌基本都不同,并且⽣活
习性和性格也不同。
我们的基因都是继承⾃⽗母亲,⽽⽗母亲的基因来⾃于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
这时候就有⼀个疑问了,在我们⾝上到底还有多少祖先留下来的基因?这些基因可以追溯到多少代之前?
⼈体每个细胞有46条染⾊体
染⾊体是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
从家族谱系来说
我们的遗传信息都是来⾃⽗母双⽅的
往前追溯的话
每⼀代都是由⽗母各贡献⼆分之⼀的遗传物质
⽗母的双⽅⽗母⼜各贡献四分之⼀
……
每个⼈都有⽗母2⼈
祖⽗母和外祖⽗母共4⼈
曾祖⽗母和外曾祖⽗母共8⼈
……以此类推
在后代中
基因减半的过程每传⼀代都会发⽣⼀次所以后代继承某个特定祖先基因的数量随遗传代数的增加⽽按⼏何级数递减
上溯20代(约跨越600年左右)
每个⼈就应有约2的20次⽅——100万个祖先
即从100万个祖先各继承百万分之⼀的遗传物质
也就是说追溯到历史上的某个时期,可能只有部分祖先贡献了遗传信息给我们。
还有⼀些祖先虽然在我们的家族谱上,但我们并没有从他们那⾥获得遗传信息。
即便是那些遗传给我们基因⽚段的祖先,每个⼈所贡献的也只是很⼩的⼀点⽐例。
遗传是门很神奇的学问,即使岁⽉已经冲淡了⽼祖先的基因。
但是,我们⾝上携带着近⼏代家族长辈的基因是不能否定的。
既然有基因的存在,基因中携带的遗传⽚段就会代代相传,其中遗传性疾病便是其中之⼀!遗传性疾病具有先天性、家族性、终⾝性、遗传性的特点。
汉族基因族群
汉族基因族群
汉族按基因排序分为七个亚群
少数民族中,藏族、彝族、蒙古族、苗族和壮族都有着独特的人群聚类,而满族和北方汉族相近,回族和西北、北方汉族相近。不同地域人群的变异特征也与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徙和变迁相关,例如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中不同民族迁徙的交通要道,历史上包括粟特人等许多民族曾在此经商生活。
不少遗传性疾病是写在基因密码中的。疾病相关变异位点在中国人群与欧美人群中的频率存在差异,因此,中国的遗传咨询和解读,对重要性不确定的基因变异(VUS)的研究,以及相关临床指南和路径制定,需要依据中国人自己的大样本和高质量数据。
研究者在成分分析中发现,日本人群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聚类完全重叠。
代谢性疾病,特别是Ⅱ型糖尿病和肥胖,已成为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重大慢病。但是,欧洲人群中最显著的Ⅱ型糖尿病遗传风险TCF7L2基因变异在中国人中的频率却很低。
另外,一个人携带的某个基因变异产生的疾病风险可能并不大,但综合多个基因变异的作用后对个体特征有重大影响。因此,基于特定人群的大规模基因型和表型数据库,通过多基因风险评分(PRS)评估个体的疾病风险是一种比较准确的方法。
中华文明的两种底层基因
中华文明的两种底层基因
前面一篇文章,我们讲了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是怎么来的,今天聊聊中华文明的基因,一个民族的性格,张宏杰老师说,中华文明的性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血缘家族和祖先崇拜。
细心的人可能发现,很多古老的村落中,中间一般都有一个空旷的广场或者一个公共的区域,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客家的围屋、广东人的祠堂。在西安市人民北路附近有一处文化遗址,叫姜寨遗址,是新石器时期的建筑,距今将近7000年。这是一个村子,里面有100多座的房子。考古学家发现,这些房子的布局很有特点,它们分成5组,都围绕着村子中间一个很大的广场,房门都开向广场。中间的广场就是用来举办家族聚会和祭祀的地方。其实在全国很多地方有有各种祭
祀的传统,祭祀的目的当然是纪念祖先,同时也是一种家族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
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注重血缘家族是一大特点。一个村落或者一个部落,靠着血缘关系将大大小小的家庭连接在一起,组织一个大的家族。那为什么会有这种家族文化呢?其实这和古代的农业社会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在农业社会,人们只能靠农业为生,而土地是无法移动的,不像游牧民族可以随时迁移。所以,大家只有生活在他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那也是他的子子孙孙续继生活的地方。所以,一家几代人都要生活在一起。这样就发展起来了中国的家族制度,它无疑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组织得很好的制度之一。
而且在文化方面,儒家学说大部分是论证这种制度合理,或者是这种社会制度的理论说明。比如儒家中提出的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其中有三种是家族关系。其余两种,虽然不是家族关系,也可以按照家族来理解。君臣关系可以按照父子关系来理解,朋友关系可以按照兄弟关系来理解。在通常人们也真的是这样来理解的。但是这几种不过是主要的家族关系,另外还有许许多多。公元前有一部最早的汉语词典《尔雅》,其中表示各种家族关系的名词有一百多个,大多数在英语里没有相当的词。
汉人基因
十几年前科学家们开始检测全球人类DNA,为了摸清人类迁移规律,他们做了两个标准。人类的DNA附着在染色体上,每个人都有两组共46个染色体,一半源自父方,一半源自母方。产生精子或卵子的时候,来自父母的染色体会随机进入卵子或精子,同型染色体还可能发生片段交换,导致父母系遗传变得混乱不堪。
但是男人身上的Y染色体不会与X染色体进行片段交换,因为他们外观差异很大,很难找到合适的片段重接点。而且Y染色体能决定胚胎向雄性发展,所以Y染色体只能以传给儿子(XY),而女儿只有两个X(XX)。
同时我们还有独立于染色体的线粒体DNA遗传,精子的所有线粒体都会被阻挡在卵子之外,所以母亲会把自己的线粒体DNA遗传给所有后代。
这样,Y染色体与线粒体DNA就分别成了人类父系与母系遗传的标记基因
科学家们给人类的Y染色体按照变异产生的顺序进行了编号,A,B,C,D,E,F,...........
这些都是源自非洲的类型,最早走出非洲到达亚洲的是C--棕色人种。(这个人种单眼皮占压倒比例)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中比较多,其中蒙古人的C在50%以上,满族36%,朝鲜族9%。在汉族人中,C只有3%。
C的子类型C3c最发达,产生较晚,C3c在蒙古人中有18%,在通古斯民族(包括满族)突厥民族(中亚民族)都有一定比例。但是在汉族人,朝鲜人,日本人中一个也没有。
从这里可以看出,虽然汉族有很少的C,但是没有蒙古人的C3c,由此我们可以推定蒙古人与汉,韩,大和三族没有发生过成规模的血统融合。
当代的D主流人群被称为矮黑人,但是他们与C在迁徙的路上肤色可能变浅过。日本人有近一半的D,但是日本人是黏着语民族,与蒙古,突厥,通古斯类似;西藏人也有一半的D,但西藏人是孤立语民族,与汉,苗,壮类似。
漫话中华姓氏(十四)神秘的姓氏文化“基因”
漫话中华姓氏(十四)神秘的姓氏文化“基因”
姓氏是一种文化,遗传基因是生物学中的术语,表面上两者之间似乎没有关联。然而,在自然科学家的眼里,两者在遗传学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科学根据是:人的性染色体分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两种。对女性而言,她们只有X染色体;而男性既有X染色体又有Y染色体。换句话说,Y染色体是男性特有的染色体,而且在世代传递中保持不变。由于在一些国家,姓氏随男性代代相传,女性通常只保存一代。因此,Y染色体的遗传信息也就随姓氏代代相传。正因为如此,在研究者看来,姓氏成了Y染色体上的一个特殊“遗传位点”。每个姓氏相当于这个位点上的一种“等位基因”,其传递方式是父系遗传。姓氏与染色体遗传的这种奇妙关系,为生物遗传学提供了考古研究的科学依据。科学家称这一发现为姓氏文化“基因”理论。
当1985年世界最权威的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群体遗传学家卡瓦利·斯福扎教授将他的“姓氏基因”理论带到中国时,有着五千年姓氏记录的中国人还未意识到姓氏会和遗传基因有多大关系。那一年,斯福扎教授找到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这位国际著名的群体遗传学权威提议与中国大陆科学家共同开展中国姓氏与遗传信息的研究。
“洋学者”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主要是看中这里的科研资源。因为,西欧人姓氏最早的记录不足千年,日本人姓氏也才130余年,而中国人姓氏至少有5000多年历史。所以,中国人几千年来有关姓氏的记录将有助于中国人的群体血缘关系和人群迁移的研究,这有可能为中国人遗传学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从那时起,我国从事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的科学家正式加入到这项研究中。
现代中国人血统的由来
现代中国人血统的由来
在本文的一开始,首先需要纠正大家的一个传统观念:中国人皮肤的颜色不是黄色的,而是浅棕色的。中国人眼睛的颜色不是黑色的,而是深棕色的。中国人的头发的颜色也不是纯黑色的,而是带有一点深棕色的。对于中国人种族上的这种性状特征,我们需要了解它的来源。在此之前,我们又必须了解中国人的种族构成。中国人的种族来源,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欧亚部落的血统,一部分是古亚洲人的血统。古亚洲人是第一次出非洲的人群,而欧亚人是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中的第二次扩张的人群。古亚洲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矮黑人(D-YAP),他们和非洲黑人(尼格罗人)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另一种是棕种人(C-M130)。纯种的矮黑人是印度的安达曼人,东南亚的维达人等,而纯种的棕种人如今已不存在,但他们是蒙古人,女真人,澳大利亚土著等民族的直系祖先。矮黑人,棕种人先后从亚洲南部北上东亚后,肤色变浅。矮黑人中最进化的一支是日本的阿伊努人(虾夷人),它们是纹绳人的后裔,也是大和民族的重要底子。另外,西藏人中也拥有大量的矮黑人父系成分。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被称为中东部落(F-M89),其中的一支演化为欧亚部落(K-M9),其余进化成地中海-高加索人种,属于暗白人种。欧亚部落的原始人种属于未分离的黄白人种,又演
化成好几支。其中一支形成东亚部落(NO-M214),被称为黄种人(又称华夏-芬兰人种),另有一支形成中亚部落(P*),属于早期的白种人。东亚部落的黄种人又分离为两支,一支是芬兰人,部分北亚人的直系祖先(N-M231),另一支则形成中国人,东南亚人的直系祖先(O-M175)。在M175的基础上,东亚地区的黄种人演化为华夏,东夷,百越,苗瑶,百濮,南岛等一系列民族。而中亚部落也分化为两支,一支是印第安人和他们的北亚祖先(Q-P36),一支是主流欧洲人和印度雅利安人的祖先(R-M207)。其中进入欧洲的白种人是后来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波罗的人,克尔特人的主要祖先(当然这些民族还有少部分其他来源)。这些生活在欧洲北部的人群是相对比较纯的欧亚部落后裔(主要是中亚部落,少数属于东亚部落),他们被称为诺迪克人种(又称北欧人种,白海-波罗的人种),属于显白人种,也是狭义上的白种人。他们和南欧的地中海人属于不同的人种,在混血程度不高的史前,相比于纯种的地中海人和阿拉伯人,纯种的诺迪克—雅利安人和东亚的纯种黄种人血缘关系要更接近。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下文讨论的基础。北欧的诺迪克人种和南欧的的地中海人种在欧洲中部地区发生混血,形成了阿尔卑斯人种。一般认为,诺迪克人是典型的白种人,而阿尔卑斯人是典型的欧洲人,地中海人则接近中东人。亚洲黄种人和亚洲棕种人矮黑人大约在10万年前就已经分离,而亚
人类起源之独特的东方基因树
人类起源之独特的东方基因树
根据现在生物学界对人类起源的归纳,地球所有人都是从一百多万年前的智人发展下来的,这在主要基因层面是符合数据统计的。但是令所有学者都费解的是,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样貌差异是怎么来的?
东方人和西方人在样貌体型上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比如东方人没有深陷眼窝,脸部轮廓不明显,多为单眼皮,没有胸毛,体型矮小等等,中国人也是目前地球上唯一没有体臭的种族。
所以讨论人类基因起源,在这里我们分为三个方向去谈:东方人,西方人,中东地区。今天就介绍大家最关心中国人的人种起源。
东方人种——早先的汉族
事先说明,为了方便理解,在这里我们把东方人种直接代称为中国人,因为亚洲所有种族在基因上基本都和中国人有点关系。
前段时间,我曾经看到一篇考古学界关于新发掘出的亚洲智人的头骨化石的文章,具体是在哪里我已经忘记了,里面提到那个化石的年代大概在二十万年前,经过对化石的分析,相关学者指出在很久以前,亚洲人和西方人的面部特征是一样的,这个新证据更加证实了地球人类都来自于智人。
但与此同时,就更增加了学者的疑惑,既然在久远的智人时代,东西方人种样貌高度一致,为什么现在差别却这么大?中间发生了什么?
其实,中国人在很久以前也和西方人一样眼眶深邃,人高马大,一切的改变都是在一万两千年的那场大洪水时期发生的,而不是现在学界中的环境影响学说。
一万两千年,亚特兰蒂斯大陆彻底沉没,那一场大洪水也波及到了亚洲与欧洲,在西方就是诺亚方舟的故事,在东方就是女娲补天的故事。当时,东方智人部落的首领也就是中国人普遍公认的人皇(其实就是个还未开化的智人部落首领)伏羲看见大洪水淹没了亚洲大陆,很多智人都被淹死,眼看着就要种族灭绝了,伏羲在绝望的时候带着还没被淹死的智人进行祈祷,最后成功链接上了当时仙女星座的高等
南北方汉族父系基因是怎么构成的?
从南北方汉族父系基因构成看民族融合
大家知道,Y染色体仅存在于父与子的遗传关系当中,其基因又称为“姓氏基因”。通过检测一个人的父系Y染色体,可以了解自己祖源甚至迁徙路线。用DNA研究人类的起源、迁徙和民族融合等的学问,在学术界被称为分子人类学。
我们先对基因分类和名称作一个说明,目前世界上父系Y染色体被分为了从A到Z等20多种。其中
A、B、E三种为非洲基因,即黑人基因:A(东非-南非基因)、B(中非B基因)、ExE3b(非洲基因),E3b(东非-北非基因)
而其他都是走出非洲的基因。
C、D比较早走出非洲的基因,其中C为棕色人种基础基因,又称东北亚-澳洲基因,为蒙满基础基因,是中国游牧民族的基因之一,曾经广泛分布于东亚大陆,主要在蒙古高原的东部。C3(西北亚—澳洲基因)为突厥基因,多发于蒙古高原西部,即突厥发源地阿尔泰山。D为矮黑人基因,曾经也大量分布于南亚、东南亚、中国西南地区等,现在主要分布在高寒、偏远地区,又称西藏基因。
黄种人主流基因是N(极北基因)和O(东亚-南亚基因),N 基因是因纽特人的主要基因,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在游牧民族中有较大的比例,O是东亚、东南亚黄种人的主流基因。
白种人的主流基因是F(斯里兰卡基因)、G(亚美尼亚基因)、H(印度-斯里兰卡H基因)、I(北欧基因)、J(阿拉伯-犹太基因)、K(新几内亚K基因)、L(印度-斯里兰卡L基因)、M(新几内亚M基因)、R1a(阿尔泰/印欧东支基因)为塞种(雅利安)基因、R1b(西欧/印欧西支基因)
Q系是美洲基因,又称为印第安基因。
遗传与基因学:现在的日本人与韩国人,是否具有华夏血统?
遗传与基因学:现在的日本人与韩国人,是否具有华夏血统?
许多80、90后的朋友,肯定在中学的历史课上听老师说过这么一个故事:秦始皇嬴政统一天下后,派徐福率领3000名童男童女,乘坐大船前往海外仙岛求取灵丹妙药,助自己长生不老,这就是著名的“徐福东渡”。
最终,徐福没有找到仙药,而是率领着3000名童男童女来到如今的日本岛,再也没有返回中国。
因此,许多人觉得,现在的日本人具有华夏血统,就连前日本首相羽田孜都承认他是秦人徐福的后裔。
那从遗传与基因学来看,现在的日本与韩国人是否具有华夏血统呢?
先从基因学来看,起源自6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s),就是现代智人的近亲,与我们在基因上有99.5%的重合。
尼安德特人生活在欧亚大陆,最早的化石有30万年之久,到了4万年前灭绝了。原先有人分析尼安德特人是现代智人的一个亚种,但现在的公认是他们有独立起源,从非洲迁徙至欧亚大陆,时间大约是35万年到60万年前。
尼安德特人和现代智人大约有3万年的重合,其间与现代智人有
混血。
《国家地理》曾进行过一项大规模的血统测试,大约有75万名不同国家的志愿者参与其中。测试的结果就是,这75万人全部都有尼安德特人基因,范围从1%到4%,全球平均值是2.1%。
因此,《国家地理》把全球人类分成9个祖先类,分别是地中海人、北欧人、西南亚人撒哈拉非洲亚族、南部非洲人、东北亚洲人、西南亚洲人、美洲土著、大洋洲人。
研究人员先找出他们的特征祖先半倍体作为基准参数,然后将各国民族与之比较,看看基因频率分布情况,再将被测试人的基因测试结果与所在国的平均分布进行比较。
汉族正统在哪里—汉族基因研究
汉族正统在哪里—汉族基因研究
之前有个主流的观点是衣冠南渡后正统汉人在南方,但根据近代DNA研究,在血缘上还是北方汉人拥有更多古汉族血统,南方汉人因为躲避了战乱,所以保留有更多传统。
汉族经过几千年与周围民族的融合,因为共同的文化特征而成为了一个大家庭。我们早已不是按照血缘凝聚在一起,而是千百年来的儒家文化、大一统思想将全国各民族凝聚起来。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DNA数据结果(考古遗址中古人基因与今人对比):
1、中原官话区西部父系:汉血统90%,阿尔泰P血统5%,棕色人种CD血统5%;
中原官话区东部父系:汉血统90%,阿尔泰P血统1%,阿尔泰突变之印第安Q血统1%,棕色人种CD血统5%,越人血统3%;
2、北吴(包括苏南、上海、杭州湾两岸)人父系:汉血统65%,苗瑶族O3d血统10%,棕色人种C血统5%,越人O1血统20%;
北吴人母系:越人50%,棕色人种5%,苗瑶族20%,汉人25%。
3、南吴(不包括苏南、上海、杭州湾两岸)人父系:汉血统40%,苗瑶族(主要是畲族)O3d血统10%,棕色人种C血统10%,越人O1血统40%;
南吴人母系:越人60%,棕色人种10%,苗瑶族10%,汉人20%。
4、广东省广府人父系:越人O1血统40%,秦汉汉族血统10%,宋朝汉族血统50%;
广府人母系:越人血统80%,汉族血统20%。
5、闽南人父系:陈元光系汉族40%,其他汉族10%,越人O1血统40%,棕色人种C血统10%;
闽南人母系:越人60%,棕色人种20%,汉人20%。
6、闽北人父系:王审之系汉族50%,苗瑶族(主要指畲族)O3d血统10%,越人O1血统30%,棕色人种CD血统10%;
汉族DNA研究得出惊人秘密!!
汉族DNA研究得出惊人秘密!!
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被称为中东部落(F-M89),其中的一支演化为欧亚部落(K-M9),其余进化成地中海-高加索人种,属于暗白人种。欧亚部落的原始人种属于未分离的黄白人种,又演化成好几支。其中一支形成东亚部落(NO-M214),被称为黄种人(又称华夏-芬兰人种),另有一支形成中亚部落(P*),属于早期的白种人。东亚部落的黄种人又分离为两支,一支是芬兰人,部分北亚人的直系祖先(N-M231),另一支则形成中国人,东南亚人的直系祖先(O-M175)。在M175的基础上,东亚地区的黄种人演化为华夏,东夷,百越,苗瑶,百濮,南岛等一系列民族。而中亚部落也分化为两支,一支是印第安人和他们的北亚祖先(Q-P36),一支是主流欧洲人和印度雅利安人的祖先(R-M207)。其中进入欧洲的白种人是后来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波罗的人,克尔特人的主要祖先(当然这些民族还有少部分其他来源)。
东亚大陆情况是:最先来到东亚洲大陆的是YAP和M130, 其后第三批走出非洲大陆的M9旗下的M175几路大军先后进入东亚大陆,M175下M119夷越集团最先到中国南部和东部,紧接着是M175旗下的M122下的东进苗蛮集团,这两大集团驱逐了YAP和M130,使得中国大陆基本不存在YAP和130,大部分被驱赶到北部(蒙古,朝鲜,日本),南部和西藏,但在大陆一些少数民族土家族、彝族、瑶族基因仍然保留了YAP的基因.最后到达中原的就是M122大旗下M117华夏集团,此后的历史就与中国上古传说完全吻合,华夏集团炎黄部落打败了夷越集团的蚩尤部落,以及苗蛮集团,奠定汉族的基础!这就是DNA分析的华夏上古迁移状况!
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和迁徙:根据DNA分析,中华民族都是血脉相连
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和迁徙:根据DNA分析,中华民族都是血
脉相连
目前,学术界至少有两种方法可以判断一个民族的来源,一种是通过DNA检测,也就是分子人类学,另外一种就是语言分析(不是文字分析)。通过这两种途径研究中国的各大民族,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各大民族的来源,以及相互之间的亲缘情况。根据这些研究发现,中国的56个民族,大多数都是同宗同源的关系,就算不是同宗同源,也有血缘上的通婚、融合的关系。
一,进入中国最早的游牧、渔猎群体
目前,考古学家普遍把人类的进化分为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古人)和晚期智人(新人)四大阶段。在亚欧大陆发现过大量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遗址,没有能人遗址。大约在10万年前,第四季冰川袭来,这些最早到达亚欧大陆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基本灭绝了。
晚期智人是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大约在20万年前在非洲出现,大约在10万年前开始迁徙到全世界。最早从非洲迁徙而出的是一群黑种人,他们主要被分为矮黑人(尼格利陀人)和棕色人种。矮黑人的Y 染色体(父系遗传基因)被标记为D,他们虽然在肤色上和非洲黑人相似,但是血缘上差距太远。棕色人种的Y染色体标记为C,其肤色比矮黑人浅一些。
C/D的迁徙路线
大约在5万年前,第四季冰川开始融化,亚欧大陆内部的气候开始上升,于是人类开始进入亚欧大陆内部。曾经矮黑人和棕色人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只是后来因为黄种人的到来发生了改变。黄种人在东亚发明了农业,导致了人口剧增,他们占领了整个农耕区。而棕色人种和矮黑人则保留在了游牧地区和渔猎地区。
C/D目前的分布范围
根据DNA检测发现,棕色人种是中国古代东北民族的主要基因来源之一。如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蒙古族的C型比例高达55%以上,甚至到达了65%,满族为45%。这些民族被总的称为“通古斯人”。
爷爷和外公哪个血缘亲
爷爷和外公哪个血缘亲
1、与爷爷和外公的血缘一样亲。血缘关系的远近是根据带有相同遗传基因的概率来判断的。根据概率可分为:一级亲属—基因相同为二级亲属—基因相同为三级亲属—基因相同为八分之一。爷爷和外公均为二级亲属,与他们有四分之一的相同基因。
2、一级亲属是一个人的父母、子女以及亲兄弟姐妹。二级亲属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以及叔、伯、姑、舅、姨,其判定的标准就是基因有四分之一是相同的。
3、三级亲属的基因相同为八分之一,比如堂兄妹与表兄妹。另外还有一个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的概念。
中国主要民族的DNA比例:别说谁的血统纯正了,基本都是混血
中国主要民族的DNA比例:别说谁的血统纯正了,基本都是
混血
和D几乎同时到达东亚大陆的是棕色人种。由于D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因而C就被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到达东南亚,进入了澳大利亚,形成了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另一部分则北上到达了中国的北
方草原,是中国古代主要游牧民族的基因来源。中国境内的蒙古族、满族等游牧民族的C染色体的比例都比较高。由于草原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混血是比较频繁的,因此基因也比较复杂,除了C之外,还有大量的O2,R,N等类型的基因。
(图中的褐色和蓝色部分属于的C的范围)
比较晚到达东亚大陆的就是黄种人。黄种人主要分为两大类别,其中N系为北亚基因,现在大规模分布在北极圈,也就是所谓的因纽特人,他们在数量上很少。在中国很多民族中,都有N的一些成分,只是比例不高。
O是黄种人的主流基因,大规模分布在了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因此也被称为东亚—南亚基因。黄种人大约在5万年前从缅甸一带进入中国。O在印度缅甸一带开始发生了分化,一部分沿着横断山区北上,这部分也就是古羌族,父系Y染色体为O2;另一部分人生活在东南亚、中国西南和东南,Y染色体为O1。
中国境内O1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其中东南地区为百越民族,其后代就是现代的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等。他们曾经创造了辉煌了良渚文化。西南地区的O1比例很高的有苗族、彝族等,他们不属于百越,但是血缘上还是比较相近的。随着民族融合,许多百越民族融入了汉族,在少数民族很少的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等地,O1的比例依然很高,达到了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水平。说明古越人和华夏族的融合是比较普遍的。
汉族人的O系基因分布情况,论中国大一统的基础是血缘稳定
汉族人的O系基因分布情况,论中国大一统的基础是血缘稳定
近些年来洋奴公知清粉天天反科学的污蔑造谣,说“南方汉人是真正的汉人,北方汉人都是胡人的后代”,但是,根据现代人类基因学,得出的科学证据,是完全不同的。我之前也发过考证炎黄大墓群的文章,也有引用复旦大学分子人类学的研究结果,而且我还从史料中分析了乡里宗族文化对民间通婚的影响,这次再探讨一下分布情况,以及与北亚蒙古的c系区别。
东亚人种开始可能分为四个大集团:北亚人群、黄河上游人群、黄河下游人群、中南半岛人群。
根据分子人类学,汉族的基因90%都是O-175基因。而这种基因下面又分为三大支系和一些小支系。三大支系是M119,M95和M112。其中75%的汉族都是M112基因,这种起源于龙山文化的基因。M95基因则是一种在东南亚高比例基因,在汉族当中也有很多。
而且M95主要是南方,M119主要是在东南方向。而M122基因则是遍布全国,都是主流基因类型。从来源来看,M112基因主要是龙山文化,M119主要是来自于良渚文化。而M95则是来自于西南地区文化。
而北方胡人的血统则是完全不同的,在发掘的距今3500年前,阿尔泰大墓,在里面发现的人类基因都是C系基因,Q系基因和R-1型基因。而这里就是传说当中的匈奴人,他们的基因与汉族是完全不同的。
而在巴里坤黑沟梁、外蒙古中部额金河谷、外蒙古东部都日格发现的诸多匈奴墓地,发现的人类基因都是Q1,C2,R1和N1人类基因。而且巴里坤还是匈奴王庭所在地,在匈奴王庭发现的人类基因都是Q1基因。
在外蒙蒙古皇后大墓发现的人类基因则是Q1,井沟子遗址发现的鲜卑墓地,人类基因是C2。而满清当年也是C2基因,C2基因过去也叫C3北支基因。从以上可以清楚的看到,汉人与北方游牧的基因是完全不同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一些少数民族学者别有用心地散布汉族虚无论(也就是杂种论),加上一些无知记者的炒作,仿佛汉族真的只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群体。事实如何呢?近来基因学研究突飞猛进,复旦、北大等学校学者的研究已经揭示汉族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纯种民族之一,相关成果
在《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上正式发表。但不知什么原因,国内这方面的宣传很少,也许政府是出于民族团结的考虑吧。但不管怎样,科学研究已经推翻了
汉族是融合而成的理论,而且恰恰相反,汉族的基因构成是一个非常单一纯粹的民族。
汉族的y染色体标志是OM175,说明汉族来自于同一个父系,是同根同源的一家。汉人的祖先和成吉思汗的祖先六万年前分手。成吉思汗的祖先和满族的祖先是以C为标志的棕色人种。
[第一部分:以Y染色体单倍体类型研究看非洲起源论
我先讲讲Y染色体单倍体类型的方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人有46条染色体,其中44条为常染色体,X、Y两条为性染色体。XY组合的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所以,Y染色体只能父子相传,我们研究Y染色体,可以比较清晰的发现人群的迁徙和发展。
为了研究Y染色体的单倍体类型,我们绘制了人类Y染色体谱系树,我们按着Y染色体单倍体的不同把全人类(包括非洲)分为18个类型(用从A到R十八个字母代表),出现频率高,数量多的类型单独列出(如O、N),把小概率出现的类型列入上级母类(如F、P),这也就是类型上有逻辑上重合的缘故,这样做是为了使分类清晰,分析方便!
人类Y染色体谱系树(图)
非洲人是人类的大本营,今天,所有人类的Y染色体单倍体类型都能在非洲找到(M168\YAP\M130)。而非洲以外的居民,他们都是一支出非洲居民的后裔,他们的Y染色体上都带有M168的突变点。
人类刚出非洲,都带有M168的变异点,此后,M168又发展出三个支系,C—M130、D—YAP、F—M89,它们下又有不同的子类型。
F—M89是现代人中占压倒性的类型,大概全世界80%以上的人都有这个变异点。
F—M89有很多子类型,其中,K—M9是最重要的一个支系,亚欧大陆上,除了西亚地区和西伯利亚,世界岛上绝大部分民族都由K—M9的子孙构成,今天中国人(汉族)中,96%的人都是K—M9类型。
K—M9下面也有很多子类型,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ON—M214,另一个是P—M45。
前者(ON—M214)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北亚东部、部分太平洋岛屿(以上都是O—M175子类型)和乌拉尔山两侧、北欧北部、东欧北部和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以下都是N—M231子类型)。中国
人主体类型就是O—M175。
后者(P—M45)主要分布在欧洲大部(R—M173子类型)、西亚的伊朗、南亚的印度(R1a—M17子类型)、美洲印地安人(Q—P36子类型)等地区。其中,R—M173(包括M17),被认为是原始雅利安人的基因。
推测的他们迁徙的路线(图)
回过头来再说最早的一支。
海洋居民,C—M130走的路线大概就是沿着海岸出发,从阿拉伯半岛—伊朗—印度—中南半岛,此后,这批M130的子孙分为两支系,NO.1支系向北进入西伯利亚,并最终进入了北美地区;NO.2支系向南进入澳大利亚,并扩散到整个太平洋诸岛。虽然我们的基因树上C—M130画的比较简单,但实际上C—M130并不单一,他们类型众多。
今天C—M130的后代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北亚东部、日本、北美西部、澳大利亚、太平洋诸岛。在东亚地区,外蒙地区比例非常高,达到58%,还有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布里亚特人、比例都在60%以上,这些人群的类型(包括北美地区)都是C3—M217。C2—M38,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太平洋诸岛屿,C4、C5主要分布在南印度地区,在当地民族中能达到20%。在现在汉族人中,M130的比例小于3%。
D—YAP又被称为小黑矮人基因,是一支非常古老的基因,它和C—M130几乎同时走出非洲。现在D—YAP类型主要分布在印度安答曼群岛的安达曼人(100%)、藏族(58%)、彝族、瑶族中的勉人、日本(34.7%)、朝鲜人。在汉族人中,D—YAP出现的频率小于1%。
推测的他们迁徙的路线(图)
Y染色体变异数量多少并不能用人口数量来衡量,很多人口众多的大民族都是由一个小人群由于某种原因迅速壮大而来的,如历史上曾建立了强大帝国(典型的是汉人、阿拉伯人),近代的高技术革命和殖民(如英格兰人、西班牙人),这些人群的同源性强,Y染色体的变异类型并不特别丰富,相反,一些非常古老的小民族,其Y染色体变异类型却十分丰富。
亚欧大陆上主要民族(图中的chinese主要指汉族,外国人对中国的民族状态不太了解,和一般人的观念不同,汉族的基因构成恰恰是一个非常单一纯粹的民族,足以证明原来的汉族融合而成的理论是错误的)
第二部分,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汉族人的民族起源和基因结构
今天的汉族人,占压倒性主体的是O—M175。
具体分析,在M175下还可以细分为最大三个子支系(其他N多小类型都不算):O1—M119、O2—M95、O3—M122。
这三个子类型地理分布很有意思:
O1—M119广泛分布在从北亚到东南亚,但在最中央的黄河流域竟几乎找不到!在贝加尔湖畔的布里亚特人,其O1—M119的比例最高,达34%,另外,北亚地区的
外蒙、满州、朝鲜、日本、堪察加人等民族也有O1—M119类型,但一般比例不超过10%,中国南方,浙江、上海、福建等省份,O1—M119比例也较高。而在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北地区的汉族人中,O1—M119类型的比例都小于5%,在陕西、山西、湖北等省,没有发现这种类型,出现频率为零,M119的分布呈现的是两头大中间少的格局。
O2—M95类型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在泰国高达55%,从泰国向北在递减,从泰国向南也在递减,可以推论O2—M95变异最初出现在东南亚地区,并向西周扩散。在东亚地区,只在朝鲜人、日本人、阿穆尔人中有一定分布,其中,在日本人和朝鲜人中,O2为O2b,比例超过30%!在山东、河北、甘肃的汉族人群中,出现频率全部为零,找不到这种类型,在南方汉族人中,能找到出现概率非常低的M95。
O3—M122类型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从北亚向南到爪哇、新西兰,从日本向西到西藏、哈萨克人,全部能找到O3—M122的分布。
从出现频率上看,O3—M122的出现频率最高地区为中国的云南地区、印度的那加邦土著民族上,很多民族中出现频率为100%,如独龙族等。在黄河流域的河北、陕西、山东,长江流域的湖北、安徽、四川、江西等地区的汉族人中,O3—M122都超过了80%。在北亚地区,O3—M122数量比较少,外蒙人中超过了30%,阿穆尔人也超过了40%,以及朝鲜人,除这三个人群外其他都比较少,在艾温基人出现频率为零,在布里亚特人也为零,在日本人中为22%。在东南亚地区,M122数量比较多,只有泰国、柬埔寨等地区略少,其他地区一般超过50%,出现频率从中国向南逐渐递减,到了爪哇人中出现频率只有20%,在汤加、新西兰的毛利人人也有出现,但比例都不大。
M175这三个子类型的地理分布告诉我们一个信息,我们可以推论出东亚各民族的发展史。
东亚黄种人开始可能分为四个大集团:北亚人群、黄河上游人群、黄河下游人群、中南半岛人群。
北亚人群代表了阿尔泰语系的民族,由于生活在气候寒冷地区,无法种植农作物,其他人群都无法涉足,所以很难取代他们。
黄河上游集团代表了古代汉藏语系民族(先羌,标志性基因O3—M122),黄河下游集团也是一个古老人群,他们特有的是O1—M119。大约在6~5千年前,古代汉藏语系先民开始分化,一支向西、向南发展,成为了藏缅语族、另一支向东发展,就是汉语族。汉语族部落并击败了黄河下游的古老居民,这些具有M119的民族失败后开始分化为两支,北支M119进入了辽河流域,并深深影响了西伯利亚和北亚居民的基因构成,成为阿尔泰语系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基因,南支M1
19向南发展,成为后来的“百越”。从此,M119基因从黄河流域消失,取代他的是带有M122的先羌人(汉语族部落)。
这段部族迁徙史,也许就是我们民间口口相传的著名的黄帝战胜蚩尤的历史传说!虽然我们找不到当年的战争遗迹,但我们完全可以找到吻合的考古和基因的证据:考古上,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从此消失了,取代它的正是从陕西河南来的龙山文化,此后山东存在的文化就是山东龙山文化!在基因上,证据更加明显,山东、河北两省的汉族人中M122和M119的比例接近50:1,超过95%人以上都是随黄帝东来者(先羌部落,M122类型)的后代。
经过这次原始的部落战争,汉语族的各部族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他们建立了数量众多的方国,这种状态持续了大约近2000年。大概在距今3100年前,一支小部落从甘肃天水迁徙到了陕西周原,就是周族人。他们在周武王的带领下,周族人消灭了商朝。灭商后,周武王率领300辆战车和5000虎贲,用了三年时间,消灭了99个方国,征服了652个方国,俘虏了410万战俘《逸周书·世俘解第四十》。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西周分封了大量诸侯国,周族也随着分封扩散到了全国。
周族人称自己国家是“有夏”,此后各诸侯国都自称“有夏”,对外统称自己“诸夏”,夏者,本意是区域广大。周族自称自己的本民族为“华”,称外族为“夷”(异),此后凡是与周族有同源关系的血亲部族都开始自称“华胄”,称外族为“非类”“夷(异)人”,意思是非华族类,华者,本意就是高贵壮丽。从此,“华夏”也就成了这些诸侯国的统称,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中华”两字的来历。周族人的语言叫“雅语”(夏语),在全国通行,孔子讲学,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但孔子的话他们都听得懂,因为孔子说的是当时的普通话——“雅语”,这在《论语》里有:“子所雅言”的话,不说“雅语”就是被称为“野言”“非文”,由于有着交流需要和文学推进,“雅语”最终成为了全国通用的语言,也就是后来我们说的汉语。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最终将这些互相强烈认同的割据国家统一起来,后来又经过汉朝的统一和强盛,华夏族终于发展成为汉族。
先秦的发展,使得汉语族各支系语言全部统一到周族的“雅语”下,经过长期的融合,不断的人口迁徙,到今天,长江以北的汉族人,各地之间差异已经非常小了,从山东到甘肃,都没什么差异。
秦汉以后,中原王朝开始了对长江以南地区的军事和政治控制,大量的汉族移民开始迁往南方,今天,南北汉族在Y染色体上差异很小,90%的相似性,也就是南北方汉
族父系都是同源的。南北汉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mtDNA上,也就是母系来源上。
简单的说,南方汉族基本可以表示为=父系(北方汉族Y染色体)+母系(北方汉族线粒体mtDNA+溶入的南方很多的民族的线粒体mtDNA),南方汉族不但和北方汉族在mtDNA上有差异,其实他们之间也不同,湖南的汉族和福建的汉族mtDNA就不同,甚至同是广东人,广府人和客家人在mtDNA上也不同。
怎么解释11亿南北汉族人在父系上全部同源而母系上差异明显呢?其实也很简单,看看50年代时内地人迁往拉萨的情况,当时的规定,进藏只有部队团级以上干部、地方处级以上干部才可以带家属,那些年青战士和青年工人由于无法带家属,他们娶的都是当地的藏族女青年,今天拉萨、日喀则等地有大量汉藏混血儿,他们青一色都是父汉母藏,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这在汉族南迁的历史也是类似的,迁往南方的汉族主要是由于服兵役、逃避战乱、因罪流放等因素,这些人基本都是男性,带家属的情况不多,所以他们肯定是娶了当地的女性,就造成了南方汉族有着和北方汉族相同的父系祖先,却有不同的母系祖先。(其实总体来看,在南方,来自北方汉族母系的mtDNA还是占多数,也就是一半以上的南方汉族其母系祖先也是来自中原地区的,但个别地区这个比例很少,而南方当地女性的mtDNA部分地区却可以达到85%,如广东的一些地区)。
金力李辉(复旦大学)等人的论文,汉族人迁徙模式,南迁图例
我先讲讲Y染色体单倍体类型的方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人有46条染色体,其中44条为常染色体,X、Y两条为性染色体。XY组合的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所以,Y染色体只能父子相传,我们研究Y染色体,可以比较清晰的发现人群的迁徙和发展。
为了研究Y染色体的单倍体类型,我们绘制了人类Y染色体谱系树,我们按着Y染色体单倍体的不同把全人类(包括非洲)分为18个类型(用从A到R十八个字母代表),出现频率高,数量多的类型单独列出(如O、N),把小概率出现的类型列入上级母类(如F、P),这也就是类型上有逻辑上重合的缘故,这样做是为了使分类清晰,分析方便!
非洲人是人类的大本营,今天,所有人类的Y染色体单倍体类型都能在非洲找到。而非洲以外的居民,他们都是一支出非洲居民的后裔,他们的Y染色体上都带有M168的突变点。
今天的汉族人,占压倒性主体的是O—M175。
具体分析,在M175下还可以细分为最大三个子支系(其他N多小类型都不算):O1—M119、O2—M95、O3—M122。
这三个子
类型地理分布很有意思:
O1—M119广泛分布在从北亚到东南亚,但在最中央的黄河流域竟几乎找不到!在贝加尔湖畔的布里亚特人,其 O1—M119的比例最高,达34%,另外,北亚地区的外蒙、满州、朝鲜、日本、堪察加人等民族也有O1—M119类型,但一般比例不超过10%,中国南方,浙江、上海、福建等省份,O1—M119比例也较高。而在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北地区的汉族人中,O1—M119类型的比例都小于0.5%,在陕西、山西、湖北等省,没有发现这种类型,出现频率为零,M119的分布呈现的是两头大中间少的格局。
O2—M95类型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在泰国高达55%,从泰国向北在递减,从泰国向南也在递减,可以推论 O2—M95变异最初出现在东南亚地区,并向西周扩散。在东亚地区,只在朝鲜人、日本人、阿穆尔人中有一定分布,在山东、河北、甘肃的汉族人群中,出现频率全部为零,找不到这种类型,在南方汉族人中,能找到出现概率非常低的M95。
O3—M122类型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从北亚向南到爪哇、新西兰,从日本向西到西藏、哈萨克人,全部能找到O3—M122的分布。
从出现频率上看,O3—M122的出现频率最高地区为中国的云南地区、印度的那加邦土著民族上,很多民族中出现频率为100%,如独龙族等。在黄河流域的河北、陕西、山东,长江流域的湖北、安徽、四川、江西等地区的汉族人中,O3—M122都超过了80%。在北亚地区,O3—M122数量比较少,外蒙人中超过了30%,阿穆尔人也超过了40%,以及朝鲜人,除这三个人群外其他都比较少,在艾温基人出现频率为零,在布里亚特人也为零,在日本人中为22%。在东南亚地区,M122数量比较多,只有泰国、柬埔寨等地区略少,其他地区一般超过50%,出现频率从中国向南逐渐递减,到了爪哇人中出现频率只有20%,在汤加、新西兰的毛利人人也有出现,但比例都不大。
M175这三个子类型的地理分布告诉我们一个信息,我们可以推论出东亚各民族的发展史。
东亚黄种人开始可能分为四个大集团:北亚人群、黄河上游人群、黄河下游人群、中南半岛人群。
北亚人群代表了阿尔泰语系的民族,由于生活在气候寒冷地区,无法种植农作物,其他人群都无法涉足,所以很难取代他们。
黄河上游集团代表了古代汉藏语系民族(先羌,标志性基因O3—M122),黄河下游集团也是一个古老人群,他们特有的是O1—M119。大约在6~5千年前,古代汉藏语系先民开始分化,一支向西、向南发展,成为了藏缅语族、另
一支向东发展,就是汉语族。汉语族部落并击败了黄河下游的古老居民,这些具有M119的民族失败后开始分化为两支,北支M119进入了辽河流域,并深深影响了西伯利亚和北亚居民的基因构成,成为阿尔泰语系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基因,南支M119向南发展,成为后来的“百越”。从此,M119基因从黄河流域消失,取代他的是带有M122的先羌人(汉语族部落)。
这段部族迁徙史,也许就是我们民间口口相传的著名的黄帝战胜蚩尤的历史传说!虽然我们找不到当年的战争遗迹,但我们完全可以找到吻合的考古和基因的证据:考古上,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从此消失了,取代它的正是从陕西河南来的龙山文化,此后山东存在的文化就是山东龙山文化!在基因上,证据更加明显,山东、河北两省的汉族人中M122和M119的比例接近200:1,超过99%人以上都是随黄帝东来者(先羌部落,M122 类型)的后代,而陕西、湖北的汉族人中干脆找不到M119的类型。
经过这次原始的部落战争,汉语族的各部族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他们建立了数量众多的方国,这种状态持续了大约近 2000年。大概在距今3100年前,一支小部落从甘肃天水迁徙到了陕西周原,就是周族人。他们在周武王的带领下,周族人消灭了商朝。灭商后,周武王率领 300辆战车和5000虎贲,用了三年时间,消灭了99个方国,征服了652个方国,俘虏了410万战俘《逸周书·世俘解第四十》。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西周分封了大量诸侯国,周族也随着分封扩散到了全国。
周族人称自己国家是“有夏”,此后各诸侯国都自称“有夏”,对外统称自己“诸夏”,夏者,本意是区域广大。周族自称自己的本民族为“华”,称外族为“夷”(异),此后凡是与周族有同源关系的血亲部族都开始自称“华胄”,称外族为“非类”“夷(异)人”,意思是非华族类,华者,本意就是高贵壮丽。从此,“华夏”也就成了这些诸侯国的统称,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中华”两字的来历。周族人的语言叫“雅语”(夏语),在全国通行,孔子讲学,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但孔子的话他们都听得懂,因为孔子说的是当时的普通话——“雅语”,这在《论语》里有:“子所雅言”的话,不说“雅语”就是被称为“野言”“非文”,由于有着交流需要和文学推进,“雅语”最终成为了全国通用的语言,也就是后来我们说的汉语。到了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最终将这些互相强烈认同的割据国家统一起来,后来又经过汉朝的统一和强盛,华夏族终于发展成为汉族。
先秦的发展,使得汉语族
各支系语言全部统一到周族的“雅语”下,经过长期的融合,不断的人口迁徙,到今天,长江以北的汉族人,各地之间差异已经非常小了,从山东到甘肃,都没什么差异。
秦汉以后,中原王朝开始了对长江以南地区的军事和政治控制,大量的汉族移民开始迁往南方,今天,南北汉族在Y染色体上差异很小,90%的相似性,也就是南北方汉族父系都是同源的。南北汉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mtDNA上,也就是母系来源上。
简单的说,南方汉族基本可以表示为=父系(北方汉族Y染色体)+母系(北方汉族线粒体mtDNA+溶入的南方很多的民族的线粒体mtDNA),南方汉族不但和北方汉族在mtDNA上有差异,其实他们之间也不同,湖南的汉族和福建的汉族mtDNA就不同,甚至同是广东人,广府人和客家人在mtDNA上也不同。
怎么解释11亿南北汉族人在父系上全部同源而母系上差异明显呢?其实也很简单,看看50年代时内地人迁往拉萨的情况,当时的规定,进藏只有部队团级以上干部、地方处级以上干部才可以带家属,那些年青战士和青年工人由于无法带家属,他们娶的都是当地的藏族女青年,今天拉萨、日喀则等地有大量汉藏混血儿,他们青一色都是父汉母藏,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这在汉族南迁的历史也是类似的,迁往南方的汉族主要是由于服兵役、逃避战乱、因罪流放等因素,这些人基本都是男性,带家属的情况不多,所以他们肯定是娶了当地的女性,就造成了南方汉族有着和北方汉族相同的父系祖先,却有不同的母系祖先。(其实总体来看,在南方,来自北方汉族母系的mtDNA还是占多数,也就是一半以上的南方汉族其母系祖先也是来自中原地区的,但个别地区这个比例很少,而南方当地女性的mtDNA部分地区却可以达到85%,如广东的一些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