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 箱子岩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
8.箱子岩-语文版第二册教案
箱子岩-语文版第二册教案本教案是针对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箱子岩》故事书编写的。
在教学中,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本教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箱子岩》故事书中的基本情节;•学习并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能力目标•能够独立解读《箱子岩》中的故事情节;•能够针对故事情节进行想象和创作。
情感目标•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激发学生爱读书、爱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关键词汇和句式的掌握。
教学难点•角色和情节的复杂性;•文化背景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学习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学习《箱子岩》故事书1.阅读故事书(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箱子岩》中的故事情节。
2.故事情节介绍(10分钟):老师用简单的语言介绍故事情节,并让学生整体了解故事大意。
认识关键词汇1.概念阐述(5分钟):老师通过讲解和图示,介绍故事中的关键词汇。
2.小组学习(15分钟):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讨论,找出故事中的关键词汇,并归纳总结。
故事分析和角色扮演1.学生发言(10分钟):老师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看法。
2.角色扮演(30分钟):老师指派学生扮演《箱子岩》中的角色,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故事情节。
3.总结讨论(10分钟):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点和心得体会。
评价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所提交的作业质量。
总结本教案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箱子岩》故事及其语言形式,并促进学生的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开放的探究中、在实践中创新思维。
语文版语文高一3.8箱子岩学案 语文版必修2
箱子岩沈从文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作家沈从文及其作品,了解湘西的一些风俗民情。
2、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理解作品融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表现手法。
4、探讨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有关“历史”的思考,体会作者的感受和忧思。
5、归纳本文的艺术特色,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点:比较作者两次到箱子岩的所见所闻,两类人物描写的用意和两次不同的感受和体会。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抒情、议论句子的含义,把握作者有关“历史”的思考。
四、简介作者、背景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
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以《边城》等作品享誉文坛,蜚声海外。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写作背景介绍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
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
”他相信“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所以,只有在这条承载着世世代代湘西儿女的哀乐悲欢、长达千里的沅水中,才能发现真正的湘西。
那个位于沅水中段的特别著名神秘的悬崖——箱子岩,就寄托了作家对湘西人民的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的苦苦思考。
沈从文20岁(1922年)离开湘西,1934年又回到故乡,写成了一组记录自己所见所闻的游记散文《湘行散记》,《箱子岩》便是其中的一篇。
箱子岩位于泸溪浦市之间,这个断崖同沅水流域许多滨河悬崖一样,都是石灰岩作成的,沿河断崖绝壁是古穴居人住处的遗迹,那种赭色木柜一般方形木器,现今还有三五具好好搁在崭削岩石半空石缝石罅间,说来异常动人,对于它产生存在的意义,应当还有些较古的记载或传说,年代久,便遗失了。
五、字词积累罅()隙堕()落瘦削()跛()脚跳踯()热忱()噩()梦蹂躏()弓弩()蹶()痈疽()澧()州六、课文研讨本文写了作者两次到箱子岩的所见所闻和不同的感受,找出作者两次对箱子岩记叙、描写的段落。
高中语文语文版第二册(必修)第三单元8.箱子岩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语文版第二册(必修)第三单元8.箱子岩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阅读前五段,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分析一、四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探究体会文中所蕴含的作者深厚的情感。
2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平时接触小说比较多,不太喜欢读散文特别是现代散文。
沈从文的这篇散文语言具有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这是学生不太熟悉的,同时其中所涉及的情景及感情也是学生在这个年龄不能深刻感受和理解的。
这就造成了学习者学习的障碍,就要求老师从简单处入手,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深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3重点难点
分析一、四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4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过程
湘西是一个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的地方,是作家沈从文的故乡,更是他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请大家欣赏湘西美景。
在幻灯片中,我们看到了一条河,它就是沅水。
在沅水的中段有一个著名的悬崖,叫箱子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游记散文《箱子岩》。
二、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1、阅读前五段,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分析一、四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探究体会文中所蕴含的作者深厚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探究一:所见所闻
看赛龙舟
文章描写赛龙舟主要集中在哪些段落?分别看到了哪些具体情景呢?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高一语文《箱子岩》优质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箱子岩》优质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写景状物》中的《箱子岩》。
课文详细描绘了箱子岩的自然风光和民间传说,通过对箱子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民间文化的传承。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组,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 领悟并欣赏作者通过对箱子岩的描绘所表现出的自然美和民间文化。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语言特色、描绘手法。
难点:理解并欣赏作者如何通过对箱子岩的描绘展现出自然美和民间文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进而引入课文。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组,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b. 讲解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c. 分析课文语言特色,如生动、形象等。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讲解其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学生模仿课文例句,进行创作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民间传说,探讨其文化内涵。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结构:引子、描绘、传说、结尾2. 描绘手法:比喻、拟人等3. 语言特色:生动、形象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课文中所学的描绘手法,写一段关于你所熟悉的一处自然景色的描绘。
答案示例:夕阳西下,湖面波光粼粼。
远处的山峦在夕阳的映照下,宛如一幅泼墨山水画。
湖边的柳树轻舞着绿丝绦,仿佛在向行人诉说着这里的美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描绘手法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a.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以加深对自然美的感知。
b. 引导学生关注民间文化,了解并传承民间传说。
c. 推荐阅读其他描绘自然风光的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高一语文《箱子岩》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箱子岩》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箱子岩》。
文章通过对箱子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描写自然风光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习描写自然风光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掌握描写自然风光的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箱子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同时注意课文中对箱子岩的描绘。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讲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3)讲解描写自然风光的写作技巧,如空间顺序、动态描写等。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精彩描写,让学生学会运用写作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个熟悉的自然景观,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描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家乡的某处自然景观”为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例文略。
2. 作业要求:运用课堂所学写作技巧,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不仅学会了描写自然风光的写作技巧,还培养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分析及目标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3. 教学过程的设计,特别是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安排4. 作业设计及其答案的详尽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密围绕《箱子岩》的核心主题,深入挖掘文本的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高中语文:《箱子岩》导读教案 语文版必修2
《箱子岩》导读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
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
”〔1〕水之于沈从文,有如血液之于一个人的生命。
离开沅水或许便不会有一个被世人称作小说家的沈从文——准确地说,起码就不会有我们现在要谈论的写《箱子岩》的沈从文。
沈从文的全部创作和灵感都得自这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他说:“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
”〔2〕此时,他又实实在在地回到水边,面对曾经生活了十多年的那一片神奇的土地,那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看到日夜不断千古长流的河水里石头和沙子,以及水面腐烂的草木,破碎的船板,使我触着了一个使人感觉惆怅的名词,我想起‘历史’”。
〔3〕那“历史”,不是官方史书典籍的刻板记载,在沈从文的眼里,那“一套用文字写成的历史,除了告给我们一些另一时代另一群人在这地面上相斫相杀的故事以外,我们决不会再知道一些要知道的事情。
但这条河流却告给了我若干年来若干人类的哀乐!”〔4〕因此,他的用意在于从民间的视角与立场,以一个精神和人格都绝对独立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和打量这片土地的过去,从活生生的当下出发,在实现对历史的想像与整合的同时,以此为出发点去思索未来,这是沈从文格外感兴趣的一项崇高而又功德无量的事业。
“这条河过去给我的是‘知识’,如今给我的却是‘智慧’”,〔5〕他相信“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6〕所以,只有在这条承载着世世代代湘西儿女的哀乐悲欢、长达千里的沅水中,才能发现真正的湘西。
那个位于沅水中段的特别著名的悬崖——箱子岩,其实就是作家寻觅历史踪迹、思索未来的一个支点,也是“回忆”借以展开的一个“由头”。
沅水中段神奇神秘的箱子岩,“是一列五色斑驳的石壁,长约三四里,同属石灰岩性质。
石壁临江一面崭削如割切”,“最引人注意处还是那半空中石壁罅穴处悬空的赭色巨大木柜。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箱子岩》优质教案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8《箱子岩》优质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课《箱子岩》,主要围绕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展开,详细内容包括作者对箱子岩的描绘、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介绍以及作者在箱子岩的所见所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成语和典故,提高语文素养。
2. 领悟作者通过对箱子岩的描绘,表达出的对自然、历史、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3. 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成语和典故,体会作者对箱子岩的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箱子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齐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 词语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成语和典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内容分析:分析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箱子岩的描绘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修辞手法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掌握修辞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箱子岩》2. 主要内容:箱子岩的描绘、风土人情、作者所感3. 生字词、成语和典故:书写在黑板上,提醒学生注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箱子岩的认识,并结合课文分析,说明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2. 答案提示:从箱子岩的自然景观、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方面入手,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述,阐述作者对箱子岩的敬仰和热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关于箱子岩的资料,深入了解其历史和文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箱子岩》教案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8《箱子岩》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八课《箱子岩》,主要围绕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展开,详细内容涉及作者对箱子岩的描绘、民间传说的引入以及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子结构;2. 领悟作者通过描绘箱子岩,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感慨;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组以及复杂句子结构;2.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描绘箱子岩的意图,感悟历史变迁的主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箱子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进而导入课文学习;2. 课文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语音准确、语气恰当;3. 生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帮助学生理解;4.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分析作者描绘箱子岩的意图,引导学生感悟历史变迁的主题;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课文理解的例题,指导学生答题技巧;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完成;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重点,促进学生互动交流;9.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箱子岩2. 主要内容: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生词、短语,历史变迁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下列词语:突兀、屹立、沧桑、传说;(2)根据课文内容,简述箱子岩的特点及民间传说;(3)谈谈你对课文主题“历史变迁”的理解。
2. 答案:(1)突兀:高耸的样子;屹立:高耸挺立;沧桑:历史变迁;传说:民间流传的故事;(2)箱子岩位于长江边,形状独特,民间传说丰富,寓意着历史变迁;(3)学生自由发挥,要求观点明确,语言流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感悟历史变迁,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但课堂时间有限,对部分难点内容未能深入讲解;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边城》等其他沈从文的著作,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文学成就。
高中语文箱子岩精细精品教案两课时语文版必修2
高中语文箱子岩精细精品教案两课时语文版必修2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围绕高中语文教材语文版必修2中《箱子岩》一文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文章内容分析、主题思想探讨以及创作手法鉴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章生字词,理解文章基本内容;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题思想,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3. 通过对文章创作手法分析,培养学生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主题思想挖掘,创作手法鉴赏。
重点:生字词学习,文章内容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箱子岩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2. 生字词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然后进行讲解;3. 文章内容分析:带领学生分段落阅读课文,分析每个段落要点,理解文章内容;4.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关键句子,共同探讨文章主题思想;5. 创作手法鉴赏:分析文章写作手法,如描写、对比、象征等,并进行例句讲解;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创作手法进行小练笔;7.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和重点,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8.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总分总;2. 生字词:用不同颜色粉笔标注;3. 主题思想:用简洁明语言概括;4. 创作手法:结合例句进行展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箱子岩特点;(2)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作者创作手法理解;(3)运用所学创作手法,写一段描述性文字。
答案:(1)箱子岩特点:雄伟壮观、险峻奇特、历史沧桑;(2)作者创作手法:以小见大、对比鲜明、象征手法;(3)示例: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波光粼粼江面上,一只渔船摇曳着归航。
远处箱子岩,如同一座巍峨城堡,守护着这片古老土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同类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激发创作灵感。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箱子岩》教案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8《箱子岩》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课《箱子岩》,通过对沈从文先生的这篇游记进行深入学习,让学生了解作者笔下的箱子岩,感受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二十五章《箱子岩》的阅读与解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领悟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 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的艺术特色分析,如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箱子岩的壮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阅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土的热爱。
3. 讲解课文:(1)生字词解析: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段落分析:分析课文的段落结构,理解作者的情感脉络。
(3)艺术特色分析:讲解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进行讲解分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箱子岩的认识。
(2)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试举一例说明其艺术特色。
2. 答案:(1)箱子岩是一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景观,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承。
(2)例如,课文中的“石级曲折,古木参天,清泉石上流”一句,通过景物描写,形象地展现了箱子岩的优美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是否得到解决。
2. 拓展延伸:(1)了解沈从文的生平事迹,进一步理解他的作品。
(2)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比较其艺术风格。
高中语文箱子岩精细教案两课时语文版必修2
高中语文箱子岩精细教案两课时语文版必修2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语文版必修2教材中《箱子岩》一文进行设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箱子岩》的全文阅读与解析,重点章节为第一、二、四节,详细内容涉及作者对箱子岩的描绘、民间传说的融入以及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感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箱子岩》一文中关键的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2. 领悟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所展现出的箱子岩的自然美和民间传说的神秘色彩。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文中复杂句式的理解,以及对箱子岩民间传说的深入解读。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分析文本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展示文稿,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用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箱子岩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引入课题。
2. 阅读感知:学生自主阅读,体会文中的美句美段。
教师提问,检查阅读效果,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汇和句式。
3. 文本解析:对第一、二节进行细读,分析作者描写箱子岩的笔法和情感。
对第四节进行解读,探讨民间传说对文本的意义。
4. 例题讲解:分析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通过例句解析,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相关修辞。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 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中心:箱子岩——自然美与民间传说的融合2. 提纲:箱子岩的自然景观民间传说的神秘色彩文本的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取文中的一个自然景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描绘。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箱子岩民间传说的理解。
2. 答案:学生作业答案根据个人理解和创造进行批改,鼓励创意表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进行回顾,分析教学效果。
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选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箱子岩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2
箱子岩(时间:40分钟满分:50分)一、语言表达专练(23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是 ( )①由于每一位患者血管阻塞的情况都不一样,高度紧张、高度集中注意力,每一台手术都________,精力与体力的双重考验常常都让医生的后背湿透。
②《生命不能重来》以近年来供电系统内发生的因违章操作导致人身事故的典型案例为蓝本,通过事故模拟回放形式,真实地讲述了一起起________的安全事故。
③那浓浓的香味弥散开来,让我闻到了一股铭心刻骨的熟悉味道,沁人心脾,________。
A.怵目惊心惊心动魄驰魂夺魄B.驰魂夺魄怵目惊心惊心动魄C.惊心动魄驰魂夺魄怵目惊心D.惊心动魄怵目惊心驰魂夺魄解析:选D 惊心动魄: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
后常形容使人震惊、感动、紧张至极。
怵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
驰魂夺魄:形容景致或事物非常美好,特别吸引人。
手术抢救病人一定是紧张至极,“人身事故”的严重性确实能引发人内心极大的震动,“美好”的香味当然“特别吸引人”,故选D。
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嫦娥”三号任务成功后,我国探月工程将转入三期,主要目标是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预计2017年前后,执行这一任务的“嫦娥”五号择机发射。
B.中国史学家在世纪之交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辨析能力,越来越显示出相当高的学术含量,其研究的高度为中外史学家的真正对话提供了可能和前提。
C.如果对语文教育改革的思考能够使我们在广度和深度上打开视野与心房,使我们对更多的语言学习持更开放的态度,那么这终将有助于中华文明的复兴。
D.要常年一个身在城市里住下,以读读《楚辞》就“神往意移”的人,来描绘那月下竞舟的一切,更近于徒然的努力。
解析:选C A项,词语搭配不当,“任务”与“成功”不能搭配,“成功”应改为“完成”。
B项,主语“中国史学家”与宾语“学术含量”搭配不当,应在“越来越显示出”前加“其作品”做第二个分句的主语。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8《箱子岩》教案1
《箱子岩》教案【设计意图】《箱子岩》是语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二)第三单元“修辞立其诚”的首篇课文。
这是一篇感性散文,它主要抒发了对历史和底层人的关注。
阅读感性散文要注意把握贵贵在有真情的特点。
单元教学目标是:阅读感性散文作品,理清思路,把握线索,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能作出自己的分析与评价;了解写人记事、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品味语言,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作为单元首篇课文,教师应着意指导学生学习精读文本,通过对文本的内容、形式、语言的细读与探究,从而掌握阅读感性散文的基本方法,以为后续课文的阅读发挥辐射作用。
基于上述认识,本设计主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要学生从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入手,梳理文脉,把握结构,赏析人物形象,认识作者两次游览箱子岩的经历与印象、思考与感慨,从前后的变化中捕捉作者对湘西历史与湘西底层人的情感内涵(这是“大”);从文本局部细读入手,揣摩作者的语言风格:(1)以白话为基础,加入文言、方言等成分,具有浓郁的湘西韵味,亲切。
(2)人物对话简洁生动、口语化,人物神韵、性格跃然纸上。
(3)议论性语言凝练,充满理性。
(4)动词运用的精心锤炼,极富表现力。
作业设计采用阅读随笔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当堂阅读对话之所得,学习写作文学短评,以书面语言的形式来呈现阅读鉴赏之所得,以巩固和加深对文本的阅读认知和审美体验。
【教学目标】1.探讨文本的主题,理解作者对湘西历史的思考与感悟,体会作者对湘西底层人的矛盾的情感。
2.梳理文本的思路,把握作者两次在箱子岩所见所闻所感的不同点,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细读文本的语言,找出描写精彩的段落、语句,揣摩、品味,从中认识沈从文散文语言的风格。
【教学重点】1.分析本文的结构思路、人物形象。
2.品读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对湘西历史的审视和对湘西底层人的矛盾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梳理结构思路,赏析人物形象,探究主题意蕴。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8课箱子岩教学案语文版必修2
第8课箱子岩第8课箱_子_岩本课话题——从容淡定一、从课本中积累“然而从整个说来,这些人生活却仿佛同‘自然’已相融合,很从容的各在那里尽其性命之理,与其他无生命物质一样,唯在日月升降寒暑交替中放射,分解。
而且在这种过程中,人是如何渺小的东西,这些人比起世界上任何哲人,也似乎还更知道的多一些。
”如果说《边城》是沈从文笔下最美的宝玉,那么《箱子岩》则是他用无尽的温爱对湘西乡民亲近自然、与自然浑融一体、从容淡定生活状态的深刻思考。
这种自然的灵韵,这种生命的从容淡定,才应是边城凤凰的精髓所在。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尘归尘,土归土。
现代人总是急急地去寻找想要得到的东西,却不知这种切切速成的心态,失去了几多生活的诗意、生活的从容淡定。
二、从生活中积累韩国围棋职业棋手李昌镐,从1992年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起,至2007年共夺得18个个人赛冠军、13次团体赛冠军,创造多项围棋历史记录,开创了“李昌镐时代”。
在一场比赛中,有人为他拍了72张照片,但从容淡定的他却不受干扰,一心只想着比赛。
因为他的骨子里透着平静,所以不管外界对他有多大的影响,他都能保持这淡定与从容,用心去下好每一步棋,其实他那波澜不惊的“石佛”面孔,已经让他在比赛中占了上风,正是这种从容淡定的性格品质,让他走向了职业围棋的峰巅。
三、从名言中积累1.纵化大浪中,不喜亦不惧。
——季羡林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3.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
——欧阳修4.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于丹一、作者简介世界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曾用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早年,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2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历史文物及工艺美术图案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教学设计2:箱子岩
第8课《箱子岩》教案设计【教学设想】1.对作家学生并不熟悉,要作详细的介绍。
2.本文结构比较鲜明,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对作者两次到箱子岩的所见所感进行比较。
3.文章中作者的抒情、议论是教学的难点,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课文内容分析1.作者两次到箱子岩的体会各是什么?讨论后明确:作者第一次到箱子岩的体会有:(1)慨叹民族文化持久的生命力:“两千年前那个楚国逐臣屈原,若本身不被放逐,疯疯癫癫来到这种充满了奇异光彩的地方,目击身经这些惊心动魄的景物,两千年来的读书人,或许就没有福分读《九歌》那类文章,中国文学史也就不会如现在的样子了。
”“这时节我所眼见的光景,或许就和两千年前屈原所见的完全一样。
”(2)感叹乡民们的与世无争、自然淳朴的生活:“这些人根本上又似乎与历史毫无关系。
从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看上来,竟好像今古相同,不分彼此。
”(3)对民族文化旺盛生命力的感慨:“提起这件事,使我重新感到人类文字语言的贫俭。
那一派声音,那一种情调,真不是用文字语言可以形容的事情。
要一个常年身在城市里住下,以读读《楚辞》就‘神往意移’的人,来描绘那月下竞舟的一切,更近于徒然的努力。
我可以说的,只是自从我把这次水上所领略的印象保留到心上后,一切书本上的动人记载,全看得平平常常,不至于发生任何惊讶了。
”作者第二次到箱子岩的体会有:(1)感叹乡民们继续过着简单而充实的日子:“这些人每到大端阳时节,都得下河去玩一整天的龙船。
平常日子特别是隆冬严寒天气,却在这个地方,按照一种分定,很简单的把日子过下去。
每日看过往船只摇橹扬帆来去,看落日同水鸟。
”(2)慨叹人的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虽然也同样有人事上的得失,到恩怨纠纷成一团时,就陆续发生庆贺或仇杀,然而从整个说来,这些人生活却仿佛同‘自然’已相融合,很从容的各在那里尽其性命之理,与其他无生命物质一样,惟在日月升降寒暑交替中放射,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箱子岩第8课箱_子_岩本课话题——从容淡定一、从课本中积累“然而从整个说来,这些人生活却仿佛同‘自然’已相融合,很从容的各在那里尽其性命之理,与其他无生命物质一样,唯在日月升降寒暑交替中放射,分解。
而且在这种过程中,人是如何渺小的东西,这些人比起世界上任何哲人,也似乎还更知道的多一些。
”如果说《边城》是沈从文笔下最美的宝玉,那么《箱子岩》则是他用无尽的温爱对湘西乡民亲近自然、与自然浑融一体、从容淡定生活状态的深刻思考。
这种自然的灵韵,这种生命的从容淡定,才应是边城凤凰的精髓所在。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尘归尘,土归土。
现代人总是急急地去寻找想要得到的东西,却不知这种切切速成的心态,失去了几多生活的诗意、生活的从容淡定。
二、从生活中积累韩国围棋职业棋手李昌镐,从1992年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起,至2007年共夺得18个个人赛冠军、13次团体赛冠军,创造多项围棋历史记录,开创了“李昌镐时代”。
在一场比赛中,有人为他拍了72张照片,但从容淡定的他却不受干扰,一心只想着比赛。
因为他的骨子里透着平静,所以不管外界对他有多大的影响,他都能保持这淡定与从容,用心去下好每一步棋,其实他那波澜不惊的“石佛”面孔,已经让他在比赛中占了上风,正是这种从容淡定的性格品质,让他走向了职业围棋的峰巅。
三、从名言中积累1.纵化大浪中,不喜亦不惧。
——季羡林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3.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
——欧阳修4.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于丹一、作者简介世界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曾用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早年,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2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历史文物及工艺美术图案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作品:小说集《龙珠》《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二、背景回放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
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
”沈从文相信“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所以,只有在这条承载着世世代代湘西儿女的哀乐悲欢、长达千里的沅水中,才能发现真正的湘西。
那个位于沅水中段的特别著名神秘的悬崖——箱子岩,就寄托了作家对湘西人民的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的苦苦思考。
沈从文20岁(1922)离开湘西,1934年又回到故乡,写成了一组记录自己所见所闻的游记散文《湘行散记》,《箱子岩》便是其中的一篇。
三、相关知识关于游记散文游记散文以生动的描写把旅途所见所闻真实地记叙下来,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游记散文取材范围极为广泛。
它可以记录一国的重大事件;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奇瑰,叙述名胜古迹的沿革掌故;也可以叙述各地的风土人情;甚至可以记叙一街一桥的变迁,反映一家一人的日常生活面貌。
游记散文一般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突出的人物形象,往往通过旅游见闻中的某些有深刻意义的片段描写,揭示事物的意义,寄托作者的情思。
游记散文的笔调往往轻快活泼,读后能给人优美隽永的感觉。
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青黛.(d ài) (2)高矗.(ch ù) (3)罅.隙(xi à)(4)船舷.(xi án) (5)桨.手(ji ǎng)(6)回溯.(s ù) (7)膘.壮(bi āo)(8)硬弩.(n ǔ) (9)大戟.(j ǐ)(10)蹂躏..(r óu l ìn) (11)杀戮.(l ù)(12)滇.军(di ān) (13)萎.落(w ěi)(14)角隅.(y ú) (15)跛.脚(b ǒ)(16)桅.灯(w éi) (17)痈疽..(y ōng j ū) (18)澧.州(l ǐ)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 (1)屏屏气(b ǐng \* jc0 \* "Font:宋体" \* hps21 \o(\s\up 9(屏障(p íng(2)燎燎原(li áo \* jc0 \* "Font:宋体" \* hps21 \o(\s\up 9(火燎(li ǎo(3)泊血泊(p ō\* jc0 \* "Font:宋体" \* hps21 \o(\s\up 9(停泊(b ó(4)颈脖颈(ɡěn ɡ\* jc0 \* "Font:宋体" \* hps21 \o(\s\up 9(缩颈(j ǐn ɡ2.语境辨析法 (5)“莫拉克”像一只挣脱牢笼.(lóng)的野兽,打破了宝岛往日的平静,暴风圈笼.(lǒng)罩着基隆、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宜兰、花莲等地。
(6)死神一直在窥伺.(sì)着他,或者说伺.(cì)候着他,但他还是顽强地活着,并一直在坚持写作,写下了健康人都难以完成的数量众多的作品。
二、写准字形(1)针ji ǔ(灸\* jc0 \* "Font:宋体" \* hps21 \o(\s\up 9(烘zh ì(炙(2)邮chu ō(戳\* jc0 \* "Font:宋体" \* hps21 \o(\s\up 9(杀l ù(戮(3)j ìng(竟然\* jc0 \* "Font:宋体" \* hps21 \o(\s\up 9(j ìng(竞渡(4)张hu áng(皇失措\* jc0 \* "Font:宋体" \* hps21 \o(\s\up 9(hu áng(惶恐(5)li ào(镣铐\* jc0 \* "Font:宋体" \* hps21 \o(\s\up 9(li ào(瞭望(6)振聋发ku ì(聩\* jc0 \* "Font:宋体" \* hps21 \o(\s\up 9(功亏一ku ì(篑三、用准词语(一)明确词义(1)疯疯癫癫:精神失常的样子,常用来形容人言语、行动轻狂或超出常态。
(2)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3)改朝换代:旧的朝代为新的朝代所代替。
泛指政权更替。
(4)神往意移:心中向往,意念因此而转移。
[辨析正误]《七品李剃头》讲述的是清朝初期,撒王爷带队入川,推行“剃发留辫”的故事。
小人物剃头匠被卷入改朝换代....、妙趣横生的人间浮....的历史变革的漩涡中,演绎了一幕幕惊心动魄世绘。
辨析:“改朝换代”,指旧的朝代为新的朝代所代替。
泛指政权更替。
句中“清朝初期,撒王爷带队入川,推行‘剃发留辫’的故事”反映的正是朝代变换的事情,故该词语使用正确。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符合语境,词语使用正确。
(二)易混辨析1.变换vs变幻2.陆续vs连续3.违反vs违犯[明大意]这是一篇游记散文,文章运用对比的写法,通过描写作者15年间前后两次在箱子岩的所见所闻,写出湘西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湘西居民古朴原始的生活,表达了他对乡土的挚爱,对故土故人生活中的痼疾与污秽的痛心,深情地呼唤湘西人用划龙舟的精神与热情,把生活装点得更加美好。
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存亡的危机意识。
[理脉络]一、阅读课文第1~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分别写出下面两句话中比喻的用意。
①“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用意:②“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枝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用意:参考答案:①显示十五年前的箱子岩给作者留下的诗情画意般的美好印象。
②渲染端阳节龙舟竞渡的热烈场面。
2.作者十五年前到箱子岩看到的自然景物有何特点?答:参考答案:作者十五年前到箱子岩看到的自然景物色彩鲜艳,美丽壮观,带有一些神秘色彩。
3.作者第一次到箱子岩时是通过哪些事情渲染出节日的浓烈气氛的?答:参考答案:作者第一次到箱子岩时通过青年们赛龙舟、人们在两岸大声呐喊助兴、好事者放鞭炮、人们半夜尽兴游玩等事情渲染出节日浓烈的气氛。
4.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赛龙舟场面的热烈气氛?答:参考答案:作者极力渲染赛龙舟场面的热烈气氛,是为了展示你追我赶、勇于向前、毫不让步和妥协的民族精神,即划龙舟精神,与后文写故土故人生活中的痼疾和污秽形成了对比,作者希望湘西人民用划龙舟的精神和热情,改变历史,创造历史。
二、阅读课文第6段到文末,回答下面的问题。
5.第6段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答:参考答案:苍凉。
写出了湘西地区十五年过去了,还未发生变化,为写湘西人原始的生存状态与古老的生存方式作了铺垫。
6.“这些人生活却仿佛同‘自然’已相融合,很从容的各在那里尽其性命之理,与其他无生命物质一样,唯在日月升降寒暑交替中放射,分解”这句话蕴涵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参考答案:湘西的人们仍然固守着古老的生存方式,这其中蕴涵着危机,作者通过富有历史感的反思,对当地人们的生存状态及观念,既同情,又批判。
7.作者两次到箱子岩的感受为什么会有所不同?答:参考答案:第二次来湘西,作者已在湘西以外的世界生活十五年了,这十五年的时光,使他对外界社会和湘西社会都有了新的认识,他为当地人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而担忧。
作者由十五年前的热血青年,变得深沉而充满理性,他为乡民受到外界玷污的精神世界而忧虑,希望唤起他们的理性觉醒,使他们能脱离原始、蒙昧和封闭状态,作为一个有为奋进的民族加入到社会竞争中去。
8.作者在文中写到屈原和贺龙,还写了一个“跛脚什长”,这对表现主旨有何作用?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参考答案:屈原和贺龙,都是三湘大地上的风云人物,前者是为民请命的伟大先贤,后者是领导革命的一方豪杰,而什长却是一个深受外界污染,而又回来污染箱子岩风气的人物。
这样正反对比,就更加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挚爱,对淳朴民风受到侵蚀的焦虑,对故乡人重扬划龙舟精神的盼望。
1.对比手法本文主要运用对比手法来谋篇布局、突出主旨、强化感情。
两次游历,自然景物、居民生活以及作者的心情,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作者通过描述这些变化,体现了自己对湘西古朴民风的眷恋,对封闭、保守的民族性格的忧虑,对现代文明对湘西的毒化的憎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