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传播论文资料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文化研究
文化工业时代,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 信息产品的生产主体——传媒必定要按 照市场原则和经济规律进行经营,以工 业生产方式制造文化产品。 大众传播时代,文化信息产品的生产者 和传播者即传媒组织成为文化工业生产 的主体,而文化产品的受众群体成为消 费对象,传递信息的文化产品成为客体。
大众文化“表明了资本主义的统一力量, 就是说不用公开镇压,大众文化即把广 大居民的意识和政治状况的命令连接起 来”。即使某些“工业化的文化可以像 民族文化一样,对资本主义制度发泄愤 怒”,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威胁资本主义 制度。
约翰约翰费斯克尽管法兰克福学派持文化悲观主义的态度尽管法兰克福学派持文化悲观主义的态度尽管意识形态在其臣民中拥有自我复制的力尽管意识形态在其臣民中拥有自我复制的力量尽管统治阶级施以霸权的压力但人民量尽管统治阶级施以霸权的压力但人民仍然能够构建自己的意义和文化在产业内仍然能够构建自己的意义和文化在产业内完成这样的构建而且其构建常常是与产业完成这样的构建而且其构建常常是与产业唱对台戏的构建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与“文化 工业”(culture industry)
法兰克福学派学者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 在1947年出版的《 启蒙的辩证法》一 书中最早提出“文 化工业”一词。
马克斯•霍克海默(M. Max Horkheimer) 是德 国第一位社会哲学教授, 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 在20世纪30年代致力于 建立一种社会批判理论,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 批判理论,提出要恢复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 对现代资本主义从哲学、 社会学、经济学、心理 学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 研究批判。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传媒理论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传媒理论把传媒视为统治阶级的工 具,以及资本家获取更多利润、获得最大利益的手段。 当代最著名的意识形态理论家是法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路易斯· 阿尔都塞。 上层建筑(即社会组织)创造了意识形态,后者又影 响到了个人对现实的认识。他认为,这种上层建筑是 由压制性的国家机器及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组成,前 者如军队和警察,后者如教育、宗教和大众传媒。当 统治阶级受到反叛行为的威胁时,它会调动压制性的 机制来把自身的意识形态强加给大众。
一汽大众毕业论文
一汽大众毕业论文一汽大众毕业论文近年来,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
作为中国汽车市场的领导者之一,一汽大众在这个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一汽大众如何保持竞争优势,成为我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
第一部分:一汽大众的发展历程一汽大众成立于1991年,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由中国一汽集团和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共同投资组建而成。
在成立初期,一汽大众主要生产和销售大众品牌的汽车,并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一汽大众逐渐推出了更多的车型,包括奥迪、斯柯达等品牌,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第二部分:一汽大众的市场策略一汽大众在市场上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市场策略。
首先,一汽大众注重产品的研发和创新。
他们不断推出新款车型,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计理念,以满足消费者对汽车的不断变化的需求。
其次,一汽大众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
他们通过广告、赛事赞助等方式,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再次,一汽大众注重渠道建设。
他们与经销商合作,建立了庞大的销售网络,确保产品能够迅速、有效地送达消费者手中。
第三部分:一汽大众的企业文化一汽大众的企业文化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们秉承着“创新、卓越、合作、共赢”的价值观,致力于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他们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发展,提供培训和晋升机会,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一汽大众还注重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作出贡献。
第四部分:一汽大众的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一汽大众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未来,一汽大众将继续致力于产品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出更多环保、智能化的汽车产品。
他们还将加强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共同开拓新的市场。
同时,一汽大众将继续关注企业文化的建设,激励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结语:通过对一汽大众的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了一个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创新、市场策略和企业文化的支持。
浅谈析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浅谈析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论文摘要。
大众传媒像一把双刃剑,它积极构建了文化,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大众文化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为大众传媒有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有消解文化艺术的个性与深度倾向,有销蚀大众精神活力倾向和一定程度上破坏文化多样性的倾向。
这是一个被大众传媒包围的时代,无所不在的媒体时时处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作为走向全球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拒绝的强大力量,正在由表及里地变革着我们的社会面容,制衡着文化。
现代传媒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传播作出了不容置疑的贡献:它借助于科技优势大大拓展了文化空间;它改变了文化的机制,造就了文化产业;它带来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创造了知识民主时代,赋予了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同等权利;它使得社会大众成为精神文化价值观建构的积极参与者,使大众文化得以迅速崛起;其设置议题的功能、其在娱乐消遣方面的优势,使之具有了对社会的协调作用等等。
可以说,大众媒介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积极建构着大众文化。
但同时,大众传媒给文化生产并通过文化生产给社会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自身的复杂性使之不可避免地在构建大众文化的同时,也在无形地消解着文化。
对其进行“吹毛求疵”式的文化批判的根据就在于“哲学的真正社会功能在于它对流行的东西进行批判。
……这种批判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人类在现存社会组织慢慢灌输给它的成员的观点和行为中迷失方向。
”对之进行文化的审视与批判,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传媒建构文化,协调社会。
大众传媒对文化的负面影响首先表现为存在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
所谓文化屏障,是指大众传媒在促成文化传播的同时,有意无意地阻隔了平等的传播。
从这个角度看,大众传媒执行了一个悖论的角色。
大众媒介有设置议题的功能,就积极意义而言:受众通过媒介不仅了解社会信息及公众关心的热点等问题,而且根据大众媒介对一个问题或议题的强调,学会应该对它予以怎样的重视。
大众传媒文化论文:大众传媒文化文化悖论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强权政治商业逻辑
大众传媒文化论文:大众传媒文化文化悖论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强权政治商业逻辑【中文摘要】在当代传媒文化中,人们习惯于以美国主流传播学的视境来看待传媒,只是将传播媒介视为信息传递的工具,而对当代文化世界中大众媒介的传播活动及其行为价值、文化意义却视而不见,这无疑难以把握传媒文化所带来的主要问题。
大众传媒文化的文化悖论需要从三个层面加以分析:其一,分析大众传媒文化在其传媒运行机制背后的权力话语、虚假的理论假设和文化非理性的理念化;其二,分析大众传媒文化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实质、文化价值思维悖谬的生活化、道德化和审美化及其运行中结构化和深层化的文化悖谬和存在逻辑;其三,分析在强权政治和文化霸权的语境下,落后国家和地区大众传媒文化的非理性的理性思维和非逻辑的逻辑运转。
通过对当代传媒文化中存在的一系列价值思维和行为悖论的分析和研究,促使我们更好地建设中国大众传媒文化,归复人的主体性,归复人在世界中的价值,使人在文化世界中的存在变得更加合理。
【英文摘要】In contemporary media culture, people are accustomed to look at all the visual media by using mainstream American communication, but see nothing to the mass media communication activity,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behavior value on of the contemporary culture in the world, there is no doubt irrelevance to grasp the media culture brings the main problem. The mass media culture’s paradox need to analyze inthree aspects: firstly, to analysis the mass media culture inits media operation mechanism behind the power discourse, false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and cultural irrational philosophy. Secondly, the analysis of the mass media culture consumerismand hedonism, cultural value the essence of life and perverseof thinking in its operation and aesthetic structured and deepof the cultural perverted and existing logic. Thirdly, this paper analysis in power politics and cultural hegemony behindthe context of countries and regions, mass media culture irrational rational thinking and the logical logic operation. Contemporary media culture through a series of value existedin thinking and behavior paradox analysis and research, prompting us to better construction of mass media culture, itwill help people to get back the Chinese human subjectivity inthe world, as long as the value of cultural obtained in the allof world, that will promote the exsiting people in the culture world become more reasonable.【关键词】大众传媒文化文化悖论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强权政治商业逻辑【英文关键词】mass media culture culture paradox consumerism hedonism power politics Commercial logic【目录】大众传媒文化的“文化悖论”摘要4-5Abstract5第1章引言8-11 1.1 文化的渊源与流变8-9 1.2 “文化悖论”的内涵和外延9-10 1.3 选题理由10-11第2章大众传媒文化传播机制内的“文化悖谬”11-27 2.1 大众传媒文化理念的非理性思维11-18 2.1.1 大众传媒文化不可靠的价值参照系统12-14 2.1.2 大众传媒文化中的虚假理论假设14-18 2.1.3 大众传媒文化的非理念化18 2.2 非理性的文化创造18-22 2.2.1 自然立场和价值中立的不可能性19-20 2.2.2 媒介权力的延伸20-22 2.3 文化价值悖谬的具体表现22-27 2.3.1 传媒文化价值悖谬的生活化22-24 2.3.2 传媒文化价值悖谬的道德化24-26 2.3.3 传媒文化价值悖谬的制度化26-27第3章大众传媒文化中的文化价值悖谬的积淀和发展27-34 3.1 大众传媒文化中的文化价值悖谬同构27-31 3.1.1 错误的集体表象28-29 3.1.2 虚假的同类意识29-30 3.1.3 文化的历史魔圈30-31 3.2 价值思维悖谬的深层结构31-34 3.2.1 走向悖谬的传媒文化世界31-32 3.2.2 价值思维悖谬的结构化和深层化32-34第4章大众传媒文化“价值悖谬”的运行逻辑34-41 4.1 传媒文化价值悖谬的存在逻辑34-37 4.1.1 大众传媒文化内容的虚假价值34-35 4.1.2 大众传媒文化的消费主义实质35-36 4.1.3 娱乐至死的倾向36-37 4.2 传媒文化价值悖谬的运行逻辑37-39 4.2.1 自我的非逻辑性37-38 4.2.2 集体的非逻辑性38-39 4.2.3 历史的非逻辑性39 4.3 加强对大众传媒文化的引导和监督39-41 4.3.1国家对大众传媒文化的引导39-40 4.3.2 大众对大众传媒文化的监督40-41参考文献41-43致谢43-44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44【采买全文】1.3.9.9.38.8.4.8 1.3.8.1.13.7.2.1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说明】本文仅为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合作提供,无涉版权。
我国大众媒体消费文化传播论文
我国大众媒体消费文化的传播摘要:缘起于20世纪西方的消费主义,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我国的新闻媒体和人们的消费观念。
消费主义提倡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的消费方式,对我国传统的消费伦理价值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主要以消费文化理论为指导,通过研究湖南卫视节目所传播的消费文化以及它传播的新消费文化观念,同时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对这种消费文化理念进行审视。
引导消费者走出消费主义的陷阱,提倡积极利用消费文化的有利影响,引导并建设和谐的消费文化氛围。
关键词:大众传媒;消费主义;湖南卫视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248-01一、西方社会消费主义的含义美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在他的著作《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对消费文化明确定义;“消费文化顾名思义,即指消费社会的文化。
它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认为大众消费运动伴随着符号生产、日常体验和实践活动的重新组织”。
“遵循享乐主义,追组眼前的快感、培养自我表现的生活方式、发展自恋和自私的人格类型,这一切都是消费文化所强调的内容。
“消费文化使用的是影像、记号和符号商品,它们体现了梦想、欲望和离奇的幻想;它暗示着,在自恋式地让自我而非他人感到满足时,表现的那份罗曼蒂克式的纯真和情感实现。
”二、消费文化与大众媒体相互影响英国学者格雷厄姆·默多克曾经指出:“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定量供给体制的解体,一个新的消费时代到来了。
值得我们注意的事,这个新的消费体系的形成与商业电视的诞生恰好是同时发生的,人们第一次看到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体日益倾向于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在此背景下,普通人的衣食住行等节目内容占据着大众媒体的大部分内容,商业化运作模式的驱动促使大众传播媒体的内容向消费主义靠拢,着眼于公众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创造,在传播过程中重视对物的符号意义的强调及其所营造的“消费社会”的氛围。
三、湖南卫视呈现的消费文化观念的解析“文化工业在大众传媒和日益精巧的技术效应的协同下,大事张扬戴有虚假光环的总体化整合观念,一方面极力掩盖严重物化的异化社会中主客体间的尖锐矛盾,一方面大批量生产千篇一律的文化产品,来将情感纳入统一的形式,纳入一种巧如包装的意识形态,最终是将个性无条件交出,淹没在平面化的生活方式、时尚化的消费行为,以及肤浅化的审美趣味之中。
浅析后现代主义的消费时代下的大众文化论文
浅析后现代主义的消费时代下的大众文化论文浅析后现代主义的消费时代下的大众文化论文【摘要】后现代社会是一个从商品社会到影像社会的过程,从日益增长的商品化和产品化到被后现代理论所描述的关键现象——内爆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新形式的思想、文化、技术与生活的出现,后现代文化开始初现,后现代话语已在全世界流行,与后现代有关的争议到处皆是,后现代转向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
【关键词】后现代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一、初识后现代大众文化后现代文化因与工业文明存在着因果关系而表现出与大众文化较多的亲缘性,与当代社会的高度商品化和高度媒介化相互联系。
“现代主义的特征是乌托邦式的设想,而后现代主义却是和商品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 无论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或是文化生活都渗透着资本和资本逻辑,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艺术等领域无处不在。
于是文化作为一种消费品从文化圈里走出来,雅俗文化的界限被打破,艺术品成为供大众消遣的一种手段,甚至理论也变成了一种哗众取宠的商品。
商品的逻辑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人们已经不再以个性、创造性、批判性、超越性或者如本雅明所谓的“韵味”这样的概念来评价和要求文化,而是以大众性、娱乐性,甚至畅销性来衡量文化的意义——而这正是后现代文化的典型特征。
对于后工业社会大众文化的特点,杰姆逊的概括是五种差异的消失:一是内部和外部的差异;二是本质和形象的差异;三是弗洛伊德无意识和显意识的差异;四是存在主义真实性和非真实性的差异;五是能指和所指的差异。
二、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消费文化的特征对后现代大众文化的理解与研究,必须置于消费文化的发展之中,后现代大众文化从消费文化中吸收了生活的审美呈现方面的许多特征。
1 .消费的符号化在后现代消费社会中,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商品生产不仅充分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而且出现不同程度的过剩现象。
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再是人们的唯一选择,人们开始追求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即商品作为符号,能够提供声望和表达消费者的个性特征。
传播学论文:伯明翰学派 文化研究 大众文化 消费文化
传播学论文: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中文摘要】伯明翰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CCCS)工作、学习过的,从事文化研究工作的学者们,如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德·威廉姆斯、斯图亚特·霍尔、约翰·菲斯克等等。
伯明翰学派的发端起源于文学研究,在中后期学者们将研究重心逐渐倾向于大众文化研究,借由考察大众文化体现了英国社会从二战后到后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消费文化景观。
本文从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的大众文化研究入手,深入挖掘和分析了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包含了文献综述和对伯明翰文化学派的简介,陈述了文章的研究方法,阐明了文章的创新之处和研究限制。
第二章为背景介绍,着重介绍了学派的由来、主要学者和著作、政治来源、历史背景、理论来源等关于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思想及理论渊源。
第三章为文章的主体部分,从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中重点挖掘了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着重介绍了在消费文化理论上有所建树的学者们的思想,概括了这些学者区别于其他消费文化研究者们的思想。
在第二小部分按...【英文摘要】The Birmingham School is a filiation theory of Western Marxism.The members of it is mainly about scholars who worked or studied in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Centre forContemporary Culture Studies(CCCS),which is studies about popular culture、culture study.The Birmingham School is a symbol of culture study,through investigating popular culture to reflect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UK societies’consume culture.This thesis begins with the popular culture study,then dig out and analyze The Birmingham School’...【关键词】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大众文化消费文化【英文关键词】Birmingham School cultural studies popular culture consume culture【目录】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中文摘要3-4Abstract4第一章绪论7-19一、选题缘起与意义7-8二、伯明翰学派简介8-12(一) 伯明翰学派的产生8(二) 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发展过程8-10(三) 伯明翰学派的主要代表学者及其代表性著作10-12三、文献综述与概念辨析12-17(一) 西方大众文化研究概述12-13(二) 西方学者的消费文化研究概述13-14(三) 消费文化与消费社会的概念界定14-17四、研究方法17-18(一) 文本分析法17-18(二) 比较分析法18五、创新与研究限制18-19(一) 本文的创新之处18(二) 研究限制与不足之处18-19第二章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思想及理论渊源19-36一、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19-22(一) 宏观经济背景19(二) 福利政策和教育背景19-20(三) 文化背景20-21(四) 政治环境21-22二、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思想的理论渊源22-28(一) 阿诺德精英主义文化传统对伯明翰学派的影响22-24(二) 利维斯精英主义文化观对伯明翰学派的影响24-25(三)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对伯明翰学派的影响25-27(四)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对伯明翰学派的影响27-28三、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思想28-32(一) 文化研究的概念28-29(二) 伯明翰学派的研究主体29-30(三) 伯明翰学派不同时期的主要研究内容30-32四、伯明翰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是其大众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32-36(一) 大众文化的意义实现在消费实践过程中33(二) 消费文化的实践要借助于大众媒介进行33-35(三) 大众文化的受众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众文化消费者35-36第三章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消费文化思想36-56一、伯明翰学派消费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36-40(一) 伯明翰学派消费文化思想的发展进程36-37(二) 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受众观的演变37-39(三) 伯明翰学派消费文化思想的独特之处39-40二、伯明翰学派前期的消费文化思想40-44(一) 理查德·霍加特的消费文化思想40-42(二) 斯图亚特·霍尔的消费文化思想42-44三、伯明翰学派后期的消费文化思想44-56(一) 约翰·菲斯克的消费文化思想45-49(二) 安吉拉·默克罗比的消费文化思想49-52(三) 戴维·莫利的消费文化思想52-56第四章伯明翰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评析56-64一、法兰克福学派与伯明翰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比较56-60(一) 研究对象的差异56-57(二) 研究内容的差异57-58(三) 研究视角的差异58-59(四) 法兰克福学派与伯明翰学派消费文化研究中的共同点59-60二、伯明翰学派消费文化思想的贡献60-62(一) 研究方法和研究主体方面的创新与贡献60-61(二) 在研究内容方面的拓展与贡献61-62三、伯明翰学派消费文化思想的局限性62-64(一) 对于大众文化的看法过于乐观62(二) 对于受众持过于信任的态度62(三) 后期对于消费文化解读的视角过于单一62-64结语64-66参考文献66-69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69-70致谢70。
大众文化论文
大众文化论文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论大众媒介与大众文化的关系Hanent整理摘要:作为现代商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大众文化以巨大的影响力使得它的传播载体———大众传媒能遵循市场经济原则,以市场要求取代精神要求。
在这种既是意识形态的又是物化形态的商业化运作中,大众传媒以其强大的影响力传播了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其中通过大众传媒对人们的影响更为深刻。
关键词:大众媒介大众文化关系大众媒介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同时它又在传播文化、提高人类文明水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过去、现在的人类社会生活中,大众媒介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理解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关系,首先要理解大众文化及大众文化在构造人类大众精神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方面的重要影响力。
大众文化是一种都市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特殊产物,是大众消费社会中通过大众传媒所承载、传递的文化产品,这是一种合成的加工的文化产品,其明显特征是主要为大众消费而制造出来的,有标准化和模拟个性的特色。
大众文化是包含在主流文化之内,它是一个社会内与公众舆论、价值观念、社会时尚和生活方式大致趋同、基本适应的、又是与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有直接传承关系的文化形态。
大众文化有地域性、通俗性、消费性、娱乐性、商业性、产业性等种种特征。
大众文化已经覆盖了我们的生活。
为此,有人竟突发奇想:而今最无法想象的就是今天的人类倘若失去大众文化会怎么样?大众文化是产生于20世纪城市工业社会和消费社会,以大众传播为媒介并且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批量化、类象化、平面化、普及化、的文化形态。
一般而言,作为人类20世纪文化的一大创造,大众文化的出现于大众传媒的出现有着直接的渊源。
大众文化是唯一为技术而生的文化。
大众文化所对应着的就正是传播技术所“激起”的现代的“美感”。
在更大的范围来考察大众文化,就会发现大众文化的出现与市场化、全球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论文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论文1丹布朗小说中的精英文化一般认为,精英文化是由知识分子所创造和传播的文化,包括高级文化和高雅文化。
这两种文化在丹布朗的每一部小说中都有所体现。
其中,高级文化在丹布朗的小说中包括科学、密码学、符号学、算数学等。
就科学而言,有《天使与魔鬼》中贯穿始末的反物质,有《失落的秘符》里提及的意念科学,还有《地狱》中涉及的生殖细胞遗传修饰技术等等一系列平日里不为广大民众所熟知的科学知识。
不同于大众文化的表征化和浅显化,这些科学知识有复杂的理论系统支撑,并不容易为一般人所接受和掌握。
而丹布朗的小说涉及的也仅仅这种高级文化中极其细微的一角,就好似一大片被冰封住的湖面,丹布朗仅仅砸开了一个极小的洞,但里面透出来的亮光已足以引发外面的人对陌生领域的好奇和向往。
高雅文化在丹布朗的小说中也是非常常见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各种艺术作品在小说中的多次出现。
如在《达芬奇密码》中多次涉及的画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的微笑》,在《地狱》中出现的波提切利的《地狱图》、瓦萨里的《马西阿诺之战》和丹多洛的《三圣像》等。
在某些作品中,艺术甚至成为了小说的一条主要线索,串联着整个情节的发展。
如在《达芬奇密码》中达芬奇的画作和在《地狱》中但丁的文学作品《神曲》,都是贯穿全文的情节线索。
此外,音乐、建筑艺术、文学作品等元素都为丹布朗的小说蒙上了一层浓厚的高雅文化的色彩。
不同于通俗文化对短暂的流行性的追求,高雅文化历来重视永恒的审美价值,将高雅文化置于通俗小说中无疑增添了小说的美学效果。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精英文化就明显地呈现出一种衰弱的状态。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主义的盛行推动了大众文化的急速发展,但在这种蓬勃的发展之势中,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众文化需要的是发展而不是泛滥,因而在其发展的同时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便是如何规范大众文化的发展。
精英文化因其深刻性和严肃性,对大众文化的浅薄性和嬉笑性无疑是一种最好的反拨。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首先文章是...
and masses are introduced to expound the defmition of mass culture.And then,the features of mass culture,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ass culture and other culture types as well as the
V
students’values are clearly analysed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college students’values are varied in different societies.The changes of values are due to not only the development of
III
极和消极影响。大众文化的发展满足了大学生的自我需要、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价值 参考、转变了传统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积极的影响;由 于大众文化自身的弊端,使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淡化、道德沉沦化、人生享乐化、审美世 俗化,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审美价值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论文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分析大众文化的内涵及在中国的发展条件。介绍文化和大众的内涵,从而 引申出大众文化的概念。然后进一步分析大众文化的特征、大众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的 殊异以及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条件。 第二部分探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及特征。厘清价值观的概念和本质,分析大 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旨在说明大学生的价值观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的,这种变 化不仅仅是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变化而变化,文化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由于诸多因素的影 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为接下来谈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做 铺垫。 第三部分将大众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紧密结合,分析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
大众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标 。这样 , 传统的文化与经济的界限被完全打破 , 两者之间的 分 界 变 得 含糊 不 清 。人 们 己经 很 难 辨 别 哪 些 是纯 粹 的 文 化行 为。 哪些 是 纯 粹 的 经 济 活 动 。 也 正 是 这 种 兼 有文 化 和 经 济两 但 种性能的特殊 品质 。 使得大众文化比起传统 的文化形式 , 更容 易进入普通大众 的 日常生 活。 ( ) - 通俗 性 。 众 文 化 的 选 择 主 体 是 大众 , 得 它 必 须 大 这使 采取 民众所 喾闻乐见 的形式 , 既要通俗易懂 , 又要适应平民的 审美情趣和消遣 心理 。也就是说 , 大众 文化使艺术平民化 , 抹 平 了高雅艺术的深度 ,艺术 “ 要走进生活 , 它的主要 目的不是 让大众仅仅作为一个 文化鉴 赏者 , 而是满足大众 的需求, 站在
21 0 1年 3月 第 8卷 第 3期
湖 北 经 济学 院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 u a fHu e ies yo c n misIu nt sa dS ca ce c s o r lo b i n Unv ri fE o o c(Ima ie n o ilS in e t - i
性 的特 点 。 大众 文 化 作 为 一 种 商 业 性 文 化从 根本 上 改造 了文 化与社会、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同传统 的文化形式相比, 大众 文 化 具有 一 种 赤 裸 裸 的商 品性 。 以实 现 利 润最 大 化 为 根本 目
中国社会的一个重大事件 。 作为现代科技革命 的杰 出成果 , 大 众文化以前所 未有 的气势汹涌而至 .迅速形成对包括主流文 化在 内的一切文化形态 的强烈冲击 。大众文化不仅改变着 既 有 的文化 内涵 , 以无所不在的触角伸向社会生产 、 更 生活的各 个领域 , 改变着人们 的生存方 式、 工作方式和交往 方式 , 并且 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着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冲击。正是大众 文化这种对 当代社会 的巨大影响 。 引起 了知 识界 、 文化界 、 教 育界等 的强烈关注及研究 。 大 众 文化 的涵 义 “ 大众 文 化 ” 当下 已成 为 一 个 流 行 的词 语 。 由 于 “ 但 大众 文
大众传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大众传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1.新闻报道与我国政府发言人制度2.突发公共事件与政府形象3.突发公共事件与媒介危机(应急)传播(报道)4.突发危机事件与企业形象5.国内著名企业—“企业形象管理”个案研究6.国内著名媒介—“经营模式创新”个案研究7.新闻传播中的消费主义倾向研究8.广告传播中的消费主义倾向研究9.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10.从“百家讲坛"看知识分子角色的演变11.网络时代记者应该干什么?12.论“新闻审判”现象13.我国西部报业生存现状分析14.论“网络暴力”15.试论互联网络中的舆论引导16.从“三鹿奶粉事件”看危机公关17.从“零距离”看我国新闻的舆论监督18.从“超级女声”看“秀时代"的大众传媒19.第五代电影的民族化与世界化20.后殖民语境下的张艺谋电影的文化追求21.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大片得与失22 冯小刚电影风格演变的背后23.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民族电影的突围之路24.由月份牌广告看中国传统广告的文化内涵25.20世纪30年代中国香烟广告研究26.新媒体广告(如网络、手机)特点及其前景研究27.媒介批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28.针对某一新闻现象(或媒介现象)的批评分析29.本地报刊市场发行问题研究30.本地媒体数字化生存问题研究31.“新浪新闻”与“网易新闻”编辑问题比较研究32.消费时代大众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研究33.当代传播环境下的消费文化问题研究34.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播应急机制问题研究35.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媒体应对策略研究36.从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与畅销书的互动看媒介的互动经营37.大众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38.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关系研究39.从藏族锅庄舞热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跨民族传播40.对网络著作权侵权问题的思考41.畅销书的运作模式研究(可以某本畅销书为例,比如《于丹论语心得》、《狼图腾》等,也可整体研究)42.民营书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43.图书出版新闻化现象探讨44.我国出版单位的准入与退出制度研究45.农家书屋工程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46博客现象的传播学透视47.试论大众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角色分析48.付费采访的新闻伦理分析49.风险社会中的大众传媒50.广告文化中的女性形象研究51.网络传媒与国家信息安全52.广告传播的文化功能53.广告中民族文化的研究54.广告传播的名人效应55.论我国广告管理的现状与对策56.大学生期刊消费倾向分析57.《南方周末》摄影图片的视觉传播特点研究58.中外新闻类期刊编辑思想的比较研究59.《新周刊》关于城市的报道模式分析60.论危机传播中的跨文化误读61.论草根传播与国家政治——以西藏“3•14"事件为例62.论“北京奥运"传播策略的得与失63.从受众的接受心理谈知情权—-以“四川抗震”报道为例64.名记者的采访技巧之研究65.新闻炒作与新闻策划的异同66.新闻采访遭拒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67 隐性采访的度的把握68.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是采访成功之保证69.新闻侵犯名誉权的防范70.新闻侵犯隐私权的防范71.论有偿新闻的有效遏制72.浅析新闻监督与媒介审判的异同7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职业道德建设74.专业新闻报道的通俗化写作问题研究75.企业新闻通稿的写作76.论环保新闻的写作特色与注意事项77.不同类型媒体节假日报道问题的研究或比较研究78.以某一媒体的实践为例谈新闻报道如何提高服务性意识79.有关新闻深度报道的问题研究80.选择一定的角度思考中国典型人物报道的发展与变化81.网媒“信息暴力”问题的安全与监控研究82.重大新闻事件在网络传播中的特点研究83.名记者研究(选题不限)84.新闻真实性初探85.关于典型报道86.论网络广告的创意策略87.论互动营销时代的品牌传播策略88.中国元素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策略89论新媒介环境下广告业的生存之道90.论后奥运时代中国广告业的发展出路91.从汶川地震看新时期广播媒体的地位和作用92.浅析新营销环境下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变化及特征93.浅析传统文化对消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94.门户网站的广告战略比较与分析95.浅论财经媒体的经营策略96.商业广告公益化的探究97.广告中性别歧视现象研究98.广告中女性形象研究99.如何看待名人广告效果100.广告的文化策略101.从汶川地震报道看我国的突发新闻报道机制102.“厚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103.报纸新闻标题与网络新闻标题比较104.论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105.传媒活动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106.手机报能走多远107.论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108.当代电视新闻价值取向探析109.以一民生新闻栏目为例,分析其报道特点(选题、报道角度、价值取向等),探讨民生新闻发展趋向110.影响真实还是还原真实——论电视新闻节目中的情景再现111.电视新闻栏目编排技巧分析112.论电视新闻中的声画关系113.符号与意义-—视觉语言解读(可以以典型的宣传片、公益广告等为例)114.以自己熟悉的某个电视栏目为例,分析其报道特点,探讨电视新闻节目的改革创新115.新闻性与人性116.从“有偿新闻"、“有偿不闻"及“封口费”现象看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117.新闻编辑——充满悖论的角色118.新闻之强调新鲜与同类型报道之重复间的矛盾119.新闻的客观与新闻的立场。
文化传播申论作文
文化传播申论作文文化传播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它是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将一种文化特点、思想观念或艺术形式传递给不同地域和群体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速,文化传播已经越来越广泛和迅速。
然而,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和方式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化。
首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全球化的推动,文化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有了巨大的提升。
通过社交媒体、视频分享平台和在线教育等渠道,人们可以在瞬间获取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资讯、艺术作品和知识内容。
这种快速的传播方式,使得文化交流更加便捷高效。
另外,互联网技术也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使得个人和小团体也能参与到文化创作和传播中来,并获得更多曝光和认可。
这进一步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然而,快速的文化传播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信息超载使得人们在获取文化资讯时更容易受到片面和不准确的信息影响,这可能导致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的加剧。
此外,文化传播的商业化也带来了商业利益对文化内容的影响,有时过度商业化可能导致文化质量的下降和文化多样性的受限。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和推动有效的文化传播策略。
首先,应加强对文化传播的监管和引导,确保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其次,需要提倡多元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鼓励不同地域和群体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增加文化包容性。
同时,应加强文化教育和培训,提高个人对文化资讯的辨识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总之,文化传播是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它既带来了便利和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和问题。
我们需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这些问题,通过有效的措施和策略来促进文化传播的发展,实现文化的多样性与人类文明的繁荣。
西方文论 期末论文 大众传媒的文化认同性
大众传媒的文化认同性——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神话沃霍尔[1]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083 史颍 31号[摘要] 本文以波普主义艺术家沃霍尔为文化原型,探讨了“沃霍尔现象”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属性。
笔者认为,沃霍尔的艺术创作与接受凸现了认同性、传媒、性、政治、时尚等社会构建性质,通过再现与强化由占主导地位的性别、政治和时尚的规范所确立的界限,激励人们对个体存在与文化现状的逻辑关系进行自省。
探讨构成“沃霍尔现象”的语码和影响之间的矛盾,是把握沃霍尔艺术多重性解释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沃霍尔时尚认同性大众传媒后现代性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追捧的偶像沃霍尔而备受瞩目,同时由于他作品中强烈的颠覆性,使之成为人们沸沸扬扬争论的焦点。
他化腐朽为神奇,令流行文化的低俗产品点石成金,并使世界同意:易拉罐与广告值得一画。
在沃霍尔的艺术视界里,玛丽莲·梦露、杰奎琳·肯尼迪、毛泽东以及其本人的形象在丝网印刷的反复转化下产生一种奇异的张力与感伤,使冷冰冰的大众媒体形象变成具有真正精英认可的艺术珍品。
他的哲学是:“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
”阅读他的人生哲学,会使人生发出这样的感叹:“阅读它,我发现自己对消费时代种种人性的可能,对于时尚、购物、金钱、媒体、性等等的感知,仍处于前消费时代。
”然而,对于沃霍尔反面的批评也从来不绝如缕。
对于批评者而言,沃霍尔的艺术是对媒体粗俗的复制与再现,是精英文化对商业主义恬不知耻的屈服,是媒体文化中平庸的消费主义猖獗的一个缩影,他将精英艺术的品味引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沃霍尔现象”是一种真正的矛盾交织点,要想客观地阐释他的艺术与艺术价值,就必须对这种矛盾加以叙述和评价。
一、时尚、媒介与认同性对于文化研究来说,“沃霍尔现象”的重要性在于他的艺术行为揭示了当代世界中时尚认同性的本质、功能等主要特征,时尚为构建认同性提供了程序与素材。
显然,在沃霍尔这里,时尚与他的艺术价值是一致的,其目的就是“引人注目”,作为意义视觉符号的时尚即沃霍尔艺术的标识——波普主义的标签。
中国梦与大众传播
2019.7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博士论坛人民大众是中国梦的主体,中国梦与大众传播具有密不可分的一体性关系;此外,二者还互为根据,中国梦是大众传播的精神根据,大众传播是中国梦的传导根据,经由大众传播,中国梦获得历史、现实及未来发展的大众形态与大众接受,经由中国梦,大众传播真正成为为着人民大众的传播。
一、中国梦大众传播的对象大众传播是社会媒介组织通过文字、电波、电影、电子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大众公开传递信息的社会实践活动。
大众传播包括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及大众传播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具有自上而下进展的特点,即按照一定的传播需要传播合于需求的信息,受众接受所传播的信息。
大众传播不同于单纯的组织传播与群体传播的要点在于,前者的大众量,是由互动而来,被传播的受众只有在传播中与传播过程互动,才能对传播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地接受传播,这决定了大众传播唯有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与大众互动,才能赢得大众的关注与接受。
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公众。
公众是指公共领域中由众多人构成的群体,它不受文化、职业及身份的限制,是公共领域中的众多人面对公共事务时的共性体现。
虽说公众遍布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各个地域,彼此之间不熟悉,也很少交集,但他们共同参与社会事务,把构成公众的热情和群体中那些共同性或普遍性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交往关系样式聚合起来,再分布于构成公众的人群、群体及个体中。
在公众中,人们不仅自觉到某种利益的一致性,而且时刻感受着彼此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所面对的关系样式上的互通性与互融性,公众由此成为构成每一个人的共有家园,尽管这是一个嘈杂不堪的家园,于是公众的话语构成公众中每一个人的话语,公共趣味成为公众共享的趣味。
公众平时生活与工作在各自的领域群体里,涉及公共利益、公共交往时,他们会迅速凝聚起来,从这个角度说,公众就是广大民众,就是各方面的人群,中国梦的大众传播就是面向这样的社会公众而传播的。
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论文
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论文大众文化的界定, 有这样几层含义: 一是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商品领域而产生的新的文化现象, 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
二是大众文化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文化传播形式,以现代技术手段为文化生产形式, 因此能够成为被大众广为使用的文化消费形式, 大众文化要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
三是大众文化以现代都市大众为主要受众, 大众文化成为现代都市大众普遍的消费品。
它与以往的革命大众文化和民间的通俗文化既有联系, 但又有很大的区别。
大众文化的出现改变了当代社会审美风尚的基本格局。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全文如下:关键字: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学当我在80年代初沉浸于"人类感性的解放"的审美理想时,决没有预料到,这种感性解放在今天是以大众文化的感性愉悦方式变形地实现的。
生活在当今中国都市的人们,不管个人是否喜欢,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大众文化的潮流正拨动着几乎每个市民的心弦。
无论是在家读周末报纸、看电视剧、听流行歌曲,还是出门骑行在街头林立的广告中、进商场享受美化的环境,或者是安坐在电影院与主人公同悲喜,都无不置身在大众文化的休闲氛围中。
可以说,大众文化正在每日每时地和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塑造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当然组成部分。
因而认识和阐释大众文化,就成为认识和阐释人们自身的一个重要方面了。
然而,对如此日常而又重要的大众文化,知识界却知之甚少:要么对其存在置若罔闻,要么一概视为低俗物而严辞拒绝,要么仍旧沿用以往高雅文化的分析手段去观照,从而一再推迟真正意义上的探讨。
所幸的是,近几年来已陆续有学者开始正眼打量它了,尽管这打量还远不及大众文化本身的发展和演变速度。
本文正是想从我个人的视角加入到这种打量之中,就大众文化谈点浅见,并尝试提出建立中国大众文化学的初步设想。
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商业文化,必然遵守商业原则,这直接导致了文化创作者的物化。
强势的大众传媒主动与文化艺术创作者合谋,甚至是大众传媒引导或左右文化艺术的创作及流向,危及了文化艺术内在的价值规律。
文艺创作者在进行文化的生产时,不得不将文化当作普通的商品,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创作。
于是,生产代替了创造,摹仿与复制代替了想象与灵感。
艺术不再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渴望与困惑,宣泄审美的情趣与冲动,展现自身的生命与活力,而是出于赚钱的需要。
文化界的“策划”一词,正是艺术家被异化的表现。
策划就是摸清市场需要、消费者心理以及其它市场因素,然后进行文化生产。
文化的创作不再考虑创作者的内心渴望和灵感闪现,创作者失去了自由。
而且大众文化也很少是个人原创性的东西,往往是集体根据营利的目的摹仿或复制的结果。
艺术家的自由创作在大众文化中被彻底否定和摒弃。
对艺术的异化:大众文化依托市场规律和商业原则,导致文化艺术沦为赚钱的手段和工具,不再服从于自由的创造本性和审美的精神需求,迎合大众口味,走向平庸和媚俗。
于是文化艺术的原有本性、旨趣、功能都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由张扬个性、呼唤自由、批判现实和理想导向转向了千篇一律、呼唤利益和消遣娱乐,从而导致了文化和艺术的异化。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当艺术受制于他者,不再是独立存在的纯粹个人的精神领域,不再履行着批判与否定的职责,而是屈从于现实法则以证实自己的社会效用的时候,艺术也就将自己终结了。
由于现代生产技术特别是大众传媒技术的日新月异,大众文化产品的批量生产和规模复制不仅具有了必要性,还具有了可能性。
而标准化生产则带来了艺术本质的丧失。
“像工业产品的零件一样,大众文化的…原材料‟走向文化生产流水线,标准化、模式化的文化生产线先设计出许多固定的标准情节、人物和结构,就像安装机器首先准备一定的标准零件一样,然后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批量生产了。
”标准化生产阻断了个体的表现力和想象力,扼杀了创作的自由,艺术丧失个性,将艺术创作堕落为产品制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电视剧中国隐形流行剧迷文化水平较高像大海一样深邃,像天空一样湛蓝;用理性的眼光剖析事理,用客观的态度报道事件2007年1月22日,“休假”已久的美国电视连续剧《越狱》即将重登荧屏。
在中国,这一消息早就在“越狱迷”中传说已久了。
短短4天内,百度“越狱吧”一条相关内容的帖子点击率就超过了1万次。
2006年,《越狱》在中国受到了空前的追捧。
受此影响,近几年一直在国内秘密流行的美剧终于走出了网络,进入了主流媒体和大众的视野。
美剧在中国的流行有着鲜明的本土文化特色。
这次,国外主流媒体也没有一如既往地高举知识产权的大旗加以抨击,而是将此作为一个有价值的文化现象进行讨论。
为什么美剧会如此火爆?美剧与其他电视剧的区别究竟何在?对于美剧的流行,或许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观察角度。
但是,在大众追捧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共性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流行文化符号。
家住广州五羊新城的小李,本周一在网上发布合租信息,她给对方最大要求是,必须超级喜欢看《越狱》和《老友记》。
就在她的帖子后面,截至昨天下午已经有33个跟帖——他们不是要租房,而是向小李打听在哪里可以租到《越狱》和《老友记》。
美剧,从未有如此火爆。
不过,到下一周,它还会更火——美国FOX电视台昨天刚刚发布消息,众多《越狱》迷期待的第二季14集及后面的故事,将从下周一晚上继续播放。
从北美传来的利好消息还包括:《靓太不易做》第3季、《24》第6季和《CSI》第7季等8部美剧都已经陆续从本月起开始继续播出。
随着美剧在中国的流行,“季”这个词也逐渐为人所知。
季,英文为season。
美国的电视剧跟NBA等职业体育联赛一样,按照季来播出,从每年秋天到第二年初夏为一季。
但也有很多片子是要到季中才播出的。
如果某部剧集收视率不理想,就可能被停播。
有时恰逢大型赛事或圣诞节,一停就是个把月。
八成美剧迷大专以上文化在两三年前,美剧还只是少数人的专利。
美剧,有着明显的语言门槛,同样也在传播渠道上多受限制,更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流行初期,大多数国内观众是那些熟练使用网络资源、英语较好、有空闲时间的年轻人。
距离现在已经将近3年,那是2004年5月6日,3000多名美国人聚集在纽约时代广场的超大屏幕前观看《老友记》的大结局。
无数人为之感动落泪。
同样在那时,中国一所大学的校园里,大四女生王颖已经为等这最后一集着急得快吃不下饭了。
终于,她在校园论坛上看到了最新下载的信息。
当《老友记》中六个主角挨个走出熟悉的场景,王颖留下了眼泪。
“有一阵甚至有种感觉,觉得自己的人生中的一段最美好的时光刚刚结束。
”王颖告诉记者,“从没有过一部电视剧能对我的生活产生这样大的影响。
”而今,美剧的影响已经遍及国内成千上万的人,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就网上美剧相关论坛的注册人数而言,截至目前,“謦灵风软”欧美剧论坛的注册人数已达42万多人。
而伊甸园论坛总页面浏览次数已经超过4亿次。
伊甸园论坛曾就观看美剧的网友年龄和学历层次做过一个调查,1000多名网友参与了该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75%的网友年龄在19岁至40岁,71%至85%的网友有专科以上的文化程度。
美剧在中国的流行独具特色。
它一直延续着以网络为根据地、以光碟销售为强大后备的灰色流行方式。
美剧不像韩剧,它没有国内电视台大张旗鼓的引进,而更多地依靠互联网络在有限的人群中火热地流行。
有报道因此称之为“隐秘流行”。
之所以隐秘,一部分原因是在这种流行之中,涉及多个文化和法律的灰色地带,或者直接就是违反相关规定。
看美剧不仅是为学英语美剧的火爆流行,让许多局外人不解。
美剧有何多娇,引无数粉丝竞通宵?广州天河区华南师范大学附近的一个电脑市场的一角,花花绿绿的碟片几乎盖满了整个墙壁。
《越狱》、《反恐24小时》、《犯罪现场调查》、《白宫群英》、《迷失》等在网上流行的美剧在这里一应俱全。
“这两年美剧比较好卖,韩剧都很好卖”,很多店主都这样说。
“你想看什么片,这没有的话,我可以帮你找。
”一个老板告诉记者,来这里买美剧的人许多都是学英语的。
“许多人什么都不要,就要英语的电视剧,有的连不带字幕的都要。
”但小丁看美剧的目的显得更单纯,仅仅因为它好看。
“美剧不同于以往我看过的电视剧。
首先是取材广泛而且独特。
对于美剧来讲,编剧是非常重要的,是成功的关键。
流行的美剧中,角色是被剧情推动的,人物性格也由剧情塑造。
还有的就是美剧制作精良。
当时《反恐24小时》是被一个同学当作教材来学习镜头剪辑的。
他连续看了差不多24个小时。
”总有一种炒作让我们不得不继续看下去——噱头不断。
被吊足胃口“追”剧成时尚“老美总能弄点新鲜的玩意刺激你的感官,让你心甘情愿地掏口袋……收看《越狱》的每一分钟都让我窒息,每一分钟都让我觉得心脏即将承受不住,每一分钟都会让我有蒙住双眼,不敢看下去的念头……然而每次都会急转直下,峰回路转,每一集都是高潮迭起。
每一分钟我都不肯错过,每一分钟都受控在编剧和演员营造的无穷魅力之下……”网友罗拉与小丁持同样看法。
有人说,美剧比较对国人胃口。
的确,美剧在国内的火爆看似突如其来,其实早有定数。
国内英语的普及无疑是一个便利条件。
而在此基础上,美剧自身的制作质量和熟练的商业化操作又完全不同于内地剧、韩剧等国人早已熟悉的剧集。
另外,两国文化背景的差异也注定了国人会有兴趣去了解美国,并由此了解衍生出与之前不同的人生感悟。
而这些人生感悟,又是人类所共有的感情,不分国别。
“越过剧集本身,只要稍加联想,就会想到很多。
人生的漫漫长路,又何尝不是在越狱?……更多的时候,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不得已——沟坎、路障、高墙。
”这是网友罗拉看完《越狱》后的自白。
美国电视剧的播出方式是一周一集,这与国内电视台的播放习惯和国人的收看习惯明显不同。
然而,这点却从某种程度上造就了美剧的流行。
国人习惯上一口气看完所有剧集,而美剧不仅每周只放一集,而且还会休假几个月,这种播放节奏无疑会吊起国人胃口,一时间“追”剧成了流行。
“它首先下了本钱将自己装扮得靠外表就足以打动你,再投入演技施展浑身解术勾引你挑逗你,然后以各种刺激的服务项目让你欲罢不能。
”罗拉说。
美剧的播出方式的特别之处在网络上得到了放大。
比如一般美剧论坛都会有多个栏目,栏目中常见到以当下流行的电视剧为名的分栏目,比如《越狱》、《犯罪现场调查》等。
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现象,王颖说,每周一集的播出给网友们提供了充足的讨论时间。
大家都可以预测下一步的剧情,“每个人都有种参与感。
其实,国外已经有过类似的例子,国外电视台在剧迷的抗议下修改剧情。
这比传统的灌输方式要好很多。
而且,每周一集,还吊足了观众和商家的胃口。
只是这样做的前提是,剧集一定要好看。
现在许多国产电视剧一天一集都没有人看,如果一周一集,早就被忘得一干二净了。
”每周一集讨论时间充足网友们对剧集的热爱超出了单纯的喜爱,从最初的预告片播放、剧情预测、剧情点评,到后来专门成立论坛,简直是“一条龙”式热爱。
而最体现这种热爱的,莫过于网友们为心爱的剧集进行个人创作。
在国内一些专为《越狱》开设的论坛上,网友自行设计的剧情已经有多个版本。
甚至有网友给这部电视剧取了上百个名字,包括《俺们狱里的文化人》、《文身不光是艺术还可以当地图》、《今天,你越狱了么》等。
恶搞中,透露出的是美剧迷对美剧深深的喜爱。
美剧在国内的流行,无法求助于主流电视台,而依赖网络下载、依赖影碟。
而美剧的火爆流行,从某种程度来讲,也可以说是中国网络迅速普及的结果。
经过多年的磨炼,从在国外获取片源,到国内中文字幕发布,到影碟上市,已经成为了一条流畅的生产线。
在国内,无论是媒体的曝光率,还是BT上的下载率,抑或是论坛里的发帖量,《越狱》都算得上是国内最红的美剧。
而这部电视剧在中国的风靡,则是通过网络这个渠道。
“以前在学校的时候,我只用网络下载。
学校里有不少专门提供电视剧资源的FTP,下载一集,用几分钟就够了。
”从学校毕业以后,王颖失去了最主要的片源。
“那时候毕业,就担心将来没有校园网下不了美剧。
”王颖现在每周都会去买影碟。
“我对画面质量要求不高,一部电视剧一般就三张碟。
在学校的时候,买碟太奢侈,也完全没有必要。
但离开学校,买碟就成了必然。
”美剧迟早进入主流电视台“美剧的流行,赶时髦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清华大学传播学者周庆安认为,美剧在国内的火爆流行可以从四个方面分析。
首先是美剧本身的魅力。
美剧,不论从情节设置、形式创新还是内容编排上,都非常出色。
尤其是内容创新,美剧一般都是以小搏大,从某个点出发,环环相扣。
其次,国内电视剧市场发展不平衡。
大陆拍摄的历史剧很好看,收视率高,但除此以外,高水平的剧集比较少。
第三,美剧的流行也意味着一种社会潮流的形成。
现在,看美剧成为一种时尚。
朋友圈子里,看美剧,才能进入一种话语层。
第四,日剧、韩剧在国内的流行其实也经过了一个从网络到主流的阶段。
《东京爱情故事》一开始也是在网络上炒起来的。
只是那时,网络没有现在这样发达。
周庆安对本报记者表示,美剧的流行,迄今为止,也只是在一个有限的群体内传播。
这个群体有英语基础,会使用网络,年龄在二三十岁,许多都是白领,而这群人仅是收视率提升的一个部分。
所以,美剧进入主流电视台是迟早的事情。
堵还是疏,这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已经不是一个问题。
问题是,如何来应对这样一种多样文化进入的现实?如果你不喜欢看国外的电视剧,那么你应该多些宽容。
如果你喜欢看,那么你应该多些理性。
美剧大范围流行字幕组功不可没如今,在城市任何一个租碟店里,都可以很轻易租到《越狱》这些美剧,不过在看碟时,屏幕上会不时显示出“字幕组”字样。
这对很多初次看国外电视剧的人来讲,是一个新名词。
字幕组分文不取行事低调没有人能说清,互联网上什么时候出现了这样一个名叫“字幕组”的群体。
他们翻译国外电视剧,语种遍及英文、日文、韩文,其中又以英文势力最大。
从片源、时间轴、翻译、校对、压片,到最后的P2P发布,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他们勤力工作,效率奇高,却分文不取,行事低调,很得网民的敬重。
在美剧圈子里,每当新的一集推出,北美电视论坛就会有人把电视剧拷贝到FTP 里,论坛的FTP搬运组负责传输。
有了片源后,字幕组的翻译人员就开始译制对白,其中有听译的,也有直接根据英文字幕翻译的。
然后再制作时间轴,就将字幕与画面配合起来。
最后交由论坛的压制组和发布组将制作好的片子放在论坛上,供网友下载。
对于不同的字幕组来讲,时间和质量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中文字幕少出来一个小时,字幕的点击率就是几何级数的减少。
据了解,国内所有的字幕组几乎都是义务劳动,他们完全是凭兴趣干活。
字幕组的成员绝大部分都是美剧的铁杆粉丝。
每个环节本土特色浓郁泰的是美剧论坛“謦灵风软”的幕后缔造者之一。
他对媒体说,自从去年加入FRM开始,他的业余时间几乎都泡在了字幕上,在刚刚过去的五一长假里,为了赶字幕他一天都没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