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七种情况
高中文言“名词活用为一般的动词”归纳
高中文言“名词活用为一般的动词”归纳高中文言“名词活用为一般的动词”归纳1.与郑人盟。
(盟约——订立盟约)(《烛之武退秦师》)2.赵王之子侯者。
(五爵之第二等——封为侯)(《触龙说赵太后》)3.无乃尔是过与?(过错——责备)(《季氏将伐颛臾》)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托辞——找借口)(《季氏将伐颛臾》)5.填然鼓之。
(鼓——击鼓)(《寡人之于国也》)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木——种植)(《寡人之于国也》)7.五十者可以衣帛。
(衣服——穿上)(《寡人之于国也》)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寡人之于国也》)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恶——归罪;归咎)(《寡人之于国也》)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河水——游泳)(《劝学》)11.而后乃今年内将图南。
(南面——南飞)(《逍遥游》)1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南面——南行)(《逍遥游》)13.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南面——南行)(《逍遥游》)14.过秦论(过失——指出过失)(《过秦论》)15.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过秦论》)16.会盟而谋弱秦。
(盟约——订立盟约)(《过秦论》)17.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列——排列)(《过秦论》)18.籍吏民,封府库。
(册——造册登记)(《鸿门宴》)19.道芷阳间行。
(路——取道)(《鸿门宴》)20.沛公欲王关中。
(王——称王)(《鸿门宴》)2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道义——合乎道义)(《鸿门宴》)22.沛公奉卮酒为寿。
(寿辰——祝寿)(《鸿门宴》)23.沛公军霸上。
(军队——驻扎)(《鸿门宴》)24.秦地可尽王也。
(王——称王)(《鸿门宴》)25.范增数目项王。
(眼晴——使眼色)(《鸿门宴》)26.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寿辰——祝寿)(《鸿门宴》)27.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过失——责备)(《鸿门宴》)28.策扶老以流憩。
(拐杖——拄着;扶着)(《归去来兮辞》)29.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名词后面带宾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驴不胜怒,蹄之。
②今王鼓乐于此。
③冠切云之崔嵬。
(2)名词后面带补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郑商人弦高市于周。
(3)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②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4)同一名词迭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联合、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5)前面有结构助词“所”, 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6)方位名词常用作动词,有的前面有连词“而”或副词,有的前面既没有连词“而”也没有副词。
例如:秦师遂东。
2、名词的使动用法。
(1)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①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②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2)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
例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3)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②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①孟尝君客我。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4、名词的为动用法。
例如: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5、名词直接做状语。
(1)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2)名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活用为状语。
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3)名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活用为状语。
例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4)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孤帆一片日边来。
(5)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良庖岁更刀。
(6)名词在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时,活用为状语。
例如:南取百越之地。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规律
2016年4月号上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规律马百波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即原来的词性和用法),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词类活用。
根据一定的语言习惯,名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功能,具有动词词类的功能,这种现象叫做名词活用为动词。
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名词活用现象教学应注意以下情况。
一、独词句(1)毋妄言,族矣! (《项羽本纪》族:灭族)(2)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项羽本纪》左:往左走)说明:名词独立成句,表示与之相应的动作行为,即活用为动词。
二、两个名词连用,构成一个主谓词组,其中后一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1)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智子疑邻》雨:下雨)(2)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唐雎不辱使命》缟素:穿孝服)说明:名词(或名词短语)与名词(或名词短语)只能组成新的名词短语。
在古汉语中当它们不能组成名词短语时,便出现两种情况:前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与后面的名词组成动宾短语;后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与前面的名词组成主谓短语。
三、两个名词连用,构成一个动宾词组,其中前一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域:限制)(2)愿为市鞍马。
(《木兰诗》市:买)说明:两个名词连用,一般有四种关系:联合、偏正、主谓、动宾。
若非前两种关系,便是主谓或动宾,连用的名词其中一个活用作动词。
四、名词之后有一个表示人、物的代词(“之”“其”等),当“之”后面有语音停顿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1)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策:用鞭打)(2)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志:做标记)说明:名词不能带宾语,它带了代词宾语,就应该被视为活用为及物动词。
五、名词之前有疑问代词,也活用为动词(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阿房宫赋》龙:出现龙)(2)以何市而反?(《冯谖客孟尝君》市:买)六、名词之前有副词修饰,活用为动词 (1)大雪三日。
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
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
请看下面的例子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
(《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
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则粪概者先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
(《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归纳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归纳词类活用,是高考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一般来讲,高中生应该掌握下面几种词类活用:【知识梳理】◎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
(驻军)《烛之武退秦师》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口技》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云青青兮欲雨。
(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衣冠而见之。
(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攻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使下)《李济雪夜入蔡州》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做宾客)《伤仲永》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把当做仇人)《大铁锥传》4.名词活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很少见。
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
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例: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
(在路上)《宋定伯捉鬼》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在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作动词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要正确理解和翻译古文,掌握这种规律非常重要。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般情况下,名词不会受到副词或助动词的限制。
但如果名词前有副词或助动词修饰,那么这个名词就会活用成动词。
例如,《劝学》中的“非能水也”中的“水”,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和“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所以它活用成动词,意思变成了“游水”。
再比如,《采草药》中的“草已芽”,因为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芽”也活用成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同样,《采草药》中的“未花时采”中的“花”,因为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也活用成动词,翻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另外,《采草药》中的“先芽”中的“芽”,因为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也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翻译后的意思是“先发芽”。
还有,《察今》中的“表”,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标记”,但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一般情况下,名词不能带宾语。
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就会活用作动词。
例如,《伶官传序》中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但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活用成动词,翻译为“用木匣子装”。
同样,《五人墓碑记》中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再比如,《鸿门宴》中的“目”,因为带了宾语“XXX”,所以活用成动词,翻译为“给XXX使眼色”。
还有,《察今》中的“法”,原本也是名词,但因为它带了宾语“其所以为法者”,所以名词动用,应译为“效法”。
左右欲刃相如。
这句话中,“刃”被活用了,因为它带了宾语“相如”,所以应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
有时,名词也会带补语,使其活用成动词。
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原本它的意思是军队(在它的后面有一个省略的介词“于”),但由于带了补语,所以应翻译为“驻军”。
文言文——名词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的词类活用教师版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名词的词类活用具体而言,它包括:1. 名词作状语。
2. 名词作动词。
3. 名词意动用法。
4. 名词使动用法。
教学内容:一. 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中“犬”,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犬一样”。
名词作状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比喻性的,可译为“像……一样”。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像北斗七星那样地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地弯曲,或隐或现,隐约或见。
②(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项伯)常常用身子像鸟的翅膀那样遮蔽沛公。
(2)表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把……当作……来怎么样”,“像对待……那样如何”。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您替我把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他。
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国大将田忌很赞赏孙膑,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3)表动作使用的工具、处所、方式等。
翻译时可补出适当的介词或动词。
①箕畚运于渤之尾。
(《愚公移山》)—用箕畚将泥土运到渤海边上。
②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中山狼传》)—狼快快走开,如果不走,就用手杖打死你。
③两峰秀色,俱可手揽。
(《游黄山记》)—两座山峰秀丽的景色,都可以用手接过来。
以上例句都是表示动作为所使用的工具,翻译时可在作状语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或“拿”,使之变成一个介词结构。
④草行露宿。
(《〈指南录〉后序》)—在草丛中赶路,在露天里住宿。
⑤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鸿门宴》)—沛公已经离去,从小路回到军营中。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十二条规律
名词活用为动词地十二条规律古汉语中名词活用地现象比较突出,这就给学生地学习带来了很大困难,不过,只要掌握了活用地规律,困难也就容易解决了.下面我就集中谈谈名词活用为动词地十二条规律.这十二条规律中,大部分与前辈和同仁们地研究成果相同,其余地都是自己学习地心得.因此,相同地略简,其余地就较为详细了.第一条副词后地名词,活用为动词.如:《鸿门宴》:“项增数目.项王”……(“目”活用为“用眼看”.)《祭十二郎文》:“吾与汝俱少年..……”(“少年”活用为“是青壮年”.)《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齿”活用为“并列排着”,引申为“瞧得起”.)第二条代词前地名词,活用为动词.如:《祭十二郎文》:“汝之纯明宜业.其家……”(“业”活用为动词“继承家业”.)《种树郭橐驼传》:“甚善,名.我故当.”(“名”活用为“取名”.)《冉氏烹狗记》(年辽宁卷):“烛.之则狗也……”(“烛”活用为“照”).第三条“而”前或后地名词活用为动词.如:《项脊轩志》:“客逾庖而宴.……”(“宴”活用为动词“吃饭”.)《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视之.”(“衣冠”活用为“穿着衣戴着帽”.)《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侣”活用为“做伴侣”,“友”活用为“当朋友”;其实在句子中都是活用为动词后地意动用法.)第四条介词结构前或后地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游褒禅山记》:“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于其址”前地“舍”活用为“筑庐定居”.)《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前地“樵”活用为“砍柴”.)《聊斋志异·郭生》(年广东卷):“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德”在介结“以是”后,活用为动词“感激”.)《晋书·周访传》(年广东卷):“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妻”在介结“以女”后,活用为动词“嫁给.”)第五条能愿动词后地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活用为“游泳.”).《游褒禅山记》:“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活用为“说清楚”.)《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活用为“用刀杀.”)第六条两个名词并列,不是偏正或联合关系时,前一个活用为动词.如:《鸿门宴》:“沛公军.霸上……”(“军”活用为动词“驻军.”“霸上”是地名,与“军”并列,没有偏正或联合关系,因此,“军”活用为动词.有人说,“军”后省略了介词“于”,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两个名词并列,在古汉语中是常见地语法现象,而不是省略句式.);《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活用为“登记”.)《赤壁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活用为“攻下”.)第七条“所”字后面地名词,活用为动词.如:《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罾”活用为“捕捉.”)《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馆”活用为“居住.”)第八条在复句中,名词独立成为一个分句时,活用为动词.如:《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权”,名词,秤锤,独立成句,活用为“用称称量”.)第九条时间词后地名词,活用为动词.如:《阿房宫赋》:“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弦”活用为动词“弹琴”.)《游褒禅山记》:“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表时间,“起初,最初”义,所以其后“舍”活用为“筑庐定居”.)《种树郭橐驼传》:“早实.以蕃……”(“早”表时间,其后地“实”活用为“结果实”.)《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先”表时间,“表”活用为动词“做标记”.)《采草药》:“平地三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两个“花”字都活用为“开花”.)《谏逐客书》:“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光”活用为“发光”.)《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弦”活用为“弹琴”.)年海南、宁夏试卷:“始城.州,周十三里.”(“城”活用为“筑城墙”.)成语中也有这种活用现象.如:“春华.秋实.”(“华”活用为“开花”,“实”活用为“结果实”.“华”和“实”之间有因果关系.)又如“晨钟.暮鼓.”(“钟”活用为“敲钟”,“鼓”活用为“击鼓”.)现代汉语中地双音节合成词,也有这种活用地现象.如“初花.、初婚.、初霜.、初雪.”等.有地中草药地名字也有这种现象,如“冬虫.夏草.”.第十条句式相同地两个句子,其相同位置上地与动词相对应地那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梁惠王上》:“五十者可以衣.锦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食”是动词,因此,与“食”相对应地名词“衣”,活用为动词“穿”.)《种树郭橐驼》:“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摇”是动词,与其对应地“爪”活用为动词“用手掐”.)《六国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与动词“封”对应地是名词“礼”,因此,“礼”活用为“礼遇”.)《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下”与“破”对,因此活用为“攻下”.)《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与动词“封”对,因此,活用为动词“登记”.)年四川卷:“讲章句、课.文字……”(与动词“讲”对应地名词“课”,活用为动词“讲、授.”)第十一条联合短语地内部,有一部分是动宾关系,那么,另一部分也必是动宾关系,因此,另一部分中与有动宾关系那部分中地动词相对应地那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梁惠王上》:“老者衣.帛食肉……”(“名词“衣”与动词“食”对,因此,活用为动词“穿”.)《兰亭集序》:“一觞.一咏……”(“觞”(酒壶)与“咏”对,因此活用为动词“喝酒”.)《阿房宫赋》:“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弦”与动词“歌”(唱)对,因此,活用为动词“弹琴”.)《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鼓”与“吹”对,因此,活用为“弹奏”.)第十二条双音节动词性联合短语中地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赤壁赋》:“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其中地“渔樵”就是动词性联合短语,其中地“渔”是动词(捕鱼),因此,名词“樵”(柴)活用为动词“砍柴”.《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指目”是动词性联合短语,因为“指”带了宾语“陈胜”,所以是动词(“用于指”),因此,与动词“指”联合地“目”也必是动词(“用眼看”)了.《论语·阳货》:“子之武陵,闻弦.歌之声”.(“弦歌”中地“歌”是动词(唱),所以“弦”必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弹奏”了.)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地现象,有地可以用几条规律去解释,如:“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中地“目.”字,如果从“两个名词并列,不是偏正或联合关系时,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一规律来看,“目.陈胜”没有前两种关系,因此,活用为动词“用眼看;如果按着“副词后地名词活用为动词”这条规律来解读,副词“皆”是修饰限制“指目.”地,是“指目.”地共同状语,因此,“目.”活用为动词“用眼看”;如果从“动词性联合短语中地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一规律来看,“指目.”中地“指”带了宾语“陈胜”,明显是动词“用手指”,因此,“指目.”中地“目.”必是动词“用眼看”了.又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地“舍.”,如从“时间词后名词活用为动词”这条规律来看,“始”,“当初、最初”义,表时间地,因此,“始”后地名词“舍.”活用为动词“筑庐定居”;如果从“介词结构前或后地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一规律来解读,“于其址”是介宾短语,其前地名词“舍.”活用为动词“筑庐定居”.再如:“侣.鱼虾而友.麋鹿”句中地“侣、友”两词,如从“两个名词并列,不是偏正或联合关系时,前一个活用为动词”这条规律来看,都活用为动词(“做伴侣”、“当朋友”);如从“而”前或后地名词,活用为动词”这条规律来解读地话,首先是“友”(“而”后)活用为动词(“当朋友”),那么,“而”前地是“鱼虾”,还是“侣”活用呢?再根据“句式相同地两个句子(短语),其相同位置上地与动词对应地那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这条规律俩看,与活用为动词地“友”相对应地是“侣”,因此,“侣”活用为动词(“做伴侣”).实际上这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地意动用法.这种现象很多,这里就不赘述了.总之,只要熟记以上地十二条,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一难关,也就容易攻破了.辽宁省沈阳市广全中学年月日。
文言词类活用
文言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活用后的意义仍然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名词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活用为一般动词,其规律如下:1、名词+宾语:例:⑴籍.吏民,封府库,以待将军。
⑵范增数目.项王。
⑶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⑷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⑸履.至尊而制六合。
⑹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⑺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⑻舍.相如广成传。
⑼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
⑽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廷斥之。
2、副词作状语+名词:例:⑴汉水又东..。
..项王。
⑶臣请入,与之同命..。
⑵范增数目⑷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⑸乃朝服,设九宾礼。
3、能愿动词+名词:例:⑴假舟楫者,非能水...帛矣。
⑶善画者多工书..也,而绝江河。
⑵五十者可以衣而能诗...,以是贺(我以为你能行他的品德,所以才祝贺)。
..。
⑷吾以为能其德4、名词+补语:例:⑴今王鼓.乐于此。
⑵沛公军.霸上。
⑶沛公欲王.关中。
⑷晋军.函陵。
⑸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⑹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5、所+名词:例:⑴乃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⑵所友.(结交)者以百数。
⑶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路。
⑷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6、名词充当并列或连动短语谓语部分之一:例:⑴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⑵前为谢曰:“北蛮夷之人,未尝见天子……”⑶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⑷荆轲和而歌。
⑸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⑹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7、处在谓语的位置上,该句又没有明显的动、形容词作谓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⑴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
⑵与郑人盟.。
⑶填然鼓.之。
8、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二)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现象却相当普遍,大体上可以分以下几种情况:1、比喻性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可译为“像+名词+一样(那样)”。
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
请看下面的例子: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
(《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
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④则粪概者先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
(《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③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眼色”。
名词的活用
名词的活用:1、活用为一般动词:①、名词+名词。
前后两个名词之间既不是偏正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就把它们看成是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也即后一个名词或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籍:户籍,这里名词作动词,表示为登记户籍。
封:封闭。
将军:代指项羽。
并不单独解释军。
登记官吏百姓的户籍,封闭政府银库,是为了等待将军的到来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宝鼎被看作铁锅,美玉被看作石头,黄金被看作土块,珍珠被看作石子,抛弃得到处都是(《阿房宫赋》)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然而,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做窗子、用绳系着户枢的贫穷人家子弟(《过秦论》)成语验证:纨绔子弟一诺千金轻车熟路车水马龙身体力行②、名词+代词"之、其、尔、汝、我"。
"之"作代词,大多作宾语(有时作兼语,但不作主语),名词带了宾语"之",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作动词。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名之者谁?(《醉翁亭记》)③、副词+名词。
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它一般不能修饰、限制名词。
如果名词用在副词之后,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
如: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不蔓不枝。
(《爱莲说》)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成语验证:不毛之地莫名其妙不胫而走先礼后兵不翼而飞观望不前未雨绸缪④、能愿动词+名词。
助动词是能用在一般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意愿和可能、必要等的动词,如“能、会、应、肯、要、愿、须”等。
助动词后不带名词,如果带了,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劝学》)沛公欲王关中。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成语验证:能文能武⑤、助词"所"+名词。
我们知道"所"加上动词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如"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等。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语法条件及形式
“之”指代“五人之头”,“函”的原义为 “匣子”,用在代词“之”之前,活用作动 词,义为“用匣子装”。
规律七:名词+作补语的介词短语。介词短语 充当补语,说明动作的处所、时间。名词加 上作补语的介词短语,就要活用作动词。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9、越国以鄙 远。(《左传·僖公三十年》) 鄙:原为名词,边邑,此为名词意动用法, 把……当 作边邑, 以远方为边邑。整句的意思是:越过晋 国把远处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界。或译作:越过其 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
10、况吾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侣鱼虾而友友糜鹿。 (苏轼《前赤壁赋》) 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整句的意思是:何 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 以麋鹿为朋友。
名词“舍”后面带有作补语的介词短语“于
其址”,“舍”就要活用作动词,义为“筑
舍定居、居住”。
“军”
后省略介词“于”,“(于)霸上”构成介
词短语,作“军”的补语,“军”活用作动
词,义为“驻军、驻扎”。
名词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谓语, 或具有谓语的性质、状态,对宾语含有“认 为它怎么样”或“把它当作什么”的意思。 也就是说意动用法即一个词加上一个宾语, 在意义上是“认为(宾语)是……”“把(宾 语)当作……”“以为(宾语)是……”“感到 (宾语)是……”的意思,这里的“认为、以 为、当作、感到”就是意动,是根据写作者 的意思加上去的。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先国家之急而后后私仇也”。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先、后:方位名词作意动词,以……为先(前), 以……为后 我之所以作这们的退让,是因为要把国家的急难放 在第一位,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次要的位置啊。
成语中的名词活用
成语中的名词活用江西省上饶县第七中学谢甫安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情况是一致的,主要有名词、形容词、动词和数词的活用。
所谓的“活用”,就是在成语或句子中,按一定的语言习惯,把甲类词临时转化为乙类词用。
“活用”可划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词性的改变;第二种是语法功能的改变。
本节微课仅就常用成语中的名词活用现象进行解说,以资认清其规律。
(一)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1、副词+名词副词在成语中一般只作动词或形容词的修饰语,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便有了动词的性质,活用为动词。
如:①不胫而走——胫,小腿。
名词活用为动词“长小腿”。
没有长腿却能跑。
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
②不毛之地——毛,草木庄稼。
名词活用为动词“长草木”。
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
形容荒凉、贫瘠。
③莫名其妙——名,表达、说出。
没有人能够说出其中的奥妙。
形容事情奇怪;不合常理。
类似的成语还有不稂不莠不云不雨不情之请莫名其妙华而不实不世之功不翼而飞不衫不履先礼后兵言必信行必果苗而不秀2、名词+名词两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合,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就只能是由其中的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
(1)成语中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就是动宾结构。
如①衣锦还乡——衣,动词,穿。
古时指做官后,穿了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
②平步青云——步:行走;青云:高空。
指人一下子升到很高的地位上去。
③礼贤下士——礼,以礼相待。
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分去结交。
类似的成语: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洞烛其奸额手称庆韩信将兵计日程功(2)成语中第二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就是主谓结构。
如:①车水马龙——水,流水;龙,游龙。
车像流水,马像游龙。
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②心猿意马——猿,猴子跳;马,马奔跑。
心意好象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
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活用为动词 , 驻扎(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劝学》)(3)左右欲刃相如。
(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⑷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⑸今王鼓乐于此(鼓乐:击鼓奏乐)(《孟子》)规律二: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⑹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过秦论》)⑺吾师道也……(师:学习)(《师说》)⑻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鸿门宴》)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前面没有动词,那么其中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⑼范增数目项王。
(目:使眼色)(《鸿门宴》)⑽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齐桓晋文之事》)⑾江水又东(东:向东流)(《水经注》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五:所字结构,所字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总结:(1)名词前加能愿动词或副词。
(2)名词前没有动词,其后带宾语。
(3)名词与名词连用。
(4)副词后的名词(5)“所”字后边的名词用如动词。
2、名词活用为状语现代汉语: 时间名词、方位名词作状语,普通名词很少作状语(比较)古代汉语: 时间名词、方位名词、普通名词等名词常常作状语。
相如〖廷〗叱之吾得〖兄〗事之其一〖犬〗坐于前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主语+【名词】+谓语活用为状语规律探究:(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劝学》)(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劝学》)(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南:向南,西:向西)(《过秦论》)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目:亲眼,耳:亲耳)(《石钟山记》(5)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船:乘船)(《黔之驴》)(6)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鸿门宴》)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古汉语中出现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是指将名词词性转化为动词词性,即用名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古汉语中表现十分普遍,特别是在汉朝以前的文献中尤为常见。
本文从语言现象和文化原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语言现象在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一、名词+为例如:“苍天为大,黄土为家。
”(《孟子·公孙丑上》)这种形式多用于描述客观事物的属性,表示某一个事物的本质或特性。
例如:“兵乃诈也。
”(《孙子兵法·作战篇》)这种形式多用于表示原因、结果等关系,也可表示主语的特性、动作等。
例如:“夫恶之,有之。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例如:“天有风雨,人有忧患。
”(《诗经·小雅·谷风》)以上四种形式都可以用名词词性表示相应的动作、状态等,措辞简练,意义准确,正是古汉语极具表现力的典范。
文化原因名词活用为动词,源于古代文化背景对语言的影响。
古代汉字多数是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等结构,取意方式单一。
因此,在表达某种状态、动作或特点时,常用名词作为修饰语并加上相应的助词。
同时,古代文化中注重形容词义的典雅与谦逊,不喜欢直接用动词表述,于是采用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方式,间接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此外,古代汉语中出现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在文学创作上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诗经》、《楚辞》等古代文学作品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形式大量使用,赋予了古代文学以独特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结语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是古代文化和语言的交融产物,具有文化背景和语言学原因等多方面的影响。
其特点在于表达简洁准确、意义凝练深刻,是古代汉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言学和文化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说清文言文之词类活用全部知识点
一文说清文言文之词类活用全部知识点☆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的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规律:(1)名词后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如: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②寿毕,请以剑舞。
(《鸿门宴》)上述几例中,“舍”后带了介词结构“于其址”充当补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筑舍定居”;“寿”活用为动词“祝寿”。
(2)几个名词连用,不构成并列或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常活用作动词。
如: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涉世家》)②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③藉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④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过秦论》)两个名词连用,如果组成的是主谓关系,那么后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王”即分别活用为动词“称王”。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组成的是动宾关系,那么前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刑、藉、瓮、绳”都与后面的名词组成动宾关系,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杀、登记造册、用破瓮作、用草绳系”的意思。
(3)名词前如有结构助词“所”,则一起组成“所字结构”,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①置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②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与妻书》)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例中,“罾、志、虏”本来都是名词,意思是“鱼网”、“志向”、“俘虏”,与“所”一起组成“所字结构”,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捕捉”、“立志”、“虏获”。
(4)名词用在“之、其、尔、汝、我”等代词前面,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①汝幸而偶我。
(《与妻书》)②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上述几例中,名词“偶、蹄、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为“嫁给、用脚踢、命名”。
(5)如果一个名词前面有“敢、未”等状语,这个名词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①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②未果,寻病终。
文言诗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诗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诗文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诗文的词类活用。
常见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文言诗文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的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例如:①左右欲刃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王曰:“吾亦欲东耳”。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几种情况:(1)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如:假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凭借船桨的人,并不会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
(2)只有动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①驴不胜怒,蹄之。
②父曰:“履我”。
(3)只有动词能带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①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沛公在霸上驻扎军队。
②欲王关中。
(《鸿门宴》)(4)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
①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如果说现在什么都不做,只是恪守前人的旧法,那么我不能接受。
②大楚兴,陈胜王。
③许子冠乎?④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登记官吏、百姓,封闭财物仓库。
(5)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副词是经常修饰动词,如果是副词作状语和名词连用,则该名词常活用作动词。
例如:①汉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江水又向东流。
②既而,弥月不雨。
不(下)雨③晋灵公不君。
不(行)君道④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不归咎上天⑤秦地可尽王也。
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
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
请看下面的例子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
(《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
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则粪概者先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XXX欲袭宋,使人先表水。
(《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背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XXX系XXX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七种情况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情况
①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
例如:
A.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有一位老人,穿着麻布的短衣,来到张良所住的地方)
B.遂王天下。
(就称王于天下)
C.面山而居。
[(愚公)面朝山而居]
②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
A.驴不胜怒,蹄之。
(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