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及参考翻译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及参考翻译2008-09-25 19:56小石城山记原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封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参考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上帝①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上帝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凑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上帝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上帝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上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材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题记:“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导读:一、《小石城山记》原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二、《小石城山记》原文翻译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三、《小石城山记》作者介绍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古文鉴赏《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
古文鉴赏《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小石城山记》“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
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
【原文】小石城山记作者:[唐]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1]。
[2],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3],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4],及是愈以为诚有。
有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5],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
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注释】[1]垠(yín银):边界。
[2]睥睨(pìnì避逆):(lì丽):栋。
[3]数(cù醋):密。
[4]造物者:指创造万物的上帝。
[5]更(gēng耕):经历、经过。
伎:同“技”;技艺、长处。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上帝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上帝确实是有的。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
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乃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本文是《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主要记述由积石构成的一座小山岗的奇异景色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感想。
文章结构与前几篇不同,只分为两部分,前部分写景,后部分议论抒情。
文章开头写小石城山的方位和构成原因。
它在西山北面、黄茅岭东北一里多的地方。
因为地层断裂,地面被河水分开,河岸的积石构成了一座小石城山。
接着对小石城山作具体描绘。
山边有石块横砌,上面构成屋梁和城头矮墙的形状,宛然象一座小石城。
在它的旁边耸出的地方又象是一个小城堡,有洞如门,黑洞洞的,投下石块,发出清远的击水之声。
由环山小路可登上石城远眺。
石城山虽缺少土壤,却长着佳树美竹,疏密相间,象是智者精设计安排的。
这样奇妙天成的小石城山,不禁使作者发出感叹。
他长久以来就在怀疑造物者的有无,现在见到小石城山,愈信其有,它就象是神灵有意安排的,可是转而又怀疑神灵没有把它安排在中原繁华的地方,让游人观赏,而把它安排在偏远荒凉的地区,使它不能一层风采,为人世所知,由此看来,神灵的构造小石城山是“劳而无用”的了。
然而作为造物者来说,它是不该如此的,那末也就真的没有造物者了。
这几句用设疑的曲笔否定了人格神的存在。
在写法上,欲擒先纵,欲无先有,一放一收,使文章曲折有致,把枯燥的议论写得波澜起伏,富有情趣。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古文观止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作品介绍】《小石城山记》“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
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
【原文】小石城山记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1]。
其上为睥睨梁之形[2],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3],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4],及是愈以为诚有。
有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5],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
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注释】[1]垠(yín银):边界。
[2]睥睨(pìnì避逆):城墙上的小墙,亦称女墙。
(lì丽):栋。
[3]数(cù醋):密。
[4]造物者:指创造万物的上帝。
[5]更(gēng耕):经历、经过。
伎:同“技”;技艺、长处。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小石城山记》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小石城山记》原文注释译文鉴赏展开全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 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
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③,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④,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⑤,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故劳而无用。
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⑥。
”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①小石城山: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境,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
②西山:在今湖南省零陵县西南潇水边。
径:一直。
黄茅岭:在今湖南零陵县城西面。
垠(yin):边。
③睥睨(bini):女墙,城墙上的矮墙。
梁欐(li):屋梁。
堡坞:土筑的小城堡。
④箭:一种竹名,可作箭杆。
泛指竹子。
疏数:疏、密。
偃仰:俯仰,高低。
⑤中州:中原地区,指黄河中下游文化发达地区。
夷狄:古时候称东方少数民族为“夷”,称北方少数民族为“狄”。
这里泛指边远地区。
⑥其气之灵:指天地的灵秀之气。
古人认为它赋于人,就会造就伟大杰出的人物。
楚之南:战国时楚国的南部即今之湖南一带。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翻越黄茅岭下山,有两条路:一条向西去,沿路搜寻风景,没有发现什么景色; 另一条偏北向东去,不到四十丈远,山路中断了,被河水分开了,有一堆积石形成的小山横挡在边上。
上面的石头像城墙上的矮墙和屋梁的形状,它的旁边又突出了一座像土筑的小城堡,那里有一个像门一样的石洞。
朝里看很黑,投一块石头进去,咚咚地发出水响声,那水响声激扬清脆,许久才停止。
绕着它可以登上山,在顶上可以眺望很远,上面没有土壤然而却生长出美好的树木和竹子,显得格外的奇特和坚实,它们长得有疏有密,高低适中,就像是有智慧的人安排布置在那里似的。
古诗自西山道口径北翻译赏析
古诗自西山道口径北翻译赏析“自西山道口径北”出自文言文《小石城山记》,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小石城山记原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小石城山记注释】径北:一直往北。
逾:越过。
黄茅岭: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城西面。
西出:路向西伸去。
少(hāo)北而东:稍向北又向东去。
少,通“稍”。
土断而川分:土路中断,出现分流的河水。
横当其垠(yín):横着挡在路的尽头。
睥睨(pì nì):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梁欐(ì):栋梁,这里指架支着的梁栋。
欐,栋,正梁。
堡坞(ù):小城堡,此处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
因此作者称其“小石城山”。
窥:注意,留心。
洞然:深深的样子。
激越:声音高亢清远。
已:停止。
环:绕道而行。
望甚远:“望之甚远”的意思。
箭:指竹子。
益:特别。
“其疏数”二句:意思是,那些嘉树美箭,疏密相宜,起伏有致,好像是聪明人精心设置的。
数(cù),密。
堰(yàn),倒伏。
类:好像。
造物者:指创世上帝。
愈:更是。
诚:确实是,的确是。
【小石城山记翻译】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
文言文《小石城山记》原文及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作品介绍】《小石城山记》“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
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
【原文】小石城山记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1]。
其上为睥睨梁之形[2],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3],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4],及是愈以为诚有。
有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5],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
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注释】[1]垠(yín银):边界。
[2]睥睨(pì nì避逆):城墙上的小墙,亦称女墙。
(lì丽):栋。
[3]数(cù醋):密。
[4]造物者:指创造万物的上帝。
[5]更(gēng耕):经历、经过。
伎:同“技”;技艺、长处。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小石城山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石城山记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径北:一直往北。
逾:越过。
黄茅岭: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城西面。
西出:路向西伸去。
少(shāo)北而东:稍向北又向东去。
少,通稍。
土断而川分:土路中断,出现分流的河水。
横当其垠(y n):横着挡在路的尽头。
睥睨(p n ):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梁欐(l ):栋梁,这里指架支着的梁栋。
欐,栋,正梁。
堡坞(w ):小城堡,此处是指由石天然形成的。
因此作者称其小石城山。
窥:注意,留心。
洞然:深深的样子。
激越:声音高亢清远。
已:停止。
环:绕道而行。
望甚远:望之甚远的意思。
箭:指竹子。
益:特别。
其疏数二句:意思是,那些嘉树美箭,疏密相宜,起伏有致,好像是聪明人精心设置的。
数(c ),密。
堰(y n),倒伏。
类:好像。
造物者:指创世上帝。
愈:更是。
诚:确实是,的确是。
又怪其四句:意思是说,又奇怪造物者不把小石城山安排在中原,反而陈设在这偏僻的蛮夷地区,经历千百年也不能够一展,它的采,这当然是徒劳而无功用的。
中州,中原地区。
更,gēng音。
售其伎,贡献其技艺,其技艺得到赏识。
伎,通技。
售,出售,这里是显露的意思。
神者二句:意思是,神奇性倘若不该这样,造物者就真的不存在了吧?神者,指神奇性,《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
傥(t ǎng),通倘。
倘若,或者。
不宜,不合适。
如是,如此,指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的现象。
果,真的。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意思是,小石城山是用来慰藉那些贤明却被贬谪到这里的人们的。
此句是指有人辩无用为有用的说法。
其气四句:意思是,那天地间的灵气,在这一带,不造就伟大的人物,却仅仅造就小石城山这样的物,所以楚之南这地方缺少人才而多有石岩。
此句是指有人辩徒劳为功劳的说法。
其气之灵,这里指天地的灵气。
楚,今湖南、湖北等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
少人而多石,指少出贤人而多出奇石。
白话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文言文《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小石城山记》唐代: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翻译】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扩展阅读:柳宗元哲学思想柳宗元是一个政治革新的人,推崇“古文”运动。
小石城山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石城山记原文翻译及赏析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这篇游记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记叙了亲身经历的旅途见闻和山川景物,几乎用了一半的篇幅抒发了他贬逐永州后游历自然时触景生情的感慨,这自然构成了文章的写景和议论两段。
《小石城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
《小石城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1、《小石城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小石城山记》原文和翻译《小石城山记》原文.译文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
小石城山在永州城西北。
文章以凝炼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并借以抒发了自已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
后半篇的议论抑扬宛转,余味无穷。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②;其旁,出堡坞③,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④,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⑤,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⑥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⑦,而列是夷狄⑧。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因劳而无用。
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⑨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解释①垠;边际。
②睥睨:城上的矮墙。
梁欐:栋梁,这里指山石堆积形似城上望楼一类的建筑。
③堡坞:小城。
④箭:小竹子。
⑤数:密。
偃:俯。
⑥造物者:古人指创造万物的神灵。
⑦中州:中原。
⑧夷狄:古时对少数民族的称呼。
这里指少数民族聚居的荒远地区。
⑨楚:今湖南、湖北等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
译文:从西山道口一直向北,越过黄茅岭,有两条路:其中一条路向西伸延,沿路寻求没有发现胜景;另一条稍稍向北又折向东,在不过四十丈之处,地层断裂,被一条河水分开,有积聚的山石横截在路端。
它的上面,构成垛墙望楼的形状;它的旁边,耸出一座天然的城堡,还有像城门似的一个洞穴,往里看去一片浓黑,将小石子投进去,从很深的地方传出咚咚水声.那声音十分响亮,过了很久才消逝。
环绕而行可以登上山顶,能眺望很远的地方。
山石上没有土壤,然而却生长着优美的树木和竹子,格外地显得奇特而坚实;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恰似有才智的人精心布置的。
【高中文言文阅读】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原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为造物者之有没有长矣,及是,愈以为荣存有。
又鬼其不为之中州,而列于就是夷狄,更千百年严禁一购其伎,就是固劳而无知,神者傥不必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休明就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就是二者,余未信之。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上走,存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跑,跑过去找寻风景却不无税金;另一条稍为偏北又八折向东回去,只跑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切断了,存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分解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凹陷一块似的堡垒,存有一个洞象门。
从洞往里探视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来,咚地一下存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尼里至山顶,东站在上面盼得很离。
山上没泥土却短着较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变得形状奇特质地柔软,竹木原产浓淡存有并致,存有斜而立,似的就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小石城山记原文和翻译
小石城山记原文和翻译答:原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翻译: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也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小石城山记》古文赏析
《小石城山记》古文赏析【作品介绍】《小石城山记》“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
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
【原文】小石城山记作者:[唐]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1]。
2],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3],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4],及是愈以为诚有。
有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5],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
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注释】[1]垠(yín银):边界。
[2]睥睨(pì nì避逆)ì丽):栋。
[3]数(cù醋):密。
[4]造物者:指创造万物的上帝。
[5]更(gēng耕):经历、经过。
伎:同“技”;技艺、长处。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和译文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和译文《小石城山记》【作者】柳宗元【朝代】唐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也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辞赋《小石城山记》原文及赏析
辞赋《小石城山记》原文及赏析《小石城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后而作,是《永州八记》最后一篇。
下面一起来赏析下!【原文】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陰,民又桥焉。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
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
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
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
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
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
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译文】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
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
巨大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
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桌子,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赤脚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清出一块可排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
交织的流水,指激撞的水声,皆在床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
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此吗?到石涧的日子,与石渠相同。
从袁家渴来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上山到这里的人,先到石涧后到石渠。
石涧的源头,在石城村的东南,路中间可以游览的地方还有好几个。
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险峻,道路狭窄不能走到尽头。
【赏析】《小石城山记》也是“永州八记”之一。
小石城山位于永州城西北。
柳宗元以欣赏的目光描绘了小石城山的美好景致,同时借景抒情,慨叹美好的自然景物“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这些为景物鸣不平的语言,不正是为自己长期被贬荒远地区,不得施展政治才能而发出的愤激语吗?文章写景形象生动,有声有色,议论曲折有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诗歌鉴赏】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赏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注释、径北:一直往北。
2、逾:越过。
3、黄茅岭: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城西面。
4、西出:路向西伸去。
5、少(shāo)北而东:稍向北又向东去。
少,通“稍”。
6、土断而川分:土路中断,出现分流的河水。
7、横当其垠(yín):横着挡在路的尽头。
8、睥睨(pì nì):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9、梁?(lì):栋梁,这里指架支着的梁栋。
?,栋,正梁。
0、堡坞(wù):小城堡,此处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
因此作者称其“小石城山”。
、窥:注意,留心。
2、洞然:深深的样子。
3、激越:声音高亢清远。
4、已:停止。
5、环:绕道而行。
6、望甚远:“望之甚远”的意思。
7、箭:指竹子。
8、益:特别。
9、“其疏数”二句:意思是,那些嘉树美箭,疏密相宜,起伏有致,好像是聪明人精心设置的。
数(cù),密。
堰(yàn),倒伏。
类:好像。
20、造物者:指创世上帝。
2、愈:更是。
22、诚:确实是,的确是。
23、“又怪其”四句:意思是说,又奇怪“造物者”不把小石城山安排在中原,反而陈设在这偏僻的蛮夷地区,经历千百年也不能够一展,它的风采,这当然是徒劳而无功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 以 。:拿。洞然:投石入深水的声音。 那声音十分响亮激越, 良 久乃 已。 良久:很久。乃:
过了很久才消逝。 才。已:停止。
返回
环之 可 上, 望 甚远, 无 土壤 环绕而行可以登上山顶,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泥土,
而 生 嘉树 美箭, 益 奇 而坚, 其 疏 数 偃仰,
却长着优美的树木和箭竹,显得格外奇特而坚实,山石分布疏密有致,或俯或仰, 类
2.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身世之慨‛? 抒发了自己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 抱负的悲愤心情。
123456
第一段:写景:移步换景——山石、土堡、山洞——佳胜之地被埋没,
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贬斥
作者的情感
• • •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作者反对)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 石。(作者反对)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 伎,是固劳而无用。(作者观点) 含义:
123456
文言虚词‚而‛
其一少北而东( 连词,表并列,‚并且‛ ) 土断而川分( 连词,表承接,不译 )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 连词,表转折, ) ‚却‛ 连词,表并列,‚并且‛ 益奇而坚( ) 是固劳而无用( 连词,表转折,‚却‛ ) 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 ( 连词,表转折,‚却‛ )
•
抒发了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 横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123456
小结:
1.文章主旨
文章以凝炼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 的奇观景物,并借以抒发了自已被贬于荒远 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 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 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 荒,英雄无用武之地。字里行间,隐隐含有 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 2. 写作特点:
土断 而
川 分, 有 积石横当其垠。
其:复指前面的‚二道‛。
东:向东。 地层断裂,被一条河水分开,有堆积的山石横在路面。 少:通‚稍‛,稍微。 断:断裂。 积:堆积、累积。
垠( yí n) :边,界。 川:河流,作状语。 当( dăng ) :通‚挡‛,阻挡。
返回
其 上 为 睥睨、 梁 之形, 其 旁 出 堡坞, 它的上方的山石形成了女墙 和栋梁的形状,它的旁边耸出一座天然的土堡,
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 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独寂寞郁闷的十年, 但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十 年,却造就了一个古文大家的绝世风范,柳宗 元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取得了整个 一生中最光辉最杰出的成就。‚永州八记‛就 作于永州。《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 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 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址
《钴母潭记》原址
《袁家渴记》原址
《小石潭记》原址
《石涧记》原址
《钴母潭至西小丘记》原址
《石渠记》原址
《小石城山记》原址
其一少(shāo)北而东 有积石横当其垠(yí n) 其上为睥(pì )睨(nì )、 梁俪(lì )之形 其旁出堡坞(wù) 其疏数(cù)偃(yǎn)仰
故
楚之南少人
而多石。 ‛是
二者,
余
未信之。
因此楚地之南人才少而怪石多。 ‛这两种说法,我都不相信。
气:指形成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物质。 为:造就,造作。 物:指永州的自然景观。 楚之南:指永州一带。 少,少产。多,多产。形作动。
返回
研读第二段,完成下列问题: 1.在作者眼中到底有没有‚造物者‛呢?
没有,从‚神者傥不宜如是。‛一句,以及对‚或曰: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 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这两种观点的不 相信都可看出。
谢谢观看~
怪:意动用法,奇异。 更 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经历了千百年而不被人欣赏,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夷狄:偏远之地,指永州。 列:陈列。 更(gēng) :经历。 售:指得到赏识。固:实在。用:功用。 伎:通‚技‛ ,技艺,指美景,明代古文家茅坤认为是暗指作者自己。
返回
神 者傥 不宜 如是, 则其果
123
噫!吾 疑 造 物者 之有无 久矣。及 是, 哦!我怀疑有没有创造万物的神已经很久了。 到了这里, 愈 以为 诚有。 疑:怀疑。造物者:创造天地万物的神。 便越发认为是真的存在了。 愈:越、更加。以为:认为。诚:确实。
又 怪 其 不为 之中州,而列是 夷 狄, 又诧异这么美的山石怎不会出现在中原,反倒是在偏远的永州,
123456
词类活用
①土断而川分 . ( 川,河流,这里作状语 ) ( 环,名词作动词,盘旋攀登 ) ②环之可上 . ( 下,名词作动词,向下走 ) ③逾黄茅岭而下 . ④又怪 其不为之中州(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奇异 ) ( 辱,形容词作动词, ⑤以慰夫贤而 辱于此者 . 屈辱,贬谪) ⑥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 . ( 多,形容词作动词, 少出,多产 )
有 若门 焉。 梁:栋 睥睨( pìnì) :通‚埤堄‛,城墙上的女墙。 若:像。 焉:语气助词。 洞然 有 水声,
还有像城门一样的洞穴。梁。堡坞:土堡。 窥之 正黑, 投以 小石,
往里看去一片漆黑,将小石子投进去,从很深的地方传来咚咚的水声。 窥: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这里就是 其 响之激越,
更(gēng)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jì ) 神者倘(tǎng)不宜如是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从西山道口一直向北,越过黄茅岭向下,有两条路:
逾:越过。 自:从。
径:一直。。
一 西 出,寻 之 无 所得; 北:向北走。下:往下 其 走。方位名词做动词。 其中一 条路向西延伸,沿途寻找风景没有什么发现; 西:名词,做状语。向西。 其一 少北 而东, 不 过四十 丈, 寻:寻找。 得:收获、发现。 另一条稍偏北又折向东 ,在不超过四十丈的地方,
柳宗元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 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 苏洵、苏苏轼、苏辙、王安石 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 家‛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 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因 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 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 州。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 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被贬到永 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 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 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 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 多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在这 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 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 精神上的慰藉。著名的《永州八 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 晶。
123456
课本P4,思考· 探究· 练习 1、‚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 无用‛一句,你认为作者是否在影射自己?
答案:作者在这里是借题发挥,在影射自 己。表面上是在为小石城山叫屈,实际上 是借着质疑神灵的安排,慨叹这样美好的 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 人轻蔑,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 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既为奇石大抱不 平,也为自己被贬斥荒远已长达八的苦闷 忧愁而鸣不平。作者正是这样借物自比以 抒泄失意痛苦的心情。
(2)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 (应为‚以小石投‛。 状语后置句)
123456
翻译重点句子
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 关键词‚类‛、‚数‛、 ) ‚施‛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 关键词‚以‛、‚夫‛、‚而‛、 ) ‚于‛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 ( 句式,状语后置,注意调整语序)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 句式,被动句,判断句,要翻译出句 式特点 )
123456
古今异义
①土 断而川分 . 道路 古义: ____ 。 今义:泥土。 ②其上为睥睨、梁 之形 .. 城墙上的女墙 古义:____________ 。 今义:斜着眼睛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③不过 四十丈 .. _______。 古义:不超过 今义:只是,仅仅。
123456
特殊句式
(1)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辱,表被动,被辱。被动句)
简明、生动,突出了形象美。
123
研读第一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 作者主要抓住小石城山的什么特点来写? 试用一个字概括。 ——奇 ②.文中所写的洞穴很深,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请用原文回答。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见。
③.此段文字的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第一条路写得简略,第二条路写得详细。 ④.举例说明这段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记叙,例如:‚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有二道。‛描写,例如:‚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 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 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见。‛
⑴凝炼而生动的语言; ⑵后半篇的议论抑扬宛转,余味无穷; ⑶將个人的身世之感放入山水景的描写之中, 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
123456
文言实词
自西山道口径北 ( 一直 ) 环之可上( 盘绕 ) 及是,愈以为诚有( 确实 )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 技艺,指美景 ) 其一少北而东( 向东 ) 是固劳而无用( 实在 )
123456
1、全文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据此理请课 文结构。 第一段写景。分两层来写。先 是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自西山道口 -----有积石横当其垠‛。然后描写小 石城山的奇貌。 第二段议论。是作者由自然景观带 来的联想和思索。
123456
《小石城山记》是《永州八 记》中的最后一篇。作者寓情于 《小石潭记》 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 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 和 《小石城山记》 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 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小石潭记》这首诗描绘了 写景抒情的 小石潭的石 水 鱼 树着意渲染 “情‛ 了寂寞无人,凄神寒骨 悄怆幽 是否相同? 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 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同时也蕴 含着作者看见小石潭美景时喜悦 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