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
2、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3、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4、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3、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1、古代被贬文人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象征2、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想:《小石城山记》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是他被贬永州时的游记。
作者在描写小石城山土堡、山石、山洞的同时,赞叹天地造化的神奇,更抒发了身世的感慨。
放情山水,寄托情志,借对山水的感慨来浇胸中的块垒是文章的一大特点。
文虽短小,但旨趣深远;既可陶冶性情,也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该文的特点。
这篇文章也是《唐宋散文选读》(语文选修2)的第一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指导学生进行选修课的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本设计采用“发现(discover)-探究(develop)-表达(describe)”(简称“3D”)的探究学习方式。
文言文教学,不论是必修还是选修,都应该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文言句式的学习,加强文言课文的诵读和翻译,让学生具备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设置了词语积累、句子翻译、课文诵读的环节。
我们认为,选修课的教学毕竟不同于必修课的教学,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选修课更应当注意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联系学过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在教学方法上,更应该重视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在培养目标方面,选修课更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所以,我们将“夯实基础,注重拓展,突出探究,落实人文”作为选修课教学的`主要策略。
《小石城山记》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城山记》。
(2)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其中的含义。
(3)分析石城山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石城山的自然景观特点。
(2)学会对比分析,将《小石城山记》与其他山水游记进行对比,了解其独特之处。
(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石城山的美丽与神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引导学生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学习《小石城山记》,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小石城山记》的内容,体会作者对石城山美景的描绘和赞美。
2. 分析石城山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特点,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2.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石城山的美丽与神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小石城山记》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小石城山记》,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2)学生自学生僻词语和句式,查找相关资料,理解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石城山的自然景观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其含义。
(2)分析石城山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介绍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5. 想象与联想:(1)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石城山的美丽与神秘。
(2)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6. 小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小石城山记》;写一篇关于石城山的想象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和想象与联想等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小石城山记》的内容和石城山的自然景观特点。
《小石城山记》教学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学教案《小石城山记》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借助注解,能翻译浅易文言文。
2、体会作者屡遭贬谪、怀才不遇而渴望改变的情怀。
3、学习本文物我相融的意境、象征手法和言志载道的风格。
教学重点:1、唐宋山水游记散文的艺术特点。
2、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造物者之有无”的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
投影柳宗元的《江雪》诗。
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师生讨论后明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形体孤独寂寞、性格清高孤傲的老渔翁的形象。
老渔翁的形象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
诗人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江雪》诗正是柳宗元在永州写的。
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独寂寞郁闷的十年,但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三)再读课文,重点研讨。
1、研读第一段,完成下列问题:① 作者主要抓住小石城山的什么特点来写?试用一个字概括。
——奇②小石城山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在课本上找出并划下)。
③翻译下列句子:a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b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c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d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2、研读第二段,讨论下列问题:①如何理解作者关于“造物者之有无”的讨论?②第二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③翻译下列句子:a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b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故劳而无用。
c神者傥不如是,则其果无乎?d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e是二者,余未信之。
(四)三读课文,合作探究。
1、分析本文的象征写法。
(即“物我相融”的具体表现)。
①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着什么?(象征柳宗元遭贬不遇的处境)②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着什么?(象征柳宗元峻洁孤高的人格)作者借景抒情,借题发挥,“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小石城山记》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石城山记》教案(网友来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城山记》。
(2)理解《小石城山记》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其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石城山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小石城山记》。
(2)学会欣赏文言文的韵律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源,直观地了解石城山的地理位置和景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小石城山记》。
2. 理解文言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分析石城山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与应用。
2. 石城山相关历史文化的挖掘。
1. 导入新课:(1)展示石城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简介石城山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小石城山记》,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石城山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石城山记》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小石城山记》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详细解读石城山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编写关于石城山的对联。
(2)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小石城山记》。
2. 收集其他有关石城山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团队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阅读理解评估:通过课堂练习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小石城山记》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小石城山记》七年级教案

教案:《小石城山记》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小石城山记》,了解小石城山的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记叙文的内容,抓住主要事件和关键词;
2.借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学准备:
1.教学资料:《小石城山记》课文;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3.图片和视频资料:小石城山的风景照片和历史文物图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
1.通过展示小石城山的美丽风景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询问学生对小石城山的了解和想法,激发学生对这座山的探索和了解的欲望;
3.介绍课文《小石城山记》的背景和内容,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关于小石城山的一篇文章。
第二步,阅读课文。
《小石城山记》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小石城山记》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小石城山记》的内容。
2. 掌握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结构。
3. 了解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4.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2.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运用。
3. 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
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文言文句式的辨析。
3.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解答学生疑问。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具体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小石城山记》。
2.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资料。
3. 相关参考书籍和教学资源。
4. 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5分钟)1. 简介作者欧阳修及其写作背景。
2. 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第一段,分析石之奇的特点。
2. 讲解课文第二段,理解作者对石之美的赞美。
3. 讲解课文第三段,把握作者对石之贵的阐述。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要句子。
2. 分析并模仿文中句式结构。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课文背诵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第四段,理解作者对石之价的论述。
2. 讲解课文第五段,把握作者对石之灵的描绘。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要句子。
2. 分析并模仿文中句式结构。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课文背诵的重要性。
《小石城山记》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石城山记》教案(网友来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城山记》。
(2)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重要的句子。
(3)分析石城山的地貌特征和景物布局,了解古代山水游记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石城山的景观特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增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小石城山记》。
2. 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重要的句子。
3. 分析石城山的地貌特征和景物布局,了解古代山水游记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
2. 对石城山景观的描绘和古代山水游记的特点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小石城山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僻词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石城山的景观特点,总结古代山水游记的表现手法。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案例分析:对比分析其他山水游记作品,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小石城山记》的独特之处。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石城山的地貌特征和古代山水游记的特点。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小石城山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小石城山记》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柳宗元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理解《小石城山记》的创作背景。
2、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4、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的翻译。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学常识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写景段落,感受作者笔下小石城山的独特之美。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小石城山的图片或视频)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座神秘而美丽的山——小石城山。
这座山在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笔下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描绘的吧!2、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柳宗元(773 年-819 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因参与王叔文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期间,他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包括著名的《永州八记》,《小石城山记》就是其中之一。
(2)创作背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
他在游览小石城山时,被其奇特的景观所吸引,同时也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划分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4、疏通文意,积累字词(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圈画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子。
《小石城山记》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小石城山记》教案2. 教学目标:理解《小石城山记》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观点。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词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3.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掌握文言文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4.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词汇和句式结构。
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词汇。
2. 阅读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三、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和背景,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作者简介:介绍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词汇讲解:讲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第二课时: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结构分析:讲解文章的结构和段落层次。
论证方法: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3. 第三课时: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语法结构。
句式讲解: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结构。
语法分析:分析文言文中的语法特点和用法。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 第四课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文学鉴赏: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思维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5. 第五课时:总结和拓展。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作业,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
2. 阅读理解: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写作质量。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小石城山记》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小石城山记》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妙处;(3)能够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2)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3)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小石城山记》全文;(2)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妙处;(3)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文中所运用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2)对文中某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了解石城山的位置和特点;(2)简介石城山的传说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语言美;(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对不懂的字词、句式进行标注。
3. 合作学习:(1)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疑问;(2)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口头评价和鼓励。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如:课文背诵、练笔写作等)进行认真批改,给予书面评价和建议。
3. 单元测试评价:在单元学习结束后,组织测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小石城山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图片、地图等视觉教学资源;2. 相关背景资料或故事传说等文字教学资源;3. 课文朗读音频或视频资源。
六、教学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8 课时,具体安排如下:第1-2 课时:介绍石城山背景,自主学习课文大意第3-4 课时: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第5-6 课时:深入探讨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第7-8 课时:总结学习收获,进行单元测试与评价七、教学方法与策略1. 情景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2. 问答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习兴趣;3. 合作学习法: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提升审美情趣。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优秀2篇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优秀2篇《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文意,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能力目标: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重点、难点:1 jiaoxuela 、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2、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学情分析:1、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再加上有工具书的帮助,因此已具备了自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学生已经积累了一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对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常见的文言句式等古汉语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认识。
3、由于文言文距今年代较远,且高二文言文学习难度相对较高,所以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还不够浓厚,只求掌握文言知识点,对文章内容则不太关注。
教材分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鋂潭记》、《钴鋂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
《小石城山记》是最后一篇。
作者借描绘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和奇异的景色,议论造物者的有无,同时倾吐了自己横遭贬谪、壮志难酬的悲愤。
粤教版教材把本文置于选修二《唐宋散文选读》的第一课,让学生品读山水游记鼻祖柳宗元的作品,体会文中的人文情怀与志向的表白,以及物我相融的意境与言志载道的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它们写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到永州的十年之间。
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是写水的,那我们今天来看《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记》,看作者是如何写山的。
二、诵读感知,理清层次。
生齐读课文,思考: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游记,全文由两个段落构成,这两个段落各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明确:第一部分,记叙和描写,描绘小石城山的景致;第二部分,议论与抒发作者面对景物时的联想和情感。
《小石城山记》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城山记》。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并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讨论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书写对联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小石城山记》。
2.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分析并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朗读和背诵。
2. 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3.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小石潭记》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小石城山记》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4.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答疑。
5. 实践操作:(1)让学生书写对联,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小石城山记》。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书写一篇小作文。
3. 深入思考文章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对联书写、小作文和读后感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测试评估:定期进行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小石城山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小石城山记》教案

教案1、小石城山记柳宗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价值观:掌握重点的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鉴赏文章,学生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3、情感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屡遭贬谪、怀才不遇而渴望改变的情怀。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的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
2、体会作者屡遭贬谪、怀才不遇而渴望改变的情怀。
教学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课时:2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二、了解柳宗元及其作品回顾:1、柳宗元: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
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唐宋八大家之一。
2、作品:柳宗元最著名的山水游记,是在永州作的《永州八记》,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3、出示“八记”原址的图片幻灯片。
三、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自贞元二十一年(805)起,在永州谪居十年。
一代文豪,十年楚客。
处于逆境之中的柳宗元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时期。
除了写出了许多抒发自己孤寂苦闷之情的诗歌(如《江雪》等)外,还写出了《三戒》、《捕蛇者说》等寓言、散文和史传文学作品,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的疾苦。
最为出色的是他寓居愚溪五年中所写“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永州八记”。
本文便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先听录音朗读,后分段齐读。
明确:掌握以下生字词读音。
垠(yín)睥睨(pì nì)梁欐(lì)疏数(cù)偃(yǎn)仰傥(tǎng)五、抓重点文言词语,疏通第一自然段文意。
1、掌握重点词语:北、下、其、而、睥睨、梁欐之形、洞然等。
2、掌握特殊句式:①窥之正黑,投[以小石]——状语后置句②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定语后置句3、翻译重点句子: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小石城山记》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石城山记》教案(网友来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小石城山记》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3)了解作者颜真卿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文本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文本的韵律美;(3)学会从文本中提炼要点,提高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3)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小石城山记》的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 分析并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学习相关的修辞手法;3.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2. 对文中某些句子含义的深刻理解;3. 文本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小石城山记》的教学内容,掌握文本的基本观点;(2)收集与文本相关的背景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3)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小石城山记》,了解作者颜真卿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小石城山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颜真卿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小石城山的历史和文化价值;(3)激发学生对《小石城山记》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小石城山记》,感知文本内容;(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文中的字词障碍;(3)学生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提炼要点。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2)教师分析并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讲解相关的修辞手法;(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各组的讨论,给予鼓励和指导。
《小石城山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城山记》。
(2)理解《小石城山记》的文言文内容,把握其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石城的地理环境、建筑特点以及石城山的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石城山记》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小石城山记》。
(2)理解《小石城山记》的文言文内容,把握其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分析石城的地理环境、建筑特点以及石城山的历史背景。
(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小石城山记》的作者、背景及文章特点。
(2)学生齐读《小石城山记》,感受文章韵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小石城山记》,疏通文意,理解词语。
(2)教师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解答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石城的地理环境、建筑特点及历史背景。
4. 欣赏与借鉴:(1)学生分析《小石城山记》的写作技巧,如寓情于景、动静结合等。
(2)学生结合自身写作实践,借鉴文章的写作技巧。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小石城山记》。
3. 结合《小石城山记》的写作技巧,修改自己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及学习态度。
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环节的表现,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
4. 写作能力:通过课后作文修改,评估学生对《小石城山记》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石城的地理环境、建筑特点及历史背景。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小石城山记》为例,讲解古代散文的写作技巧。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

《小石城山记》教案教学目标:1.借助注解,能理解浅易文言文,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体会作者身遭贬谪的身世之慨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乐观感恩的态度。
3.讨论作者对“造物者”的理解。
教学重点:1.讨论作者对“造物者”的理解。
2.分析写景与议论的关系及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1.讨论作者对“造物者”的理解。
2.体会作者人生际遇,引导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小石城山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
《永州八记》写于作者参加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到永州的十年之间,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中,山水诗始于谢灵运,而山水游记散文应该说始于柳宗元。
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这是作者写水的,那我们今天来学习《小石城山记》,看作者是如何写山的。
二、检查预习1.齐读全文,借助注释落实字词句。
2.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游记,全文由两个段落构成,在预习感知的基础上,概括出两段的主要内容,能不能看出这两个段落各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思考这个问题,可参照课文的旁批。
[明确]第一段,记叙和描写,描绘小石城山的景致;第二段,议论与抒情,作者面对景物时引发的身世之慨。
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本文自然形成了写景和议论两个段落。
那么,写景与议论又形成了什么关系呢?我们先逐段来阅读分析。
三、分析第一段1.齐读第一段,思考:作者描绘出了小石城山哪些特点?划出原句并作概括。
[明确]从小石城山(土堡)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树竹分布的情态等方面描写了山石的瑰玮。
①土堡的形状: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②山洞的深窈: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③山石的分布疏密有致:其疏数偃仰。
④树竹的奇坚: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
2.面对如此佳境作者发出“类智者所施设也”的感叹:这么鬼斧神工的奇丽风景只有智者才能创造得出来。
《小石城山记》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石城山记》教案(网友来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小石城山记》全文。
(2)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
(3)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及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学会对比阅读,将《小石城山记》与其他山水游记进行对比,分析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小石城山记》。
(2)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语法结构。
(3)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
(2)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小石城山记》的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字词含义。
(2)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语法结构。
(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对比阅读,将《小石城山记》与其他山水游记进行对比,分析异同。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小石城山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4. 期中期末考试:通过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石城山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实地,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小石城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

小石城山记教案教学设计小石城山记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象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
3、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三、教学难点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
四、教学课型讲读课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回忆所学过的柳宗元的文章2、复习有关柳宗元的文学常识柳宗元,字子厚(773--819年),河东(今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
著有《河东先生集》。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
3、齐读课文,要学生注意正音和句子的停顿及语气。
4、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大义,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齐读课文,力争不读破句子,并体会作者的情怀。
5、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一段。
(1)点出需要注意的字词读音垠(yín)睥睨(pìnì)梁?(lì)疏数(shuò)偃(y?n)仰(2)指名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注意:实词:径:一直。
逾:越过。
睥睨:城墙上的小墙,亦称女墙。
梁?:栋梁。
益奇而坚格外地显得奇特而坚实;其疏数偃仰: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虚词:“以”的用法“投以小石”(4)提问:①此文与《小石潭记》都属于“永州八记”,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答案:写了小石城山的奇特景物。
(大意正确即可。
)②.文中所写的洞穴很深,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用原文回答。
答案: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见。
(这是对课文中重点描写的理解,我们要注意作者的描写特点,并能进行分析。
)③.此段文字的详略是如何安排的?答案:第一条路写得简略,第二条路写得详细。
④.举例说明这段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答案:记叙,例如:“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城山记》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3.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幻灯片一),它们写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到永州的十年之间。
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幻灯片二),这是作者写水的,那我们今天来看《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记》,看作者是如何写山的。
这节课我们通过三次鉴赏品读,力图领悟作者的感情和信念,并感受文章中的意境。
二、检查预习,字词、句式(幻灯片)三、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游记,全文由两个段落构成,在大家预习和上一节课解决字词疑难的基础上,能不能看出这两个段落各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思考这个问题,可参照课文的旁批。
明确:第一部分,记叙和描写,描绘小石城山的景致;第二部分,议论与抒情,作者面对景物时的联想和思索。
本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写景和议论两个段落。
[板书:景情]四、讲读课文(一)读文章:品景⑴我们在介绍山水游记的文体特征时讲到,作者描绘景物的关键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那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抓住小石城山的什么特点来描绘的?请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回答。
(幻灯片三)(教师范读)明确:“奇”。
[板书:奇]⑵设问:小石城山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划出原文的句子。
提问。
明确:三个方面。
小石城山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树木分布的情态。
⑶设问:小石城山的美景在作者眼里真是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发现了如此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明确:“类智者所施设也”。
这么鬼斧神工的奇丽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创造得出来,绝非人力所能为,作者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
(二)读文章:品情面对如此奇丽之景,作者不仅发出“类智者所施设也”这样的感叹,而且更进一步在第二段通过议论表达联想和思索,下面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议论的。
⑴设问:请大家齐读课文,重点思考作者在第二段中以什么作为议论的话题?(学生读第二段)明确:“造物者的有无”。
⑵设问:此句中的“智者”与第二段中的“造物者”所指是否同一呢?明确:第一段的“智者”和第二段的“造物者”所指应该一样,都指创造美景的神灵或上苍,还包括“神者”,这样可以避免行文的重复。
可以看出,“类智者所施设也”一句在文中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⑶设问:作者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课文的原字句回答。
(幻灯片五)小组讨论。
提问。
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果无乎。
⑷设问:既然作者曾很长时间怀疑造物者的有无,为什么作者看到小石城山后会相信造物者确实有呢?如果思考不出来,请大家到第一段中寻找答案明确:那是因为像小石城山这样的美景是“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奇丽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创造得出来,绝非人力所能为,所以作者相信造物者确实有。
⑸设问: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作者由相信造物者确实“有”又怀疑造物者是否真的存在呢?思考时,请大家抓住句中表达作者对造物者态度的那个字,“怪”,作者为什么要怪造物者?提问。
明确:那是因为造物者将本来应该放置在中州的山水放置在了偏僻的永州,这种安排对于像小石城山这样的美景来说是不公平的,作者由造物者这种不公平的安排怀疑造物者是否真的存在。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在为小石城山有这样的美景却被弃置而愤愤不平。
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给出关于造物者有无的确切答案,也许作者的用意并不在于讨论造物者的有无。
⑹设问:那么,作者的用意何在呢?思考这个问题,请大家回到本段的第一句,为什么作者说“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作者为什么要怀疑造物者的存在?人在什么时候才会怀疑上苍的存在,对上苍发出疑问和呼喊?请大家调动平时的阅读经验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这个问题。
提问。
明确: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用文学性的话概括了这种现象,这样一段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
)请大家想,与柳宗元的身世遭遇和本文的写作背景相联系,什么样的事情才会让柳宗元这样有远大抱负的革新家感到身心疲惫“劳苦倦极”以致于要向上苍发出疑问?明确:被贬官。
因为柳宗元遭遇到这么不公平的待遇,在永州的十年都愤懑之极。
所以,“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一句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以小石城山的奇石自比,抒发了个人的身世之叹,愤懑之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柳宗元在议论中以造物者的有无为话题,但他的本意并不在讨论造物者的有无,而在于借这个话题,用曲笔表达个人内心的身世之叹愤懑之情。
[板书:愤]⑺本段还有一个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是二者,余未信之两种”,作者为何这样说?(解释字词),作者不相信这两种说法,那么作者相信什么呢?提示:有人认为这是两种人对柳宗元的劝慰之词,那么这两种劝慰之词是如何劝柳宗元的呢?小组讨论。
提问。
明确:有的人说,造物者用这些美景来安慰向你(指柳宗元)这样的人,言外之意就是,那么,你就以欣赏山水度日吧,不要再有非分之想,也无需终日愤愤不平,安于现状吧。
有的人说,永州这个地方的灵气,只合适造奇石而非人才,所以永州少人才而多奇石,永州人都是平凡人。
言外之意是,永州本来就少人才,朝廷不重视也是正常的,柳宗元无需再执着于自己的抱负,像一个永州的普通人那样生活下去吧,这是要柳宗元甘于平庸。
⑻但是,柳宗元对这两种安慰之词是怎样看待的呢?明确:柳宗元不相信这两种说法,这两种安慰之词都不能代替或者抚平柳宗元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那柳宗元相信什么呢?他心中最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呢?提问。
明确:柳宗元不相信第一种说法,表明他并不满足于在游山玩水中优游度日,对这种生活现状他是不满意的,他想摆脱现状;柳宗元不相信第二种说法,那就是他不承认永州只有奇石而没有人才,他觉得永州也有人才,比如说柳宗元自己,他应该到中州施展他的抱负。
所以,我们看到在抒发身世之叹愤懑之情之后,作者还在议论中寄托了他的志向和人生态度,那就是虽然处于逆境,但仍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
[板书:志坚]柳宗元在被贬官期间,还创作了像《捕蛇者说》、《三戒》等作品,表现了柳宗元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怀。
本文第一段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奇景,第二段是作者有景而发的议论,暗含了作者的愤懑之情和坚守之志,对于这篇文章在结构与思想内容方面的特点,明代著名文论家茅坤在《唐宋八大家文钞》中评价“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
通过我们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评价是很到位也很中肯的。
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柳宗元在自己的文章中很好的实践了言志载道的主张。
三、三读文章:品境⑴设问:一篇优秀的山水游记,不仅有情有景有作者的志向,更重要的是要有意境,下面我们来看在《小石城山记》中,情、景、志三者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
眼前的景物如何引发作者的联想?或者说景物的处境和柳宗元的身世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齐读一遍课文。
提问。
明确:景美但无人问津,才高却被弃置(被放逐天涯)。
⑵设问:可以看出正是内在品质和外在处境的相似,使柳宗元由景入情产生联想。
现在回头再看,这些景物还是单纯的自然之景吗?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汇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甚至可以从景物中找出一种来作为柳宗元品格和处境的写照,这是哪一种景物呢?明确:“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哪一句提示你?--“益奇而坚”,比起前两种景物而言,这些嘉树美箭显得更加的奇美,而且深深扎根在石缝中更加坚实。
环境极其恶劣,才能极其优秀,这些嘉树美箭正是柳宗元人格的写照。
由此可以看出,不仅作者在第二段因景而生情,而且作者第一段描绘景物时还融入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和情感。
所以,这篇文章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是:由景入情,作者融情于景,真正做到了物我相融。
关于作者面对自然山水时物我相融的感受,在《永州八记》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作者遨游于永州的奇山丽水之间,忘却自我,将自己融化到眼前的景致中,以我观物,以情观物,达到了物我相融的境界。
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风气,成为后代作家学习的典范。
正是因为言志载道的风格与情景交融的意境,作者将自己的志向和感情投射到景物上,使得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景物不仅停留在自然山水的层面上,这种自然山水因为包含了作者的志向和感情,而具有了精神文化历史的含量,从而使自然山水向人文山水升华。
[板书:自然之箭头人文之景]。
如果小石城山还在,我们现在再去游览的时候,对它的欣赏已不会仅仅停留在看山看水的层面上,我们在看山看水的时候,更多的是会想到柳宗元在当时当地下的人生遭际和内心感受,体会到自然山水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含量。
⑶设问:其实,自然山水在文人笔下被点化成人文山水不仅体现在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这是中国山水游记“以情观物”一派几乎都有的共同特征。
明确:我们从最近学过的课文开始看起。
先以我们最近刚学的《黄州快哉亭记》为例。
(幻灯片十)这是由于作者开朗达观心态的点染,使得长江的壮丽风景更加超脱于世俗,豪情万丈,所以,黄州快哉亭对于后世人的意义,不仅在于长江的壮丽风景,更多的是与风景交织在一起的作者超然物外达观开朗的心态会给后人以更深的启发。
此外,还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⑷设问:下面请同学起来分析一下《岳阳楼记》中岳阳楼之一自然之景是如何被作者点化成人文之景的?也就是说,岳阳楼这一景物经《岳阳楼记》一文被赋予了一种怎样的意义?岳阳楼成了怎样一种精神的象征?提问。
明确:提到岳阳楼,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岳阳楼和洞庭湖的无限风光被作者的胸襟和抱负所点染,提到岳阳楼,让人更多感到的是知识分子的远大理想和历史责任感。
此外,还有《醉翁亭记》,“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作者热爱生活、与民同乐的情怀已经和这一景致分不开了。
即使像《游褒禅山记》这样哲理性很强的游记,关于志、物、力三者关系的议论也包含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像治学方式,给后人以启示。
不仅山水游记是这样,古代诗歌中也有不少与景物描写有关的作品,经作者感情的点化之后,自然山水已然变成人文山水。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关于自然山水经文人的点化而成人文山水,当后人面对这些景致时,更多体会到的是自然山水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含量这一点,余秋雨在《文化苦旅自序》中说道(幻灯片十一):“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