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记叙文阅读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专题 记叙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课件】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专题 记叙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课件】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命题趋势
中考的选文都力图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鲜活的时代材料为命题素材 ,以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生活即语文”的 学习观,注重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注重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 握,注重考查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阅读试题突出文化性和语 文特色。命题始终体现核心内容,始终关注学习过程中呈现问题。因此,中考 试题并不是高深莫测,漫无边际,只要用心思考,认真揣叙文的阅读就不再是难事。
③其实,骑自行车翻山越河,一直是我心心念念的梦想。 ④九岁那年,父母用开菜园换来的钱买来这辆永久牌黑色二八式自行车。父亲很快就学会了骑车, 总挂两只菜篮子在后座两边去赶集。我呢,常顺着大路练习骑车。田野中间的大路用沙土夯成,夏 天的暴雨,会在路边上咬出大小坑,但在坑与坑之间,会有一条曲折如蛇的“路中路”。每次骑车 在这大路上,都像翻山越河一般,打足气的轮胎啃啮路面,沙沙响,像小牛吮奶,蚕吃叶,蛇蜕皮。 更妙的,是在田野间猪小肠一般的小路上骑行,小路油光水滑,可以顺风骑得飞快,南风吹在麦巷 里,吹在湿汗淋淋的背脊与头发上,别提多舒服了。青蛙蚱蜢固然是吓得慌不择路,狗之前总是不 很耐烦地跑在我们前头,现在看着自行车上的小主人,望尘莫及,自愧不如。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那时候,就会想起翻山越河的少年拥有的第一辆车, 想起故乡的杉树、枫杨和一条条土路,想起明月高悬的秋夜里清河堤下的那盏跃动着火苗的柴油 灯……我曾凭借着它们生活在家乡”的理解。
⑥父亲不仅厨艺精湛,在美术、女红上也常是我们的靠山。我永远记得父亲和大姊连手制作的那个枕头 套,绘制的是海底世界,那栩栩如生的水草,那五彩斑斓的热带鱼,简直如梦境般美到不可方物,此后有 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涂鸦之作便是绕着那水草和热带鱼转,它们已似图腾般印在我脑海中了。当同学们头 疼于铅笔素描或水墨国画时,我却老神在在,一点也不烦忧,因回得家去父亲三两笔就为我解决了-------但也就止于这些无关学业成绩的习作,其他功课乃至作文,我们都很识趣地绝不劳烦他。

记叙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完整资料).doc

记叙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私塾国际学府学科教师辅导教案组长审核:学员编号:年级:初二课时数:3课时学员姓名:辅导科目:语文学科教师:职利莹授课主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学目的1.掌握概括文章内容的四种方法2.主要理解并掌握要素归纳法3.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这几种方法教学重难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授课日期及时段2017年x月x日x:00-x:00教学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知识回顾课程导入最近特别火的电影,讲的主要是什么内容?例题解析看自行车的女人①想为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什么的念头,已萌生在我心里很久了。

②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北京一家医院前的人行道上。

一个胖女人企图夺她装钱的书包,书包的带子已从她肩头滑落,搭垂在手臂上。

身材瘦小的她双手将书包紧紧搂在怀里,以带着哭腔的声音叫嚷:“你不能这样啊,我每天挣点儿钱多不容易呀!”③她40余岁,穿着一套旧迷彩服,戴着一顶旧迷彩单帽。

那身衣服一看就是地摊货。

脚下是一双老式旧布鞋,没穿袜子,脚面晒得很黑。

帽舌下,她的两只眼睛,呈现着莫大而又无助的惊恐。

④我从围观者的议论中听明白了两个女人纠缠的原因:那胖女人存车时,忘了拿放在车筐里的包,包丢了。

她认为这个看自行车的外地女人应该负责任,并且怀疑是被她藏起来了。

⑤胖女人一用力,终于将看自行车的女人那书包夺了去,她将一只手伸进包里去掏,却只过掏出了一把零钱。

“当”的一声,一只小搪瓷碗抛在看自行车女人的脚旁,抢夺者骑上自己的自行车,带着装有一把零钱的别人的书包,扬长而去。

⑥看自行车的女人追了几步,回头看看一排自行车,慢慢走回原地,捡起自己的小搪瓷碗,瞧着发愣。

忽然,她把头往身旁的大树上一抵,呜呜哭了……⑦第二次见到她,是在一家商场的自行车场。

我因没买到合适的东西,带着的一百元钱也就没破开。

取自行车时,我歉意地说:“忘带存车的零钱了,一百元你能找得开吗?”我以为她会朝不好的方面猜疑我,因为一个人从商场出来,居然说自己兜里连几角零钱都没有,不大可信的。

四年级阅读专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师版)

四年级阅读专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师版)

四年级阅读专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复习并掌握记叙文的概念、六要素、记叙顺序、表达方式的知识。

2、通过阅读指导,让学生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考点、规律及答题方法。

3、拓展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有这样的一篇阅读是《征服》,第二题要求学生概括“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是两位同学的答案,你认为哪个比较好?为什么?(1)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劫犯劫持了一位孕妇,在孕妇快要生孩子的时候被生命征服,拯救了孕妇和孩子。

(2)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劫犯情急之下劫持了一位孕妇,孕妇因为极度惊吓马上要生产,劫犯在漫长无期的牢狱之灾和一条即将出生的生命之间,选择了后者,他举手投降,警察抓住了他。

但孕妇已无法坚持到医院,这个劫犯说自己是个医生,他得到警察的允许成功帮孕妇接生,拯救了孕妇和孩子。

一、记叙文概念所谓记叙文,是以叙述表达方式为主,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表达方式为辅,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二、记叙文六要素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或季节、时段写清楚;(世纪可以不写)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发生事情的地点。

第三要素是人物,写事情里的人物。

(可以写出外貌,特点)第四要素是起因,为何发生这件事,如何发生的。

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好结局。

三、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四、记叙文的表达方式1.记叙: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2.描写:是对人物的外形、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记叙文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讲义)

记叙文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讲义)

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小学考试中常考的题型,考试中一般以两种形式出现: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概括片段内容。

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梳理,抓住要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

概括是一个提炼与综合的过程。

在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时,经常涉及记叙文的六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在解答时,六大要素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只要不影响整体的表达效果,有些要素是可以省略的。

具体概括到哪种程度需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确定。

需特别说明的是,要准确地辨别谁是主要人物(主要行为的实施者)、抓住事件的主要发展过程和强调事件的最后结果。

概括片段内容是对复杂记叙文中部分内容(单个事件)的梳理,抓住要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

概括片段内容和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大致相似,除涉及记叙文六要素之外,还需要关注时间、地点发生的改变。

当时间、地点和记叙内容发生变化时,往往从一个片段变成了另一个片段。

这类试题若把握不好要领是极容易失分的。

面对此类试题很多学生不知所措,因为有的试卷只留了十几个字的空,有的又要求不能超过十个字。

下面针对各类考题的考核重点和学生需要概括到什么程度作以简单说明。

创意公式主要内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经典例题案例一:生命的礼物那年,在美国考得驾驶执照,同时发给一张淡红色的小卡,卡上写着:按照统一的人体捐献法规,当我死之时,我作如下选择:a.捐献我的任一器官和部件。

b.捐献我的心脏起搏器官(植入日期为某年某月某日)c. 捐献下列部件和器官——d.不捐献我的任一器官部件和心脏起搏器。

以下是亲笔签名和日期。

真新鲜!要是我母亲见了,一定大惊失色。

美国人简直是疯子!她虽然不相信“来生转世”之类的说法,但刚领到驾驶执照就谈死,她会认为不吉利。

再说捐献器官,把尸体弄得支离破碎,她会认为太残酷。

不过,我在a项上作了选择,就是说,一旦发生意外而死亡,我愿意捐献我的任何一个器官和部件。

(完整版)记叙文之文章主要内容概括教师版

(完整版)记叙文之文章主要内容概括教师版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车渐斩驶近,你喜欢你兴奋,大家都想起了梵高,朋友说停车照相吧,这么美丽这么灿烂的向日葵,我们也该作一回向阳花儿了。

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

太阳西下,阳光已在公路的西侧停留了整整一个下午,它给了那一大片向日葵足够的时间改换方向,如果向日葵确实有围着太阳旋转的天性,应该是完全来得及付诸行动的。

然而,那一大片向日葵花,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将那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

它的姿势同上午相比,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它甚至没有一丁点儿想要跟着阳光旋转的那种意思,一株株粗壮的葵干笔挺地伫立着,用那个沉甸甸的花盘后脑勺,拒绝了阳光的亲吻。

夕阳逼近,金黄色的花瓣背面被阳光照得通体透亮,发出纯金般的光泽。

像是无数面迎风招展的小黄旗,将那整片向日葵地的上空都辉映出一片升腾的金光。

它宁可迎着风,也不愿迎着阳光么?呵,这是一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

那众所周知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么?究竟是天下的向日葵,根本从来就没有围着太阳旋转的习性,还是这天山脚下的向日葵,忽然改变了它的遗传基因,成为一个叛逆的例外?或许是阳光的亮度和吸引力不够么?可在阳光下你明明睁不开眼。

难道是土地贫瘠使得它心有余而力不足么?可它们一棵棵都健壮如树。

也许是那些成熟的向日葵种籽太沉重了,它的花盘,也即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东西,它们就不愿再盲从了么?可它们似乎还年轻,新鲜活泼的花瓣一朵朵一片片抖擞着,正轻轻松松地翘首顾盼,那么欣欣向荣,快快活活的样子。

它们背对着太阳的时候,仍是高傲地扬着脑袋,没有丝毫谄媚的谦卑。

那么,它们一定是一些从异域引进的特殊品种,被天山的雪水滋养,变成了向日葵种群中的异类?可当你咀嚼那些并无异味的香喷喷的葵花籽,你还能区分它们么?于是你胡乱猜测:也许以往所见那些一株单立的向日葵,它需要竭力迎合阳光,来驱赶孤独,权作它的伙伴或是信仰;那么若是一群向日葵呢?当它们形成了向日葵群体之时,便互相手拉着手,一齐勇敢地抬起头来了。

2021年中考语文热点专题记叙文阅读之概括主要内容(知识点梳理+练习)

2021年中考语文热点专题记叙文阅读之概括主要内容(知识点梳理+练习)

中考记叙文阅读之概括文章内容概括下面故事的主要内容三国时期,曹操率八十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

孙权、刘备便打算联手伐魏。

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

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

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靶子,排在船两边。

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你家都督知道,否则就不灵了。

” 鲁肃报告周瑜,只说他不用准备的材料,绝口不提诸葛亮的计划。

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

周瑜想:他肯定造不好了。

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

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

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从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靶子上。

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

此时顺风顺水,曹操想追也来不及。

这时船的两边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有20条船,总数远远超过了十万支。

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让学生试着概括该故事,要求快、准、短。

可以提高难度,要求学生概括的字数越来越少)—— 1.把握全文结构2.概括文本内容3.概括人物形象4.归纳主旨第一步:筛选1. 圈画①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2. 归类选择②与标题有关的信息3. 概括要点③描写对象及特点④议论抒情句⑤心理、感情变化的词语晶莹的眼泪陈忠实①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去。

记叙文阅读讲义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含答案)

记叙文阅读讲义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含答案)

第一讲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中学阅读常见问题一: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不够精炼,准确1.文章缩不短,怎么写都很长2.分不清哪些该删,哪些该留。

3.抓不住重点,不分主次概括内容八字原则:明确、完整、简要、通顺“明确”是指让别人一看就明白这段主要写什么。

“完整”是指该概括的要点不能遗漏。

“简要”是指语句要简洁,做到言简意明。

“通顺”是指语句要通顺。

概括内容的方法: 1.题目扩展法2.段意归并法3.要素串联法(重点)4.借助关键句法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材料之中的,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

记叙文有“六要素”,即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事件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把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

【典型例题1】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①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

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②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

”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

”搁了电话。

③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④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⑤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⑥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源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7旬的母亲。

如何概括叙事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何概括叙事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何概括叙事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一篇:如何概括叙事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何概括叙事文章的主要内容同学们,当我们升入高年级后,是不是经常在课堂上听到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能概括地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吗?”其实这就是老师在训练大家的语言概括能力,这也是我们小学高年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可你是不是一听到这个问题就会感到头疼痛,甚至吓得不敢举手了。

其实概括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不像同学想得那么复杂。

这里我就以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几篇课文为例给大家简单地介绍几种准确、快速地概括记事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大多数的记事我们可以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

例如《船长》一文就很典型。

事情的起因是诺曼底号轮船被玛丽号轮船撞开了一个大口子,即将下沉。

经过是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地带领船员们成功自救。

结果是船长以身殉职,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

把这三个部分通顺地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如果你觉得自己一下说出来太难,可以先说出事情的起因,再说出经过、结果,最后再慢慢地连起来说一说就行了。

有一类记事的文章,人物较少,事件主要围绕这几个人物展开。

那么我们可以抓住人物之间的关系来说。

如《爱之链》就是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先找出文中三个主要人物,再说说谁帮助谁做了什么?(乔依帮老妇人修车,女店主招待老妇人,老妇人给了女店主钱)最后连起来说就是课文主要内容。

《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不信你可以试试看!还有一类记事的没有明显的起因、经过、结果,我们可以根据段意来概括。

如《郑成功》一课,大家都会按郑成功做的事分成两大部分,一是收复台湾,一是建设台湾,抓住这两个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就不难了。

怎么样,找到方法之后你是不是发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其实也很容易呢?是的,许多看上去很困难的事,只要找到方法就会迎刃而解了。

阅读一篇文章,必须领会它的主要内容,只有掌握了主要内容才能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那么,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呢?1.题目扩展法。

理解概括类记叙文阅读教案

理解概括类记叙文阅读教案

理解概括类记叙文阅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概括类记叙文的概念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概括类记叙文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1.2 教学内容介绍概括类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概括类记叙文的重要性和阅读技巧。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概括类记叙文的概念和特点。

采用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

第二章:概括类记叙文的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概括类记叙文的基本特点。

培养学生识别概括类记叙文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概括类记叙文的特点,如情节的连贯性、人物的典型性等。

举例说明概括类记叙文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提供具体例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结论。

第三章:阅读概括类记叙文的技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阅读概括类记叙文的基本技巧。

培养学生运用技巧进行有效阅读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阅读概括类记叙文的技巧,如抓住主题、关注人物描写等。

提供阅读策略,如快速浏览、重点标记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示范法,教师展示阅读技巧的运用。

采用练习法,学生通过阅读实例进行实践和练习。

第四章:实例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概括类记叙文的理解。

培养学生运用阅读技巧进行文本分析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选择一篇概括类记叙文作为分析对象。

引导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阅读技巧,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

4.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进行文本分析和讨论。

采用反馈法,学生展示分析结果并进行交流。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概括类记叙文的特点和阅读技巧。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概括类记叙文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提供一些拓展阅读的材料,供学生自主阅读和练习。

5.3 教学方法采用总结法,学生回顾和总结所学内容。

采用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选择拓展阅读材料进行阅读。

第六章:概括类记叙文的写作手法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概括类记叙文常见的写作手法。

记叙文阅读概括情节主要内容

记叙文阅读概括情节主要内容

记叙文阅读——概括情节主要内容一、学习目标1、了解概括情节主要内容的提问形式及掌握相关的答题技巧;2、通过阅读训练,提高中考语文阅读实战经验。

二、考点分析老师说:同学们,我们今天讲的专题在广州中考语文试卷里,曝光率极高,几乎年年都有。

注:数据来自2011年与2012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年报——质量分析(语文科)老师说:通过得分情况,我们得知这种题极容易丢分,要想拿满分并不容易。

所以这堂课我们要讲授答题技巧。

三、提问形式老师问:同学们在练习时见过这些题吗?都会有哪些问法呢?学生答:(有多种情况)师和生一起总结: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2、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3、仿照示例填写情节内容。

4、请把表格中①②处的情节补充出来。

四、热身运动老师说:请同学们完成2013年的中考试卷里《猫人》一文里的概括题。

目标:诊查环节,展示学生的答案,发现思维障碍,找到错题原因。

猫人(美)罗杰迪安基瑟我喜欢钓鱼。

我最喜欢的钓鱼地点是在一个湖边,那个地方在加利福尼亚山区的一个城镇的小加油站附近,距我当初住的地方有三个小时的路程。

每年,冬雪刚刚融化,我便把渔具装上旅行车,出去钓一天鳟鱼。

有一次,我穿过美丽的人造高山湖泊的小水坝,把车开到一侧,开始卸下鱼竿。

忽然,我听到一声枪响,呼啸着飞过我的头顶。

听到有人开枪射击,让我大吃一惊,因为这是禁猎区,不允许打猎。

另外,在我多年钓鱼的区域内,除了几辆拉木材的卡车路过,还是头一回遇到有人来。

我蹲在汽车后面,小心地瞭望四周,看是否有人。

又响了两枪。

子弹“砰砰”地击中大岩石,我却还是没有看到人。

随后,四个年轻人从土路上走来。

一个人举起步枪,开了一枪。

一只猫跑过土路,钻进灌木丛。

“嗨,你们到底在干什么?”他们走近了,我问他们,“这里不允许打猎。

”“只是打一只该死的猫。

”大一些的青年说。

另一个小青年慢慢举起枪,朝着那只猫又开了一枪,猫还藏在大石块后面。

“别胡扯,伙计们。

记叙文阅读——内容理解与概括、文章主旨(讲义)

记叙文阅读——内容理解与概括、文章主旨(讲义)

记叙文阅读——内容理解与概括、文章主旨(讲义-带答案)教学目标:掌握概括记叙文文章内容的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教学时间:2h教学内容:巩固复习:1.“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这句话好在哪里?”2.“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一、记叙文文体知识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件发生、发展的脉络、进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2.记叙文的记叙顺序①顺序——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使读者印象深刻。

②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插叙——叙事时暂时中断叙述,插入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能使文章内容更丰富。

④补叙——叙事结束时,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

作用:起补充交代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使中心更突出。

二、内容理解与概括的方法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只要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⑴段意合并法(最基本的方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

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A.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①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连贯。

②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

B.适用文章。

一句话概括记叙文的主要内容的技巧方法

一句话概括记叙文的主要内容的技巧方法

一句话概括记叙文的主要内容的技巧方法【篇一:一句话概括记叙文的主要内容的技巧方法】记叙文阅读方法教程一、怎样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思想。

1、从文中标题入手: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中心,体现文章主要内容;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揭示了中心思想。

2、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明或揭示了中心;有的文章在结尾处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

3、从分析文章议论、抒情句入手:记叙文中的段落议论句点明段意,结尾处的议论句通常点明中心。

议论抒情句通常表达观点和抒发感情。

4、从概括段意或人物事件入手:概括段意后把意思相关的综合到一起:写人的记叙文中比较多的是人物的性格品质即中心。

叙事的记叙文通常事件的社会意义即中心。

5、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根据文中事件、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活动的,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

紧密结合事件的时代背和环境情况。

二、怎样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1、联系上下文揣摩指代内容:从被指代事物和距指代词的距离看,有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之分。

首先看前后句是否包含指代内容,然后看本段中是否有指代内容最后看临段或其它段中是否能概括指代内容。

2、联系文章内容理解词语的附加义:联系一定的语言环境,从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语体特点、风格特点等方面来理解,重视词语的活用、感情色彩的反用、修辞手法的使用。

三、怎样理解难句。

1、结合语境理解句意。

a、抓关键词语:从理解关键词的深刻含义入手就可以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

b、结合前后句分析和结合整个段落来分析句子的含义,有时能有突破,易于理解。

2、分清句子的结构。

若是单句就分析出句子的主干;若是复句则理清复句关系,看强调的重点是什么。

3、理解含蓄句子的含义a、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注意特定语言环境中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比喻义、引伸义、附加义、象征义等。

b、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不同时代背景中句子的含义可能有所不同,同时要联系文章所反映的内容的民族特点、种族特点、宗教特点等。

c、联系文章的中心内容:一般情况下文章中的难句都和中心有关,这是一种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关键是要学会具体分析。

初中阅读技巧课03记叙文内容概括(教案)

初中阅读技巧课03记叙文内容概括(教案)

阅读专题讲义(教案)学员姓名:年级:辅导科目:语文学科教师:授课日期年月日授课时段:——:授课主题记叙文内容概括教学目标掌握记叙文内容概括重点:对记叙文内容概括有清晰全面的了解教学重难点难点:记叙文内容概括教学内容记叙文内容概括【考点解读】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指文章的主要情节。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中心思想。

【提问方式】1、请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

/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所记叙的三件事...。

2、请你从作者的角度...15..字.)(3分)....,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每空不超过.....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和情感变化(①)—(面对老人..)..请我填单,无奈..)—(②)—(③)—(效仿老人..帮助他人,欣慰3、老编辑的情感、态度随着情节的发展不断变化着。

阅读选文,将表格补充完整。

(3分)故事情节老编辑的情感、态度中年妇女走进车厢眸子里原告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①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别一边去脸色更难看了中年妇女忘带身份证毫不客气地提出投诉②③4、《词典的故事》里文中“我”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几个词语依次概括出来。

【技巧点拨】一、知识梳理(一)概括主要内容的原则一是“准确”,不能以偏概全,概括要点时不能有遗漏;不能以罗列代替概括,把罗列到的小的具体材料当作要点概括。

二是“简洁”,这是从答题字数要求来说的,有许多题目明确要求答案在多少个字以内,所以,答题的语言一定要精练,切忌啰嗦。

三是“全面”,一篇文章的内容往往有几个要点,要抓全,不能丢要点。

(二)理清文章脉络1.以写事为主的文章(1)以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分析。

如《社戏》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这一中心事件来构思全文。

再现儿时在平桥村的一段美好生活。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分析;如《范进中举》一文,以“中举”前后为界,第一部分(1—2段)写范进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 教案教学设计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 教案教学设计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

2.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能够准确捕捉关键信息。

3. 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策略和方法,对记叙文进行梳理和概括。

4.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阅读记叙文时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及其作用。

2. 快速阅读记叙文的方法和技巧。

3. 记叙文梳理和概括的策略。

4. 练习和反馈。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短的记叙文,引发学生对记叙文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记叙文的特点。

2. 讲解:讲解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及其作用,让学生明白记叙文是如何构建故事情节的。

3. 示范:教师以一篇记叙文为例,展示如何快速阅读并准确捕捉关键信息。

4. 练习:学生自主阅读一篇记叙文,尝试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进行梳理和概括。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心得和经验,互相学习和借鉴。

6. 反馈: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捕捉记叙文中的关键信息。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对记叙文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概括。

3. 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4. 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记叙文的基本要素、阅读方法和梳理概括策略。

2. 记叙文素材:用于教学和实践练习的记叙文文本。

3. 评价工具:用于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4. 辅助材料:如笔记本、文具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记叙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4.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资料 精品文档 记叙文阅读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含练习)- 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指主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主人公和重要人物的活动、行为,还包括人物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等。那么如何才能快速准确简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常见的概括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六要素”综合法。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表达为: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有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 2.关键词语提炼法(含中心词句提炼法)。即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注意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关键词;同时更要注意文章一些特殊句子,如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等,它们往往与文章中心内容要点密切相关3.段意合并法。即在阅读过程中,合并那些内容集中的自然段,把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分段可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总分顺序等划分。分段以后,用一两句话说出大致意思。然后将各段的段意合并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去粗取精法。即在概括的时候,找准与原因或条件相关联的词句,去除不必要的修饰、限制语,保留极为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的、能够揭示事物因果关系或条件关系的词句。

我们在选用上述方法概括内容时,必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准确”,不能以偏概全,概括要点时不能有遗漏;不能以罗列代替概括,把罗列到的小的具体材料当作要点概括。二是“简洁”,这是从答题字数要求来说的,有许多题目明确要求答案在多少个字以内,所以,答题的语言一定要精练,切忌罗嗦。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概括的内容要具体。有的同学常用"经过""结果"之类的词代替内容,太空洞,这不行。应该写出经过是什么,结果怎样。

二是概括的要点要全面。一篇文章的内容往往有几个要点,要抓全,不能丢要点。

三是语言要简明,不罗嗦。就是要把文章的"水分"去掉,使内容表达得简单明了。

(二)记叙文中心思想的把握和概括

好的记叙文总是避开直接表述中心思想,因而增加了把握它的难度。言在此而意在彼,或是通过相关人物的描写、相关事件的叙述来隐晦地、含蓄地表达作者的主旨,因此把握中心思想的原则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切忌拘泥、局限某一局部纠缠不清,即使是某一片段、段落的分析,也必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思考、探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精确、完备的概括。

一般的方法是: 1、从文中标题入手: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中心,体现文章主要内容;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揭示了中心思想。

2、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明或揭示了中心;有的文章在结尾处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 学习资料 精品文档 3、从分析文章议论、抒情句入手: 记叙文中的段落议论句点明段意,结尾处的议论句通常点明中心。议论抒情句通常表达观点和抒发感情。

4、从概括段意或人物事件入手:概括段意后把意思相关的综合到一起:写人的记叙文中比较多的是人物的性格品质即中心。叙事的记叙文通常事件的社会意义即中心。

5、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根据文中事件、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活动的,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紧密结合事件的时代背和环境情况。

一般的表达形式是: 按照“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自然规律、社会本质等)”的模式予以概括。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常用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练习: (一)父爱如山

我怕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了一声…… 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茶壶,父亲高兴了,还逼我们喝。说:“逼”,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 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有点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又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天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时将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真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学习资料 精品文档 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出lO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和远处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天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得一两句话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 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再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 1.文中选取了感人肺腑的细节来写“父亲”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烙下的深刻印迹,请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作者主要描写了儿时哪几个生活片断。

2.请你说说文中“我”与“父亲”之间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我”对“父亲”的感情从 到 再到 。 “父亲”对“我”的感情从 到 再到 。 3、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爱的权利

(1)这座城市有一档叫“社会生活”的电视节目,这几天,不断播送着这样一个消息:一个农村小女孩得了一种非常罕见的病,来这座城市治疗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她的父母花尽了所有的钱。可女孩非但没有好起来的迹象,反而情况越来越糟糕,绝望的父母没有办法,只好求助电视台,希望能够有好心人帮他们一把 . (2)节目播出后不久,就有一位女士给电视台打来电话,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帮帮这个家庭。大家都喜出望外,电视台马上派出记者,打算与这位女士做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却被女士婉言谢绝了。女士说,她所需要的,只是一个账号。果然,电视台把账号提供给女士之后的第二天,便收到她汇给这个家庭的5万元钱。 (3)一直到这个女孩痊愈,这位女士一共捐了三次钱,总额超过了20万元。女孩一家人过意不去,一定要见见这位救命恩人,电视台甚至录制了女孩一家人泪流满面的场景,希望当面感谢一下他们的恩人,然而这位女士还是婉言谢绝了。 (4)一位报社记者对这位神秘的好心人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通过短信的方式,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与女士交流,逐渐赢得了她的信任。一次,在茶馆里聊天,女士为记者讲述了她小时候最不能忘怀的一件事: (5)那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班主任在课上给我们讲了南方某个地方遭受洪灾的消息,要求我们把自己平时的零用钱拿出来,捐助给灾区的孩子们。同学们听说要给灾区的孩子们捐款,大家都兴高采烈。我回到家。把自己藏在储蓄学习资料 精品文档 罐里的钱一分一角地拿出来。仔细数过,包好。睡觉之前,又认真地压在枕头底下,等待着第二天把它郑重地交给老师。 (6)第二天上午的阳光很灿烂,同学们纷纷拿出零用钱交给老师,老师逐个表扬着我们,同学们一个个笑靥如花。我把钱递给老师的那一刻,内心中幸福极了,眼望着老师,等待着来自老师的同样的赞美。然而,老师从我的手里接过钱之后迟疑了一下,然后有些沉重地对我说:“孩子,你就不用捐了,给,收起你的钱吧。”我一下子愣在了那里,不知道老师为什么不要我的钱. (7)老师发现了我的局促和不安。解释说:“你的家里原本就不宽裕,更何况你也需要……”老师没有接着说下去,但是我知道老师要说什么了,我低头看了看自己那条有些残疾的腿,泪水禁不住奔涌而出。

(8)也就是那次,让我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贫穷的家庭,残疾的身体,给一个人带来的只会是别人的怜悯.而以这样的处境,拿出属于自己的一点爱,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

(9)记者在他的报纸上,用了整版的篇幅刊发了关于这位女士的报道,其中包括这个故事,当然了也包括以后的岁月里,她如何发愤读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后,又如何创办了一家医学研究室等等。这篇报道的最后,是记者与女士的一段对话: (10)记者问,你十几年的拼搏,换来今天,你到底想要得到什么? (11)她说,很简单,我只想得到平等的爱的权利。这个世界上,爱一个人是需要能力的,我所有的努力和奋斗,只是为了获得这种能力。 1.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本文所写的三件事。

2、文章第(2)(3)段两次写女士“婉言拒绝”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请概括文章的主旨。 (三)父亲的爱 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在我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些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气球,布正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我妈。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