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PPT课件
1.1.1 气 功 养 生
中国传统气功养生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 经过历代诸家的潜心研究、实践、总结而 不断提高,使其理论和内容、方法不断丰 富和完善,成为一门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 养生科学。
气功是通过人的意识的作用,对生命过 程进行自我调节,是一种独特的锻炼精、 气、神的自我身心修炼的方法。简言之, 气功就是自我调动人体的潜能,寻求健 康长寿,与疾病、衰老作斗争的一种科 学的自我修炼的方法。
以六种不同的发音和口型,牵动不同的脏腑经 络,使气血畅通,祛病强身。这就是被后人称之为
“六字诀”的著名养生法。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 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
大气、勇气、浩然正气,气贯长虹---武术: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弘一法师说:人活着为了呼吸,呼者为出一口 气,吸者为争一口气。
《养性延命录》同时又指出,“体欲常劳, 劳无过极”,提倡“小劳之术”。
颜 元 :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 强,一国动则一国强。
毛泽东:
1.1.3 按 摩 养 生
按摩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养生术。它是在 “导引”、“按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现代医学理论角度来看,按摩主要是通 过神经末梢的刺激,促进血液、淋巴循环 和组织间的代谢过程,来帮助并维持器官 与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使机体得到 改善----
因此,元气充盈,则腑脏机能旺盛,身体健康 无病。反之,身体就会衰弱。
“宗气”是由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和从自然 界吸入的空气相结合的产物。宗气形成于肺, 聚于胸中,具有帮助肺脏进行呼吸和贯穿心脉 进行营血的作用。人体的肺活量大小及声音的 强弱,气血的运动,肢体的活动能力等都与宗 气的盛衰有关。
“营气”是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精气之一,运行 于脉中,是宗气灌入血脉的营养之气。营气进 入脉道,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具有生化血液 和营养全身的作用。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和方法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和方法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是我国古代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重视养生保健,着重强调人的体质和自然界的节律的调和,提倡调养机体,保持机体阳气的充足,使人体达到最佳的状态,全面提高健康水平。
养生理论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以“调天道、调神明、调阴阳、调精气”为主要方针,以“以调养者机体、调气血、调寒温、调病疗”为实质内容,即以阴阳五行六气来调养机体,坚持中庸之道,做到体内恒定平衡,这是黄帝养生理论的主要思想。
阴阳五行六气养生法
黄帝养生理论侧重于根据天地万物阴阳五行六气的规律来调养身体,以“有所缺少,补之以当充之物”为宗旨,统一健康、疾病与内外六气的关系,实现与天地的和谐共融。
根据五行六气的特征,黄帝内经将养生分为《阳明养生》、《阴阳养生》、《五行养生》、《六气养生》等四大方面。
(1)阳明养生:强调保持机体内阳充盈,促使阳血明目,以调节肌肤,生长延年,保持健康。
(2)阴阳养生:关注“阴”和“阳”的健康关系,强调和谐统一,方能保持健康。
(3)五行养生:强调五行的运行与机体健康的关系,从机体的阴阳五行状态来进行调节。
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源远流长,包括中医养生理论、气功养生、食疗养生、药膳养生等等。
这些理论和方法基于古代中国人对健康和生命的认识和经验总结,通过调理身心、调节饮食、运动养生等方式,旨在延年益寿、保持健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医养生理论。
中医养生理论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认为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是由于阴阳失衡、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因此,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的相互关系,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主要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按摩、拔罐、艾灸等,以及草药和中药食疗。
这些方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促进气机运行等,以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气功养生是另一种重要的养生方法。
气功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运动与意念相配合的方法,以达到养生和修炼身心的目的。
气功养生的核心是修炼“养气”,即调整呼吸,通过吸纳自然界的气场,以及通过自身调气来增强体内的气场。
常见的气功包括太极拳、气功功法、八段锦、五禽戏等。
这些练功方法通过专注的动作、呼吸与意念的配合,以达到调节人体气机、保持健康的目的。
食疗养生是一种通过饮食调理身体、防治疾病的方法。
中国古代医者认为,药食同源,食物也具有药物的功效。
食疗养生强调根据个体体质、四季节令、病症表现等,选择适宜的食物进行调理。
比如,冬天可以吃些温热的食物来保暖,夏天可以多吃些清凉的食物来降温,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则需要针对病情选择具有特定功效的食材。
食疗养生通过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来调养人体,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
药膳养生是结合中药和食物理论的一种养生方法。
中药被广泛应用于药膳中,配合适宜的食材制成的菜肴,具有保健和治疗功效。
比如,当人体处于寒冷的环境中,可选择一些温补劲草药如黄耆、当归等,搭配一些具有温热特性的食材如羊肉等,制成药膳菜肴。
药膳养生可以满足人体对中药的需求,提高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利用率,同时也是一种美食文化的体现。
总之,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包含丰富多样的内容,其核心思想是调理身心、防治疾病,以达到延长寿命、保持健康的目的。
中华养生术
6、汉代的一些养生学说。 汉代的思想家和医学家对《黄帝内经》的养生学说,作了某些补 充和发挥。王充提出了人之寿夭与先天禀赋有关的观点,如他在 其代表作《论衡》中,论及生死寿夭,延年之道者近二十篇。他 说:“夫禀气渥则体强,体强则其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 命短”,从而明确指出了先天禀赋强者寿,先天禀赋弱者寿短的 观点 华佗积极推行吕不韦的运动延年说,如他对弟子吴普说:“人体 欲得劳动……动摇则合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 不朽是也”(《三国志· 方伎传》)。其次,他继承《庄子》吐故 纳新、熊经鸟申”的法则,在实践中创立了动形养生的五禽戏法, 这种仿照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姿态的锻炼方法,不 仅简便易行,而且对后世保健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医圣张仲景亦非常重视养生,他曾批评那些不注意养生的人说: “怪当今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 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他还特别强调饮食与 养生的关系,
②心理健康特征 *精神愉快 《素问· 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 利”,可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重要标志。七情和调、 精神愉快,反映了脏腑功能良好。现代医学亦认为,人若精神 恬静,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作用就能保持正常状态,从而发 挥对整体的主导作用,自能内外协调,疾病就不易发生。 *记忆良好 肾藏精、精生髓,而“脑为脑之海”。髓海充盈, 则精力充沛,记忆力良好;反之肾气虚弱,不能化精生髓,则 记忆力减退。
*声音宏亮 声由气发,《素问· 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 皆属于肺”,声音宏亮,反映肺的功能良好。 *须发润泽 发的生长与血有密切关系,故称“发为血之余”。 同时,又依赖肾脏精气的充养。《素问· 六节胜象论》说:“肾 者……其华在发”。因此,头发的脱落、过早颁白,是一种早 衰之象,反映肝血不足,肾精亏损。 *食欲正常 中医学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饮食 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脾胃的盛衰。食欲正常,则是健康的反映。
中医养生理论
中医养生方法中医养生方法一、饮食养生饮食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饮食可以滋养身体,调整身体机能,预防疾病。
饮食养生的原则包括:饮食规律、饮食均衡、饮食清淡、不过饱过饥等。
同时,可根据个人体质调整饮食,如热性体质宜食寒凉性食物,寒性体质宜食温性食物。
此外,还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物中毒等不良后果。
二、药膳养生药膳养生是中医养生的独特方法之一。
它是以药物和食材为基础,通过烹饪加工,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药膳养生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可以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药膳。
同时,药膳具有口感好、易消化、无副作用等优点。
但需要注意的是,药膳并非人人适用,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药膳,并遵循医生建议。
三、针灸推拿针灸推拿是中医养生的传统方法之一。
针灸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身体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则是以手法按摩身体部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等不适症状。
针灸推拿养生的优点在于疗效显著、操作简便、无副作用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推拿需由专业医生操作,切勿自行尝试。
四、气功养生气功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是以调节呼吸、意念等为主要手段,达到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目的。
气功养生的特点在于注重内功修炼,强调意念、呼吸与身体的协调配合。
同时,气功养生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等优点。
但需要注意的是,气功养生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切勿盲目跟从。
五、情志养生情志养生是中医养生的独特方法之一。
它是以调节情绪、心理为主要手段,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情志养生的原理在于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不良的情绪可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发疾病。
情志养生的方法包括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注重修身养性等。
同时,情志养生也强调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等。
六、运动养生运动养生是中医养生的传统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养生文化
养生文化养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创造的有关养护身体和生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其中,有关养生的理论典籍和实用方法,是养生文化的主要内容。
我国的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在世界养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文名养生文化内容思想与方法时间古代空间中国目录1养生思想▪《老子》《庄子》中的养生思想▪《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吕氏春秋》中的养生思想▪《淮南子》中的养生思想2养生方法▪行气▪服食▪导引▪养德▪养性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在秦汉以前就已形成了基本的理论思想与方法体系。
1养生思想《老子》《庄子》中的养生思想道家“重人贵生”,认为“先天地生”的“道”是生命的本原,因此,道家不但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是一切事物变化的根本规律,也是认识生命问题的基本原则。
道家的“贵生”表现出对生命本身的肯定。
在养生方法上,道家主张“致虚极,守静笃”,由此而发展出了道家的主静养生体15CrMo合金管,尽量不要受社会的干扰,“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认为应该“形体保神,各有仪则。
”只要恪受中和(“缘督以为经”),“守其一以处其和”,就可以做到“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庄子》)在形神关系上,道家轻“形”重“神”,认为“气”在“身”内,“气”是“身”的内驱力,通过“抱魂守一”使“气”与“道”合,就可以做到使“身”不朽,长生不老[1] 。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时期。
该书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也是养生理论的奠基之作。
《内经》中的养生思想非常丰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体健康观。
认为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一旦平衡被破坏,健康也就被破坏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养生是指人们通过控制饮食、锻炼、调节心情等方法,以维持身体健康和延缓衰老的一种活动。
养生理论和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下面将介绍一些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一、饮食养生1.草药养生: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草药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
例如,人参、黄芪等具有补气血、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枸杞、红枣等则可以调节气血,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
2.膳食调养:传统的养生理论强调饮食的调理。
例如,五谷杂粮被认为是养生的良方,因为它们富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有助于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同时,适量摄入各种蔬菜、水果,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增强免疫力。
二、运动养生1.太极养生: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养生运动之一,其以柔和缓慢的动作和呼吸方法为特点,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弹性和关节灵活性,同时也可以调整心理状态,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2.气功养生:中国的气功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姿势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的方法。
气功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改善睡眠,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效果。
三、心理养生1.冥想养生:冥想是一种通过专注和冥思的方法来达到心灵平静和身心放松的状态。
冥想可以减轻压力,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注意力和集中力,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2.音乐养生:传统的养生理论认为,音乐可以调节人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听音乐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减轻压力,改善睡眠,促进身体的恢复。
以上只是一些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的简要介绍,实际上养生方法的种类还非常丰富。
总之,养生方法的核心是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和心理状态等方面来达到这个目标。
同时,养生也需要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都有所不同。
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并坚持实践,才能达到良好的养生效果。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
内容摘要
总之,《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理论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不仅在当 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通过深入了解和运 用《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促进 身心健康。
内容摘要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继续挖掘和传承古代养生智慧,为现代社会提供 更多实用的健康指导。
内容摘要
养生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让我们从今天开始自己的健康状 况,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享受美好的人生。
内容摘要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理论,包括其核心思想、现代 应用与相关古籍研究。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阐述,希望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如何运用 古老的养生智慧来指导现代的饮食习惯。
内容摘要
针对以上理论,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实践建议: 1、饮食养生:合理搭配食物,避免暴饮暴食。要注意食物的冷热属性,避免 过度食用生冷食物。在夏季,可以适量食用一些凉性食物,如冬瓜、苦瓜等;在 冬季,可以适量食用一些温性食物,
内容摘要
如韭菜、生姜等。此外,应保持饮食的规律性和节制性,避免过度饮酒和吸 烟。
内容摘要
在顺应自然环境方面,《黄帝内经》认为,人类应当顺应季节、天气、地理 位置等自然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例如,春夏季节应晚睡早起, 秋季应早睡早起,冬季应早睡晚起。在饮食方面,不同季节应食用不同性质的食 物,以适应季节的变化。
内容摘要
心理平衡是《黄帝内经》所强调的重要方面。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 情绪会影响人体的健康,使人容易患病。因此,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情绪 化是养生的必要条件。同时,《黄帝内经》还提倡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以保持 心理健康。
内容摘要
2、饮食搭配:《黄帝内经》强调食物的搭配要符合四时节气和个人的体质。 不同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合理搭配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提高食物的营养 价值和保健效果。例如,羊肉与萝卜搭配,可中和羊肉的燥热,同时能充分发挥 萝卜清热解毒、消食化滞的作用。
中国传统养生学主要的养生方法
中国传统养生学主要的养生方法传统养生学内容全面,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华民族传统尚古顺俗,从而保留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古代养生理论与方法,求实致用的民族文化特点又保证了所传承的养生文化的实效性。
所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包含了诸多方面的、丰富多彩的传统养生理论与实践方法,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以静(行气)为主的,如静坐、养气功等;以动(导引)为主的,如五禽戏、八段锦等各种导引术;以呼吸为主的,如彭祖闭气术;以特殊食物为主的,如药饵养生术;以男女阴阳修炼为主的,主要包括历代房中术;注重生活常识的,如研究居住环境的风水术中符合科学知识的内容;其他还有四时起居、四时调摄法,等等。
一、行气术行气,又称吐纳、调息,是一种以呼吸促进内在气血运动为主的养生方式,是一种自我控制的内循环运动。
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有行气活动的记载及具体要求的描述。
战国初年的“行气玉佩铭”也记述了具体的行气路线,表明当时行气术已较为成熟。
行气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类是练习者以“意守”为主要特征,通过意念固守身体的某一部位,达到以神养气、以气养形的目的。
这种行气方法重视呼吸与内在行气感受的配合,对练习者的综合要求不是很高,而锻炼效果又比较明显。
第二类是源于“行气玉佩铭”所述之法,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周天行气法”,即气沉丹田,进而循人体前后的任、督两条主要经脉循行,在高级阶段后可以促使内气沿人体全身的各大经脉循行,在这种行气过程中增强生命力。
这种行气方法以《周易》阴阳运动原理为框架,以“黄老”精气学说为内核,借用炼丹术语,构筑了行气炼养术的理论模式,最终形成著名的内丹养生术。
行气术的练习方法主要讲究松、静、自然、意气相随等。
松——在练习中要求达到整体生命的放松状态,即在身心高度放松状态中,达到自我生命的调整。
松是全面的,不但要做到肢体的放松,而且还要做到精神的放松。
静——要达到身心完全放松,就必须做到身心的安静。
因为处于“动”的状态,就必然导致身心的用力和紧张。
养生之道 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养生之道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导语: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问题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养生已成为当今时代的热门话题。
而在养生的大背景下,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医传统理论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并提出一些实用的养生建议。
一、中医传统理论的概述中医传统理论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阴阳学说、气血理论、五行学说等。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功能活动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调和阴阳的平衡状态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气血理论强调气血的流通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十分重要。
而五行学说则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互制约、相互生成之间的关系为基础,规范人体的生理活动。
二、中医传统理论在现代养生中的应用1. 饮食调理中医经典中强调了食物与人体的和谐调和,将食物分为寒热、温凉、芳辛等不同属性,并运用于治疗疾病。
现代生活中,食物的选择十分丰富,但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和需求进行合理的搭配。
例如,体质寒凉的人适合多食用温热性质的食物,而体质燥热的人则宜多食用清凉的食物。
此外,中医还强调饮食要有规律,不过度饮食和偏食。
2. 舒缓压力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很容易导致情绪紧张、神经衰弱等问题。
而中医传统理论中有许多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舒缓压力,提高心理健康。
如中医推崇的经络按摩,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缓解身体疲劳。
还有草药泡脚,可以通过脚部的经络与内脏器官相通,起到调节气血的作用。
此外,中医还提倡适当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平衡身心。
3. 睡眠养生睡眠是身体得到休息与恢复的重要环节,而中医注重养生的方法也很重视睡眠的调理。
中医认为,睡眠质量与五脏的功能密切相关。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睡眠问题可能与五脏的功能失调有关,可通过调理睡前饮食、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适当按摩等方法来改善睡眠质量。
三、养生之道的实用建议1. 注意饮食搭配合理的饮食搭配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优秀教案
24课题: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养生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养生的健身方法。
二、教学重点:本节重点是了解我国传统养生思想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难点是系统学习传统养生产生发展和各流派的学术观点。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1布置预习。
这部分教材内容,文字量虽然不多,但其间夹杂着一些难认的字和文言词语,但有一定的可读性。
如能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能先阅读课文,教师讲解时,可比较容易地理解。
2讲解第一部分内容时,应注意的事项:(1)讲清养生的概念,使学生对养生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并使学生明了养生是与古人追求长寿相联系的。
(2)了解我国传统养生的发展概况和各历史阶段最简要的特点,有的只做一般介绍,不必加以评论。
3第二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指导学生阅读和讲授时,要着重注意:整体观理论是传统养生思想基础,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核心,以经络互相联系的整体。
人体各个系统、器官是有机联系的,脏腑之间相互依赖,以维护内环境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我国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从整体观出发,主张促进人体整体的平衡和稳定,注重全身性的防衰保健措施。
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概括起来讲,主要有:气功养生、太极拳养生、导引、按摩保健等。
五、主要内容1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和发展2养生学说(1)元气论(又称气一元论)(2)阴阳学说3主要养生学派我国养生经历了先秦、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几千年发展,形成了许多学说流派。
养生家历代皆有,既见于医家,亦见于文、史哲诸学者中,可谓名贤辈出。
其主要流派有:(1)静神养生学派。
该学派是以安静调养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作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的学派。
静神思想倡始于老子、庄子,他们提出“归真返朴”、“清静无为”的理论,并编制了导引、吐纳等一整套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老子》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所为不死之药”。
《黄帝内经》继老庄之后,第一次从教学角度提出静神保养可以防病,并主张依据四时之气的特点来调养神气,这为该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无需用功夫深读。
重点应学习中国传统养生的理论与方法,并付诸实践,形成习惯。
二、我国传统的养生基础理论知识(一)天人合一理论天人合一论是传统养生中顺应自然养生方法的理论基础。
中国养生家将人体养生活动置于一个大的系统环境中去考虑和认识,按自然法则的规律来养护生命,从而构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认为人体内环境系统与外部客观自然环境系统是统一的。
《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人是受天地之间的变化规律支配的,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直接影响到人体生理变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故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
”养生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变化,“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利用自然变化的规律来进行养生实践活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人天观不只是“顺天”、“顺乎自然”,而是用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生命与自然规律的关系,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主动进取的精神去探索和追求人类的健康和长寿。
(二)形神共养理论形,指形体。
神,指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
形神共养既要注重形体的养护,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整。
使形体康健,精神健旺,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稳发展。
中国传统养生学认为:神和形是构成人体生命的两大要素,缺一不可。
形是神之宅,而神为形之主。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善养生者,不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
”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所附,神与形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魏末晋初的著名养生家城康说:“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
”神的生机旺盛,是建立在形体健康的基础上的,所以,欲养神,必先养形。
另一方面,神的昌盛与否,也直接影响形的盛衰存亡,《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在《神灭论》中说:“形神相即”“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主要保证,形神共养是延年益寿的主要手段。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黄帝内经养生论《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
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针对衰老产生的机理,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期达到防病延衰的目的。
从人体固有的精、气、神立论到人与自然的整体运动观,指出养生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于四时,内外安和,恬淡虚无,合同于道。
同时强调道德性格涵养,动静结合,防正饮食劳倦,六淫外侵,七情内伤,七损八益,做到形神统一,内外统一,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养生论的理念及方法。
1 坚固五脏,充实肾气《黄帝内经》中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下指导建立起来的。
“天人相应”为《黄帝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中医养生的精髓。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天赋寿命当在百岁以上,其所以夭亡的原因,就在于不知养生的缘故。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生长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五脏功能自然盛衰变化的生理过程,其中尤以肾气的自然盛衰为关键,正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男女之壮也,并始于肾气盛实;其后也,亦由于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肾,此故总以肾结之”。
正由于肾气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所以保持肾气充实,延缓肾气的自然衰减限期,是减慢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方面由于肾为元气之根,“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后天脏腑之气对肾气的滋生,又是充实肾气的重要保证。
故而《黄帝内经》在强调肾气根本作用的同时,也重视脏腑功能盛衰对衰老过程的影响,如《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说明加强后天的调养,保持脏腑之气的旺盛来充养先天肾气,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
由此可见,养生的任务就在于运用各种方法,保持五脏精气,尤其是肾气的充实,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衰老的过程。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精选)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中医养生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以人的整体健康为重点,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身心的平衡和调和。
中医养生理论基于阴阳五行学说,并结合了中草药、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
一、阴阳学说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阴阳学说,这是指宇宙存在的两种相互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
在中医养生中,健康被定义为阴阳平衡的状态。
阴阳失衡被认为是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
因此,实现阴阳平衡被视为中医养生的基本目标之一。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指将事物划分为五个元素:木、火、土、金和水。
每个元素代表不同的器官、组织和功能。
中医养生通过调整五行的平衡,促进人体的健康。
例如,通过食物和草药的调配,可以增强或减弱某个元素的能量,从而恢复健康。
三、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和血是人体内两种重要的生命能量。
气负责调节人体代谢和活动,而血则负责供应营养和氧气。
中医养生通过调理气血的平衡,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一些常见的养生方法包括气功和食疗。
四、阴阳五行与饮食保健中医养生非常注重饮食对健康的影响。
根据阴阳五行学说,食物被分为寒热、阴阳和五行的不同性质。
对于身体过热或过寒的人群,需要食用具有相反性质的食物以达到平衡。
此外,在特定的季节和气候条件下,中医也建议人们食用有助于调节体内能量的特定食物。
五、针灸与按摩疗法针灸和按摩是中医养生中常用的治疗方法。
针灸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来调整体内的能量流动,促进健康。
按摩则通过压迫和推拿来促进血液和气体的流动,以及松弛肌肉和缓解压力。
这些疗法在中医养生中被广泛应用,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预防疾病。
六、中草药的运用中医养生中,中草药被广泛使用来维持健康。
中草药可以根据特定的症状和体质来调整体内的能量。
例如,对于缺乏精力和容易疲劳的人,可以使用补益草药;而对于体内湿热问题的人,可以采用清热利湿的草药。
中草药的使用需要经验丰富的中医师的指导,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总结: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
浅析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动极牛阴的原理 ,只有动静兼修才篚达到阴阳平衡 ,产生旺盛 的
咔 j , ,
f =) 整捧脱 理 论
我国传统医学把人体看成是天人合 一的 ,精气神三位 一体 的,以五脏为核心 。以经络互相 联系的整体。一方面 ,在天人合
中,它随着人们对发病原理认识的逐步深化 ,以及中国古代哲学
和各种 自然科学的渗透而不断充实、完善。商周史料的典籍 《 尚
书>中称 : “ 五福 , “ 日寿 , 日富,三 日康宁 ,四日修好 一 二 德,五 曰考修命 。 其中 “ 。 寿” 康宁” “ 考修命 都是关于对 健康长寿的要求 。春秋战 国时的有很大有影响 的是 < 黄帝 内 经> ,其中如 “ 饮食有节 ,起 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浅 析 我 国 传 统 的 养 生 理 论 与 方 法
12 0 辽 宁 省朝 阳县 柳 城 高 中 王 紫峰 200
【 摘 要 】 介 于传 统 的养 生 理论 与方 法 对现 代 生 活 的影 响 越 来越 大 ,本 文 主要 从 我 国传 统 养 生浩 瀚 的 典籍 中 ,概 括 l l 几 个观 点 和 养生 的 几种 方 法 ,供 大 家在 热 衷 于 养 生过 程 中进 行 参 考 。
阴阳调 理 整体 观 五 禽戏
达到防病 、治病、保健 强身 ,增智延年的目的 。再次 ,以五脏为
关 链 词 】传 统 养 生 天人 合 一
人类进入2 世 纪,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们更加 1
关注 自身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更加注重养生理论的学习和 养生方法的实践。而且我国古代有很多的养生家,既见于医、宗
而修其天命 的思想得到较大发展. ( )形神 相 因学说 一
十大古法养生
十大古法养生古代养生方法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下,掌握古法养生,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心健康。
本文将介绍十种古法养生方法,以帮助读者改善生活品质。
一、中医调理:中医养生是我国独特的宝贵文化遗产。
通过中医的理论与诊疗方法,人们可以了解自身的体质差异,并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习惯,以达到滋补调理身体的效果。
二、太极养生: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兼具运动和养生的双重效果。
通过太极的练习,可以促进身体循环系统的血液流动,增强体力和协调性,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平衡。
三、传统饮食:中华传统饮食讲究季节搭配和食物属性的平衡。
如冬季食用温热的食物,夏季多吃清凉解暑的食物等。
合理的食物搭配可以提供各种必需的营养物质,保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四、茶艺养生:中国传统茶文化,将茶叶与养生结合得淋漓尽致。
茶叶中的茶多酚、氨基酸等化学成分对人体有多种益处,如抗氧化、提神醒脑等。
品茶不仅可以享受茶的香气和口感,同时也是一种舒缓心情、陶冶情操的方式。
五、针灸按摩:针灸和按摩疗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通过刺激身体的穴位和经络,可以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气血循环,缓解各种疾病和不适。
这些古老而有效的疗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
六、气功疗法:气功通过运用正确认识、调控呼吸和锻炼身体姿势等方法,来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练习气功可以改善体质、增强自愈能力,预防疾病。
七、草药疗法:中草药是中医养生和治疗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草药,可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抵抗疾病。
常见的中草药有人参、黄芪等,其有效成分可以帮助促进身体的健康。
八、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的空气,参与户外活动,可以增加身体的活动量,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例如登山、徒步旅行、慢跑等运动方式,都有助于舒缓疲劳,养护身心。
九、音乐疗法:音乐对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聆听悦耳的音乐,可以减轻压力、放松心情,缓解各种情绪烦躁和不适感。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这些理论和方法以其独特的观点和实践经验,为人们的健康和长寿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探讨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包括中医养生、气功养生、饮食养生和运动养生等。
一、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之一,它以中医学的理论为基础,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在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同时,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注重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认为阴阳失衡是疾病的根源。
通过调整饮食、养生行为和精神状态等方式,来平衡人体的阴阳。
例如,中医养生强调五脏六腑的调养,通过药膳食疗和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调整脏腑的功能,以保持人体的健康。
二、气功养生气功是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之一,它强调通过调节呼吸、运动和意念等方式来调整和增强人体的气机,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气功养生注重气的调养和运用,认为气是人体的生命能量。
通过练习气功功法,如太极拳、气功疗法等,可以增强体内的气血循环,调整脏腑功能以及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三、饮食养生饮食养生是我国传统养生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食材搭配来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改善身体状况和增强免疫力。
饮食养生强调平衡首要,推崇谷中取半、五谷杂粮、百姓菜食等理念。
此外,饮食养生还注重吃时、吃量、吃法等方面的调整。
例如,不暴饮暴食,禁忌过饱和过饥,嚼食慢咽等。
四、运动养生运动养生是我国传统养生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强健身体,使人体保持活跃状态,提供健康和长寿的条件。
运动养生注重锻炼全身肌肉、腰腹肌肉,增强心肺功能,提高人体的代谢率,从而降低患病的风险。
常见的运动养生方式有太极拳、气功、养生跑步等。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是丰富多样的,包括了中医养生、气功养生、饮食养生和运动养生等方面。
这些养生方法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气机、改善饮食结构和食材搭配,以及适当的体育运动等方式,为人们提供了健康和长寿的指导。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教学设计高一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全一册
1.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树立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观念,认识到养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激发学生探索和实践传统养生方法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健康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健康公益事业。
(4)多元评价: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关注。
(2)新课讲解:以讲解、演示、互动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
(3)实践锻炼: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练习,亲身感受传统养生方法的独特魅力。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为自己或家人制定一份养生计划,包括饮食、锻炼、作息等方面,要求具体、可操作,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和交流。(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2.深入了解一位我国古代名医(如华佗、扁鹊等)的养生观点和贡献,撰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他的认识和理解。(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3.选择一种传统养生方法(如太极、八段锦等),坚持每天练习,记录一周的锻炼心得,包括动作要领、锻炼效果、身心感受等。(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4.收集有关传统养生饮食原则的资料,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作一份养生食谱,并简要说明食谱的制定原则。(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5.拍摄一段关于传统养生方法的短视频,展示其动作要领和锻炼效果,时长不超过5分钟。
注意事项:
1.作业要求具有实际操作性,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黄帝内经》的中医养生与健康教育
黄帝内经的中医养生与健康教育1. 简介《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也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文献之一。
它记录了古代医家对人体结构、气血循环、疾病发病机理以及保健养生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生与健康,而《黄帝内经》对于中医养生和健康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中医养生理论《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许多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其中包括阴阳平衡、五行调理、脏腑功能调节、气血运行等等。
这些理论和方法可以指导人们如何通过饮食调理、运动锻炼、情绪管理等方式保持身心健康。
•阴阳平衡:《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的阴阳失衡是引起各种疾病的根本原因。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作息时间以及情绪管理等方式,可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五行调理:《黄帝内经》中将自然界的万物分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
每个人体都有五脏对应五行,通过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可以调节身体的能量平衡。
•脏腑功能调节:《黄帝内经》强调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配合作用。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以及采用草药等方法,可以有效调节脏腑功能,促进健康。
•气血运行:《黄帝内经》指出气和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通过正常呼吸、适度锻炼等方式,可以保持气血畅通,增强身体免疫力。
3. 健康教育实践基于《黄帝内经》中医养生理论,开展健康教育实践十分重要。
下面列举了一些具体措施:•普及相关知识: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等形式向公众普及《黄帝内经》中医养生的知识。
讲解理论,示范实操,并提供书籍和资料以供参考。
•传统文化活动:举办传统文化活动,例如中华医学文化节、中医药健康嘉年华等,以增强公众对中医养生的认知和兴趣。
•制定个人养生计划:根据《黄帝内经》的原理,制定适合个人的养生计划。
包括饮食、运动、情绪管理等方面,并进行持续跟踪与评估。
•知识宣传与推广:利用互联网和现代科技手段,在各种媒体平台上推广《黄帝内经》中医养生的知识。
包括编写文章、发布视频等,让更多人了解与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任课教师:刘勇课次:01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养生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养生的健身方法。
二、教学重点:本节重点是了解我国传统养生思想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难点是系统学习传统养生产生发展和各流派的学术观点。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1.布置预习。
这部分教材内容,文字量虽然不多,但其间夹杂着一些难认的字和文言词语,但有一定的可读性。
如能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能先阅读课文,教师讲解时,可比较容易地理解。
2.讲解第一部分内容时,应注意的事项:(1)讲清养生的概念,使学生对养生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并使学生明了养生是与古人追求长寿相联系的。
(2)了解我国传统养生的发展概况和各历史阶段最简要的特点,有的只做一般介绍,不必加以评论。
3.第二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指导学生阅读和讲授时,要着重注意:整体观理论是传统养生思想基础,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核心,以经络互相联系的整体。
人体各个系统、器官是有机联系的,脏腑之间相互依赖,以维护内环境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我国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从整体观出发,主张促进人体整体的平衡和稳定,注重全身性的防衰保健措施。
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概括起来讲,主要有:气功养生、太极拳养生、导引、按摩保健等。
五、主要内容1.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和发展2.养生学说(1)元气论(又称气一元论)(2)阴阳学说3.主要养生学派我国养生经历了先秦、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几千年发展,形成了许多学说流派。
养生家历代皆有,既见于医家,亦见于文、史哲诸学者中,可谓名贤辈出。
其主要流派有:(1)静神养生学派。
该学派是以安静调养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作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的学派。
静神思想倡始于老子、庄子,他们提出“归真返朴”、“清静无为”的理论,并编制了导引、吐纳等一整套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老子》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所为不死之药”。
《黄帝内经》继老庄之后,第一次从教学角度提出静神保养可以防病,并主张依据四时之气的特点来调养神气,这为该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该学派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
静神可以抗衰延年,因为神主持生命,人的思虑、智、志、意、魂等均由神所主,主张神气清静风守,不宜躁动妄耗。
强调要少私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动,以保持神气清静,促进健康。
(2)动形养生学派。
该学派主张以运动形体来保养生命。
《吕氏春秋》强调精气神与形体的统一,是生命的根本。
如《尽数篇》:“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也”。
该学派主张动,提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肿、为风;处目则为蔑、盲;处鼻则为鼽、为窒;处腹则为胀、为府;处足则为痿、为蹶。
”(3)调气养生学派。
该派的宗旨是调气(调养真气)作为主要途径来保养身体,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黄帝内经》提倡以调摄真气来病延,开了该学派的先河。
该学派认为,气是生命的要本和动力,充满全身,无处不到,具有抗邪防病的功效。
(4)固精养生学派。
该学派是主张通过固摄阴精,使之充盈内守,以因摄肾精为主要途径,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先秦时养生学家管仲首先提出固精思想,他在《管子·内业篇》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
他还提出存精的具体方法:“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摧,福自归”,即节欲存精,这为该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该学派认为,精是构成人体及促进生长发育的基础,阴精贵在充盈固秘,则人体得养,精力旺盛,强健长寿。
肾精难成易志,赖脏腑之精的充养才能旺盛不衰。
固精的前提和关键是收心和正心。
因而主张节情欲,以防阴精妄耗,倡导晚婚。
(5)合度养生学派。
该学派是主张通过合度去泰的方法,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战国后期思想家、养生家韩非提出:“谨修所事,待命于天毋失去要,乃为圣人。
”这即是说,谨慎从事本职工作,静待天命归,不要超过额定限度。
反之要失去限度,任其纵横,最终必然会损伤身体乃至性命。
所以养生必须“去泰”,也就是舍弃某种安泰的享受。
美味佳肴,吃起来很顺口,但往往于身体不利。
修饰妆容,大可取悦于人,可又要损耗精力。
“故而去泰,身乃无害”。
合度,即是合乎尺度,度可释为计量标准,合度也可以说是适中不走极端。
孔子在《孔子家语》中说:“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夫。
”孔子主张动静结合,要有节度。
清代名医董凯钧,十分重视调摄之术,主张切忌极端的“动”或“静”,贵在静中寓动、动中寓静、动静结合、尺度适度。
现在看来这符合科学和辩证的养生保健观,对今人有很大启示。
4.传统养生内容与特征传统养生学的内容非常丰富,本节是按《实用中国养生全书养生方法卷》分为8类。
(1)情感调谐人的情绪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和活动方式,改变人的脏腑功能状态,从而导致生理或病理方面的变化。
情感调谐法主要讲述如何将消极的情绪因势利导地转化为积极的情绪,以保证人体精神与心理上的健康。
情感调谐包括:①自我调谐;②人际关系;③宗教、自由。
我国养生学非常重视人的情感活动对人的身体健康的影响,提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为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素问·举痛论》中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无病时可因情感活动过激而致病,既病后又可因情感过激而加重病情。
因此《内经》强调在养生锻炼时,不仅要练形,而且要练神。
我国养生学十分重视“养生莫若养性”,所谓“养性”主要是指道德修养,如理想、情操精神生活。
去掉私欲杂念,保持乐观情绪、开朗性格、高尚涵养,是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首要条件,是我国养生之道的核心内容。
(2)生活起居《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的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则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衰也。
”这段经文对饮食、生活起居如何进行养生提出了精辟的论述,是很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人的身体好比一部精密的机器,只有有节奏地运转,才能减少损失,永葆健康。
有节奏有规律的生活、学习,合理安排一天的休息、饮食、睡眠、生活卫生、身体锻炼,使之形成制度化和养成习惯,对于人的健康长寿有着重要意义。
休息方式中主要是睡眠,我国养生说十分重视睡眠的科学,认为:“少寐乃老年人大患”,主张老人以睡眠长为好,而且创造了许多诱导睡眠的好方法。
(3)饮食调理“民以食为天”,饮食调理就是从养生角度,向人揭示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其疗、补作用。
它主要包括:保养脾胃、饮食有节、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忌口等。
《内经》谈到上古人“尽终其天年,度百风乃去”经验之一,就是“饮食有节”,“节”即是节度、节制。
要求吃饭时间有规律,即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不过冷过热,不暴饮暴食,食物的种类要调和合理,不偏食等。
若饮食不节便将产生疾病,甚至夭折。
《灵枢·五味篇》中说如不按时进餐就会“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4)房事调谐房事即性生活,也有称“房室”、“阴阳”、“合阴阳”、“交媾”等。
《孟子·告子》曰:“食色性也。
”《礼记·礼运》亦载:“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可见,房事不是可以忽视或弃而不顾的生活小事,它处理不当同样可以致人“半百而废”。
因此,古人有言:“房中之事,能杀人,能生人,故知能用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致死。
”所以古代养生家和医学家一向重视房事的调谐养生。
房事调谐主要包括:节欲保精;行房有度,合房有术;房事宜忌等内容。
(5)劳动运动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通病不和生。
”劳动养生法就是根据这一原理,通过劳动和各种运动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养生方法。
劳动运动包括:①劳动健身;②古代健身运动;③现代健身运动等。
祖国养生学向来重视劳动与运动对养生的重要意义。
而且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运动,古称导引与按踽。
导引为主动运动,按踽为被动运动。
《吕氏春秋·古乐篇》载为预防“民气郁瘀而滞着,盘骨瑟缩而不达,特作舞以宣导之”,舞也是运动锻炼的一种形式。
明代思想家颜元更明确指出:“一身动一身强”,运动可以“畅其积郁,舒其筋骨,和其血脉,化其乖暴,缓其急躁。
”“新陈代谢”、“吐故纳新”是人体保持健康、不断更新的基本条件,而劳动和运动,则是保证人体新陈代谢过程的极重要因素。
国外也有人说:“运动是健康的源泉。
”(6)气功调谐气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祖国医学珍贵遗产的一部分。
气功不但可以防病治病,增智益寿,还可以涵养道德,陶冶情操。
气功的种类很多,但主要通过“调心”、“调息”、“调身”的“三调”过程,增强了皮层和皮层下中枢系统的协调性,疏通经络气血,提高机体的修复和抗病能力。
气功调谐主要包括:吐纳、导引、内养、保健等内容。
(7)经络穴位经络穴位养生法是运用针刺、艾灸、按摩等中医学的治疗手段进行养生的一种方法。
针刺可以刺激人体的经络、穴位,起到调整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艾灸是借助艾火的热力,灸灼、薰熨穴位,达到温通经络、调养脏腑的效果。
按摩是通过“按”、“拿”、“点”、“推”、“揉”、“拍”等方法,对人体各部位经络、穴位进行推拿,而起到运行气血、疏理经络、健身祛病的功效。
三种方法各有所长,运用时,可以根据需要酌情选用。
(8)药物调理中药大多是天然物质,其中含有丰富的有效成分和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因此服药也是养生保健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药物调理可分有病调补、无病强身两类。
由于人体的身体状况、虚弱类别的不同,在运用药物调理时必须遵照中医“辩证论治”的原则,否则将造成“一日误补,十日不复”的不良后果。
所以在进行药物调理养生时,最好能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较为安全。
药物调理包括:(1)补气;(2)补血;(3)补阴;(4)补阳。
六、知识点1.养生概念和内涵。
2.我国养生思想产生和发展历程。
3.我国养生理论的几个流派。
4.我国养生基本原则和内容。
5.主要传统养生术介绍。
七、教学小结本次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认真参与养生模仿练习,勇于创新,在整个上课的过程中踊跃发言,把整个课堂气氛都充分的调动起来,教学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