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考卷题型抢分练:专题强化训练训练4有答案
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押题卷(四)历史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2024届高三押题卷(四)历史试题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证,山东在龙山文化时代至少有20座具有城墙、宫殿、祭坛、神殿、街道等建筑的城市。
也就是说,在现在潍坊、淄博、济南、聊城一线,大约每隔几十公里应有一座龙山文化城址。
据此可知,当时山东A.部落联盟势力日益壮大B.奴隶制日益走向成熟C.国家初始形态业已出现D.成为了中华文明中心2.内蒙古居延地区是汉代的边防重镇,上世纪在这里出土了大量汉代简牍。
简牍中的文书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既有官兵的请假报告、日常管理记录,又有关隘与关隘之间的秘密联络方式、皇帝下达的诏书、政府部门下达的律令等。
这反映出汉代A.民族之间关系较为复杂B.行政运行机制有所保障C.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加强D.政治等级秩序较为稳定3.唐代诗人李白在《大鹏赋》中,塑造了一个“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
即使是挫折失意,诗人仍不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折射出当时A.士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B.主流文学体裁的变化C.儒家伦理教化的作用凸显D.诗歌创作内容的革新4.北宋时期的植物谱录中,对花卉的分级定品主要包括以花卉自然性状为基准和以人间社会等级相比附两种路径。
发展到南宋时,道德因素一跃成为评判花卉等级的首要原则。
植物谱录中所记载的草木同样被纳入注重“韵”“格”“品”的道德体系中,并业已形成完备的等级序列。
南宋对花卉草木分级定品标准的调整A.表明文学世俗化倾向B.践行了格物致知的探求方法C.深受理学发展的影响D.适应了社会主流价值的变革5.从康熙末年到嘉庆五年,苏州地区的昆曲演出呈现显著变化,达官贵人的“家班”逐渐减少而民间职业戏班大量增多;戏院兴起,观众买票看戏,演出有了固定场所。
2020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考卷题型抢分练: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10 Word版含答案
训练10 世界近代史综合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山东烟台一模,31)史学家黄邦和说:“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就不可能出现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这表明“地理大革命”( )A.直接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B.实现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C.促进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D.奠定了欧洲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基础答案 C解析据材料“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就不可能出现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可以得出“地理大革命”促进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故C项正确。
2.(2017·山东菏泽一模文综,33)但丁在谈到公民与国王的关系时指出,公民不为他们的代表而存在,百姓也不为他们的国王而存在;相反,代表倒是为公民而存在。
材料反映出但丁( )A.鼓励公民追求生存自由B.重视公民的政治权利C.引用了“民贵君轻”思想D.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权利答案 B解析“公民”这个词汇,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政治范畴的概念,也体现了正在形成中的新兴资产阶级对政治权利的争取与追求,故B项正确。
3.(2017·江苏苏锡常镇一模,15)苏格兰领启蒙风气之先。
17 世纪末,苏格兰居民识字率高达75%,高校入学率居欧洲之冠。
1768年《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即在爱丁堡问世,科技在其中占很大分量,表现出鲜明的“苏格兰特色”,形成了英法启蒙并驾齐驱的生动局面。
“苏格兰特色”显示英国的启蒙运动( )A.注重知识普及B.热衷政治革命C.缺乏理性思考D.追求人性解放答案 A解析“苏格兰领启蒙风气之先。
17 世纪末,苏格兰居民识字率高达75%,高校入学率居欧洲之冠”表明英国的启蒙运动注重知识的普及,故A项正确。
4.(2017·山东菏泽一模单科,18)卢梭曾满怀热情地宣传:“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做人的资格。
”他向往人类原始的自然状态。
这反映了卢梭( )A.主张建立法制社会B.肯定人的宗教信仰C.极端的唯心思想D.推崇天赋人权答案 D解析据材料“卢梭曾满怀热情地宣传:‘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做人的资格。
高三高考历史冲刺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历史冲刺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24.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
这说明分封制A.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 B.实现了周王朝的长治久安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D.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25.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
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
这一规定A.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抑制了土地兼并C.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D.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26.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27.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
”“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
”这说明,元曲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28.史料记载,江南制造总局在整个洋务运动时期共翻译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7部44本,其中公法交涉类2部26本。
同一时期,京师同文馆共翻译西书25种,其中国际法与外国法类就占了5种。
这反映了A.内忧外患促使政府调整对外政策 B.向西方学习成为国人的共识C.洋务派运用国际法处理外交事务 D.洋务运动对传统观念的冲击29.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
高三历史三轮冲刺专项训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召开盐铁会议,以贤良文学为一方,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另一方,围绕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展开激烈辩论、桑弘羊认为富裕在工商,而不在农业;获利在交通,而不在耕种、……朝廷储备粮食,掌握货币,限制富人,调剂穷人,禁止拥有过多的财富,堵塞获得利益的途径,如此,家家户户都不愁吃穿了、……不控制货币发行,就会使真假同时流通。
豪强富足,就会互相倾轧。
国家统一铸钱,百姓就可不能三心二意;钱币由国家统一发行,百姓就可不能生疑。
……国家应控制资源,管理市场,平衡物价,待机守时,依轻重缓急之策管理百姓、﹣﹣桓宽《盐铁论》材料二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目的,但在重商主义下,消费者的利益,几乎都是为着生产者的利益而被牺牲了,这种主义好像不把消费看作一切工商业的终极目的,而把生产看作工商业的终极目的。
关于凡能与本国产物和制造品竞争的一切外国商品,在输入时加以限制,就显然是为着生产者的利益而牺牲国内消费者的利益了、……就任何一点说,限制或阻害商人、工匠及制造业工人的产业,都不是地主及耕作者的利益、这一不生产阶级越自由 ,他们之间各种职业的竞争越激烈,其他二阶级所需的外国商品及本国制造品,就将以越低廉的价格得到供给。
这种完全的贸易自由,使得他们在国内感到的那种最重要缺陷,在最适当、最有利的情况下得到填补。
……各种各类不同的工人,在整个政治社会中占其多数,凡足以改善多数人之生活,便永远不能视为有害于社会全体。
当社会最大部分的分子穷苦无依,则那个社会断然不能昌盛而安乐……文明国君主,为社会全体利益计,莫若拍卖王室领地,从而分配给人民、……人的本性是利己的。
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利己主义者的互相帮助只有在互利的基础上进行。
因此人们互相帮助的最合理的方法就是交换﹣﹣亚当斯密《国富论》(1)依照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桑弘羊经济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依照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当斯密经济思想与桑弘羊经济思想相比有何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考卷题型抢分练:高考题型分类训练 训练5 含答案
训练5 数据分析类1.下表为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中的统计表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上述变化的最大影响是( )A.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B.为官僚体制提供了高素质人才C.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参政机会D.有利于克服察举制任人唯亲的弊端答案 A解析材料中隋唐、北宋与东晋相比,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说明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其最大影响在于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稳定和巩固,故A项正确。
2.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
下表是关于“人丁”一词在《清实录》中出现次数的统计。
这直接反映出清代( )A.赋役制度的改革B.人身关系的变化C.土地制度的变革D.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 A解析据材料“‘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结合从康熙朝到嘉庆朝“人丁”一词出现次数减少,可得出赋役制度的改革,逐步实施“摊丁入亩”,政府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取消了人头税,故A正确。
3.据下面表格推断正确的是( )A.东汉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安史之乱对南方人口增长影响甚微C.玉米传入中国养活了众多人口D.明初休养生息政策推动了人口增长答案 D解析根据图表,不能体现东汉时期江南人口来自北方移民,以及这一时期江南的开发情况,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安史之乱使北方人口大规模南移,故B项错误;明朝初年新航路尚未开辟,不存在玉米种植的传入问题,故C项错误;明朝初年,国家刚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和休养生息的政策,是人口增殖的重要原因,故D项正确。
4.下面是有关民国初期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情况的统计资料。
此资料说明民国初期中国棉纺织工业( )A.在各行业中发展最快B.在迅速发展中蕴含着危机C.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D.获得了丰厚的利润答案 B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以发现从1914~1920年整个棉纺织业无论是从布机的台数还是纱锭的枚数都呈现增长趋势,因此是迅速发展,但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给民族工业沉重的一击,这从1921年布机数量未增加可体现,因此发展背后隐藏着危机,故B项正确。
2020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考卷题型抢分练:专题强化训练4(含答案)
训练4 明清时期一、选择题1.(2016·湖北华中名校高考押题金卷,26)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
这样做的目的是( )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C.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答案 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内阁本身不是法定的机构,其权力来自皇帝的授予,故A项错误;题干中主要谈“内臣”对“六部”的制约,与皇帝的行政负担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通过“内臣”对“六部”的制约其目的是限制六部,不是六部之间的制约,故C项错误;通过“内臣”对“六部”的制约其目的是限制六部,从而实现对六部的监督,防止权力泛滥,故D项正确。
2.(2017·四川达州一模,29)明神宗改变国家机构的运作机制:以内阁监控六部,六部监控部院,部院监控地方抚按,最后使“部权尽归内阁”。
这主要表明( )A.内阁替代丞相成为中央行政机构B.地方权力逐级归于内阁掌控C.六部摆脱皇权听命于内阁D.部分皇权转移到了内阁手中答案 D解析明朝内阁并非正式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提到的是中央机构的运转,未提及地方权力,故B项错误;明神宗以中央机构互相牵制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故C项错误;明神宗期望中央机构改革加强皇权,却使“部权尽归内阁”,故D项正确。
3.(2017·江苏联盟大联考高三2月联考,5)清代曾侍从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
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 )A.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C.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力D.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答案 D解析张廷玉作为军机大臣,“从不留片稿于家中”“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军机处官员小心谨慎说明其仅仅是君主集权的工具,需要时时提防君主的猜忌。
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考卷题型抢分练: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2 含答案
训练2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一、选择题1.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
这有助于( )A.提升民族认同B.化解民族矛盾C.继承华夏传统D.促进民族融合答案 D解析材料能提升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但并不是最终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对于民族矛盾的化解作用有效,但并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单纯一个称谓的变化对于华夏传统的继承有限,故C项错误;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皇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D项正确。
2.北魏均田制规定奴婢授田与平民相同,耕牛也可授田。
至唐初,唐高祖下令推行均田制,但取消了对奴婢、耕牛的授田。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门阀氏族势力的衰落B.政府掌握的土地数量减少C.均田制度的逐渐衰落D.部曲、奴婢的社会地位下降答案 A解析门阀氏族拥有着数量庞大的奴婢和耕牛,唐初取消对奴婢、耕牛的授田而不再对门阀氏族进行政策上的倾向和照顾,标志着门阀政治出现了势力衰落的情况,故A项正确;在唐初尤其是高祖年间,大量土地被抛荒,故B项错误;均田制度的逐渐衰落是在武则天时代而非唐初高祖年间,故C项错误;取消对奴婢的授田,确实标志着其社会地位的下降,但部曲(门阀贵族私人武装)的具体情况,我们无法根据材料得出结论,故D项错误。
3.南北朝时,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
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
“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反映出( )A.佛教盛行B.三教合一C.佛寺集中化D.佛教世俗化答案 A解析“舍宅为寺”的现象反映了佛教的盛行,故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道教和儒学的问题,故B项错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不能说明佛寺的集中,故C项错误;“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只能说明佛教与中国传统的结合,与世俗化无关,故D项错误。
2024届广东省高考冲刺模拟(三)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4年广东高考冲刺模拟卷(三)(本卷共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5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材料结论A龙山文化朱封大墓内,发现有各种精美陶器、骨器、玉器等随葬品的单人木椁墓。
龙山文化已经出现私有财产B 《尚书梓材》:“若兹监,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商朝时期原始民主传统形成C《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春秋时期流行华夏认同观念D 《史记·商君列传》:“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战国时期赋役加重趋势明显A.A B.B C.C D.D2.下图描述的是汉代前期军功阶层担任三公九卿、王国相和郡太守等官职的变化趋势,其趋势表明当时()A.君主集权不断加强B.实行重文轻武方针C.政治清明社会稳定D.道家学说地位稳固3.据如图可推知当时()A.南北方人口与经济水平存在差距B.黄河流域社会动荡及战争频繁C.南方地区郡县势力逐渐超过北方D.郡县制的实施引发了新的矛盾4.唐朝前期,土地若因人户逃逸而抛荒,官府通常会保护逃户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严厉禁止他人“盗耕种”。
到了宋朝,官府通常会将这些土地暂时代管,出租给农民耕种。
这一变化反映了()A.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B.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增强C.不抑兼并政策的推动D.朝廷面临严重财政危机5.朱熹主张“格物”应“穷天理”,不可“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
明末清初学者方以智则强调“律历、声音、医药”乃至“草木虫蠕”皆可“格物穷理”。
据此可知,方以智的思想()A.蕴含唯物主义色彩B.传播近代科技知识 C.承袭陆王心学D.背离程朱理学6.中国古代的“丁”多指成年男性,但清中期以后某些册籍中表示“丁”的数量却出现了小数,如道光年间《保宁府志》载当地丁数实为“15232.6894664丁”,又或者对“丁”的统计使用“升”“合”“勺”“撮”等粮食计量单位。
2020年高三历史三轮复习冲刺卷及答案
2020年高三历史三轮复习冲刺卷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2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
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践者有名无氏”。
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B.官僚政治逐步发展C.宗法观念彻底消亡D.社会阶层趋于平等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是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元代只有中央无地方的,中国只是其征服地,像英国的香港。
”此言论的实质是()A.元代通过行省制度大大加强中央集权B.行省制度使地方行政机构形同虚设C.元代的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是行中书省D.元代中央政府与地方的矛盾十分尖锐3.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
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
这种现象体现了()A.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B.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C.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D.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4.《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私营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5.“巨大的新的城市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而得到供养。
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有可能消除以前曾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甚至有可能使城市生活变得较可忍受、较合意……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发展。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论述()A.说明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B.证明城市生活方式被普遍欢迎C.认为粮食问题阻碍城市化进程D.指出世界城市化取得同步发展6.1932年11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主要职能在于对全国财政经济、工业原料、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土地及粮食和专业人士等进行调查研究。
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考卷题型抢分练: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1 含答案
训练1 先秦、秦汉时期一、选择题1.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
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
这种建筑布局( ) A.深受宗法影响 B.突出皇权至上C.体现宗教色彩D.利于邻里和睦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一个家族内体现的是血缘宗法,“长幼有序”“男尊女卑”体现的是宗族内的尊卑秩序,深受宗法制度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与皇权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家族内的长幼尊卑,与相信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的宗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家族内的关系,非邻里关系,故D项错误。
2.吕思勉说“以贵族食于人,可以攘族而居。
平民食人,必逐田亩散处。
贵族治人,其抟给不容涣散,平民治于人,于统系无所知”,故西周时期“宗法盖仅贵族有之”。
据此可知( )A.宗法原则与贵族政治密切相关B.小农经济不利于宗族体系的形成C.平民阶层不重视宗法血缘关系D.宗族的贵族化导致社会等级森严答案 A解析从材料可知贵族实行宗法制是与其权力、地位和财力相适应的,平民缺乏实行宗法制的条件,故A项正确;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模式,与西周时期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平民不具有实行宗法制的条件,与平民不重视宗法血缘关系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不出宗族贵族化带来等级森严的内容,故D项错误。
3.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生’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引文中“‘共生’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君主制D.郡县制答案 B解析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与材料中“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生’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阐述的是西周分封制,故B项正确;君主制与材料中“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不符,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中央集权,与材料中“地方分权体制”不符,故D项错误。
(新高考)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四)解析版
(新高考)2022届高考考前冲刺卷历史(四)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对于西周灭亡的原因,某同学选择以下两则不同材料进行探究。
由此可知()A.民族矛盾是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B.史料研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基础C.文献研究是还原历史的唯一途径D.流传广泛的历史典故应当是信史【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史记》和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记载都对西周灭亡的原因进行了研究,说明史料研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基础,故选B项;西周统治腐朽是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文献研究是还原历史的一种重要方式,不是唯一途径,排除C项;流传广泛的历史典故的真实性有时候也需要辨别真伪,排除D项。
2.魏晋南北朝,书法风气日盛,上至帝王公卿,下至文人士夫,莫不以擅书为荣。
从篆、隶、章草诸书体中衍生出真、行、今草等诸多书体,各种书体大体齐备。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是()A.九品中正制的推行B.儒佛道三教并行C.造纸技术取得突破D.上层社会的示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书法风气日盛,上至帝王公卿,下至文人士夫,莫不以擅书为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突破,相对廉价的纸张使得书法艺术得以发展,因此是造纸技术取得突破能够直接促使书法艺术得到发展,故选C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而材料讲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排除A项;儒佛道三教并行体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思想的变化,并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发展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材料描述了上层社会同样醉心于书法,也是材料中的现象,因此不能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发展的直接原因,排除D项。
2020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考卷题型抢分练: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20 Word版含答案
训练20 中国现代史综合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湖南邵阳二模,31)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
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
”这表明中国( )A.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B.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C.以法治作为反腐的工具D.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答案 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新时期法制的不断完善体现在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设上,而题目中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强调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并未体现立法为民的原则,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反腐,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1995年我国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此时邓小平的强调推进了依法治国的决心,故D项正确。
2.(2017·山东济南一模,31)1959年9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市场形势的回顾和展望”的社论,提到“关系民生最大的粮食零售量,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9%,比去年下半年增长了30.9%”。
这说明( )A.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B.大跃进造成中国城市人口猛增C.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成绩斐然D.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粮食短缺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可知当时的中国处在“大跃进”时期,据材料“关系民生最大的粮食零售量,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9%,比去年下半年增长了30.9%”可以得出大跃进造成中国城市人口猛增,故B项正确。
3.(2017·四川成都二模,31)1960年和1979年,中共中央先后提出了两个以“调整”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尽管相距近20年,但调整的重心都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
这两次“调整”都( )A.体现出计划经济的特点B.面临有利的国际形势C.全面纠正了“左”倾错误D.实现了经济体制转型答案 A解析两次调整都体现出了国家对经济的引导作用,故A项正确;1960年中国面临较为严峻的国际形势,故B项错误;1960年只是在经济领域纠正“左”倾错误,故C项错误;1960年后中国仍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考卷题型抢分练: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14
训练14 中国近代史综合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山东日照一模,28)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
这表明清政府( )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C.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D.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答案 C解析清政府彻底屈服于西方列强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而非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故B项错误;清政府眼中只有所谓的通商经济权,而相关的近代司法权和关税贸易权却极为淡薄,这是一种主权意识缺失的表现,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相关信息,清政府并非是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而是其在此时还尚未真正意识到相关的司法权等近代国家主权,故D项错误。
2.(2017·广东广州一模,30)据时人记载,武昌的政治口号之多,超于香烟广告之上,譬如“一切权力属于党”“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肃清反革命派”“拥护革命中心力量”“巩固革命联合战线”等,全城“几成一口号世界矣”。
该记载描述的现象反映了( )A.武昌起义获得成功B.国民革命运动扩展到武汉C.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领导权D.武汉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答案 B解析武昌起义获得成功与材料中的“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巩固革命联合战线”等不符,故A 项错误;国民革命时期,重视群众的力量,强调工农组成革命联合战线,与材料信息相吻合,故B项正确;中共取得革命的领导权是在南昌起义之后,此时武汉已经被国民党占领,故C项错误;武汉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材料中的“拥护革命中心力量”不吻合,故D项错误。
3.(2017·河南洛阳二模,29)在抗战时期,除了抗日正规军、民兵、抗日自卫队之外,各根据地还组织了少年先锋队、儿童团等各种团体,形成了广泛、全面和便捷的敌情情报网,因而“关于敌情的消息,往往在敌人动身之前,就从厨子、担水的、还有在据点内的地下工作者那里得到了。
2020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考卷题型抢分练:高考题型分类训练 训练4 Word版含答案
训练4 历史理解类1.(2017·江苏南京、盐城二模,1)《战国策·东周策》记载:“赵取周之祭地,周君患之,告于郑朝。
郑朝曰:‘君勿患也,臣请以三十金复取之。
’周君予之,郑朝献之赵太卜,因告以祭地事。
及王病,使卜之。
太卜谴之曰:‘周之祭地为祟。
赵乃还之’”。
据材料,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诸侯开始挑战天子权威B.宗法制度逐渐走向崩溃C.周王室地位已严重衰落D.神权取代王权管理国家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战国策·东周策》可判断当时是战国时期,赵国获取东周王室的祭地,周王感到担忧,郑朝为周王想了一个计策,以三十金贿赂赵太卜,趁赵王生病的时机,赵太卜占卜进言劝告,使赵王将祭地还给东周,由此可见,当时诸侯力量强大,周王室地位已严重衰落。
诸侯开始挑战天子权威是在西周后期,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宗法制度,故B项错误;周王室地位已严重衰落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到神权,故D项错误。
2.(2017·安徽黄山二模,24)有学者认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A.西周与秦以后的制度没有联系B.周秦制度的根本差异是分封制变为中央集权制C.作者对秦以后的“独制”持否定态度D.“大变局”指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答案 B解析秦朝及以后的朝代还是从西周政治之中继承了若干制度,诸如贯穿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宗法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可知,西周与秦朝制度一个根本的变化就是由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演变,故B项正确;该作者所陈述的仅是一种客观的史实,并没有夹杂个人的主观评判,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大变局”很明显指的是政治制度由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的转变而非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故D项错误。
2020年高考历史 三轮冲刺练习 西方现代史部分 四(20题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练习西方现代史部分四1.下图是有关美国“9.11”恐袭事件的政治漫画。
该漫画的主题是( )A.恐怖事件给地球环境带来灾难B.基地组织造成了世界局势紧张C.恐袭使美国战略重心发生转移D.美国借反恐大力推行霸权主义2. “经济全球化呼唤全球的共同参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集团完全有可能成为多极化进程中的必然组成部分。
在此背景下,多极化不应也不可能再重复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仅由几个大国主导,并以牺牲中小国家利益为特征的所谓‘均势’。
”这反映了多极化的实质是()A.强国意志和模式的输出B.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C.世界力量对比的均势化D.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过程3.2017年底,美国国务院宣布:美国决定不再参与联合国主导的《移民问题全球契约》的制定进程,称其“损害美国主权”。
国务卿蒂勒森在声明中说,美国不会支持会妨碍美国“行使移民法律和确保边境安全”这些主权行为的进程。
这一现象说明( )A.冷战思维依然左右新时期国际关系B.国际移民问题引发了反全球化运动C.美国奉行单边主义,排斥国际移民D.国际迁移成为文明演进的重要阻碍4.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仅有欧共体、东盟等少数区域集团组织。
今天,各种区域组织纷纷涌现,各种形式和规模的区域集团有30多个,参加的国家……有140多个。
区域集团的大量涌现反映了( )A.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B.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C.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D.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5.美国政府在1961年向尼日利亚政府提出了农业技术援助计划,批准使用23万美元的资金,用于与尼日利亚在农业扩展和培训领域内的技术合作项目。
它对刚果也有类似的技术援助项目。
美国政府这些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A.缓和东西方对峙状态B.促进非洲国家的经济繁荣C.同苏联进行冷战对抗D.消除全球发展中贫富差距6.有学者指出:二战后苏联的主要目标是,利用苏联的势力建立一个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的社会主义世界体系,而不是掀起一场全世界的社会主义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4 明清时期一、选择题1.(2016·湖北华中名校高考押题金卷,26)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
这样做的目的是( )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C.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答案 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内阁本身不是法定的机构,其权力来自皇帝的授予,故A项错误;题干中主要谈“内臣”对“六部”的制约,与皇帝的行政负担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通过“内臣”对“六部”的制约其目的是限制六部,不是六部之间的制约,故C项错误;通过“内臣”对“六部”的制约其目的是限制六部,从而实现对六部的监督,防止权力泛滥,故D项正确。
2.(2017·四川达州一模,29)明神宗改变国家机构的运作机制:以内阁监控六部,六部监控部院,部院监控地方抚按,最后使“部权尽归内阁”。
这主要表明( )A.内阁替代丞相成为中央行政机构B.地方权力逐级归于内阁掌控C.六部摆脱皇权听命于内阁D.部分皇权转移到了内阁手中答案 D解析明朝内阁并非正式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提到的是中央机构的运转,未提及地方权力,故B项错误;明神宗以中央机构互相牵制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故C项错误;明神宗期望中央机构改革加强皇权,却使“部权尽归内阁”,故D项正确。
3.(2017·江苏联盟大联考高三2月联考,5)清代曾侍从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
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 )A.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C.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力D.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答案 D解析张廷玉作为军机大臣,“从不留片稿于家中”“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军机处官员小心谨慎说明其仅仅是君主集权的工具,需要时时提防君主的猜忌。
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黑暗和残酷,不能说明军机处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黑暗和残酷,与欧美民主制度完全不同,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君主专制的强化,军机处对于皇权没有制约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军机处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故D项正确。
4.(2017·广东惠州三模,27)据记载,清代棉花的价格从康熙年间每斤五十至八十文上涨至道光年间的每斤二百至三百文。
据此推测,当时( )A.棉花产量大幅下降B.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中外贸易的迅猛发展答案 B解析材料反映棉花价格上涨,并不能说明其产量下降,故A项错误;棉花价格的上涨说明棉花需求增加,很显然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关,故B项正确;清朝统治者还是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中外贸易,故D项错误。
5.(2017·广东肇庆二模,26)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颂:“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
”这反映当时( )A.形成了全国性的市场B.手工业获得长足发展C.对外贸易发达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反映了明代境内交通南北东西畅通,商品交流无碍,国内市场统一,故A项正确;材料叙述的是明代的商业发展景象,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滇南……辽阳……岭徼……蓟北”,涉及的是对内贸易,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指代手工工场内的雇佣劳动关系,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6.(2017·安徽黄山一模,6)明清时期,流入日本的白银约2亿两,流入美洲的白银约4亿两,其中经由马尼拉流入的及经由欧洲和美国流入的各约2亿两。
当时大量白银的流动( )A.造成了中国小农经济的破产B.促成了亚洲的资本原始积累C.有力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展D.冲击着中国政府的对外政策答案 C解析我国小农经济的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白银主要流入欧洲和美洲等地,并且亚洲国家主要是封建国家,因此并未促成亚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白银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动,有利于加强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展,故C项正确;我国在明清时期仍然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并未受到冲击,故D项错误。
7.(2017·四川乐山一模,27)1757年,乾隆降旨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并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
该政策( )A.旨在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B.养成了国民的妄自尊大心理C.客观上迟滞了近代化起步D.成为近代列强侵华的导火索答案 C解析民族工业是中国近代的产物,故A项错误;清朝国民自大心理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故B项错误;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外交流,阻碍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转型,故C项正确;列强侵华的导火索是虎门销烟,故D项错误。
8.(2016·四川德阳四模,27)王阳明说:“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
理岂外于吾心哉!”王阳明旨在说明( )A.强调要正心诚意B.重视知行合一C.求理应于吾心中D.宣扬格物致知答案 C解析材料中王阳明认为理来自于人的本心,非诚意正心,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知行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理岂外于吾心”体现理植于心,故C项正确;格物致知为程朱理学的主张,而非陆王心学主张,故D项错误。
9.(2017·广东珠海一模,26)嘉靖皇帝曾指责王阳明“放言自恣,诋毁先儒,号召门徒虚声附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
这说明王阳明心学( )A.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B.背离了传统儒学C.没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D.致良知不合君主愿望答案 A解析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把个人的自省抬到成圣成贤的高度,以致上通天理,在客观上就不能不引起冲击“先儒”的后果,动摇人们对孔孟程朱的信仰,尤其是他还主张“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打破尊卑贤愚不可逾越的界限,倡导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这对长期受禁锢的人心是一种释放,具有思想启蒙的进步作用,故A项正确。
10.(2016·浙江嘉兴学考暨选考评估,6)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
这表明他( )A.有否定君主专制的意识B.提出经世致用思想C.宣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D.否定儒家治国理想答案 A解析君主专制之下君主拥有绝对权威,《日知录》中出现称臣为“父母”“人君”“万岁”,体现出反君主专制的意识,故A项正确;这些例子不能体现经世致用,故B项错误;这些例子是对三纲五常的否定,故C项错误;这些例子不能说明顾炎武否定儒家治国理想,故D项错误。
11.(2017·安徽师大附中高三新课标模拟,27)李贽主张“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
李贽的这些言论( )A.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B.主张发展人的个性C.否定了“天理”的存在D.抨击了道学的虚伪答案 B解析理学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而李贽批判理学,故A项错误;李贽主张“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体现主张发展人的个性,故B项正确;李贽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了“天理”的存在,但与材料“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无关,故C项错误;抨击了道学的虚伪,与材料“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不符,故D项错误。
12.(2017·山西晋中高三1月调研,26)理学之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
”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这段话的“本”是指( )A.孔子的《论语》B.孔孟之道C.宋明理学D.民本思想答案 B解析据材料“《论语》,圣人之语录也”可知,孔子的《论语》只是学习儒家思想的载体,故A项错误;据材料“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即今人不去学先贤的语录,而去学注释它们的后儒,是舍本逐末,可知顾炎武强调儒学的根本——孔孟之道,批判宋明理学舍本逐末,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顾炎武取儒学之本,舍宋明理学,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民本思想,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2017·四川成都一模,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初,制盐是一种力役,灶户必须生产食盐,而非灶户人群不得制盐。
因此,泉州盐场地区以制盐为主,农业次之,商业行为尚少。
明中后期,随着盐课折米、折银,泉州盐课与食盐脱离关系,福建运司系统减弱对灶户的人身控制,制盐从力役演变成较为纯粹的经济行为。
盐场地方人户可较为自由地选择谋生方式、致富手段,他们利用泉州濒海滩涂、优良港湾、近海航道等各种优势资源发展经济,促进盐场地区盐业、商业、农业、手工业及近海养殖业齐头并进。
——据叶锦花《明代灶户制度变革与区域经济变迁——以福建泉州盐场地区为例》材料二清末民初,淮南煎盐的成本要高于晒盐14~16倍之多,每副盐灶须配置十亩甚至数百亩草地,广大盐民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生产形式谋求生存,盐商也伺机寻求更高利润的生财之道。
1914年张謇出任农林工商总长,一年之内颁布了4部条例,鼓励废灶兴垦。
他利用个人声誉领衔成立“农垦银行团”,组织几十家股东成立了大丰盐垦股份公司。
巨大的原棉需求导致1915年“废灶兴垦”的热潮在淮南盐区全面铺开。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到1937年,淮南垦区有集镇25个,轧花厂6个,纺织厂2个,榨油厂5个,诊所10个,合作社10个,小学54所,中学2所,雨量测候所10个。
——据林刚《张謇与中国特色的早期现代化道路——对淮南盐垦事业的分析》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泉州和淮南地区产业结构的相似变化,分别指出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泉州和淮南地区经济转型在性质上的不同,并分别评析政府在转型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1)变化:从盐业为主的单一经济走向产业结构多样化。
原因:泉州:商品经济的发展;赋税制度的调整(赋税征收白银等);匠户制度的变革(放松对灶户的控制);人口增加与社会流动加快;新航路开辟后国际市场的扩大。
淮南:传统制盐业弊端显露;中华民国成立,政府鼓励发展实业;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潮流;“一战”爆发后有利的国际形势;棉花市场需求扩大。
(2)不同:泉州的经济转型未能突破传统封建经济的范畴;淮南则属于近代意义的经济转型。
评析:明朝中后期,政府进行的赋税和户籍制度调整,适应了封建社会内部经济转型的需要,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但因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使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转型受阻。
(要求从两个角度评析)民国初期,政府鼓励发展实业,适应了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转型的需要,提高了民族资本家的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的投资热情;但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政府作用有限,转型十分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