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游戏《影子上有眼睛》教案及反思.doc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影子的“眼睛”》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影子的“眼睛”》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14393d0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ee.png)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影子的“眼睛”》含反思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影子的“眼睛”》含反思「篇一」活动目标:1、认识各种类型的桥,懂得桥的用途。
2、认识“临江大桥”,知道“临江大桥”是吉林市最漂亮的、最具特色铁索桥。
3、激发幼儿热爱家乡,以家乡为荣的情感。
活动准备:各种桥的图片,如:南京大桥,赵州桥,虎门大桥,立交桥,人行天桥。
课前带幼儿观察附近社区的桥。
制作“桥”所需的各种材料。
活动过程:1、创编故事《两只小羊》引起幼儿思考:“人们想过到河的对岸有什么办法?”引出课题“桥”。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回忆并认识各种各样的桥。
3、认识“临江大桥”,向幼儿讲解虎门大桥是我国甚至世界上最长的铁索桥,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4、引导幼儿讨论桥的用途。
5、出示图片,认识特殊种类的桥:立交桥和人行天桥,并了解他们的用途。
6、和幼儿一起用收集的各种材料制作一座“桥”。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影子的“眼睛”》含反思「篇二」目标:1、通过各种感官对比感知,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物理特性和水能溶解特定物质(糖、盐等)的化学特性。
2、了解水的用途,知道节约用水。
3、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培养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关注。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准备:1、每桌一杯清水,一杯牛奶,一杯醋2、小勺子,吸管,温开水,盐、白砂糖3、彩色塑料物件,石头,洗衣粉活动一: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过程:(一)引导活动,猜谜语,激发幼儿的兴趣"手抓不起,刀劈不开,洗脸洗手,都叫他来"(二)基本活动1、水是没有颜色的出示一杯牛奶和一杯水,让幼儿比较,说出:牛奶是什么颜色的?水呢?2、水是没有气味的出示一杯醋和一杯水,幼儿闻一闻醋,再闻一闻水,说说水有没有气味3、水是没有味道的幼儿尝尝甜牛奶,尝尝醋,尝尝水,比较:水有没有味道?4、水是透明的在牛奶杯中和水中各放一块颜色鲜艳的糖,对比观察:为什么牛奶中的糖块看不见?水中的看得见?5、小结:水是无色,无味而且透明的活动二:过程:(一)引导活动1、出示两杯开水,一杯放了糖,一杯没有放糖,问:这两杯水一样吗?看上去一样,喝一喝呢?2、请个别的小朋友尝尝3、问:为什么这杯水会是甜的?(二)基本活动1、引导幼儿对比观察糖和水的颜色味道,分别是白与无色,甜与无味2、将白糖放进水里轻轻搅动,慢慢的,糖不见了,白糖到哪里去了?3、用吸管吸一口水,看看味道怎么样?4、再用盐做一次实验5、小结:水能溶解糖和盐(三)巩固活动1、讨论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里?2、让幼儿把老师提供的石头,彩色塑料物件,洗衣粉等东西放在水里,过一会儿或搅动一下,看看哪些东西不见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3、提醒幼儿回家继续做类似的实验活动三:讨论水有什么用途呢?小朋友应该怎样节约用水?教学反思首先我以和水玩游戏来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引起小朋友们感兴趣想玩这个游戏。
中班科学游戏教案及反思《影子上有“眼睛”》
![中班科学游戏教案及反思《影子上有“眼睛”》](https://img.taocdn.com/s3/m/b8983add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ba.png)
中班科学游戏教案及反思《影子上有“眼睛”》一、教学内容《影子上有“眼睛”》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包括:引导幼儿观察和探索影子的形成与光的关系,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发现影子的变化,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知道影子与光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白布、剪刀、画笔、卡片等。
2. 学具:每组一张白纸、手电筒、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在教室内关灯,用手电筒照射一个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墙上的影子,引发幼儿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演示,让幼儿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讲解光与影子的关系。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每组用手电筒照射白纸,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如何使影子变大、变小、消失。
4. 游戏活动(5分钟)教师组织“影子猜猜看”游戏,让幼儿通过观察影子的形状,猜测是什么物品的影子。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影子上有“眼睛”2. 板书内容:影子形成原理光与影子的关系影子变化游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影子,画出影子的变化。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次活动幼儿参与度高,对影子的形成原理有了初步了解,但在引导幼儿观察影子变化方面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生活中的影子,了解不同物品的影子特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作业设计中的观察和绘画影子活动。
一、教学难点解析:理解影子形成原理1. 直观演示:通过手电筒照射玩具,让幼儿观察影子的形成过程,使幼儿对影子产生直观的认识。
中班科学影子的“眼睛”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影子的“眼睛”教案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3fd6d56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69.png)
中班科学影子的“眼睛”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指南》第四章第二节“影子的‘眼睛’”。
内容主要包括:1. 了解影子产生的原因及影子的基本特征;2. 学习通过影子的变化来判断物体的形状和方向;3. 探索影子与光的关系,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了解影子产生的原因及影子的基本特征;2. 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3. 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他们关爱动植物、关爱环境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影子产生的原因及影子的基本特征,学会通过影子的变化来判断物体的形状和方向。
难点:让幼儿探索影子与光的关系,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手电筒、玩具、卡片等。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手电筒、一份玩具或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抓影子”游戏,让幼儿初步了解影子。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影子产生的原因及影子的基本特征,让幼儿掌握相关知识。
3. 小组实验(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玩具或卡片的影子形状和方向,学会通过影子的变化来判断物体的形状和方向。
4. 探索影子与光的关系(10分钟)幼儿用手电筒照亮玩具或卡片,观察影子的变化,探索影子与光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影子产生的原因、影子的基本特征、影子与光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家里的物品,发现哪些物品的影子与物品本身形状相同,哪些不同,并解释原因。
答案:家里的物品影子与物品本身形状相同的有:桌子、椅子、书本等;影子与物品本身形状不同的有:地球仪、玩具车、灯笼等。
原因是地球仪、玩具车、灯笼等物品在光照下产生了透视现象,导致影子形状与物品本身形状不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游戏、实验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影子产生的原因及影子的基本特征,学会了通过影子的变化来判断物体的形状和方向。
幼儿园中班科学游戏教案及反思《影子上有“眼睛”》
![幼儿园中班科学游戏教案及反思《影子上有“眼睛”》](https://img.taocdn.com/s3/m/c0ef9d21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72.png)
幼儿园中班科学游戏教案及反思《影子上有“眼睛”》一、教学目标1.了解影子的基本特征,知道影子的产生与光的关系。
2.培养幼儿观察、探究、合作的能力,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3.培养幼儿勇于尝试、善于表达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发现影子的产生与光的关系。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观察影子,发现影子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准备1.教具:手电筒、各种小物品(如玩具、文具等)、白色幕布、透明胶带。
2.环境布置:将教室内的灯光调暗,准备好实验场地。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手电筒,引导幼儿观察手电筒的光线。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手电筒的光线可以照出什么吗?”(二)探索影子的产生1.教师将手电筒照射在白色幕布上,引导幼儿观察幕布上的影子。
2.教师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怎么产生的?”3.教师引导幼儿尝试用不同的物品放在手电筒和幕布之间,观察影子的变化。
(三)发现影子的特征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影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
2.教师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影子有什么特点?”(四)探索影子的变化规律1.教师引导幼儿尝试改变物品与手电筒的距离,观察影子的变化。
2.教师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影子的大小有什么变化?”(五)影子游戏1.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影子上有‘眼睛’”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影子的变化。
2.游戏规则: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一个手电筒和一个物品。
幼儿需要用手电筒照出物品的影子,并在影子上画上“眼睛”。
2.教师提问:“你们在这次活动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3.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反思,针对幼儿的表现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五、教学反思优点:1.教学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易于理解和接受。
2.教师引导到位,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探究、合作能力。
3.游戏环节设计新颖,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不足之处: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部分环节显得紧张。
2.部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对影子的认识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引导。
中班科学教案《影子上有“眼睛”》
![中班科学教案《影子上有“眼睛”》](https://img.taocdn.com/s3/m/075a6b36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41.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知道影子是由光线和物体的遮挡形成的,光线越强影子越短,光线越弱影子越长。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和探索影子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难点:让幼儿能够用语言描述影子的变化过程,并能够动手制作影子游戏。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幼儿观察影子的形成和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2. 操作法:让幼儿动手制作影子游戏,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 表达法:让幼儿用语言描述影子的变化过程,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影子的图片、手电筒、玩具等。
2. 环境:室内光线充足,能够形成明显的影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影子的图片,引起幼儿对影子的兴趣,引导他们观察和思考影子是由什么形成的。
2. 基本部分:a. 让幼儿观察手电筒的光线和物体的遮挡,引导他们发现影子的形成。
b. 通过改变光线的强度和物体的位置,让幼儿观察影子的变化,并能够用语言描述。
c. 让幼儿动手制作影子游戏,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 结束部分:通过总结本次活动的内容,强调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
4. 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和拍摄生活中的影子,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内容:1. 学习影子形成的科学原理,理解光线、物体和影子之间的关系。
2. 探索不同形状的物体产生的影子,认识影子的对称性。
3. 实践用日常物品进行光影游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七、教学步骤: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通过展示不同的影子图片,让幼儿回顾影子的形成和变化。
2. 进行光影实验,让幼儿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光线下的影子,引导他们发现影子的对称性。
3. 分组进行光影游戏,让幼儿使用日常物品(如玩具、书籍等)创作有趣的影子造型,并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感受。
中班科学教案影子上有眼睛
![中班科学教案影子上有眼睛](https://img.taocdn.com/s3/m/30bac39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79.png)
中班科学教案影子上有眼睛中班科学教案。
主题,影子上有眼睛。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
1. 影子的形成原理;2. 影子的特点;3. 影子与光线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 准备一盏强光的手电筒;2. 准备一些玩具或物品;3. 准备一块白色的墙壁;4. 准备一些卡纸和剪刀。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今天的主题,“影子上有眼睛”,并简单介绍影子的形成原理。
然后,教师拿出手电筒,打开手电筒,将手电筒对准墙壁,让学生观察手电筒在墙壁上形成的影子。
引导学生观察影子的形状和特点。
2. 实验探究(15分钟)。
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盏手电筒和一些玩具或物品。
学生用手电筒对准墙壁,观察不同物品在墙壁上形成的影子。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形状的物品在墙壁上形成的影子也不同?并让学生讨论并总结出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3. 制作影子图案(20分钟)。
教师给学生发放卡纸和剪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剪出不同的图案,然后将这些图案放在墙壁上,用手电筒对准,观察图案在墙壁上形成的影子。
学生可以在影子上画上眼睛、嘴巴等特征,让影子看起来像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4. 总结(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实验过程,总结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并让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影子图案,让其他同学猜猜这些影子是什么图案。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入了解了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同时,通过制作影子图案,学生也锻炼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生动有趣,又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影子的“眼睛”》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影子的“眼睛”》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d9dfbd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3c.png)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影子的“眼睛”》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光和影》,详细内容为《影子的“眼睛”》。
通过学习影子的形成,使幼儿了解光与影的关系,培养幼儿观察、探索、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知道影子是由光线照射不透明物体形成的,了解光与影的关系。
2. 培养幼儿观察、发现、表达日常生活中光影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影子是由光线照射不透明物体形成的,学会观察光影现象。
难点:让幼儿理解光与影的关系,培养幼儿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不透明物体(如玩具、书本等)、白布、画笔、卡片。
学具:每组一个手电筒、不透明物体、白布、画笔、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用手电筒照射不透明物体,让幼儿观察墙上的影子。
(2)引导幼儿讨论:影子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形成影子?2. 探索影子的形成(10分钟)(1)教师演示:将手电筒的光线照射到不透明物体上,让幼儿观察影子的形成。
(2)幼儿分组操作:每组用手电筒照射不透明物体,观察影子的变化。
(3)讨论: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与光线、不透明物体的关系。
3.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出示卡片,上面有不同形状的影子,让幼儿猜测是什么物体形成的。
(2)教师讲解:通过观察影子的形状,可以推测出物体的形状。
4.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给出几个物体的影子,让幼儿画出对应的物体。
(2)幼儿互相展示作品,讨论、交流。
5. 影子的“眼睛”(10分钟)(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影子上的“眼睛”是什么?(2)幼儿发现:影子的“眼睛”是不透明物体上的洞或空隙。
6. 影子游戏(10分钟)(1)教师组织幼儿玩“影子捉迷藏”游戏,培养幼儿观察、合作能力。
(2)幼儿互相分享游戏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影子的形成:光线照射不透明物体,形成影子。
2. 光与影的关系:影子的大小、形状与光线、不透明物体的关系。
中班科学影子的“眼睛”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影子的“眼睛”教案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65b4d6d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67.png)
中班科学影子的“眼睛”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教育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第二节《影子的奥秘》,详细内容围绕探索影子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用简单的物品制作"眼睛"来观察影子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认识到光与影的密切关系。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制作"眼睛"观察影子,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操作,制作"眼睛"观察影子的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白布、剪刀、透明胶带、画纸、笔。
2. 学具:每组一份手电筒、白布、剪刀、透明胶带、画纸、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在教室里用手电筒照射物品,让幼儿观察影子的产生,引导幼儿思考影子是如何形成的。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让幼儿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即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物体阻挡光线,产生影子。
3. 制作"眼睛"(15分钟)教师指导幼儿用画纸剪出"眼睛"的形状,并用透明胶带固定在手电筒上。
幼儿分组进行操作,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眼睛"的制作。
4. 观察影子变化(10分钟)幼儿用自制的"眼睛"观察不同物品的影子,发现影子的变化。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影子的大小、形状会发生变化?5.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用"眼睛"观察并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影子的形成原理2. 制作"眼睛"的方法3. 影子的大小、形状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物品,用"眼睛"记录下它们的影子变化。
中班科学教案影子上的“眼睛”
![中班科学教案影子上的“眼睛”](https://img.taocdn.com/s3/m/2456a64e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42.png)
中班科学教案影子上的“眼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光和影》的第二节,详细内容围绕“影子上的‘眼睛’”展开。
通过学习影子的形成原理,了解光与影子的关系,探索影子中的奇妙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影子的形成原理,理解光与影子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未知、勇于实践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光与影子的关系,掌握影子形成原理。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影子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白纸、剪刀、透明胶带、画笔、黑板。
学具:每组一张白纸、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一支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用手电筒照射白纸,让学生观察影子。
引导学生思考:影子是如何形成的?光与影子有什么关系?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影子形成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光与影子的关系。
3.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用白纸、剪刀、透明胶带制作一个“眼睛”的影子。
观察影子在光线下的大小、形状变化。
4. 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观察到的影子现象。
讨论:为什么影子会有这些变化?6. 拓展延伸(5分钟)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中观察不同物体的影子,并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1. 影子形成原理2. 光与影子的关系3. 影子观察与制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不同物体的影子,记录影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用画笔在白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或植物,观察在光线下形成的影子。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影子形成原理,理解了光与影子的关系。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践作业,鼓励他们在家中观察不同物体的影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影子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利用影子创造美?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未知、勇于实践的精神。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影子的“眼睛”》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影子的“眼睛”》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415fd92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79.png)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影子的“眼睛”》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光和影》,详细内容为《影子的“眼睛”》。
通过观察和探索,让幼儿了解影子的形成和特点,以及眼睛在影子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知道影子与光线的关系。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重点:观察、探索影子与光线的关系,了解眼睛在影子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白布、小玩具、卡片、画纸、彩笔等。
学具:手电筒、小玩具、画纸、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用手电筒照射白布,让幼儿观察影子的出现和变化。
(2)请幼儿尝试用手电筒照射不同物体,观察影子的变化。
2. 例题讲解(1)教师通过卡片讲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2)引导幼儿讨论影子与光线的关系。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分组,每组用手电筒照射一个玩具,观察影子的变化。
(2)请幼儿用画纸和彩笔记录影子的形状和颜色。
(2)讨论眼睛在影子中的作用,如何用眼睛观察影子。
六、板书设计1. 影子的形成原理图。
2. 影子与光线的关系图。
3. 眼睛观察影子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影子,记录下来。
作业要求:用画纸和彩笔描绘影子的形状,并注明影子的颜色。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探讨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作业要求:举例说明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皮影戏、影子画等。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掌握了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提高了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2. 拓展延伸:(1)开展“影子画”活动,让幼儿用影子创作有趣的画作。
(2)组织“影子戏”表演,让幼儿了解影子在传统文化中的应用。
(3)鼓励幼儿在家庭中寻找影子,与家人分享影子带来的乐趣。
中班科学游戏教案及反思《影子上有“眼睛”》
![中班科学游戏教案及反思《影子上有“眼睛”》](https://img.taocdn.com/s3/m/4389ed1f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3b.png)
中班科学游戏教案及反思《影子上有“眼睛”》教案:中班科学游戏《影子上有“眼睛”》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光的特性和光的传播方式。
2. 培养孩子们观察和探索的能力。
3. 帮助孩子们发展有关实验和科学游戏的兴趣。
教学准备:1. 提前准备好一个光源,例如手电筒或激光笔。
2. 在墙上或白纸上准备好一个适合作为“屏幕”的区域。
3. 准备一些小物体,例如纸板、玩具等,可以用来放在光线中形成影子进行观察。
4. 准备好一些问题,以便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思考。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与孩子们的交流,先引起他们对光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可以问:“你们知道光是怎么传播的吗?它会被什么阻挡?”等问题。
2. 观察:将光源对准“屏幕”区域,让孩子们观察在光线中放置不同物体时会形成什么样的影子。
可以引导孩子们注意到影子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等特点。
3. 探索:让孩子们自己尝试放置物体,观察并预测影子的样子。
鼓励他们尝试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物体,并观察结果有什么不同。
4. 总结:引导孩子们总结观察到的规律和现象。
例如可以问:“为什么物体的形状会在影子中显示出来?”等问题。
5. 拓展:可以通过引导孩子们探究其他有关光和影子的问题,例如透明物体的影子显示等。
6. 结束: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并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
反思:1. 教学内容设计得较为简单,适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能够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和兴趣。
2. 教学过程中注重观察和探索的环节,培养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中引导问题设计较为简单,可以根据孩子的回答情况适当调整问题的难度,以引导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4. 整个游戏过程设计得较短,可以适当延长游戏时间,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观察和探究,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5. 可以鼓励孩子们在游戏结束后,通过绘画、表演或口头描述等方式,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展示出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中班科学游戏教案及反思《影子上有“眼睛”》
![中班科学游戏教案及反思《影子上有“眼睛”》](https://img.taocdn.com/s3/m/3eb9164c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b.png)
中班科学游戏教案及反思《影子上有“眼睛”》一、教学目标:1. 通过游戏,引发幼儿对光线和影子的兴趣和好奇心;2. 让幼儿观察光源对物体的照射和形成的影子;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4.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 黑板、白板或大纸张;2. 灯泡或手电筒;3. 软毛笔、彩色纸、剪刀和胶水;4. 幼儿园房间或大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幼儿园房间或大厅里的灯光位置需要调整到较暗的程度,让幼儿感受到明暗的变化。
老师可以提问:“你们觉得房间为什么变暗了?”引导幼儿思考光的来源和作用。
2. 提出问题:老师在黑板、白板或大纸张上画一个小人,然后拿着灯泡或手电筒,把光照在小人身上,观察并提问:“你们注意到了什么?为什么小人的身体上出现了影子?”引导幼儿观察光线照射物体后形成的影子。
3. 游戏开始:-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有一个剪影小组长和其他小朋友充当观察员;- 让小组的剪影小组长用彩色纸和剪刀制作一个小人的剪影;- 剪影小组长站在墙上或白纸上,其他小朋友用灯泡或手电筒照在剪影小组长身上,观察并描绘他的影子;- 小朋友们可以用软毛笔在白纸上画出他们观察到的影子形状,然后用剪刀把它剪下来,用胶水将剪下来的影子粘贴到剪影小组长的后面,形成“影子上的眼睛”。
4. 游戏展示:每个小组可以展示他们制作的剪影小人和影子,其他小朋友可以发表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四、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幼儿对光线和影子的兴趣被有效引发,通过亲身参与制作和观察,他们积极参与了游戏,掌握了光线照射物体形成影子的基本原理。
2. 游戏设计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幼儿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培养了观察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通过剪影小组长的角色设置,培养了幼儿的责任心和表达能力。
4. 在游戏展示环节,幼儿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想法,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是被认可和肯定的。
综上所述,通过《影子上有“眼睛”》这个科学游戏,幼儿在实践中掌握了光线和影子的基本原理,培养了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并在团队合作中得到了成长和认可。
中班科学教案影子上有眼睛
![中班科学教案影子上有眼睛](https://img.taocdn.com/s3/m/ddb484bc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ef.png)
中班科学教案影子上有眼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光和影》的第三节“影子上有眼睛”。
详细内容包括:影子的形成原理、生活中的影子现象、影子与眼睛的关系以及影子游戏。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知道影子与光源、物体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幼儿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影子现象,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通过影子游戏,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影子与眼睛的关系。
教学重点: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影子现象,以及动手操作影子游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白布、各种形状的卡片、画有眼睛的影子卡片。
2. 学具:剪刀、胶水、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用手电筒照射不同形状的卡片,让幼儿观察墙上的影子,引导幼儿讨论影子是如何形成的。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画有眼睛的影子卡片,讲解影子与眼睛的关系,让幼儿了解眼睛对影子的影响。
3.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两人一组,互相给对方的影子画上眼睛,观察影子的变化。
4. 影子游戏(10分钟)5. 影子创作(10分钟)幼儿用画纸、彩笔和剪刀,创作属于自己的影子画。
六、板书设计1. 影子上有眼睛2. 内容:影子形成原理影子与眼睛的关系影子游戏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影子现象,用画纸和彩笔记录下来,并分享给老师和同学。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观察他们在影子游戏和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多观察、发现影子现象,将科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
同时,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幼儿的影子探索过程,增进亲子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幼儿对影子形成原理的理解。
2. 例题讲解中,幼儿对影子与眼睛关系的认识。
3. 影子游戏和创作过程中,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2024年中班科学影子的“眼睛”教案反思
![2024年中班科学影子的“眼睛”教案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358933d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6c.png)
2024年中班科学影子的“眼睛”教案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影子的基本特征,知道影子是物体遮挡光线产生的。
2.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影子的能力,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1.影子的产生和特征2.影子的变化3.影子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出示一个手电筒和一个不透明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个现象叫什么?(2)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影子是物体遮挡光线产生的。
2.探索(1)教师分发手电筒和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影子的变化。
3.发现(1)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影子?影子有哪些作用?4.合作与分享(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影子表演”,让学生合作创作一个影子故事。
(2)学生分享自己的影子故事,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2)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影子的基本特征,观察影子的变化,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创作影子故事。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对科学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2.教学不足(1)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操作不熟练,需要教师个别指导。
(2)在影子表演环节,部分学生合作意识不强,需要教师引导。
3.改进措施(1)在实验环节,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减少操作时间。
(2)在影子表演环节,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分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加强课堂管理,确保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4.教学启示(1)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3)加强家校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影子教学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重难点补充:1.教学过程细化和对话设计:导入部分:教师:“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在阳光下玩过手影游戏?你们知道影子是怎么来的吗?”学生们可能会回答:“手电筒照在手上就有影子了!”或者“太阳照在身上有影子。
幼儿园中班科学精品教案《影子上有“眼睛”》.
![幼儿园中班科学精品教案《影子上有“眼睛”》.](https://img.taocdn.com/s3/m/9833444e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de.png)
幼儿园中班科学精品教案《影子上有“眼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影子》中第三节,详细内容围绕影子形成原理以及探索影子上“眼睛”这一趣味现象展开。
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解光与影关系,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影子形成原理,解光与影关系。
2. 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影子上“眼睛”这一有趣现象,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属于自己影子作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影子形成原理,掌握光与影关系。
2. 教学重点:观察影子上“眼睛”现象,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白布、卡片、剪刀、透明胶带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组织幼儿在室内关灯,用手电筒照射白布,让幼儿观察影子变化,引导他们思考影子是从哪里来。
2.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讲解影子形成原理,让幼儿解到光与影关系。
同时,用手电筒和卡片演示影子上“眼睛”现象,激发幼儿好奇心。
3. 随堂练习(15分钟)发放画纸、彩笔等学具,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影子作品,观察并记录下影子上“眼睛”。
4. 小组讨论(5分钟)组织幼儿分成小组,分享自己作品,讨论影子上“眼睛”是如何形成,引导他们理解光与影关系。
六、板书设计1. 影子形成原理2. 光与影关系3. 影子上“眼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创作一个关于影子上“眼睛”故事,并配上插图。
答案示例:故事《小兔子影子眼睛》故事内容:小兔子有一天在森林里玩耍,突然发现自己影子上有两只眼睛。
它觉得很神奇,就邀请其他小动物一起来观察。
它们发现,原来影子上眼睛是太阳光照射在地上小石子上,形成有趣光影效果。
2. 作业要求:故事内容要生动有趣,插图要色彩鲜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解到影子形成原理和光与影关系,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中班科学游戏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影子上有眼睛》 (2)
![中班科学游戏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影子上有眼睛》 (2)](https://img.taocdn.com/s3/m/7c4298a9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b5.png)
中班科学游戏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影子上有眼睛》一、教案《影子上有眼睛》是一款中班科学游戏,旨在通过游戏让幼儿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以下是详细的教案:1. 教学目标:- 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能够观察、描述、比较和探索影子。
2. 教学准备:- 游戏软件或实物道具:屏幕或白色墙壁作为灯光源、小人玩具或纸板剪影;- 播放设备:电脑或投影仪;- 幻灯片或图片:展示影子的实例和解释影子的形成原理。
3.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展示幻灯片或图片,介绍影子的概念和形成原理,激发幼儿对影子的兴趣。
- 游戏活动:让幼儿一起玩游戏《影子上有眼睛》。
游戏规则是在屏幕或白色墙壁上放置灯光源,让小人玩具或纸板剪影在灯光下产生影子,幼儿可以观察、描述、比较和探索影子的变化。
- 讨论与总结:引导幼儿回顾游戏过程,提出问题,让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通过互动讨论,帮助幼儿总结影子的特点和形成原理。
4. 继续探索:引导幼儿在班级环境中继续观察和探索影子。
可以提供不同的物体和灯光源,让幼儿制造不同形状、大小、颜色的影子,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影子的变化和特点。
5. 结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验。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游戏《影子上有眼睛》,让幼儿在观察和探索中学习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通过游戏的方式,增加了幼儿的参与度和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教学准备充分,有游戏软件或实物道具和教学素材,可以帮助幼儿更直观地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游戏环节设计合理,通过让幼儿操作玩具或纸板剪影制造影子,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引入环节中,使用了幻灯片或图片来介绍影子的概念和形成原理,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
在讨论与总结环节中,通过互动讨论引导幼儿分享观察和发现,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互动游戏或活动,如让幼儿自己站在灯光下观察自己的影子,或者教师扮演影子角色,引导幼儿模仿和跟随影子的动作等,以增加幼儿的参与度和实践操作能力。
幼儿园中班科学游戏活动:《影子上有眼睛》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游戏活动:《影子上有眼睛》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f2d3510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3c.png)
幼儿园中班科学游戏活动:《影子上有眼睛》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前的准备在教学前,老师需要先了解幼儿园中班儿童的认知发展状况,例如物体的属性、对影子的认知等。
并且老师需要准备一些材料,包括:1.黑色硬纸板2.白色植毛毡3.折纸板4.影子卡片5.魔法棒二、学习目标1.能够通过手做、游戏等方式,掌握光线的基本概念,认知照明、阴影、影子,了解阳光是光源之一,并通过互动方式体验影子的好玩之处。
2.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加发现和探索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1. 活动1:认知光线和影子1.1 教学目的通过游戏方式,让儿童们了解光线和影子的基本概念,认识照明和阴影。
1.2 活动准备1.一块黑色硬纸板2.一块白色植毛毡3.遮光布或者半遮光窗帘4.一个小汽车模型1.3 活动过程1.老师首先在黑板上通过画图形的方式,向幼儿们介绍光线、阴影和影子的基本概念。
2.然后,老师带领孩子们来到活动室,把白色植毛毡贴在黑色硬纸板上,让孩子们观察。
教师将小汽车放在植毛毡前面,范围比植毛毡小些。
3.教师提供遮光布或者半遮光窗帘,为孩子们制造一定的阴影条件。
然后,教师在上方发光,让孩子们观察模型的影子状况。
4.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探索,让孩子们移动小汽车,并观察模型与影子的位置关系。
1.4 教学反思这个活动可以让孩子们通过直观的观察,对光线和影子有一个深入的认知,同时可以增强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是,在活动进行中,孩子们可能会很难把握影子与实物的位置关系,这就需要老师通过引导和巩固,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
2. 活动2:制作影子卡片2.1 教学目的通过制作影子卡片,让孩子们亲手制作影子,深化对影子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2.2 活动准备1.折纸板2.剪刀3.黑色笔4.影子卡片2.3 活动过程1.老师向孩子们介绍影子卡片的制作方式,并给孩子们讲解如何制作折纸板。
2.接着,老师带领孩子们亲手制作影子卡片,并在卡片上画出小人悬崖边上的影子。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影子上有“眼睛”》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影子上有“眼睛”》](https://img.taocdn.com/s3/m/396c155d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ff.png)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影子上有“眼睛”》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影子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3.通过实验与探究,帮助学生了解影子的变化规律。
2. 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1.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影子的变化规律。
2.2 教学难点1.影子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3. 教学准备1.一张大白纸2.一枚小球3.灯光设备4.记录表格4. 教学过程4.1 导入1.首先,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复习“光线的传播”这一概念。
2.让学生认识到光线对物体的照射会形成影子。
4.2 实验过程1.把一个小球放在大白纸上,让学生观察其影子的形状。
2.调整灯光的位置和角度,让学生观察影子的变化。
3.让学生记录影子的变化规律。
4.3 总结和归纳1.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变化规律。
2.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梳理影子的形成原理、特点和变化规律。
4.4 练习1.在教室里找一些具有一定高度和形状的物品。
2.让学生分成小组,将物品放置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其影子的变化。
3.让学生记录下每一次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变化。
4.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总结出不同高度、角度和形状的物品会产生怎样的影子变化。
4.5 总结1.老师再次强调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
2.让学生绘制实验数据和结论的图表,并将其张贴在墙上展示出来。
3.帮助学生归纳影子变化的因素。
5. 课堂作业1.让学生回家并在家中找到一些具有一定高度和形状的物品进行观察。
2.让学生记录下每次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变化,重点练习观察和记录数据的能力。
6.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主要采用实验与探究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掌握知识。
其中,3.3节课堂练习的方式值得肯定,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归纳知识。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学生受光线、视线等因素的干扰,可能无法清晰地观察到影子的变化,需要帮助他们调整观察姿势。
此外,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注意细节问题,提高课堂效率,避免浪费时间。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影子的“眼睛”》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影子的“眼睛”》](https://img.taocdn.com/s3/m/c2c18956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da.png)
《影子的“眼睛”》一、教学目标1.了解影子的基本特征,知道影子与光的关系。
2.通过观察、探索,发现影子的变化规律。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发现影子的变化规律,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运用科学方法探索影子的奥秘。
三、教学准备1.物品准备:手电筒、各种物品(如玩具、书本等)、白纸、透明胶带、彩笔。
2.环境准备:教室内保持光线充足,确保幼儿能清晰地看到影子。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手电筒,引导幼儿观察手电筒发出的光线。
2.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二)探索影子1.教师将手电筒对准一个物品,引导幼儿观察物品在白纸上产生的影子。
2.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个影子是怎么产生的呢?”(三)影子游戏1.教师将手电筒对准一个玩具,引导幼儿观察玩具的影子。
2.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玩具的影子是怎么变化的?”(四)动手操作1.教师分发材料,引导幼儿分组进行影子实验。
2.教师提出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品,用手电筒照射物品,观察影子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3.幼儿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五)交流分享1.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交流分享,每组派代表介绍实验过程和发现。
(六)拓展活动1.教师出示一张白纸,引导幼儿用彩笔在白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物品。
2.教师提出要求:画完物品后,用手电筒照射,观察物品的影子,并尝试让影子动起来。
3.幼儿尝试,教师巡回指导。
五、教学反思优点:1.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
2.实验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加深了他们对影子变化规律的理解。
3.拓展活动让幼儿发挥了想象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不足: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环节匆忙结束。
2.在实验环节,部分幼儿操作不熟练,需要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分享环节,部分幼儿表达不清,需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科学游戏《影子上有眼睛》教案及反思
【活】
影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的科学象,太阳光下有影子,灯
光下有影子,皮影里也有影子⋯⋯影子的化是孩子最感
趣的关注点,千万化的影子象一直吸引着孩子的好奇心,他是在有光的地方找影子的各种姿的化,有的孩子表演起了手影。
了足幼儿的种探索欲望,我了本次活。
先幼
儿在玩小兔的影子游影子会大小的秘密,然后探索如何小兔的影子来找“眼睛”,了解光的直射象。
活程中,幼儿
不断地探索与,能激他科学的趣和培养良好的学科
学的度。
【活目】
1、了解光的直射象,探索小兔的影子找“眼睛”。
2、培养幼儿光和影科学象的趣。
【活
准】
幼儿准:小兔若干、眼睛、号笔、橡皮泥、剪刀。
教准:小兔、表两份、√× 、投影、背景板、手影。
【活程】
1、玩影子游,影子大小的秘密。
(1):今天老要跟小朋友一起来玩影子游。
看!是的影子?(小兔)在什么地方能看到影子呢?(太阳光、
月光、灯光⋯⋯)
教小:只要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
(2):今天我也要来玩影子游,找找光源在哪里?老你准了小兔,你到旁的桌子上每人拿一只兔子,到灯光下来走一走、玩一玩,看看影子会怎么?
幼儿探索。
(3):你了什么?(我它也,我跳它也跳⋯⋯)那你才有没有
向前向后走走?想不想上来一?
影子怎么啦?来告大家,你了什么?(影子会大
小):啊!影子会大小?再看。
哇 ~影子真的会大小。
(教)
(4):那离光源怎么,影子会大小,你和小朋友一,一(往前走离光源影子小,往后走离光源近影子大)
(5)教。
:哦,原来小兔离光源近,影子就大,离光源,影子就小。
(析:入部分开山,直接用小兔的影子引出活,知道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
那么要玩影子游,就必有光源,引幼儿找到光源,接下来
幼儿探索影子的大小与距光源的近的关系作。
玩影子游,了幼儿一个自由探索的空,他在玩中自主影子会大小,然后再一步步引
他得出离光源近
影子变大,离光源远影子变小的原理,教师帮助幼儿小结并记录,将得出的结论更清晰的展现在幼儿面前。
)
2、猜测如何让小兔的影子上有眼睛。
(1)师:接下来我们要为小兔的影子找眼睛,怎样让小兔的
影子上有眼睛呢?
(2)幼儿讲述方法(如画、贴、剪等),教师用相应标记记录。
(3)师:咦,那这些方法能成功使小兔影子上有眼睛吗?老
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材料,我们去试试吧。
(评析:此猜测环节充分尊重了幼儿的意愿,按照幼儿自己的想法来为小兔找“眼睛”,让他们在操作验证中发现自己方法的正确与否,这样更利于幼儿对知识的掌握。
教师设计了记录表,将幼儿的想法一一记录下来,并进行验证,有利于培养幼儿合理的科学记录方法的养成。
)
3、幼儿操作并验证。
(1)有剪。
师:你用了什么方法?(画)有谁也用了这种方法吗?赶快上
来试一试吧!成功了吗?那说明用画的方法不成功(记录)。
师:谁用了 xx 方法?师幼共同验证。
师:看了这几种方法都不成功,那剪的方法会成功吗?用了这种方法的小朋友赶快来试试吧。
成功了吗?哦,剪的方法能使小兔的影子上有眼睛。
师:那刚才没成功的小朋友去试试这种剪的方法吧!已经成功
的小朋友想一想,为什么用剪的方法影子上就有眼睛了呢?
(2)无剪。
师:你用了什么方法?(画)有谁也用了这种方法吗?赶快上
来试一试吧!成功了吗?那说明用画的方法不成功(记录)。
师:谁用了 xx 方法?师幼共同验证。
师:看了这几种方法都不成功,还能有别的方法吗?幼:剪。
哦,你觉得剪的方法能成功吗?你觉得呢?只有试过才知道了,那就让我们去试试吧。
可以先画两只眼睛,然后再每只眼睛的中间折一折,剪一剪。
先完成的小朋友可以先去试一试哦!
师:我们把小兔举高喽,看看你的小兔影子上有眼睛没?耶 ~ 我们都成功了!
师:那为什么用剪的方法影子上就有眼睛了?(多问)
师小结:因为剪了洞,光就能从洞中穿过去,射过去,所以影
子上就有了眼睛。
(评析:此环节是本活动的重难点所在,让幼儿在自主的探索验证过程中发现只有剪的方法才能帮小兔找到“眼睛”,从而引发不成功的幼儿也想去尝试这种剪的方法。
那么,如何来剪呢?又将一个问题抛出,和幼儿一起来讨论剪“眼睛”的方法,尽量帮助幼儿克服在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操作完成以后,请幼儿到灯光下来试一试,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又引起了幼儿的再一次思
考,为什么用了剪的方法,影子上就有眼睛了呢?师幼一起总结折射的现象。
)
4、欣赏手影表演。
(1)师: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今天啊老师带来了一段有趣
的手影表演,一起来看看吧!
(2)师幼共同欣赏。
(3)师:哇,手影表演真美,真有趣。
我们也来灯光下玩一玩吧。
(评析:最后的结束环节,通过欣赏手影表演来拓宽幼儿的视野,了解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激发他们玩手影游戏的兴趣,感
受科学活动快乐有趣的氛围。
)
【活动反思】
本节科学活动设计合理,环节清晰,符合中班幼儿思考的过程。
整个活动幼儿自主探索的空间很大,教师抛出问题(即影子的大小与距光源远近的距离、怎样让小兔的影子上有“眼睛”、如何来剪“眼睛”、为什么用了剪的方法小兔的影子上就有“眼睛”了),幼儿在不断地探索发现中寻求答案,幼儿的参与性、积极性都很高。
但是,在操作环节中,教师没有提醒幼儿将剪下的废纸扔到筐里,在科学活动中同样也要培养幼儿环保意识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