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实际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指导意义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总1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
本文基于我国目前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和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现实指导。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时代背景19世纪中叶,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客观上要求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批判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辨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劳动价值论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贡献,但其性质上是为资产阶级统治作辩护,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论上的错误和庸俗成分。
他们不能正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在解释价值的转变形态上缺乏说服力,把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和它的纯粹形式混淆起来;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自然的、永恒的。
它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就是在批判和继承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及商品生产、交换遵循价值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理论主要探讨了劳动的价值和商品的价值这两个基本概念,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本质和剥削机制。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在理论上提供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思考,而且在实践中也为工人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指导。
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是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价值是劳动时间的反映。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时间的多少。
劳动时间越长,价值就越大。
这个理论的出发点是从商品交换的角度来分析社会经济关系,揭示了劳动在商品经济中的特殊地位。
首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劳动价值论揭示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剩余价值实现过程,即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来获取利润。
这使得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在经济中的地位,进而形成了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抵制和反抗。
其次,劳动价值论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才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关系,使劳动得到合理回报。
劳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了指导原则。
通过对劳动价值的关注,社会主义经济可以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此外,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意义也在于揭示了商品经济中的对等交换原则。
只有在商品价值相等的前提下,交换才能实现。
劳动价值论使人们认识到,商品交换不仅仅是物品的互换,更是劳动的互换,价值的对等交换。
这为人们正确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提供了基础。
然而,劳动价值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一方面,劳动价值论过于强调劳动时间,忽视了劳动的质量和创造力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另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价值创造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某些非劳动要素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考研政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奠定了基础。
第⼆,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了商品经济的⼀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同时,创⽴了劳动⼆重性理论,第⼀次确定了什么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从⽽为揭⽰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此外,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系列重要理论的创⽴,也同劳动⼆重性学说有关。
因此,劳动⼆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002年多项选择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B.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C.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D.为揭⽰资本主义⽣产⽅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E.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解读】本题围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所命的⼀道综合性试题。
劳动价值论最早是由古典政治经济学提出的,马克思在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批判、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创⽴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分析资本主义⽣产过程,揭⽰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产⽅式的本质,创⽴了剩余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E。
选项C“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具有很强的⼲扰性。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研究价值创造的理论,是要回答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价值的实体和本质是什么这⼀类问题,⽽不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具体是剩余价值分配理论。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何家伟4-40 应化1202班 1505120626内容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当前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
本文就是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论述课题。
文中在分析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当今社会经济的重要现实意义,并强调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劳动价值理论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现实意义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提出背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时间是19世纪下半叶。
当时英美法等主要国家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改革,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展,但先进的科学技术尚且没有被发明被投入到工业化生产中,劳动率低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的消耗来推动。
因此,当时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只能借助简单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并依靠人类体力劳动的消耗。
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分析劳动价值论时,仅限于物质生产部门,并且以产业工人的生产劳动为分析对象。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1、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原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这一概念直接上决定了商品和劳动产品的本质区别:一方面,生产劳动产品的所有目的都在于满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商品不仅能满足自我的需求,还能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用付出相同劳动的产品A 去换取同等价值(指产品A和产品B中凝结着基本不差别的人类劳动)的产品B。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商品之所以是商品,而不是劳动产品的两重因素:第一,商品有使用价值。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章中将商品的使用价值简练地概括为“物的有用性”。
这种有用性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具体实践活动中的某一方面的需求,比如,面包可以填饱肚子,使人们免于饥饿;棉被可以防寒取暖等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并 纠正 了亚 当 ・ 斯 密关 于两者 关 系的错误 观点 。
亚当・ 斯密于 1 7 7 6年发 表 了著 名 的 《 国民财 富 的性 质 和原 因 的研 究 》 一书 , 系统 地发 展 了劳 动 价值
代 化建设 具有 十分 重要 的指 导意 义 。
一
、
马克 思劳某物 而取 得 的对 他 种货 物 的购 买 力。 前者 可 叫 做使用 价 值 , 后 者可 叫做交换 价值 ” 1 3 1 。 他提 出 “ 劳 动是 衡 量一 切 商 品交换 价值 的真 实
的指 导 意 义
【 关键词 ]
劳动价值论 ; 理论渊源; 现实意 义 [ 文献标识t i q - ]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 1 6 7 6 ( 2 0 1 3 ) 0 1 - 0 0 2 0 - 0 3
[ 中图分类号] A 8 1
马 克思 劳 动价 值 理论 是 马克 思 主 义政治 经 济学 的理 论 基 石 和 马 克 思 主 义 理论 体 系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尺 度” , “ 劳 动是第 一 性 价格 , 是 最初 用 以购 买 一切 货
简 要 回顾 一 下 马 克 思 劳 动 价 值 理 论 的 理 论 渊 源 ,有 利 于我 们更 好 地认 识 和理 解 马克 思 劳动 价值
理论。
( 一) 成廉 ・ 配 第与 劳动价值 论 的提 出
物 的代价 。 ” 只有 劳动才 是价值 的普 遍尺 度和 正确 尺度 , 换言之 , 只有 用 劳 动 作标 准 , 才能 在 一 切 N , t f  ̄
浅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现实意义
伴 随 科 技 进 步 和 社 会 生 产 力 的 日益 差 别 绝 对 化 ,并 未 否 认 在 一般 科 学 量 是 衡 量 商 品 价 值 量 大 小 的唯 一 尺 发 展 , 特 别 是 今 天 社 会 主 义 社会 形 的范 围 内研 究使用 的价 值 的意义 。 态 下 的经 济 关 系 、劳 动 过 程 ,均 已 马 克 思主 义 劳 动 价 值 论 认 为 , 度 ;从 价 值 量 的变 化 规 律 来 看 , 商 品 的 价 值 量 与 生 产 该 商 品 的劳 动 量
糊 认 识 , 引起人 们 思 想 混 乱 。 为此 ,本 文论 述 了马 克 思 主 义 劳动 价 值论 的基 本 内容及 现 实指 导 意 义 。
【 关键词 】 劳动价值论 ;价值 ;物化 劳动 ;指导意义
马 克 思 的 劳 动 价 值 论 创 立 10 曾表 现 了对 价 值 问 题 的 极 大 关 注 。 0 多年 来 ,一 直存 在 多 方 面 的 争 议 , 劳动 价 值 论 对 现 实 指 导 意 义 何 在 , 现 代科 学技 术 的发展 ,生产 自动 化 、
发 生 了 巨 大 的变 化 。 因此 , “ 合 只有 劳动 才 创 造 价 值 , 而 且 是 活 劳 成 正 比,与 生产 该 商 品的 劳 动 生 产 结
新 的 实 践 , 深 化 社 会 主 义 劳 动 和 劳 动 , 不 是 物 化 劳 动 ,它 强 调 劳 动 价 率 成 反 比。 商 品 价 值 量 的 变 化 , 归 动 价 值 论 的认 识 ” , 已经 成 为新 的 值 论 中 “ 动 ”二 字 的 含 义 及 其 理 根 到 底 是 由劳 动 量 的 变 化 引 起 的 。 劳
理 论 田地
浅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意义作者:韩鹏来源:《内蒙古日报》2015年04月30日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其现实指导意义在今天更加明显突出,依旧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
在当代,劳动价值论仍具有顽强生命力,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比如关于劳动时间的节约是人类首要经济规律的理论,关于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理论,价值规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价格运动规律、市场竞争规律,以及资本积累、循环周转、成本价格、平均利润、银行信用等范畴和规律等,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建立的关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价值、国际货币、国际投资等世界经济理论,为科学认识当代世界经济体系的内在规律提供了深邃视角,为指导我国有力推动“一带一路”“亚投行”构建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劳动价值论是新时期在我国经济领域中树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理论遵循。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意义与其发展特性是分不开的。
从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以来,人类历史的车轮已走过了148年的路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随着历史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样被发扬、拓展,指导实践,保持真理光芒。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社会出现了学习马克思、重读《资本论》的强烈呼声,《21世纪资本论》一书风靡全球,对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批判和反思,再次显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科学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提供了沃土。
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并伴随着实践的蓬勃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强调了脑力劳动者、管理者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理论等诸多新思想、新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冯福荣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11022927)【内容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虽然我国现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差别,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并没有过时。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当前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关键词】劳动价值理论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自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诞生以来,学术界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
虽然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何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真分析和梳理其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就显得十分必要。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提出背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时间是19世纪下半叶。
当时英美法等主要国家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改革,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展,但先进的科学技术尚且没有被发明被投入到工业化生产中,劳动率低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的消耗来推动。
因此,当时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只能借助简单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并依靠人类体力劳动的消耗。
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分析劳动价值论时,仅限于物质生产部门,并且以产业工人的生产劳动为分析对象。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1、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原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这一概念直接上决定了商品和劳动产品的本质区别:一方面,生产劳动产品的所有目的都在于满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商品不仅能满足自我的需求,还能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用付出相同劳动的产品A去换取同等价值(指产品A和产品B 中凝结着基本不差别的人类劳动)的产品B。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商品之所以是商品,而不是劳动产品的两重因素:第一,商品有使用价值。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及理论启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及理论启示作者:廖佳怡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4期摘要:从根本上来讲,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础就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也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石,它能够在根本上深入探究和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并有针对性的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文化等因素的纵深发展,针对这样情况,本文着重论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及理论启示,希望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现实意义;理论启示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中认为,价值所体现的是无差别的一般性的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和汇集。
然而价值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如果只是有一般性的劳动是完全不足够的,务必与别的生产性要素紧密结合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构成价值,换句话说就是,针对价值形成的层面而言,劳动形成或者是构建起价值的前提是有条件的,对于马克思哲学理论所涉及的劳动价值理论来说,把整个商品生产过程看作是一种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有机统一体,也就是说,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具体劳动所创造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意义上的劳动所创造的是商品的价值。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启示从根本上来讲,人类的活劳动构成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认为,无差别的人类一般性劳动,才能创造出价值,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价值和财富有相当程度的联系,但是他们是两个含义差别很大的概念,价值所体现的是人类的一般性劳动的凝结,但是劳动并不仅仅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也就是物质财富的唯一的途径,就像威廉·配第所说的那样:“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简而言之,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商品的二因素及劳动的二重性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体系中,所称之为的生产劳动的二重性主要指的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社会的分工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然而,很多经济学家都对于一个事实没有有针对性的加以强化,那就是,如果说商品有二重性,但是像斯密、李嘉图等相关学者,仅仅单纯对于劳动进行分析,就只能认识到表象而产生很多误区,从本质上认识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认为这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从根本上来讲,在商品具备了使用价值之后才能够真正形成价值。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一)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伟大历史意义劳动价值论可追溯到早期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中世纪著名神学家亚尔贝兹·马格努及其弟子阿奎那的“公平价格”学说。
到十七世纪中叶以后,经过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及大卫·李嘉图这三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努力,劳动价值理论初步形成了体系。
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的劳动价值理论还是粗糙的、不完善的。
威廉·配第虽然开创了劳动价值论,但他的理论还带有浓重的重商主义意味;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一般概念从而极大丰富了劳动价值论,但他的价值论乃至劳动价值论却是二元甚至多元的;大卫·李嘉图以坚持一元劳动价值论为旗帜,但遗憾的是他混同了劳动和劳动力,从而无法解释劳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如何形成之间的矛盾、混同了价值和生产价格,最终不能解说劳动创造价值和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因而导致了古典学派的解体。
马克思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吸收古典学派价值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价值质和量的统一意义上的分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其强调的是价值由劳动决定,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不仅把劳动当作价值尺度,用它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而且把劳动当作构成价值的实体,认为价值就是凝结或物化的人类一般劳动。
”马克思坚持的中心论点即是价值一元论。
“劳动”作为一个范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所谓劳动,就是劳动力的使用,是人们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
马克思将其考察和研究的重点放在物质生产部门,曾经依据不同的标准,把“劳动”范畴进行了一系列的区分,如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等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意义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与基石,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它自产生以来就是科学的理论,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当代中国,对于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文从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由来与历史发展、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劳动价值理论的当代意义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由来历史发展主要内容当代意义经济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由来和历史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源于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加图对价值论的研究,马克思在继承其理论基础上建立起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这一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发展的科学。
这种发展首先从历史发展中得到表现。
马克思从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加图对价值论的研究中受到启发创立劳动价值论,并把它运用于《资本论》的理论分析之中,在理论的逻辑体系推进中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列宁根据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的现实,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把生产价格理论进一步扩展到垄断价格理论;斯大林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最初探索中,对价值规律和商品经济的探讨,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一)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而价值按照马克思所说:它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
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的价值。
”,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商品的价值是凝结的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商品的价值是人类劳动所赋予的。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辩证统一的,首先,从个别商品来看,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价值,即使在上面浪费太大的劳动也不能成为商品,因为只有商品才能拥有价值;同时价值也决定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的物品,必然不会有使用价值。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意义作者:刘越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4年第03期作者简介:刘越(1989-),女,硕士摘要:劳动价值论经过这么多年的历史演变,作为它的“内核”劳动二重性依然不变,劳动价值论不仅没有过时,当今时代的许多问题仍然可以用劳动价值论的原理去解释,只是时代的改变使得劳动价值论出现了新的特点,以科学的态度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对其进行当代阐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内核;当代阐释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300330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自诞生一百多年以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当代中国,劳动价值论不仅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理论依据。
虽然这一个世纪以来,劳动在内涵和形态上发生深刻的变化,但我认为当代经济生活并没有超出价值论运行的范畴,社会的发展反而提供了更广阔的运动空间。
把其理论知识原封不动的强加到实际生活中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必须从不断丰富和多变的实际生活出发,去研究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更好的理解劳动价值论。
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没有过时: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内核”马克思的《资本论》问世145年了,世界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依据的历史经验材料——19世纪中后期英国资本主义的那些种种情况,已经看不见了。
新情况的大量出现,给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必然会有人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了,许多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问题无法用劳动价值论来解决了,现在我们从劳动价值论的内核出发进行探讨,看看如今承载了一个多世纪历史的劳动价值论到底有没有过时!首先,马克思分析劳动价值论的前提没有发生变化,现代经济社会依然是以商品的交换,买卖为前提,人们远没有超出对商品的依赖,只是商品的某些形态发生了变化;劳动,即人类作用于劳动对象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以前是、现在是、未来也不会变化,它仍然是生产商品的唯一方式,只是现在凝结在商品中的剩余价值量无论是在绝对还是在相对值上都比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社会分工更加细化,这点可以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就可以看出;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为了取得一定量的自然资源所付出的代价构成了生产商品的成本,但它与商品价值的创造不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所以和劳动创造价值并不冲突;同时商品作为劳动产品,仍然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两方面,价值作为人类劳动的凝结也是人们交换过程的基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与现实意义探究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与现实意义探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与现实意义探究摘要:⽇⽉如梭,光阴似箭,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到现在,⼀百多年已经过去了,不可否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创⽴时,当时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尚处在低级阶段,与今天所发⽣的⼀切有很⼤差别,就是说当今世界⾯貌已经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所⾯临的是⼀个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的任务也发⽣根本性的变化。
但是马克思所揭⽰的劳动价值论仍然不会改变,⽤劳动价值论说明的价值规律仍然符合今天的实践。
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不断向前推进,我们完全可以运⽤劳动价值论来洞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筑新的理论体系。
因此,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需要发展,更需要创新。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值;物化劳动;指导意义⼀、关于劳动创造价值问题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中⼗分重要的内容。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劳动价值论的探讨异常激烈,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可谓见仁见智。
在有关劳动价值论的持续争论中,其核⼼论辩多集中于“价值源泉问题”、“价值决定与价值分配之关系”、“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核⼼思想”三个层⾯。
此类争论也可说是围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命题如“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规律”和“⽣产劳动”等⽽展开的。
鉴于此,笔者认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先要从马克思经济学研究⽅法论的视⾓,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进⼀步的探讨和认识;其次要从历史与现实的纬度,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及其与当代现实的关系;最后要从理论本⾝的原创含义和现实价值出发,准确理解和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理论精华要深化认识 , ⾸先要“原汁原味”地把握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理论精华,这就要认真学习马克思《资本论》等著作中的有关论述,了解马克思对劳动的界定,对劳动价值理论的阐述。
“劳动”作为⼀个范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经济学理论,它以劳动为基础,将经济发展概括为劳动力和财富的关系。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论”,即
认为,任何物品的价值都是由它的生产所需的劳动力构成的,
这些劳动力的大小决定了物品的价值大小,也就是说,物品的
价值与劳动力的数量是成正比例的,物品的价值本质上是劳动
力的价值。
从社会实践意义上来说,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一种新的社
会生产关系观念,它揭示了劳动力价值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力价值论的概念,对当时的社会
经济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觉醒,推动了社
会主义革命的进程。
此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还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
新的经济思想,它强调劳动力的价值,从而改变了传统以资本
为中心的经济理论,使劳动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把劳动变
成主体,使社会经济更加公正,促进社会的进步。
总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深远,不仅推
动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也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
经济思想。
它强调劳动力的价值,以劳动为中心,使社会经济
更加公正,促进社会的进步,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理
论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境界及实践意义
第3期(总第448期) 2021年3月财经问题研究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Number3(General Serial No.448)March,202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境界及实践意义卢 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摘 要:马克思在其劳动价值论中,通过对商品内在矛盾及其转化的分析,阐释了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理论基础㊂新时代,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面对的社会条件和现实基础发生历史性变迁㊂现实条件的变化,不仅不能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反而使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新时代被进一步证实,并增添了新的现实依据㊂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要依据㊂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社会再生产中图分类号:F0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21)03⁃0021⁃07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㊂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㊂从价值源泉和维护劳动者利益的角度出发,坚持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既体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旨归,又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㊂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标志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诞生㊂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㊂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通过对商品内在矛盾及其转化的分析,阐释了商品经济的内在本质和运行规律,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㊂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扬弃,是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理论依据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㊂一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逻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立足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条件,揭示了交换与社会再生产㊁抽象劳动与价值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同类商品价值量㊁价值创造与市场机制的内在联系,进而得出结论:市场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㊂(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交换与社会再生产的内在联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出发点,它通过对商品内在矛盾的分析,表达了其理论的主旨思想㊂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商品经济的基本内容㊂商品二因素原理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起点㊂商品二因素原理表明,使用价值是一切物品都具有的属性,它之所以成为商品的一个因素,在于它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价值的物质承担者㊂价值作为商品的根本属性,需要实现或者表现出来, 收稿日期:2020⁃12⁃15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资本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L18AKS001);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 ‘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政治哲学研究”(19BZX001)作者简介:卢 萍(1966-),女,辽宁丹东人,教授,主要从事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㊂E⁃mail:luping1991@22财经问题研究 2021年第3期 总第448期而且必须表现出来,交换是商品价值表现或实现的唯一途径㊂所以,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者都是为他人去生产,为自己去交换㊂ 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极不相同的生产方式都具有的现象,尽管它们在范围和作用方面各不相同㊂因此,只知道这些生产方式所共有的抽象的商品流通的范畴,还是根本不能了解这些生产方式的不同特征,也不能对这些生产方式作出判断”[1]㊂显而易见,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一切商品经济的一般内容㊂交换在商品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㊂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 商品内部所包含的诸多矛盾,如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㊁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㊁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等,解决这些矛盾的所有途径最终都要归于交换,由此凸显了交换对于商品生产㊁商品生产者以及社会再生产的重要意义㊂从起点看,交换体现了商品生产的目的,没有交换的生产谈不上商品生产,在市场经济中也没有生产的意义;从过程看,交换使得商品价值得到实现,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交换是否成功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㊂马克思将商品流通或商品的出卖称之为 惊险的跳跃”, 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2];从延续或可持续生产看,交换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再生产的因素,交换不顺利,再生产就不可能顺利实现或进行㊂由此可见,交换不仅是商品经济的重要内容,更是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㊂(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抽象劳动与价值的内在联系劳动创造价值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提出的,但劳动怎样创造价值,古典政治经济学并没有给出答案㊂马克思汲取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坚持商品体是自然物质与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㊂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㊂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方面属性,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 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2]㊂而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价值的实体㊂ 作为价值的上衣和麻布不过是同种劳动的凝结” 因为它们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由于具有相同的质,即人类劳动的质,它们才是上衣价值和麻布价值的实体” 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2]㊂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解决了劳动如何创造价值㊁为什么创造价值问题,目的在于强调尽管自然物质在价值形成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活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㊂(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同类商品价值量的内在联系创造价值的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能在多大程度上转换为社会劳动,换言之,劳动创造的价值能否实现㊁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㊂从单个商品来说,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技术条件需要社会的认可;从同类商品来说,一种商品需要投入多少劳动,取决于社会对这种商品的需要,即社会必要劳动㊂ 如果说个别商品的使用价值取决于该商品是否满足一种需要,那么,社会产品总量的使用价值就取决于这个总量是否适合于社会对每种特殊产品的特定数量的需要,从而劳动是否根据这种特定数量的社会需要按比例进行分配在不同的生产领域”[3]㊂前者关涉技术状况,后者取决于供需价格,两者都与竞争相关㊂一种商品的价值,是在社会普遍认可的技术条件下,生产社会需要规模的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㊂在商品生产过程中,资源如何配置以及资源配置的效率永远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永远决定着劳动效率和价值形成的效率㊂ 社会必须合乎目的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才能实现符合社会全部需要的生产㊂所以,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㊂这甚至在更加高得多的程度上成为规律”[4]㊂所以,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个别劳动与社会必要劳动的统一体㊂市场机制对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运行的永恒规律㊂(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价值创造与市场机制的内在联系从再生产角度看,形成一种商品价值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每一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就是劳动的配置㊂劳动作为社会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在不同领域怎样分配和在什么领域创造多少价值,是商品生产经营者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自发决定的,是自然形成的,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既是经济活动的前提,也是经济活动的内容㊂理论和实践都在反复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有着特殊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其作用机制在于: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与选择,怎样生产取决于生产者的能力和水平,为谁生产取决于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与要素价格㊂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以一种特殊的价值形式不断谋求其自身价值的增殖㊂资本运动对其他物质性生产要素的聚散导向,源自于其本源性的识别与动力功能㊂价值创造要求生产要素有效配置㊂市场配置资源是将劳动与非劳动要素进行有效结合㊂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在价值形成过程中,仅有一般性的活劳动是不够的,这种活劳动必须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才能形成价值㊂劳动凝结成价值必须有载体或对象物,也就是说从价值形成的过程看,是要有物质条件的㊂对于一个生产组织而言,要素使用效率最大化和利润率最大化是生产经营的目标,而单位时间内劳动成果的大小,与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劳动强度有关,与资源的配置形式也直接相关㊂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性,一方面源于商品生产中资源的稀缺性,另一方面则在于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㊂‘资本论“第三卷中所提出的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分析以社会需要为前提的商品总量时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一种界定,这种界定就是指生产要素资源的分配,即社会总劳动量的分配,这种分配是生产的指向,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㊂它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机理和实现形式㊂价值规律所要求的,正是在商品生产与消费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联系中,客观实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分配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㊂市场配置资源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阐释,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无论社会形态如何,市场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对市场机制的认识不断在深化,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领域不断扩大,商品生产中价格机制㊁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发挥得越来越充分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 基础性作用”修改为 决定性作用”,既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本质要求,又是我国全面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决心的体现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公有制为主体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㊂”这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作出的新概括,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层面,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终极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 看得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都能发挥作用,使市场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和奖惩分明的激励功能都能得到充分体现㊂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对现实的困惑与解答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于19世纪60年代,距今已有近一百六十年㊂近一百六十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给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带来了现实挑战,也产生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时代发展中的地位问题㊂(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对的时代课题1.商品形态不断扩展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正值资本主义机器化大生产替代手工劳动,资本主义工业获得快速发展,并在经济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㊂因此,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生产的有形物质商品㊂而现时代,随着科技㊁知识和管理等要素在商品生产各环节中的渗透,不断产生更多的物质形态商品和非物质形态商品,如分工越来越细的生产服务产品㊁内容越来越丰富的生活服务产品和种类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等㊂信息产品是现代经济活动的成果体现,其最新形式就是数字商品和网络商品,并且数字商品和网络商品在生产和生活中正在被广泛应用㊂不仅商品形态不断增加,其中非物质形态商品的价值占比也不断增加㊂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普遍较高,如美国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达到77.4%,英国服务业占比达到71.0%,法国达到70.3%,德国与日本虽然制造业比重较高,但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也分别达到61.8%和69.1%㊂随着科技的发展㊁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商品形态的不断拓展,新商品形态及其价值增殖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实意义正在日益凸显㊂3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境界及实践意义42财经问题研究 2021年第3期 总第448期2.劳动范畴和领域不断延展商品的形态在不断扩展,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及其领域与马克思所关注的物质生产及其领域相比也出现了延展㊂除生产物质产品的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外,提供服务产品的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服务劳动,现代服务业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提供科技产品和知识产品的是科技创新和知识创造的劳动,创新和创造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强劲增长的牵引力;提供生产效率和生产环境的是进行资源配置和维护生产生活秩序的管理劳动,科学管理是经济高效且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5];提供信息数字化产品的是信息化数字化劳动,信息化数字化生产是经济增长的膨化器,等等㊂这些伴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呈现出各自作用和地位的劳动业态,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㊂据‘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显示,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4.8%;数据资源成为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信息消费已经成为拉动内需㊁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6]㊂根据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已由2005年的2.6万亿元,扩张到2019年的35.8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提升到36.2%,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㊂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将突破40万亿元大关㊂3.生产方式不断变革当今时代,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科技和管理与各种生产要素的结合以及在生产各环节的运用推动了生产方式的社会变革,具体表现为: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劳动技能得到增强,劳动的复杂程度明显提高;劳动产品形态得到扩展,非物质形态的产品比重增加,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普通产品的科技含量逐渐提高;劳动对象范围扩大,从自然到人工呈现多样化;劳动手段变化突飞猛进,劳动资料呈现现代化和智能化,互联网成为生产发展的必需条件,已经融入生产的各行业㊁社会的各领域和生活的各方面,数字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中不断得以使用和推广,有的甚至替代了人工劳动;劳动的组织形式更加灵活,除了单一㊁集中㊁统一组织的劳动外,出现了分散㊁自主的劳动组织形式,自由劳动者在现代社会已非个别,管理和协调在生产中的作用越发重要;知识经济已经取代资本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经济活动中雇佣关系㊁合作关系与交换关系并存,生产资料主要掌握在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雄厚的人手中,一些人会成为高科技产品的替代品,失去使用生产资料生产商品的岗位;大多数的社会财富和消费能力聚集在少数富人手里[7],交换在经济生活中获得前所未有的地位等㊂现时代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机器化大生产时期相比的革命性变革,要求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时代思考㊂4.收入分配问题不断凸显马克思认为,价值是活劳动创造的,可是资本所有者却凭借拥有生产资料占有了劳动者创造的价值,造成了剥削和劳动的异化㊂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个人消费品以劳动为尺度实行按劳分配㊂但现阶段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基础并不雄厚,商品经济仍有存在的条件,市场经济便成为不可逾越的发展形式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存在与发展,社会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㊂多种分配方式的实质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㊂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实践中,出现了按劳分配被弱化以及与要素所得差距悬殊的事实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 健全劳动㊁资本㊁土地㊁知识㊁技术㊁管理㊁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第一次明确数据可作为生产要素的构成内容参与收入分配,这就预示着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数据的内容㊁形式㊁地位和作用将迅速渗透㊁影响到现代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㊂各类数据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将不断提高,按贡献率所得的收入份额将越来越大,这是现阶段收入分配领域正在呈现出的一个重要特征㊂从马克思的按劳分配主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为主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的确立,再到要素所得与劳动所得产生差距的现实,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现代经济模式下不可回避的问题和现象㊂(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证实在新经济时代,尽管劳动方式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面对的社会条件和现实基础也出现历史性变迁,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在现代社会被进一步证实,并增添了新的现实依据㊂1.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现阶段,随着商品形态的拓展,无形商品特别是现代服务产品和信息数字产品的价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越来越大㊂与此同时,服务劳动㊁科技劳动㊁管理劳动和信息数字劳动已经成为生产商品劳动的重要业态,且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㊂现代高科技被渗透在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之中,被运用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促使生产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㊂新商品形态的出现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并不能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㊂因为任何社会形态的商品都是为交换而生产,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都内涵商品二因素;尽管在数字经济时代,生产劳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㊁物质劳动与非物质劳动的界限不再像过去那样清晰,特别是信息技术及其衍生产品在与各行各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发展态势,催生出诸多的生产消费新模式㊁新业态,使整个经济社会状态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但无论生产方式怎样改变,这些商品都是具体劳动的结果,都凝结着劳动者的抽象劳动;无论生产何种商品,无论生产条件和劳动手段多么现代化甚至智能化,生产过程都离不开劳动者的劳动付出㊂科学技术本身不会自动生成任何商品,人工智能看似可以替代人力进行自动化操作,但它毕竟是劳动者预先设计出相应的程序并在此基础上按人工指令工作的结果㊂这一切都充分证明了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实体,物化劳动是价值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活劳动创造价值㊂尽管时代在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依然具有时代适用性,现代商品生产方式及其商品形式的种种变化,不仅没有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反而增加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践内涵㊂2.按要素分配不否定劳动价值论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㊂价值创造强调的是价值的产生和来源,价值分配强调的是价值的分割和流向㊂两者在不同经济背景下,理论主张和政策取向各有不同㊂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坚持价值是活劳动创造的,预言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㊂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远未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且发展不平衡,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民间一切可利用的生产要素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价值规律,任何被使用的生产要素都必须得到回报㊂要素价格是对一种要素稀缺程度的直接反映,所以,按劳分配为主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要求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将数据和土地㊁劳动力㊁资本㊁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并列,旨在 全面贯彻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充分尊重科研㊁技术㊁管理人才,充分体现技术㊁知识㊁管理㊁数据等要素的价值”㊂作为现代技术发展应用的基础性资源,数据具有其他生产要素无法替代的特殊价值,它对技术㊁管理等其他要素效率的提升具有倍增㊁乘数作用㊂允许按要素分配,并不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㊂因为它是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内容体现, 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㊂正像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2]㊂即生产要素是价值创造的物质前提,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生产要素参与生产,尽管没有带来价值增殖,也理应得到价值补偿㊂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并没有否定活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观点㊂同时,按生产要素分配符合价值规律要求,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对马克思分配思想的丰富和发展㊂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践意义经历了时代变迁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其基本内涵不断丰富,其基本理论得到进一步求证㊂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阐释的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㊂(一)要尊重劳动者及其劳动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所以,劳动者及其劳动理应得到尊重㊂尊重劳动者,首先,要为劳动者提供劳动的机会,即提供就业岗位和就业环境㊂只有这样,劳动者才能各尽所能㊁各用其力㊁各尽其才,才有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更大的价值㊂其次,要营建尊重劳动者的社会氛围㊂平等礼待每一位劳动者,是对劳动者最大的尊重㊂不同业态㊁不同岗位的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每一个劳动者都应受到社会尊重㊂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渴求并5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境界及实践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意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对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标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理论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明确的目的。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己取得统治地位,工业革命在英国已经基本完成,手工劳动已被机器大生产所代替,并建立了真正的机器制造业。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使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起来,在短时间内创造了比以往高的多的社会财富。
但同时,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也充分暴露出来,突出表现在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上。
因此,怎样解决发展与危机、繁荣与贫困等社会矛盾,如何解释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分配,就成了当时人们无法回避和急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而要解释这一现实问题,必然要涉及到劳动价值学说这一基础性理论问题。
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古典经济学派曾经从理论上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研究,说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如何使财富增长以及财富生产和分配的规律,并力图证明资本主义生产优越于封建主义生产,从而提出劳动是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源泉这一重要命题。
但是,由于他们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决定了他们最终不可能如实地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他们的劳动价值论及其相关论点无法解决当时社会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从而也就出现了所谓的”李嘉图难题”,即认为如果承认劳动决定价值,商品按价值交换,就无法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如果承认剩余价值的存在,就必须放弃劳动价值论。
这一难题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两者能否同存的问题。
因此,如果要揭开这一难题,就必须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来说明剩余价值的产生问题。
〔1〕为了划清劳动與剥削的界限,为了揭露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实质,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为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理论依据,马克思从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并实现了研究问题方法上的革命,把价值归结为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社会关系,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确立为自己研究的对象,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敏锐的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既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带来了新的文明,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带来了贫富的两极分化。
论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论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涵及其当代意义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涵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看作一个理论集群,其重要论述包括: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等。
商品是劳动价值论运思路线的起点,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即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既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也是所有劳动产品的共通性。
一个物品如果根本无用,或虽然有用但并非劳动产品,或虽是劳动产品但并不用来交换,那么该物就不是商品。
商品生产者的根本关切不在使用价值而在使用价值所承担的交换价值,即使用价值之间互相交换的比例或量的关系。
各种具有完全不同的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够互相交换,是由于它们都可以换算为同样的东西,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
这个隐藏在使用价值背后、被斯密叫作“劳动一般”的东西就是价值。
马克思指出,当我们不考虑商品的使用价值时,“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特定的社会关系,即人们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
不能离开商品生产来理解“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因为任何物品只要耗费了人类劳动就有价值。
物品必须有用,必须作为劳动产品,并必须作为商品,才具有价值。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时某种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启示意义
文章标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启示意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它提出了一种看待商品价值的角度,强调劳动是价值的衡量标准。
这一理论不仅在当时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这一理论强调了劳动对商品价值的决定作用,而不是供求关系。
在当代经济中,随着全球化和自动化的发展,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2. 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启示在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力的市场定价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劳动价值论提醒我们,劳动应当是价值创造的核心。
在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公司往往会利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来实现利润最大化,但这也有可能导致劳动力价值被剥削的现象。
劳动价值论提醒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需要重视劳动权益,确保劳动者能够获得应有的价值回报。
3. 自动化与劳动价值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价值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随着自动化技术的普及,劳动价值如何重新界定?在自动化生产中,劳动者的地位和价值如何得到保障?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
4.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启示意义在于提醒我们关注和重视劳动者的权益和价值。
在全球化和自动化的背景下,劳动者往往容易被忽视和剥削,而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总结与回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一种独特的价值理论,对当代经济和社会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全球化和自动化的发展中,劳动价值论提醒我们重视劳动者的权益和价值,寻求实现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我们应当从劳动价值论中汲取启示,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以上就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启示意义的探讨,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应当进一步深化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并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尤其是在全球化和自动化的背景下。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意义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近代社会的意义。
在此,本文将探讨马克思的理论,以及如何影响今天的社会。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实质是通过资本主义本质来分析和说明物价变化的原因,以及它如何形成。
劳动价值论向我们展示了资本主义如何阻碍劳动者对资本家的不公平待遇,并将层出不穷的财富流入资本家的口袋,进而改变了近代社会格局,并促进社会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财富正文: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学和政治哲学理论,它通过资本主义的本质来分析和说明物价变化的原因,以及它如何形成。
通过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人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如何阻碍劳动者从资本家手中获取公平的报酬,从而造成大量的财富流向资本家的口袋。
这种不公平的行为改变了近代社会的格局,并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此外,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指出,劳动是任何物品价值基础上所又的,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物价的变化,它揭开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物价形成的真相,即物价的形成是由劳动力的价值来划分的。
这种观点指出了劳动的重要性,并推广到整个社会,让更多劳动者了解他们的权利,获得更公平的报酬。
综上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近代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引发了人们对劳动力价值的反思,也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理论视角,使我们能够深入探索资本主义社会中物价形成的本质,真正了解劳动者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从而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当今社会,应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变革社会格局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有效手段。
首先,我们应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一种理论工具去分析现代社会,真正挖掘各种物价变动的原因,从而揭示出物价变动背后的资本主义本质。
其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社会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视角,能够使人们深入思考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不公,从而帮助劳动者了解自身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促进社会间和谐,并通过强制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种关于商品和货币关系的理论,它对于
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分配制度
改革中,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强调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这对于我国
分配制度改革中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具有指导意义。
在我国分配制度改
革中,应该更加注重劳动的价值,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促进社会
公平。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强调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
定的,这对于我国分配制度改革中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具有指导意义。
在我国分配制度改革中,应该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机
制来调节收入分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强调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本质,这对于我
国分配制度改革中强调消除剥削具有指导意义。
在我国分配制度改革中,应该更加注重消除剥削,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商品和货币关系的理论框架,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指导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系实际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指导意义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告诉我们,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凝结在商品价值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是决定商品价格变动的终极原因,由此可以伸引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本质的四个重要经济原理创造一国财富的最终源泉是什么?进而言之,人类社会的财富究竟是靠什么创造出来的?这个看似极简单的问题,曾经在近代困扰了人们数百年的时间。
16世纪到17世纪中后期,英国的学者认为,只有海外商业贸易活动才是国家的财富之源。
这种认识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权威性的理论——重商主义。
在18世纪中后期和19世纪初页,有两个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先后分别论证提出,劳动特别是产业部门的劳动,是创造财富价值的重要源泉。
进而创立了劳动价值理论的最。
学说。
19世纪中期,马克思以前人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并在方法论和学说体系上进行了深刻改造和重要创新,提出了自己的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在自己的经济学研究中发现,在一切商品上,都凝结着一定数量的人类劳动。
这种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形态的劳动,例如种田的劳动和纺织的劳动,另一方面同时又是抽象形态的劳动,即都是人的劳动力——脑力和体力在生产中的耗费和支出。
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抽象形态的劳动,才使得各色各样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例如粮食和纺织品,能够在同一测度标准的尺度下进行比较、衡量、交换、交易和买卖。
人们在市场上交换商品,实际上是在相互交换各自的劳动。
也正是这种抽象形态的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马克思进一步发现,形成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社会现有的标准生产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生产一个单位使用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一个农民生产的20公斤大米如果能同一个裁缝制作的一件上衣达成交换,表明两个交换物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大致相同的。
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不断减少②。
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立论基础,还深引出来一系列重要的相关原理。
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包括:(1)尽管市场上的商品价格波动是复杂多变的,但在商品价格变化的背后,是商品的价值起着最终制约作用的东西。
一辆汽车的市场价格有时会大幅升高,但再高也不会高过飞机的价格;一架彩电的市场价格有时会大幅跌低,但再低也不会低过铅笔的价格,因为说到底,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起作用。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地进行市场波动,正是商品价值实现的过程。
这种理论分析通常被称为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
(2 )通过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进行自发性竞争波动的市场活动,涨价和跌价,又决定着社会可支配的总劳动时间有多少能用在每一种特定商品和生产部门的生产上,即社会总劳动时间分配的规律。
(3)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一方面是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
从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的过程看,资本家花钱购买的生产资料——设备、原料等是生产过程的必要条件,但不会增加任何新的价值,只有工人耗费劳动把生产资料加工转变为产品的过程,才能创造出新价值。
由此,资本家购置生产资料的资本是不变资本,支付劳动者工资的资本才是可变资本。
(4 )资本家为购买设备和原料等支付了生产资料耗费的价值,雇佣工人发放工资又支付了补偿劳动力耗费的价值。
为了获得利润,资本家一定会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一直延长到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这种延长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完全归资本家所有。
马克思的结论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价值增殖的过程和资本财富积累的全部基础,就是建立在剥削雇佣工人剩余价值之上的。
③在这里可以看到,马克思对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分析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整体。
我们这里讲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就是包涵了两者内容统一的理论学说。
二应该如何看待和评价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首先要研究的题目是,必须确立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方法,我认为从彻底唯物史论的观点出发,应当是坚持学术评价、历史评价和实践评价三个评价尺度的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出版的时间为算,从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理论到21世纪的今天,已经有134年的时间了。
今天社会的人们,应当怎样看待和评价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以及由此深引的经济分析原理呢?我们过去长期以来的有关认识分析方法和进一步扩大推及的许多论断,是否有重新深化认识和思考的必要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认为首先应该研究的题目是,必须确立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方法,然后才可能有所依循的逐步深入探讨。
这个评价方法,应该对所有在人类思想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理论、学说、原理,都是适用的。
我认为,从彻底唯物史论的观点出发,应当是坚持学术评价、历史评价和实践评价三个评价尺度的统一。
所谓学术评价,就是指这种理论、学说、原理,是否继承发展了同一研究领域前人的先进学术成果,是否真正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视角、学术方法和学术立场,是否能准确的概括出其选定研究对象(经验材料)的本质特征,以及是否具有完备系统的自身逻辑论证体系,从而站在那个历史时代的学术最高峰。
由于人类社会历史现象是极其复杂丰富的,任何学者个人头脑生成的理论认识都无法穷其全貌,即使创造者具有极高的个人天分,其创立的理论、学说、原理具有极高的学术质量,也不能说可以涵盖其研究对象的一切理论认识。
更重要的是,任何社会历史现象都是立体多象的活动,每一个学术创造者都必须选择某一学术视角、某一学术方法和某一学术立场进行理论研究,尽管这种选择本身就大有高下之分和优劣之分,但是对任何社会历史现象的理论认识来说,都不存在学术视角、学术方法和学术立场的唯一性。
历史评价的意义是,任何在人类思想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理论、学说、原理,说到底都是对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人类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活动的理论解释。
但是不同的理论解释,其深刻程度从而对历史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
有的理论解释只是在比较短瞬的时间里发生影响,有的则能在一个较长的社会历史时期产生广阔深远的影响。
然而,无论怎样伟大的理论大师,他的理论观点的历史影响力都不可能是无限延长的,因为其理论观点赖以为实证基础的历史经验材料总要发生变化,局部的变化和整体性的变化。
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是一个永无止息和表现出越来越丰富复杂特征的发展过程。
当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不断出现,乃至发生革命性变革的时候,原有理论解释所依据的历史经验材料就会显的比较陈旧了,从而以此为立论基础的理论解释的历史影响力,也自然地会趋于递减,只有根据新的历史经验材料加以发展和创新才可能获得新的生命力。
在人类思想史上,也许只有一种理论、学说、原理,能够永远无须担忧历史经验材料的变化而保持其历史影响力永存,那就是宗教。
人类思想史上的许多理论、学说、原理,都是有社会实践价值的,直接或间接的实践价值。
有的对某一社会人群的实践活动产生影响,有的成为政府行动的指南,有的甚至能够对极其广大社会人群的实践活动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有的甚至直接成为推动社会革命的思想武器。
但是,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也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
当原有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利益得到满足之后,为了追求新的发展目标和得到新的发展利益,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必然要逐步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方式,从而出现社会实践活动本身的演变、变革和进步。
这时候,新的实践活动主体就会感到作为实践指导的原有理论解释,不那么管用了,有的已经显得部分的失效了,有的甚至已经基本过时了,进而,新的实践活动就必然需要寻找新的理论解释的指导。
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学术价值是极其卓越超凡的,这种学术价值在人类思想史上永远享有难以替代的崇高位置。
但是,不能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理解为,是对资本主义的商品、劳动、交换、市场及其生产方式的唯一理论解释按照人类思想史特别是人类经济思想史的学术价值衡量,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极其卓越超凡的。
马克思继承并创造性的发展了他那个时代站在学术最高峰的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学说关于劳动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并对当时和前人有关劳动价值研究的几乎全部思想材料进行了重新审视、弃取。
他用师承黑格尔哲学体系而演化发展出来的抽象分析和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从分析商品细胞的基本矛盾开始,由最简单、抽象的范畴——商品、劳动、价值、货币等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具体的范畴——资本、剩余价值、利润、利息、地租……,最终建立了他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以及深引而来的一系列经济分析原理,在其自己设计的逻辑体系构造上是非常严密精确的,几乎没有重要的逻辑破绽,其惊人的思想说服力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
它作为人类思想史上一个宝贵的科学文献将永远闪烁着自己应有的光辉。
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历史活动是极其复杂多样的,进行研究的方法、思路和结论也必定是复杂多样的。
马克思选择了他独特的学术视角、学术方法和学术目标。
他的学术视角是重在考察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本质,他的学术方法是渊源于黑格尔体系的抽象分析,他的学术目标是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特征为工人阶级的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
在马克思的同时代和其之后,也有许多重要的经济学大师选择了不同的学术视角、学术方法和学术目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历史活动进行考察、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学说体系。
其中就有我们今天称为西方经济学的诸多学派。
他们的学术视角是重在研究市场交换活动与价格,他们的主流学术方法是边际分析、宏微观分析和制度分析,他们的学术目标是研究如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由此,也就当然不会同意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我们赞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完全有理由的。
但是一味排斥反对劳动价值理论的所有学术成果,则值得做点反思。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一种独创性的学术分析和学术论断,它从来就没有准备也不可能替代从其他的学术视角、学术方法和学术目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历史活动的理论考察。
不能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理解为,是对资本主义的商品、劳动、交换、市场及其生产方式的唯一理论解释。
在学术方法上进行比较借鉴分析总是有好处的。
在这里,一个最典型的学术议题就是,究竟是什么东西决定着商品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终极因素是一般劳动的凝结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西方经济学者则认为劳动因素是不重要的,劳动价值决定的机理对市场活动没有多少实际意义,重要的是市场供求活动决定的商品的均衡价格,这种均衡价格对于决定商品的价值才是有意义的。
那么,谁的说法更合理呢?我认为这里可以分成两个问题来看。
一个是理论、学术深入研究的问题,劳动价值理论和均衡价格学说各有其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要对两者进行整合性研究是一个非常艰深的课题,尽管已有许多积极的学术探索,但至今也没有出现能得到普遍认同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