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转型的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过程

合集下载

聚焦“四力”提升 推动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聚焦“四力”提升 推动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课题研究成果荟萃107Enterprise Civilization2022年第8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这为新时代国有企业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加强国有企业基层党建工作,可从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思想引领力、发展推动力、服务能力四个方面着手,以此夯实基层党组织根基,推动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促进企业转型发展、优化升级。

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有企业贯彻落实的基础。

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

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要从提升覆盖率、健全架构、强化党务干部抓党建能力、抓好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等方面着眼,不断提高组织力。

一要扩大组织覆盖面。

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要结合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实际,加强组织建设,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做到企业网络延伸到哪里,党的组织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就体现在哪里。

二要优化队伍建设。

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要搭建“好班子”,选拔“好苗子”,以政治立场坚定、能力素质全面、工作作风正派为标准,配齐配强班子。

同时,加强政工后备干部人才储备, 切实解决政工人才不足的问题;要持续为人才松绑,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树立“干在平时、创在平时、争在平时”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激活人才动能;要充分运用月绩效考评和年终量化考核结果,及时兑现奖励,调动队伍工作热情;要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积极推进党务公开,不断增强队伍活力。

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要实现强基固本焕发活力,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党员干部职工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07.31•【文号】•【施行日期】2024.07.31•【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节能管理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2024年7月31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的重要标志,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工作中要做到:——坚持全面转型。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绿色转型的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绿色转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坚持协同转型。

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实际,坚持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科学设定绿色转型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先行探索。

——坚持创新转型。

强化支撑绿色转型的科技创新、政策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推进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绿色转型提供更强创新动能和制度保障。

——坚持安全转型。

统筹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当前和长远、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妥善防范化解绿色转型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挑战,切实保障粮食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

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

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目录一、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生态化 (1)1. 产业生态化的概念与内涵 (2)2. 产业生态化的理论基础 (3)3. 产业生态化的实践案例分析 (4)4. 产业生态化的政策环境与挑战 (5)二、生态产业化 (6)1. 生态产业化的概念与内涵 (7)2. 生态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9)3. 生态产业化的实践案例分析 (10)4. 生态产业化的政策环境与挑战 (11)三、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协同发展 (12)1. 两者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13)2. 两者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14)3. 促进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政策建议与措施 (16)四、结论 (17)1. 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18)2.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20)一、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生态化在经济学视角下,产业生态化是指将产业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这一概念强调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产业生态化的核心理念包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是产业生态化的基本要求,这意味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这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手段来实现。

通过研发新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环境友好是产业生态化的关键特征,企业应采用环保技术和生产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这不仅有利于企业形象的树立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还可能带来新的商业机会。

通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开发绿色产品,企业可以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生态平衡是产业生态化的必然结果,产业生态化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

这需要企业在产业发展中遵循生态学原理,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研究

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研究

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研究作者:刘亚文来源:《环球市场》2020年第05期摘要:解决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张关系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普遍难题,也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必须应对的严峻挑战。

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就是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以经济发展带动生态保护,以生态开发推动经济发展。

绿色发展、供给侧改革方向及乡村振兴战略对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提出了现实需求。

关键词: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一、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内涵及实质(一)生态产业化生态产业化,就是按照产业化规律推动生态建设,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市场化经营的方式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将生态资源和服务由无偿享用转变为有價值商品和服务,构建生态建设投入与获得相应合理回报机制。

推进生态产业化的实质是,将良好的生态资源视为高度稀缺的经济资源,让生态资源与土地、技术等经济要素一样,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针对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条件,通过建立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良性循环的机制,实现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二)产业生态化产业生态化是指按照“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要求,利用先进生态技术,培育发展资源利用率高、能耗低、排放少、生态效益好的新兴产业,采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绿色化发展。

产业生态化实质是在不同产业、企业之间建立循环经济生态链,减少废弃物排放,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是结构上要适应生态要求、生产中绿色循环、价值上以生态优势为产业品牌赋能,赢得和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提升。

二、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的现实意义(一)绿色发展要求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绿色经济体系中产业选择、产业融合、产业循环链条构建等过程的实现无不聚焦到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这两个方面。

生态经济与经济生态化

生态经济与经济生态化

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与经济系统他组织演化的
协同性 人同时作为生态经济系统中特定生物种群以及 经济系统调控者的角色双重性
一、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复合 结构的融合性
组分及组分之间关联方式(系统把其元素整合
为统一整体的模式)的总和,称为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复合结构融合性的表现:
(1)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两者的耦合关系
五、人同时作为生态系统特定种群和 经济系统调控者的角色双重性
在生态系统中,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一样,同属
于生物圈,同受生态规律支配。 在经济系统中,人是经济系统的调控者,以自 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 物质代谢过程。 人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双重性,要求人在对经 济系统进行调控时,要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存续 为根本出发点和最后归宿,并在经济运行全过 程之中,以此为最重要的行为判据。
生态经济系统中两种功能的统一性表现为:生
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互为功能对象,彼此互为对 方以及双方的复合体——生态经济系统的生存 发展作出贡献。 生态系统对于经济系统的功能:提供物质资源功 能,环境容量资源功能,舒适性资源功能以及 自维持性功能。 经济系统对于生态系统的功能:经济发展引起对 良好生态环境需求的增长以及经济增强对提高 生态环境建设能力的作用。 经济系统中排放的污染物以及生态系统中的自 然灾害虽均源于系统性能,并由系统行为引起, 但都不是系统的功能。
因此有必要通过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
采用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实施环境设 施运营市场化等方法,对自然资源的环 境容量资源功能、舒适性资源功能以及 生态服务功能进行相应的价值评估,消 除价格扭曲现象,使人类活动引起的生 态变化能够通过价格信号体系在市场经 济中得到充分反映。
第四个前提:建立能引导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规范体系

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

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

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分丰富。

它首先要求我们抓好经济发展,这是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

与此同时,也要求我们毫不放松地抓好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推动经济与生态的统筹协调发展,也就是要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发展,在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在不牺牲后代人利益为代价的基础上发展。

一、全面认识生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生态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决不是可以无所不为的。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在经历与自然界长期斗争后得出的结论。

我们必须全面认识生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

(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思想家既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将自然这个概念提升到了形而上的高度,指的就是自然法则不可违,人道必须顺应天道。

《齐民要术》中讲的“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刘基《自然力的利用》一文中讲的“惟圣人为能知盗,执其权,用其力,非徒取其物发其藏而已也”,都是指人们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掌握驾驭自然的主动权,不能只知道耗费自然界所固有的物质财富,无不浸透了朴素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只能建立在环境承载能力许可的范围之内。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地球是我们和子孙后代惟一的家园。

任何把“人定胜天”推向极致的做法,都将使人类陷入生存的困境。

300多年前西方从传统农业文明转向了工业文明,带来了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但也毁坏着我们经济发展的支持系统。

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经济发展展望

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经济发展展望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XX县经济发展展望目前,建设“山水泉城、魅力邢襄”是XX市的发展主题。

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发展之路,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绿色发展、清洁发展、科学发展,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方向。

在这一大背景下,结合XX县经济发展的实际的情况,理顺我县“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发展思路是我们现在首要解决的问题。

保护生态和经济发展这对“老冤家”,如何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齐头并进、同时进行便是我们要攻克的课题。

XX县地处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我县已基本形成了以旭阳焦化为代表的工业产业、以邢州枣业、浆水苹果为代表农业产业、以峡谷群地质公园为代表的旅游业,三大产业并驾齐驱的良好经济发展局面。

在这快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也有我们需要警觉和改进的地方。

如工业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农业产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化的问题;旅游产业无法形成鲜明品牌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在“十二五”期间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则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就是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以经济发展带动生态保护,以生态开发推动经济发展。

针对我县目前的发展状况,“生态产业化”主要是针对以农产品种植为主的第一产业和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就是将农产品生产规模化、企业化,将旅游业发展规范化、品牌化;“产业生态化”主要是针对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使工业企业、不同产业形成类似与“自然生态链”的循环经济,从而实现高效率、低消耗、无(低)污染的生产方式。

一、产业生态化(一)产业生态化的实现途径1、技术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在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大系统中,技术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活跃的因素。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发展阶段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部条件转变,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转型升级和新发展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正在逐渐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从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一、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GDP增速从2010年的10.6%逐渐下降,到2014年的7.3%,再到2015年的6.9%。

虽然增速有所下降,但中国的经济总量依然在快速增长,2016年GDP总量达到了74.4万亿元,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习近平主席提出了“谋划发展新形势,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新发展动能”的重要思想。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但增长的方式和动力正在转变。

未来,中国经济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经济转型升级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过程包括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劳动力优化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产业转型升级是重中之重。

产业转型升级是指将传统的产业结构转变为具有更高附加值和创新能力的产业结构,包括转型到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

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正在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速度,打造自主创新品牌。

同时,中国政府也大力支持创业创新,建设众创空间,培养“双创”人才等,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全球化进程加速经济转型升级和全球化进程是紧密相关的,全球化可以为中国经济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也为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与一些国家的自由贸易区谈判。

这些举措将有望为中国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将加快中国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四、环保和人口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口问题也越来越引人注目。

中国政府正在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推进绿色发展,同时也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资源短缺等问题。

68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从生化经济到阳光经济(生态经济)的转变

68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从生化经济到阳光经济(生态经济)的转变

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从生化经济到阳光经济(生态经济)的转变曹明德*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迄今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阶段、生态化社会阶段。

在农业社会阶段,我们的祖先最初过着茹毛饮血和穴居的生活,其生存手段主要是采集和渔猎。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学会饲养动物和种植植物,并依次学会了制造和使用旧石器、新石器、青铜器、铁器等生产工具,有效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业革命,形成了日益成熟的农业文明,并持续了几千年之久。

这一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低级阶段,人类处于蒙昧状态,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方式主要是以神秘的方式或者依赖直觉、顿悟,知识成果表现为自然和社会知识浑然一体的高度综合的混沌状态。

由于这一时期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的局限,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十分微弱,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主要表现为人对自然的依赖。

历史的脚步步入现代文明以来,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资本主义的机器大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方式,从而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西方国家率先进入工业化社会。

在工业社会阶段,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样,“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创造了灿烂的工业文明,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次质的飞跃,工业社会创造了比农业社会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正当人们陶醉于工业文明取得的辉煌成就时,工业社会本身逐渐暴露的弊端给人类的前景投下黑暗的阴影。

2021年低碳经济全套题库及100分答案

2021年低碳经济全套题库及100分答案

- <examination id="16263">欧阳光明(2021.03.07)只有(),才是一种可以大规模使用的安全的和经济的工业能源C环境友好型社会评价体系的对象不包括()D可再生能源不包括()A循环经济最广泛的参与主体是()A企业低碳责任的驱动乏力主要原因没有()A以德国双元系统(DsD)为典范。

C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是()C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经济指的是()B离差值增大,表明气候状态不稳定性()A()是政府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职责A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B()是指倡导低碳的思维模式、生产观念、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将企业低碳理念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C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不包括()D太阳能资源的特点不包括()D发展低碳经济,加速煤炭企业转型的对策与出路不包括()D()即人们实行低碳消费方式的经济成本可以承受D()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A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要缓解资源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根本出路是()B我国光伏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最终还要归于()C延长原料或产品使用周期,通过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是指()C解决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加强和健全环境法制建设的主要障碍和“瓶颈”因素不包括()C以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为典范B1990到1995年间保险业同气候有关的索赔就几乎达()美元D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力量()D实施低碳营销应具备的条件不包括()D近百年我国气候在变暖,以()最为明显D(),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在9至10月平均臭氧含量减少50%左右,并周期性出现D()我国提出转变增长方式A从经济运行的动力条件和市场保证上看,经济运行又依赖于()A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最小,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指的是()D冯之浚提出的生态环境子系统分为()AB低碳能源是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ABCD张扬提出的生态环境子系统分为()ABC社会层面实现低碳的现实路径有()ABCD矿产资源利用指标分析包括()AB基于应用太阳能技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创建“低碳城市”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哪几方面()ABC在实践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能源和环境方面还存在下列哪些难以克服的问题()ABC环境法的经济发展功能有()ABC企业低碳责任的驱动乏力主要原因有()ABC荒漠化大致有四类()ABCD我国的环境问题,除一般环境问题的共性外,还具有以下哪些特点()ABC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现在()ABCD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主要有()AB实施财政补贴政策的情形包括()ABCD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3+l”模式指()ABCD城市交通工具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者,发展低碳交通要()ABC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改造,应当以不破坏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相互补偿和调节功能、遵循生态平衡规律为原则,其原则有()BCD低碳经济ABC非洲的情况与亚洲类似,()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此阶段中国开始实施经济改革政策,放开市场,鼓励私营经济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农村经济的逐步市场化和城市经济的外贸出口。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进一步放开市场,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

外贸和外资的大量涌入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工厂。

3.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2000年至今):中国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包括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

这些投资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了产能和运输效率。

4.创新驱动发展(2015年至今):中国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力度,加速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总体而言,中国的经济转型增长历程包括了从农村经济转向工业经济,从外贸依赖型经济转向内需驱动型经济,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等一系列阶段。

在转型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不断调整,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提升。

我国如何实现绿色转型发展

我国如何实现绿色转型发展

我国如何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在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实现绿色转型发展,不仅是应对环境挑战的需要,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要实现绿色转型发展,首先需要转变发展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较为注重速度和规模,对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考虑不足。

如今,我们必须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生态因素,摒弃唯 GDP 论的政绩观,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

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方面,要大力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升级。

对于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要通过技术创新、工艺改进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例如,钢铁、化工等行业可以推广应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环保设备,实现清洁生产。

另一方面,要加快培育壮大绿色新兴产业。

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产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特点,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政府应加大对这些产业的扶持力度,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绿色产业集聚,推动绿色产业快速发展。

科技创新是绿色转型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为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例如,在能源领域,加强对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研究,提高能源转化效率,降低成本;在环保领域,研发更加高效的污水处理、废气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技术,提升环境治理水平。

同时,要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建立健全绿色技术推广体系,让先进的绿色技术能够快速广泛地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中。

加强能源结构调整也是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

生态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经济生态化转型路径探析

生态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经济生态化转型路径探析

类社会需要投入必要的劳动对 自然生态系 统进行保护 , 自然物质进 行社 会再 生产。 对 生态经济 的经 济学特征 主要有两个 :

基 金 青年 项 目 “ 减排政 治博 弈 中的道 义共识及 中 国气候 伦 理战略 碳
选择 ”( O X0 6 1 CZ 4 )阶 段 性 成 果

整体性 ,即生态系统和经济 系统是有机统 的整体 ;三是循环性 ,是指整个 系统 中

存在着 “ 资源一产 品一废物一资源” 的双
向网状的经济运动循环 ,在 良好的生态条
件下从事高产量 、 高质 量和高效益 生产;四 是价值性 ,是指随着人类生产的扩大 ,当
自然 的再 生 产 能 力 无 法 满 足 人 类 需 要 ,人
水平。
间生 态与经济的 良性循环关系是 生态经济 的内在特 征 ,也是 转变经济 发展 方式 的本
质要 求。当前 中国日益 严峻 的生态环境 问
题成 为可持续 发展 的根本 性制约 ,亟待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 。为此要借鉴生态经济学
思 想 ,大 力促 进 经 济 生 态 化 转 型 。
与消费模式从产品型经济转变为功用型经
济。生态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需要借鉴 的重要理论 。
中 国 发 展 生 态 经 济 的 现 实 紧 迫 性
( )自然 禀 赋 相 对 不 足 一
关 键词 :生态 经济 学 经 济发展 方式 生
态 化 转 型
学 家鲍 尔丁在他 的论文 《 门科学—— 生 一 态经济学 》中首次使用 “ 生态经济学”这

围绕经济可持续发展形 成的生态经济 学 ,是研 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 统 ,即生 态经 济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 动规律 的学科 。 根据生态经济学的理论 , 发 展生 态经济 ,促进社会 生产 和 自然界 生产 进行相对等 的物质 能量 循环 ,有助于人类 社会摆脱 资源 紧张 、 环境污染 的生态危机 。

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近年来,全球化已经不断深入,信息、资本、服务、人员流动加速,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不断密切。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愈加紧密。

这将给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

一方面,全球化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增长、文化交流、技术进步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是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也逐渐变得更加严重。

全球化意味着跨国公司更容易取得高度的利润,但同时也有可能导致多个国家间的损失,例如资源耗竭、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等。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全球化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需要找到一种可持续的、长效的解决办法。

一、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有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是必然的趋势,而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人类文明生存的根本之一。

我们需要探索一种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的新模式,让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东西协调。

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是对立的矛盾关系,而是协同的关系。

只有通过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国内经济发展才能得到实质性提高,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协同性理念将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合作与协同发展。

所谓协同性理念,是指在资源分配上协调,从而实现产业升级与生态开发之间的共生关系,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相互促进。

协同经济和生态理念发展的利弊权衡需要将经济、环境、社会三者均衡考虑。

二、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同责任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得到全球范围内的共同负责,各国承担共同责任,全球连环保护,是缓解全球社会资源消耗压力的根本途径。

世界各个国家在其经济增长过程中需要保证环境的可持续性和质量上的提升,同时需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力度。

维护好全球生态环境不仅需要各个国家积极参与,还需要有一个可信、透明且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机构来监督协调全球环保事务。

在此基础上,国际社会需要共同推动绿色发展模式开展,以此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

生态经济与经济生态化

生态经济与经济生态化
生态经济与经济生态 化
目录
• 生态经济的概念与特点 • 经济生态化的内涵与意义 • 生态经济与经济生态化的关系 • 生态经济与经济生态化的实践应用 • 生态经济与经济生态化的未来展望
01
生态经济的概念与特点
生态经济的定义
生态经济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 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实现经济发展 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一种经济模式。
长期效益
从长期来看,生态经济与经济生态化的互动关系将带来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提升。
04
生态经济与经济生态化 的实践应用
生态农业的发展
• 总结词:生态农业是一种将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 详细描述:生态农业通过采用生态学原理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土壤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总结词:生态农业能够提供更安全、更健康的农产品,同时也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 详细描述:生态农业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从而降低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残留,提供更安全、更健康的农产品。同时,生态农业还能够保护土壤、水
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减缓环境退化的趋势。
绿色工业的推进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绿色工业是一种注重环境保 护和资源节约的工业发展模 式。
绿色工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和资源循环利用模式,降低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和资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和环境效益。
绿色工业能够推动工业的可 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和环境 的和谐共生。
绿色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 工业的转型升级和绿色化发 展,提高工业的竞争力和可 持续发展能力。同时,绿色 工业还能够促进经济和环境 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发展 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生态经济如何实现转型升级

生态经济如何实现转型升级

生态经济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在当今时代,生态经济的转型升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随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寻求一种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那么,生态经济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呢?首先,理念的转变是关键。

过去,我们往往只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如今,我们必须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识到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只有当全社会都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共识,生态经济的转型升级才有坚实的思想基础。

科技创新在生态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加大对环保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

例如,开发更加高效的清洁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逐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研究和推广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探索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将垃圾变废为宝。

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生态资源的精准监测和管理。

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手段,实时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提高生态保护的效率和科学性。

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生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逐步淘汰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

以生态农业为例,推广绿色种植、养殖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生产出无污染、高品质的农产品,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还保护了土壤和水资源。

生态旅游则依托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生态资源,开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等活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对于生态经济的转型升级不可或缺。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监管,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出台一系列鼓励生态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绿色金融等,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到生态经济领域。

生态转型发展综述

生态转型发展综述

生态转型发展综述生态转型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过程。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各国纷纷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生态转型发展成为全球共识。

本文将从生态转型的背景、意义、重要举措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突出。

环境恶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各国纷纷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开始进行生态转型。

二、意义生态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生态转型可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

其次,生态转型可以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再次,生态转型有助于提高国家竞争力,增强国际影响力。

最后,生态转型可以为后代子孙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重要举措生态转型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

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建立健全环境监管体系。

其次,要大力推动绿色发展,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再次,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此外,还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生态转型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

其次,要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特别是重点污染区域的治理,提高环境质量。

再次,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生态转型发展是当前全球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国应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生态转型发展。

通过加强环境法规制定和执行、推动绿色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和加强环境教育,可以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生态转型发展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点,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加强国际合作等。

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

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

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分丰富。

它首先要求我们抓好经济发展,这是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

与此同时,也要求我们毫不放松地抓好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推动经济与生态的统筹协调发展,也就是要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发展,在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在不牺牲后代人利益为代价的基础上发展。

一、全面认识生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生态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决不是可以无所不为的。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在经历与自然界长期斗争后得出的结论。

我们必须全面认识生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

(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思想家既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将自然这个概念提升到了形而上的高度,指的就是自然法则不可违,人道必须顺应天道。

《齐民要术》中讲的“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刘基《自然力的利用》一文中讲的“惟圣人为能知盗,执其权,用其力,非徒取其物发其藏而已也”,都是指人们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掌握驾驭自然的主动权,不能只知道耗费自然界所固有的物质财富,无不浸透了朴素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只能建立在环境承载能力许可的范围之内。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地球是我们和子孙后代惟一的家园。

任何把“人定胜天”推向极致的做法,都将使人类陷入生存的困境。

300多年前西方从传统农业文明转向了工业文明,带来了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但也毁坏着我们经济发展的支持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4期2010年4月2010,32(4):782-789Resources ScienceVol.32,No.4Apr.,2010文章编号:1007-7588(2010)04-0782-08发展转型的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过程谢高地1,曹淑艳1,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102617)收稿日期:2009-10-15;修订日期:2010-03-02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09CB42110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06BAC18B01)。

作者简介:谢高地,男,甘肃西和人,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生态学与生态服务。

E-mail:xiegd@摘要:目前的生产-消费体系是造成生态系统损失的主要原因,未来的经济进步依赖于生态服务价值得到充分的评价与应有的体现。

面对资源环境困境,世界各国都在探索新的发展途径,“A 模式向B 模式转变”的理论不足以为我国发展政策提供足够理论解释和决策支持。

从发展过程视角,本文系统总结了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内涵、内容,其中,经济生态化过程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配置和谐化;②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生态化;③生态资产再造和功能激活;生态经济化过程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生态资源资产化;②生态资产价值化和资本化;③生态服务供给和消费费用化。

最后指出,我国应该走经济生态化和现代生态经济化相结合的道路,即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生态资源稀缺的区域推进经济生态化进程,在生态资源丰富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欠发达区域推进生态经济化进程。

关键词:生态资源;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生态服务产业;发展过程与模式1背景:生态资源稀缺与发展模式转型整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在经历了数千年农业社会和数百年工业社会进程之后,到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相对稳定和成型的发达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15%)和欠发达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85%)两大板块构成的世界发展格局。

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通过长期的工业化、城市化、经济贸易全球化,凭借分享其他区域的资源环境,维持自身高消费的生活水平,同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通过将物质生产部门转移到欠发达国家来着手解决自己的生态环境资源稀缺与破坏问题,目前已逐渐走上了以开发新能源、新技术,发展环保产业、保护自然的发展阶段。

欠发达国家长期维持着一个农业社会形态,而到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欠发达国家开始实施了原先发达国家的传统发展模式,启动了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进入了开发自然的阶段。

现在,随着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的崛起,原有的世界发展格局和资源环境分享格局已被彻底打破,资源环境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变得更为迫切和尖锐,生态环境资源稀缺又成为了全人类必须面对的一个共同命运。

针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世界范围内的学者不断探索和总结不同的发展范式,试图解释和规范人类社会发展的路径和命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莱斯特·R ·布朗[1]将世界的发展模式划分为两大类型:以市场法则为导向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A 模式)和以生态法则为导向的生态化经济模式(B 模式)。

A 模式本质上是一种高强度物质生产与消费、高强度资源利用与消耗、高强度环境污染排放的强物质化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会不可避免地形成一种靠过度消耗自然资本及其红利而建立起来的环境泡沫经济。

B 模式是一种能维系环境永续不衰的大规模的减物质化模式,通过提高资源环境生产与利用效率,能以资源环境压力零增长或负增长的生态支出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布朗明确指出,A 模式会导致地球系统崩溃,人类只有采用B 模式才有前途。

2010年4月谢高地等:发展转型的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过程实际上,现有世界发展的历程和格局形成过程中,隐含两种不同的发展过程,一种是生态经济化过程,一种是经济生态化过程。

一般来说,一个区域的发展,先是经历生态经济化的过程,待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进入经济生态化过程。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之后,现有区域发展格局和进程呈现不平衡状态,不同区域如城市与乡村、沿海和内地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尽管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绝对脱钩的理想化B 模式,是我国应致力于追求的发展模式,但是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进程、技术能力、管理水平、资源生产与利用效率以及它们的空间差异现实来看,实现这样的减物质化模式的难度和代价很大,过程也比较长,基本上是一个不可实现的模式。

同时,资源环境的约束和技术管理的滞后迫使我国也不能继续延用A 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和生态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生态资源环境稀缺的区域推进经济生态化,在生态资源丰富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欠发达区域推进生态经济化,才是一个明智可行的发展模式,总体上这既能克服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缺陷又能为实现理想的生态化经济模式打下基础。

本文试图从生态经济化过程和经济生态化过程视角,分析区域发展出现的各种路径和方向,以弥补用“模式”解释区域发展现象的不足和不能够充分解释的理论困扰。

2经济生态化过程目前,经济生态化还没有形成一个严格规范的定义。

有学者从产业经济角度将经济生态化理解为通过综合运用清洁生产、环境设计、绿色制造、绿色供应链管理等各种手段,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最大、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损害最小的过程;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产业经济的绿色化,要求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把人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限制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内[2-4]。

从产业层面去理解经济生态化有些狭窄,叶文虎[5]认为经济生态化的内涵是转变经济系统的结构和要素利用方式,最大限度降低经济系统运行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实现向稳态经济最终目标迈进的过程,但这一定义显然把经济生态化过程理解为一个单向的过程了,并且稳态经济最终目标基本上也是一个几乎不可实现的目标。

实际上,经济生态化过程已经在如北京和沿海一些发达城市正在进行,经济生态化的思想也正体现在政策制定之中并开始推进实施,作者认为,经济生态化是增加一个区域的生态成分,提升区域自然价值的一个渐进式发展过程。

在一个过度城市化、过度工业化或生态资源已经呈现稀缺状态的区域,就需要采取以下策略,推进该区域经济生态化进程:①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配置和谐化;②从生产至消费的全过程生态化;③生态资产再造与功能激活。

通过上述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系统实现从生产理念到结构与功能的三重转变,即:经济生产目标从追求最大GDP 转变到可持续,从单纯追求物质生产转变为物质生产和环境建设同时进行,从单纯提供产品转变为同时提供生态服务。

2.1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配置和谐化社会经济系统结构上由生产者、消费者与还原者三大组分构成,功能上具有生产、消费与还原三大基本功能;生态环境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上既是满足社会经济代谢物质与能量需求的生产者,也是被动接受与消纳社会经济代谢系统废弃物的还原者,以及接受社会生态调控与管制的消费者。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仅受人类生产与消费能力的制约,受自然的生产能力与还原能力的制约,还受人类影响与调控自然能力的制约。

区域经济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耦合联系形成社会经济代谢系统,完成社会经济代谢过程,这一过程是二者之间持续不断的物质与能量双向交流、交换,实现相互之间或其内部结构、行为与功能联系的动态过程。

区域社会经济代谢不应以损耗自然资本及其生态服务能力与价值为代价,应谋求与自然环境有机平衡、协同优化的整体发展。

隔离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天然联系的区域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一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配置,必定需要彼此适应与和谐,这就要求优化布局特定地域空间内产业系统、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既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又不断降低或消除生态环境破坏。

一般来讲,在过度城市化或工业化的区域,需要增加绿色区域的面积,或者对绿色区域和建成区域在空间上进行合理匹配。

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和谐配置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经济与社会的转型,使区域的状态进化783第32卷第4期资源科学到一个新系统的状态,不是单纯依赖效率提高来保留现有系统结构。

这种过程的完成与新经济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人类改变现有社会经济代谢与生态资本利用的思维、行为与组织模式,使之由“改变环境来适应经济社会”转变为“调整社会经济适应环境”。

这需要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注重并系统考虑区域自然系统的多功能性及其孕育与支持人类发展的不可或缺性,把人类活动、土地利用、自然循环和功能协调为统一的和谐的系统。

在任何尺度的规划层面,都需要提前将所需要保留的生态空间规划在内,在现行经济层面上,需要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第一和第三产业比重,淘汰设备陈旧、高物耗、高能耗、污染严重的产业部门;在扩大绿色空间层面,需要大力发展园林绿化和环境工程建设;在社会层面上,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伦理观念,积极提倡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

2.2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生态化与传统发展模式以及以小循环与中循环为特征的企业生态化与产业生态化相比,经济生态化本质的变革在于全程生态化。

既是创建新的人工生态和经济社会系统的生态化过程,也是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到再生产各个环节的生态化过程。

它有目的地改变人与环境、产业与环境的生态关系,是生态与经济一体化的整合过程。

这一整合过程不仅强调产中环节的生态化,而且同时强调产前、产后环节的生态化,使生态化过程向产前、产后延伸,实现全程生态化,从而达到资源利用向前延伸到绿色原料、绿色能源及工业无机环境的构建,向后延伸到流通、消费领域。

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生态化关键是产业链对接。

具体要求包括:①产业簇群化布局,即产业在空间布局呈群落式聚集发展,在特定的空间内尽可能内部化废弃物,高度内循环的生态园区是产业族群化布局的典型;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

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也是污染排放减量化的前提;③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将污染尽可能地在生产企业内进行处理,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④对生产和生活用过的废旧产品进行全面回收,可以重复利用的废弃物通过技术处理进行无限次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初次资源的开采,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造成污染的废弃物的排放;对无法再资源化的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扩大资源再生产业与环保产业的规模发展;⑤通过生态工程、生态设计等,对技术进行生态化创新,使用无害化、无废料化技术和设备,为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提供保证,促进可再生和可更新的材料更多地替代传统不可再生和不可更新的资源,促进在生产流程投入中逐渐增加使用其他流程排放副产品的规模和效率,持续降低并净化产出的废弃物;⑥培养与引导人们养成与环境友好的消费与购买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