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沈从文

合集下载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沈从文)【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沈从文)【圣才出品】

第13章沈从文13.1 复习笔记一、沈从文概述1.沈从文及其著作(1)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湘西凤凰县人。

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2)著作早期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小说集。

1930年代之后,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2.沈从文的文学贡献:“湘西文学世界”的创造者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并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代表的是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正是他全部创作所负载的内容。

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1.“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与“五四”以来形成的表现压迫、愚昧、落后、挖掘民族精神创伤的传统乡土文学不同,沈从文是用“梦”与“真”构成文学图景,同文本外的现实丑陋相比照,让人们从这样的图景中去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这是他诗体乡土故事的主旨。

这在沈从文1934年出版的代表作中篇《边城》里,推向了极致。

2.沈从文的人物形象沈从文作品里的女性形象柔美如水,这种生命形式可以用“恬淡自守”来加以概括。

男性形象则表现了原始的蛮性力量,在他的湘西人物序列里,男性军人往往是诚实、勇武、不驯服、有血性的。

3.“神性”的概念在沈从文的美学观念里,除了“人性”,还有“神性”的概念,即最高的人性。

经过他改写的佛经故事或民间传说,就特别地运用浪漫的手法来宣扬这种生命的哲学。

第十三章 沈从文

第十三章 沈从文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 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 等6部中长篇小说。 他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 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 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 “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 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 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 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 “人性”(《习作选集代序》)。在沈从文那里, “美”、“爱”、“神”三者一体即最高的人性。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系列,乡村生命 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生命形式批 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人与自然“和谐 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 西所能代表的是一种健康、完善的人性,一 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 人生形式。 沈从文是湘西人民情绪的表达者, 他本人是湘西的魂魄所在。





(三)再现湘西文化的方式
一是对原始文化风俗作全景式展示。《凤子》。 二是通过原始婚恋再现自然的两性关系。《龙朱》。 三是以人事悲欢纠葛再现自然的人生形式。《三三》。 四是以“乡下人”性格再现自然人性美。 动机:“生命的明悟”。讴歌古朴美好的人性 。 “神性”的赞美:神性就是人性的最高表现。“神性”就是 “爱”与“美”的结合。 讴歌了浪漫的野性的原始生命形态。《龙朱》《媚金· 豹 子· 与那羊》《月下小景》等。 对湘西儿女人生价值重估。《柏子》《萧萧》《丈夫》等。 对自我生存状态的无知和对自我命运的无从把握。



(二)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为抨击都市世界 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参照物。
一方面湘西世界的美好使沈从文发现了都市世界的 丑恶,不惜用漫画化手法进行抨击; 另一方面又是都市世界的丑恶使沈从文更加感到湘 西世界的美好,用理想化的笔调进行讴歌。 沈从文常常用传统的过去的目光看待现代都市文明, 拿自然状态下的湘西世界的“好处”“妙处”对比现代 都市的坏的方面。这就容易使他产生一种感伤和愤懑情 绪,难以对现代都市文明做出客公正的评价,也影响了 他对现代都市文明批判的深度和力度。从这个意义上说, 湘西世界成就了沈从文,也局限了沈从文。

十三章30年代小说(五)沈从文1

十三章30年代小说(五)沈从文1
《绅士的太太》是嘲讽都市上流社会的堕落。作品说: 绅士的太太》是嘲讽都市上流社会的堕落。作品说: 我不是写几个可以用石头打她的妇人, “我不是写几个可以用石头打她的妇人,我是为你们 上等人造一面镜子。 上等人造一面镜子。” 作品写了两个绅士家庭生活, 作品写了两个绅士家庭生活,暴露绅士淑女在华贵的 衣饰下的肮脏灵魂。小说中的绅士和淑女, 衣饰下的肮脏灵魂。小说中的绅士和淑女,都是无所 事事,精神空虚,每天就是打麻将,赌博,吃饭, 事事,精神空虚,每天就是打麻将,赌博,吃饭,喝 酒,乱搞两性关系。丈夫另寻新欢,太太与少爷私通, 乱搞两性关系。丈夫另寻新欢,太太与少爷私通, 子女也都吃喝嫖赌。 子女也都吃喝嫖赌。
《萧萧》 萧萧》
萧萧》是写了真实的女性生活和命运。 《萧萧》是写了真实的女性生活和命运。她嫁 给一个小丈夫,由于和一个青年私通, 给一个小丈夫,由于和一个青年私通,由于生 了个儿子,才没有被沉潭。最后, 了个儿子个大媳妇,那个妇女还要重复 她先前的生活。 她先前的生活。 其实,凡是回归自然的自然状态, 其实,凡是回归自然的自然状态,都是理想化 自然就是理想的象征。 的,自然就是理想的象征。
自然文化,就那种主张人与自然的合一的思想文化。 自然文化,就那种主张人与自然的合一的思想文化。 自然”是与“人为”相对立的。 “自然”是与“人为”相对立的。在自然文化的理念 凡是自然天成的,就是真的,善的,美的, 中,凡是自然天成的,就是真的,善的,美的,而凡 是人为的就是假的,恶的,丑的。就象卢梭说的那样, 是人为的就是假的,恶的,丑的。就象卢梭说的那样, 出于造物主的,都是好的,只是到了人类社会的那里, 出于造物主的,都是好的,只是到了人类社会的那里, 就变得丑陋不堪了。在自然文化中, 就变得丑陋不堪了。在自然文化中,那些远离文明的 粗糙的原始的生存状态,才蕴涵着理想的人性。 粗糙的原始的生存状态,才蕴涵着理想的人性。 这种自然文化理念具体到沈从文小说之中, 这种自然文化理念具体到沈从文小说之中,可以用两 句话加以概括:非都市而颂乡野,扬卑贱而抑豪绅。 句话加以概括:非都市而颂乡野,扬卑贱而抑豪绅。 都市、豪绅都是文明状态,而乡野、 都市、豪绅都是文明状态,而乡野、卑贱都是自然状 沈从文站在自然文化的立场上,讴歌乡野人生, 态。沈从文站在自然文化的立场上,讴歌乡野人生, 批判都市文明。 批判都市文明。

第十三章 沈从文

第十三章  沈从文

(3)《丈夫》:
1930年写,1934年修改。 主要内容:侧面写出乡村统治阶级的横征暴 敛,农民的艰苦,但面对城市对乡村人淳朴人性 的剥夺,做人尊严的剥夺,还是强烈呼唤“回 去”。 丈夫、七丫头、水保干爹、大娘、五多
2、小说艺术特色: 小说艺术特色:
“文体作家”,因为成功了文化田园诗意小说。 ①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神秘主义的多重融合。浪漫 主义:全为美好。显然理想化了,不是现实中湘西。作者 写的是一个梦幻、一个愿望。象征主义:两代湘西人的命 运象征着我们民族的命运。白塔。伤悼的象征。神秘主 义:善于把人物命运放在自然中去写,从而挖掘生命的底 蕴,披上一层神秘色彩。 ②鲜明的地方特色。人物的心理、性格、言语行动, 自然景物、风照,城市空虚无聊庸俗,生命力萎 缩,乡村淳朴、健康、充满生机。以此达到对城 市的批判和对乡村的歌颂。对历史和人性的“常” 与 “变”,变的“快”与“慢”等,给以审美观照 和艺术表 现。由此成为京派重镇,乡土田园小说的代表 者。
1、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1)《萧萧》:描写边地乡村人原始、淳朴 而不乏愚昧、停滞的生活,特别是对少女萧萧原 始、纯真的心理的刻画,对她对自己可悲命运浑 然不觉的生存状况的描绘,使人们对乡村生活进 行双重反思:一方面他们代表真、纯、朴,还有 面对可悲命运的原始性坚强,另一方面,他们又 代表停滞与愚昧。 这时作者对乡村的态度还是矛盾的,一方面 表惊讶、暗赞,一方面又为此困惑和委婉批判。
思考题:
综述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表现内容和艺术特色
参考书目:
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
第十三章
沈从文
京派小说重镇,文化乡村最美丽的歌唱者 一、生平与创作 学名岳焕,字崇文, 1902年12月28日生湘西 凤凰县。爷爷属攻打太平军的湘军,后做到贵 州提督,但30岁死去,无子女。爷爷之弟也无子 女。奶奶做主为二爷娶二房苗族刘姓,生第二儿 子过继给奶奶,此从文父亲沈宗嗣。母亲土家 族。小学毕业14岁去当兵,21岁(1923)到北京 找出路。受郁达夫、胡也频、徐志摩帮助走上创 作之路。名声鹊起。1928年中国公学执教,识张 兆和。1930年武大,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大。19331935主编《大公报-文艺》挑起京海之争。

第十三章30年代小说沈从文

第十三章30年代小说沈从文

名家对《边城》的评价

“《边城》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李健吾) “《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 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 (司马长风) “《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 义的,《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 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 实。” (汪曾祺)


人物形象分析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
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
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有了你,我相信这一生还会 写的出许多更好的 文章!对于这些文章我不觉 得骄傲,因为等于全 是你的。没有你,也就没有 这些文章了。 —— 沈从文《湘行书简》

新婚不久,1934年1月, 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 凤凰探望。他在船舱里给远 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 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 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 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 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 能做。
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凤 凰基本上是个以文章出名 的地方,假如你很熟悉沈 从文或者黄永玉对故乡的 描述,你去了一定失望; 但是如果你不了解沈从文 或者黄永玉对故乡的描述, 你根本不必去凤凰。
凤凰凤凰之子—沈从文之子凤凰之子
1922年沈从文
1956年沈从文 1980年沈从文
沈从文像长跑一样坚持对文学的激情, 以带有几分固执的“乡下人”姿态执迷地创 造了乡土景观,他力图以湘西本真和原初的 眼光去呈现湘西世界的自在性与自足性,实 现了他做一个“地方风景的记录人”的愿望。
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丌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 他悄悄地给张兆和写起情书来了,而且一发而丌 可收。他以乡下人的憨劲,继续着马拉松式的求 爱过程。1932年夏,沈从文听从巴金的建议,送 给张兆和一大包书籍。1933年9月9日,沈 从文不张兆和在当时的北平中央公园宣布结婚, 媒人是二姐张允和。

边城沈从文(13)

边城沈从文(13)

边城沈从文(13)天气渐渐的越来越热了。

近六月时,天气热了些,老船夫把一个满是灰尘的黑陶缸子从屋角隅里搬出,自己还匀出闲工夫,拼了几方木板作成一个圆盖。

又锯木头作成一个三脚架子,且削刮了个大竹筒,用葛藤系定,放在缸边作为舀茶的家具。

自从这茶缸移到屋门溪边后,每早上翠翠就烧一大锅开水,倒进那缸子里去。

有时缸里加些茶叶,有时却只放下一些用火烧焦的锅巴,乘那东西还燃着时便抛进缸里去。

老船夫且照例准备了些发痧肚痛治疱疮疡子的草根木皮,把这些药搁在家中当眼处,一见过渡人神气不对,就忙匆匆的把药取来,善意的勒迫这过路人使用他的药方,且告人这许多救急丹方的来源(这些丹方自然全是他从城中军医同巫师学来的)。

他终日裸着两只膀子,在方头船上站定,头上还常常是光光的,一头短短白发,在日光下如银子。

翠翠依然是个快乐人,屋前屋后跑着唱着,不走动时就坐在门前高崖树荫下吹小竹管儿玩。

爷爷仿佛把大老提婚的事早已忘掉,翠翠自然也早忘掉这件事情了。

可是那做媒的不久又来探口气了,依然是同从前一样,祖父把事情成否全推到翠翠身上去,打发了媒人上路。

回头又同翠翠谈了一次,也依然不得结果。

老船夫猜不透这事情在这什么方面有个疙瘩,解除不去,夜里躺在床上便常常陷入一种沉思里去,隐隐约约体会到一件事情——翠翠爱二老不爱大老,想到了这里时,他笑了,为了害怕而勉强笑了。

其实他有点忧愁,因为他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象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觉到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

一堆过去的事情蜂拥而来,不能再睡下去了,一个人便跑出门外,到那临溪高崖上去,望天上的星辰,听河边纺织娘以及一切虫类如雨的声音,许久许久还不睡觉。

这件事翠翠是毫不注意的,这小女孩子日里尽管玩着,工作着,也同时为一些很神秘的东西驰骋她那颗小小的心,但一到夜里,却甜甜的睡眠了。

不过一切皆得在一份时间中变化。

这一家安静平凡的生活,也因了一堆接连而来的日子,在人事上把那安静空气完全打破了。

船总顺顺家中一方面,则天保大老的事已被二老知道了,送二老同时也让他哥哥知道了弟弟的心事。

13沈从文

13沈从文

——都市对他的轻慢不仅煽引起思乡 的情绪,更激发了他一种‚向别处去寻找精 神支柱‛的迫切愿望。只有服膺于一套足以 与城市的价值标准相匹敌的另一种标准,他 才能毫无怯意地走进城市。

“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 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 独特的式样,与城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 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他对一切事照例十分认真,似乎太认真 了,这认真处某一时就不免成为‘傻头傻脑’。……我既仿佛命 里注定要拿一支笔弄饭吃,这支笔有侧重在写小说,写小说又不 可免得在故事里对于‘道德’、‘爱情’、以及‘人生’这类名 词有所表示,这件事就显得划分了你的界限。‛

如在龙舟竞渡时,小说描写的一段乡下 人有关渡船与碾坊的议论。

一场以乡下人方式展开的两种文化价 值观的论辩,一方面,这里古风犹存,还 有着对古老纯朴的人生价值观的信守,而 另一方面,一种与之对立的以金钱为本位 的价值观已经在边城浸润传播,在改变着 边城人的原有的所信所守。
• ——《边城》悲剧正是湘西向现代转型过 程中必然遭遇的文化命运。

沈从文正是通过对这一文化命运的叙写,传 达出他对边城——从其延伸的意义上说,也是对 整个中国的文化命运的焦虑,从而弹奏出一曲不 胜抑扬的伤感的乐音。 但沈从文没有陷入绝望,在小说的结尾,他 再次通过象征——白塔的坍塌与重建,表达出这 样一种信念:原有的文化虽然正在解体,但新的 民族文化品格的重构还可寄望于未来。
• • • • (一)沈从文的创作原则 (二)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三)小说的主要内容 (四)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沈从文的创作原则
沈从文创作和理论的基点 ——建筑人性的神庙。 ‚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 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 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 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 性’ ‛。

13第十三章沈从文精品PPT课件

13第十三章沈从文精品PPT课件
• 小说整体上展现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现实 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
1、现实人生形式。以独特视角展示湘西 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知命、自在无为 的人生状态。《柏子》《萧萧》《丈夫》 等。以冷静客观的笔法,再现20至30年 代湘西儿女的苦乐人生。
《柏子》写卖身于船老板的水手,与吊脚 楼妓女之间的粗野而又不无真诚的爱。 表达湘西下层人自然而热烈、毫不矫揉 造作的生命状态和生命形式。
在30年代,老舍和沈从文 都是风俗文化型作家。老舍 写市井风俗文化,沈从文写 乡土风俗文化。老舍是京味 小说的开创者,沈从文是湘 西小说的集大成者。
1902—1988
• “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 鲁迅” (美·金介甫)
• “沈从文在中国有如十九世纪法国的莫 泊桑、或俄国的契诃夫,是短篇小说之 王”(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
• 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
第一节 沈从文的创作道路
一、传奇人生
• 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湖南凤凰县人。 • 1917年小学毕业,参加当地土著军队。 • 1922年只身闯北京。求学艰难,谋职不成,生
活陷入困窘中。
• 1923年得郁达夫帮助。
沈从文离开湘西 去北京时
• 1924年第一篇作品《一封未曾付邮的信》 在《晨报副刊》发表,进入新月派圈子。
• 1928年到上海中国和
• 1933年是沈从文收获颇丰的一年。 ①9月与张兆和结婚。 ②开始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③创作进入佳境。创作代表作《边城》。 ④引起“京派”“海派”之争。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 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 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 年龄的人。”
在每一个妇人身上,一群水手这样那样作 着那顶切实的梦,预备将这一月储蓄的铜钱和 精力,全部倾倒到这妇人身上,他们却从不曾 预备要人怜悯,也不知道可怜自己。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一、沈从文生平与创作简介
◆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 湘西凤凰县人。
◆ 1923年起以“休芸芸”等笔名发表作品,创 作四十余部作品集。
◆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创造 了中国文坛一个“乡下人”的神话。
◆ 短篇小说结集:
《龙 朱》 《虎 雏》 《阿黑小史》 《月下小景》 《八骏图》 《从文小说习作选》 《新与旧》 《主妇集》等
人物内心情绪与作者人生感慨的对照性排列
人物的内心情绪
◆翠翠孤独感 ◆老船夫不为人理解
老船夫的内心隐忧 翠翠与傩送对命运 主观上的自主把握
《边城》中碾坊 白塔的坍塌 白塔的重修
作者的人生感慨
◆ 湘西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岁月中,被视为“化外之民” 的野蛮人,及其所遭遇的被歧视、压迫、屠杀的命运 ◆ 作为一个“乡下人”,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精神上感 到的受压抑
三、关于沈从文研究
(一)1930年代 正当沈从文创作的高峰期,评论意见不一, 影响较大值得参考的有: ◆ 苏雪林《沈从文论》 ◆ 刘西渭《〈边城〉与〈八骏图〉》
(二)1940年代
◆ 巴人、郭沫若、冯乃超等都曾写过批评沈从 文的文章。
◆ 郭沫若《斥反动文艺》指斥沈是“一直是有 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是“桃红色” 的文艺家。
◆ “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 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女孩印象而来。”
(2)《从文自传》
叙述自己从保靖去川东时路上所见: “这一次路上增加了我新鲜经验不少,过了些用木 头编成的渡筏。那些渡筏的印象,十年后还在我的 记忆里,极其鲜明地占据了一个位置。”
(3)《水 云》
“一面让细碎的阳光洒在纸上,一面将我某种受压 抑的梦写在纸上。故事上的人物,一面从一年前在 青岛崂山北九水看到的一个乡村女子,取得生活的 必然,一面就用身边新妇作范本,取得性格上的素 朴式样。”

第十三章沈从文

第十三章沈从文
《绅士的太太》:“为高等人造一面镜子” 《八骏图》:讽刺知识分子用“习惯”、“道德” 捆绑自己,压抑正常的性爱,以至于失态,更加 不道德,生命力萎缩,人性欠缺。
活在中国作一个人并不容易,尤其是活在读书人圈 儿里。大多数人都十分懒惰,拘谨,小气,又全都 是营养不足,睡眠不足,生殖力不足。……憎恶这 种近于被阉割过的寺宦观念,应当是每个有血性的 青年人的感觉。 ——《八骏图· 题记》
原始自由的神性
最高的 人性
原始自由的人生形式: 大多数是以苗族和其他南方少数民族的 生活习俗为根据加以想像的产物,通过 这些故事完成着对生命原生态的考察。 通过爱情、婚姻、两性关系来体现:爱 得真挚、热烈、活泼,跃动着原始的生 命活力,洋溢着自然之趣。 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是原始封闭的。
(二)都市现实人生
“重建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统一,复原人与人关系 的原始温情和爱。”“开掘了人的原始思维和潜 能。”“以翠翠为中心的周围世界,是一个亲善、 恬静、融洽的世界,人人充满温情和爱心。”
——翠翠:一个隐喻性符号——重读沈从文先生的《边 城》张献青《名作欣赏》2006/08
透过“人性美”这一特定的美丽光环,对作品的思想内 蕴作进一步的探究,作品中人物的非正常死亡、离家出 走、爱情的破灭往往被人们所忽略。文章从翠翠的爱 情悲剧角度入手,分析作者在翠翠的爱情题材展开的过 程中所显示出来的深刻的矛盾和冲突,在这种矛盾和冲 突中隐含着作者对记忆中的湘西世界的眷恋与反叛。 而把这种眷恋与反叛寄托在傩送这个人物形象身上。 傩送的出走,预示着人类在走向文明的过程中所必须付 出的巨大代价。进一步揭示了“重造民族品德的思想” 的重要性。——眷恋与反叛——沈从文小说《边城》 解读陆孝峰《名作欣赏》2006/08
沈从文在其所置身的城市文化环境中,在其所 置身的知识者中,到处发现着因缘于‘文明’、 ‘知识’的病态,种种‘城市病’,可以归结为 ‘阉寺性’的种种人性的病象。正是对病态、 阉寺性的发现,使沈从文终于发现了他独有的 那个世界, 属于沈从文的‘湘西’。”

第十三章 沈从文

第十三章  沈从文

第十三章沈从文(2学时)一教学目的: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及创作经历,掌握沈从文湘西小说创作特点。

二教学重点:《边城》。

三教学难点: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及其文学理想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第一节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1学时)一、沈从文的生平简介沈从文[苗](1902.12.28-1988.5.10)原名沈岳焕,主要笔名还有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湖南凤凰人。

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徒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当过上士司书。

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自身来到北京,升学未成,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于艰苦条件下自学写作。

1924年,他的作品最早载于《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

1928年,与胡也频、丁玲相继来到上海,曾共同创办《红黑》杂志。

1929年在上海中国公学教书。

这时期的作品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所描写的湘西乡俗民风和鲜明的生活,引起人们的注目。

《萧萧》、《牛》、《柏子》、《阿丽思中国漫游奇境记》显示了他早期小说较成功的乡土抒写和历史文化思考。

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

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还有重要的选本《从文小说习作选》。

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

抗战爆发后,经武汉、长沙,取道湘西去云南。

途经沅陵时,写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第1卷)。

后至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5年后回京,在北京大学教书。

问时编《大公报》、《益世报》文艺副刊。

1949年以后,长期从事文物工作。

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

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

1978年调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他以作家身份被邀参加第三次全国文代会,增补为全国文联委员。

1980年曾赴美国讲学。

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第十三章 沈从文

第十三章  沈从文

《边城》的艺术特色
语言质朴自然,清新蕴藉,朴素秀丽,既散
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又显示出准确精炼的 艺术表现力。 总之。《边城》可谓是现代文学史上“一颗 千古不磨的珠玉”,一首幽婉凄美的抒情诗, 一幅流动飘逸的田园牧歌图。
沈从文创作的人性立场
沈从文从地域的民族的、历史文化视角透视
现实人生,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与 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人的自然化是他小 说的美学追求。P213 湘西世界的自在自得的乡村生命形式是一种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 生形式”,它代表了沈从文所谓健康、完善 的人性。
《边城》的艺术特色
小说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自然景物
三者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作者 把边城淳厚的民风、融于优美山光水色中, 人与自然已经相互契合,浑然一体。或者说 自然环境成了人性的外化。白塔、吊脚楼、 赛龙舟等(P59)呈现出未经现代文明浸透的边 城整体生活风貌。,使边城拥有了自己的文 化品格。
描写湘西乡土人情的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
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以文学形式探讨 健全的“生命形式”。这些作品写尽了故土 家乡奇异的自然风物,人情世态,展示了湘 西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形式,及其在时 代大力挤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在与都市人生 的对照中,讴歌了湘西下层人民身上朴素的 人性美和道德光辉,体现出作者的道德情感 取向。
描写湘西乡土人情的
追求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
人性的人生形式”。如他所说“我只想造希 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 沈从文构筑这种牧歌情调的湘西“人生形 式”,带有文化批判的意味,即对照批判他 所认为的现代都市文明弊病,让人们从这美 丽的图景中认识“这个名族过去伟大处和目 前堕落处”。 代表作品有《萧萧》、《柏子》、《丈夫》

十三章 沈从文

十三章  沈从文

《丈夫》
丈夫由于生活所迫,让妻子去卖 身,但是在看到妻子被蹂躏以后,人 性尊严觉醒,把妻子从妓船上领回了 家。
《萧萧》
写了真实的女性生活和命运。她 嫁给一个小丈夫,由于和一个青年私 通,由于生了个儿子,才没有被沉潭。 最后,她给自己的小儿子也娶了一个 大媳妇,那个妇女还要重复她先前的” 的讨论。
1948年沈从文受到左翼文化界 猛烈批判。
对沈从文命运产生巨大影响的是 郭沫若《斥反动文艺》(1948年《抗 战文艺丛刊》第一期)一文。文章斥 责沈从文是专写颓废色情的“桃红色 作家”,“存心不良,意在蛊惑读者, 软化人们的斗争情绪”,还说沈从文 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
以“乡下人”自居的沈从文小说里有 两个并存的世界:湘西人性世界与都市文 明世界。 在湘西小说中,他反复表现“优美、 自然”的人性理想,是基于重建民族文化 的思考。 他站在湘西自然人性的立场反观并批 判都市违反人性的、病态的、畸形的文明 现象。沈从文通过这一对立的文学世界体 现其思想个性。
2、沈从文创作的题材取向
沈从文的创作主题外化在小说题 材领域中。他的小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写城市与知识阶级,通过 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人性 的病态、扭曲、丑陋、分裂与自然人 性的丧失。

第二类写乡村与抹布阶级,通过 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 赞美自然美好的人性。 沈从文的这种题材取向与他自我 角色认知相关。
十三章
(1902-1988)
《 在 昆 明 的 时 候 》
意 义 的 人 却 很 少 。
认 识 , 可 是 真 懂 得 它
易 认 识 , 爱 字 虽 人 人
多 , 可 是 似 乎 很 不 容
美 字 笔 画 并 不
汪曾祺曾为沈从文所受的不公平待遇说过话:

第十三章 沈从文

第十三章 沈从文

边城》解读: 二、《边城》解读:
(一)、沈从文创作的转变。 )、沈从文创作的转变。 沈从文创作的转变
)、《边城》中的理想美。 (二)、《边城》中的理想美。
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 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 不许他休息, 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 活离开。 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 的意义, 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 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 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 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 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 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 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 的女孩子。 的女孩子。
夜静得离奇。端午快来了, 夜静得离奇。端午快来了,家乡中一定是还有龙 船下河。翠翠,翠翠, 船下河。翠翠,翠翠,你是在一零四小房间中酣 还是在杜鹃声中想起我, 睡,还是在杜鹃声中想起我,在我死去以后还想 起我?翠翠,三三,我难道又疯狂了?我觉得吓 起我?翠翠,三三,我难道又疯狂了? 因为一切十分沉默,这不是平常情形。 怕,因为一切十分沉默,这不是平常情形。难道 我应当休息了?难道我…… 我应当休息了?难道我…… 我在搜寻丧失了的我。 我在搜寻丧失了的我。 很奇怪,为什么夜中那么静。我想喊一声, 很奇怪,为什么夜中那么静。我想喊一声,想哭 一哭,想不出我是谁, 一哭,想不出我是谁,原来那个我在什么地方去 了呢?就是我手中的笔, 了呢?就是我手中的笔,为什么一下子会光彩全 每个字都若冻结到纸上, 失,每个字都若冻结到纸上,完全失去相互间关 失去意义? 系,失去意义?
(三)、人性的悲剧。 )、人性的悲剧。 人性的悲剧
老船夫做事累了睡了,翠翠哭倦了也睡了。 老船夫做事累了睡了,翠翠哭倦了也睡了。 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 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 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 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 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 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 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 去作什么呢? 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 白日里拉船时, 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 肥大虎耳草已极熟习。 肥大虎耳草已极熟习。

边城十一至十五章内容

边城十一至十五章内容

边城十一至十五章内容摘要:一、边城第十一至十五章内容概述1.第十一章:端午节赛龙舟2.第十二章:顺顺家的悲欢离合3.第十三章:新碾坊的诞生4.第十四章:岳云的归来5.第十五章:翠翠与傩送的误会正文:《边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第十一至十五章讲述了端午节赛龙舟、顺顺家的悲欢离合、新碾坊的诞生、岳云的归来以及翠翠与傩送的误会等一系列故事。

在第十一章中,端午节来临,边城举行盛大的赛龙舟活动。

人们热情洋溢地观看比赛,欢声笑语弥漫在整个边城。

赛龙舟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展示了边城人们团结互助的精神风貌。

第十二章讲述了顺顺家的悲欢离合。

顺顺是边城的一位富商,他家道中落,但最终东山再起。

这一章节反映了家庭、亲情和爱情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展示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坚韧不拔的精神。

第十三章,新碾坊的诞生。

边城的人们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共同建设新碾坊。

新碾坊的诞生不仅提高了当地的生产力,还促进了边城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第十四章中,岳云回到边城。

岳云是一位军人,他曾为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战。

他的归来让人们感叹战争的残酷,同时也为他的英勇感到自豪。

这一章节表现了家国情怀和对英雄的赞美。

第十五章,翠翠与傩送的误会。

翠翠和傩送是边城的一对年轻恋人,他们因一场误会而产生矛盾。

这一章节揭示了爱情中的曲折和挫折,以及人们在面对感情问题时需要真诚和勇气。

总之,《边城》第十一至十五章通过端午节赛龙舟、顺顺家的悲欢离合、新碾坊的诞生、岳云的归来以及翠翠与傩送的误会等故事,展示了边城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现代文学(13章)+沈从文

现代文学(13章)+沈从文

2019/6/20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13 No. 13
博达学院
沈从文站在自然文化的立场上,讴歌乡野 人生,批判都市文明。都市、豪绅都是文明 状态,而乡野、卑贱都是自然状态。非都市 而颂乡野,扬卑贱而抑豪绅。是沈从文的创 作态度。
2019/6/20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14 No. 14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9 No. 9
博达学院
三、沈从文构建的文学世界
沈从文创作宏富,结集作品约有80多部, 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钱理群等《中
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998年版)
最有影响也最有成就的主要是城乡两个作品
系列:“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
2019/6/20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孙先庆
24 No. 24
博达学院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 过溪越小山走去,则 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 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 宽约二 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 落底,却依然清澈 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 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 不能搭桥, 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 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 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 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 那 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 的,一面口中嚷着“慢 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 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 了。 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 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 时, 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 依然 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 “我有了 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2024年边城第十三章读后感

2024年边城第十三章读后感

2024年边城第十三章读后感《边城》是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作品之一,共有十三章。

这其中,《边城第十三章》是整个小说的最后一章,它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边境小镇生活的故事。

读完这一章,我不禁深深地被其所打动,产生了许多共鸣和感悟。

首先,这一章向我们展示了边城的变迁与沧桑。

小说的最后一章描写了边城的经济繁荣和城市化进程。

与之前的章节相比,边城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城市的街道变得宽阔,建筑物更加现代化。

然而,这样的变迁和进步却伴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消失,一些老传统和习俗逐渐被遗忘,边城的人们也逐渐变得趋同化。

读者在这一章中可以感受到这样一个悲凉的转变,仿佛边城的灵魂逐渐消失,被现代化的浮躁所取代。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现代社会中快速城市化的进程,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和习俗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流失,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也越来越功利化和浮躁。

这种变迁和沧桑让我深感人类社会的发展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物质上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无法弥补的损失。

其次,这一章还让我思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边城的变迁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前人们相互之间的照应和互助是非常普遍的,他们在困境中总是能够相互扶持和帮助。

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对待彼此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变得越来越自私和冷漠。

这种变化让我深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脆弱和脆弱。

仿佛我们在追求自己利益的过程中,渐渐忘却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心。

这让我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付出是多么的重要,也让我反思自己是否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问题。

最后,这一章让我思考了时间和命运的力量。

边城的变迁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人们对过去的生活有着淡淡的怀念,却又无可奈何。

这让我深感时间和命运的力量是如此无法抗拒。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对许多不可控制的事情,例如失去亲人或者不如意的工作。

但是,我们不能逃避和抱怨,而是应该积极面对和调整自己的态度。

边城第十三章读后感

边城第十三章读后感

边城第十三章读后感
这一章里,沈从文先生的文字就像一条静静流淌的河,看似波澜不惊,可底下却藏着好多情绪。

我感觉自己就像站在边城的那个小渡口,看着故事里的人物来来去去,心里满是说不出的滋味。

我特别在意翠翠的感情。

在这一章里,她的那种羞涩、懵懂还有执着,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在风中轻轻摇曳,让人忍不住去怜惜。

她对傩送的感情,没有那种轰轰烈烈的表达,可就是这种含蓄,才更让我觉得真实和动人。

我就想啊,在我们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感情好像变得很直接、很仓促,像翠翠这样纯净又羞涩的感情,真的太少了。

你说是不是呢?
还有老船夫,他在这一章里的那种小心翼翼,对翠翠的那种疼爱,真的很让人感动。

他就像一只老母鸡,努力地张开翅膀,想要护着自己的小鸡。

他为了翠翠的幸福,不断地去试探、去努力,我看着都觉得心酸。

其实有时候,长辈的爱就是这样,默默的,却又很有力量。

不过呢,这一章也让我觉得有些迷茫。

故事里那种淡淡的忧伤,就像一层薄雾,笼罩着整个边城。

我不太确定故事最终会走向哪里,翠翠和傩送的感情到底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这种不确定,就像有个小爪子在我心上挠啊挠的,让我看完之后还一直在想。

也许这就是沈从文先生文字的魔力吧,他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让你自己去琢磨、去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沈从文一方面把“边城”描绘成一 个人性美、人情美的理想化的世界,寄托个 人美好的社会理想,同时,又把其间一对少 男少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以此引 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即对边 城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独特的思辨与批判。 《边城》的创作是作者由满目疮痍的现实 所感发,呼唤自由的美好的、“牧歌”式社 会的回归,并以此对当时湘西封建宗法社会 进行批判。
《长河》
长篇小说。作品在乡土 日常生活中大量展示乡土生活 中的淳朴民风,善良的人性。 如,当地盛产橘柚,过路人可 以随意摘橘子解渴,出钱买反 而有见外之嫌。人们往往都热 情、好客,豪爽,质朴。老水 手乐观、天真;滕长顺富甲乡 里,为人却义气公正。三女儿 夭夭纯真、善良、漂亮、活泼。
三、沈从文小说的独特性
一、生平及创作简介
沈从文(1902-
1988) 原名沈岳焕, 笔名休芸芸、甲辰、 懋琳、璇若、上官 碧等。 湖南凤凰县人。
(1)少年时代
(2)进京求学
(3)锋芒毕露 ( (4)辗转流徙
(5)离开文坛
二、沈从文创作的题材取向

沈从文的小说大体上可以分为“都市”和“湘西”两大题材。
(三)重视创作主体情绪的投射,小说 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四)丰富多样、千变万化的结构体式。 小说结构追求自由、随物赋形,创造了三 种基本文体形态:写实故事、浪漫传奇和 讽刺小说。 (五)古朴简约、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 其语言风格格调古朴、句式简峭,是在杂 糅古典文学的句式,提炼湘西方言基础上 形成的,既有浅近文言的简约凝练,又有 口语的生动活泼。
傩送一走对老船夫的打击很 大,因为自己的女儿就是为爱情 而死的,是他含辛茹苦养大了外 孙女,眼看就要得到美满的婚姻, 却发生这样的意外,老船夫在一 个暴雨之夜告别了人世,留下了 孤苦伶仃的翠翠。 这时许多人都热心地来照顾 翠翠。顺顺要接翠翠到家里去住。 还有一个姓杨的老兵,当年曾经 追求过翠翠的母亲,但遭到拒绝, 现在看到翠翠失去了所有的亲人, 就来照看她。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 许‘明天’回来。”
《萧萧》

《萧萧》是写了真实的女性生活和命运。她 嫁给一个小丈夫,由于和一个青年私通,由 于生了个儿子,才没有被沉潭。最后,她给 自己的小儿子也娶了一个大媳妇,那个妇女 还要重复她先前的生活。 其实,凡是回归自然的自然状态,都是理想 化的,自然就是理想的象征。

《柏子》

《柏子》写一个水手与一个妓女的爱情。从通常的 道德观念上看,一个水手,以船为家,浪荡江湖, 一定有许多痛苦;一个妓女靠出卖肉体生活,也一 定会有述说不尽的辛酸。但是,作家所感受的却不 是这些,而是另一面。就是他们生活、性格中的那 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一切都顺应自己的本性, 顺应着自己的感情、意志的特点。那个水手,把攒 了一个月的钱和精力,全部贡献给妓女,在妓女那 里获得了一种感情和欲望的满足,而妓女也觉得自 己用肉体换回了真诚和勇敢,获得了真正的感情。 这实际上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2、“边城世界”的意义
“边城”不仅是个地理概念,同时也是时 间概念和文化概念,小说主旨是让人们从 中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 处”。 (1)《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充满“爱” 与“美”的天国般的世界。这里,人人勤 劳,乐于为他人作奉献,其中虽有贫贱之 分,富人却乐善好施,商人也好义远利, 包括妓女、船工各色人等均待人以诚,表 现出醇厚、淳朴的乡风。加上美丽的自然 环境,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是一种 理想化了的现实”。
3、主要人物形象:
翠翠
天真美丽的少女。作品一开始便紧扣茶峒地方的山清水秀, 竹翠花红,风俗淳朴这一特定环境,刻画了一个小姑娘单纯活 泼,稚态可掬的童真美。她的名字,好象青枝翠叶的嫩竹,又 象清彻透明的河水。她的心灵象山涧泉水,晶莹清澈。随着风 貌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少年时代的童真美升华为情爱美,表 现出温柔、明慧、钟情、坚贞。她一心爱着傩送,却并不把这 种爱表现于外,只是独自一人爱坐在岩石上,向天空一片云一 颗星凝视。否则便是“梦中的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 仿佛轻轻地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飞过对 面的悬崖山腰上去摘虎耳草!”这就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对 爱情的美好憧情。作家写得多么自然、纯朴、含蓄! 是作者倾注了“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从外表 到内心皆美好无比,恬静、温柔、纯净、忠贞,简单而执着, 充满古朴之美,同时映照了湘西边城的恬淡自守的生命样式。 翠翠是作家理想中“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 的人生形式”的化身。
十三章
(1902-1988)
“京派”“海派”的创作特点比较



京派 1、多写乡土中国和 平民现实的题材,对 原始、质朴的乡风民 俗和理想化的宗法制 农耕文明生活取认同 态度 2、从容节制的古典 式审美趋向,达到一 种和谐、圆融、静美 的境地 3、比较成熟的小说 样式:抒情体小说




海派 1、表现病态的城市生 活,描写在灯红酒绿 的环境中人与人关系 的冷漠,人们精神的 寂寞、疲倦和堕落的 心理 2、描写手法上的情节 的淡化与人物感官的 体会与意识流 3、结构上以多线索并 进为主,大幅度跳跃, 语言上跳脱,音节短 促,收放自如
唯有教授庚是个正常人,因为他正在恋爱,常有 一个穿旗袍的女郎来会他,这女郎有一对会说话 的眼睛。这眼睛里“有一种羞怯之光,这种光既 代表贞洁同时又充满了情欲。”这女子与教授庚 的爱情捉摸不定,达士心里也着摸不定。一直不 写信向未婚妻告诉这第七骏。学校结束后,向未 婚妻拍了回家的电报。可是离别前到海边散步, 却看到黄旗袍女士给他留下的神秘决句“这世界 也有人不了解海,不知爱海,也有人了解海,不 敢爱海。”而且还画了一对美丽的眼睛,旁边边 写着“睢我,你认识我!”于是,达士又给未婚 妻去电报,声称害了点小病,要在海边多住几天。 这个自命为要医治人类灵魂的医生,终于也害了 一点儿很蹊跷的病。
《绅士的太太》

《绅士的太太》是嘲讽都市上流社会的堕落。作 品说:“我不是写几个可以用石头打她的妇人, 我是为你们上等人造一面镜子。”

作品写了两个绅士家庭生活,暴露绅士淑女在华 贵的衣饰下的肮脏灵魂。小说中的绅士和淑女, 都是无所事事,精神空虚,每天就是打麻将,赌 博,吃饭,喝酒,乱搞两性关系。丈夫另寻新欢, 太太与少爷私通,子女也都吃喝嫖赌。
傩送与天保
他们是兄弟,也是爱情上的竞争对手, 但却毫无嫉妒和怨恨之心。傩送为了纯真的 爱情,放弃了一座碾坊的陪嫁,在渡船和碾 坊的选择面前(实际上是爱情和金钱的选择 )宁要渡船不要碾坊。他们都为自己的爱情 努力,一旦发现自己的爱情与他人的幸福发 生冲突时,天保就忍痛割爱成全了弟弟。
清新优美、生机勃勃的湘西世界
1、古老的风俗民情环境:
和平宁静的社会,淳厚的人 情,彬彬有礼的古风。如《边 城》中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描写: 沅江、辰河、码头、吊脚楼、 船夫、水手、下等妓女、农民、 士兵、童养媳、神巫、乡村野 合、赛龙舟、对山歌、民间娱 乐、宗教仪式等等。
湘西的人生形式



现实的人生形式:底层人民古 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 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如 《三三》、《萧萧》、《柏子》 《长河》等。体现湘西文化特 质的是人性内容:忠实庄严、 坚韧顽强。 自然健康的乡下人的自然人性 只是建设理想人性的基础,却 非理想的人性美。 理想的人生形式:优美、健康、 自然而又不悖乎人选的人生形 式。

小说写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茶峒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天保,傩 送,他们一起爱上了碧溪上一个老船夫 的外孙女,叫翠翠。两兄弟不是互相争 斗,而是互相谦让。当地有青年男女对 歌定情的风俗,两兄弟商量两人都去对 歌,谁通过对歌得到翠翠的爱情,谁就 同翠翠结婚。 但是天保知道自己唱不过弟弟, 也不想跟弟弟争,就出走了,把幸福留 给弟弟,不幸船半路遇难,天保溺水而 死。弟弟十分爱翠翠,曾经有乡绅来提 亲,陪嫁一个碾坊,他都不要,宁愿娶 穷苦的翠翠。但是他感到十分对不起哥 哥,因为哥哥是为了让自己得到幸福而 死的,于是他也出走了。
沈从文的文学观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一是反对将文学纳入商业或政治的功
利圈,以文学观照和重建社会道德; 二是以文学启示生命,即通过文学唤 起人的感觉、想象,让人重新体验思 考和发现生活。
一、生平及创作简介
二、沈从文创作的题材取向
三、沈从文小说的独特性
四、《边城》 1、《边城》内容简介 2、 “边城世界”的意义 3、 主要人物形象 4、《边城》的艺术特点
《有学问的人》

《有学问的人》讽刺了知识分子的虚伪、卑 琐、怯懦。在一个旁晚,一个教授家,来了 一个女客人。面对这个女人,教授产生了性 欲冲动,女人也心照不宣,但是,两个人都 期待着对方做什么,都在兜圈子,最后,教 授的夫人回来了。两个人又都恢复平常的样 子。
《八骏图》

《八骏图》是讽刺知识分子最著名的作品。所谓 “八骏”是指八个教授,反语,讽刺。作品中的教

湘西与都市的对比
在道德上:乡下人诚实质朴,都市人虚伪自 私。 在人性上:乡下人有健康的人性美,都市人 堕落。 在生命力上:乡下人茁壮旺盛,都市人萎靡。

虚伪矫饰、闭抑残缺的都市世界 (60多篇)
1、反映都市人的爱情和家庭道德面貌。 如《有学问的人》、《或人的太太》等。 2、写上流社会和上层家庭的无聊甚至糜 烂的生活。 如《绅士的太太》等。 3、嘲讽高级知识分子,解剖其灵魂。如 《八骏图》“高等人”的虚伪、无聊、压 抑和变态。
授们,一方面身体虚弱,另一方面又精神变态,特
别是几乎都有些性变态。主人公周达生自认为人格
健全,对爱情忠贞不渝,而在骨子里却仍然是喜新
厌旧。为一个女人而神魂颠倒,放假也不回到恋人
那里去。在沈从文眼里,知识分子,不是虚妻的信展开情节。他 离别未婚妻出任某大学的讲课。每天给未婚妻写 一封信,自然谈到身边的七位教授。教授甲书桌 上放着全家福照,床枕边却放的是《扣花枪兜》 《香艳诗》,蚊帐里挂的是半裸的女广告画象。 教授乙把糟糠之妻放在家里,说是一个人独自生 活洒脱方便,在海边上拾起一个女人脚踢的小螺, 情欲地指拭着上面的砂子。教授丙自称是没有恋 爱观的老人,可是在欣赏希腊爱神时,专在凸起 凹起处下功夫。教授丁是个对恋爱持有怪论的人, 主张默默地爱一个少女,等她四十岁以后才去求 婚。教授戌是一个离婚多次的人。达士认为这些 人都有病,并且自己有医治他们的义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