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改革史总结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梭伦改革课标内容要求:(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一、梭伦改革的背景:1、政治: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2、经济发展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3、阶级变化: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二、梭伦改革:1、内容:“颁布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三、梭伦改革的评价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课标内容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二、商鞅变法内容: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政治改革: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3、文化风俗改革:“燔诗书、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三、评价:秦国强盛、意义深远1、作用: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促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2、表现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

与汉通婚、讲汉语
移风易俗 实行汉制
三、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及认识
意义: 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 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
文化,大力推行改革,在动乱年代繁荣了经济, 稳定了社会,为民族融合做出了重大贡献
认识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材料2
据《洛阳枷蓝记》称:“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 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竞夺。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 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地,园园而有。 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更是卖官鬻爵,公 行贿赂。
如吏部尚书元晖,“纳货用官,皆有定价,太郡二千匹,次郡 一千匹,下郡五百匹”,其余官职,各按差等定价,当时人称吏部 为“市曹”。
消极 影响
①轻罪重刑, 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 的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③重农抑商意识从此建立,造成封建社会对商 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知识拓展】怎样看待商鞅变法的消极影响 (或者称历史局限性)
提示: ①商鞅变法历史局限性表现在:…… ②但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体现了那个时 代的要求; ③商鞅变法虽有消极局限性,但这些并 不能掩盖其变法的巨大进步性。其积极 性是主流,其消极性居于次要地位。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复习
什么是改革? 改革就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中不合理的因素进行调整和变革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学习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1单元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1单元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措施
具体内容
作用
恢复公民大会 作为国家最高
权力机关
… …所有公民 都有权参加
大大提高公民参政议 政的积极性;削弱贵 族长老会议的权力
组成“四百人 … …前三等级
会议”作为公 公民可以当选
民大会的常设 (执掌最高统治
机构
权)
打破贵族垄断政权 的局面;使工商业 奴隶主有权参政
设立公民陪审 … …陪审员从 打破贵族对司法审判
⑴贵族土地兼并受到限制,逐渐失去扩张势力的 物质基础
⑵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使雅典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扩大了公民的基础
⑶使雅典走上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
1.下列内容属于梭轮改革中的“解负令”措施 的是 ①废除所有债务,禁止借贷以人身作抵押 ②释放由于欠债而卖身为奴的人 ③解放所有奴隶 ④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立法大权
(公民大会)
行政大权
(执政官)
司法大权
(陪审法庭)
体现了分权思想,为后来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
梭伦改革后各等级享受国家权力示意图: 四百人会议
公民陪审法庭
公民大会
第一等级 第二等级
第三等级
第四等级
探究学习四:
1、梭伦为什么要采取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的 措施?
2、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的措施具体有哪些? 3、这些措施有何作用?
课程标准:
1.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 2.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知识结构
除 旧
一.颁布“解负令”等法令
布 新
二.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梭 三.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改 革
四.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了解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 颁布“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建立 “四百人会议”和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 展农工商业等。感受梭伦冲破阻力,振兴城邦 的襟怀和理想。

(完整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规律与方法总结

(完整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规律与方法总结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改革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二.课标要求: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

因此,学习和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实,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三.高考回眸:1.(2010新课标全国卷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一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

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

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新唐书)材料二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因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

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责"。

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

(8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

(7分)2.(2011新课标全国卷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

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七单元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七单元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7世纪,为了巩固贵族的支持,罗曼诺夫王朝加强了对农 民的束缚于1649年颁布《法律大全》规定:农奴连同妻子儿女 及其财产都属于领主所有;农民必须无条件地给地主服劳役; 农奴永远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如果逃亡,领主有权无限期追捕, 并追回其妻子儿女及其财产。农奴制正式以法律形式确立。到 17世纪末,买卖赠送农奴成为普遍现象,农奴奴隶化。
◎进步性:
人身自由
自由劳动力
工业革命
土地
生产积极性
农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封建生产方式
◎局限性:
①不彻底性
②掠夺性
土地不足以维持生计
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村社严格管理
付出沉重代价、背负沉重债务;
◎性 质:
封建地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英国1832年 议会改革
俄国1861 年改革
18世纪,彼得一世为了解决劳动力问题,准许商人将整个 村庄连同农奴一起买去,但农奴与土地不准分开买卖。为了保 障军费,甚至向农奴征收人头税。叶卡捷琳娜当政时期,为了 取得贵族的支持,由贵族控制地方行政有效监管农民,大量农 民变成农奴。农奴制大大加强。
农奴——封建社会中对农奴主有人身依附关
系的农业生产者。可以有自己的劳动工具,有自 己的经济和家庭,农奴主不能随意加以杀害;但 不能够有自己的土地,只能从农奴主那里领得一 块份地,世代被束缚在份地上耕作,向农奴主缴 纳地租,并承担无偿劳役。农奴主直接用超经济 的强制方法来剥削农奴的剩余劳动,可以把农奴 连同土地买卖,抵押或转让。
◎改革策略
地主放心,相信其利益有保障;
政权一分钟也不能动摇, 社会秩序一分钟也不能被破坏。
——亚历山大二世
◎改革措施:二一九法令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有公民权;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资料(全)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资料(全)

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全1.梭伦改革(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等。

高中历史 商鞅变法与改革专题整理

高中历史  商鞅变法与改革专题整理
2019
专题透1.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制、分 封制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2)春秋时期的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战国时期的改 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3)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 2.措施 (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经济: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政治: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
三、从近代化角度考查中外改革的背景、内容及作用等
【典型真题1】 (2018·江苏单科,24A)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 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 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 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 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 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解题技巧2】 影响类、意义类设问的解答策略 (1)影响类设问 第一点: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方 面分析。 第二点:从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方面分析。现实影响指 对当前社会产生的直接影响,深远影响指对今后产生的影 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等。 第三点:从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方面分析。主观影响可 从主观动机(目的)、方针、政策、经验等方面思考,客观 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状况、科技等 方面思考。
【解题技巧1】 材料解析题背景、条件、原因类 设问的解题思路 (2)设问特点: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历 史条件有哪些?历史因素有哪些?其历史依据是什 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对于这类问题需要 依据题干设问的限定词进行全面分析。

高中历史选修一复习资料

高中历史选修一复习资料

高胜教育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习题第一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知识点一走向民主政治1、古代雅典的贵族政治2、梭罗改革3、克里斯提尼改革4、雅典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完善知识点二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1、遣隋使和遣唐使2、大化改新知识点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社会转型与各国的应对2、管仲改革3、魏文侯变法知识点四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1、变法的前夕2、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3、废除井田,奖励耕织4、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5、收富国强兵之效知识点五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1、北魏统一北方2、均田制与三长制3、整顿吏治4、迁都洛阳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知识点六北宋王安石变法1、“三冗”与积贫积弱2、“拗相公”3、理财4、整顿军队与科举5、新法的局限与变质知识点七忽必烈改革1、立志变通创新2、“汉法”与“旧俗”之争3、政体更新4、转变立国之本知识点八张居正改革1、时代的呼唤2、整顿吏治3、实施边防新政4、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5、身后毁誉相应题库:A卷(容易题)一、选择题1、之所以说梭伦改革从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特权的基础,主要是因为这场改革()A.重新分配贵族占有的土地B.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资格C.恢复公民大会的应有地位D.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答案:B解析:贵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基础在于他们的血缘资格。

2、商鞅变法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主要是因为这次变法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B.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C.建立了二十等爵制D.推行连坐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理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商鞅变法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主要是因为这次变法建立了二十等爵制。

所以选C。

3、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B.民贵君轻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观点的理解。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梭伦改革背景地理位置表现:(1)小块平原(2)盛产葡萄、橄榄、优质陶土和大理石(3)天然良港比雷埃夫斯(4)公元前9——8世纪,部落统一,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出现城邦国家的雏形。

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表现:(1)在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

(2)在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直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3)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雅典城邦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表现:A: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B:经济作物的发展,例如葡萄、橄榄、果树C:手工业和造船业的发展D:木器加工、纺织和制革行业的发展E:商业繁荣,形成工商业奴隶主阶级F:1、平原派:贵族主张维护奴隶主寡头政治,巩固自身地位和利益。

2、山地派:下层平民主张进行激进的民主政治,彻底的社会变革。

3、海岸派:工商业者关注发展海外贸易,掠夺外邦奴隶与财产,一方面要求打破平原派的政治专政,另一方面,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立志各改革,振兴城邦主观条件: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萨拉米斯岛问题显示出统治者腐朽无能,激起了工商业奴隶主和广大平民的愤恨,梭伦“疯诗人事件”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

公元前600年左右,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夺回了萨拉米斯岛,声望大增,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进行改革目的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时间公元前594年开始内容颁布‘解负令’(1)废除所有债务,禁止以人身为抵押,由于债务而卖身为奴的公民,一律释放,因欠债而被卖到外邦作女里的公民优城邦拨款赎回。

历史人教版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一记忆口诀

历史人教版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一记忆口诀

选修一记忆方法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1、财产等级制度:一全二高三低四无(第一等级可担任一切官职,第二等级担任高级官职,第三等级可出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2、找三人代表三位改革家讲述改革措施第二单元商鞅变法2——11、春秋战国的新气象:经济大发展,地主要掌权,战争很频繁,百家齐呐喊2、秦国的有利条件:国君权力集中,法家得到认同。

尚武精神很猛,晋国已经不行。

到处招揽贤能,孝公决心强兵。

商鞅及时到来,变法隆隆发生。

2——2商鞅名字的由来:商鞅本来不姓商,本姓公孙名叫鞅。

卫国是其出生地,故此又称他卫鞅。

曾投魏国不得志,后到秦国拜秦王。

两次变法功劳大,封到商地称商鞅。

对商鞅一生的评价:一代有雄才商鞅,变法使得秦强。

纵然有些局限,难掩成就辉煌。

招致贵族反抗,无奈命归西方。

生命死得其所,英名万古流芳。

第三单元孝文帝改革第2课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新制;长官租田(三长制、官吏俸禄制、租调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的原因:平城离得远,改革难进展。

粮食很困难,北方不安全。

迁都的进行:谎称要南伐,抵洛道路滑。

谁还愿南伐,只好迁都啦。

移风易俗的措施:讲易通改(讲汉话、易服装、通婚姻、改籍贯、改汉姓。

作业让老师一讲就容易了,学生们通通都改过来了)第3课政权封建化的措施:尊儒、办校、复礼、纳制第四单元第2课富国之法:青市农税均免(请示农税均免:请示中央后,农民的税全免了)强兵之法:甲马兵军(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第3课变法的作用:变法的启示:改革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改革的信念是不能妥协的,改革的人选是要细加斟酌的。

第五单元宗教改革第2课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因信能称义,仪式去一去。

《圣经》是权威,上帝心中立。

王权高教权,路德才出气。

第3课加尔文改革:核心虽是先定论,选民弃民自己混。

政权教权合为一,最高领袖加尔文。

第六单元第1课改革的背景:奥斯曼统治黑暗,马木路克割据混战,阿里上台夺权。

第3课英国的干涉:签约奥斯曼,策动奥斯曼,偏袒奥斯曼。

高中历史选修一重大改革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选修一重大改革知识点整理

选修一知识点整理(期末迎考材料)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梭伦改革的背景1、政治危机:平民与贵族矛盾的激化(1)原因:a、政治上,贵族掌权,平民无权;b、经济上,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平民处境不断恶化,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2)表现:公元前632年,雅典平民武装暴动(3)影响:给统治者敲响警钟,推动雅典社会政治改革。

2、经济因素:工商业的发展(1)表现:手工业、造船业取得较大进步;商业贸易日趋繁荣(2)影响:a、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b、雅典公民的分化与矛盾,海岸派和山地派共同展开了反对贵族专权、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双方斗争的焦点:反对贵族专权要求改革),推动政治改革的进程。

3、外因:萨拉米斯岛的丧失4、主观条件:梭伦成为执政官(1).梭伦成为执政官的原因:①外因:雅典社会动荡阻碍经济的发展;其他城邦实力已赶上并超过雅典;萨拉门斯岛的丧失引发愤慨;国内社会矛盾激化提供了契机。

②内因:个人的经历为其执政奠定了基础;具有振兴城邦的政治理想;假扮疯诗人鼓起公民的爱国精神;指挥军队夺回萨拉门斯岛从而树立威望。

(2).梭伦当选:前6C初(前594年)。

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一、改革措施1、颁布“解负令”等法令内容:(1)“解负令”;(2)占有土地最高限额;(3)“遗嘱法”;(4)安抚贵族。

作用:(1)限制了土地兼并,贵族失去扩张势力的物质基础;(2)促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扩大了公民的基础;(3)但并未废除奴隶制,走上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

2、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目的:扩大平民就业机会,壮大雅典城邦实力。

意义:(1)扩大下层平民就业机会,保障生活稳定。

(2)促进了农工商业的发展(陶器等行销海外;对外贸易稳定发展)。

3、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内容:按财产多少划分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可担任一切官职;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

第二等级,除司库外的高级官职;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

第三等级,可担任低级官职;提供重装步兵,自备军械军装。

2013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历史,模块总结 选修1

2013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历史,模块总结 选修1
人 教 实 验 版
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 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 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选修部分
选修1 模块总结
选修部分
选修1 模块总结
高考历史总复习
2.中外历史上改革的分类 (1)封建化的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2)反特权的改革:古代希腊的梭伦改革和近代欧洲的 宗教改革。 (3)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861 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 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 (4)具有近代色彩的封建性改革:埃及的穆罕默德· 阿里 改革和中国的洋务运动。
选修部分
人 教 实 验 版
选修1 模块总结
高考历史总复习
(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3)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 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4)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5)民族危机严重。
人 教 实 验 版
选修部分
选修1 模块总结
高考历史总复习
材料二
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
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 能确切地反映当时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 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基层。 从出身看, 变法派 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 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 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权利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 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选修部分
选修1 模块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选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我们在高中历史课本的时候,往往会忽略选修课本的知识。

其实想全面掌握好高中的历史知识,就应该将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结合起来。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备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1)北魏崛起后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加强(2)各种制度弊端暴露,社会矛盾激化(北魏初期,在地方上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

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

宗主控制人口.逃避赋役。

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冯太后和孝文帝对汉文化的推崇措施及作用前期(冯太后改制)(1)实行俸禄制度,整顿史治吏治有所好转(2)推行均田制农民获得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推动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3)设立三长制健全基层政权,完善行政体制,有利中央集权的巩固(4)推行租调制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增加财政收入后期孝文帝汉化(1)迁都洛阳。

保证了改革的深入(2)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3)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性质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影响(1)经济: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政治: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3)民族: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改革不加选择,全盘汉化,没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知识点总结答题模板与高考例题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知识点总结答题模板与高考例题

高考选修专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总结、知识举例、高考真题【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外国: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一单元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一单元

四、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1、目的---扩大平民就业机会,壮大雅典城邦实力
2、措施(农业、手工业、商业及其它 措施的具体表现) 3、意义---大大推动雅典社会的发展
第3课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改革的影响)
一、梭伦出走与僭主政治的建立
1、梭伦出走(原因)
1)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消除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2)梭伦不愿建立僭主政治,践踏民主政治
B、债务奴隶制的废除 D、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7、梭伦改革后(

A、贵族仍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 B、平民比贵族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 C、工商业奴隶主的政治权利减小 D、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得以从根本上解决
8、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 )
A、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贵族专制政治 B、奴隶主民主政治 D、平民民主政治
解读下图:
立法大权 ①
行政大权
请回答:
司法大权 ③ 议会


,③
(1)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下列序号各代表美国的什么部门: ① ②
总统
法院

(2)与① ② ③三个机构类似的梭伦改革时代的国家机关是什么?
公民大会;执政官;公民陪审法院
雅典城 邦萌芽 梭伦改革, 雅典民主制 度基础奠定
革,雅典民主 政治确立
展到顶峰
一、为什么要改革: (改革的必要性)
——内忧外患、危机四伏 1、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内部有哪些尖锐的矛盾?
A、贵族和平民的矛盾(主要矛盾)
B、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之间的矛盾
A、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贵族
贵族把持 政权,控 政 制长老会 治 议,行政 机构,架 空公民大 会;
A、颁布“解负令” C、设立“四百人会议”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D、鼓励农工商业发展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要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一)时间地点:公元前六世纪初,雅典(二)历史背景(或原因):1、贵族政治的实施使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尖锐,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缓和。

2、雅典的地理环境和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为梭伦改革提供了条件。

3、梭伦通过自身的努力,在雅典树立了较高的威望,成为首席执政官。

(三)主要内容:①颁布“解负令”,释放债务奴隶,并归还其抵押的土地。

②颁布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法令,鼓励发展工商业,壮大了雅典城邦的实力。

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照财产多少划分政治权利。

④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打破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

⑤司法方面,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四)历史作用(或含有局限性):①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

②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③没有完全解决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一)时间:公元前四世纪中期。

(前356年——前338年)。

或秦孝公在位期间。

(二)历史背景(或原因):①春秋战国之际,铁制农具和牛耕逐渐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②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阶级,他们要求进行社会变革。

○3春秋战国之际,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学说主张变革,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

(四)主要内容:A政治上:实行什伍,连坐制度;推行郡县制。

B经济上:通过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改变旧的生产关系。

C军事上:通过奖励军功,按军功授予田宅。

D社会习俗:禁止请客行贿,父子及兄弟同居等移风易俗的政策。

(五)历史作用:①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促进了秦国的强大。

②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取得主动权。

④变法为秦国的富强和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对于中国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时间:公元五世纪末北魏(420年——589年)(二)历史背景(或原因):①北魏政权的残酷压榨,导致广大农民负担繁重阶级矛盾尖锐。

对高中历史选修的经验交流

对高中历史选修的经验交流

对高中历史选修的经验交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以来,每个省份及地方的老师对历史选修课的教学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提出了不少问题。

为此,我对此也提出以下自己的见解。

从课程论的角度来看,设置与必修课程相辅相成的选修课程是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选修课程促使高中历史课程在结构上走向多元,在体系上趋于完善,在内容上更加丰富,这是历史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

从学习论的角度来看,设置历史选修课程更有利于学生兴趣、视野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本次课程改革中的选修课程与以往的选修课程皆有所不同。

新的选修课程有哪些基本模块呢?高中历史教师在了解了选修课程的基本模块后,想进一步知道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相比,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以下只是我个人的一些见解。

一、课程呈现的专题性历史选修课程在模块的设计上,注意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更适合当代高中学生学习。

与初中学生相比,高中学生的内在、抽象、远距离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情感也走向稳定而深沉,学习的内容更高深更复杂。

作为选修课程,其选材的自由度较大,范围可以很广,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以及人物评说、历史之谜等等,均可进入课程。

但是如果不加以选择,也容易显得杂芜。

新的高中历史选修课内容的选材范围比较广阔,但是,这些内容在设计成模块时,一般都经过精选或浓缩,围绕集中而专一的主题加以组织。

二、课程学习的选择性这是选修课程最主要、最突出的特点。

以上谈到此前设置的中国古代史的选修课程,由于它的选择空间太小,在实际教学中变成了文科方向学生的必修课程,为什么造成这种局面,就是因为“一选一”没有多大的选择性。

而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设置了六个专题内容不同的选修模块,要求选择文科方向的学生在学习完三个必修模块之后,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在六个选修模块中还需要再选择其中至少三个模块进行后续学习。

“六选三”相对于“一选一”无疑大大拓展了学生选课的空间。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总结(一、二)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总结(一、二)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中国:
管仲改革实现了齐国的富国强兵,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鲁国“初税亩”取得了预期效果,鲁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诸侯列国纷纷仿效。从税制改革的角度看它达到了预期目的,所以可以说是成功的。
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鲜卑游牧民族的农耕化汉族人民生活的鲜卑化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
(1)土地兼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2)极贫积弱局面:财政困难,入不敷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
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重工业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3、文化风俗改革:“燔诗书、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
3、评价:秦国强盛、意义深远
1、作用: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促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表现
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作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减少军费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一、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分类
1、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
2、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孝文帝改革
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俄国1861年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二、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成败原因归纳
1、改革的原因(背景)
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

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

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

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2、改革成败的原因
1、成功的改革
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2、失败的改革: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阿里改革
3、成功改革的共同原因:
(1)改革本身顺应时代潮流(2)改革领导者的杰出才干和灵活决策
(3)改革者的坚定意志和强硬手段4、失败改革的共同原因:
(1)改革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改革者本身的局限(3)反对势力的强大
5、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
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
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6、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
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
(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

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

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第 1 页共3 页
(一)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1、相同点
•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
2、不同点
•背景不同:商: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
王: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
•根本目的不同:商: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挽救统治危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不同: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结果不同:商:成功
王:失败
(四)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1、相同点:
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都面临着统治危机而被迫进行改革。

方式:都由统治者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内容:都采取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措施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a、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b、都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势力;
c、都在改革后对外侵略扩张
2、不同点:
领导:日本:在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后由明治政府实行改革;
俄国:完全自上而下,由沙皇签署废奴法令而进行。

内容:日本以各种法令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除禁止买卖土地法令等方式进行;
俄国则以解放农奴,赎买份地方式进行
(五)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1、相同之处:
背景:封建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严重
动因:资本主义发展,富国强兵要求
舆论准备:先进知识分子通过著书立说,创办报刊,创办团体组织宣传变法,特别运用西方的启蒙思想为武器
内部条件:经济形态落后,政治危机、社会矛盾激化,但新的经济力量和阶级力量有所发展
外部条件:资本主义发展,外来侵略同时带进西方文化
领导力量:都是受西方影响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来的改革派
主要内容: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对本国政治体制有所改革,注意振兴工商业和发展新式教育
2、原因:
君主专制政体、封建自然经济、闭关锁国政策等影响,传统文化思想作用等
第 2 页共3 页 2
3、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五、典型问题解答
1、纵观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基本上分两大类:一是新王朝建立之初对统治政策的调整;二是王朝中后期的变法改革。

从结局上看,前者多成功,后者多失败。

为什么?
其原因是:第一,新王朝的建立者多是雄才大略者,他们亲历了新旧王朝更替的血与火的变革,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个人权威强,调整政策的阻力小。

而后者改革的推行者,其改革多是被动的,其进取性相对差,皇权保障作用相对小。

第二,新王朝多是在农民战争推翻旧王朝以后建立的,农民战争对封建统治冲击大,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改革的阻力相应小。

而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多没有经过农民战争的调整,封建统治所受到的冲击小,统治阶级派系复杂,保守顽固派势力强大。

第三,新王朝建立之初的改革,相对广泛地符合社会各阶级及不同政治集团的利益;而中后期的改革和调整,必然损害统治阶级中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势必引起这部分人的反对,因而改革多归于失败。

2、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封建国家掀起向资本主义学习的三大改革运动
(1)三大改革运动分别是指:中国的洋务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俄国的1861年改革。

(2)背景:①19世纪60--7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及完成,资本主义各国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初步确立,资本主义已发展成为世界潮流。

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开始全球的扩张和争夺,使世界封建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3)结果:中国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甲午战争的失败就是证明;俄国的1861年改革有利于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而只有日本在明治维新取得了巨大成功。

(3)影响:
中国的洋务运动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未能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命运,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没能在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母体中开花、结果,但洋务运动毕竟在许多方面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俄国的1861年改革成为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有利于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它一直影响着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形成。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变了封建落后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4、有人把19世纪中期在相似的国际战略机遇面前,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比作“中日洋务运动竞赛”。

试通过比较“中日洋务运动竞赛”的不同点说明中国错过这一次机遇的原因。

“竞赛”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超过中国;中国还未出现资产阶级政治力量,地主阶级成为洋务运动的当然领导者,而明治维新则是由较先进的政治力量领导的;洋务运动根本就未触及封建制度,而日本则全面革新政治经济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背离了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而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洋务运动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前提,而明治维新则是在推翻了幕府统治、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后进行的改革。

第 3 页共3 页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