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的临床进展

合集下载

TIA

TIA

一、TIA的传统概念与现代认识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Albers(N Engl J Med, 2002) 等建议用以下新定义: TIA是短暂发作的神经功能障碍,由局灶性脑或 视网膜缺血所致,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h, 且没有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明确证据。若临床症状持续 存在,并有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相符的特征性影像学表 现,则应诊断为缺血性卒中。 与老定义相比,新定义以是否存在组织学改变为依据, 有利于临床医师及时进行评价和干预,操作性强。
实验性短暂脑缺血发作磷脂水平的变化及养血清脑颗 粒的作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生化室 目的:研究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对磷脂的影响以及 中药养血清脑颗粒的作用。 方法:尾静脉注射过氧化物并窒息建立TIA模型,灌胃 喂食不同剂量养血清脑颗粒,诱发4次后隔日断头取脑, 测定血浆和脑组织中溶血磷脂酸(LPA)及其相似磷脂 (AP)的含量,实验期间并每天进行一次神经系统评分。
二、流行病学
据统计,美国每年约有50000人发生TIA; 65~74岁的美国白种人每年发生卒中的可能 性为1%,而与之相匹配的TIA人群中,每年 发生卒中的可能性是5~8%。 我国无流行病学资料。
三、病因及发病机理
1. 2.
微栓塞(Microembolism) 学说:TIA发病的 主要机制; 栓子的来源:主要来源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斑 块的脱落,部分栓子来源于心脏,少数来源 于其它部位,如肺静脉栓子等。 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性脑栓塞患者中, 有TIA史者占25~50%; 心源性脑栓塞中有TIA史者占11~30%; 腔隙性脑梗死者中有TIA史者,占11~14%;
TIA的治疗
二、药物治疗
1.
2.
3.
结果 TIA小鼠血浆LPA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养血清脑 颗粒(4g/kg体重)治疗可逆转这一变化。 TIA小鼠脑组织酸性磷脂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 治疗组小鼠酸性磷脂水平可上升。 养血清脑颗粒(2g/kg体重)治疗组与不给药组的神 经系统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卒中 评分下降。 结论:实验性TIA小鼠出现血浆和脑组织中LPA及其 它磷脂水平异常,养血清脑颗粒对这种异常有逆转 作用,因此可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的临床疗效

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的临床疗效

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的临床疗效阿托伐他汀是一种常用的降脂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从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而低分子肝素则是一种抗凝血药物,可以有效预防血栓形成。

在临床实践中,这两种药物常常联合使用,以期在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也能够对一些疾病的治疗起到协同作用。

短暂性脑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指因脑动脉短暂性或暂时性缺血而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表现为突发的脑功能障碍,症状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24小时,但一般情况下症状会在1小时内自行消失。

TIA是脑卒中的前兆,也被称为“卒中的预警信号”,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临床上对TIA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和改变生活方式来减少脑卒中的风险。

前人研究发现,阿托伐他汀和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对TIA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降低TIA患者的再发率和脑卒中风险。

本文旨在对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TIA的临床疗效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的药理作用1. 阿托伐他汀的作用机制阿托伐他汀通过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阻断胆固醇的合成而降低胆固醇水平,同时增加肝细胞上的LDL受体表达,促进对血浆中LDL的清除。

具有显著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作用。

2. 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低分子肝素主要通过抑制凝血反应中的活化凝血因子Xa,而达到抗凝血作用。

它主要作用于静脉血栓和肺血栓栓塞,也可预防静脉血栓栓塞。

也有一些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可能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1. 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脑梗死再发研究发现,阿托伐他汀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新的动脉生成,抑制动脉血栓形成等途径发挥预防脑梗死再发的作用。

而低分子肝素则可以抑制血栓形成,减少患者再发脑梗死的风险。

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可以有效预防TIA患者再发脑梗死的发生。

TIA临床进展

TIA临床进展

后循环
1. 偏瘫 2. 四肢瘫 3. 偏侧或四肢感觉丧失 4. 交叉性 5. 复视 6. 分离性凝视 7. 凝视麻痹 8. 眼球震颤 9. 构音不良、吞咽困难 10. 眩晕 11. 意识水平下降 12. 共济失调 13. 呕吐
第10页/共55页
TIA的诊断步骤
1. 症状符合TIA吗? 2. 缺血的部位是哪里? 3. TIA的机制是什么? 4. 什么是其病因和危险因素? 5. 评价病因需要什么特殊检查? 6. 如何采用针对病因的治疗? 7. 如何评估患者的预后?
提示一过性缺血症状可以引起持续脑 损害
鼓励使用辅助检查确定有无脑损害及 其原因
促进快速急性脑缺血的治疗
不准确提示有无缺血脑损害
更准确反映缺血脑损害
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概念背离
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概念一致
第3页/共55页
TIA的诊断步骤
1. 症状符合TIA吗? 2. 缺血的部位是哪里? 3. TIA的机制是什么? 4. 什么是其病因和危险因素? 5. 评价病因需要什么特殊检查? 6. 如何采用针对病因的治疗? 7. 如何评估患者的预后?
送病人到急诊室进一步检查 病人 是否有溶栓治疗的可能
门诊检查识别TIA的原因。如果不能得到影像学 检查,病人住院。识别和控制卒中危险因素。
第8页/共55页
TIA的诊断步骤
1. 症状符合TIA吗? 2. 缺血的部位是哪里? 3. TIA的机制是什么? 4. 什么是其病因和危险因素? 5. 评价病因需要什么特殊检查? 6. 如何采用针对病因的治疗? 7. 如何评估患者的预 偏瘫 2. 一侧感觉丧失 3. 视野缺损(单眼盲) 4. 凝视麻痹 5. 失语 6. 左侧视空间障碍
新的TIA定义
TIA的传统定义是:突发的血管源性神经功能缺损,持续时间少 于24h。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岁组中其他常见的病因有偏头痛、心瓣膜病、颈动脉发育不全、
二尖瓣发育不全和口服避孕药。年轻人发生TIA主要是非栓塞 性良性血管异常所致,仅15%有动脉硬化。TIA发作特点、
预后及可能机制与有先兆性偏头痛难于鉴别。
(一)脑动脉的狭窄或闭塞
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某一支或数支狭窄或闭塞,在静 止状态时,病灶侧脑组织可依靠侧枝循环勉强从对侧得 到足够的血液供应,临床上不出现症状,当血压降低时, 脑灌流压下降,即可出现代偿不足,发生短暂的脑局部 缺血。局部动脉狭窄可在生理血压和血流上产生“收缩 期壁塌陷”。这一现象在理论上解释了动脉硬化斑块引
3.腔隙或小的穿通动脉TIA。
美国研究发现,TIA发作期限5分钟内占24%, 15分钟内39%,半小时内50%,一小时内60%,若 一次发作持续1-2小时以上可能留下神经损害,CT 显示梗塞现象。有学者(Julien 1984)将TIA分真 正TIA和短暂体征性脑梗塞。随着CT和MRI的普 及,对TIA可能会有新的认识。
TIA可因各种各样病因所致,为预防其真的成 为脑梗塞,须进行病因诊断。作为是否为TIA的 诊断,最低限度必须检查的有:尿常规、血常规、 血清生化检查、心电图、脑电图、胸部X线,为 了除外脑出血须进行CT检查。相当多的TIA病例, CT及MRI上可见小梗塞灶。心脏超声、颈动脉多 普勒、脑血管造影等病因学基础疾病诊断中不可 缺少的检查项.
起动脉高度狭窄(超过70%),从而使TIA和卒中发生率 升高。
常见的原因有 ① 动脉粥样硬化症,多数TIA都以动脉硬化病变为主要原因,
粥样斑块多发生大血管分叉处,致使管腔狭窄,甚至可完全阻断某 枝动脉,再者因血管内膜粗糙(管壁不完全、溃疡、狭窄)可使血 小板发生粘附、聚集、形成凝集块,脱落后流向血管末端,使血管 栓塞导致短暂性脑缺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课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课件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早期诊断和预防
未来研究将更注重TIA的早期诊 断和预防,以降低患者的风险。
个性化治疗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针对不同 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将是未
来的研究重点。
多学科合作
多学科合作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研 究和治疗TIA,包括神经科、心 血管科、内分泌科等多个领域。
THANKS
感谢观看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避免肥 胖。
预防措施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早发现并处理 可能导致TIA的危险因素。
控制慢性病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长时间久坐、过度疲劳等诱发 TIA的因素。
情绪管理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
04
TIA的并发症与预后
常见并发症
分类
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和表现形式, 可将TIA分为颈内动脉系统TIA和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两类。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发病率
随着年龄增长,TIA的发 病率逐渐升高,尤其在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中更为 常见。
性别差异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 TIA,比例约为1.5:1。
地域差异
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群发 病率存在差异,可能与地 理环境、生活习惯和遗传 因素等有关。
一步损伤。
抗血小板治疗
溶栓治疗
在急性期,应使用抗血 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
,以防止血栓形成。
对于某些TIA患者,可以 考虑使用溶栓药物,以
溶解形成的血栓。
药物治疗
01
02
03
04
抗血小板药物
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 司匹林,可以降低TIA的复发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进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进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进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它是由于脑血管短暂性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TIA是一种紧急情况,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可预期性的与中风发病风险相关,所以对TIA的及时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TIA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也日益丰富和完善,使得患者可以更好地预防TIA后中风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关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的最新进展。

一、急性期处理TIA是由于脑血管短暂性供血不足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通常在1小时内消退,发作患者很少有晕厥等意识障碍。

对TIA的急性期处理十分关键,一方面是因为TIA可能是中风的前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快速的处理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后续中风的风险。

在TIA急性期处理中,首要任务是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同时尽快评估病情和进行相应的治疗。

目前,国际和国内的指南都建议对TIA的急性期处理采用“ABCD2”评分系统。

该系统通过评估症状的严重程度来判断患者的中风危险性。

在具体操作中,A代表年龄(≥60岁),B代表血压(≥140/90mmHg),C代表临床症状(单侧行症,≥2点,言语受损,≥1点),D代表短暂性症状(≥60分钟,≥2点,15-59分钟,≥1点),D代表糖尿病(≥1点),如果总分≥4分,那么患者的中风风险就很高,需要立即进行脑血管影像学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除了“ABCD2”评分系统,对于TIA的急性期处理,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医疗干预措施,比如抗凝治疗和抗栓治疗。

根据患者的情况,医生可以考虑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或者抗凝治疗,如华法林等。

而对于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TIA,一些新型的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也可以发挥积极的治疗作用。

二、病因治疗TIA的发生和病因密切相关,因此治疗TIA时,也必须对病因进行全面的治疗。

常见的病因包括颈动脉狭窄、心脏瓣膜疾病、房颤等。

对于颈动脉狭窄引起的TIA,手术治疗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ndarterectomy)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stenting)。

《TIA的临床进展》课件

《TIA的临床进展》课件

3 糖尿病
未控制的糖尿病会增加患TIA和中风的风险。
4 吸烟
吸烟会导致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增加患TIA 的风险。
TIA的诊断和评估
诊断TIA需要进行一系列测试和评估,包括:
1Hale Waihona Puke 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病史、症状和既往疾病。
2
神经系统检查
医生会进行神经系统检查,评估功能和反射。
3
影像学检查
CT扫描、MRI或颈部超声等检查可以帮助确定TIA的原因。
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2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体检和血液检查,及时发现并管理潜在问题。
3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锻炼。
结论及展望
TIA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但通过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和管理,我们可以 有效降低TIA发生的风险,并预防中风的发生。
类似中风
症状可能包括突发的面瘫、 言语困难和肢体无力。
警示信号
TIA是中风的警示信号,也是 进行早期干预的机会。
TIA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TIA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和血液凝块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危险因素:
1 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会增加患TIA的风险。
2 高血脂
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水平与TIA的发生有关。
TIA的治疗和管理
TIA的治疗和管理主要包括:
药物治疗
医生可能会开出抗凝血药和抗血 小板药物来防止血栓形成。
健康生活方式
改变生活方式,包括饮食、锻炼 和戒烟,有助于控制危险因素。
管理并预防
及时管理疾病,密切监测身体状 况,并采取预防措施。
TIA的预防措施

TIA

TI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

凡临床症状持续超过1小时且神经影像学检查有明确病灶者不宜称为TIA。

TIA是脑卒中的高危因子,一次TIA发作后,脑卒中发生率一月内为4%~8%,一年内为12%~13%,5年内为24%~29%。

TIA频繁发作者48小时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几率可达50%。

中国TIA的人群患病率为每年180/10万,男:女约为3 :1。

TIA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由于TIA发作时间的限定尚有争议,TIA的发病率差异较大。

病因与发病机理TIA的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液成分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种病因及多种途径有关。

一微血栓:颈内动脉和椎一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硬化狭窄处的附壁血栓、硬化斑块及其中的血液分解物、血小板聚集物等游离脱落后,阻塞了脑部动脉,当栓子碎裂或向远端移动时,缺血症状消失。

二脑血管痉挛:颈内动脉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硬化斑块使血管腔狭窄,该处产生血流旋涡流,当涡流加速时,刺激血管壁导致血管痉挛,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旋涡减速时,症状消失。

三脑血液动力学改变:颈动脉和椎一基底动脉系统闭塞或狭窄时,如病人突然发生一过性血压过低,由于脑血流量减少,而导致本病发作;血压回升后,症状消失。

本病多见于血压波动时易出现本病发作。

此外,心律不齐、房室传导阻滞、心肌损害亦可使脑局部血流量突然减少而发病。

四颈部动脉扭曲、过长、打结或椎动脉受颈椎骨增生骨刺压迫,当转头时即可引起本病发作。

本病的病因绝大多数是动脉粥样硬化,由以下几种触发因素而发病:1、微血栓:主动脉-颅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内容物及其发生溃疡时的附壁血栓凝块的碎屑,可散落在血流中成为微栓子,这种微栓子循血流进入视网膜或脑小动脉,可造成微栓塞,引起局部缺血症状。

血流动力学型TIA进展为脑卒中情况临床分析

血流动力学型TIA进展为脑卒中情况临床分析
【 要】 目的 摘 探 讨 血 液 动 力 学型 短 暂 性 脑 缺 血 发 作 ( A) 展 至 脑 卒 中 的 危 险 因 素 , 而 为 临 TI 进 从 收集 6 7例 血 流 动 力 学 型 T A 患 者 的 临床 资料 1
床 对此 型 T A 患者 给 予早 期 外 科 治 疗提 供 依 据 。方 法 1
1小 时 内 , 超 过 2 不 4小 时 。其 症 状 和 体 征 在 2 4小 时 内 完 全
缓 解 , 遗 留功 能 障 碍 , 是 相 当一 部 分 患 者在 T A 发 生 后 不 但 I
的 短 期 内 可 发 生 脑 卒 中 。血 液 动 力 学 型 TI 是 在 动 脉 严 重 A
齐 齐 哈尔 医学 院 附 属 第 三 医 院( 区 ) 经 内科 ( 媛 博 、 东 神 王 李
冬梅 ) 外 一 科 ( 宝 山 ) , 苑 邮 编 1 10 600 收 稿 日期 2 1 — 0 -0 00 7 5
患者 进 行 随访 半 年 至 一 年 , 而 明 确 临 床 应 对 存 在 何 种 危 险 从 因素 的此 型 TI 患者 早 期 进 行 外 科 干预 提 供 确 凿 的依 据 。 A
狭窄基础上庙 压波动导致的远端一过性供不 足引起的 。本 L
文通 过 临 床 搜 集 6 7例 血 液 动 力 学 型 Tl 的 病 例 , 对 这 些 A 并
附 属 第 三 医 院 ( 区 ) 经 内科 ( 东 神 张伟 ) 哈 尔 滨 医科 大 学 附 属 第 二 医 院神 经 内科 ( 岳卫 东)
ar l irl natr oo ayatr y as rf n [] JAm ti bii f rn r reyb ps at g J. a f lo ec g i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进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进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进展1. 引言1.1 定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指由于脑血管短暂性供血不足导致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在短时间内(通常为数分钟至几小时)出现符合脑血管系统局部血流灌注下降的症状,但没有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

TIA的主要特征是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症状符合脑部局部供血不足的表现,但无持久性神经功能障碍。

TIA是由于脑缺血性病变所致,临床表现为短暂的神经功能缺失,通常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

TIA一般不会导致永久性的脑组织损伤,但它被认为是卒中的预警信号,因为TIA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明显增加。

治疗TIA的关键是早期干预,以防止卒中的发生。

TIA的定义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减少患者因TIA而导致卒中的风险。

1.2 发病机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暂时中断或减少而引起的一种临时性脑功能障碍。

其发病机制主要是与颈动脉或脑动脉狭窄、阻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等血管病变有关。

当这些血管出现问题导致血液流动受阻时,脑部就会出现供血不足,从而导致脑缺血,最终引发TIA的发作。

除了血管病变外,TIA的发病机制还可能与心脏疾病有关。

心脏疾病如心房颤动、心瓣膜病变等会引起心脏排血功能不良,导致血栓形成并随血流到达脑部,造成脑血栓栓塞,从而引发TIA症状。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全身因素也可能影响TIA的发病机制。

了解TIA的发病机制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采取措施预防其再次发作。

通过对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TIA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效果。

治疗措施旨在恢复脑部供血、防止脑损伤,并减少TIA的再发率,最终实现早期干预和康复。

1.3 治疗意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突发性、瞬间性的脑血管病变,虽然症状短暂,但却可能成为脑卒中的前兆。

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治疗可以预防病情进展,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保护患者脑部功能和生命安全。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治进展专家讲座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治进展专家讲座

华法林(Coumadin); INR 3.0~4.0(长久)
参考AHA和EUSI指南
3 瓣膜性心房颤 动
华法林:INR 2.0~3.0(长久)
参考AHA、ACC和EAC相关同时心脏复律治疗时 间和作用联合提议
定时监测INR,尤其是在同时给予蛋白结合性药 品时,在病情严重期间或饮食发生较大改变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治进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治进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治进展
第1页
TIA新概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治进展
第2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被认为是脑血管病危险 信号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是脑卒中先兆、 前驱或危险原因,是可干预危险原因已 成共识。为此,许多学者对该综合征进 行探讨及研究进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治进展
第3页
–对周围环境丧失注意力,尤其是对身体一侧,严重 时可否定本身缺点甚至否定本身身体某一部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治进展
第22页
TIA诊疗步骤
• 是否为TIA • 哪个血管系统TIA • 病因机制分类 • TIA危险原因评定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治进展
第23页
• 临床表现
• TIA特点
–突然起病 –脑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症状 –连续时间短暂:CA系平均发作时间为14 min,
• 所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该仅指不一 样原因引发短暂性、亲密与脑血供相关
神经功效缺失,连续时间在数分至数十
分钟之内,极少超出1小时,每日可有
数次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治进展
第9页
TIA概念演变
• CT:2%~28%有部位与症状相符梗死病灶 • MRI:31%~39%有部位与症状相符梗死病灶 • DWI :32%脑内有与症状一致异常信号区。 • TIA患者在发病3天内接收DWI检验,21%有异

丁苯酞注射液对频发型TIA的临床治疗研究

丁苯酞注射液对频发型TIA的临床治疗研究

丁苯酞注射液对频发型TIA的临床治疗研究频发型TIA(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是指短时间内反复发作的短暂性脑缺血,由于其高复发率和进展为脑梗死的潜在风险,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丁苯酞注射液在我国临床治疗频发型TIA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成为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丁苯酞注射液是一种新型抗脑缺血药物,其主要成分是丁苯酞,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抗血栓形成等作用。

丁苯酞还能降低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从而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在临床治疗研究中,我们对丁苯酞注射液治疗频发型TIA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详细评估。

研究对象为近三年在我院就诊的频发型TIA 患者,共计120例。

患者年龄分布在4070岁之间,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

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一组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组,另一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组的患者每日给予丁苯酞注射液2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治疗14天。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调脂、扩血管等药物。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密切观察,记录其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指标。

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并对不良反应进行监测。

研究结果显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频发型TIA 的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发作持续时间缩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在疗效方面,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P<0.05)。

同时,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过程中,仅有1例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表现为皮疹,经对症处理后好转。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低于对照组的3.3%(P>0.05),表明丁苯酞注射液治疗频发型TIA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研究丁苯酞注射液对频发型TIA的治疗效果

研究丁苯酞注射液对频发型TIA的治疗效果

研究丁苯酞注射液对频发型TIA的治疗效果作为一名患有频发型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我进行了大量研究,以了解丁苯酞注射液对此类病症的治疗效果。

在此,我将分享我的研究结果和心得。

了解TIA。

TIA是由于脑部血流暂时中断,导致脑组织短暂性缺氧,引发的神经功能障碍。

频发型TIA是指在短时间内反复发作的TIA,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脑梗死,甚至危及生命。

我关注的治疗方法是丁苯酞注射液。

丁苯酞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脑缺血药物,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改善脑血流灌注等作用。

多项研究表明,丁苯酞注射液在治疗TIA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为了深入了解丁苯酞注射液对频发型TIA的治疗效果,我查阅了相关文献、临床研究和病例报告。

研究发现,丁苯酞注射液能有效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流供应,降低血小板聚集,减少微栓子的形成,从而降低TIA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

丁苯酞注射液具有抗氧化、抗炎、保护神经细胞等作用,有助于减轻脑缺血引起的损伤。

临床研究显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频发型TIA 的总有效率较高,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无明显不良反应。

在实际应用中,丁苯酞注射液的用法用量根据患者病情和体重进行调整。

一般而言,每日剂量为100200mg,溶于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疗程为714天。

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轻微的头昏、乏力等不适,但通常在停药后消失。

让我来解释一下TIA。

TIA,也就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由于脑部血流暂时中断,导致脑组织短暂性缺氧,引发的神经功能障碍。

而频发型TIA则是指在短时间内反复发作的TIA,这种状况让人深感不安,因为它可能发展为脑梗死,甚至危及生命。

当我了解到丁苯酞注射液时,我充满了希望。

丁苯酞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改善脑血流灌注等作用。

我查阅了大量的研究文献,发现丁苯酞注射液在治疗TIA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它能有效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流供应,降低血小板聚集,减少微栓子的形成,从而降低TIA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

202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定义演变、临床表现、诊断评估及治疗策略(全文)

202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定义演变、临床表现、诊断评估及治疗策略(全文)

202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定义演变、临床表现、诊断评估及治疗策略(全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是缺血性卒中的高危信号。

大量硏究显示,TIA患者在近期有很高的卒中发生风险。

相关荟萃分析指出,TIA患者发病后第2天、第7天、第30天和第90天内的卒中发生风险分别为3.5%、5.2%、8.0%和9.2%。

对TIA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卒中复发风险,减轻卒中疾病负担。

TIA定义的演变1958年,著名神经病学教授Miller Fisher提出了TIA概念的雏形,首次提出了TIA的临床特征:症状可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但大多数发作5~ 10 min。

1965年第四届普林斯顿会议以及1975年美国国立卫生院发布的《脑血管病分类大纲》确定了传统的基于〃时间・症状〃的TIA定义:突然出现的局灶性或全脑的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不超过24 h ,且除外非血管源性原因。

2002年,美国TIA工作小组提出了新的定义: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典型临床症状持续不超过1 h ,且在影像学上无急性脑梗死的证据。

2009年,美国卒中协会(ASA )再次更新了TIA的定义: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不伴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

TIA定义的演变过程,体现出人们对TIA 这一疾病认识的逐步深入。

在影像学检查尚不发达的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更多的是依靠症状以及症状持续时间来定义TIA ,但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DWI等磁共振检查技术的逐渐普及,对传统〃时间- 症状"TIA的定义提出了挑战。

研究显示,在由传统〃时间-症状〃定义诊断下的TIA患者中,30%〜50%在DWI出现了新发脑梗死,鉴于此,2009年新TIA定义认为有无梗死病灶是鉴别诊断TIA和脑梗死的唯一依据,而不考虑症状持续时间,新的定义淡化了“时间-症状" 的概念,强调了〃组织学损害"。

TIA的现代研究进展及35例患者的临床分析的开题报告

TIA的现代研究进展及35例患者的临床分析的开题报告

TIA的现代研究进展及35例患者的临床分析的开题报告题目:TIA的现代研究进展及35例患者的临床分析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指由于颈动脉或脑动脉突然发生急性缺血,导致致命性脑局部缺血,但是症状与体征在24小时内自行消失,即症状持续时间短于24小时。

已知TIA可以预示着未来产生卒中的风险高。

一些研究表明,从TIA到卒中的转化率高达10-20%。

因此,TIA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对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至关重要。

目前关于TIA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风险预测存在一定争议,因此本次研究将对TIA的现代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总结和探讨,同时结合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提高TIA早期识别和干预的水平。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1)TIA的定义、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2)TIA的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3)TIA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影像学检查;(4)现代TIA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5)35例TIA患者的临床分析。

2.研究方法(1)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国内外期刊、专业书籍、国家和国际指南等;(2)结合医院就诊的35例TIA患者,整理其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检查结果;(3)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图表制作等。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通过对TIA的现代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TIA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诊治措施,提高TIA的早期识别和干预的水平,降低卒中发生风险,从而减轻患者和社会的负担。

同时通过对35例患者的临床分析,可以进一步验证TIA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更好的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IA病因分层及临床对策
TIA

可疑心脏源性
(-)
可疑血管源性
其它病因
(+) 有
抗血小板禁忌
无 (-)
抗凝禁忌症

1.阿司匹林75-150mg/d 2.氯吡格雷75mg/d
血管检查 1.TCD、颈部血管彩超 2.头+颈MRA 3.必要时DSA
(+)
(+)
LOGO
TIA的临床进展
协和医院
1
LOGO
TIA:历史
1950s----1960sTIA开始使用 1958年,Fisher认为持续几小时,一般5-10分钟 1964年,Acheson支持使用1小时的时间界限 1964年,Marshell建议使用24小时概念 1965年,第四届普林斯顿会议强化了24小时概念 1975年,NIH分类采纳了24小时的概念 1995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NINDS试验 2002年,Albers提出症状不超过1小时,无急性梗死证据 2003年,Kidwell提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综合征”概念 2007年,Prabhakaran等提出“经典TIA”和“TSI”概念
5
病因机制
短 暂 性 脑 缺 血 发 作
血流动力学型 动脉-动脉 微栓子学说
心源性 血管痉挛学说
LOGO
6
LOGO
不同机制TIA的鉴别
临床表现 发作频率 持续时间 临床特点 血流动力学型 密集 短暂 刻板 微栓塞型 稀疏 较长 多变
7
凝血性疾病
LOGO
小 血 管 病---腔 隙
颅内大血管病变
颅外大血管病变
7. Hypohomocysteinemia,hHCY
8. Lack of physical activity 9. Female ho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9
LOGO
TIA综合征
前循环 1. 偏瘫 2. 一侧感觉丧失 3. 视野缺损(单眼盲) 4. 凝视麻痹 5. 失语 6. 左侧视空间障碍 后循环 1. 偏瘫 2. 四肢瘫 3. 偏侧或四肢感觉丧失 4. 交叉性 5. 复视 6. 分离性凝视 7. 凝视麻痹 8. 眼球震颤 9. 构音不良、吞咽困难 10.眩晕 11.意识水平下降 12.共济失调 13.呕吐
Duration of Symptoms? Diabetes Mellitus in
Patient's History?
10-59 minutes +1 ≥ 60 minutes +2
Yes +1
16
LOGO
7天后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低危 中危 高危
ABCD2总分 0-3 4-5 6-7
风险 1.2% 5.9% 11.7%
心 源 性 病 变
8
LOGO
危险因素
1. 2. 3. 4. Hypertension Hyperlipemia Diabetes Heart disease (CAD、arhythmia、congestive heart failure、valvular heart disease) 5. Smoking 6. Excessive drinking
口服华法林 (INR:2.5)
低血流动力性
动脉-动脉栓塞性
最佳药物治疗: 1.血压管理/停用降压药/必要时扩容 2.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3.他汀类降脂 4.其它危险因素控制
外科治疗
1.无禁忌症者:阿司匹林(75-150)mg/d 或者 氯吡格雷(75mg/d) 2.强化降脂: 他汀类降脂药 (LDL-C<2.1mmol/l) 14
2
LOGO
概念演变
传统的TIA概念
以24h为界定 一过性缺血症状是良性的
新的TIA概念
以生物学损伤为界定 一过性缺血性症状可伴有持续脑损伤
诊断基于一过性过程而并非病理 鼓励使用辅助检查确定有无脑损伤及 生理 其表现
导致急性脑缺血治疗的延误 促进急性脑缺血的快速治疗
不能准确提示有无缺血性脑损伤 更准确反映缺血脑损伤 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概念相悖 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概念一致
19
LOGO
20
3
LOGO
TIA定义
由于局部脑血管或视网膜动脉缺血引起的 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不超过1 h 并且没有急性梗死的证据。 如果临床症状持续存在,并有与梗死相符 的特征性影像学异常(如DWI的异常信 号),则诊断为卒中。
4
LOGO
TIA定义解读
1. 起病突然 2. 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症状 3. 持续时间短暂,颈内动脉系统TIA平均发 作14分钟,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平均发作 8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 4. 影像学上无急性梗死证据 5. 恢复完全 6. 反复发作
10
LOGO
TIA初诊流程
确定TIA病史 症状持续1小时以上 否 是
尽早开始抗血小板二级预防治疗
完成相应检查 按急性缺血性卒中处理
全身和神经系统检查、神经血管检查 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注意血压和心律 头颅CT/MRI、颈部及颅内血管MRA、颈部血管超声 心脏监测:心电图、心脏彩超 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大生化、凝血功能 根据病史做进一步病因检查
17
LOGO
研究表明TIA后90天内发生卒中的风险为24%, 其中约半数是在TIA发作后的2天内发生
The 2-day risk of stroke score risk
0 or 1 2 or 3 4 or 5 6 or 7 0 1.3% 4.1% 8.1%
18
LOGO
TIA的诊断步骤
1. 2. 3. 4. 5. 6. 7. 症状符合TIA吗? 缺血的部位是哪里? TIA的机制是什么? 什么是其病因和危险因素? 评价病因需要什么特殊检查? 如何采用针对病因的治疗? 如何评估患者的预后?
支架置入
15
LOGO
预后:ABCD2危险分级
Age ≥ 60? BP ≥ 140/90 mmHg at
initial evaluation? Yes +1
Yes +1
Unilateral Weakness +2
Clinical Features of the
TIA:
Speech Disturbance without weakness +1
意识浑浊、头痛、癫 痫 风湿病,使用拟交感 药物
新近心肌梗死
心源性栓塞
经胸或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12
LOGO
根据病史做的进一步检查
病史 提示 检查
考虑脑血管造影或其他颈部影像学检 查 急诊CT,如果CT阴性做腰穿。脑血管 造影除外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 考虑MRA或DSA,如基底动脉有血栓, 考虑动脉溶栓 即刻头部CT,如果CT阳性,急诊手术
11
LOGO
根据病史做的进一步检查
病史
产后或脱水状态下头 痛 发热
提示
静脉血栓
检查
MRI、MRV和DSA
亚急性或急性细菌 性心内膜炎 CNS血管炎 高血压脑病 CNS血管炎
血培养,强化或不强化CT。在确定 细菌性心内膜炎的部分病人,实施 脑血管造影以除外霉菌性动脉瘤 脑血管造影、血沉、腰穿 血压检测、考虑MRI 脑血管造影、血沉、腰穿(重点是 看是否有白细胞升高)
头颈或下颌疼痛, 颈动脉或椎动脉 尤其是创伤后 夹层 突然严重头痛, 伴畏光或晕厥 蛛网膜下腔出血
意识浑浊,模糊, 椎基底动脉缺血 昏迷,其他脑干 症状 脑水肿,脑疝 无明显卒中危险 因素
隐匿性卒中,PFO,考虑脑血管造影,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房间隔瘤,瓣膜 高凝状态相关检查 或主动脉弓病变
13
LOGO
LOGO
外科治疗
颅外颈动脉狭窄 椎动脉/颅内动脉狭窄
<70% 70-90%
70-90%
50-69%
<50%
1.年龄40-75岁 2.医院围手术期卒中或 死亡风险<6% 3.预期寿命>5年
1.最佳药物治疗无效 2.根据年龄及发病状况
最佳药物治疗
最佳药物治疗无效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 颈动脉支架 (最好2周内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