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清单1必须掌握的10类古代文化常识 含答案
20XX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炼及答案20XX高考语文文化常识
20XX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炼及答案20XX高考语文文化常识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因此学生需要通过加强相关训练,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炼,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炼及答案(一)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
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
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 )A、60岁B、70岁C、100岁D、141岁答案:D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颂李白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颂杜甫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颂白居易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颂王昭君答案:D解析:“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说的苏武的事,而颂王昭君的对联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对联集句对大多非原创,是从已有诗文句子中选句配对,推陈出新。
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唐•王维)对仗工整的是:()A、天涯涕泪一身遥。
(唐•杜甫)B、与尔同消万古愁。
(唐•李白)C、八骏日行三万里。
(唐•李商隐)D、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答案:B解析:题干“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唐代王维的《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与“与尔”有第二人称相对,“更尽”与“同消”有动词相对,“一杯酒”与“万古愁”数量词相对,所以选B项。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类150题答案及解析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类150题答案及解析)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1.√ 2.√3.√[拓展]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5.×[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 7.√8.×[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9.√[拓展]“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10.√11.×[拓展]“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后重被任用;“夺情”是指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
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复”;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夺情”。
12.√13.√[拓展]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先秦,并进一步完备。
汉代丞相以下皆须致仕,称“归老”“乞骸骨”。
自魏晋以后,历代相沿。
14.√15.×[拓展]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
16.√(二)皇室官职17.×[拓展]“皇帝”始于秦王嬴政。
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
高考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高考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高考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文化常识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知识清单高考必考
古文化常识知识清单1.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3.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4.豪右:豪族大户。
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5.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6.践祚:也写作“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
7.丁忧:“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有内、外之分,遭母丧称为“丁内艰”,遭父丧称为“丁外艰”。
8.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9.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0.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11.蜉蝣:一种昆虫,后喻指微小的生命。
【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12.夺服: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例】逾年,诏使者赐牛酒,夺服,即拜光禄大夫,迁太常。
(《后汉书·桓焉传》)13.监国: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通常为皇太子)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
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例】夏四月戊申,皇太子监国。
(《明史·本纪第七·成祖三》)14.徵:【zhǐ】用来表示音调高低,古代五音之一。
五音:宫、商、角、徵、羽。
【zhēng】“征”的繁体字,释义为召集、收取等。
【例1】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例2】以岁时征野之贡赋。
(《周礼·地官·闾师》)15.应天:应天府,又称京师、南京,是南京在明朝时期的名称,为明朝前期首都,后永乐时期迁都顺天府,应天府作为陪都。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附习题答案解析.doc
2017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附习题答案解析2017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附习题答案解析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高考复习之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必背版)
第1组古代官职、制度、年龄相关太史:官名,史官之长,掌修史及天文历法等。
秦、汉设太史令,汉代为太常之属官,掌管天文历法。
太守:汉朝设立的一郡最高行政长官。
隋后刺史、知府的别称也为太守。
明清则专称知府。
司马:官名①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职权大小不定。
汉武帝时,罢太尉,设大司马,从隋代始,不再设大司马。
②兵部尚书的别称。
③军事主官的僚属。
唐代各州置司马,名义为郡守之佐,实为闲职。
太尉:秦代至元代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军事长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
公车:汉代官署名。
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
臣民上书、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六军:周制以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军,天子有六军。
后世以六军指皇帝的军队或皇家侍卫军队。
迁:调动官职,主要有升级、降级、平调三种情况,如迁升、迁授、右迁为升级,迁削、迁谪,左迁为降级,调复原职叫迁复。
总角:未成年者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
借指童年。
结发:①古代男子成童始束发,因指初成年时为“结发”。
②成婚。
古礼,成婚之夕,男左女右束发共髻,故名。
伯仲叔季:兄弟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长兄称为伯,次兄称为仲,其次称为叔,幼弟称为季。
古代男子的字前常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第2组人才选拔、教育、典籍相关殿试: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皇宫内的大殿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金榜:科举时代殿试中试的名单,因揭晓殿试名次的布告用黄纸书写,放而称金格考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秀才: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称呼。
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
连中三元:科举制度分别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它们合称“三元”,若有人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则称其“连中三元”。
2023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及训练ppt
•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 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 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 后发布正、副榜,(桂榜)正榜所取的叫举 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察举及选举,是一种 推选人才的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训练
• 1、 “封”字 在金文中写作 ,从字形 上来看,意思是植树为帜、划定疆界。这 说明封姓源于( )
• A. 划分地域 B. 植树的过程 C. 战争 D. 祭祀
•A
• 2、“君臣佐使”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 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各味药的不同作 用。君药指方剂中针对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那 么使药()
三公,是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秦朝设置,秦朝以后多为
三公
虚职。据说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 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
太傅、太保为三公。
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 大将军 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
• 3、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 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 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 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从材料看,在 我国这一传统节日里,人们主要是祈盼()
• A. 婚姻美满 B. 合家团圆 C. 健康长寿 D. 子嗣兴旺
•C
• 4、如果要从《史记》中查阅有关秦末农民大起 义中陈胜的相关历史资料,应查阅该书中的()
节之 臣。”
8、《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9、《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的文化之一,其深厚的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使之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高考历史考试中,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与中国古代文化相关的重要知识点,供考生参考。
1.中国古代的礼制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
礼制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核心制度,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举止,表达了尊卑有序的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提倡仁爱、诚实和道德修养,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中国古代的诗词是文化的瑰宝。
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诗词的黄金时代,有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等。
他们的作品抒发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感悟,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的楷模。
3.中国古代的绘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千百年来,中国绘画注重表现艺术家的个性情感和审美追求,崇尚“神似”而非“形似”。
“写意”、“工笔”和“写生”是中国绘画的三大风格。
4.中国古代的音乐艺术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古代音乐器乐有琴、瑟、筝、钟、磬等,乐曲分为宫、商、角、徵、羽五声。
中国古代音乐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传承至今仍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5.古代兵器制造技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的兵器主要有剑、弓、箭、戟、枪、刀、盾等,其中剑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剑被视为武士精神的象征,同时也被赋予了道德和精神意义。
6.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中国古代的建筑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如中国式的屋顶造型、琉璃瓦、斗栱、颐和园、故宫等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作品。
7.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点。
中国的饮食讲究色、香、味、器、形,以及烹调技巧和餐具的搭配。
中国菜系有八大菜系,分别是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湘菜、徽菜、鲁菜和浙菜。
8.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丰富多样,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古代服饰有汉服、唐装、宋装等,它们在材质、款式和用途上都有所不同,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特点。
2024年全国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1.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题目的出现从2024年开始,是高考语文试题的一项重要内容。
2.古代文化常识在语文学科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检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程度的重要方面。
3.古代文化常识涉及范围广泛,其中包括哲学、文化、历史、文学、音乐、绘画等多个领域。
4.古代文化常识考查的形式多样,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等多种形式。
5.古代文化常识题目在高考试卷中的分值比例通常较低,占据整体试卷分值的10%左右。
6.古代文化常识题目的出现,旨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7.古代文化常识题目的设计,强调考查学生对文化背景的理解和考察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8.古代文化常识题目要求学生要掌握一定的历史和文化知识,以及对文化现象的分析和解释能力。
9.古代文化常识题目应与书面表达、阅读理解、写作等能力相结合,形成一个统一的语言文化素养。
10.古代文化常识题目的出现,也反映了高考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平衡,强调思想和文化的独立性和重要性。
11.古代文化常识题目的独立性,是高考对学生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考察。
12.古代文化常识题目的合理设置和有机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13.古代文化常识题目和解答要求都需准确规范,不能出现歧义或含糊不清的情况。
14.古代文化常识题目的正确答案多变,需要学生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古代文化常识题目的答题时间通常较短,要求学生快速思考和准确回答。
总结:古代文化常识汇编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代文化常识题目形式多样,涉及范围广泛,需要学生准确回答并分析问题。
同时,古代文化常识题目的出现也体现了高考对学生思想和文化素养的重视,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平衡。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附解析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B. 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C. 除,一般指免去旧职且不授予新职。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D. 擢,由选拔而提升。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史记》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全书共130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B.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东汉班固著《汉书》,南朝宋范晔著《后汉书》,西晋陈寿著《三国志》,为二十四的前四史,皆为纪传体通史。
C. 《汉书》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它记载了西汉一朝230年的历史。
D. 《史记》是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
从此以后,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都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两部分,而成为传统。
3.下列各项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出自《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
B. 《左传》,相传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又名《春秋左氏》,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
C. 《苏武牧羊》选自《汉书》,《汉书》是一部断代体史书,分为纪、表、志、传四部分,共100篇。
D. “二十四史”是指清代乾隆时规定的自《史记》至《明史》的历代24部纪传体史书。
4.下面有关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项脊轩志》中的“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 《长亭送别》中“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的“鱼雁”,指书信。
新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专题复习附答案
新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专题复习附答案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左担任驾车的人。
如《鸿门宴》中的樊哙。
B. 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在《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里指代有学问的人。
C. 古代纪年的方式有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兼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
《赤壁赋》中“壬戌之秋”属于干支纪年法。
D. 祖道,出行者祭祀路神和别人为之设宴送行的礼仪。
如《荆轲刺秦王》中“既祖,取道”。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课文《曹刿论战》《崤之战》《烛之武退秦师》都选自《左传》。
C. 《汉书》是东汉班固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载了上自西汉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历史。
《苏武牧羊》选自《汉书》。
D. 报告文学是兼具新闻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两种特质的文体。
它允许采用除虚构以外的其他文学艺术手法,允许多种表达方式共用,在既不虚构又不夸张的前提下,对大量材料进行巧妙的概括和提炼,运用形象的语言、精心的结构反映社会上的人物和事件。
《包身工》《王选的选择》都属于报告文学。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做。
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B.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分别选自编年史著作《左传》,国别体《战国策》,纪传体《史记》。
C. 《战国策》是春秋时期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高考语文_专题10优秀传统文化(解析版)
专题10优秀传统文化一、思维导图1.古代文化常识考查内容二、知识清单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大多停留在识记层面上。
因此,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类:1.分类串记法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多涉及姓名称谓(姓名字号、亲属称谓等)、礼制官制、天文历法(天文学名词、历法)、地理交通(地理名词、交通工具)和科举制度等。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通过查找资料等方法,分类积累并串记相关的文化常识。
(1)“科举”记忆法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①察举制、征辟制。
汉代,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所谓察举,就是由地方长官(多为郡守、国相)在他们各自管辖的地区内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中央政府。
征辟,主要包括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征辟一般对被辟除者的资历不限制,只看才学,是当时一种比较自由的仕宦途径。
②九品中正制。
又称九品官人法。
朝廷选择贤能、有见识的官员任命为所在州郡的“中正”官。
州设大中正,郡设小中正。
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
“品”就是等第,分为九等,主要依据士人的家世资历和德才来评定。
③科举制。
以明清为例,当时的考试分为四级: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生试,又叫小考,考中者俗称秀才,通称生员。
童生试包括三个阶段:县试、府试、院试。
院试合格者算是通过了童生考试,可以进入府、州、县学去学习,才有资格参加之后的科举考试。
乡试,是科举正式考试的第一级,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季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中者俗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中举后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
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统称“进士及第”,其中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状元、榜眼、探花,就像一个鼎的三只足,所以又称三鼎甲;状元居三鼎甲之首,因而又被称为鼎元。
「知识清单」高考语文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集萃
「知识清单」高考语文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集萃知识清单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集萃一、官职名【爵】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a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
也称相国,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
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逐渐成为虚衔。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
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是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两汉时将军的最高称号。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后废除。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
唐时由宦官担任,主要负责接受表奏及向中书门下传达帝命;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
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家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
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
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
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清单1必须掌握的10类古代文化常识 Word版含答案.doc
清单一必须掌握的10类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官职县官一县之长为县令,明清称知县。
下设县尉、县丞、主簿、典史等职,分掌军事、文书、秘书、缉捕、监狱等工作。
乡官包括乡老、亭长、里正等职。
二、古代官职迁谪类别名称说明例句授官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官职或名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陈情表》)除拜官授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封帝王授予功臣或子孙以土地、爵位或名号,授给官职未有封.侯之赏。
(《鸿门宴》)授任命,委任故授.洹水尉。
(《新唐书·朱敬则传》)辟征召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罢官罢罢免官职罢.建安郡丞还家。
(《宋书·郭原平传》)黜罢官或降职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书博鸡者事》)夺剥夺、削去官职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 免免职遂免.丞相勃,遣就国。
(《汉书·文帝纪》) 废废黜殷中军被废.,徙东阳。
(《世说新语·文学》)升官升升官,晋级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
(《后汉书·王符列传》)迁一般为晋升后迁.侍中。
(《张衡传》)拔提拔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与韩荆州书》) 擢提拔,提升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战国策·燕策二》)陟提拔,提升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贬官贬降职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左迁贬官降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调动改调换官职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
(《记王忠肃公翱事》) 转迁调官职再转.复为太史令。
(《张衡传》)徙调动官职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三、古代称谓四、古代科举九、音乐文娱十、传统节日及民俗1.除夕——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作“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及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转载]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1。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 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 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 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单一必须掌握的10类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官职
三、古代称谓
四、古代科举
九、音乐文娱
十、传统节日及民俗
1.除夕——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作“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赏析:此诗作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是文天祥平生度过的最后一个除
夕夜。
这一首诗,诗句冲淡、平和,没有“天地有正气”的豪迈,没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只表现出大英雄欲与家人共聚一堂欢饮屠苏酒过除夕的愿望,甚至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丝寂寞、悲怆的情绪。
恰恰是在丹心如铁男儿这一柔情的刹那,反衬出勃勃钢铁意志之下人的肉身的真实性,这种因亲情牵扯萌发的“脆弱”,更让我们深刻体味了伟大的人性和铮铮男儿的不朽人格。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苹果、花生、瓜子、糖果及肴馔为主,并伴有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送年礼、逛花市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赏析:可结合王安石写作此诗时的社会背景赏析该诗。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
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
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全诗表现出一种欢快的基调,充分表现了王安石当时政治上的得意之情。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赏析:诗的前两联回忆从前幽会,充满希望与幸福,可见两情是何等欢洽。
而周围的环境,无论是花、灯,还是月、柳,都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幸福的图景。
情与景联系在一起,展现了美的意境。
但快乐的时光总是很快成为记忆。
颈联笔锋一转,时光飞逝如电,转眼到了“今年元夜时”,把主人公的情思从回忆中拉了回。
“月与灯依旧”极其概括地交代了今天的环境。
“依旧”两字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上片的描写之中,月色依旧美好,灯市依旧灿烂如昼,环境依旧似去年,而人又如何呢?这是此诗主旨所在,也是诗人抒情的主体。
诗人于人潮涌动中无处寻觅佳人芳踪,心情沮丧,辛酸无奈之泪打湿了自己的衣襟。
旧时天气旧时衣,佳人不见泪黯滴,怎能不伤感遗憾?上句“不见去年人”已有无限伤感隐含其中,末句再把这种伤感之情形象化、明朗化。
4.清明节——公历4月4日(或4月5日)。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插柳、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清明这个节日,本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的思归之念,而春雨绵绵,更增添旅途的愁苦和艰辛。
这样一种复杂的思绪,诗人却用一句极通俗的语言,作了很好的概括。
接下探问酒家何处有,既是想歇息解乏,又含有借酒浇愁的意绪。
结尾以牧童指路结束全篇,给行旅之人带了安慰和希望,显得含蓄不尽,余味无穷。
这首诗对旅途情景的描绘、旅人情怀的抒发,十分真实自然,语言也通俗流畅,音节和谐,景象新鲜生动,易懂易记,因而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薰苍术、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赏析:北宋诗人张耒这首《和端午》凄清悲切,情意深沉。
此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
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
无怪乎北宋进士余靖作诗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
”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
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
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等。
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空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赏析:这首诗的特点是用对比写法,第一句写天上的景物,第二句写人间的情状,有景物,又有欢笑,构成天上与人间的对照。
第二联专写人间,不提七夕,在“锦绣篇”里暗咏七夕。
第三联又是对照写法,“香帐簇成”指天上,“金针空罢”指人间。
此外,第一联写人间“欢笑”,与第四联写天上惆怅相对。
一乐一悲,构成映衬。
写谢女空出箧子装檀郎的锦绣篇,写人间男女在七夕的欢乐,又与牛郎织女的临别惆怅构成映衬。
在这样的映衬里,不是衬出天上不如人间了吗?再就写天上或人间的词句看,首句、五句、七句、八句写天上,二句、三句、四句、六句写人间,即四句写天上,四句写人间。
但这首诗题为“七夕”,应以写牛郎织女相会为主,因此使人感到作者还是看重人间,所以这样安排吧?作者写人间的欢乐胜过天上,在当时有这样的想法,是非常难得的。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
赏月的风俗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
“民间拜月”是因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
要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赏析: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
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
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
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和重阳节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赏析:《九日齐山登高》是唐武宗会昌五年(即公元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
此诗以旷达(甚至颓废)之意消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
起二句兴寄高远,以高秋写高情,颇显名士风范。
三、四句即引古名士庄周、陶潜的典故抒发抑郁的情怀。
后四句直言纵饮消忧、旷达处世,不必忧生伤逝。
此诗风格既爽利俊健,又含思凄恻,令人读颇觉顿挫跌宕,风神摇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