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判定与性质复习课 教案

合集下载

线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高三复习课)

线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高三复习课)

学科数学年级/班级高三(24)班授课教师赵尚平课题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课型复习课指导教师魏振河授课时间2014年12月18日下午第2节课课时安排1课时考纲解读以立体几何的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的有关性质与判定定理热点考查考查以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应用为主,重点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及空间问题平面化的转化思想.以解答题形式出现.,分值约为12分趋势分析以多面体为载体,证明线面平行的题很有可能出现,2015年备考应予以高度关注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问题解决式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知识梳理]1.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2.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设计意图回顾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教 学 过 程 设 计思想方法: 判断:(1)αα//,,//l m m l 则若⊂ ( ) (2)αα//,//,//a b b a 则若 ( ) (3) 若ββαα//,//,//a a 则 ( )[典例分析]探究点一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例1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改编]如图,直三棱柱111C B A ABC -中,D ,E 分别是1,BB AB 的中点,AB CB AC AA 221===. 证明:CDA BC 11//平面利用中位线找线线平行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找线线平行练习: 如图,P 是平行四边形ABCD 所在平面外一点,E ,F 分别在P A ,BD 上.(1)若E ,F 分别是中点,求证: PBC EF 平面// (2)若FDBFEA PE =,求证:PBC EF 平面//举一反三: 已知有公共边AB 的两个全等的矩形ABCD 和ABEF 不同在一个平面内,P ,Q 分别是对角线A E,BD 上的点,且AP =DQ , 求证:CBE PQ 平面//.探究点二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例2如图,EF CD ==γαβα ,,αγβ//,AB AB =求证:CD ∥EF练习: 如图,ABCD 是平行四边形,点P 是平面ABCD 外一点,M 是PC 中利用平行四边形或比例线段找线线平行利用线面的性质定理证明线线平行FBA CDEPQ。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最新6篇)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最新6篇)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最新6篇)平行线的判定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理解判定定理的证法。

2、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公理及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3、通过第二个判定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

4、使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二、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积极参与、主动发现、发展思维。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判定定理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

(二)难点使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

(三)解决办法1、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定理,解决重点。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完成推理过程,解决难点及疑点。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三角板、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设计练习,复习基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新知,练习巩固,完成新授。

3、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完成小结。

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定理的推理,并能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整体感知以情境创设,设计悬念,引出课题,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现新知,以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复习引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一种判定方法,根据所学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

师:你能说出有什么条件,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学生活动:由第l、2题,学生思考分析,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教师将第3题图形画在黑板上。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理由,同角的补角相等。

师:要求学生写出符号推理过程,并板书。

【教法说明】本节课是前一节课的继续,是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通过第1、2两题复习上节课所学平行线判定的两个方法,使学生明确,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平行线复习课教案13

平行线复习课教案13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课堂练习
20分钟
课堂小结
7分钟
布置作业
1分钟
4、练习:
判断: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同位角相等()
(2)同旁内
角互补
5.填空:如图
∵∠1=∠C
(已知)
∴AD∥BC


∴∠2=∠B
()
∠EAC+∠C=180°
()
前一步用的是平行线的_______,后
一步用的是。

1、通过复习你有何收获?
要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可以运用哪些
公理或定理?
要判定两个角相等,可以运用哪些公
理或定理?
2、思想方法:
分析问题的方法:
由已知看可知,扩大已知面。

由未知想需知,明确解题方向。

识图的方法:
在定理图形中提炼基本图形,
在解题时把复杂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

复习题5
学生抢答
由一同学口答
学生畅所欲言,全
面总结
△通过练习题,以
抢答的形式激发
学生的兴趣,有利
于知识的理解。

初中平行线的判定教案

初中平行线的判定教案

初中平行线的判定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行线的定义,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判定定理进行证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定义,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三角板、直尺、橡皮擦、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含有平行线的图片,如教室的黑板、自行车的轮胎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平行线的特点。

2. 教师总结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二、探究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给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三、例题讲解1. 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判定方法进行解答。

2.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汇报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练习巩固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并讲解。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平行线,拍摄照片,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行线,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特点,从而引入平行线的定义。

在探究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时,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例题讲解和练习巩固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体来说,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教案—耿谦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教案—耿谦

5.3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教案)(复习课)实验中学耿谦【理论支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本节《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一节综合课,是在分别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这两部分知识后,针对学生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区别以及它们的灵活运用存有疑惑的前提下而设计的一节课。

教学对象分析:1.初一学生的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发展,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探讨、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

2.初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总之,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经历识图、说理到书写简单推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表达能力。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推理论证的作用。

【教学目标】①了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②掌握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并能灵活的选择运用它们进行推理证明。

③在例题变式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会有条理表达自己,从而进一步增强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利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解决问题。

2.难点:体会几何证明题的分析思路。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课堂提问:上周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请大家回顾,一,判定两直线平行的常用方法有哪三种?(学生1回答,PPT对应展示)二,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学生2回答,PPT对应展示)三,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有什么区别呢?一分钟时间学生同桌之间讨论汇报得到。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平行线的判定》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本节课通过探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推理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并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几何基础知识,对直线、射线、线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观察和推理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产生混淆,教师需通过举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清晰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平行线的定义,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平行线的定义及其性质。

2.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运用直观演示法,帮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3.采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利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教具,如直尺、三角板等。

2.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例题。

3.准备练习题,以便在课堂巩固环节进行训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现象,如操场、教室地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平行线有什么特点?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2.呈现(10分钟)介绍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

通过展示PPT和教具,讲解平行线的概念,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平行线的特征。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在此过程中,可设置一些判断题,让学生上台板书答案,以加深对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理解。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教案 (公开课)2022年人教版数学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教案 (公开课)2022年人教版数学

第2课时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及其综合运用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是相反的问题,掌握平行线的性质.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3.通过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的能力.4.通过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懂得事物是普遍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二、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采用尝试指导、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表达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认真研究.三、重点·难点解决方法〔一〕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及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二〕难点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及推导过程.〔三〕解决方法1.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积极思维,解决重点.2.通过学生自己推理及教师指导,解决难点.3.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小结.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三角板、自制投影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引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练习稳固,完成新授.3.通过学生讨论,完成课堂小结.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掌握和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二〕整体感知以情境创设导入新课,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新知,以变式练习稳固新知.〔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复习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回忆所学内容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片1〕.1.如图1,〔1〕∵〔〕,∴〔〕.〔2〕∵〔〕,∴〔〕.〔3〕∵〔〕,∴〔〕.2.如图2,〔1〕,那么与有什么关系?为什么?〔2〕,那么与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图2 图33.如图3,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第一次拐的角是,第二次拐的角是多少度?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师:第3题是一个实际问题,要给出的度数,就需要我们研究与判定相反的问题,即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也就是平行线的性质.板书课题:【教法说明】通过第1题,对上节所学判定定理进行复习,第2题为性质定理的推导做好铺垫,通过第3题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学生急于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习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效劳于生活.探究新知,讲授新课师:我们都知道平行线的画法,请同学们画出直线的平行线,结合画图过程思考画出的平行线,找一对同位角看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并思考.学生画图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见图4〕,当同学们思考时,教师有意识地重复演示过程.【教法说明】让同学们动手、动脑、观察思考,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得出规律的习惯.学生活动:学生能够在完成作图后,迅速地答出:这对同位角相等.提出问题:是不是每一对同位角都相等呢?请同学们任画一条直线,使它截平行线与,得同位角、,利用量角器量一下;与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学生按老师的要求画出图形,并进行度量,答复出不管怎样画截线,所得的同位角都相等.根据学生的答复,教师肯定结论.师: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这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我们把平行线的这个性质作为公理.[板书]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教法说明】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条件下,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进行度量,在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根底上,动脑分析总结出结论,不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图5的图形,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是相等的,那么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会很容易地答出内错角相等,同分内角互补.师:教师继续提问,你能论述为什么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吗?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学生活动:学生们思考,并相互讨论后,有的同学举手答复.【教法说明】在前面复习引入的第2题的根底上,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此时学生已能够进行推理,在这里教师不必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有成就感的同时也鼓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答复,给予肯定或指正的同时板书.[板书]∵〔〕,∴〔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对项角相等〕,∴〔等量代换〕.师:由此我们又得到了平行线有怎样的性质呢?学生活动:同学们积极举手答复以下问题.教师根据学生表达,板书:[板书]两条平行经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西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师:下面清同学们自己推导同分内角是互补的,并归纳总结出平行线的第三条性质.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师生共同订正推导过程和第三条性质,形成正确板书.[板书]∵〔〕,∴〔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邻补角定义〕,∴〔等量代换〕.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师: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在今后我们经常要用到它们去解决、论述一些问题,所需要知道的条件是两条直线平行,才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即它们的符号语言分别为:∵〔见图6〕,∴〔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板书在三条性质对应位置上.〕尝试反响,稳固练习师: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看复习引入的第3题,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活动:学生给出答案,并很快地说出理由.练习〔出示投影片2〕:如图7,平行线、被直线所截:图7〔1〕从,可以知道是多少度?为什么?〔2〕从,可以知道是多少度?为什么?〔3〕从,可以知道是多少度,为什么?【教法说明】练习目的是稳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变式训练,培养能力完成练习〔出示投影片3〕.如图8是梯形有上底的一局部,量得,,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图8学生活动:在教师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可以相互之间讨论并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解题过程.【教法说明】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梯形的两底平行就已熟知,所以学生能够想到利用平行线的同旁内角互补来找和的大小.这里学生能够自己解题,教师防止包办代替,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学生板演教师指正,在几何里我们每一步结论的得出都要有理有据,标准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修改学生的板演过程,可形成下面的板书.[板书]解:∵〔梯形定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变式练习〔出示投影片4〕1.如图9,直线经过点,,,.〔1〕等于多少度?为什么?〔2〕等于多少度?为什么?〔3〕、各等于多少度?2.如图10,、、、在一条直线上,.〔1〕时,、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2〕时,、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把理由写成推理格式.【教学说明】题目中的为什么,可以用语言表达,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最好用推理格式说明.另外第2题在求得一个角后,另一个角的解法不惟一.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解法给予肯定,假设学生未想到用邻补角求解,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四〕总结、扩展〔出示投影片1第1题和投影片5〕完成并比较.如图11,〔1〕∵〔〕,∴〔〕.〔2〕∵〔〕,∴〔〕.〔3〕∵〔〕,∴〔〕.学生活动:学生答复上述题目的同时,进行观察比较.师:它们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出示投影6〕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讨论,并能够说出前面是平行线的判定,后面是平行线的性质,由角的关系得到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是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直线平行,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结论是平行线的性质.【教法说明】通过有形的具体实例,使学生在有充足的感性认识的根底上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不同.稳固练习〔出示投影片7〕1.如图12,是上的一点,是上的一点,,,.〔1〕和平行吗?为什么?图12〔2〕是多少度?为什么?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口答.【教法说明】这个题目是为了稳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的掌握.知道什么条件时用判定,什么条件时用性质、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于解决问题.八、布置作业〔一〕必做题课本第99~100页A组第11、12题.〔二〕选做题课本第101页B组第2、3题.作业答案A组11.〔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对顶角相等.12.〔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B组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同上〕.又∵〔已证〕,∴.∴.又∵〔平角定义〕,∴.3.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它们的题设和结论正好相反.4.5一次函数的应用第1课时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1.根据问题条件找出能反映出实际问题的函数;(重点)2.能利用一次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开展学生的应用能力;(重点)3.建立一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联通公司 话费收费有A 套餐(月租费15元,通话费每分钟0.1元)和B 套餐(月租费0元,通话费每分钟0.15元)两种.设A 套餐每月话费为y 1(元),B 套餐每月话费为y 2(元),月通话时间为x 分钟.(1)分别表示出y 1与x ,y 2与x 的函数关系式;(2)月通话时间为多长时,A 、B 两种套餐收费一样?(3)什么情况下A 套餐更省钱?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类型一】 利用图象(表)解决实际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为了增强居民节水意识,某市自来水公司对居民用水采用以户为单位分段计费的方法收费:月用水10t 以内(包括10t)的用户,每吨收水费a 元;月用水超过10t 的用户,10t 水仍按每吨a 元收费,超过10t 的局部,按每吨b 元(b >a )收费.设某户居民月用水x t ,应收水费y 元,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以下列图.(1)求a 的值,并求出该户居民上月用水8t 应收的水费;(2)求b 的值,并写出当x >10时,y 与x 之间的函数表达式;(3)上月居民甲比居民乙多用4t 水,两家共收水费46元,他们上月分别用水多少吨?解析:(1)用水量不超过10t 时,设其函数表达式为y =ax ,由上图可知图象经过点(10,15),从而求得a 的值;再将x =8代入即可求得应收的水费;(2)可知图象过点(10,15)和(20,35),利用待定系数法可求得b 的值和函数表达式;(3)分别判断居民甲和居民乙用水比10t 多还是比10t 少,然后用相对应的表达式分别求出甲、乙上月用水量.解:(1)当0≤x ≤10时,图象过原点,所以设y =ax .把(10,15)代入,解得ayx (0≤x ≤10).当x =8时,y ×8=12,即该户居民的水费为12元;(2)当x >10时,设y =bx +m (b ≠0).把(10,15)和(20,35)代入,得⎩⎪⎨⎪⎧10b +m =15,20b +m =35,解得⎩⎪⎨⎪⎧b =2,m =-5,即超过10t 的局部按每吨2元收费,此时函数表达式为y =2x -5(x >10); (3)因为10×1.5+10×1.5+4×2=38<46,所以居民乙用水比10t 多.设居民乙上月用水x t ,那么居民甲上月用水(x +4)t.y 甲=2(x +4)-5,y 乙=2x ,得[2(x +4)-5]+(2x -5)=46,解得x t ,居民乙用水12t.方法总结:此题的关键是读懂图象,从图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得出函数关系式,根据关系式再得出相关结论.广安某水果店方案购进甲、乙两种新出产的水果共140千克,这两种水果的进价、售价如表所示:(1)假设该水果店预计进货款为1000元,那么这两种水果各购进多少千克?(2)假设该水果店决定乙种水果的进货量不超过甲种水果的进货量的3倍,应怎样安排进货才能使水果店在销售完这批水果时获利最多?此时利润为多少元?解析:(1)根据方案购进甲、乙两种新出产的水果共140千克,进而利用该水果店预计进货款为1000元,得出等式求出即可;(2)利用两种水果每千克的利润表示出总利润,再利用一次函数增减性得出最大值即可.解:(1)设购进甲种水果x千克,那么购进乙种水果(140-x)千克,根据题意可得5x+9(140-x)=1000,解得x=65,∴140-x=75(千克).答:购进甲种水果65千克,乙种水果75千克;(2)由图表可得甲种水果每千克利润为3元,乙种水果每千克利润为4元.设总利润为W,由题意可得W=3x+4(140-x)=-x+560,故W随x的增大而减小,那么x越小,W 越大.∵该水果店决定乙种水果的进货量不超过甲种水果的进货量的3倍,∴140-x≤3x,解得x≥35,∴当x=35时,W最大=-35+560=525(元),故140-35=105(千克).答:当购进甲种水果35千克,购进乙种水果105千克时,此时利润最大为525元.方法总结:利用一次函数增减性得出函数最值是解题关键.如图①,底面积为30cm2的空圆柱形容器内水平放置着由两个实心圆柱组成的“几何体〞,现向容器内匀速注水,注满为止,在注水过程中,水面高度h(cm)与注水时间t(s)之间的关系如图②所示.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以下问题:(1)圆柱形容器的高为多少?匀速注水的水流速度(单位:cm3/s)为多少?(2)假设“几何体〞的下方圆柱的底面积为15cm2,求“几何体〞上方圆柱的高和底面积.解析:(1)根据图象,分三个局部:注满“几何体〞下方圆柱需18s;注满“几何体〞上方圆柱需24-18=6(s);注满“几何体〞上面的空圆柱形容器需42-24=18(s),再设匀速注水的水流速度为x cm3/s,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列方程,再解方程;(2)由图②知几何体下方圆柱的高为a cm,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得a·(30-15)=18×5,解得a=6,于是得到“几何体〞上方圆柱的高为5cm,设“几何体〞上方圆柱的底面积为S cm2,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得5×(30-S)=5×(24-18),再解方程即可.解:(1)根据函数图象得到圆柱形容器的高为14cm,两个实心圆柱组成的“几何体〞的高度为11cm,水从刚满过由两个实心圆柱组成的“几何体〞到注满用了42-24=18(s),这段高度为14-11=3(cm).设匀速注水的水流速度为x cm3/s,那么18·x=30×3,解得x=5,即匀速注水的水流速度为5cm3/s;(2)由图②知“几何体〞下方圆柱的高为a cm,那么a·(30-15)=18×5,解得a=6,所以“几何体〞上方圆柱的高为11-6=5(cm).设“几何体〞上方圆柱的底面积为S cm2,根据题意得5×(30-S)=5×(24-18),解得S=24,即“几何体〞上方圆柱的底面积为24cm2.方法总结:此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应用:把分段函数图象中自变量与对应的函数值转化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然后运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类型二】 建立一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某商场欲购进A 、B 两种品牌的饮料共500箱,两种饮料每箱的进价和售价如下表所示.设购进A 种饮料x 箱,且所购进的两种饮料能全部卖出,获得的总利润为y 元.(1)求y 关于x 的函数表达式;(2)如果购进两种饮料的总费用不超过20000元,那么该商场如何进货才能获利最多?并求出最大利润.(注:利润=售价-本钱)解析:再根据它们的数量求出利润,进而利用函数的图象性质求出最大利润.解:(1)由题意,知B 种饮料有(500-x )箱,那么y =(63-55)x +(40-35)(500-x )=3xy =3x +2500(0≤x ≤500);(2)由题意,得55x +35(500-x )≤x ≤125.∴当x =125时,y 最大值=3×125+2500=2875.∴该商场购进A 、B 两种品牌的饮料分别为125箱、375箱时,能获得最大利润2875元.方法总结:此类题型往往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事件,通过分析、整理表格中的信息,得到函数表达式,并运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目的要求和表格中的数据,注意思考的层次性及其中蕴含的数量关系.【类型三】 两个一次函数图象在同一坐标系内的问题为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某自行车俱乐部利用周末组织“远游骑行〞活动.自行车队从甲地出发,途经乙地短暂休息完成补给后,继续骑行至目的地丙地,自行车队出发1小时后,恰有一辆邮政车从甲地出发,沿自行车队行进路线前往丙地,在丙地完成2小时装卸工作后按原路返回甲地,自行车队与邮政车行驶速度均保持不变,,如图表示自行车队、邮政车离甲地的路程y (km)与自行车队离开甲地时间x (h)的函数关系图象,请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解答以下各题:(1)自行车队行驶的速度是________km/h ;(2)邮政车出发多少小时与自行车队首次相遇?(3)邮政车在返程途中与自行车队再次相遇时的地点距离甲地多远?解析:(1)由速度=路程÷时间就可以求出结论;(2)由自行车的速度就可以求出邮政车的速度,再由追击问题设邮政车出发a 小时两车相遇建立方程求出其解即可;(3)由邮政车的速度可以求出B 的坐标和C 的坐标,由自行车的速度就可以D 的坐标,由待定系数法就可以求出BC ,ED 的解析式就可以求出结论.解:(1)由题意得,自行车队行驶的速度是72÷3=24km/h.(2)由题意得,邮政车的速度为24×2.5=60(km/h).设邮政车出发a 小时两车相遇,由题意得24(a +1)=60a ,解得a =23. 答:邮政车出发23小时与自行车队首次相遇;(3)由题意,得邮政车到达丙地所需的时间为135÷60=94(h),∴邮政车从丙地出发的时间为94+2+1=214(h),∴B (214,135),C ,0).自行车队到达丙地的时间为:135÷24+0.5=458+0.5=498(h),∴D (498,135).设BC 的解析式为y 1=k 1x +b 1,由题意得⎩⎪⎨⎪⎧135=214k 1+b 1,0k 1+b 1,∴⎩⎪⎨⎪⎧k 1=-60,b 1=450,∴y 1=-60x +450,设ED 的解析式为y 2=k 2x +b 2,由题意得⎩⎪⎨⎪⎧72k 2+b 2,135=498k 2+b 2,解得⎩⎪⎨⎪⎧k 2=24,b 2=-12,∴y 2=24xy 1=y 2时,-60x +450=24x -12,解得x =5.5.y 1=-60×5.5+450=120.答:邮政车在返程途中与自行车队再次相遇时的地点距离甲地120km.方法总结:此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综合运用,解答时求出函数的解析式是关键.三、板书设计一次函数与实际问题1.建立一次函数模型解实际问题2.利用图象(表)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分段函数的实际应用问题中,学生往往无视了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同时解决有交点的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大训练,力争逐步提高.。

平行线的性质复习课

平行线的性质复习课

第二章相交线和平行线第三节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兴仁中学李丽课型:复习课授课时间:2013年3月29日星期五第3节课教学目标:1复习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体会几何说理过程2熟练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灵活应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难点: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区别与联系,有条理地说理表达教法与学法指导:教法:引导,启发,探究,归纳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前准备:直尺练习本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性质,你们还记得吗?生:学生同位互答2))。

(1) 如图1,要说明BD ∥AE ,请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说明添加的依据。

生1:∠CBD=∠A ,理由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生2:∠BDC=∠E, 理由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这时,学生没有方法了,在思考,师提示生3:∠BDF=∠DFE, 理由是: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之后,生4: ∠BDF+∠AFD=180°,理由是: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生5:∠ABD+∠A=180°,理由是: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 如果DE ∥AC ,请在图中找出相等的角或互补的角,说出依据。

通过第(1)题的复习,很容易得出该题的答案生:∠BDF=∠CBD,∠C=∠FDE,∠DFE=∠A, ∠C+∠CDF=180°∠A+∠AFD=180°师:通过上面的复习,谁能说说“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区别是什么”? 在应用二者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生:判定是由角到线,性质是由线到角 生:它们的条件和结论是互逆的 师:你们总结很好,由“数”到“形”是判定,由“形”到“数”的说理是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平台,让学生在寻找角的关系中回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利用这一设问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二.新课探索活动一:如图2说理过程填空(1)∠1和∠2是_____________角,若∠1=∠2,则______∥______;( ) (2)∠2和∠M 是_________角,若∠2=∠M ,则______∥______;( )(3) ∠2和∠3是_________角,若∠2+∠3=180°,则______∥______;( )(4)因为AM ∥BF,所以∠A=________;( )因为∠ABF+∠BFM=180°,所以AB ∥FM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设计意图: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进行说理的基础性训练,既是关于判定和性质的复习,又是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题的铺垫。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平行线的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对平行线的性质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中获益。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以及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判定等知识解题。

难点:区分性质和判定以及怎样综合运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解题。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尺、直尺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活动内容:复习已学过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及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1)∠3=∠B,则EF∥AB,依据是(2)∠2+∠A=180°,则DC∥AB,依据是(3)∠1=∠4,则GC∥EF,依据是(4)GC ∥ EF,AB ∥ EF,则GC∥AB,依据是小结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活动目的: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条件是互逆的,对初学者来说易将它们混淆,因此,复习平行线的判定为后面学习性质做好准备。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1、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活动内容:课本18页的“探究”部分:(1)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截线c,使之与直线a、b相交,并标出所形成的八个角。

(2)测量上面八个角的大小,记录下来,从中你能发现什么?(大胆猜测)(3)验证猜想:动画演示,比较同位角的大小。

问:如果两直线不平行,上述结论还成立吗?(4)得出“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如图,已知:a∥b,那么∠ 1与∠ 2有什么关系?ca 31 4b 2∵a∥b∴∠3=∠2 ()又∵∠3=∠()∴∠1=∠2得出“平行线的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4、得出“平行线的性质3”方法同上5、整理归纳:平行线的性质ca 31 4b 2性质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几何语言:∵a∥b(已知)∴∠ 3=∠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几何语言:∵a∥b(已知)∴∠ 1=∠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3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几何语言:∵a∥b(已知)∴∠2+∠4=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活动目的: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教案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教案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经典教案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概念及特征2. 平行线的性质3.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4. 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 练习与拓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以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平行线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直观展示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过程。

3.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问题。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相关知识点,引入平行线的概念。

2. 探究平行线的性质:引导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自主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3. 讲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4. 应用练习: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问题。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查找不足,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举例说明:平行线在建筑设计、道路规划、印刷排版等方面的应用。

3. 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请学生回答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分享环节: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八、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2. 结合生活实际,寻找平行线的应用实例,下节课分享。

最新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8篇)

最新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8篇)

最新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8篇)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1、对于平行线的判定(2)的引入,在上课时平行线判定(1)的基础上,导入得当,衔接自然,达到预期设想目标。

2、把本课时一分为二,重点在于对例2的讲解上,添加辅助线的.导入也十分顺畅,学生掌握较好。

3、对于少部分同学同位角、内错角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构成的还不是很清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的复习课是在学习这两部分知识之后,针对学生在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区别上以及几何简单推理表述上仍存在困惑,而精心设计了这一节课的导学案。

1、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区别;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并且会运用它们进行简单推理和计算。

教学重难点是: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和简单的几何推理过程的书写。

2、具体内容安排如下:首先安排的是自主学习部分,以填空的形式。

再次让学生认清“角的数量关系”与“线平行”相互转化的几何思想,进一步明确由“角数量关系”得到“线平行”要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线平行”得到“角数量关系”要运用平行线的性质;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两者在的“条件”和“结论”恰好相反。

接着安排的是巩固提高练习。

在学生明确判定和性质内容和区别之后,让学生试着书写几何推理过程。

该部分的题难度逐步提升,并且设计了一题多解的类型,开动学生脑筋,激发学习兴趣。

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能够灵活地将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进行简单的转化。

再者安排了提高练习,目的是照顾中等生,让他们通过本节课也有一定的提高。

最后是测评反馈,目的是通过本节课学习,了解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

1、导学案内容设计上,测评反馈较简单,起不到测评效果;3、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不懂得如何进行讨论,讨论的作用起不到;4、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上不到位;5、驾驭课堂能力差,学生学习热情不能很好地调动;6、教学语言不够简练,教学心理紧张。

最新-初中数学平行线教案优秀6篇

最新-初中数学平行线教案优秀6篇

初中数学平行线教案优秀6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是勤劳的小编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初中数学平行线教案优秀6篇。

初中数学平行线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平行线的识别的方法,能在实际生活和数学图形中识别平行线;能根据图形中的已知条件,通过简单的说理,得出欲求结果。

2、通过说理渗透合情推理的思想,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探索平行线的三个识别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平行线识别的。

方法,能在实际生活和数学图形中识别平行线。

难点:能根据图形中的已知条件,学会用数学语言简单的说理。

教学准备:三角板、直尺、硬纸片(角的形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1、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1)用硬纸片制作一个角;(2)这个角放在白纸上,描出∠AOB;(如图)(3)再把角的两边反向延长得OD、OC,把角的一边靠在延长线OD上,再把这个角画出来得∠OPE;(4)探索这个过程,你能得到什么结论?为什么?2、在上述操作过程中,角的位置移到了另一个位置,这样的移动称为平移。

在平移前后的相同位置构成了一对同位角,其大小始终不变,因此,只要保持同位角相等,画出的直线就平行于已知直线。

请同学们根据这样的一个事实用一句话来叙述。

3、学生分组交流二、探索结论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如果∠1=∠2,那么a∠b。

如果∠1=∠3,可得a∠b吗?同样,你能用语言来叙述吗?得出结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如果∠1+∠4=,能识别两直线a∠b吗?让学生分组交流得出结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平行线的识别方法。

(略)三、识别方法的应用例1、按课本讲,但注意书写格式:∠∠1=∠2,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b。

《平行线的判定教案》知识点梳理、课堂实践、评价反思一体化的教学方案

《平行线的判定教案》知识点梳理、课堂实践、评价反思一体化的教学方案

《平行线的判定教案》知识点梳理、课堂实践、评价反思一体化的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行线的定义;2.掌握判定平行线的几何条件;3.能够独立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4.运用平行线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2.判定平行线的几何条件;3.实际应用:平行线的相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1.引入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学数学中所学过的直线相关知识,如直线的定义、直线的性质、直线之间的关系等。

2.学习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讲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并掌握相关概念。

3.判定平行线的几何条件讲解判定平行线的几何条件,如同侧内角、同旁内角、平行截线等,引导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

4.应用平行线的相关问题讲解平行线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和解决相关问题。

(二)课堂实践1.知识点梳理教师应用板书、PPT等辅助工具,对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判定条件进行梳理复习,强化学生对平行线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课堂练习教师设计多种练习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学会灵活运用判定平行线的几何条件。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逐步提高难度,使学生不断挑战自我。

(三)评价反思1.课堂检测教师根据上课情况出题,测试学生对平行线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检测学生独立运用这些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评价反思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针对不足加以改进;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加练习,加深对平行线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反思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练习、检测等,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条件。

同时,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平行线相关知识点。

通过课堂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得到了提高,对平行线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得以提升。

此教学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精神,是一种评价反思和课堂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平行线及判定定理和平行性质教案

平行线及判定定理和平行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识别平行线,并理解平行线的定义;(2)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并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两条直线平行;(3)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学会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平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平行线的定义;(2)平行线的判定定理;(3)平行线的性质。

2. 教学难点:(1)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理解与应用;(2)平行线的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如在黑板上画出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两条直线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平行线的定义。

2. 探究与交流:(1)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探索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给出判定定理: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平行。

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判定练习。

(2)平行线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给出性质: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性质应用练习。

3. 巩固与拓展:给出一些有关平行线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如:在长方形中,对边是否平行?为什么?四、作业布置1. 必做题: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2. 选做题:进行一些有关平行线的实际问题探究。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平行线的定义、判定定理和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平行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7.1-7.2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复习课

7.1-7.2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复习课
平行线的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知识点应用 1.如图:∠A的同位角是_____, ∠3的内错角 是_____, ∠A的同旁内角是__________, ∠C的同位角是____. A A 4 3 D E 2 E 2 1 D 4 C 1 3 C B F B 2.如图:若∠C=___,则DE∥BC.理由____ 若∠2=∠4,则__∥__.理由________ 若__=∠B,则EF∥__.理由________ 若∠2+__=180°,则__∥__.理由______
链接中考: 1.(宁波)如图,已知AB∥CD ,∠B=230, ∠D=420,则∠E的度数为 ( ) A .230 B.420 C.650 D.190 B E C F
A
D
2.(贵阳)如图,已知AB∥DE ,∠B =600,∠CDE=1500,则∠BCE=
B H
600
.
A F C
E 1500 D
3.(乌鲁木齐)如图,已知AB∥DE , ∠ E=650,则∠B+ ∠C的度数是( )
13.如图,AB∥CD,∠DCB的平分线交DA的 延长线于点E,交AB于点F,∠B与∠DAB互 为补角,试探索∠E与∠AFE的大小关系,并 说明理由。
E A D F B
C
14.从A地观测B地,B地位于A地的北偏东 65°方向,则A地位于B地的什么方向? 北

西 65° 西 东
B

65°
A

南 解:A地位于B地的南偏西65°方向。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复习课优课教学课件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复习课优课教学课件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复习课优课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2.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3. 平行线与横截线形成的相应角关系;4. 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相关问题;2. 使学生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提高解题能力;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际生活中含有平行线元素的场景,如铁路、公路、建筑物等,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平行线。

2. 性质复习(10分钟)通过回顾教材,引导学生复习平行线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3. 判定方法讲解(15分钟)介绍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例题:在三角形ABC中,∠A=60°,∠B=70°,判断AC与BC 是否平行。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一些与平行线判定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拓展(10分钟)介绍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道路规划等。

六、板书设计1. 平行线的定义及基本性质;2.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 例题及解题过程;4. 课堂练习题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已知直线l1平行于直线l2,直线l3与l1形成的同位角相等,求证:直线l3与l2平行。

答案:见附录。

2. 作业要求:认真完成作业,注意书写规范,解题过程要详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掌握情况进行反思,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参加课外活动等方式,深入了解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行线判定与性质复习课教案
平行线判定与性质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巩固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加深理解平行线判定和性质间的区别。

2、充分认识几何证明题目,能综合运用平行线判定与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3、进一步规范几何证明过程。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巩固。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熟练应用。

一、复习导入
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2、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
二、平行线性质判定的区别联系
1、由____角的关系_____ 得到__两直线平行_________的结论是平行线的判定;
2、由____两直线平行___ 得到___角的关系__________的结论是平行线的性质。

三、综合运用
1、填空:
(1)、∵∠A=____, (已知)
∴ AC∥ED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AB ∥______, (已知)
∴∠2= ∠4,(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 ∥___, (已知)
∴∠B= ∠3.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四、变式训练
例1:如图所示:AD∥BC,∠A=∠C,试说明AB∥DC.
思考1:如图所示:AD∥BC,∠A=∠C,试说明 AB∥DC . 思考2:如图所示,∠1= ∠2,∠A= ∠C,求证:AD ∥BC E
D
A
C
B
F
A E
D
F B C
E
D
A
思考3:如图所示,∠1=∠2,∠A=∠C , 求证:∠E=∠F
五、 变式练习
练习:如图,已知∠E=∠F,∠A=∠C, 求证:AB//CD.
六、 小结
1、题目虽然千变万化,但是用到的知识点是不变的.
2、由“因”导“果”,言必有据.是初学证明者谨记和遵循的原则. 七、 作业
1.下列五个判断,选其中的2个作为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正确的有几个?
(1)a//b (2) b // c (3) a // c (4) a ⊥ c (5) b ⊥ c
3 2 1 C
B
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