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5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本质
马克思马主克义思基基本本原原理理概概论论
34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3、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丙
多盈利 10 小 时
乙
甲
8 小
10 小
时时
12 小 时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马克思马主克义思基基本本原原理理概概论论
35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3、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丙
正常补偿
10 小 时
乙
甲
8 小
10 小
时时
12 小 时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马克思马主克义思基基本本原原理理概概论论
36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3、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亏损
10 小 时
丙
乙
甲
8 小
பைடு நூலகம்10 小
时时
12 小 时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马克思马主克义思基基本本原原理理概概论论
37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3、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是不必经过专门训练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劳动
马克思马主克义思基基本本原原理理概概论论
38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3、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商 • 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
品 社会分工和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是商品经济
经 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济
商品 经济
社会 分工
生产
需要
不同产品 互通有无
马克思第4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 资本主义社会是从封建社会母体中产生,是封 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 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 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1、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 (1)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 是封建主阶级占有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 农民的生产劳动。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形成 了占有绝大部分土地的封建地主和仅占有极少部分土 地的农民这两个对立阶级。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农民 小私有经济,是农民区别于奴隶的主要标志。 –封建地主依靠土地所有权剥削农民。剥削的主要 形式是封建地租。封建地租包括农民的全部剩余劳 动或剩余产品和一部分必要劳动或必要产品。它是 封建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体现了封建主和 农民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封建地租有三种形式:劳役地租(封建地租最原 始的形式) 、实物地租(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都 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货币地租(封建地租的 最后形式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 农民的土地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原始积累过程 的基础。在英国表现为从15世纪末一直延续到 19世纪初, 经历300多年掠夺农民土地的过程, 即“圈地运动”。 –资本家和封建贵族不仅掠夺农民的土地,还掠 夺教会地产、国有土地和公有地,建立了资本 主义的土地私有制,从而奠定资本主义私有财 产制度的基础。 –与此同时,国家却颁布了各种血腥法律,用鞭打 、监禁以至处死来禁止农民流浪,强迫他们成为 雇佣劳动者。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本章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解剖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竞争时期)。要实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四章重点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开始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2.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3.用奥利手段夺取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在英国表现的最为典型。
4.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5.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而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驾着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有用性,它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适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是价值。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任何物品都具有适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
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商品时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他们二者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6.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
7.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马克思从简单价值形式出发,经过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到达货币的价值形式。
货币具有物种基本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8.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商品的价值量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本章逻辑结构]本章共三节,分别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本章重要知识点]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作用。
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3.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4.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6.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以私有制为基础白商品经济的矛盾[本节逻辑结构]本节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商品的二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分析了并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层层瑚入介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经过资本原始稠的加速作用以及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年业革命,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确立。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削本矛盾。
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导致了商高济产生。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雕动二重性。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舅时间决定。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雇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劳价值论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础,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深化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节重要知识点]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2.资本的原始积累。
3.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4.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5.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规律。
6.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7.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价值规律的作用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 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 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 例;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 的分配。
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 发调节时会产生的消 极后果。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 般等价物的商品。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两种形式
小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使得手工作坊中师 徒关系转化为雇佣关系,分化为无产者和资 产阶级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形式之 一。
商人或高利贷者逐渐控制商品生产者、资金、 原料和生产工具,成为工业资本家。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 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 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 历史过程。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 商品
价值
使用 价值
不仅能创造出 劳 动者本身的价值, 而且能创造出比他 自身价值更大的价 值。
劳动力价值及其构成
维护劳动者本人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维持劳动者家属子女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
价值 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基本条件
社会分工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
的利益主体所有
(二)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 劳动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 使用价值与价值。
1、使用价值与价值 物的有用性就是物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
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体现的是人与自然质检的物质关系。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 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马概论
不同行业
部门商品的价值
在同一行业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
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 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 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
亏损 正常补偿 多盈利
丙 乙 甲 12 小 时
10 小 时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8 小 时
10 小 时
个别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
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或者能力.
自发地调节资源在社会各部门的配置
供过于求 价格下跌 利润下降 减 少 投 资 利润增加 价格上涨 供不应求
追 加 投 资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技术 劳动生 个别劳 商品 动时间 出售 水平 产率 先进
落后
结果
高
少 多
等价 多利
低
等价 少利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四)价值形式与货币的起源
1、资本主义的萌芽
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
1)资产阶级积累货币财富的冲动和途 径 2)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 3)新大陆和新航路的发现,欧洲的商 业重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
2、资本的原始积累
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 迅速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劳动生产率的表示方法 单位产品所需时间 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
30分钟/个 2个/小时
1小时
30
1小时
15
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
劳动生产率的 影响因素
劳 动 者 的 技 术 熟 练 程 度
科 技 的 应 用
生 产 过 程 的 社 会 结 合
生 产 资 料 的 状 况
自 然 条 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A.劳动价值论B.剩余价值论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2、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分配关系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产品的交换和消费关系3、生产力发展水平最主要的标志是()A.掌握相当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B.劳动对象的综合利用水平的提高C.生产工具的进步和发展D.科学技术的发展4、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生产资料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科学技术5、生产关系总和是指()A.生产、分配、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总和B.生产、分配方面的经济关系总和C.生产、分配、交换方面的经济关系总和D.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总和6、价值规律是()A.只在几个社会形态存在的经济规律B.各个社会形态都存在的经济规律C.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D.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7、基本经济规律是()A.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B.在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C.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D.一种社会形态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8、交换价值是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它的基础或内容是()A.商品B.货币C.价值D.使用价值9、“物以稀为贵”应理解为()A.商品稀少价值就大B.价值决定使用价值C.使用价值决定价值D.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10、当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在单位时间内()A.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不变B.生产的使用价值量不变,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不变C.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下降D.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上升11、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A.剩余价值规律B.价值规律C.按劳分配规律D.商品竞争规律12、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B.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的理论 C.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的理论 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理论13、资本价值构成是指()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C.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力数量的比例D.由技术水平决定的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14、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A.能转移自身的价值B.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C.能保存自身的价值D.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15、某工厂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4小时,月工资总额为5万元,则该厂资本家每月获得剩余价值()A.5万元B.10万元C.30万元D.60万元16、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能力过剩B.人口增长过快C.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本身D.劳动力价值过高17、由于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所获得的利润是()A.商业利润B.平均利润C.超额利润D.垄断利润18、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或私人垄断企业在国外直接投资办厂等是()A.国家资本输出B.私人资本输出C.货币资本输出D.生产资本输出19、在资本循环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A.流通阶段B.生产阶段C.购买阶段D.销售阶段20、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45
2、所有制和所有权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 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 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 产品。 以实际占有为基础,体现现实生产过程中的 经济关系,并表现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 生产资料拥有者成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 费环节的支配者,而劳动力的拥有者则成为 被支配、被统治的对象。
4、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旦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 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货币与资本的根本区别: 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而资本能够带来 剩余价值。
39
4、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两种流通公式: 商品流通公式(作为货币的货币运动) W-G-W (商品—货币—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作为资本的货币运动) G-W-G’ (货币—商品—货币) ( G’=G+△G )
36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及其特点 劳动力价值: 指劳动力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 值。 劳动力价值构成的三部分: 包括劳动者本人和养育子女所需的生活资料 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特殊性: 指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具有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物品、产品、商品中都具有 商品中特有的本质属性 的共同属性
14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 矛盾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马克思的独创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含义 劳动二重性的对立与统一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的“枢纽”
15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比较
5、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劳动时间与价值量的关系: 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个别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价值量 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与价值量的关系: 简单劳动-形成的价值量小 复杂劳动-形成的价值量是倍加的简单劳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新兴资产阶级便开始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利用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新兴资产阶级在国外进行疯狂掠夺的同时,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
这一切,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这就是: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4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表现:一只羊=两把斧子 评价:价值的性质表现及不充分
第二阶段:扩大的价值形式
产生: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表现:
两把斧子
20斤粮食
一只羊=
一件上衣 2分黄金
其他商品
1分黄金=
两把斧子 20斤粮食 一只羊 一件上衣 其他商品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小商品经济分化而来的;商人和高利贷 2、资本的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机器代替手工劳动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资本问题: 1、劳动力:劳动的能力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者是自由人;没有别的商品 3、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本人、家属和培训费用) • 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可以创造新的价值
4、货币转换资本 货币在购买劳动力后不但可以收回成本还可以得到剩余价值——货币转化资本根源分析: • 首先,资本总公式的矛盾(G—W—G`;G`=G+△G) △G不可能产生于流通领域。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自然经济的特点: 第一,建立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基础之上。 第二,劳动产品是为满足自然经济单位内部的需要而生产的 2、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是为他人进行生产的一种交换经济。 (1)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以交换为目的 (2)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历史条件: • 社会分工的出现 •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马原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产业革 命的完成, 巩固了资 本主义的 生产方式
工业革 命时期 工人开 始利用 机器进 行生产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自然经济是以分散、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 的生产方式。
封 建
奴 隶
原 始 社 会 社 会
社 会
商品经济
以交换为目的 的经济形态
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基本特征 社会分工和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 ——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2.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
所有制的现实经济形态就具有 了法律形态,即所有权范畴。 是一种排他性权利,强制地规 定了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对占有 物行使权利的界限,直接影响 到现实生活中生产资料的实际 利用及其与劳动者的关系。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 劳动产品全为奴隶主占有。
交换价值
(1)物品能够满 足人们某种需要 价值的表现 的属性,是商品 形式 的自然属性 凝结(或物化)在 交换价值的 商品中的一般人类 基础或内容社 劳动,是商品的 会属性
价
值
(2)交换价值
--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
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3)价值
交
共同的质
换
为什么不同的使用价 值可以相互交换?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两因素的关系: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1.商品的价值量
劳动 时间
劳动量
价值量
(1)价值量的决定
指个别商品生产者或 个别企业生产某种商品 的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 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马原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因此,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2、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
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需从分析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
3、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多以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4.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第二个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也是决定性的条件。
5.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其中,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
6.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只处于从属的地位。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成为占统治的、最普遍的经济形式。
7.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所决定的,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8.价值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9.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但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一定就是商品,有用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通过市场交换满足他人需要的物品。
(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物品)10.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11.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
活劳动就是指在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者所消耗的抽象劳动。
12.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就在于揭示了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是由活劳动实现的,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马原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三、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 积累。 ▼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 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 命运。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 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 大起来。如果有10% 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 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 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 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 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 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 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马克思
——资本的再生产——
◈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 产。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 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为了深刻阐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进而揭示再生产的一般规 律,马克思将社会总产品在物质上划分为两大部类,在价值上划 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所谓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 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称做社会总价值,划分为包括在产品 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和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 动创造的价值(v),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 间里创造的价值(m)。 ◈社会生产可以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Ⅰ)由生产生产资料 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Ⅱ)由生产消 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 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 来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物质 资料的生产过程与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 价值增殖过程)。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 程的统一。 • 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 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4章 资本主义形成及其本质
深化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 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 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 的研究和认识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 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导
价值规律的作用(1)
①自发地调节资源在社会各部门的配置
供过于求 价格下跌 利润下降
追
减
加
客观的、基础性的
少
投
有一定适用范围的
投
资
资
利润增加 价格上涨 供不应求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价值规律的作用(2)
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技术 水平
劳动生 个别劳 产率 动时间
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
科技人员 管理人员
“总体工人” 队伍扩大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 的研究和认识
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
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
物质生产领域
非物质生产领域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 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 品,也没有价值
2、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涵义 具体劳动——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 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具体复杂劳动的关系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 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 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形成 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的劳动等 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也就是说,少量的复杂劳动等 于多量的简单劳动。在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 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 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 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并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只 是为了取得价值,才关心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 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与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
2、价值规律
(1)涵义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 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称为价值规 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法则,它既支配商 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第四章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产⽅式是建⽴在发达商品经济基础上、以⽣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因此,本章主要分析: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产⽅式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节资本主义的形成资本主义⽣产关系的产⽣和资本主义的形成(⼀)资本主义⽣产关系的产⽣1、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产关系形成的基础最初的资本主义⽣产关系是在简单商品⽣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的。
由于商品⽣产者的主客观条件不同,因⽽⽣产同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不相同。
在价值规律的作⽤下,必然会导致商品⽣产者两极分化,从⽽使⼀部分富裕起来的⽣产者成为脱离劳动,专门使⽤雇⼯劳动的经营管理者,⽽另⼀部分⽣产者则因亏损破产⽽与其他帮⼯学徒⼀起沦为雇佣⼯⼈。
2、商业资本对资本主义⽣产关系产⽣起了重要作⽤商业资本不仅促进了⾃然经济的⽡解,加速了⼩⽣产者的分化,⽽且通过直接剥削和控制家庭⼿⼯业者,成为⼯业资产阶级形成的另⼀条重要途径。
3、富农经济是农业资本主义⽣产关系的萌芽(⼆)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件(1)⼤量有⼈⾝⾃由但失去⽣产资料的劳动者;(2)在少数⼈⼿中积累起进⾏资本主义⽣产所需要的⼤量货币财富。
2、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和⽅式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是以暴⼒强迫⽣产者与⽣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所以是“原始”的,是因为它形成资本以及资本主义⽣产⽅式的“前史”。
资本原始积累的⽅式主要有:(1)⽤暴⼒剥夺农民的⼟地,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2)新兴资产阶级采⽤暴⼒⼿段,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奴⾪贸易、贩卖鸦⽚等,加速货币财富的积累;(3)利⽤国家政权,通过发⾏公债、增加捐税和保护关税等制度,聚敛⼤量财富。
(三)资本主义制度的确⽴占统治地位的封建⽣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已成为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障碍。
资产阶级⾰命的胜利,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灭亡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⑴识记:使用价值。
答: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
答: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具体劳动。
答:这种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
答:这种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货币。
答: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最终被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时,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
价值规律。
答:价值规律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
资本原始积累。
答: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强迫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起来,并使劳动者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
产业革命。
答:产业革命又称工业革命,即从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技术革命。
⑵领会: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答: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
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二因素。
答: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劳动二重性。
答: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货币的产生。
答:货币的产生和起源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并不是聪明人的发明,也不是人们协商的结果。
货币的本质。
答: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
答: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什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答:①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②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
③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答:⑶简单应用: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答: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的发展变化。
答: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答: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
这就意味着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是价值量的决定,即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二是实行等价交换,即不同的商品是按照其价值的大小进行等价交换。
这个规律体现着商品经济发展运动过程的必然趋势,它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必然存在和起作用,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⑷综合应用: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答: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个条件所决定:第一,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所决定,也就是现时某一生产部门中大多数同类商品的生产所使用的生产资料条件,以及所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所决定。
第二,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
劳动熟练程度是指人们的劳动经验和技术精湛的程度,劳动强度是指人们在单位劳动时间内劳动消耗的程度。
③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复杂劳动还原为倍加的简单劳动,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自发实现的。
④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
如果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而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则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会发生变化,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不变。
因为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而不取决于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答:①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
这种必然性越是得到惯彻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有效地发挥作用,也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正常顺利的发展。
②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作用:A)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的客观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而得到实现的。
B)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
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只要低于社会价值,他即使按照其低于社会价值的个别价值出售商品,即低价竞售,也能获得正常收益,因而他在市场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
所以,商品生产者为了降低其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在竞争中取胜,便力求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方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存在很大差别。
生产条件好的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较高,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而有可能发财致富。
而那些生产条件差的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其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在竞争中就处于不利地位,因而有可能亏本,甚至破产。
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引起商品生产者的贫富两极分化。
这种两种分化现象,在私有制的商品经济中,是经常发生,屡见不鲜的。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⑴识记:劳动力商品。
答: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他必须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才可能把它作为商品出卖。
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答: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形成过程。
答:价值增值过程。
答:绝对剩余价值。
答: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答: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答: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
不变资本。
答:由于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
答: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实现了价值增值,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
剩余价值率。
答:就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M′=M/V资本有机构成。
答:资本积累。
答:相对过剩人口。
答:是指劳动力的供给相对于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来说而过剩,并不是人口的绝对过剩。
⑵领会: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答: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包括以下三部分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②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也会增加,质量和结构会发生变化,劳动力价值的物质内容会不断扩大。
但是,在一定国家的一定历史时期,必要生活资料是一个可以确定的量。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答: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的手段。
②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的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③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值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资本价值增值的秘密。
所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资本的本质。
答: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资本积累的必然性。
答:①资本主义的进步的历史作用,可以用两个简短的论点来概括;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
②资本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
⑶简单应用: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答: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消费或使用就是劳动。
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则形成价值。
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答: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
第二,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
剩余价值两种生产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答:资本积累的实质与后果。
答: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积累的后果:一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二是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三是引起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⑷综合应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及其相互关系。
答: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之间进行激烈竞争。
少数企业不可能长期垄断先进生产条件,当先进技术得到普及以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从而导致商品的社会价值下降,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便会消失,原来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不存在了。
但是,由于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使单位商品价值降低,从而劳动力价值也相应降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