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9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word教案1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课标要求】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学习目标】契丹与西夏的兴起;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夏间的战与和。
【学习重点】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辽夏汉化和民族融合。
【课文解读】知识点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辽的建立(1)契丹的兴起与发展: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隋唐时,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北方汉人避乱,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9世纪后期,契丹有了农耕、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2)契丹(辽)政权的建立:时间:10世纪初 民族:契丹族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都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3)辽政权的发展: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契丹货币(银质货币,契丹文字,意思是“天朝万顺”)契丹夺取幽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幽云十六州”,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
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
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
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
2、西夏的建立(1)党项族的兴起: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2)西夏的建立:时间:11世纪前期 民族:党项族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3)西夏的发展:【知识整合】知识点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辽、宋间的和与战(1)辽太宗时(战):辽占领燕云十六州,辽宋冲突加剧;(2)宋太祖晚期(和):双方互通使节,宋辽保持友好关系;(3)宋太宗时(战):向辽数战,败,转防御;(4)宋真宗时(战):辽攻宋,威胁开封,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胜。
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教学设计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及其并立时期的历史背景。
a.并立时期的民族关系对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b.你认为哪个政权在这一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为什么?
4.思维导图:绘制一张关于辽、西夏、北宋并立时期的思维导图,内容包括政权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等方面,要求结构清晰、内容全面。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本关于辽、西夏、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书籍或文章,并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2.讨论过程: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分享与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提问。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a.简述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建立过程。
b.分析并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对各个政权的影响。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空观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明确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并立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生在史料分析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史料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3.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c.列举北宋在这一时期采取的外交政策和军事策略。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设计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设计《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了解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分析宋辽、宋夏战争的性质以及两次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的史实了解和归纳分析,认识到和平与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通过对契丹族、党项族的发展和变迁及其与汉族的密切交往,认识少数民族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通过学习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探索不同文明之间冲撞与交融的历史规律,认识到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教学重点: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辽夏汉化和民族融合。
流程:一、学生准备⑴历史故事:收集整理有关陈桥兵变、杨家将、澶渊之战、等故事和人物史实资料;作好讲述有关故事或编演历史情景剧的准备。
⑵民族风情:收集有关契丹、党项民族社会状况和历史变迁的史实资料;做好讲述历史的准备。
⑶民族关系:收集有关北宋与辽、西夏战和关系等史实资料,并作好对战争性质和议和作用进行评价的讨论准备。
二、问题设置1、概述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2、北宋的建立?3、讲述耶律阿保机的历史贡献?4、契丹政权的建立?5、讲述元昊建立的西夏政权?6、概述宋辽战争的发起?7、讲述宋辽议和及其内容?8、概述战争的发起?9、组织学生讲述宋夏战争经过?10、讲述宋夏议和及其内容?11、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12、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给双方带来什么影响?13、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14、怎样评价北宋与辽、夏之间的议和?15、讲述辽、西夏推行汉法的原因?16、学生概述辽夏推行汉法、发展生产、巩固统治的措施?17、讲述辽、西夏与汉族文化融合的发展情况?《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学设计2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坚持《历史课程标准》(20__年版)中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教师讲授和问题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深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教学设计
1.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各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议,共同推动了我国历史的发展。
2.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评价辽、西夏与北宋三个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与局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实物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风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探索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及其相互关系;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
2.难点:理解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民族关系、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分析并评价三个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与局限。
3.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4.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辩论赛、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通过学习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民族关系、国家统一的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
元昊称帝后,多次率军攻宋,宋朝被动挨打,损失惨重。西夏虽然军事上屡屡获胜,但国力有限,连年战争使西夏也遭到很大损失。后来,北宋和西夏议和,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问题,并初步记忆。
通过自学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
四、合作学习
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各少数民族的兴起和政权的建立的过程。
2、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重点
辽宋夏之间的和战。
难点
澶渊之盟。
1.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对于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小组讨论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1.契丹族和党项族:
2.辽与北宋的和战:
3.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巩固复习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①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建立。②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
过程与方法
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教学理念“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第二课。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周边民族先后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与宋形成了并立的局面。
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时期,也是民族大交融的时期。
本课的内容对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的文字不多,但是涉及的内容信息量大,空间地域跨度较大。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立意从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的“点”中,寻找这段历史发展的线索,选取了从中华民族交融与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和认识这段历史,把契丹和党项族的发展壮大、政权并立和民族冲突放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和民族融合的历程中去分析和思考。
因此我整合教材内容,设计为:“交融中的发展”(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发展壮大及政权并立)、“交融中的冲突”和“交融中的赢家”三大板块。
二.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包括:契丹族与党项族在民族交融中,相互学习,发展壮大以及政权并立;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辽宋夏时期的民族交融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重要的一步,为元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三.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对辽、西夏等少数民族的历史了解不多,且理性思维水平不太高,对于历史问题还未能够形成全面的认识,但是我校初一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好,并且能够较好地开展自学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
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其政权的建立的相关史实。
(2)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与战等基本史实。
(3)学会在具体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10(4)通过观察图片和观看视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和交流, 培养合作学习及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培养读图能力;(2)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3)识读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4)通过比较契丹族和党项族发展过程中的共同措施,认识到少数民族是通过学习中原的先进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或者封建化的过程)。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9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1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9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9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冲突,以及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历史上这一时期的格局,以及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辽国的建立与发展;二是西夏的建立与发展;三是北宋的建立与发展;四是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并立关系。
这四个部分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本课的主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等时期的历史。
但对于辽、西夏与北宋这三个国家的历史,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了解这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学手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情况;掌握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并立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并立关系;2.教学难点:对于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深入理解;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并立关系的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讨论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资料卡片等,直观展示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历史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历史知识,引出本课的主题;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情况;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并立关系,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4.展示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感悟;5.总结提升: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并立关系,以及对我国历史的影响;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9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9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9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及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认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地位,掌握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冲突,为深入研究北宋时期的历史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对宋朝的建立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辽、西夏两个国家的了解相对较少,对于它们与北宋的并立关系及相互影响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及相互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冲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北宋时期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及相互关系。
2.难点: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冲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音乐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资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
3.资料:关于辽、西夏与北宋的文献资料、学术研究等。
4.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北宋时期的繁华景象,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9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1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9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9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并立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点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对于国家的分裂和统一有一定的认识。
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这三个国家的历史脉络,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点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点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了解和掌握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相关知识。
2.合作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脉络。
4.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资料:关于辽、西夏与北宋的相关历史资料。
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岳麓版七年级下
第29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 化 干 戈 为 玉 帛 交 往 篇
一、不打不相识(宋辽关系)
材料一:规定宋要给辽岁币,每年银10万两,绢20 万匹。 材料二: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 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 马、骆驼等。 材料三:(战后几十年内)生育繁息,牛羊被野, 戴白(白头发)之人,不识于戈。
建国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上京 11世纪前期、元昊、兴庆 临潢府、国号为辽(契丹) 府、国号为西夏 巩固 效仿汉族的制度,发展生产, 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 措施 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 发展经济,创制文字。
第二单元 第 7 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岳麓版七年级下 第29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29课第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29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 民 族 大 家 庭 政 权 篇
契丹族与党项族
契丹族
党项族
第二单元 第 7 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岳麓版七年级下 第29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辽宋夏金元时期
契丹族
党项族
隋唐:契丹族与汉族经济、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 文化联系密切;唐末:北方 原属羌族;唐:集中到 兴起 汉人避乱,辈出长城,带去先 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进技术和生活方式;9世纪 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 后期:已有农耕、冶铁、纺织, 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根据澶渊之盟的内容,结合材料,说说澶渊 之盟有什么影响?(对辽、对北宋、对中华 民族)
岳麓版七年级下
第29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 化 干 戈 为 玉 帛 交 往 篇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9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导学案
第29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主备人:审核:授课人:班级:小组:学生姓名:【学习目标】课标内容:知道辽、北宋、西夏政权的并立。
教学目标:学习掌握辽、西夏的建立;澶渊之盟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宋与辽、西夏和战的原因和影响以及辽、西夏汲取中原先进文明。
重点:契丹、西夏政权的建立。
难点:澶渊之盟和宋夏议和。
【自主学习】一、契丹的兴起与宋辽和战1、建国:年,称帝,建立契丹国,后建都城于。
年,契丹改国号为辽。
2、澶州之战:年秋,辽军大举南下攻宋,逼近黄河北岸的澶州。
宰相寇准力主抗敌,并劝宋真宗亲征。
真宗抵达澶州,宋军士气大振,击退辽军。
3、澶渊之盟(1)过程:年年初,宋、辽在达成和议,双方约定互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互不骚扰,宋每年给辽绢20 万匹、银10 万两,称为“岁币”。
(2)影响: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没有再发生过大的冲突,和平往来长达100 多年,这为双方的发展及交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党项的兴起与宋夏和战:1、西夏建立:年,族首领称帝建国,国号大夏,建都。
2、西夏统治:元昊重用为官,仿照设置行政机构,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3、宋夏和议:年,宋夏订立和议。
【合作探究】1、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有什么意义?2、辽和西夏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达标检测】1、与北宋签订遭渊之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西夏B.金C.辽D.元2、“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C.以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D.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3、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课后反思】答案【自主学习】一、1、916 耶律阿保机上京 9472、10043、(1)1005 澶州(2)经济、文化二、1、1038 党项元昊兴庆府2、汉人宋朝3、1044【达标检测】1.C2.D3.D。
2017春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9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word教案1
2017春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9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word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五代十国、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耶律德光与契丹改国号为辽;寇准与澶渊之盟;元昊建立西夏;宋夏战争、宋夏和议。
①通过评判澶渊之盟与宋夏和议,培养学生全面地、辩证地评判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①感知契丹兴起与澶渊之盟、北宋建立及其统一活动、西夏建立与宋夏和战等史实,认识辽、宋、夏并立的局面和当时民族融合的大背景。
②学会通过讲述人物故事和识记历史地图把握历史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识北宋统一中原与南方的意义,形成自觉爱护国家统一的观点。
②了解寇准济国安邦的人一辈子理想和敢于抗敌的崇高气节。
③了解辽、西夏在边疆开发上的成就,认识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制造的。
④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进一步讲明,历史上中华民族大伙儿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重点和难点重点:契丹、北宋政权的建立以及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
难点:澶渊之盟和宋夏议和。
教学纲要一、契丹的兴起1、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及治国措施2、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3、辽的历史地位(幽云十六州)二、宋辽和战(主动进攻——消极防备)1、澶州之战的时刻、地点、通过、结果(感知寇准人物精神)2、澶渊之盟(屈辱之盟)及阻碍三、党项的兴起与宋夏和战1、党项族的崛起2、元昊建立西夏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国,西夏兴庆府3、宋夏和议质疑:北宋和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缘故?联系北宋收回兵权的措施,讲讲北宋对辽、西夏战争屡败的缘故有哪些?四、知识点小结1、916年,耶律阿保机(辽太祖)建立契丹国上京(北方)2、治国措施3、947年,改国号为辽4、宋太祖试图收回幽云十六州多次失败5、主动进攻——消极防备1004年,澶州之战(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1005年,澶渊之盟(内容和阻碍)6、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国,西夏兴庆府7、西夏与辽多次战争获胜,由战争到议和的缘故8、1044年,宋夏订立和议(识记内容)9、1045年,双方边境设置榷场,复原贸易往来五、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学法。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9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学案岳麓版
第29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提要一、契丹的兴起与宋辽和战1.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
契丹国成立的时刻:916年;成立者:耶律阿保机称帝;都城:上京。
2.阿保机在位期间,契丹慢慢成为北方壮大的民族政权。
随着国力日趋增强,契丹不断南下,其疆域扩展到:长城以南。
3.契丹改国号为辽的时刻:947年。
4.辽、宋关系:宋太宗在位期间,曾发动过数次试图收回幽云十六州的对辽战争,均以失败告终。
尔后,北宋终止了对辽的主动进攻,采取防御态势,辽军那么屡屡南下进扰。
5.什么是澶渊之盟?1004年秋,辽军大举南下攻宋,逼近黄河北岸的澶(chán)州,东京局势危急。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宰相寇准那么力主抗敌,并劝宋真宗亲征。
真宗抵达澶州,宋军士气大振,击退辽军。
次年年初,宋、辽在澶州达到和议,两边约定互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互不骚扰,宋每一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称为“岁币”。
因澶州古称澶渊,史称这次盟约为“澶渊之盟”。
5.澶渊之盟的作用是什么?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没有再发生过大的冲突,和平往来长达100连年,这为两边的经济、文化进展及交流制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党项的兴起与宋夏和战1.西夏成立的时刻:1038年;成立者是:元昊;都城:兴庆府。
2.元昊治国的方法:重用汉人为官,仿照宋朝设置行政机构,进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3.宋、西夏的关系:(1)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均取胜宋军(2)1044 年,宋夏订立和议。
夏取消帝号,名义上向宋称臣,宋每一年赐给西夏岁币(3)1045年,宋朝应元昊请求,在两边边境设置榷场,恢复贸易往来。
和议以后的几十年间,宋与西夏仍时有冲突,但两边的经济、文化交流从未中断。
基础演练1.澶渊之盟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A.辽和西夏 B.北宋和辽 C.北宋和西夏D.北宋和吐蕃2.以下事件按时刻前后顺序排列为()①宋朝成立②澶渊之盟③阿保机成立契丹国④元昊称大夏国皇帝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③②①④D.③①②④3.生活在北方的汉族人民,能在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安居乐业而“忘南顾之心”。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精品教案
教学反思1 、要主动学习、虚心请教 ,不得偷懒 . 老老实实做 "徒弟〞 ,认认真真学经验 ,扎扎实实搞教研 .2 、要勤于记录 ,善于总结、扬长避短 . 记录的过程是个学习积累的过程 , 总结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 .通过总结 , 要经常反思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从而取长补短 ,不断进步、不断完善.3 、要突破创新、富有个性 ,倾心投入 . 要多听课、多思考、多改进 ,要正确处理好模仿与开展的关系 ,对指导教师的工作不能照搬照抄 ,要学会扬弃 ,在原有的根底上 ,根据自身条件创造性实施教育教学 ,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 弘扬工匠精神 , 努力追求自身教学的高品位.本资源的初衷,是希望通过网络分享,能够为广阔读者提供更好的效劳,为您水平的提高提供坚强的动力和保证 .内容由一线名师原创,立意新,图片精,是非常强的一手资料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泰坦尼克号?剧照)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那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 (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 (辽国的契丹人)而后来乔峰、段誉、虚竹兄弟三人是到了哪里去娶公主? (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由契丹人建立的辽、由(dang )项人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dang )项族 (多媒体展示北宋时期形势图 )2.提出问题: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根本情况 ,学生分组制表 .3. (多媒体出示问题:辽和西夏稳固政权的措施 )读教材 ,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稳固政权 ?答案提示: (1 )辽:阿保机建国后 ,开展生产 ,创制文字 ,国力不断增强 . (2 )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 ,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并鼓励垦荒 ,开展农牧经济 ,还创制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史料解读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 ,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材料二:2.提出问题: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么 ?教师指出:背景:辽军攻宋 ,在宰相寇准力劝下皇帝亲征 ,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 ,宋军士气大振 ,打退辽军 . 影响:此后很长时间 ,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3. (多媒体展示问题:如何正确的评价澶渊之盟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老师归纳: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对于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开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开展和统一.但是盟约也表达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目标导学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 (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 )史料解读材料: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 (1044年 ) ,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 ,史称 "庆历和议〞 .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2. (多媒体出示问题:宋夏和议的影响 )根据课本知识答复宋夏和议的结果和影响答案提示:元昊向宋称臣 ,宋给西夏岁币 .议和后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三、课堂总结辽宋、宋夏关系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 ,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 .对辽来说 ,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 ,还得到了 "岁币〞 .对于北宋来说 ,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和约 , "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 .但就整个中华民族来说 ,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❸板书设计➷❹教学反思➷我们这一节课讲了辽、宋、夏、金几个朝代.这一时期中国政局的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因此,我们对这种状况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各民族在开发祖国的边疆,扩展中国的国土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奉献.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为(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和谐社会尽一份力.。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教学设计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教学设计发表时间:2012-05-03T13:32:32.41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2年5月总第55期供稿作者:◆蒋袁莉[导读] 最后在屠洪刚演唱的《精忠报国》歌曲声中结束本课。
再次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蒋袁莉重庆市綦江区古南中学401420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制定《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七主题第六课。
七年级下册主要讲述封建社会由盛至衰的过程,本课恰是封建社会由盛至衰的转折,即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进入第二次大分裂时期,在这一时期多个民族并存,共同谱写中华文明。
学好本课,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意识。
根据历史教学大纲和所教初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本课容量大、头绪多的情况下,打破条目限制,调整教材顺序,将本课内容划分为三大项:1、辽、宋、西夏、金政权的建立:2、辽、宋、西夏、金政权的关系:3、辽、宋、西夏、金政权并立时涌现出的英雄人物。
这样划分,既有利于理清本课脉络,也为学生学习元朝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根据教学双向性原则,确定本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记住辽、宋、西夏、金政权建立时间、民族首领、都城及其重要盟约。
能力目标:理解辽、宋、西夏、金之间通过和议维持和平关系的意义;因并立政权在短暂的交战后建立起了长期的和平交往关系,这种和的意义,对当时和未来都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因此把此目标确立为本课的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对岳飞等英雄人物的爱戴情感。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剧照、陈桥兵变、两宋形势图、靖康之耻图片,《精忠报国》《满江红》视频等资料)。
(学生准备):完成导学图预习部分,了解岳飞的故事。
三、教学过程本课计划用一课时完成。
新课程呼唤的教学过程是要“依赖主体的不断活动”而构建认知的过程,整个过程要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五代十国、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耶律德光与契丹改国号为辽;寇准与澶渊之盟;元昊建立西夏;宋夏战争、宋夏和议。
①通过评价澶渊之盟与宋夏和议,培养学生全面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感知契丹兴起与澶渊之盟、北宋建立及其统一活动、西夏建立与宋夏和战等史实,认识辽、宋、夏并立的局面和当时民族融合的大背景。
②学会通过讲述人物故事和识记历史地图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北宋统一中原与南方的意义,形成自觉维护国家统一的观点。
②了解寇准济国安邦的人生理想和敢于抗敌的崇高气节。
③了解辽、西夏在边疆开发上的成就,认识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④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进一步说明,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重点和难点
重点:契丹、北宋政权的建立以及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
难点:澶渊之盟和宋夏议和。
教学纲要
一、契丹的兴起
1、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及治国措施
2、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3、辽的历史地位(幽云十六州)
二、宋辽和战(主动进攻——消极防御)
1、澶州之战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感知寇准人物精神)
2、澶渊之盟(屈辱之盟)及影响
三、党项的兴起与宋夏和战
1、党项族的崛起
2、元昊建立西夏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国,西夏兴庆府
3、宋夏和议质疑:北宋和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
联系北宋收回兵权的措施,说说北宋对辽、西夏战争屡败的原因有哪些?
四、知识点小结
1、916年,耶律阿保机(辽太祖)建立契丹国上京 (北方)
2、治国措施
3、947年,改国号为辽
4、宋太祖试图收回幽云十六州多次失败
5、主动进攻——消极防御
1004年,澶州之战(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
1005年,澶渊之盟(内容和影响)
6、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国,西夏兴庆府
7、西夏与辽多次战争获胜,由战争到议和的原因
8、1044年,宋夏订立和议(识记内容)
9、1045年,双方边境设置榷场,恢复贸易往来
五、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