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乡愁》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乡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共3篇

《乡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共3篇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共3篇《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1《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一、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乡愁》为主题,涉及课文的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的剖析以及知识串讲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加深学生对故乡的记忆和感情,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热爱家乡。

2.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对乡村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保护地球家园。

三、教学方法1. 任务型学习法2. 形象思维法3. 问题导入法4. 讨论互动法四、教学流程1. 教学前调研环节引导学生调查家乡现在的环境状况,掌握自己乡村情况了解之后,可以通过图片、声音、影像等方式展示乡村环境的真实面貌,使学生在情感和认知上形成一个更加准确和局部的认识。

可以对调查结果进行逐项分析,让学生从中发现自己所在的乡村环境的特点和不足之处。

2. 课堂教学讲解环节(1)问题导入型:通过问题嵌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乡愁的思考,让学生分享个人脑海中乡愁的形象。

(2)讲解环节:将记叙文《乡愁》的内容讲解给学生听,并根据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逐一分析,以达到全面理解的目的。

(3)知识串讲环节:在讲解环节完成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等细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受文章。

可以将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加以串讲,从而促使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更深入,感受更丰富。

3. 重点难点突破环节(1)结合实物示例进行问题导入,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通过互动问答的形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

(3)通过形象思维法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图片化处理,这样可以在美化学习过程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于文章的印象。

这也有利于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时候进行应用,从而去发掘和解读文章的深层意义。

乡愁教案初中

乡愁教案初中

乡愁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人余光中的生平,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2.通过反复朗读,理解“乡愁”的内涵,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感受诗人对故乡、祖国的深深眷恋。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的理解。

2.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教师事先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了解诗歌背景,把握诗歌情感。

2.准备相关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余光中的照片,简介诗人的生平,引导学生关注诗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步感知: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3.深入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乡愁”的四种事物和四个时期,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深深眷恋。

同时,教师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4.诗歌品鉴:教师引导学生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三个方面来品鉴诗歌,体会诗歌的美感。

音乐美:诗歌的韵律、节奏。

建筑美:诗歌的结构、布局。

绘画美:诗歌的意象、色彩。

5.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歌的美。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指导。

6.小结作业: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乡愁”的内涵。

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写一篇以“乡愁”为主题的短文,可以是散文或诗歌。

七、板书设计:乡愁邮票(小时候)船票(长大后)坟墓(后来)海峡(现在)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品鉴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余光中的《乡愁》,体会了诗歌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讲解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深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乡愁教案(精选10篇)

乡愁教案(精选10篇)

乡愁教案乡愁教案(精选10篇)乡愁教案篇1学习目标:1、体会诗中巧妙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2、理解余光中《乡愁》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出示学习目标二、走近作者三、学习过程(一)第一次先学后教,整体感知,扫除生字障碍。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下面请4个同学轮流朗读这首诗,一个同学读一节,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吐词最清晰。

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立即举手帮助纠正。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听示范朗读,背诵课文。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和诗歌的感情,听完后模仿朗读。

1、学生听读,有感情朗读。

2、抽生读,有感情齐读课文。

自学指导:同学们试背诵课文,6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背得最好。

(提示:自己先一节一节反复背诵,再和同学相互抽背,并在背得不熟悉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8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能准确回答问题。

乡愁教案篇2教学目的:1、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初步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联想法,诵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比较法,发现法,评价法媒体设计:1、《乡愁》朗诵带。

2、《归乡》、《思乡曲》音乐比较。

3、席慕蓉《乡愁》的录像带。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一教时课堂教学设计:一、上课伊始,放钢琴曲《思乡》(配以秋日落叶的画面)。

二、导入语。

听了这段音乐,你心中有怎样的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给以肯定)解说:老师想到了深秋季节,想起了一段写深秋的千古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乡愁》教案设计

《乡愁》教案设计

《乡愁》教案设计乡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乡愁这一主题,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2. 学会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表达乡愁的情感,如音乐、绘画、写作;3. 发展学生的合作与创造力,并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描绘农村风光或乡村生活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乡愁这一情感主题。

2. 学习文学作品《乡愁》:教师提供一篇关于乡愁的短文,并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解读其中的情感表达。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乡愁的含义,并表达自己对乡愁的感受。

3. 艺术表达:学生分组进行艺术活动,可以选择音乐、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

每个小组可以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分享他们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4. 合作与创造:学生再次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创作一段关于乡愁的小戏剧或短片。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创造力,展示他们对乡愁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每个小组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演出或播放短片。

5. 思考与反思:学生进行课后反思和讨论,分享他们对这次活动的感受和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乡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并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乡愁这一主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播放一首富有乡村风格的音乐,如《乡村小路》。

- 引导学生讨论音乐中传达了哪些乡愁的情感。

2. 学习文学作品《乡愁》(15分钟):- 分发《乡愁》短文,要求学生默读。

-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并解读短文中的乡愁情感表达,可以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作者如何通过语言和描写表达出乡愁的情感?- 文中描写的景物和细节如何帮助读者理解乡愁的含义?- 你自己对乡愁的感受是什么?3. 艺术表达(30分钟):- 学生自由选择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写作等,表达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

- 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可以讨论并相互借鉴。

-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展示作品,并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4. 合作与创造(40分钟):- 学生再次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创作一段关于乡愁的小戏剧或短片。

《乡愁》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乡愁》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乡愁》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乡愁》。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3)掌握一些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品味词语、分析意象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之情。

(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歌《乡愁》的主题和情感。

2. 诗歌中的意象和词语的品味。

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分析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歌韵律的分析和朗读的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关《乡愁》的篇目。

2. 参考资料:有关《乡愁》的背景资料、文学鉴赏书籍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投影仪展示《乡愁》的题目。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乡愁?你们对故乡有什么样的情感?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乡愁》。

(2)让学生结合教材和参考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让学生品味诗歌中的词语和意象,分析其表达效果。

5. 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让学生进行背诵,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6. 总结和拓展:(1)对诗歌《乡愁》进行总结,强调其主题和情感。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情感?可以尝试写一首类似的诗歌。

7. 作业布置:(1)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

语文教案-余光中《乡愁》

语文教案-余光中《乡愁》

语文教案-余光中《乡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3)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的理解。

(2)诗歌的语言和节奏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讲解材料。

(3)准备朗读和讨论的指导。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准备朗读和讨论的发言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回顾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提问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和记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示范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

(3)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4)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记忆和理解。

3. 讨论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和指导。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以故乡为题材,写一段描写或抒情的文字。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价:(1)评价学生的朗读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评价学生的背诵记忆和理解程度。

2. 学生讨论和分析的评价:(1)评价学生的理解和感受的深度和准确性。

《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意境、意义和艺术特色;2.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3.通过文学课堂的阅读、感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乡愁》这本课本中的一篇文章。

三. 教学过程:1. 导入提问:谁知道什么是乡愁?2. 阅读与分析让学生先自由阅读文章一遍,然后把遇到的难点拿笔圈出来。

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文章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3. 文学赏析和评价在分析完意象和意境之后,我们来谈谈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

让同学们拿出笔来,说说他们所认为的这篇文章的特点和优点,比如描写的是一个乡村,描写得非常的真实,情感表达得很深刻,更能吸引人的关注。

在讲到这些优点的同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思路慢慢引导出文章的主旨。

4. 再读在简要谈了文章的特点和优点之后,再来读一遍这篇文章。

这一次,每个人都要用自己阅读了文章的理解,来表达一下自己从文章中汲取到的营养和情感。

5. 总结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相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的认识到什么是乡愁。

通过学习一篇这样的好文章,还能够让学生们更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总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分析,学生们可以感受到乡愁的真实和深刻,激发了同学们对于乡村的热爱和关注。

同时,老师引导学生们分析文本,注重学生的感性体验和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收获的通过这堂关于《乡愁》的课程,学生们对于乡愁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老师通过分析文本、引导学生发表感想以及进行课堂交流,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唤起了他们对于乡村的热爱和关注。

乡愁 教案最新5篇

乡愁 教案最新5篇

乡愁教案最新5篇乡愁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

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

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

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

(学生朗读)2、齐读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学生齐读)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1、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3、生答师归纳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4、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初中乡愁教案

初中乡愁教案

初中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乡愁》;(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3)通过写作和表达,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3)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二、教学重点1. 诗歌《乡愁》的内容和主题;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3. 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2. 诗歌的背诵和默写;3. 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故乡的美好时光,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提问学生对乡愁的理解,引出诗歌《乡愁》。

2. 诗歌学习:(1)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2)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如比喻、拟人等;(4)学生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 诗歌欣赏:(1)学生欣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2)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想象。

4. 诗歌表达:(1)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2)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乡愁诗歌,提升写作和表达能力。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歌《乡愁》的主题和情感;(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3)教师提供相关的乡愁诗歌或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4. 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六、教学资源1. 诗歌《乡愁》的文本;2. 相关的乡愁诗歌或作品;3. 绘画和写作材料。

《乡愁》人教版教案

《乡愁》人教版教案

《乡愁》人教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乡愁》。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乡愁》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和表达。

2. 诗歌韵律特点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人教版教材中的诗歌《乡愁》。

2. 相关资料:关于诗歌《乡愁》的背景介绍、诗人余光中的相关作品。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余光中的背景和作品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乡愁》,提问:“乡愁”的含义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2)小组分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运用的?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歌的韵律特点。

(2)深入解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分享自己的感受。

(2)教师总结,强调诗歌中乡愁情感的表达。

6. 朗读背诵(1)教师示范朗读诗歌,强调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跟读、自主朗读,进行背诵。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乡愁》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乡愁情感的表达。

8.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诗歌《乡愁》。

(2)写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乡愁》人教版教案

《乡愁》人教版教案

《乡愁》人教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乡愁》;(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2)运用情感体验法,让学生感受诗人的乡愁情感;(3)采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不同诗人对乡愁的表达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2)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乡愁,珍惜亲情、友情和故土之情;(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乡愁》的朗读和背诵;2. 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3. 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和情感的把握;2. 诗歌比较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乡愁》的课件和教学资料;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余光生的背景和作品风格;(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谈论对乡愁的认识。

2. 诗歌朗读:(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乡愁》,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1)教师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学生讨论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分享自己的感悟。

4. 诗歌比较:(1)教师提供其他诗人表达乡愁的诗作,如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2)学生比较这些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分析各自的特色。

5. 诗歌创作:(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乡愁的情感,鼓励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乡愁之情;(2)学生现场创作诗歌,分享自己的作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乡愁》的意象和情感表达,以及乡愁的价值观。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乡愁》;(2)写一篇关于乡愁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乡愁主题的文学创作,如作文、绘画等;2. 邀请当地诗人或文化人士进行讲座,分享乡愁文化的内涵和价值;3. 开展乡愁主题的班会或主题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和理解乡愁。

初中乡愁教案人教版

初中乡愁教案人教版

初中乡愁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的掌握。

(2)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

(3)诗歌情感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的理解。

(2)诗歌语言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美好。

(2)介绍诗人余光中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句的含义。

(2)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乡,体会诗人的乡愁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提醒学生关注家乡的变化,培养爱国情怀。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乡愁》。

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题目为《我的家乡》。

五、板书设计乡愁余光中邮票 ---邮寄思念船票 ---漂泊他乡坟墓 ---生死相隔海峡 ---隔离亲情乡愁 ---思念家乡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乡愁》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联系自己的家乡,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仍有部分学生较为被动,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乡愁》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乡愁》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乡愁》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乡愁》。

(2)理解诗歌的背景,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通过写作练习,表达自己的乡愁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背景和主题的理解。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

2. 写作练习中表达乡愁情感的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文本、背景介绍、修辞手法分析等。

2. 准备相关的文学作品,供学生欣赏和参考。

3. 准备写作练习的素材和指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乡愁的含义,引发学生的思考。

2. 朗读和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文本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理解诗人的乡愁情感。

(2)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

4. 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识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举例分析修辞手法的效果和作用。

5. 写作练习:(1)教师提供写作素材,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乡愁情感。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修辞手法。

(2)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展对乡愁主题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练习。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关注其对乡愁情感的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初中乡愁教案人教版设计

初中乡愁教案人教版设计

初中乡愁教案人教版设计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乡愁》这首诗。

2. 能够分析并欣赏余光中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短文。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乡愁情感。

2. 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排比等。

3.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 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作品。

教学准备:1. 课文《乡愁》的打印稿。

2. 余光中的简介和作品的背景资料。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余光中及其作品《乡愁》。

2. 引导学生思考乡愁的含义,引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乡愁》。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三、写作技巧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排比等。

2. 学生举例并讨论这些写作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四、创作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短文。

2. 学生现场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的过程和感受。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技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创作中的表现和收获。

教学延伸:1. 邀请当地的作家或乡愁主题的诗人,进行专题讲座或交流。

2. 组织学生参观故乡的历史文化遗址,加深对故乡的了解和思念。

教学反思:本教案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通过课文阅读与理解,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通过写作技巧分析,学生能够学会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进行创作;通过创作练习,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并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024年语文教案-余光中《乡愁》

2024年语文教案-余光中《乡愁》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乡愁》;(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掌握余光中的诗歌创作风格及其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齐读、领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人生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3)掌握余光中的诗歌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余光中的生平事迹及其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诗歌,注意字词的正确读音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韵律等方面的知识;(2)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课堂讨论:(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乡愁》;2. 写一篇关于《乡愁》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余光中的其他诗歌作品,下一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读后感质量:评估学生写的读后感的深度和表达能力,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余光中的录音或相关音乐,营造一种怀旧、感伤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

语文教案-余光中《乡愁》

语文教案-余光中《乡愁》

语文教案-余光中《乡愁》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体会诗人余光中通过《乡愁》表达的乡愁情感。

2. 能够分析并欣赏余光中运用古典诗词形式表达现代情感的技巧。

3. 能够通过朗读和默写,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4.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创作自己的诗歌。

教学重点:1.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

2. 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乡愁的深层含义。

2. 欣赏古典诗词形式的运用。

教学准备:1. 课文:《乡愁》2. 相关背景资料:余光中的生平介绍,乡愁的含义。

3. 投影片或黑板,用于展示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乡愁?乡愁对人们意味着什么?2. 学生分享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

二、作者介绍(5分钟)1. 介绍余光中的生平背景。

2. 引导学生了解余光中与乡愁的关系。

三、诗歌解析(15分钟)1.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 解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

3. 引导学生理解乡愁在不同阶段的含义。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2. 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五、创作练习(10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创作自己的诗歌。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交流和评价。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余光中的其他作品。

2. 学生可以尝试阅读其他关于乡愁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技巧,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乡愁》这首诗歌。

通过朗读和创作练习,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并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创作能力。

六、诗歌背景与文化探讨(10分钟)1. 探讨《乡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乡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是如何表达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下册《乡愁》教案新人
教版
学习目标:
1、体会诗中巧妙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2、理解余光中《乡愁》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二、走近作者
三、学习过程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整体感知,扫除生字障碍。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下面请4个同学轮流朗读这首诗,一个同学读一节,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吐词最清晰。

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立即举手帮助纠正。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听示范朗读,背诵课文。

(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和诗歌的感情,听完后模仿朗读。

1、学生听读,有感情朗读。

2、抽生读,有感情齐读课文。

自学指导:同学们试背诵课文,6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背得最好。

(提示:自己先一节一节反复背诵,再和同学相互抽背,并在背得不熟悉的地方做上记号。

)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8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能准确回答问题。

课文原文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