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说课稿1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3篇
《乡愁》说课稿1【教学目标】1.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行、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2.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首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色;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
(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
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
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
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追问: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用押韵的方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一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
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二)重点品读四个比喻句PPT展示四个比喻句(略)1.展开想象,说说对这四句诗的理解,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四个比喻句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想念、对新娘的思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祖国的深沉的爱意。
2.四个比喻前后顺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讲究。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一、说教材:本篇说课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乡愁》。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了解乡愁情感的内涵,并能够分析诗人对乡愁的感受和思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对于乡村的思考和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积极热爱乡土,关心乡村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人内心的乡愁情感,进一步理解乡愁的内涵。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把握乡愁情感的表达方式,感受到乡村对诗人的深刻影响。
四、说课过程:一、导入:1. 教师可通过投影展示一些乡村风景的图片,唤起学生的对于乡村的记忆和情感,引发学生对于乡愁的思考。
2. 引导学生回忆乡愁这个词在他们的生活中是否有过出现,以及乡愁对于自己有什么样的意义。
二、呈现:1. 通过勾勒乡愁的轮廓,引导学生感受乡愁这种情感的内涵。
例如,乡愁是对于离别的思念、对于家乡的眷念、对于乡村的朴素之情等。
2. 分段研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诗人对于乡愁的真挚感受。
重点突出第二段的诗句:“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让学生体会母子之间乡愁的情感。
三、讲解:1. 展示诗人对于乡愁的表达方式。
例如,通过诗人对于乡愁的描述,学生能够感受到乡愁的真实情感。
2. 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并讨论乡愁对于诗人成长和人生的影响。
四、练习:1. 学生小组讨论:请学生组成小组,共同讨论乡愁对于他们个人的影响和意义。
2. 学生个人写作:要求学生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写一篇关于乡愁的文章。
五、概括归纳:1. 教师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通过课文《乡愁》,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透彻的思考抒发了对于乡村和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2. 引导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乡愁的内涵和对于诗人的意义。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中继续写一篇关于乡愁的文章,并能够表达自己对于乡村的思考和感知。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3篇
《乡愁》说课稿9学习目标:1、体会诗中巧妙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2、理解余光中《乡愁》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出示学习目标二、走近作者三、学习过程(一)第一次先学后教,整体感知,扫除生字障碍。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下面请4个同学轮流朗读这首诗,一个同学读一节,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吐词最清晰。
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立即举手帮助纠正。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听示范朗读,背诵课文。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和诗歌的感情,听完后模仿朗读。
1、学生听读,有感情朗读。
2、抽生读,有感情齐读课文。
自学指导:同学们试背诵课文,6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背得最好。
(提示:自己先一节一节反复背诵,再和同学相互抽背,并在背得不熟悉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8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能准确回答问题。
课文原文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说课稿10一、教学目的:1.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2.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马思聪《思乡曲》(二)出示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三)余光中简介(四)教师范读全诗,注意节奏和重音(五)学生齐读全诗(六)分析全诗(思想内容)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眷恋母子深情绵长夫妻恩爱厚重绮丽迷人生死悲痛巨大最感人思乡哀愁绵绵无尽最惊人由个人思乡之情到普遍的家国之情的升华(七)分析全诗(艺术特色)1.意象新颖、单纯、明朗、集中、强烈2.正语反出3.形式美(1)结构变化中有统一的美,活泼,流动,生机蓬勃。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1)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 (1)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首诗是我国著名诗人余光中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乡愁诗歌。
全诗以乡愁为主题,通过对乡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本诗共四节,每节四句,每句七个字,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对称的美感。
诗中运用了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使乡愁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
诗中的意象,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都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代表着诗人不同阶段的乡愁。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乡愁这一主题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诗人的情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感悟乡愁的魅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乡愁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感悟乡愁主题。
2.原因:乡愁主题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丰富,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朗读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余光中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引出本课主题。
2.新课导入:介绍诗人余光中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
3.诗歌品鉴: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反复等。
4.情感体验:让学生朗读诗歌,讨论诗人的乡愁情感,引导学生感悟乡愁的魅力。
5.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乡愁的理解。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乡愁主题和诗歌意象的重要性。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乡愁》说课稿篇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六年级、七年级的现代诗歌单元学习中已初步掌握了解读现代诗歌的方法——读、想、品、悟(即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凭借诗歌的语言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再通过对诗中语言的分析品味,来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的情感),也有了一些诗歌创作的体验。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同学们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有了一定积累,对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提升,原先只是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的学习方法已不能满足他们,他们要真正全面透彻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那就必须学会鉴赏,懂得什么是诗歌的美,怎样才能让诗歌绽放她的美,这样,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也会随之上个台阶。
因此,设计了这样一个由“解读——鉴赏——创作”的阶梯性走向的教学环节。
因为,这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使他们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以及文学创作水平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教学目标]认知:理解诗歌中“意象”的作用及了解体现诗歌特色的“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并能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情感:在朗读、想象和品味中熏陶学生情感,从而体会、感悟诗人内心的思乡爱国之情;在理解诗歌、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创作欲望。
[教学重难点]重点:1、运用已有的学习诗歌的方法来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情感。
2、学会如何鉴赏诗歌。
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三美”并以此来鉴赏诗歌。
2、再选一个意象,进行诗歌创作,为“乡愁”再添一韵。
[教法与学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旧知识;运用已有知识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并帮助学生在分析体验中获得新的知识;在新旧知识的交融中提升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学习诗歌;在诵读、想象、品味、感悟中学会鉴赏诗歌;在模仿的基础上创作诗歌。
[教学准备]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理关于作者与作品的相关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乡愁》说课稿 3篇
《乡愁》说课稿6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二)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乡愁是我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古代诗歌中就有许多描写乡愁的诗篇,同学们能背诵一些写乡愁的古诗吗?(如李白的《静夜思》)(二)整体感知1学生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学生谈自己初步的感受,教师适当点评。
)2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出感情。
(齐读诗歌,教师适当点评,由此导入诗歌借助意象表达感情的手法讨论。
)3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他是不是把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们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作者是怎么做的呢?(学生讨论阐述,教师归纳概括: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就是乡愁。
这就叫创设意象,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方法。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重要途径。
)4(意象是一种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教师解释: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
在这首诗里,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抽象的感情可知可感,具体形象。
)5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
读读想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点评概述: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
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方不盈寸的小小邮票上。
邮票虽小,可蕴涵着多少情感啊!)6同学们,你们理解了其中的情感,这还只在心里,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学生朗读体会,交流自己的感觉。
)要通过朗读读出你对诗歌的理解,表达丰富的感情,就必须注意停顿,把握节奏,突出重音。
如“小小”二字就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中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小小”重读)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那”重读)(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1)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 (1)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余光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简洁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热爱。
诗歌通过描绘乡愁的具体物象,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同时,诗歌还传达了时间的流转和历史的变迁,以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于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内涵都有很大帮助。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来理解诗歌的主旨。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写作背景,他们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乡愁》,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类型、结构、韵律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原因:诗歌的语言简练,含义深刻,需要学生仔细品味和思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读音频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余光中的朗诵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解析: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
4.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总结:教师对诗歌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内涵。
6.拓展: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物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情感:思念、热爱、悲伤、希望•意境:时空流转、历史变迁、家国情怀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的积极性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乡愁说课稿1
《乡愁》说课稿大冶市第二实验中学向志华尊敬的各位领导们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乡愁》,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设计(出示PPT):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出示PPT):本诗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诗。
这首诗是在学习前一首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这首诗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
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了解了教材之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学生的学情(出示PPT):《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七年级学生自身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结构已经比较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应该没什么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根据以上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出示PPT):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出示PPT):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二、说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具体做法如下(出示PPT):1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人教版乡愁说课稿
人教版乡愁说课稿人教版《乡愁》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乡愁》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口语或书面表达自己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 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分析,提高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通过《乡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 分析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比喻等修辞技巧。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乡愁的多重含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 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文学手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课文《乡愁》的文本资料。
- 与乡愁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 教学PPT,包含课文重点、文学手法解析等内容。
2.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乡愁》,了解作者背景和作品大意。
- 准备与乡愁相关的生活经历或感受,用于课堂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与乡愁相关的音乐或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导入课文主题。
2. 课文学习:- 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 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 讨论作者通过《乡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文学手法分析:- 讲解并示范如何识别和分析文中的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
- 小组合作,找出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并讨论其作用和意义。
4. 情感体验与分享:-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
- 邀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表达对乡愁的感悟。
5.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乡愁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以及如何在生活中积极面对和表达乡愁。
- 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文学手法,创作自己的乡愁故事或诗歌。
《乡愁》 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乡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思乡”,所选的诗文都蕴含着作者深沉而炽热的情感。
《乡愁》以其独特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无尽思念,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诗人将抽象的乡愁具象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具体的事物,使乡愁变得可感可触。
同时,诗歌在结构上富有韵律美和节奏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他们能够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但对于诗歌深刻的内涵和复杂的情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感丰富而敏感,对于乡愁这种情感可能会有一定的体会,但还不够深刻。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生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语言,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无尽思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思乡之情。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乡愁》优秀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
《乡愁》优秀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乡愁》优秀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愁》优秀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乡愁》优秀说课稿1一、说教材《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
《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学生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雅,执毫始觉草篆神。
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美,欣赏美的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展现爱国情怀,以便激发学生“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二、说教法《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一、说教材《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二、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因为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探究分为:体会本诗音韵美、体会本诗语言美、体会本诗画面美、领略这首诗的艺术技巧。
在互动中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个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水平并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能够通过赏析诗歌中的字词来体会诗歌的意蕴。
3、能够展开联想想象,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乡愁的画面。
教学重点1、以诵读为基础,体会本诗音韵美、语言美、画面美。
2、领略这首诗的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四、说教法《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能够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乡愁》示范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
”诵读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语言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五、说学法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
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
通过对本诗音韵美、语言美、画面美、艺术技巧的探究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水平。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看他是怎样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第1单元《乡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第1单元《乡愁》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乡愁》是一首由现代诗人余光中所作的抒情诗。
诗歌以乡愁为主题,通过描绘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祖国的深深眷恋。
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教材分析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通过阅读诗歌,我们要理解作者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感受到乡愁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诗歌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我们要分析这些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
3.品味诗歌的意境和美感:诗歌的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们要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美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乡愁》这首诗歌时,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对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理解不够深入:学生可能对乡愁的情感没有深刻的体验,对作者的爱国情怀难以理解。
2.对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分析不够:学生可能对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不够了解,难以分析诗歌的效果。
3.对诗歌的意境和美感品味不足:学生可能对诗歌的意境和美感的理解和感受不够,难以品味诗歌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品味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乡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品味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乡愁》,培养学生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品味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2.教学难点:对诗歌的语言和形式的分析,对诗歌的意境和美感的品味。
《乡愁》说课稿(精选5篇)
《乡愁》说课稿(精选5篇)《乡愁》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情诗。
它以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它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愉悦的审美感受。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上一首诗《我爱这土地》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诗歌这一文体的特点,对诗歌的朗读技巧也已有所把握。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七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把本课教学分为“听、读、品、写”四个环节,通过这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三维理论和教材特点以及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2、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3、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重点难点我认为,当今社会育人比教书更为重要,因此,根据教材特点,我把“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这一情感目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
《新课标》中要求: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和审美能力的欠缺。
因此,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应该是“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同时这也是本课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五、教法学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本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法:1、朗读教学法;2、探究欣赏法;3、联想教学法;4、多媒体辅助教学。
《乡愁》说课稿2一、说教材(一)对教材的理解《乡愁》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诗歌。
《乡愁》说课稿 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课
《乡愁》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所说的课文是《乡愁》。
说课内容包括七部分: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模式;四、教学设计;五、板书设计;六、课堂评价;七、资源开发。
一、教材分析本诗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是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中外经典诗歌,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
其中前三课《诗两首》(《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余光中的《乡愁》》、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属于中国新诗,第四课《外国诗两首》(莱蒙托夫的《祖国》和休斯的《黑人谈河流》)是外国诗,这组诗歌仍按主题编排,主题叫“土地情思”。
根据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本单元课文要反复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众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抒发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通过学习本诗,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学过多首体现“乡愁”主题的诗歌,但大多是古诗,如七年级上册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等,而且有本课的第一首诗《我爱这土地》(蕴涵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作铺垫,因此对“思乡之情”的理解并不难,何况九年级的学生也大都有离家在外的经历,应有“思乡之情”的生活体验。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抒写的并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要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这种乡愁的升华。
三、教学模式我采用的是王敏勤教授提出的“和谐教学法”教学模式,也是我校课改推行的教学模式。
余光中《乡愁》说课稿3篇
余光中《乡愁》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
《乡愁》是长春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诗歌,本诗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
余光中的《乡愁》抒发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期盼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一)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通过了解余光中解诗,也可以通过读诗品余光中。
考虑到一方面本诗是写实性很强的特点,另一方面语文课文的学习首先是通过篇章完成的特点,确定本文总体的教学顺序是先读诗,然后在解诗中读人。
对诗歌的分析,注重先整体感知,再具体分析,理解感悟。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本课作者余光中,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爱国之情。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诗歌教学重在阅读,通过作者对诗歌的范读自身的简介及谈写作背景能帮助学生领会情感,能有感情的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因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通过品析诗中文字词语提炼作者情感,透过文字读出作者在文字当中像杜鹃啼血一般写出来的情感和其中所蕴含的悲欢离合。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作者胸中的境界具体表现在文章,文学作品的言语情景之中,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在本课教学中通过观看余光中朗读《乡愁》以及他的简介谈写作背景,调动学生认知的积极性,理解诗歌情感。
2、诵读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
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本文我采取学生自读、齐读、余光中读诗方式进行教学,在反复诵读中不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读中感。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乡愁》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乡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3课的一篇课文,作者是现代诗人余光中。
这首诗通过对乡愁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全诗语言简练、意蕴丰富,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文情怀。
本诗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乡愁的含义,并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技巧有所了解。
但乡愁这一抽象的情感,对学生来说可能较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体会乡愁的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乡愁的内涵,培养学生对故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乡愁的内涵,体会诗人的情感。
2.原因: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
同时,诗人运用了一系列的诗歌表达技巧,如对比、排比等,需要学生加以领会。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理解乡愁的内涵。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以往的学习经历,谈谈自己对乡愁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诗歌: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表达技巧,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涵,体会诗人的情感。
4.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乡愁的理解,互相借鉴,提高认识。
5.写作练习:让学生以乡愁为主题,进行小练笔,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6.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乡愁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容: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情感:思念眷恋忧愁无奈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朗读、讨论、写作等环节进行。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乡愁》说课稿新人教版
此外,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反馈和参与度,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同时,我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诗歌的欣赏和创作技巧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理解课文《乡愁》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和欣赏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构思。
难点:
1. 深入理解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 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解决办法:
1. 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情感。
2. 利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和文学鉴赏活动,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诗人余光中,通过朗读和演绎的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情感。
- 实验法:开展诗歌创作实验,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和挑战。
- 游戏化学习:设计诗歌接龙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运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
3. 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 PPT:制作多媒体PPT,展示《乡愁》的文本、诗人简介、相关背景图片等,辅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
- 视频:播放相关的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表达。
- 在线工具:利用在线讨论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拓展学习空间。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乡愁》这一课文。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怀念过故乡的美好?”(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乡愁》的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乡愁》,作者,余光中,(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3分钟)
《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
这首诗是在学习前一首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这首诗写于1972年,是诗人余光中离开大陆整整20年之时,当时正是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这首诗。
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并依据本年级学生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会背诵默写这首诗。
2. 把握诗歌的意象,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思乡爱国的思想情感。
根据本课的一些特点,再结合近几年来中考的一些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会背诵默写这首诗并把握诗歌的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3分钟)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由于《乡愁》
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进行教学。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
”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三、说教学过程(9分钟)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1、激趣揭题: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我将采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具体方法,在课前播放余光中在大陆省亲的照片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氛围,引出课题(板书:题目、作者)。
设计意图:(图片的播放是为了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
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
2.质疑定标:揭题板书后,首先从质疑入手,“疑,思之始,学之端。
”可以对学生发问:“看到题目,你有哪些问题?”或者让学生从文章题目中能想到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并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大屏幕出示目标: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诗歌是最经得起诵读的文体,三分诗,七分读,所以我将采用听读、自由朗读、教师指导着读、个人展示着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相结合,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本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意境美;在诵读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在诵读中,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进而达到会灵活运用,以巩固基础性知识。
完成知识目标1.
在指导诵读时,老师可以这样指导:读诗不宜太快,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
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要读出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读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的意味;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
”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采用“读中感悟”的方法,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1.细读诗歌,悟出层次
这部分可分三个环节:A、提供自学材料;B、个人尝试练习;C、小组交流反馈。
自学资料: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这首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物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请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来完成文章的思路的理解。
做到思之有序。
2.研读诗歌,悟出写法
这部分采用教、扶、放的方式。
(导读、自学、交流)
资料助读:“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思想的客观事物,比如诗中的“邮票”“船票”等;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
出示思考题:1.诗中的“乡愁”这个抽象的事物化作了具体可感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东西,关键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2、本诗第四节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如果去掉第四节,本诗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
这一节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乡愁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自由在文中找意象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对这些意象的理解,让学生体味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了一个充满深沉炽热的爱国之情的诗人形象。
3.品读诗歌,感悟情感
抓住本课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词语或语段进行分析,谈谈你认为他写得好在哪里?可进行遣词造句的锤炼。
比如“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以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四)、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
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
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
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师这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没有讲清楚?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学完这首诗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有关写“愁”的诗。
可以这样过渡: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题,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
最好能够说出作者。
比如说,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诗歌“愁”这一主题,培养学生欣赏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
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
阅读鉴赏席慕容的诗《乡愁》,同本诗进行比较阅读,来更好的把握本诗的主题和语言风格。
布置这项作业的目的是: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课文,同时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
完成本题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比较,答案不必追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五、说板书设计(1分钟)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乡愁
余光中
邮票(小)————母子之情(绵长)
船票(窄)————夫妻恋情(热烈)无形
有形
坟墓(矮)————生死别情(悲痛)
海峡(浅)————思乡哀愁(深切)
六、说反思(2分钟)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大量的
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通过开展多样诵读说话、圈点批注、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把体验、感悟权利还给学生。
同时借助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的步步推进,并在读、说、写的层进训练中一一落实教学目标,最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程和板书设计、反思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