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北京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认识厘米和米教学目标:1、认识线段。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5、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6、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7、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米尺、直尺、吸管、卷尺、绳子、学生尺。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1、同学们观察过吗?在桌上的线是弯曲的,不过,把线拉紧,它就直了。

那么,你知道两手指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吗?(线段)还有什么也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呢?(直尺、课本的每条边等)2、你知道在两点之间如何画一条线段吗?在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呢?3、设疑激趣谈话:小朋友们,量一量你们的课桌有多长。

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拃长量、有的用铅笔盒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

(为什么大家说的测量结果的数量不相同呢?)4、导入课题。

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

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

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

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探究一:认识直尺。

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

表示厘米的字母是“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

直尺上有长度单位,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直尺来量。

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1cm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有多长。

同学们在自己用的直尺上分别指出2cm,5cm和8cm的长度。

用手指比划一下1cm大约有多长。

小学数学北京版二年级上册一《身上的“尺子”》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小学数学北京版二年级上册一《身上的“尺子”》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小学数学北京版二年级上册一、认识厘米和米《身上的“尺子”》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测量活动,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巩固使用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方法。

(2)经历测量、比较和交流等实践活动,了解自己身上的“尺”,会测量并知道自己身上的“尺子”的长度,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关系,能灵活选用合适的“身体尺”测量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长度。

(3)经历运用“身体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感受“身体尺”方便、快捷的特点;经历运用不同“身体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并对得到的不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感受,“身体尺”不够准确、不够统一的局限性。

(4)了解“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培养主动思考、与小组合作意识。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重点: 运用尺子进行测量,用“身体尺”测量长度。

难点: 运用尺子进行测量时做到尽量准确,减少误差。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初步了解“身体尺”,体会它在生活中的用处
1.激趣导入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并学会了用米尺或直尺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你知道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尺,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图1
有几个小朋友到植物园玩,发现了一棵古树,有的同学说:“这棵大树到底有多粗呀?”。

小学数学北京版二年级上册一、认识厘米和米《身上的“尺子”》获奖教案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观摩课讲课精品教案

小学数学北京版二年级上册一、认识厘米和米《身上的“尺子”》获奖教案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观摩课讲课精品教案

小学数学北京版二年级上册一、认识厘米和米《身上的“尺子”》获奖教案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观摩课讲课精品教案
【省级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测量活动,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巩固使用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方法。

(2)经历测量、比较和交流等实践活动,了解自己身上的“尺”,会测量并知道自己身上的“尺子”的长度,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关系,能灵活选用合适的“身体尺”测量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长度。

(3)经历运用“身体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感受“身体尺”方便、快捷的特点;经历运用不同“身体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并对得到的不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感受,“身体尺”不够准确、不够统一的局限性。

(4)了解“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培养主动思考、与小组合作意识。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重点: 运用尺子进行测量,用“身体尺”测量长度。

难点: 运用尺子进行测量时做到尽量准确,减少误差。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初步了解“身体尺”,体会它在生活中的用处
1.激趣导入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并学会了用米尺或直尺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你知道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尺,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图1
有几个小朋友到植物园玩,发现了一棵古树,有的同学说:“这棵大树到底有多粗呀?”
师:可是她们身边没有尺子怎么量呀?。

小学数学北京版二年级上册。一、认识厘米和米《身上的“尺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数学北京版二年级上册。一、认识厘米和米《身上的“尺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数学北京版二年级上册。

一、认识厘米和米《身上的“尺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它是我们身上的一种“尺子”,大约是1米多一点长。

现在我们来尝试用一庹这个“身体尺”来测量一下自己的身高。

请大家站到墙边,把头贴在墙上,然后用一庹这个“身体尺”来量一下自己的身高。

测量完毕后,我们把数据汇总起来,看看谁最高,谁最矮。

第二次测量:比较“身体尺”的长度接下来,我们来比较一下不同“身体尺”的长度。

请大家用一拃、一庹、一拳长、一脚长、一步长这五种“身体尺”来测量一下自己的身高,然后把数据汇总起来,看看哪种“身体尺”最准确。

第三次测量:用“身体尺”测量物体长度现在,我们来用“身体尺”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请大家用一拃、一庹、一拳长、一脚长、一步长这五种“身体尺”来测量教室里的桌子、椅子、黑板等物体的长度,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然后,我们来比较一下不同“身体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得到的数据,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4.2第二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复“身体尺”的使用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研究了哪些“身体尺”,它们的长度分别是多少?还记得怎样用“身体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吗?请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2【讲授】运用尺子进行测量,减少误差我们在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时,需要注意什么呢?首先,要保持尺子与被测量物体平行,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数据。

其次,要注意尺子的位置,避免产生误差。

最后,要尽量减少测量误差,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3【练】运用尺子进行测量现在,我们来练一下使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请大家拿出自己的尺子,分别测量教室里的桌子、椅子、黑板等物体的长度,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然后,我们来比较一下不同同学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得到的数据,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异。

4【总结】身体尺与尺子的优缺点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了解了“身体尺”和尺子在测量中的优缺点。

身体尺方便、快捷,但不够准确、不够统一;尺子准确、统一,但使用起来相对麻烦。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

用这把尺子来帮他俩量丝带呢?看大家刚才猜得又对不对?(请在下面的同学认真观察)师:哦,原来是懒羊羊的丝带长些,大家也猜对了,真棒,长多少?师: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师小结:从0---8就是8厘米,从0-7就是7厘米,其实也就是:8-0=8厘米,7-0=7厘米。

板书:大数-小数=长度2、喜羊羊看见大家学得这么棒,就出了一道判断题:下面哪种量法正确?图1—对,图2—错,图3—错。

师:同桌讨论--用直尺测量物品长度时要注意些什么?生:长1厘米生:()生:讨论后------汇报结果。

生:讨论—汇报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运用直尺测量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学习厘米的必要性。

通过测量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用直尺测量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小结:测量方法:测量时,一般把尺的0刻度线对准物品的左端,看右端指向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师:请打开书第3页,找出这段话,齐读一次。

过渡语:美羊羊输了,自己不高兴地走了,结果被灰太狼抓住了。

灰太狼设了机关,我们只要闯关成功就可以把美羊羊救回来,好不好?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1、第一关:基础练习第二关:量一量(师:请现在练习卷上量一量)生1:说方法。

1、通过读数和测量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三关:拓展练习:你能读出下图铅笔的长度是多少吗?(课件展示断尺,让学生读数)师小结:大数--小数=长度,同学们,你们觉得断尺好用吗?(生),所以我们可要爱护好尺子哦!最后一关:先估再测量:请学生拿出:物品袋子(从中选择两件物品先生:动手量-----汇报(只要测量1个三角形,长方形不要。

)生1:4厘米。

(为什么?)因为对着4。

生2:3厘米。

(为什么?)生解释:因为:笔的左端对着1,右端对着4,一共占了3大格,就是3厘米。

师:我们一起数一数看。

(1个厘米、2个厘米、3个厘米就是3厘米)。

生:4-1=3生:操作---汇报2、通过量法辨析,帮助学生再次掌握测量方法。

3、通过展示断尺测量铅笔的长度,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数学百花园:有趣的数-1 北京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数学百花园:有趣的数-1 北京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数学百花园:有趣的数-1 北京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的多种形式,并且能够进行识别和辨别。

2.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数学词汇,如“十位数”、“个位数”等。

3.引导学生意识到数字的有趣性,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让学生认识不同的数字形式,包括阿拉伯数字、中文数字和手指计数等。

2.学生进行数字的识别和辨别,包括进行数字顺序的排列和组合等。

3.引导学生发现数字的有趣性,如数字的意义和玩数字游戏等。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不同的数字形式,以及进行数字的识别和辨别。

2.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发现数字的有趣性,并且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数字游戏的探索和实践。

四、教学准备1.课本《数学百花园》第一册2.十位数和个位数的牌子3.数字游戏配件:骰子、计数器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师生互动(1)提问“你们都喜欢数学吗?为什么?”让学生回答问题,了解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态度。

(2)通过谈话引入“数字”话题,如“你们生日是几号?”、“你们家门牌号是几号?”等,提高学生对数字的认识和兴趣。

2. 认识数字的多种形式师生互动(1)教师发放阿拉伯数字、中文数字和手指计数的卡片,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数字的表达和识别。

(2)让学生进行数字的顺序排列练习,比如将1、2、3三个数字按顺序排列。

讲解(1)教师讲解阿拉伯数字和中文数字的表达方式,并用例子进行演示。

(2)教师讲解手指计数的方式,让学生尝试用手指进行数字的表示和计算。

3. 进行数字识别和辨别的练习师生互动(1)教师将十位数和个位数的牌子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数字的拼凑和组合练习。

(2)让学生进行数字的逆序排列练习,如将67按倒序排列称76等。

4. 发现数字的有趣性师生互动(1)教师提供数字游戏,如骰子游戏、计数器游戏等,引导学生进行数字游戏的探索和实践。

(2)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数字的意义探究,如“什么是重要的数字?”,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索兴趣。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1)

标题: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 (1)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数学,乐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

2. 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3. 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2.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尺子、测量工具、教学课件。

2. 学具:每人一把尺子、测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故事、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a. 通过观察、触摸,让学生感受1厘米和1米的长度。

b. 引导学生了解厘米和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身高、桌子长度等。

c. 讲解厘米和米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

(2)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a. 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b. 学生分组练习,互相测量并记录长度。

c.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3)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a. 讲解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

b.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换算规律。

c. 教师举例说明,巩固换算方法。

3. 巩固练习设计各种测量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4. 总结延伸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长度单位的知识。

六、课后作业1. 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练习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 思考: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长度单位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七、板书设计1. 长度单位:厘米、米2. 测量方法:使用尺子3. 换算关系:1米=100厘米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学会了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乘法的初步认识北京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乘法的初步认识北京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乘法的初步认识北京版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乘法的初步认识北京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材是北京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2章第1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乘法的初步认识。

在这一节课中,学生会了解到乘法的基本概念,以及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乘法的基本概念,掌握乘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概念,掌握乘法的运算方法。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将乘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PPT、黑板、粉笔、计算器等教具,以及练习本、笔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故事,故事中,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有2个苹果,他们一起分享了这些苹果,那么他们一共分享了多少个苹果呢?2. 讲解乘法概念:我通过PPT展示了乘法的定义,解释了乘法就是重复加法的过程。

例如,3乘以2,就是3加3加3,也就是3个2相加。

3. 例题讲解:我给学生讲解了一个例题,例题中,小明的苹果有3个,小华的苹果有2个,他们一共分享了多少个苹果?我引导学生用乘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4. 随堂练习:我给学生出了几道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我们一起核对答案。

5. 乘法口诀:我教学生乘法口诀,让他们背诵乘法口诀,以帮助他们记忆乘法的结果。

6. 乘法表:我让学生练习填写乘法表,以加深他们对乘法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乘法的定义,以及乘法口诀和乘法表,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题:小明的苹果有4个,小华的苹果有3个,他们一共分享了多少个苹果?要求学生用乘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乘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需要加强练习,以提高他们的乘法运算能力。

在课后,我可以让学生们多做一些乘法的练习题,以巩固他们的乘法知识。

二年级数学北师大版教案(精选24篇)

二年级数学北师大版教案(精选24篇)

二年级数学北师大版教案(精选24篇)二年级数学北师大版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页、第7页。

教学目标:1、能根据具体情况呵呵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2、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关系,能根据情境图写出乘法算式。

3、熟记乘法算式中的各个部分的名称,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4、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推和迁移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重点: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亲爱的同学们,你还记得吗?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一起走进了《儿童乐园》,认识了乘法,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研究乘法,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复习旧知1、读一读。

(1)2×3=6 3×2=6(2)5×4=20 4×5=20(3)3×7=21 7×3=212、说出乘法算式。

(1)6个8相加:6×8或8×6(2)9个2相加:9×2或2×9。

(3)3个5相加:3×5或5×3。

3、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加法:7+7+7+7+7=35(个)乘法:7×5=35(个)或5×7=35(个)三、学习新知师:同学们,你玩过积木吗?玩积木是一种有趣的智力游戏,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

把你看到的说一说。

生1:五颜六色的积木真漂亮!生2:一排排的积木真整齐!生3:我看到一共有5排积木,每一排都有7块。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么多的积木,到底有多少块呢?(老师听到有的同学已经开始数了:1、2、3、4、5……,一直数到了35。

原来,这些积木有35块。

可是,这样一块一块地数太慢了。

你能想出一个好办法,让我们又快又对地数出积木的块数吗?咱们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数的吧!有的小朋友在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积木并不是随意摆放的,它们的摆放是有规律的,横着看,每排积木的块数都是7,就可以7块7块地数,有这样的5排,数5次就可以了。

北京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编版)

北京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编版)

北京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北京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京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知旋转教学过程:一、体会感受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

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教学反思: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教学内容:单元综合练习教学目标:1、整理和练习图形和变换,巩固平移和旋转的表象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画平移的后的图形教学过程一、数平移距离1、观察4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样数平移的距离。

2、动手涂颜色。

3、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样找到那条船的。

二、画平移后的图形。

1、先让学生给43页第二题的四个点标上记号。

北京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

北京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

北京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北京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1教学目标:1、结合调查班里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进一步获得统计活动的经验。

2、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对不确定现象进行简单的推测。

3、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以及分析、比较和推理的`能力。

在统计过程中渗透概率的思想。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难点:1、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2、体验调查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小黑板、学具卡片教学理念:统计与概率以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为主,从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出发,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统计素养。

了解并能叙述所呈现的数字与图表的意义,也能运用统计表能够相互沟通和交流。

我从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到自主参与统计,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数据调查,体验调查方法的多样化,从中获得统计数据的经验,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和做出猜测,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和必要性。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播放《生日歌》。

师:同学们这是一首什么歌曲呀生:这是《生日歌》。

师:这是我们在过生日的时候最喜欢听的一首歌。

那同学们还记得你的生日吗快来说说。

生自由发言,师追问最后一名同学:“那你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个季节么(8月6日)”生:我的生日在秋季。

师:他说他的生日在秋季看起来同学们对一年四季月份的划分还不是很清楚,为了帮大家区分四季,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首儿歌:出示儿歌二、四、五月春天来,燕子含泥柳条摆。

六、七、八月夏天到,绿树成荫叶儿茂。

九、十、十一秋天来,农民丰收乐开怀。

十二、一、二冬天到,树儿树儿戴雪帽。

师:边齐读儿歌,看谁能又快又准地记住哪几个月是春、夏、秋、冬季。

师:通过刚才读儿歌,你知道了什么生:我知道了二、四、五月是春季;六、七、八月是夏季;九、十、十一月是秋季;十二、一、二月是冬季。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思考,刚才发言的同学现在知道自己的生日在哪个季节了吧!那其他同学知道自己生日的月份在哪个季节了么生:知道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一、教学目标1.掌握数小于10的加法口诀。

2.通过数小于10的加法口诀进行数学计算。

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简单加法计算。

二、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2.教具:小学生数学练习册、黑板、粉笔、计数器等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新知:•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数小于5的加法口诀。

•引导学生思考,数小于10的加法口诀应该如何推导。

2. 学习新知通过让学生观察数表并口诵乘法口诀,来学习数小于10的加法口诀。

1.将数表贴于黑板上。

2.请学生跟随教师顺序读出每一行的数。

3.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出数小于10的加法口诀。

0 1 2 3 4 5 6 7 8 90 0 1 2 3 4 5 6 7 8 91 123456789 102 23456789 10 113 3456789 10 11 124 456789 10 11 12 135 56789 10 11 12 13 146 6789 10 11 12 13 14 157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8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9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3. 练习运算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加法口诀练习。

1.在黑板上出题,并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计算。

2.请学生向全班报答案,并统计正确答案的组数。

4. 拓展应用在生活中,加法计算有很多应用场景。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让学生了解加法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加法计算问题,如购买商品时的价格计算、日常生活的时间计算等,让学生思考并解答。

2.引导学生思考,加法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应用所学的加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数小于10的加法口诀,并能够运用口诀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通过实际生活问题的应用,学生们也明白了加法计算的重要性。

【北京市】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带反思

【北京市】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带反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二年级魏碧兰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a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北京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

北京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

北京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你知道怎么写北京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吗?通过回答与“可爱的小青蛙”有关的三个问题,掌握已学过的口诀,进一步熟悉3的乘法口诀。

一起看看北京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查阅!北京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 通过回答与“可爱的小青蛙”有关的三个问题,掌握已学过的口诀,进一步熟悉3的乘法口诀。

2. 能利用口诀正确、熟练地计算。

3. 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准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学会看图提出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故事导入)池塘里有一群可爱的小蝌蚪,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想快快长大,它们每天都学习文化知识,希望早点找到妈妈,回到妈妈的身边……二、利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一群小蝌蚪离开妈妈太久了,心里非常想念自己的妈妈,它们在池塘里四处寻找,可是忘记了妈妈的模样,怎么也找不到。

请小朋友帮忙把小蝌蚪送回妈妈的身边,好吗?1. 连一连汇报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你们真了不起,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青蛙妈妈带着小蝌蚪在岸边向我们招手,表示谢意呢!2. 比一比(渗透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德育教育)(1) 谈话:请观察教材中的图,两只青蛙要过河,他们要比一比谁先到达对岸。

同桌之间各代表一只青蛙比一比。

(同桌之间互相比赛,优胜者得到一个学习小五星,汇报结果,说出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2) 学生做,教师巡视(3) 汇报订正3. 算一算(1)读题:每只青蛙吃9只害虫,3只青蛙吃几只害虫?(2)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3)汇报订正进行环保教育: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三、提高练习1. 完成第1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 把口诀补充完整。

二三( ) 三九( ) 五八( ) ( )八二十四( )五一十( )七三十五( )七二十一二( )十六3. 想一想,填一填,能填几个就填几个。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解决问题 北京版 (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解决问题 北京版 (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北京版 (1)一、教材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明白问题解决的正确思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并能够熟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教学内容分析1.问题的定义:引导学生明确问题的表述和解决目标,梳理相关条件和信息;2.问题的分析:从问题的内涵、外延、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究,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法;3.问题的解答:根据问题的求解目标、信息条件和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答问题;4.问题的检验:通过实际的计算或验证,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检验和总结。

四、教学步骤1.第一步:导入新课,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

2.第二步: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解决问题,并引入问题解决的步骤和方法。

3.第三步: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带领学生梳理例题的解决过程和思路,并对重要概念进行解释。

4.第四步:让学生自主完成几道简单的问题解答,巩固所学知识,然后集体讨论和总结答案。

5.第五步: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熟练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教学工具准备1.教师教案2.学生教材和作业3.小黑板或白板4.教具:定制的数学问题卡片等六、教学反思与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让学生了解了解决问题的过程,明白问题解决的正确思路。

这样的教学方式营造了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下节课将进一步扩展问题解决的知识点,并加强实际问题的应用。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有趣的数 北京版 (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有趣的数 北京版 (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趣的数北京版 (1)教学目标1.能够读出1-100内的数,了解数的构成。

2.能够用1-100里的数字编排出不同的组合。

3.了解基本的数学运算:加法、减法。

教学重点1.让学生发现数字中的规律性。

2.培养学生对数字组合和排列的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数字组合的含义。

2.如何提高学生对数字的认知和掌握的程度。

教学准备1.听觉教具:数字发音带。

2.视觉教具:数字卡片、橡皮泥、方块、盘子等材料。

3.教材:《有趣的数》北京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导入1.让学生听一遍数字发音带,熟悉数字音节和数字的读音。

2.展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认真观察,并快速说出数字。

呈现1.展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说出卡片上的数字,同时引导学生找出卡片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的数字具有相同的个位数和十位数,但是数字的顺序可以变化。

3.让学生自己组合数字卡片,比较组合数字的方法和组合形式。

探究1.提出问题:如果你有五个数字卡片,你可以摆出多少不同的数字呢?2.让学生想想有哪些数字可以组成个位数,然后再看看哪些数字可以组成十位数,最后把两个数字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数字。

3.引导学生利用橡皮泥、方块、盘子等材料,把数字可视化,更好地理解组合数字。

延伸1.提供数字的加减法例子,让学生思考和计算正确的答案。

2.引导学生在计算加减法过程中,多彩的数字和组合数字可以提供更多的计算思路和方法。

教学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数字组合和排列有了基本的认知和掌握能力,并能基本理解加减法的计算方式和思路。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引导和梳理,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计算思维的锻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第三册数学教案认识厘米和米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初步学习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厘米,了解1厘米的实际长度,感知1厘米大约有多长。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厘米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直尺铅笔书本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二、新授:(一)量一量:量数学书的一条边,那我们怎么办呢?(用尺子量)(二)初步认识“厘米”:1、认识尺子学生说说你都认识尺子上的什么?教师对学生不认识的加以讲解,引出长度单位:厘米2、用手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2厘米、3厘米、8厘米的长度。

3、在尺子上比一比,你手指的哪部分大约宽是1厘米。

(小组同学互相量一量)4、说一说:请你估计一下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5、1cm是1厘米(三)测量物体长度(小组):1、任意拿出一根铅笔,你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小组同学互相估计一下)2、用自己的尺子量一量铅笔的实际长度,并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小组同学一起操作)3、想一想:你在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测量?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三、巩固新知:(一)填一填:(二)量一量,填一填:量自己手掌的宽,一叉的长,一只臂的长。

(小组合作完成)(三)估测:请你想办法估计一下你的数学练习册的长和宽。

你用什么办法估计的?(选择我们身上的测量工具)说说,请你再实际测量一下,看看他们之间的误差。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课间量自己的课桌椅的长宽高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介绍日常生活与学校生活中需要用到米的实际例子,介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引导学生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使学生建立米与厘米的百进制关系。

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米与厘米的百进制关系。

能够说出由几米变成几百厘米,或者几百厘米变成几米的道理。

教具学具准备:米尺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用直尺量黑板的长度二、导入:你有什么感受?那怎么办?引出米尺三、新授:(一)出示教具(米尺)。

(二)知道米用m表示。

(三)拿出米尺,实际操作:伸开自己的双臂,量一量到什么地方是一米,从脚到身体的什么地方是一米(小组同学一起量一量)(四)用直尺量一量米尺有多少厘米或数一数学具米尺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百进制关系:1m(米)=100cm(厘米)那么2m、3m、4m……呢?都等于多少cm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五)出示教具,向学生介绍几种常用的长度度量工具。

说说你认识的测量工具(六)用卷尺或学具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课桌椅的高,窗台的长度等大约有多长?(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一下应该怎样量,量时应该注意些什么,然后再实际量一量)三、巩固新知:(一)在()里填上厘米或米。

(结合生活实际填一填)(二)量一量:说说你测量的方法(三)动脑筋:我们4个人正好围一棵树一圈,这棵树的一圈大约有几米?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的想法四、作业:回去测量你家中的物品,到什么地方长度是1米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反思: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寻找身边的1米,切实的感受到了1米的长度,同时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知道了自己的身高到什么地方是1米,学生能够以此为标准试着去估计,估计和实际测量同步进行,使学生的学习知识更加巩固第三课时教学要求:1、认识线段。

知道线段的特点。

2、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

3、培养学生认真作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

教学难点: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具准备:每人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探索学习(一)出示主题图:这是一条线段,谁能说说你看到的线段是什么样的?学生观察说一说(二)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这条线段长多少厘米?测量线段长度时,要注意什么?(三)你会画一条线段吗?1、让学生动手在练习本上画线段。

2、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3、评判学生所画的线段,让学生说说谁画的好,好在哪?是怎样画的?4、能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吗?学生试画,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的?5、小结:画线段时,要注意从“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就画到几厘米的地方就可以了。

二、巩固练习:量一量:( )厘米 ( )厘米 ( )厘米课后反思:学生对于线段的理解个别学生还不是很到位,有的学生对于当线段斜着放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去判断,也就是学生对于线段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解,在练习课上教师要加强训练与指导。

练习课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掌握1米=100厘米。

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教学重点: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练习课。

看谁在练习中最认真。

二、课堂练习:(一)在()里填上厘米或米。

手电筒长10()。

地板砖边长50()。

教室的门高()。

补充:教室中的物体的长度(二)量一量。

书上:实际:自己拳头的一周长()厘米。

自己的身高()厘米。

自己的脚长()厘米。

比一比:1、比较自己拳头的一周长和自己的脚长,你有什么发现?2、比较自己的脚长和自己的身高,你又有什么发现?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三)画一画。

1、画一条比8厘米短5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四)填一填。

7m+4m=()m 1m-80cm=()cm13cm-6cm=()cm 25cm+75cm=()m计算:(五)先量一量你的头围,再做个头饰。

(六)估测我们教室内、外的物品,然后实际测量(临时加的内容)表内乘法和除法(一)新课标所体现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情境中捕捉有用的数学信息,还应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建立“倍”的概念,紧密联系除法的意义进行数量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2~5乘法口诀,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2~5的乘法口诀,使学生正确熟记2~5的乘法口诀,能用口诀正确的计算。

在计算中,体会编制口诀的必要性。

在解决问题中,学生初步了解乘法含义,体会乘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学生初步了解乘法和除法的互逆关系,较熟练地运用口诀求商。

运用所学乘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熟记2~5的乘法口诀,以及用2~5的乘法口诀正确求积、求商。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解答用乘法和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乘法的含义。

体会乘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知道求相同加数的和可用乘法计算。

教学重点:知道求相同加数的和可用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了解乘法的含义,体会乘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具:实物投影、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公园玩,(实物投影,主题图)二、进入情景,感悟数学(一)你看到了什么?(二)提数学问题,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板书学生的算式:加法算式(个别学生会说乘法)(三)学生对算式进行分类,说理由。

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你式怎么想的,说出你的想法三、新授:(一)出示例题:有4条船,每条船上有5人,划船的一共有多少人?(看图列出加法算式)(二)像这样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还可以用乘法计算,自己尝试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5+5+5+5学生汇报,学情预测:5×5 4×5 5×4 5×5×5x5师:这么多乘法算式,哪一个对?听老师怎样说。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怎样改写成乘法算式。

(1)看,相同加数是几。

5(2)数,有几个相同加数。

4个5(3)乘,把相同加数和它的个数相乘。

(关键)4×5或5×4问:4是什么?5是什么?4个5相加等于20也可以写成5×4=20或4×5=204 × 5∶乘号5×4读作:5乘4;4×5读作:4乘5;(三)学生独立改写试一试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仔细的小朋友要注意观察。

四、练习:(一)判断能否用乘法计算,能的改成乘法算式。

5+5+5+5+5+5 6+8+2 100个5相加 2+2+2+27+8+10 a+a+a+a+a+a(二)自己写一个能变成乘法算式的加法算式,同桌互相交换,变成乘法算式。

(三)开放题:6+6+6+5写一个含乘法算式的式子。

答案可以是:6×3+5 6×4—1 5×4+3五、回家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有乘法。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资源进行教学,学生学的饶有兴趣,而且学的效果很好,学生对于几个几理解的非常好,出色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明确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通过观察感知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观察角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准备题:请你把下面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4+4+4=12 5+5+5+5=20 6+6+6=18 3+2+2+2=9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二、新授:(一)出示主题图:书包(实物投影):(观察画面,说说图意,小组交流)(二)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书包怎么计算?说说你的想法你发现了什么?(注:3个6的和与6个3的和相同,都可以用下面的乘法算式表示)即:6 × 3 = 18或3 × 6 = 18∶∶因数因数积(三)总结:乘法算式与与加法算式那个简便三、练一练:(一)做一做书上17页的练习题。

(集体订正)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做?(注意对个别学生的指导)(二)补充练习课件四、课后小结: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己谈体会,说出自己的真实的想法。

课后反思:个别学生在几个几列式计算的时候还是用加法,不能够很快的想到用减法计算,学生对于乘法的应用还是不很主动,教师还要加以引导。

第三课时练习一教学目标:功固对乘法的认识;通过看图交流自己的想法,巩固新知;鼓励学生积极动脑。

教学重点:巩固对乘法的认识和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通过看图编乘法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实物投影出示:每堆有()个橘子,有这样的()堆,一共有多少个橘子?加法算式:乘法算式:(观察图,小组交流,个别填空)二、一共有多少个脸谱?(独立完成后订正)加法算式:减法算式:(明确横看竖看都行,4个6和6个4相同,可用同样的两个乘法算式表示)三、一个杯子7元,买4个杯子要用多少元?这是()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