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3节绝对值1
初中数学教材目录
六年级上册第一章数的整除第1节整数和整除整数和整除的意义因数和倍数能被2,5整除的数第2节分解素因数素数、合数与分解素因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拓展求三个整数的最小公倍数第二章分数第1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与除法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大小比较第2节分数的运算分数的加减法分数的乘法分数的除法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拓展无限循环小数与分数的互化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分数运算的应用第三章比和比例第1节比和比例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比例第2节百分比百分比的意义百分比的应用等可能事件第四章圆和扇形第1节圆的周长和弧长圆的周长弧长第2节圆和扇形的面积圆的面积扇形的面积六年级下册第五章有理数第1节有理数有理数的意义数轴绝对值第2节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减法有理数的乘法有理数的除法有理数的乘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计数法第六章一次方程组和一次不等式组第1节方程与方程的解列方程方程的解第2节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第3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不等式及其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4节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第七章线段与角的画法第1节线段的相等与和、差、倍线段的大小比较画线段的和、差、倍第2节角角的概念与表示角的大小比较、画相等的角画角的和、差、倍余角、补角第八章长方体的再认识第1节长方体的元素第2节长方体直观图的画法第3节长方体的棱与棱位置关系的认识第4节长方体中棱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认识第5节长方体中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认识七年级上册第九章整式第1节整式的概念字母表示数代数式代数式的值整式第2节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整式的加减第3节整式的乘法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整式的乘法第4节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第5节因式分解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第6节整式的除法同底数幂的除法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第十章分式第1节分式分式的意义分式的基本性质第2节分式的运算分式的乘除分式的加减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整数指数幂及其运算第十一章图形的运动第1节图形的运动图形的平移第2节图形的旋转旋转旋转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中心对称第3节图形的翻折翻折与轴对称图形轴对称七年级下册第十二章实数第1节实数的概念实数的概念第2节数的开方平方根和开平方立方根和开立方n次方第3节实数的运算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实数的运算第4节分数指数幂分数指数幂第十三章相交线平行线第1节相交线邻补角、对顶角垂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第2节平行线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第十四章三角形第1节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与性质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三角形的内角和第2节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3节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边三角形第十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1节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第2节直角坐标平面内点的运动直角坐标平面内的运动八年级上册第十六章二次根式第1节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和同类二次根式第2节二次根式的运算二次根式的运算第十七章一元二次方程第1节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第2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第3节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十八章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第1节正比例函数函数的概念正比例函数第2节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第3节函数的表示法函数的表示法第十九章几何证明第1节几何证明命题和证明证明举例第2节线段的垂直平分与角的平分线逆命题和逆定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轨迹第3节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两点的距离公式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一次函数第1节一次函数的概念一次函数的概念第2节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次函数的图像一次函数的性质第3节一次函数的应用一次函数的应用第二十一章代数方程第1节整式方程一元整式方程特殊的高次方程的解法第2节分式方程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第3节无理方程无理方程第4节二元二次方程组二元二次方程和方程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第5节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第二十二章四边形第1节多边形多边形第2节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第3节梯形梯形等腰梯形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第4节平面向量及其加减运算平面向量平面向量的加法平面向量的减法第二十三章概率初步第1节事件及其发生的可能性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第2节事件的概率事件的概率概率计算举例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相似三角形第1节相似形放缩与相似形第2节比例线段比例线段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第3节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第4节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第二十五章锐角的三角比第1节锐角的三角比锐角的三角比的意义求锐角的三角比的值第2节解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第1节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的概念第2节二次函数的图像特殊二次函数的图像二次函数y=a(x+m)2+k的图像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七章圆与多边形第1节圆的基本性质圆的确定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垂径定理第2节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第3节正多边形与圆正多边形与圆第二十八章统计初步第1节统计的意义数据整理与表示统计的意义第2节基本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量表示一组数据波动程度的量表示一组数据分布的量统计实习九年级拓展第一章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第1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第2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第二章直线与圆第1节圆的切线圆的切线第2节与圆有关的角及线段与圆有关的角与圆有关的线段第3节圆内接四边形圆内接四边形。
初中数学绝对值教案
初中数学绝对值教案初中数学绝对值教案一一、教材内容北师大201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绝对值”。
二、设计思路1、设计理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学中,有关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概念教学精心设置问题串,由浅入深,提出一系列有思维层次或不同理解深度的问题,力图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教学过程中适时向学生提供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的主动式学习活动。
让学生经历归纳、概括绝对值的若干性质,提炼上述活动中对绝对值代数解释的理解和应用,并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语言及数学符号去表示。
2、教材内容分析(1)教材内容:这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为理解相反数、绝对值两个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掌握绝对值的相关性质,并能用符号语言来表示即讨论︱a︱与a之间的关系;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2)教材地位:本节紧承前一节《数轴》的内容,首先从数字特征角度总结出相反数的概念,然后又借助数轴,从几何角度理解相反数的意义,同时自然从几何的角度引入绝对值的概念,然后又进行了代数解释。
理解并掌握绝对值的概念是有理数大小比较和有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所以又自然过渡到下节课的《有理数的加法》中去。
思维及教学活动连接紧密,使前后形成整体,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3、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在前面一节课中,学生已经理解了有理数的意义,并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初步获得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初步体验解决方法的多样性,初步发展了创新意识。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探究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从数学活动中积累数学经验的过程;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人教版新版教材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教学目标
新版教材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用正 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 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 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会比 较有理数的大小.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 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有理数 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 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4.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及简单的混 合运算(以三步为主).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 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 念.
1、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在理解同类项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合并同类项。 3、掌握去括号法则,通过去括号对整式进行化简。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了解一元一 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2.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使方程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 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4.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 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5.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 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新版教材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教学目标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课程内容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 1.2.1 有理数 1.2.2 数轴 1.2.3 相反数 1.2.4 绝对值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3.1 有理数的加法 1.3.2 有理数的减法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4.1 有理数的乘法 1.4.2 有理数的除法 1.5 有理数的乘方 1.5.1 乘方 1.5.2 科学记数法 1.5.3 近似数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2.2 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3.1.1 一元一次方程 3.1.2 等式的性质 3.2~3.3 解一元一次方程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4.1 几何图形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4.1.2 点、线、面、体 4.2 直线、射线、线段 4.3 角 4.3.1 角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 4.3.3 余角和补角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2.4《绝对值》说课稿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2.4《绝对值》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绝对值》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第四个小节的内容。
绝对值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表示一个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这个概念在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它不仅涉及到实数的概念,还与代数、几何等多个数学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后续的学习中,绝对值的概念会不断出现,因此,让学生深刻理解绝对值的意义和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数基础,对于数轴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抽象的概念的理解还相对较弱,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际操作来帮助理解。
同时,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绝对值的定义,掌握绝对值的性质,能够运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绝对值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绝对值的定义和性质。
2.教学难点:绝对值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板书,以实例和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绝对值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绝对值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通过实例来体验绝对值的概念。
3.课堂讲解:通过讲解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绝对值的性质,能够运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
4.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绝对值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的内容。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绝对值的概念和性质。
2024-2025学年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同步讲练第04讲绝对值(原卷版)
第04讲 绝对值知识点01 绝对值的定义与求法1. 绝对值的定义: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到 的距离就是数a 的绝对值。
数a 的绝对值记作 ,读作 。
2. 绝对值的求法:(1)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 ,0的绝对值是 。
1.﹣的绝对值是()A.B.C.D.【即学即练2】2.数轴上有A、B、C、D四个点,其中绝对值等于2的点是()A.点A B.点B C.点C D.点D【即学即练3】3.已知a=﹣2,b=1,则|a|+|﹣b|的值为()A.3B.1C.0D.﹣1知识点02 绝对值的性质1.绝对值的非负性:由定义可知,绝对值表示到原点的距离,所以不能为。
所以绝对值是一个,所以绝对值具有。
即若|a| 0。
几个非负数的和等于0,这几个非负数一定分别等于0。
即:若|a|+|b|+...+|m|=0,则一定有。
题型考点:根据绝对值的非负性求值。
【即学即练1】4.已知|x﹣2|+|y﹣1|=0,则x﹣y的相反数为()A.﹣1B.1C.3D.﹣3【即学即练2】5.若|a|+|b|=0,则a与b的大小关系是()A.a=b=0B.a与b互为倒数C.a与b异号D.a与b不相等知识点03 绝对值与数轴1.绝对值与数轴:在数轴上,一个数离原点越近,绝对值就,一个数离原点越远,绝对值。
题型考点:根据绝对值与数轴进行求解判断。
6.一个数的绝对值越小,则该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离原点越 .【即学即练2】7.如图,四个有理数m ,n ,p ,q 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为M ,N ,P ,Q ,若n +q =0,则m ,n ,p ,q 四个有理数中,绝对值最小的一个是( )A .pB .qC .mD .n知识点04 绝对值与相反数1. 绝对值与相反数:①数轴上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原点的两侧,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所以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他们的绝对值 。
即若a 与b 互为相反数,则|a | |b |。
(人教版)初中数学各章节详细知识点
各章节详细知识点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1.正数与负数的概念2.正数与负数的实际意义3.有理数的概念4.数轴的概念5.相反数的概念6.绝对值的概念7.有理数的大小比较8.有理数的加法法则9.有理数的减法法则10.有理数的乘法法则11.有理数的运算律12.有理数的除法法则1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14.有理数的乘方相关概念(乘方、幂、底数、指数)15.有理数的乘方法则16.科学记数法17.近似数(有效数字)第二章《整式的加减》1.单项式及其相关概念(单项式、系数、次数)2.多项式及其相关概念(多项式、项、常数项、次数)3.整式4.同类项的概念5.合并同类项的法则6.去括号法则7.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1.方程的概念2.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3.方程的解4.等式的性质5.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6.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问题(和差倍分问题、数字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劳动力调配问题、增长率问题、商品利润问题)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1.几何图形的概念2.立体图形的概念3.平面图形的概念4.立体图形的三视图5.立体图形的展开图6.点、线、面、体的概念7.直线的相关概念(直线、相交线、交点)8.两点确定一条直线9.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10.线段的中点1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12.两点之间的距离13.角及其相关概念14.角平分线15.余角的概念16.补角的概念17.余角(补角)的性质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相交线的相关概念(邻补角、对顶角)2.对顶角的性质3.垂线的相关概念(垂直、垂线、垂足)4.过一点画垂线5.垂线段最短6.点到直线的距离7.“三线八角”的相关概念8.平行的概念9.平行公理10.平行线的判定11.平行线的性质12.命题及其相关概念(命题、真命题、假命题)13.定理的概念14.平移的概念15.平移的性质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1.有序实数对的概念2.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相关概念(平面直角坐标系、横轴、纵轴、原点、坐标、象限)3.特殊点坐标(象限符号、坐标轴上点的特征、坐标轴角平分线上点的特征、对称点坐标特征、平行于坐标轴的点的特征)4.直角坐标系的实际应用5.平移的坐标特征第七章《三角形》1.三角形的概念2.三角形的分类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4.三角形的“三线”(高线、中线、角平分线)5.三角形的稳定性6.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7.三角形的外角8.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定理9.多边形及其相关概念(多边形、对角线、正多边形)10.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11.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3.解二元一次方程(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4.二元一次方程的应用5.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6.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不等式的概念2.不等式的解3.解集4.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5.不等式的性质6.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7.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8.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9.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收集数据(问卷)2.整理数据(表格)3.描述数据(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4.抽样调查的概念5.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6.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7.直方图及其相关概念(直方图、组距、频数)8.画直方图的步骤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1.全等形的概念2.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5.角平分线的性质6.角平分线的判定第十二章《轴对称》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2.关于直线对称的相关概念3.轴对称的性质4.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5.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6.作轴对称图形7.关于坐标轴对称点的特征8.等腰三角形的概念9.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0.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1.等边三角形的概念1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1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第十三章《实数》1.算术平方根的概念2.平方根的概念3.平方根的性质4.立方根的概念5.立方根的性质6.实数的概念7.实数的分类8.实数的相反数、绝对值9.实数与数轴的关系第十四章《一次函数》1.变量与常量2.函数与自变量3.函数的图像4.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5.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6.一次函数的解析式7.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8.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9.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关系10.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1.同底数的幂的乘法公式2.幂的乘方公式3.积的乘方公式整式的乘法法则4.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乘法法则5.多项式相乘的乘法法则6.平方差公式7.完全平方公式8.添括号法则9.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10.单项式除单项式的法则1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12.因式分解的概念13.因式分解的方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分式》1.分式的概念2.分式的基本性质3.约分与通分4.最简分式5.分式乘除的法则6.分式加减的法则7.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8.分式方程的概念9.分式方程的解法10.分式方程的应用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第十八章《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第十九章《四边形》1.平行四边形的概念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4.两条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5.矩形的概念6.矩形的判定7.矩形的性质8.菱形的概念9.菱形的性质10.菱形的判定11.正方形的概念12.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13.梯形概念14.梯形的分类15.等腰梯形的性质16.等腰绞刑的判定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1.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2.中位数3.众数4.方差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1.二次根式的概念2.二次根式的两个重要公式3.代数式的概念4.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5.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6.最简二次根式7.二次根式的加减法法则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方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因式分解法)4.根的判别式5.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6.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面积问题、连续增长问题)第二十三章《旋转》1.旋转的相关概念(旋转、旋转中心、旋转角)2.旋转的性质3.中心对称的相关概念(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对称点)4.中心对称的性质5.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6.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第二十四章《圆》1.圆的相关概念(圆的两种定义、圆心、半径、弦、直径、圆弧、优弧、劣弧、半圆、等圆、等弧)2.垂径定理及其推论3.弧、弦、圆心角、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定理4.圆周角的概念5.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6.圆内接多边形的概念7.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8.点与圆的位置关系9.三点确定一个圆10.三角形的外接圆及外心1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关概念12.切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13.切线长定理1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关概念15.正多边形与圆的相关概念(正三角形与圆、正方形与圆、正六边形与圆)16.弧长公式及扇形面积公式17.圆锥及圆柱的侧面积及表面积第二十五章《概率》1.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的概念2.随机事件的性质3.概率的概念4.概率的计算公式5.用列表法、树形图计算概率6.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初中数学_绝对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第3节绝对值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第3节内容。
二、教学目标:1.借助数轴,理解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概念2.知道|a|的含义以及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
3.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4.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绝对值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绝对值的概念;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四、教具、学具: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练习本、直尺、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回顾。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第三环节:合作交流,探索新知;第四环节:总结反思,知识内化;第五环节:当堂检测,及时反馈;第六环节:挑战自我(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回顾。
问题1:什么是数轴?学生举手回答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及正反向。
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
问题2:你能利用数轴比较-5与-1的大小吗?通过该练习,既复习了上节课的知识,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铺垫。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数轴、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
所有的有理数都能够在数轴上表示出来,那么数轴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我们怎样表示呢?这个距离取值范围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轴上距离的问题:绝对值(板书)第三环节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探究活动一:探究相反数的概念。
教师课件出示下面情境图:教师提出问题:两只小狗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关系?-3所对应的点与3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发现:3与-3到原点的距离相同,3与-3分别位于原点的两侧,从而得出相反数的定义。
课件出示:在数轴上,若两数所对应的点位于原点两侧,且与原点的距离相同,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特别地,0的相反数是0。
初中数学教材目录人教版北京版
附:人教版初中数学各章详细内容卜z~^_z z—z-z-z-^_z z-^_z z-^_z z-^_z z~^_z z-^_z z-^_z z-^_z z-^_z z-^_z ,z'^_z z-^_z z-^_z z-^_z z-^_z z-^_z z-^_z z_^_z z_^_z z_^_z z_^_z z_^_z z_^_z z_^_z z_^_z z_^_z z_^_z z- 第一章有理数1.1正数和负数阅读与思考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2.2有理数3.3有理数的加减法实验与探究填幻方阅读与思考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4.4有理数的乘除法观察与思考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5.5有理数的乘方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1第二章整式的加减2.1 整式阅读与思考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6.2整式的加减信息技术应用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2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7.1从算式到方程阅读与思考“方程”史话3. 2 ― 一元一次方程(一)一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实验与探究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3. 3 ― 一元一次方程(二)一一去括号与去分母3. 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3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4. 1多姿多彩的图形阅读与思考几何学的起源4. 2直线、射线、线段阅读与思考长度的测量4. 3角4.4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4部分中英文词汇索引z-^.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 1 相交线?6.2平行线?7.3平行线的性质?8.4平移?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5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9.1平面直角坐标系?6.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6第七章三角形?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7.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10.4课题学习镶嵌?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7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0.1元一次方程组?11.2消元?8.3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8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9. 1 不等式?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9. 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2.4课题学习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1)?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9第十章实数?13.1 平方根?14.2立方根?10.3实数?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10部分中英文词汇索引第十一章一次函数?11.1变量与函数?信息技术应用用计算机画函数图象?15.2 一次函数?阅读与思考科学家如何测算地球的年龄?11.3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11第十二章数据的描述?12.1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16.2用图表描述数据?信息技术应用利用计算机画统计图?阅读与思考作者可能是谁?12.3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12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13.1 全等三角形?13.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阅读与思考为什么要证明?13.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13第十四章轴对称?14.1 轴对称?15.2轴对称变换?信息技术应用探索轴对称的性质?16.3等腰三角形?实验与探究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14第十五章整式?17.1 整式的加减?18.2整式的乘法?19.3乘法公式?阅读与思考杨辉三角?20.4整式的除法?15.5因式分解?观察与猜想x2+(p+q)x+pq型式子的因式分解?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15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分式?16.1 分式?17.1分式的运算?阅读与思考容器中的水能倒完吗?18.1分式方程?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16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19.1反比例函数?20.1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阅读与思考生活中的反比例关系?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17第十八章勾股定理?21.1勾股定理?22.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18 第十九章四边形?23.1平行四边形?24.1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实验与探究巧拼正方形?25.1梯形?观察与猜想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特殊四边形?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19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26.1数据的代表?27.2数据的波动?信息技术应用用计算机求几种统计量?阅读与思考数据波动的几种度量?20.3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20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21. 1 二次根式?22.2二次根式乘除?阅读与思考海伦——秦九韶公式?小结?复习题21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23. 1 一元二次方程?24.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阅读与思考黄金分割数?25.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观察与猜想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22第二十三章旋转?26.1图形的旋转?27. 2 中心对称?信息技术应用探索旋转的性质?23.3课题学习图案设计?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23第二十四章圆?24. 1 圆?24.2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28.3正多边形和圆?阅读与思考圆周率冗?24.4弧长和扇形面积?实验与研究设计跑道?小结?复习题24 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25. 1 概率?25.2用列举法求概率?阅读与思考概率与中奖?29.3利用频率估计概率?阅读与思考布丰投针实验?25.4课题学习键盘上字母的排列规律?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25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26. 1 二次函数?实验与探究推测植物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26.2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信息技术应用探索二次函数的性质?30.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26第二十四章相似?31.1图形的相似?32.2相似三角形?观察与猜想奇妙的分形图形?33.3位似?信息技术应用探索位似的性质?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27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34.1锐角三角函数?阅读与思考一张古老的三角函数?28.2解直角三角形?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28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29. 1 投影?29.2三视图?阅读与思考视图的产生与应用?35.3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29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1.2我们周围的“数”1.3计算工具的发展1.4科学计算器的使用第二章对数的认识的发展2.1负数的引入2.2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2.3相反数和绝对值2.4有理数的加法2.5有理数的减法2.6有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2.7有理数的乘法2.8有理数的除法2.9有理数的乘方2.10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11有效数字和科学记数法2.12用计算器做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3.1 字母表示数3.2同类项与合并同类项3.3等式与方程3.4等式的基本性质3.5'兀'次方程3.6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第四章简单的几何图形4.1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4.2某些立体图形的展开图4.3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4.4点、线、面、体4.5直线4.6射线4.7线段4.8角及其表示4.9角的分类4.10角的度量4.11 用科学计算器进行角的换算4.12 角平分线4.1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4.14相交线与平行线4.15用计算机绘图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5.1不等式5.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5.3不等式的解集5.4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法5.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法第六章二元一次方程组6.1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仰华6.2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角星6.3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6.4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6.5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第七章整式的运算7.2幕的运算7.3整式的乘法7.4乘法公式7.5整式的除法第八章观察、猜想与证明8.1观察8.2实验8.3归纳8.4类比8.5猜想8.6证明8.7几种简单几何图形及其推理第九章因式分解9.1因式分解9.2提取公因式法9.3运用公式法第十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10.1 总体与样本10.2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0.3数据的表示10.4用计算机绘制统计图10.5平•均数10.6用科学计算器求平均数10.7众数10.8中位数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分式11.1分式11.2分式的基本性质11.3分式的乘除法11.4分式的加减法11.5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第十二章实数和二次根式12.1平方根12.2 立方根12.4无理数与实数12.5二次根式及其性质12.6二次根式的乘除法12.7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第十三章三角形13.1三角形13.2三角形的性质13.3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13.4全等三角形13.5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3.6等腰三角形13.7直角三角形13.8基本作图13.9逆命题、逆定理13.10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13.11勾股定理13.1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第十四章事件与可能性14.1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14.2事件发生的可能性14.3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八年级下册第十五章一次函数,15.1函数15.2函数的表示法15.3函数图象的画法15.4一次函数和它的解析式15.5一次函数的图象15.6一次函数的性质15.7一次函数的应用第十六章四边形,16.1多边形16.2平行四边形和特殊的平行四边.16.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16.4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16.6中心对称图形16.7梯形16.8等腰梯形与直角梯形第十七章一元二次方程,17.1一元二次方程17.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7.3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第十八章方差与频数分布,18.1极差、方差与标准差18.2用计算器计算标准差和方差18.3频数分布表与频数分布图九年级上册第十九章相似形,19.1比例线段19.2黄金分割19.3平行线分三角形两边成比例19.4 相似多边形19.6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9.7应用举例第二十章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20.1二次函数20.2二次函数的图象20.3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20.4二次函数的性质20.5二次函数的一些应用20.6反比例函数20.7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性质和应第二十一章解直角三角形,21.1锐角三角函数21.2锐角的三角函数伯21.3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21.4解直角三角形21.5应用举例第二十二章圆(上),22.1 圆的有关概念22.2过三点的圆22.3圆的对称性22.4圆周角第二十三章概率的求法与应用,23.1求概率的方法23.2概率的简单应用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章圆(下),24.1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4.2圆的切线24.3圆和圆的位置关系24.4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第二十五章图形的变换,25.1平移变换25.2旋转变换25.3轴对称变换25.4 位似变换第二十六章投影、视图与展开图,26.1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26.2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26.3简单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第二十七章探索数学问题的一些方法.27.1探索数学问题的一些方法27.2探索数学问题举例第二十八章数学应用的一般思路,28.1数学应用的一般思路28.2数学应用举例。
(完整版)初中数学教材章节-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一章有理数1、正数和负数2、有理数(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3、有理数的加减法(加法法则、交换律、结合律)4、有理数的乘除(倒数、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5、有理数的乘方(幂、近似数)第二章整式的加减1、整式(单项式、多项式)2、整式的加减(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1、从算式到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等式的性质)2、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3、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去分母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四章几何图形的初步1、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三视图、点线面体)2、直线、射线、线段(相交)3、角(度、分、秒、角的比较与运算、角平分线、余角、补角)4、课题设计-设计制作长方形形状的包装纸盒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相交线(邻补角、对顶角、垂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平行线及其判定(3个判定)3、平行线的性质(3个性质、命题、定理、证明)4、平移第六章实数1、平方根(算术平方根);2、立方根;3、实数(无理数)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1、平面直角坐标系(有序数对、坐标系、原点、横轴、纵轴)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位置、平移)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二元一次方程组2、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4、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第九章不等式1、不等式(解集、不等式的性质3个)2、一元一次不等式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统计调查(全面调查、抽样调查、简单随机抽样)2、直方图(组距、频数);3、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 三角形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三边关系、高、中线、角平分线、重心、稳定性)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内角和、外角)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多边形、内角和、外角和360°)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1、全等三角形(全等形、性质、)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 、SAS 、AAS 、ASA 、HL )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第十三章 轴对称1、轴对称(对称点、垂直平分线、对称轴、垂直平分线的性质)2、画轴对称图形3、等腰三角形(性质、等边三角形、30°的直角三角形)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的问题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1、整式的乘法(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单项式/多项式×单项式/多项式)2、乘法公式(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3、因式分解(分解因式、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第十五章 分式1、分式(分数-分式、性质、约分、最简分式、通分、最简公分母)2、分式的运算(乘除法则、加减法则、整数指数幂)3、分式的方程(检验)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1、二次根式(()的区别与22a a 、代数式)2、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3、二次根式的加减(同类二次根式)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第十八章 平行四边形1、平行四边形(性质、判定、三角形中位线)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直角三角形的中线、菱形、正方形) 第十九章 一次函数1、函数(变量、函数、解析式、图像)2、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待定系数法、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3、课题学习-选择方案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1、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数、中位数、众数)2、数据的波动程度(方差)3、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一次方程1、一元一次方程(定义、根)2、解一元一次方程(配方法、公式法、判别式、因式分解法、根与系数的关系)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1、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二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第二十三章旋转1、图形的旋转2、中心对称(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3、课题学习-图形设计第二十四章圆1、圆的有关性质(圆心、半径、弦、等圆、垂直弦的直径、圆心角、圆周角)2、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3、正多边形和圆4、弧形和扇形面积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1、随机事件与概率2、用列举法求概率3、用频率估计概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1、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二十七章相似1、图形的相似(相似比)2、相似三角形(判定、性质、应用)3、位似(位似图形、位似中心)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1、锐角三角函数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1、投影(平行投影、中心投影、正投影)2、三视图3、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主要包含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的认识初步四个章节的内容. 第一章、有理数知识概念1.有理数:(1)凡能写成)0pq,p(pq≠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2)有理数的分类: ①⎪⎪⎩⎪⎪⎨⎧⎩⎨⎧⎩⎨⎧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②⎪⎪⎩⎪⎪⎨⎧⎩⎨⎧⎪⎩⎪⎨⎧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2)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b互为相反数.4.绝对值:(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2) 绝对值可表示为:⎪⎩⎪⎨⎧<-=>=)0a(a)0a()0a(aa或⎩⎨⎧<-≥=)0a(a)0a(aa;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a≠0,那么a的倒数是a1;若ab=1⇔ a、b互为倒数;若ab=-1⇔ a、b互为负倒数.7. 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1)加法的交换律:a+b=b+a ;(2)加法的结合律:(a+b )+c=a+(b+c ).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 10 有理数乘法法则:(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11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 ;(2)乘法的结合律:(ab )c=a (bc ); (3)乘法的分配律:a (b+c )=ab+ac .1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无意义即0a .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 为正奇数时: (-a)n =-a n 或(a -b)n =-(b-a)n , 当n 为正偶数时: (-a)n =a n 或 (a-b)n =(b-a)n . 14.乘方的定义:(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15.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 ×10n 的形式,其中a 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16.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17.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18.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在实际生活和学习数轴的基础上,理解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所在。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数学 1.2.4 绝对值(第1课时) 优质课件
结论2: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第八页,共二十五页。
探究新知
【思考】字母a表示一个有理数,你知道a的绝对值等于 什么吗?
(1)当a是正数时,|a|=____;a
(2)当a是负数时,|a|=__-a;
(3)当a=0时,|a|=___0 .
绝对值的判断法则:
a (a 0)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数学 1.2.4 绝对值(第1课时) 优质课件
科 目:数学 适用版本:新人教版 适用范围:【教师教学】
人教版 数学 七年级 上册
1.2 有理数
1.2.4 绝对值(第1课时)
第一页,共二十五页。
导入新知
两辆汽车从同一处O出发分别向东、西方向行驶10km,到达A、B两 处.
B 10 O 10
第十八页,共二十五页。
巩固练习
已知|x-6|+|y-3|=0,求 x的y 值.
解:由绝对值的非负性得|x-6| ≥ 0,|y-3| ≥ 0, 所以|x-6| = 0,|y-3| = 0,
x=6, y=3,x 2.
y
第十九页,共二十五页。
连接中考
1.如图,点A所表示的数的绝对值是( A )
A.3 C.13
探究新知
【试一试】利用数轴上点到原点的距离回答:
|5|= 5
|3.5|= 3.5 |-3|= 3 |-4.5|= 4.5
|0|= 0
-3 -4.5
0
5
0 3.5 0
0
01
第六页,共二十五页。
探究新知
知识点 2 绝对值的性质
观察这些表示绝对值的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5|=5
|-10|=10
1.2.4《绝对值》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数学 七年级上册
课堂练习
4. 化简下列各数。
+| -3.5 |,- | + 56 | ,- | -11 | , |+(-15) | , | -(-7) | ,| -(+9) |.
解:3.5,- 5 ,-11,15,7,9
6
【点睛】绝对值里边直接去掉符号,保留正数即可,再根据外边的符号进
行化简。
随堂检测
1. 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
12, - 3 , -7.5 , 0
5
解: | 12 | =12;
|- 3 |= 3
5
5
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 -7.5 | = 7.5;
| 0 | = 0。
0的绝对值是0
随堂检测
2. 填一填:
0
(1)绝对值等于0的数是___;
5.25
(2)绝对值等于5.25的正数是_____;
| -0.5 | =0.5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7
||= 7
4
4
典例解析
(2)如图,数轴上的点A、B、C、D分别表示有理数a、b、c、d这
四个数,绝对值最小的是哪个数?
A
-4
B
-3
-2
-1
C
0
D
1
2
3
分析:一个数的绝对值越小,数轴上表示它的点离原点越近;
反过来,数轴上的点离原点越近,它所表示的数的绝对值越小。
(5) 绝对值等于同一个正数的数有两个,且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
)
新知探究
我们知道,互为相反数的两
个数(除0之外)只有符号不同,
绝对值(一)-课件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21-2022学年)
想一想:
上述各数的绝对值,与原数有什么关系?
| −8|=8, −8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8
| − 3.9| =3.9,− 3.9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3.9 ;
2
2
2
2
|− |= ,− 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11 11
11
11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初中数学
0的绝对值是0
初中数学
小结:
由于有理数分为正数,负数和0 ,结合数轴,我们将求一个
初中数学
例3 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
(1)|5|=| − 5|;(2) − |5|=| − 5|;
解:(1)5的绝对值是5, − 5的绝对值也是5,
所以等式成立;或者说5与− 5是互为相反数,
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所以等式成立。
(2)左边为|5|的相反数,等于− 5,右边是| − 5|,
等于5,所以等式不成立。
;
若|x|=|y|, 则: x = y 或 x = − y.
≥ 0;
(2)若|a|=a 则a
若|a|= − a, 则a ≤ 0.
初中数学
小结:
1.(1)绝对值定义: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
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 a .
-a
初中数学
0
1
a
小结:
(2)求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文字表述:
中小学课程资源
绝对值(第一课时)
年 级:七年级
主讲人:
学
学
科:数学(人教版)
校:
问题引入:
两辆汽车从同一处O出发,分别向东、西方向行驶
10 km,到达A,B两处,它们的行驶路线相同吗?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4绝对值第1课时(人教版七年级上)
7
-2.3的绝对值是2.3,即|-2.3|=2.3; +0.56的绝对值是0.56,即|+0.56|=0.56; -6的绝对值是6,即|-6|=6; +6的绝对值是6 ,即|+6|=6;
的绝对值是 ,即|
|= .
8
例2 求下列各数的值.
A.―3
B.― 1 3
C.1
3
D.3
【解析】选A.︱-3︱=3,-︱-3︱=-3.
15
绝对值
几何意义 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代数意义
(1)如果a>0,那么|a|=a (2)如果a<0,那么|a|=-a (3)如果a=0,那么|a|=0
绝对值的非负性 a 0
16
(√)
(8)若|a|=|b|,则a=b
(×)
(9)若|a|=-a,则a必为负数
(×)
(10)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 √ )
13
2.(鄂尔多斯中考)如果a与1互为相反数,则
︱a︱等于( ).
A.2
B.-2
C.1
D.-1
【解析】选C.1的相反数是-1, ︱-1︱=1.
14
3.(邵阳中考)―|―3|=( )
5
绝对值的表示 数a的绝对值,记作:|a|.
在数轴上表示-5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5, 即-5的绝对值是5,记作:|-5|=5.
11 的绝对值是 1 1 , 记作: 11 11 .
3
3
3
3
6
例1 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 -19, ,0,-2.3,+0.56,-6,+6, . 【解析】-19的绝对值是19,即|-19|=19;
0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进位制的认识与探究教学目标1.认识进位制.2.理解不同进位制的数之间的转换,以及二进制数的加法运算.教学重点不同进位制的数之间的转换,二进制数的加法运算.教学难点进制数的加法运算及应用.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和取相同的符号,且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的绝对值的和.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和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且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的绝对值中较大者与较小者的差.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一个数与0 相加,仍得这个数.2.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3.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且积的绝对值等于乘数的绝对值的积.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4.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除法转化为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5.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6.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7.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10n a ⨯的形式,其中110a ≤<,n 是正整数.8.近似数与准确数的接近程度,可以用 精确度 表示. 新知探究一、新知导入【问题】掰手指算数的方式,与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十进制记数法”密切相关,而计算机使用的是“二进制记数法”.两种不同进位制的意义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进位制?不同进位制的数之间能否互相转换?如何转换?二进制数之间能否进行运算?如何运算?是否还有其他进位制?【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进位制的相关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实际例子,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给出常用的两种进位制,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探究学习【活动一】认识进位制,探究不同进位制的数之间的转换进位制是人们为了记数和运算方便而约定的记数系统.约定逢十进一就是十进制,逢二进一就是二进制.也就是说,“逢几进一”就是几进制,几进制的基数就是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是十进制.3 721=3×103+7×102+2×101+1×100.十进制数3 721中的3表示3个千,7表示7个百,2表示2个十,1表示1个一.【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十进制记数法入手,引入新知.【新知】一个数可以表示成各数位上的数字与基数的幂的乘积之和的形式.【任务1】二进制是逢二进一,其各数位上的数字为0或1.请把二进制数1 011表示成各数位上的数字与基数的幂的乘积之和的形式,从而转换成十进制数.说明:为了区分不同的进位制,常在数的右下角标明基数.十进制数一般不标注基数.【答案】11【任务2】把89转换为二进制数和八进制数.【答案】(1 011 001)2 (131)8【任务3】把二进制数111 001转换为八进制数.【答案】(71)8【师生活动】教师给予说明和提示,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教师讲解.【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进位制,知道不同进位制的数之间的转换方法.【活动二】探究进位制的加法运算二进制只用0和1两个数字,这正好与电路的断和通两种状态相对应,因此计算机内部都使用二进制.计算机在进行数(十进制)的运算时,先把接收到的数转换为二进制数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转换为十进制数,并输出结果.【任务1】查阅资料,分析计算机运算选择二进制的原因,从多个角度分析选择二进制的优越性.【答案】原因:(1)二进制数在物理上最容易实现;(2)二进制数用来表示的二进制数的编码、计数、加减运算规则简单;(3)二进制数的两个符号“1”和“0”正好与逻辑命题的两个值“是”和“否”或称“真”和“假”相对应,为计算机实现逻辑运算和程序中的逻辑判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优越性:(1)易于物理实现;(2)运算简单;(3)机器可靠性高;(4)通用性强.【任务2】小组合作,研究二进制的加法运算法则,并填写如下表的活动记录单.(1)根据上面的加法运算法则,计算(10 010)2+(111)2,并交流一下计算方法.(2)①计算45+23;②把45,23分别转换为二进制数,利用二进制数的加法运算法则计算它们的和,再把和转换为十进制数;③比较①②的计算结果是否相同.【答案】(1)25.(2)①68;②45=25+23+22+20=(101 101)2,23=24+22+21+20=(10 111)2,(101 101)2+(10 111)2=(1 000 100)2=68.③相同.【任务3】计算机的存储容量是指存储器能存放二进制代码的总位数,用于计量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是字节.请研究手机、计算机等电子存储设备的容量以及它们存储的一些电子文件的大小,它们通常以什么单位表示?这些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答案】它们通常以KB,MB,GB,TB表示.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1TB=1024GB【任务4】古人在研究天文、历法时,也曾经采用七进制、十二进制、六十进制记数法.至今,我们仍然使用一星期七天、一年12个月、一小时60分钟的记时方法.结合角度、时间等实际问题,分小组讨论一下六十进制的加法运算法则.【师生活动】学生归纳、交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帮助.【设计意图】让学生探究得到进位制的加法运算方法.【活动三】任选下列主题之一进行研究1.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是全球数学教育界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学术盛会,每四年一届.ICBM-14于2021年在上海举办,大会标识(上图)中蕴含着很多数学文化元素,其中八卦符号(下图)可以用于记数,请探究这个符号所表示的数,互相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提示:八卦中称为阳爻,称为阴爻,每卦均由三个阳爻或阴爻组合而成.把八卦符号看作表示二进制数时,阳爻对应数字1,阴爻对应数字0.大会标识中的记数符号由四个二进制数组成,将它们分别转换为八进制数得到一个四位数;将这个四位数看作一个八进制数,在将这个八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答案】这个符号所表示的数是2 021.2.除了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等记数法,日常生活中还经常使用其他进位制,如十二进位制、六十进位制等.结合上述学习,写一篇与进位制有关的文章,包括进位制的意义及其计算,不同进位制的特点、适用范围及互相转换等.【师生活动】教师给予提示,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探究.【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进位制及其运算法则的理解,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认识进位制,探究不同进制数的数之间的转换二、探究进制数的加法运算三、主题研究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复习定义性质(人教新目标)
1.把0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大于0 的数叫做正数,小于0的数叫做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应用:(1)海拔高度:正数表示高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
例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M,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M。
(2)记录帐目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负数表示支出款额。
(3)天气的温度:零上5度,即50,零下5度,即-50(4)相反的方向,也可用正负来表示。
例如东和西,如果东为正的话,西则为负。
同理,假设南为正的话,北则为负。
(5)水位升高可用正数表示,水位降低可用负数表示,水位不变可记作0。
正整数整数2.有理数0 或或:有理数可以写作两整数之比。
负整数分数数轴: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它满足以下要求:(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2)通常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
(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
分数或小数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4)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3.绝对值: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4.符号相反且绝对值相等的数互为相反数。
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5.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4)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6.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初中数学教学素材绝对值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新人教版
绝对值中蕴涵的数学思想绝对值是初中数学的重要概念,绝对值的图形意义,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绝对值的数学意义又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绝对值的图形意义: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 的绝对值.记作a . 绝对值的数学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等于0.即当a >0时,a =a ;当a =0时,a =0;当a <0时,a =-a .例1.绝对值大于3且小于5的整数是 . 解析:在数轴上,绝对值大于3的整数所表示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大于3,应位于表示-3的点的左侧或表示3的点的右侧;绝对值小于5的整数所表示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小于5,位于表示-5与5的两个点之间.如图.因此,符合条件的整数有两个:-4和4.归纳:从数轴上看,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离原点越近,绝对值越小;离原点越远,绝对值越大.“数无形时少直观,形无数时难入微”,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例2.已知:3,4x y ==,求x y +的值. 解析:由绝对值的意义可知,已知3,4x y ==,可求得3,4x y =±=±,从而进一步求出x y +的值. 因为3,4x y ==,所以3,4x y =±=±.当3,4x y ==时,347x y +=+=;当3,4x y ==-时,3(4)1x y +=+-=-;当3,4x y =-=时,(3)41x y +=-+=;当3,4x y =-=-时,(3)(4)7.x y +=-+-=- 归纳:当问题中包含多种可能情况时,必须按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来分类讨论.分类讨论要做到不重不漏.本题不能只分3,4x y ==和3,4x y =-=-两种情况进行讨论.思考:已知a 、b 、c 均不为零,求ab c a b c ab c a b c +++的值. 请大家把自己的做法和下面的解法对比,并与同学们讨论! 解:当a 为正数时,1aa a a ==;当a 为负数时,1a aa a ==--.b 、c 的情况类似.本题应根据a 、b 、c 所有可能出现的符号情况进行讨论.解:(1)当a 、b 、c 均为正数时,11114;abca b ca b c a b c +++=+++=(2)当a 、b 、c 中,有两个正数,一个负数时,不妨设a 、b 为正,c 为负.11(1)(1)0;abca b ca b c a b c +++=++-+-=(3)当a 、b 、c 中,有一个正数,两个负数时,不妨设a 为正, b 、c 为负. 1(1)(1)10;abca b ca b c a b c +++=+-+-+=(4)当a、b、c均为负数时,a b c a b c(1)(1)(1)(1) 4.+++=-+-+-+-=-a b c a b c因此,原式的值为-4,0,4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八课时
一、课题 §2.3绝对值(1)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绝对值概念及表示方法;
2、使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绝对值的求法和有关的简单计算;
3、在绝对值概念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理解绝对值的概念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下列各数中: +7,-2,
3
1,-83,0,+001,-
52,12
1
,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哪些是非负数? 2、什么叫做数轴?画一条数轴,并在数轴上标出下列各数: -3,4,0,3,-1
5,-4,
2
3,2
3、问题2中有哪些数互为相反数?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一对有理数有什么特点?
4、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绝对值概念
例1 两辆汽车,第一辆沿公路向东行驶了5千米,第二辆向西行驶了4千米,为了表示行驶的方向(规定向东为正)和所在位置,分别记作+5千米和-4千米这样,利用有理数就可以明
确表示每辆汽车在公路上的位置了
我们知道,出租汽车是计程收费的,这时我们只需要考虑汽车行驶的距离,不需要考虑方向
当不考虑方向时,两辆汽车行驶的距离就可以记为5千米和4千米(在图上标出距离)这里的5叫做+5的绝对值,4叫做-4的绝对值
例2 两位徒工分别用卷尺测量一段1米长的钢管,由于测量工具使用不当或读数不准确,甲测得的结果是1
01米,乙侧得的结果是0
98米
甲测量的差额即多出的数记作+0
01米,乙测量的差额即减少的数记作-002米
如果不计测量结果是多出或减少,只考虑测量误差,那么他们测量的误差分别是0
01和0
02
这里所说的测量误差也就是测量结果所多出来或减少了的数+0
01和-0
02和
7-002的绝对值
如果请有经验的老师傅进行测量,结果恰好是1米,我们用有理数来表示测量的误差,这个数就是0(也可以记作+0或-0),自然这个差额0的绝以值是0
现在我们撇开例题的实际意义来研究有理数的绝对值,那么,有
+5的绝对值是5,在数轴上表示+5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5;
-4的绝对值是4,在数轴上表示-4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4;
+001的绝对值是001,在数轴上表示+001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001;
-002的绝对值是002,在数轴上表示-002的点它到原点的距离是002;
0的绝对值是0,表明它到原点的距离是0
一般地,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为了方便,我们用一种符号来表示一个数的绝对值约定在一个数的两旁各画一条竖线来表示这个数的绝对值如
+5的绝对值记作+5,显然有+5=5;
-002的绝对值记作-002,显然有-002=002;
0的绝对值记作0,也就是0=0
a的绝对值记作a,(提醒学生a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0)
例3 利用数轴求5,32,7,-2,-71,-05的绝对值
由例3学生自己归纳出: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0的绝对值是0
这也是绝对值的代数定义把绝对值的代数定义用数学符号语言如何表达?
把文字叙述语言变换成数学符号语言,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教师应帮助学生完成这一步
1、用a表示一个数,如何表示a是正数,a是负数,a是0?
由有理数大小比较可以知道:
a是正数:a>0;a是负数:a<0;a是0:a=0
2、怎样表示a的本身,a的相反数?
a的本身是自然数还是a.a的相反数为-a.
现在可以把绝对值的代数定义表示成
如果a>0,那么a=a;如果a<0,那么a=-a;如果a=0,那么a=0
由绝对值的代数定义,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求已知数的绝对值了
例4 求8,-8,
41,-4
1
,0,6,-π,π-5的绝对值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哪些数是正数? -2,
3
1+
,
3-,0,-2+,-(-2),-2-
2、在括号里填写适当的数:
5
.3-=( );
2
1+
=( ); -
5
-=( ); -
3
+=( );
()=1,
()=0;
-
()=-2
3、计算下列各题:
|-3|+|+5|;|-3|+|-5|;|+2|-|-2|;|-3|-|-2|;|-21|×|-31|;|-21|÷|-2|;2
1÷|-
2
1
|.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进一步理解绝对值的代数和几何意义
七、练习设计
1、填空:
(1)+3的符号是_____,绝对值是______; (2)-3的符号是_____,绝对值是______; (3)-
2
1
的符号是____,绝对值是______; (4)10-5的符号是_____,绝对值是______ 2、填空:
(1)符号是+号,绝对值是7的数是________; (2)符号是-号,绝对值是7的数是________; (3)符号是-号,绝对值是0
35的数是________;
(4)符号是+号,绝对值是13
1
的数是________; 3、(1)绝对值是
4
3
的数有几个?各是什么? (2)绝对值是0的数有几个?各是什么? (3)有没有绝对值是-2的数? 4、计算:
(1)|-15|-|-6|; (2)|-0
24|+|-5
06|; (3)|-3|×|-2|;
(4)|+4|×|-5|; (3)|-12|÷|+2|; (6)|20|÷|-2
1|
5、填空:
(1)当a >0时,|2a|=________; (2)当a >1时,|a-1|=________; (3)当a <1时,|a-1|=________
八、板书设计
2.3绝对值(1)
(一)知识回顾 (三)例题解析 (五)课堂小结 例1、例2
(二)观察发现 (四)课堂练习 练习设计
九、教学后记
1、关于概念结构的理论,罗希提出的原型说(1975年)认为,概念主要以原型即它的最佳关例表达出来
一个数的绝对值实质上是该数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的数值
因此,我们选
用了例1,它对于理解和形成绝对值概念是有益的
布尔纳提出了特征表说(1979年),他主张
从个体所具有的共同重要特征来说明概念,所以,这里配合例1选用了例2,意图是突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增强学生对绝对值概念的感性认识,同时还能对零的绝对值给出一个比较自然的解释
2、中学代数里,实数绝对值的形式定义是:a ∈R, |a|=⎩
⎨
⎧-≥.0,;
0, a a a a
而利用数轴将表示a 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作为它的一种几何解释实际上,它的几何意义反
映了概念的本质,也可以作为绝对值的定义即实质定义
一般在同一知识系统中不宜出现同
一对象的两种不同定义,为了避免证明等价性的麻烦,通常以形式化的表述作为定义,另一种
表术作为辅助性的解释,这在逻辑上可带来方便,其不足之处是形式定义较难理解我们采用的办法是重点放在几何意义的理解上,最后再概括上升到形式定义上来这样比较符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同时使得绝对值概念的非负性具有较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