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风貌区建筑设计导则

合集下载

正定古城民居风貌控制导则

正定古城民居风貌控制导则

正定古城民居风貌控制导则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正定古城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区西北20公里处,是中国北方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城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其建筑风貌和街巷布局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代的风貌,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正定古城的独特风貌,制定《正定古城民居风貌控制导则》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总则

正定古城民居风貌控制导则旨在规范和引导古城内民居的建设和改造,保护古城的原有风貌,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地方形象。本导则适用于正定古城内的所有民居建筑,包括保护建筑和普通民居,要求建筑师、设计单位、业主等相关方遵守执行。

二、主要内容

1. 建筑外观颜色:建筑外墙颜色以古朴、自然、朴素为主,避免过于艳丽和突兀的色彩。鼓励选用传统颜色,如灰、白、米黄等,体现传统建筑的韵味。

2. 建筑材料:建议在修缮和改造时尽量选用传统材料,如灰砖、木材、石材等,不使用明显与传统建筑风格不符的新型材料。

3. 建筑高度: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保持古城整体的层次感和平衡感。不允许过高的高楼大厦出现在古城内,保持古代城市的尺度感。

4. 建筑结构和造型:建筑的结构和造型要符合古城的风格,尽量保留传统建筑的特色和风貌,不宜随意改变或破坏原有风貌。

5. 窗户和门窗:窗户和门窗的形式和样式应与古城风貌相协调,不得随意更换窗框、门框及窗花等,保持古城的独特古朴氛围。

6. 室外装饰:严格控制建筑外部的装饰,不得有炫丽的外部配饰、广告招牌等,保持古城的素雅和古朴。

7. 绿化环境:加强对古城内绿化的管控和保护,保持古城独特的绿树成荫,植被丰富的风貌。

建筑风貌导则

建筑风貌导则

建筑风貌导则

建筑风貌导则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范了城市建筑的外观、形式、色彩等方面的表现形式,旨在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提高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的美好感受和归属感。以下是建筑风貌导则的一些规定:

1. 建筑外观表现形式应体现当地的文化传统与历史背景。在采用现代风格时,应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2. 建筑在色彩上应以柔和、明亮为主,色彩的搭配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3. 外墙材料应选用环保、耐久、易清洗的材质,减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4. 建筑立面应有适当的比例、对称、重复、层次等元素,以增强建筑的美感。

5. 建筑高度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上,应注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调和。

6. 建筑物应该符合建筑工程标准和相关规定,注重建筑物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并考虑使用者的舒适度。

总之,建筑风貌导则不是简单的规定现代建筑应该如何设计外貌,而是要注重综合因素的考虑,注重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和内涵的提升,营造出更美的城市环境。

运城市乡村建筑风貌整治设计导则

运城市乡村建筑风貌整治设计导则

运城市乡村建筑风貌整治设计导则

一、引言

乡村建筑是乡村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代表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传承,又反映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乡村建筑风貌整治设计是提升农村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本导则旨在规范乡村建筑风貌整治设计,提高乡村建筑的美观度和融入性,推动乡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总体要求

1.保护传统建筑风貌。积极保护和修复传统村落建筑,传承历史文化,促进乡村风貌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2.融入当地特色。乡村建筑设计应融入当地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凸显地方特色和人文氛围。

3.突出功能和实用性。乡村建筑设计应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满足当地农民居住和生产的需求,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

4.注重环境保护。乡村建筑设计应注重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自然

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建筑风貌整治设计原则

1.领导规划支持。加强乡村建筑风貌整治工作的政策支持和规划

引导,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明确责任,落实到位。

2.建筑风格统一。乡村建筑风貌整治设计应统一建筑风格,提高

整体美观性和风格连贯性,避免因个别建筑风格过于突出而影响整体

效果。

3.建筑布局合理。乡村建筑布局应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环境和居民

生活习惯,合理规划道路、绿化和公共空间,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4.保护传统建筑。对于传统建筑应注重保护和修复,避免过度拆

除和改造,保持建筑的历史风貌和特色。

5.引进新技术。在乡村建筑风貌整治设计中,可以适当引入新的

建筑材料和技术,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耐久性和节能性。

6.加强管理和维护。对乡村建筑进行维护和管理,落实责任到人,定期进行检查修缮,确保建筑风貌整洁有序。

传统风貌建筑线索认定方案

传统风貌建筑线索认定方案

传统风貌建筑线索认定方案

传统风貌建筑是具有地域特色、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的建筑形式,是人们对传统文化、历史风貌和古代建筑技艺的一种延续和表达。传统风貌建筑线索认定方案,是对传统建筑风貌进行认定的规范和程序。

一、认定目的:

传统风貌建筑线索认定方案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保护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地域特色;二是指导城市规划和建设,促进城市发展和文化交流。

二、认定原则:

1.地域特色原则: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地貌特点和文化

背景,确定传统建筑风貌的特点和要素,体现地域特色和独特性。

2.历史传承原则:传统建筑风貌应该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性,

要能够反映历史文化发展和变迁的过程。

3.文化内涵原则:传统建筑风貌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能

够承载和表达当地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三、认定内容:

1.建筑形式:从建筑的外观形式、建筑结构和比例等角度进行

认定,包括屋顶形式、门窗样式、建筑立面和平面布局等。

2.建筑材料:从建筑材料的种类、使用和工艺等角度进行认定,包括木材、砖石、青砖、灰瓦等传统材料的使用情况。

3.建筑装饰:从建筑的装饰元素、花纹和图案等角度进行认定,包括门头、窗棂、斗栱、雕刻等传统装饰的使用情况。

4.环境特征:从建筑周边环境的特征、景观和街区格局等角度

进行认定,包括建筑与道路、广场、街区的关系和相互影响等。

四、认定程序:

1.资料收集:收集相关的历史文献、地方志、历史照片和现场

调查资料等,进行初步了解和分析。

2.专家评审: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团队,对收集

的资料进行评审和鉴定,提出认定意见和建议。

临汾市乡村建筑风貌整治设计导则

临汾市乡村建筑风貌整治设计导则

临汾市乡村建筑风貌整治设计导则

一、总体设计理念

本设计导则旨在通过整治乡村建筑风貌,提升临汾市乡村整体形象,促进乡村旅游和经济发展。设计理念注重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同时融入现代设计元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建筑风貌。

二、建筑风格与特色

1.建筑风格:以传统晋南地区建筑风格为主,结合现代设计元素,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

2.特色:注重建筑细节和构件的雕刻与装饰,体现晋南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

三、色彩与材料选择

1.色彩:以晋南地区传统的灰、白、黑为主色调,结合地方特色和现代设计元素,形成丰富的色彩搭配。

2.材料:选用地方传统材料,如青砖、灰砖、石板等,同时结合现代材料和技术,提高建筑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四、屋顶设计与整治

1.设计:屋顶采用传统坡屋顶形式,结合现代设计元素,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屋顶造型。

2.整治:对破损的屋顶进行修复和加固,保持其传统特色和功能。

五、墙体设计与整治

1.设计:墙体采用传统砖墙或石墙形式,结合现代设计元素,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墙体造型。

2.整治:对破损的墙体进行修复和加固,保持其传统特色和功能。

六、门窗设计与整治

1.设计:门窗采用传统木制或铁制形式,结合现代设计元素,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门窗造型。

2.整治:对破损的门窗进行修复和加固,保持其传统特色和功能。

七、庭院设计与整治

1.设计:庭院采用传统园林设计风格,结合现代设计元素,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庭院景观。

2.整治:对破损的庭院进行修复和整治,保持其传统特色和功能。

八、配套设施设计与整治

1.设计:配套设施包括公共卫生间、垃圾收集站等,设计要符合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和需求。

环巢湖地区江淮建筑风貌设计导则

环巢湖地区江淮建筑风貌设计导则

围合式(院落)建筑围绕中心环境

而设计,四面封闭。

要素来源

形式提取

围合式(院落):院落围合式是皖中地区传统住宅平面形制之一,在传统建筑保护区中及临湖景观风貌区宜积极保护传统院落风貌,在近湖风貌协调区,可采用不规则院落围合形式,在临近城

区建设区中提倡采用高层建筑结合院落围合式。

设计策略

半围合式

建筑围绕中心环境而设计,但并不完全封闭。

要素来源

形式提取

半围合式:半围合式是皖中地区传统建筑平面形制之一,在传统建筑保护区中宜积极保护传统半围合式院落风貌,在临湖风貌协调区,可采用院落与半围合院落结合的形式,在临近城区建设区中提倡结合半围合式平面形制创新性使用多种平面形制。

半围合式:可结合廊道、景观等创新使用半围合式组合方式。

单中心聚集式(九龙攒珠)围绕中心大面积水

体,布置各单体建筑。

要素来源

形式提取

九龙攒珠式:“九龙攒珠”是巢湖北岸中庙镇、黄麓镇一带古村落普遍采用的规划模式,这类村庄均以水塘为中心,根据地形合理规划村庄排水系统、道路和居住区。在雨季,雨水从村子的最高处通过水渠向下流淌,最后汇集到村中的水塘里,使村子免于水患。在传统风貌保护区宜保护此种规划形式,在临近城区建设区中提倡创新利用该种规划形式。

设计策略

天井式

房檐四周封闭,下雨时水从四面流向中庭——名曰“四水归堂”。

要素来源

形式提取

天井式:天井既有将自然光和新风引入室内的作用,也有营造共享空间和室内小环境景观的优化作用。在传统风貌保护区及临湖风貌协调区宜积极保护天井形制。在环湖风貌建设区鼓励在高层办公楼、豪华商业楼以及四合院风格的建筑群落中将共享空间、休息空间、交通空间与环境景观及视觉趣味中心结合于天井。

建筑风貌管控技术导则(试行)

建筑风貌管控技术导则(试行)

建筑风貌管控技术导则(试行)

建筑风貌管控技术导则(试行)

第一章引言

建筑风貌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和

情感。为了保护和提升城市的建筑风貌,加强城市形象的塑造,本导

则旨在规范建筑风貌管控技术,引导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相协调,促

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导则适用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相关管理

单位和个人,以指导合理、有序的建筑风貌发展。

第二章背景与意义

建筑风貌是城市文化的重要体现,承载着历史与时代的变迁。优

秀的建筑风貌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的视觉体验,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

竞争力。然而,当前一些城市面临着建筑风貌混乱、低水平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制定建筑风貌管控技术导则,使城市的建筑风貌更加和谐、美观和富有特色。

第三章建筑风貌管控的原则与目标

(一)原则

1.遵循城市整体规划:建筑设计应与城市整体规划相协调,与周

边环境和谐统一。

2.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传承和弘扬

传统文化与建筑风格。

3.突出地域特色:根据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文化背景,

体现独特的地域风貌。

(二)目标

1.提升城市形象:通过合理建筑风貌管控,塑造城市的美好形象

和凸显城市的特色。

2.提高人居品质:创造舒适、健康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提升人们

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3.促进文化交流: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建筑风貌,吸引游客和居民,推动文化交流和旅游发展。

第四章建筑风貌管控的具体措施

(一)城市规划

1.建立建筑风貌管控指标: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和特点,制定区域

内建筑风貌特征和标准。

2.加强规划设计的审查:加强对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案的审查,确保其符合建筑风貌要求。

古建筑利用导则

古建筑利用导则

古建筑利用导则

古建筑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还有着广泛的利用前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古建筑,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导则。本文将从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和利用等方面,探讨古建筑利用导则的内容和要求。

一、古建筑保护导则

古建筑保护是保护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也是古建筑利用的基础。在古建筑保护导则中,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灾害防护:古建筑常常面临自然灾害的威胁,如地震、洪水等。保护导则应明确古建筑的防灾能力要求,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2. 环境保护:古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对其长期保存起着重要作用。导则应提出合理的环境保护要求,包括周边建筑的规划、景观设计和绿化等。

3. 文物保护:古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物,导则应规定对古建筑的保护原则和方法,包括保护区域的划定、文物修复和保护管理等。二、古建筑修缮导则

古建筑修缮是保持古建筑原貌和功能的重要手段。在古建筑修缮导则中,应包括以下内容:

1. 修缮原则:古建筑修缮应遵循“尊重历史、保护原貌、保留真实

性”的原则。导则应明确修缮的范围和方式,避免对原建筑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2. 材料选择:古建筑修缮应尽量使用与原材料相近的材料,以保持建筑的历史风貌。导则应规定材料的选择标准和使用方法,确保修缮效果符合文物保护要求。

3. 工艺技术:古建筑修缮需要借助一定的工艺技术,导则应明确修缮工艺的要求,包括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创新技术的应用等。

三、古建筑利用导则

古建筑的利用是实现其价值的重要途径。在古建筑利用导则中,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功能规划:古建筑利用应符合其历史和文化属性,导则应明确古建筑的功能规划原则,避免对其原有结构和格局的破坏。

传统风貌建筑认定标准

传统风貌建筑认定标准

传统风貌建筑认定标准

传统风貌建筑的认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筑年代:传统风貌建筑多为历史悠久的建筑,一般建筑年代要在50年以上。

2. 建筑风格:传统风貌建筑通常遵循特定的建筑风格,如中式传统建筑、西式古典建筑等。

3. 建筑材料:传统风貌建筑常采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如木材、砖石等,注重原材料的质感和自然美。

4. 建筑形式:传统风貌建筑的形式多样,但通常追求和谐、平衡和比例美,注重建筑的整体造型。

5. 建筑细部:传统风貌建筑的细部处理精细,注重雕刻、彩绘、雕花等细节,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6. 建筑环境:传统风貌建筑通常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融入自然景观或城市环境,创造出和谐的建筑氛围。

以上标准是传统风貌建筑认定的基本原则,不同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会有所不同。实际认定时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贵州省农房风貌指引导则

贵州省农房风貌指引导则

贵州省农房风貌指引导则

1. 引言

贵州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而闻名。在贵州省的农村地区,农房是人们居住和生活的重要场所。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现代化的发展,农房的建设往往忽视了传统的风貌和文化特色,给当地农村环境带来了一定的破坏。因此,本文将介绍贵州省农房风貌指引导则,以保护和传承贵州省独特的农房风貌。

2. 背景

贵州省拥有多样的地形、气候和民族文化,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当地农房的建筑风格和特色。传统的贵州农房一般采用土木结构,并融合了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然而,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许多农房开始使用混凝土和砖瓦等现代建筑材料进行修建,导致农房的风貌逐渐失去了传统的特色。

3. 目标

本文的目标是制定贵州省农房风貌指引导则,以保护和传承贵州省农房的传统特色和风貌。通过制定相应的规定和标准,鼓励农村居民在修建和改造农房时保持传统风貌,并提供相关的设计建议和技术支持。

4. 指引导则

4.1 建筑材料

传统的贵州农房使用土木结构,建筑材料以木材和土坯为主。在修建和改造农房时,应尽量选择与当地传统材料相一致的材料,如木材、石材和土坯。同时,应避免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如混凝土和砖瓦,以保持传统农房的风貌。

4.2 建筑形式

贵州省农房的建筑形式多样,包括单体式、合院式和楼房式等。在修建和改造农房时,应尊重和保持传统的建筑形式,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例如,在山区地区应尽量避免高层建筑,而在平原地区可以考虑适当增加楼层。

4.3 装饰风格

传统的贵州农房在外墙和室内装饰上常常采用木雕、石雕和壁画等传统艺术手法,展现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在修建和改造农房时,应尽量保持和传承传统的装饰风格,同时可以进行适当的创新和现代化处理,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

拉萨建筑风貌导则

拉萨建筑风貌导则

拉萨建筑风貌导则

拉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独特的藏族建筑风

格和城市规划布局。为了保护和传承拉萨的建筑文化,制定了拉萨建筑风

貌导则。以下是导则的主要内容:

1.保护传统藏族建筑。

拉萨的传统藏族建筑风格以藏式建筑为主,体现了藏族人民的文化、

信仰和生活方式。保护传统建筑,对于维护拉萨的历史与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在新建建筑方面,应尽量遵循传统风格,保留这些传统的建筑特色。

2.尊重拉萨的历史文化。

拉萨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应该尽可能地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

中体现和利用这些资源。同时,在修建新建筑时,应遵循历史文化的传承

和保护原则,尽可能地减少危害文化遗产的行为。

3.根据山水环境设计建筑。

拉萨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布局与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密切相关。建筑

应该根据山水环境进行设计,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与周围的自然景

观相呼应。同时,建筑高度、密度和形态等因素也应该考虑自然环境影响。

4.基于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应基于可持续性发展原则,考虑建筑的环保、生态、安全和经济性等因素,创造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城市生态环境。

5.强调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公共空间是城市交流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公共空间的设计与规划,尽可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社交、娱乐和休闲设施。

通过拉萨建筑风貌导则的制订和执行,能够在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加独特、优美、宜居的城市环境。

城市风貌控制导则

城市风貌控制导则

城市风貌控制导则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城市风貌的保护和控制变得愈发重要。城市风貌是城市的“面孔”,是城市的形象展示,也是居民生活质量的体现。为了保护和传承城市的独特魅力,各地纷纷制定了城市风貌控制导则。

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风貌的保护首先要关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灵魂和记忆,它们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在城市风貌控制导则中,应明确规定保护历史建筑、古迹和传统街区的原貌,严禁破坏性改造和拆除。同时,要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修复和保养,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城市风貌的控制还需要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城市布局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形象。在城市风貌控制导则中,应明确规定城市的发展定位和空间布局,合理分配城市功能区,避免城市过度拥挤和土地资源浪费。同时,要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合理规划绿地和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三、统一建筑风格

城市风貌的控制还需要统一建筑风格。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风格直接影响城市的形象和氛围。在城市风貌控制导则中,应明确规定建筑风格的要求,避免建筑风格杂乱和碎片化。可以选择符合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的建筑风格,也可以创造独特的现代建筑风格,但要保持统一和协调。同时,要控制建筑高度和体量,避免高楼大厦过度密集,破坏城市的整体感。

四、加强市容市貌管理

城市风貌的控制还需要加强市容市貌管理。市容市貌是城市的窗口和名片,直接影响人们对城市的印象和评价。在城市风貌控制导则中,应明确规定对市容市貌的管理要求,加强对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的清洁和维护。要规范市容市貌设施的设置和布局,避免乱搭乱建和乱堆乱放。同时,要加强对商业广告和标识的管理,避免过度张扬和眼花缭乱。

传统风貌建筑保护整治及再利用导则

传统风貌建筑保护整治及再利用导则

传统风貌建筑保护整治及再利用导则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我们的历史与

文化。因此,对于街区风貌的保护与更新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设计导则,以确保保护与更新的可持续性。

一、保护

1. 保护历史遗迹:保护历史遗迹和传统建筑,对于历史城区的

整体风貌至关重要。在保护上,要求对于历史建筑进行加固和修缮,

同时要进行保护、修复和改善历史街区的空间、道路和景观。

2. 保护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如手工艺、宗教信仰、节日

活动等,对于历史城区的文化内涵的传承至关重要。在保护上,要求

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提升历

史城区的凝聚力与文化认同感。

3. 保护城市空间:保护历史城区的城市空间,如路网、广场、

市场等,对于城市形态和气质的传承至关重要。在保护上,遵循保持

原貌、再现历史、开拓创新的原则,合理保护城市空间的历史、文化

和自然特征,以确保城市风貌的连续性。

二、更新

1. 更新历史建筑:历史建筑的更新应考虑其历史价值、建筑结

构和使用功能。设计方案应在保护原貌的基础上满足建筑现代化需求,并保留历史性、美学性及个性化元素。

2. 更新城市空间:城市空间更新应考虑现代化的需要,如城市

绿化、交通流线等,同时要尊重历史和文化,在更新中提高城市品质。

3. 更新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更新应当以历史遗迹和传统建筑

为载体,融入时代精神,以适应现代传媒及新兴产业的需要,推广传

统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

以上是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应结合实际

情况进行执行。

建筑风貌导则

建筑风貌导则

建筑风貌导则

建筑是一种艺术,它既具有实用性,又有美学价值。建筑风貌是指

建筑物在外部形式、风格、色彩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风格。它

是城市的面孔,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因此,建筑风貌导则的制定与

遵循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建筑风貌导则首先要注重文化传承。一个城市的建筑风格应该与其

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相符合。建筑风貌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传统建筑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对传统建筑的研究和再创作,可以在现代建

筑中体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色,使历史与现代相融合,展示城市的

独特魅力。

其次,建筑风貌导则需要关注环境和生态保护。建筑物在设计和建

造过程中,应该以生态友好和环保为原则。建筑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

境相协调,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

通过使用绿色建材、建造绿色屋顶等方式来实现。只有将环境和生态

保护作为建筑风貌设计的重要因素,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同时,建筑风貌导则还应该注重功能和便利性。建筑物的设计应该

符合人们对生活、工作和休闲的需求。建筑物的布局、功能划分、空

间利用等方面应该合理。建筑的主要功能不仅仅是提供一个空间,更

应该考虑到人们的感受和需求,提供舒适、便利的使用体验。

此外,建筑风貌导则还应该注意创新与独特性。一个城市的建筑风

貌应该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建筑师应该在设

计过程中大胆创新,借鉴现代科技和艺术的成果。通过采用新的材料、

新的造型、新的技术等方式,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形象,使城市在

建筑风貌上与众不同。

最后,建筑风貌导则的制定需要注重公众参与和专业指导。建筑风

运城市乡村建筑风貌整治设计导则

运城市乡村建筑风貌整治设计导则

运城市乡村建筑风貌整治设计导则

一、导言

乡村建筑风貌整治是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环节。运城市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乡村建筑风貌整治设计导则的制定对于保护运城市乡村建筑风貌,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原则

1. 尊重历史文化:在整治设计中,要充分尊重乡村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保留和恢复乡村建筑的传统特色和风貌。

2. 体现地域特色:根据运城市乡村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点,设计应突出地域特色,打造独具一格的乡村建筑风貌。

3. 注重可持续发展:在设计中要考虑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乡村经济的绿色发展。

三、整治范围和目标

1. 整治范围:运城市所有乡村地区的建筑环境。

2. 整治目标:保护和传承乡村建筑的历史文化,提升乡村建筑风貌,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四、整治内容和措施

1. 保护传统建筑:对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要加强保护和修缮工作,确保其完整性和稳定性。

2. 修建新建筑:新建筑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避免破坏原有的乡村风貌。

3. 绿化美化环境:加强对乡村环境的绿化美化工作,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宜人的生态环境。

4. 规范乡村商业建筑:对于乡村商业建筑,要规范其外观和布局,避免过度商业化,保持乡村特色。

5. 整治乡村杂物:清理乡村中的杂物和乱堆乱放现象,保持乡村的整洁和美观。

6. 保护乡村文化遗产:加强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升乡村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都市区传统风貌区周边建筑设计导则

2014.12.

目录

1 总则

2 概念

3 基本原则

4 设计导则

5 附则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了进一步传承与彰显重庆文化脉络,落实《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重庆都市区传统风貌保护与利用规划》对我市历史文化风貌特色保护与控制提出的新要求,切实提升建筑文化品位与空间环境品质,围绕加强城市建筑风貌规划管理,实现城市建设协调发展,根据国家和重庆市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特编制本导则。

1.2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重庆都市区传统风貌保护与利用规划》确定的28片传统风貌区的建设控制区与风貌协调区,在上述范围内,从事规划编制、建筑设计与规划管理,均应参照本导则。除参照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和重庆市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规定。核心保护区范围内按照法定规划相关要求执行。

1.3规划管理

本导则应体现在重庆都市区传统风貌区周边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维护的全过程中。规划管理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与重庆都市区传统风貌区周边建筑设计导则为依据提出规划设计条件与要求,作为传统风貌区周边建筑普遍性的技术问题进行管理,对于特殊

个案经规委会专家委员会专题研究后,允许适当突破。

2概念

2.1重庆都市区传统风貌区

重庆都市区传统风貌区是指重庆都市区范围内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地方特色的建筑群、街区、古镇等。

根据《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重庆都市区传统风貌保护与利用规划》,重庆市都市区传统风貌区分为传统巴渝、明清移民、开埠建市、抗战陪都、西南大区5类风貌特征,共28片。

传统巴渝传统风貌区包括:明清城墙遗址、磁器口、金刚碑、十八梯、山城巷及金汤门、鱼洞、寸滩、同兴、木洞、黄桷垭及涂山、丰盛、金刀峡、走马、龙兴,共14片。

明清移民传统风貌区包括:湖广会馆及东水门、鱼嘴,共2片。

开埠建市传统风貌区包括:慈云寺-米市街-龙门浩、白象街、打铜街、北碚老城,共4片。

抗战陪都传统风貌区包括:中山四路、李子坝、山洞、南山-黄山、第十兵工厂(长安集团),共5片。

西南大区传统风貌区包括:人民大礼堂、大田湾及劳动人民文化宫、第二十九兵工厂(重钢),共3片。

2.2重庆都市区传统风貌区周边建筑

根据《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重庆都市区传统风貌保护与利用规划》,重庆都市区传统风貌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区协调区三个层次。

重庆都市区传统风貌区周边建筑是指重庆都市区范围内28片传统风貌区的建设控制区与风貌协调区范围内新建、改建及扩建建(构)筑物。

3基本原则

3.1统一协调

尊重重庆历史文化传统与山水城市环境,遵循现代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从建筑环境、尺度、形式等方面与地域风貌协调统一。

3.2整体提升

符合整体氛围要求的前提下,完善与弥补传统风貌区基础设施配套及现代城市功能的不足,从功能等方面与现代城市相匹配。

3.3文化传承

注重地方历史文脉传承,挖掘传统文化元素,依托传统风貌区和现代城市空间场所,提升传统文化品位,增强地方文化识别性。

3.4环境融合

依托重庆山水城市基调与原生地形地貌,展现依山就势、随意赋形的城市风貌,通过场景的有机融合,丰富城市风貌表现。

4设计导则

4.1街巷空间

4.2.1肌理

协调与延续传统风貌区核心保护区现状肌理,避免现代城市肌理与传统风貌区肌理衔接生硬,通过完善肌理布局、设置开放空间等形式,达到空间肌理的自然过渡。

4.2.2场地

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与场地环境资源,宜采取沿江、沿山、分台等结合等高线布局的形式,避免大挖大填及破坏空间场景识别性的建设方式。

4.2建筑设计

4.2.1功能

传统风貌区周边新建、改建或扩建建筑功能应符合传统风貌区整体氛围要求,完善与弥补传统风貌区基础配套设施不足的现状,增设商业服务等现代城市功能。

4.2.2高度

传统风貌区周边临街建筑高度宜控制在三层以内,檐口高度不应超过12米,街道高宽比值范围控制在1.0至1.2之间。后排建筑高度可适当提高,总建筑高度不应超过60米,根据天际轮廓线及视线分析,形成节奏分明、层次丰富的高度变化。

4.2.3形式

传统风貌区周边新建建筑应与核心保护区建筑形式相协调,采用具有典型特征的建筑风貌元素与符号;改建、扩建建筑在基本保持原有形式与风格的前提下,允许进行功能与内部格局的调整。

以展现度假养生式的建筑格局,采用具有典型特征传统建筑风貌元素与符号;

建筑主色调,宜采用暖色调,色彩宜在同一色系内适当区分,以增强可识别性,公共区域(医疗、配套建筑)色彩应与养生养老建筑适当区分。

建筑整体色调宜相统一,采取雅致暖色调为基调,配合米白、土黄、浅棕色等色调,不宜采用饱和度过高色调。

一、屋顶:

建设控制区主要沿用核心保护区坡屋顶形式,根据建筑形式可采取不等坡或其它变化形式;风貌协调区建议采用坡屋顶或具有核心保护区风貌意向的平坡结合屋顶形式。

二、色彩:

应与核心保护区整体色调相统一,采取雅致浅灰、米白、淡黄等色调为基调,配合深灰、土黄、棕色等色调,不宜采用饱和度过高色调。

三、材质:

建设控制区建筑外装饰材质宜采用青砖、青瓦、灰浆、木、竹等传统建筑材料,保持立面肌理与质感,局部可采用玻璃、钢架等新材料;风貌协调区近人尺度建筑外装饰材质局部宜采用青砖、青瓦、灰浆、木、竹等传统建筑材料装饰点缀,呼应整体风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