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一五”经济结构调整看“十二五”发展之变
(2010年)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相关问题的探讨形式与政策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相关问题的探讨一、两会关注重点:中国进入“两会(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年会)期间”,也进入民生和经济议题的聚焦期。
当下物价和房价高涨,“两会”的热点话题离不开抑通胀、保民生、调结构。
网民大多关注物价调控、收入分配、反腐倡廉等议题,而媒体报道则多强调中国要告别盲目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进入追求幸福指数的转型阶段。
在中国全国政协委员聚首北京提案建言的时候,一般民众则通过互联网传达对施政方向的期盼。
多个新闻网站的网民留言显示,在十大热点议题中,民生问题占了一半以上。
民调的头五个热点是:房价调控、收入分配、物价调控、反腐倡廉和就业问题。
人民网民调的热点依次是民主法制、收入分配、反腐倡廉和房价物价。
网民关注的头号热点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第二是“稳定物价,严防通胀”、第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第四“调控房价,实现居者有其屋”、第五“改革收入分配,力促社会公平”。
二、“十一五”和“十二五”相关方面的问题问题一:经济高速增长,但经济结构失衡2006年-2009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0.7%,大大高于“十一五”规划所要求的7.5%,到2009年中国已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所要求的经济增长目标。
国际上热议的“中国奇迹”、“中国模式”的核心内容不外乎是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惊讶与赞叹。
正如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说的:“世界上还从未出现过如此大规模而又持久的经济增长。
”但是,正如一辆高速行进的列车,我们最大的隐忧和担心是,它突然失去控制而戛然停止,甚至出现翻车的危险。
而这种隐忧和担心主要来自结构的失衡。
首先是供给结构问题突出,特别是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协调。
农业基础较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其次,需求结构问题突出,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
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导致消费低迷,内需严重不足。
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失衡。
经济社会发展在空间上的不平衡,使边疆稳定、社会和谐受到了严峻挑战。
十一五发展总结与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一五发展总结与十二五发展规划一、“十一五”发展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立足于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艰苦创业、加快发展,走出了一条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的发展路子。
初步建成了林、糖、电、矿支柱产业体系,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找准方向,打牢基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发展新阶段。
过去的五年是××城乡建设投资规模、发展速度、变化显着的五年。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城乡建设各项工作,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期间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全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依法按规、配套完善、稳步推进的大好局面。
加大规划编制力度,启动建立以总体规划为主体、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业专项规划为保障的三层规划体系。
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批准实施县城江东片区、大寨、响水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详细规划覆盖率达100%,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
五年来实施了管网建设、道路建设、绿化建设、供水建设、设施建设、河道整治工程,城市道路、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停车场、公厕、广场、公园、路灯等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日益完善。
全县的小集镇建设不断完善,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永平、正兴、民乐、××为次中心,其他乡镇为三级中心的小城镇结构体系。
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已达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城市规模增长迅速,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平方米,建成道路总长为千米,县城绿化面积达14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36%。
治污项目循序推进。
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规模为日处理垃圾70吨,服务年限为15年,项目概算投资万元,目前已通过初步验收,进入试运行阶段,垃圾转运站现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安装设备准备工作。
八是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规模近期日处理1万立方米,远期日处理量2万立方米,配套管网总长公里,初步设计投资万元,污水处理厂采用BOT模式运作。
回顾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 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 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入贯彻 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在科学发 展观指引下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 行的五年。走过五年,我们科学 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步履更加 坚定。
新北川中学映ຫໍສະໝຸດ 新城重建后的什邡红白小学• 作为东道主的 中国代表队, 表现出色,取 得了51枚金牌, 首次登上金牌 榜首位,并且 总奖牌数也达 到了100枚的 历史最好成绩。
履带自行榴弹炮方队
海军05式两栖步战车方队
空中方队
• 核导弹方队
中 国 航 天 事 业 的 发 展
神七飞天
•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于2008 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 秒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 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 箭发射升空。飞船于2008年9 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 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 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 小时27分钟。宇航员翟志刚成 为进入太空的中国第一人。
3、社会建设方面
• (1)统筹城乡发展
• 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等涉农税费的取消,推进 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 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粮食购销 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全面推进。 •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 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加 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 筹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2、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完全符合我 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了 “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 : 一是在发展方向上,要做结构上的战略调整; 二是在发展理念上,要有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是在发展目标上,要关注民生、注重保障; 四是在发展重心上,要把节能减排、环境协调作 为突破口; 五是在发展动力上,要坚持改革开放。
“十一五”规划与“十二五”规划比较
全方位多层次区域合作
"十二五"建议提出,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区域 合作。 首次提出支持中西部有条件地区加大承接国 际产业转移力度。其次,发挥区域合作组织在解 决公共产品领域、规划领域、区域重点问题领域 的组织协调作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 共同参与、协作互动的推进区域合作立体网络。 最后,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次区域合作,拓展 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领域。进一步深化与港、澳、 台的经济合作。
政策框架
"十一五" 对四类主体功能区,在财政、投资、产业、 土地和人口管理政策五方面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 其中,财政政策要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 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投 资政策要重点支持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公共 服务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政策重在调整产 业结构与分布层次;土地政策严禁生态用地改变用途。 人口管理政策引导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 口逐步自愿平稳" 中部地区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 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 粮食主产区建设,支持山西、河南、安徽加强大型煤 炭基地建设,形成精品原材料基地。支持发展高技术 产业。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物流中心等基础 设施建设。 "十二五" 对中部地区来说,要成为中国各区域协 调发展的强劲内核--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稳步推 进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提升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 发展水平,加快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推进重点经 济带(区)加快发展,加强两型社会建设。
帮贫扶困
"十二五"建议中提出,着力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 展。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将中西部落 后地区作为公共资源配置的重点关注区域,引导各级 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将人力、物力、财力向中西部地 区的教育、医疗、科技、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领域倾斜。根据不同地区的贫困特点和致贫原因,有 针对性地制定区域性的扶贫开发规划,积极推进革命 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的 扶贫开发工作。 优化扶贫资金使用结构,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 益。引导东部发达地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对口帮扶 力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形势与政策论文之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科学发展强国富民随着2010年的即将结束,十一五也将要走入历史。
作为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十二五统筹规划的关键一年。
在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五年中,我们取得了那些成就,遇到了哪些问题和挑战,出现了哪些不足,这些答案随着十一五计划的结束也渐渐浮出水面。
首先,十一五规划取得的辉煌成就总的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一、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期间平均快速增长1.6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长。
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在稳步推进。
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
这是中国经济走过波澜壮阔的五年交出的成绩单,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交出的考试卷。
二、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作为一个大国,就它的发展成就来说,老百姓能得到什么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那究竟老百姓得到了什么实惠?其实通过我国近几年关于民生问题相关政策地陆续出台,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党和国家是真正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如涉及民生的社会保障支出、教育支出,还有医疗卫生支出等,我国是连年加大预算安排。
据数据统计,从2006年到2010年,社会保障支出从2010亿元增长到3185亿元、教育支出从536亿元增长到2159亿元,医疗卫生支出从138亿元增长到1389亿元。
大家知道,在这及年里,我们既要抵御外来的金融风暴,又要大力的救灾抢险和灾后重建,特别是2009年,我国财政收入一度困难,但民生投入不减反增,我国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增长了31.7%。
从这连年实现跳跃式增长的数据不难看出,我们的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程度和拳拳爱民之心。
回看“十一五” 期许“十二五”
回看“十一五”期许“十二五”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形势仍然在继续发生着重大变化,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呈现出心的阶段性特点。
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在这五年中我国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就,回看过去的五年,让我们对“十二五”更加的期盼。
一、“十一五”时期取得的成就“十一五”的五年是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极为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充分发挥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优势,全面推进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更上层台阶。
五年中,我国有效的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保持了经济的平衡发展,胜利完成了“十一五”的目标任务,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五年中,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明显,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新农保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五年中,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广州大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即将举办,无不彰显着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的提升。
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再次明确的告诉我们: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才能发展我国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壮大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充分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极大的增强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随着“十二五”的来临,国内外的形势和复杂环境明确告诉我们:这将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五年,面对这一独特的形势,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紧抓机遇,不惧挑战,科学把握好发展规律,主动适应国内外复杂的环境,这样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仍大有可为,可以极大的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深入。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走势分析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走势分析首先,经济增长逐渐放缓。
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为7.8%,相较于之前的“十一五”期间的年均10.6%,增速明显放缓。
这是由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中高速增长的阶段,经济基数庞大,增长速度难以继续保持高速。
同时,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出口市场需求下降也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压力。
其次,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结构持续调整,服务业占GDP比重显著提高。
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1.6%,超过工业占比。
这一转变表明中国经济正逐渐由传统的制造业驱动向以消费和服务为主的经济模式转变。
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就业增长,也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增加。
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从出口转向内需。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等,以鼓励居民消费。
相应的,居民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升,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至2024年期间,消费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占比从48.5%增至66.4%,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第四,城市化进程加快。
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提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底,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6.1%。
城市化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商品消费等多个领域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支撑。
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走势相对平稳,呈现出经济增速放缓、服务业成为新引擎、消费需求加大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几个明显特点。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实施,中国经济将继续朝着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从十一五成就-看十二五规划
从“十一五”成就看“十二五”规划“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三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赣县各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真抓实干,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应对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认真化解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紧迫感,立足于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敢于并善于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努力转变增长方式,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和谐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开创赣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进展情况及主要成效1、全县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大多数指标已达到阶段性要求,有些指标已经完成或超额完成,经济总量迈上了新台阶。
到2008年止,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2.37亿元,比2005年净增9.57亿元,年均增长13.03%,比规划目标多0.03个百分点,预计2009年完成24.87亿元,可提前一年实现目标(规划目标为23.6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2.59亿元,比2005年增加1.50亿元,年均增长33.63%,比规划目标多18.63个百分点,提前二年实现了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3亿元,年均增长24.69%,比规划目标多4.69个百分点,提前二年完成了任务。
2、优化经济结构取得新突破。
着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全县经济继续保持协调较快增长。
“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前三年,实际利用外资11384万美元,年均增长22.33%;实际引进内资8.76亿元;外贸出口三年累计实现出口额13340.90万美元,年均增长30.6%。
工业园区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08年止,园区开发面积达到2200亩,入园企业86家;实现税金8876万元,比上年增长41.7%;企业员工1.71万人;工业园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首批10个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单位。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化工1002 祁园201048090214今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统筹规划最关键的一年,这五年,我们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还有怎样的不足,我们的未来将走向哪里?这些问题也即将揭晓。
在“十二五”规划出台之际,现回顾下我们辉煌的“十一五”。
在“十一五”期间,我们经受住了一系列灾难与困难的洗礼并顽强的战胜了他们。
如我们熟知的国际金融危机、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但中国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到,我们在抵抗危机的同时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各行各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90%以上的目标都实现了或者超额实现了。
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依然取得高增长,非常不简单。
可以说,“十一五”的五年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
奋进的五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与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跨越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根据规划,“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年均增长7.5%,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高速增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以及国内一连串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取得的。
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而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洪涝灾害等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也令经济运行一次次承受严峻的考验。
从当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经济迅速下滑,到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一度跌至6.1%。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接连不断的各种重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出台并实施了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从而使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逐季回升,全年实现8.7%的增幅,超额完成“保8”目标。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及“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及“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我们注重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牢牢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十一五”前期,针对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流动性过剩,以及结构性、输入性物价上涨等问题,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有效防止了苗头性问题演变成趋势性问题、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
近两年,面对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沉着应对、科学决策,果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坚持实施一揽子计划,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和实行结构性减税,大范围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加强科技支撑,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采取鼓励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消费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升级。
(二)毫不放松地做好“三农”工作,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
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各种收费,结束了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建立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严格保护耕地。
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开。
(三)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
积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总体水平和竞争力明显提高。
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成长。
二是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提出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和政策措施,制定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和工业“三废”治理。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东部地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和竞争力逐步提高;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趋于缩小,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内在活力。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初步建立。
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状况及十二五发展规划调研报告
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状况及十二五发展规划调研报告“十二五”时期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也是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战略眼光审视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开展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理清“十二五”发展的基本思路,对于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的调研报告,以供讨论。
一、“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评价“十一五”以来,我县紧紧围绕“三个”建设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开放活县”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政府效能不断提升,各项指标总体完成情况良好,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正逐步迈向宽裕的小康社会。
“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
gdp从的19.36亿元发展到的31.59亿元,年均增长17.9%,人均gdp由5574元增加到8975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
农业产值由的3.76亿元发展到的5.7亿元,工业总产值由的10.92亿元提高到的21.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9%、26.1%。
财政总收入由的1.81亿元提高到的2.1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的1.26亿元提高到的1.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9%、21.9%。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由的25.27亿元提高到的42.06亿元,比期初增16.79亿元,年均增长18.5%。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十五”期末,三次产业结构为13.5:38.5:48,调整为11.9:36.9:51.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业继续稳步发展。
“十一五”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展望
“十一五”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展望“十一五”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展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以五年为一个阶段,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和部署,设立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引导未来五年的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式、路径、目标提供思路指南和行动纲领。
国家是从1953年开始制定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是1953—1957年的“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
而2006—2010年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我们国家提出来的“五年计划”的第11个,所以称为“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简称就叫“十一五”。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时间段是:2011—2015年。
五年规划与每一次的政策调整,不仅关系国家的未来发展,也关系普通百姓的就业与生活。
对于大学生来说,深刻理解和把握国家的五年规划,既是报效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一部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容易、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奋力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以及南方雨雪冰冻、干旱、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盛事,隆重纪念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议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十一五发展回顾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回顾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一、“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在区党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十一五”工作发展思路,坚持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抓手,经济转型全面推进;以平台建设为依托,加速优势特色支柱产业集聚,着力打造赣西工业龙头;以“平安、和谐、惠民”为工作目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以“绿化、亮化、美化”为生态建设重点,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以保护民俗、弘扬文化为目的,发展特色文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一五”主要规划指标如期甚至超额完成,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总量和增幅位于全市县区和全省工业园区前茅,达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标准。
“十一五”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经验,为“十二五”期间我区经济建设步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经济规模日益扩大,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翻番增长。
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60亿元,是“十五”末的2.6倍;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10.9亿元,是“十五”末的4.5倍,超额完成“十一五”的目标任务;辖区财政总收入达到15.4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0%,超额完成“十一五”的目标任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85亿元,较十五末增长6倍多。
全区综合经济总量和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综合考核连续三年名列全省工业园区前三名。
(二)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城市建设稳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
道路网络全面升级,完成安源大道、工业大道、迎宾南大道、齐民路、洪山路等十余条道路建设。
“五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电力、供水管网建设、燃气管网已经覆盖全区;邮电、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成就。
配套建成了十大社区,建设了十条无费商业街,落实了萍实公园等十大公园建设,城市整体综合配套功能不断优化提升。
“十一五”取得主要成就及“十二五”发展战略
3、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 “加快转变、赢得先机,最根本的依靠是科技,最关键的措施是大力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 权威人士强调,“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下大力气,推进自主创新与 产业升级,提升发展品质和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由规模优势向技术 优势转变。
加大第三产业
• 据统计,目前,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只占42%,相对于同等水平的发展 中国家要低10个百分点。 • 他指出,“服务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创造需求,也可以提升产品的 质量,实际上有利于拓展产品的市场。我们需要完善经济政策,改善 发展环境,切实提高服务业比重,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优势。”
• 我们要发展,我们更要科学地发展。带着这样的理念走进“十一五”, 迎接我们的是超乎想象的一系列严峻考验。 • 十一五”规划一开局,“三过”问题——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 多、外贸顺差过大,就开始考验国民经济。 • 此后,通货膨胀以及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等次第登场。 • 最严峻的考验在“十一五”的第三个年头出现。2008年,近百年世界 经济史上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突然袭来,猛烈冲击着正在高速运行的 中国经济快车。 • 一时间,外贸出口大幅度下滑,部分企业陷入困境,百姓就业压力陡 增……从“过热”到“过冷”似乎没有过渡,中国发展的势头急转直 下。
• 中部也没有落后。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2009年,国家又出台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规划》,2010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 见,明确了中部崛起的工作目标和进度。
● 区域经济发展精彩纷呈
• 2009年以来,国务院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先后将12个区 域规划上升到国家层面。 • 中国经济发展的版图在细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南向北、 从东到西,一个个被圈定,一步步在展开。“珠三角”、“长 三角” 、 “环渤海经济区”已成中国经济三大引擎,沿海有 串串明珠,西部有成渝、关中天水、北部湾三大重点经济区, 中部有武汉、长株潭城市群,东北有长吉图、沈阳经济区……
关于十一五情况总结及十二五工作
“十一五”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工作思路经济运行科一、“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总结1、工业总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十一五期间,我县工业经历了冰灾考验、金融风暴的冲击,在挑战中不断成长壮大,工业经济总量提升,工业园区不断增强,企业技术质量得到提高,企业体制不断创新。
到2010年,预计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1202006-2010工业数据情况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237.8%,年均增长27.9%;完成工业增加值345.7亿元,比十五期未增长256.3%。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个数387家,比十五期未增加83家;亿元企业个数80家,比十五期末增加38家;预计规模工业总产值1020亿,比十五期末增长262.4%, 年均增长29.7%;规模工业增加值312.9亿,比十五期末增长262.2%。
2、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投入资金进行计技术创新,累计开发新产品1549个,获得省市优秀新产品89个,累计投入研发费用65.4亿。
仅2010年共申报市级以上企业技术创新项目38家(不含经开区),共完成技术创新项目投资近6.4亿元,随着这些项目的完工,我县企业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2010年预计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共提取技术研发经费25亿元,同比增长49%;共开发新产品、新技术597项,新产品完成产值382.9亿元,同比增长42%,占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33.7%。
3、品牌创新取得新成果:至2010年底我县有10家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有50家企业获得湖南省著名商标。
36家企业获得湖南省名牌称号。
4家企业技术中心被评为国家级技术中心,12家企业的技术中心被为省级技术中心,24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为市级技术中心。
尚在认定中的省著名商标6个,省级名牌称号12家企业,省级技术中心3家企业,市级技术中心8家企业。
通过鼓励企业创建品牌活动,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和质量提高。
企业围绕创品牌这个核心,强化质量工作,完善管理体系,加强技术创新,企业的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竞争优势地位日益巩固。
内江调查第十五期:从“十一五”内江物价变动形势看“十二五”调控方向
内江调查第十五期国家统计局内江调查队编2011年5月18日从“十一五”内江物价变动形势看“十二五”调控方向“十一五”期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5.12”汶川大地震的考验,在内江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实现新跨越,建设新内江”的总体要求,借力一系列扩内需、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的积极政策,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五年间,居民消费价格(CPI)累计上涨12.4%,年均增长2.4%,处在温和可控区间,低于同期国民经济和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呈现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价格总体水平基本稳定的良好局面。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物价总水平高开高走,形势严峻,如何“防通胀、稳物价、保民生”成为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
本文通过回顾“十一五”期间内江物价走势,研判“十二五”内江物价形势,找寻调控的方向和切入点,供有关部门和领导决策参考。
一、回顾“十一五”,物价上涨是主线纵观“十一五”,上涨是贯穿内江物价走势的一条主线,CPI指数连续五年上升,经历了“快速上扬、高位运行、涨势减缓、再度攀升”四个阶段,与全国和全省走势基本一致。
(一)从同比看,物价上涨态势呈现波浪式从同比指数看(上年为100),2006年至2010年消费价格总指数分别为102.7、106.4、105.0、100.8、103.2。
其中2006年上涨2.7%,进入上升通道,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高位运行,分别比上年上涨6.4%、5.0%;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涨幅回落到0.8%;2010年再度攀升,达到3.2%(见图一)。
图一:“十一五”期间内江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指数走势图(二)以2005年为基期看,物价上升呈“阶梯式”与“十五”末相比(2005年为100),2006年物价平稳上升(102.7),2007-2008年快速上涨(109.3、114.8),2009年涨势趋缓(115.7),2010年再次加速上扬,达到119.4(见图二)。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08土木⑤班庄伟学号:08201010543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摘要】:“十一五”是中国经济极不寻常的5年,在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大地震以及旱灾、水灾、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次第发生的情况下,我们走过了跌宕起伏的道路,共同经受了空前严峻的挑战。
走过“十一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在又好又快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回眸“十一五”,我们有理由倍感自豪;展望“十二五”,我们有信心跨越发展。
【关键字】:“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发展在此之前我们已经按“十一五”规划走过了一个历史性的辉煌时刻。
在读书的这几年,让我见证了合肥的高速发展,慢慢的走进现代化城市。
让我体会的了在党的领导下“十一五”规划发展的相当好。
让老百姓体验到了“民生建设”温暖人心的感触。
医保,社保都是围绕老百姓展开的,让老百姓老有所养,再次体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十一五”主题。
总之,我们已经进入到飞速的发展时期,让我们共同来面临又一个“十二五”的挑战!“十一五”是中国经济极不寻常的5年,在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大地震以及旱灾、水灾、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次第发生的情况下,我们走过了跌宕起伏的道路,共同经受了空前严峻的挑战。
这5年,中国经济既有高增长低通胀的理想格局,亦有高增长高物价的过热场面,更因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遭遇了经济急速下滑、通胀和通缩轮番登场的考验。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虽然还未落幕,中国经济“十一五”实现新的跨越业已基本定局。
“十一五”规划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中长期规划。
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务必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更加突出地强调产业技术进步战略、制度创新战略和人力资源优先开发战略,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充分有效发挥我国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十一五”经济结构调整看“十二五”发展之变
2010-10-14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时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这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表述——即将收官的“十一五”,中国在“保增长”的多重压力下,始终坚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新的起点。
这是一个意向鲜明的信号——即将启程的“十二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迈出更大的步伐,迈向更广的领域。
“十一五”:迎难而上调结构多管齐下显亮点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曾是有名的高能耗企业聚集地。
近年来,罗庄区一手关停钢铁、焦化、水泥等落后产能企业,一手大力发展特色商贸服务业,重点培育多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十一五”期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接近18%,而万元GDP能耗却累计下降超两成。
罗庄区的“一升一降”,正是“十一五”中国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缩影。
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这种发展也付出了很大代价,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逐渐积累。
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内需拉动居民消费、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尽管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然灾害侵袭,中国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步伐没有松懈。
——5年来,我国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增长更趋均衡。
2007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投资,成为“三驾马车”中贡献最大的一项。
200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50.7%上升至52.5%,投资与消费增幅的差距有所缩小。
——5年来,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和改造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三管齐下”的调控措施,使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经初步核实,2009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十五”末的40.3%上升至43.4%。
服务业对促进就业的作用愈发明显。
——5年来,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红灯”频闪,国家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着力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分别淘汰炼铁、炼钢、焦炭、水泥和造纸等落后产能2110万吨、1640万吨、1809万吨、7416万吨和150万吨。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61%。
——5年来,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向纵深推进,区域经济发展逐渐呈现“雁阵齐飞”态势。
统计显示,2009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5%,增速连续三年高于东部地区。
事非经过不知难。
“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情况下,结构调整依然迈出令人欣喜的步伐,表明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积极作为。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说。
调整步入“深水区”“脱胎换骨”面临诸多挑战
成就令人欣喜,压力更使人警醒。
环顾世界,审视国内,“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但调结构面临的阻力和难度也在逐渐加大。
由于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强大的惯性,“调而不快”甚至“调后反弹”的情况在许多地方依然存在。
步入深水区的结构调整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目前,投资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
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外部需求的扩张短期内难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随着外需收缩,贸易保护主义加剧,曾经严重依赖外需拉动的中国经济减速的压力越来越大。
从内部环境看,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使低成本比较优势难以为继。
而资源和环境游走在可承受的边缘,人口老龄化的逐渐到来,也使我国由传统劳动密集的优势向新优势的转变更为迫切。
更何况,目前我国在信息化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又面临绿色科技领域的挑战。
传统产业领域,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就开始面临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压力。
“总体来看,中国的产业仍处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如果不能把握趋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势必在新一轮竞争中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中国工程院院士、社科院学部委员李京文说。
“调结构”成主攻方向“十二五”将迈向更深更广领域
国际上很多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人均收入从1000美元到10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正是经济结构变动比较快的时期。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一个五年周期,
“十二五”不仅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结构重构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之旅。
站在新的起点上,党中央高瞻远瞩,明确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未来五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这意味着经济结构调整将向更深更广领域进军。
面对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失衡矛盾,扩大内需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
大国经济增长应主要靠内需支撑。
北京大学教授刘伟指出,我国居民消费率较低,未来可开拓的空间很大。
真正启动内需,关键是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这就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
作为扩大内需的一个战略重点,“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借助城镇化进一步拓展持续发展的空间。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加速阶段,蕴含着巨大的内需空间。
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3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各类城镇将新增3亿多人口,这将为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
除了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还在于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日前透露,“十二五”我国工业领域的核心任务是以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其中包括重点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此外,服务业将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一个“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无论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是生活性服务业都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但服务业的供给能力和水平还难以满足这种需求,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以及出口产品附加值的提高。
如何变压力为动力,将是“十二五”期间的一个重要课题。
“调整将成为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词。
”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劳伦斯·格林伍德指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解决全球失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