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适度进口”时代来临
2014军转: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调整 首提“适度进口”
军转干考试2014军转时政: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调整首提“适度进口”前不久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列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这次会议以及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还提出,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相比以前的方针,这次中央提出的粮食安全战略有很大调整,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说。
粮食安全时刻不能放松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被列为明年的首要任务,这非常罕见。
在我国粮食产量“十连增”的背景下,“粮食安全”还存在问题吗?“从短期来看,我国的粮食供给没有问题。
”叶兴庆说,今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亿吨,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当前,不管是从粮食产量来看,还是从粮食库存来看,我国的粮食供给都是有保障的。
中央强调“粮食安全”更多要从中长期去理解。
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在连续十年增产之后,资源要素等都已经绷得很紧,生态环境也付出了不小代价,继续增产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我国当前正处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阶段,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粮食需求量还远未见顶。
相关机构研究显示,一个农村居民从农村来到城市,适应了城市的食物消费结构后,其粮食的日消费量要增加20%。
未来十几二十年,按照我国城镇化发展目标,将有数亿农民变为市民,粮食供给压力会持续加大。
“我国人口规模大,粮食需求总量大,这其中谷物特别是口粮,关系到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懈怠。
”叶兴庆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用。
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要坚持立足国内。
他还说,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自己的饭碗主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
新战略新内涵军转干考试我国历来重视粮食安全。
1996年,国家发布的《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即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并且还明确,在正常情况下,粮食自给率要达到95%以上。
我国粮食进口对国际粮价的影响:“大国效应”的验证——以三大主粮为例
我国粮食进口对国际粮价的影响:“大国效应”的验证——以三大主粮为例钟钰;陈博文;王立鹤;吕新业【摘要】基于系统GMM估计方法分析我国粮食进口与国际粮食价格间的关系,表明国际粮食价格变动主要受其自身惯性的影响,我国粮食进口与国际粮食价格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正向弹性关系,尽管“大国效应”很微弱,但要警惕未来我国进口对国际粮价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粮食进口使得国际化肥供给价格弹性增大,因此我国粮食进口要充分考虑世界供给能力,提前给予世界一个明确的信号或合理稳定的进口需求预期.生物质能源产量、原油价格与国际粮价的弹性关系趋向式微,表明我国粮食进口稀释了生物质能源和原油与粮食之间的价格需求弹性.为此,要密切注意国际性因素对粮食价格波动造成的影响,增强合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的能力,从而保障国内粮食安全.【期刊名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2)006【总页数】7页(P119-125)【关键词】粮食进口;国际粮价;大国效应【作者】钟钰;陈博文;王立鹤;吕新业【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南京大学商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陈博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王立鹤,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吕新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邮编:100081。
①关于进口激增或是评估和衡量进口激增的方法尚无一致认可的定义。
各类定义尤其倾向于以不同的阈值为基础。
如果实际进口量超过该阈值,则即认为发生进口激增。
对于我国而言,如果从进口依存度来看,2013年我国大米、小麦和玉米的进口量只占国内产量很小比重,依次仅为1.11%,3.05%和2.53%,如果从纵向进口增加量来看,比2009年增加5.68倍、5.15倍和35.33倍。
受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09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上主要粮食价格不断下行,而国内粮价持续走高,由以往低于国际市场转为高于进口完税到岸价格,直逼配额外完税到岸价,形成了国内外价格倒挂,且国内外价差持续扩大;加之国内粮食供给处于结构性失衡状态,推动我国粮食大量进口,形成“进口激增”①。
实施好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实施好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并将其作为2014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紧接着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重申了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则将完善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作为首要工作加以部署。
为什么在我国粮食连续十年增和当前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低迷的背景下如此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如何理解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怎样才能实施好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一、新形势下中央为什么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建国以来,中央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始终高度重视。
改革前,我国长期受到粮食生产能力和进口能力不足制约,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应紧张困扰着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
“以粮为纲”曾作为我国经济工作和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
改革后,我国在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很快告别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普遍短缺状况。
随着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和供给状况的改善,农产品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迈开了步伐,并在1992年完全放开了粮食消费市场,从此粮票退出了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农产品短缺时代基本结束。
总体上说,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粮食等农业生产。
但是,不同形势下发展粮食等农业生产政策的实施力度是不同的。
改革后,我国农业生产经历了明显的几轮周期,粮食生产形势时好时坏。
一般说来,每当粮食形势不好的时候,各级政府才真抓粮食生产,出台的政策“含金量”高,政策实施力度大,而当粮食形势好的时候,往往是“口号农业”,重视粮食生产形式上讲得多。
1998年,我国粮食生产曾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5.1亿吨,农民出现了普遍的卖粮难,虽然国家实施了粮食保护价政策,但是由于政策执行不到位,粮价持续多年低迷,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伤害,粮食生产不断滑坡。
直到2003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明显减产,当年粮食总产量只有4.3亿吨,粮价在当年第四季度不断上涨,而且上涨幅度比较大,才促使2004年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的惠农强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国务院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国务院,国务院•【公布日期】2023.08.28•【分类】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正文国务院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2023年8月28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计划的安排,受国务院委托,现就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年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市场供应充足、运行总体平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能力不断增强,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体系。
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督促各地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
推动制修订土地管理法、种子法、黑土地保护法、反食品浪费法,修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制定农田水利条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
印发实施“十四五”系列规划方案,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二)夯实发展基础,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全国耕地总量持续下降态势得到初步遏制,2021和2022年连续两年实现净增加。
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内涵的演变:从封闭到开放
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内涵的演变:从封闭到开放摘要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问题。
建国以来,中国的粮食安全思想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演变过程。
本文将从政策、技术和国际合作三个方面探讨这一演变过程,并分析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通过研究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的演变,可以为解决当前粮食安全问题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粮食安全、思想演变、封闭、开放、政策引言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
建国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实现粮食安全,不断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粮食安全思想。
这一思想在政策、技术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经历了演变过程,从封闭走向开放。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探讨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内涵的演变,分析其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为解决当前粮食安全问题提供借鉴。
政策演变:从封闭到开放建国初期,中国实行的是封闭的粮食安全思想。
封闭思想强调自给自足,以国内种粮为主,限制粮食进口,保障国内粮食供应。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和资源有限,这种封闭思想逐渐暴露出问题。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转变粮食安全思想,逐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种子,扩大粮食进口。
1985年,中国提出“粮食安全优先”的思想,将粮食安全摆在国家发展的首位,加大投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2009年,中国政府提出“适度进口、国内安全”的粮食安全思想,认识到封闭并不能保障粮食安全,需要通过开放促进国内粮食供应的稳定和多样化。
技术演变:从传统到现代在农业技术方面,中国的粮食安全思想也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建国初期,中国农业主要依靠人工耕作和天然降水,农作物生产效率较低。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推广农业机械化,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
1990年代以后,随着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农业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转基因技术、精准农业等先进技术在粮食生产中得到应用,提高了作物产量和抗灾能力,保障了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国际合作演变:从孤立到融入建国初期,中国外交政策较为封闭,粮食安全主要依靠国内产能。
探讨新形势下粮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探讨新形势下粮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摘要】在当前新形势下,粮食经济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同时也带来了市场竞争的挑战。
科技创新对粮食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可以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粮食供给保障与可持续发展是粮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粮食进口的影响和应对措施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展望未来,粮食经济将面临更多挑战,但也将有更多机遇。
政策建议和预测将成为指导未来粮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粮食经济、新形势、机遇、挑战、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粮食供给、粮食进口、展望、政策建议、预测。
1. 引言1.1 当前粮食经济形势分析目前,全球粮食市场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粮食需求持续增加,世界粮食安全面临着巨大压力。
气候变化、土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也给粮食生产带来了挑战。
在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收入不稳定等问题,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
当前,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粮食经济发展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粮食贸易日益频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也在不断增强,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为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提供了更多可能。
当前的粮食经济形势既面临着诸多挑战,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只有全面分析形势,科学制定策略,才能有效推动我国粮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粮食经济在新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旨在深入探讨当前世界粮食生产与市场情况,分析未来发展的态势,把握新时代背景下的关键问题,为我国粮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具体目的包括:一、深入了解当前全球粮食经济形势:全球粮食供需状况、主要粮食生产国家和地区的粮食生产水平和市场规模,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因素等,为研究新形势下我国粮食经济发展提供宏观视角。
二、分析新形势下我国粮食生产的机遇:探讨我国粮食生产的技术进步、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变化等方面的机遇,为粮食生产提供发展方向和政策依据。
粮食进口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探究
粮食进口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探究一、背景介绍:粮食进口与我国粮食安全的关系二、粮食进口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三、粮食进口对我国粮食自给率的影响四、粮食进口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五、粮食进口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粮食进口量逐年增加,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篇论文报告从粮食进口对我国粮食市场、自给率、农业发展以及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粮食进口与我国粮食安全的关系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之一,但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和人口快速增长,我国的粮食自给率持续下降,粮食进口已成为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
粮食进口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粮食进口需要保证进口渠道的畅通,同时也需要考虑食品安全和国际市场波动等问题。
粮食进口管理涉及到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等多个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监管体系。
二、粮食进口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粮食进口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是复杂的,不仅会缓解我国市场的压力,还会影响我国粮食价格、市场竞争等相关问题。
例如,在我国大豆市场上,随着国内豆粕需求的快速增长,粮食进口使得我国大豆市场关系趋于国际化;在玉米市场上,粮食进口有助于消除我国区域差异造成的价格歧视等问题。
但同时,粮食进口也存在依赖性,过度依赖进口可能会面临供应中断和价格波动等风险。
三、粮食进口对我国粮食自给率的影响粮食自给率是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
粮食进口对我国粮食自给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缩小了我国的粮食供求缺口,保障了我国粮食市场的供应;二是降低了我国粮食的自给率,增加了国内经济的短期风险。
为了降低依赖进口的风险,我国需要加强生产标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优化农业结构等方面的工作,提升自给率水平。
四、粮食进口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粮食进口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也较为显著。
粮食进口的增加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市场的发展机遇,增加了农业主体的收益,同时国际市场的竞争也迫使我国的农业生产不断提高效率和质量。
拓展粮食进口多元化格局
┣ ┫COVER STORY拓展粮食进口多元化格局近年来我国坚持推进贸易全球化,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农产品资源,国际国内市场联动不断增强,实现了我国粮食进口来源、渠道和结构的多元化。
文 | 《中国报道》记者 王哲新冠肺炎疫情、蝗灾、旱涝灾害……2020年无疑是饱受灾害侵扰的一年,粮食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联合国多次发出警告,今年可能是50年不遇的粮食缺口年,全球将有6.9亿人吃不饱肚子,25个国家面临严重饥荒,一些主要的粮食生产国家开始限制粮食出口……很多国人都关心这样一系列非常简单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别的国家不卖给中国粮食怎么办?中国的粮食够吃吗?会出现粮食危机吗?”答案是,粮食进口很重要,但大家担心的事情也不会出现。
对粮食进口“不必担忧”今年以来,出于对未来粮食安全的考虑,我国适度加大了粮食的进口力度。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1—7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7451万吨,同比增长22.7%,进口粮食占国内消费的2%。
记者进一步梳理发现,7月小麦进口93万吨,是自2014年以来月度最高水平,同比增长了325.1%,1—7月累计进口428万吨,同比增长116.3%。
据了解,多年来,进口小麦占我国小麦消费量的比重约2%~3%,主要是品种调剂,以优质专用小麦为主。
7月玉米进口量也攀升至3年来的最高水平,共进口玉米91万吨,同比增长136.5%。
1—7月累计进口457万吨,同比增长30.7%。
有关专家预计,今年进口量很可能创近30年高位。
7月进口大豆1009万吨,同比增长16.8%,继续保持高位。
据专家预计,今年全年我国大豆进口量有望再次重返9500万吨以上的高位,上次突破这个水平是在2017年,当年大豆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9553万吨。
另一方面,我国对猪肉进口量跃升120%至43万吨,牛肉进口量增长35%至21万吨,在某种程度上也减少了对进口粮食作为饲料的依赖。
粮食出口方面,记者了解到,今年1—7月我国累计出口 234万吨,同比减少12.2%。
准确把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四个新变化
月
度 聚 焦
准确把握国家 粮食安 全战略的四 个新变化
口 叶 兴庆
2 0 1 3年底召开的『 } 1 央农村1 一 作会 议 ,明确要求 实 粮绝 对安全 。相 比以前笼统地要求粮食基本 自给 , 这次 施“ 以我 为主 、 立足 国内 、 确保产 能 、 适度进 口、 科技 支 收缩 为要 求谷 物基本 自给 、 口粮 绝对安全 , 体现 了实事 撑” 的 同家粮食安全 新战略 , 明确提 f l I 确保 “ 谷物基 本 求是 、 与时俱进的精神 。 自给 、 口粮绝对安全” 的国家粮食安全新 目标 。这是综 第二 , “ 保” 的要求有提高。在科学发展理念 日益深 合考虑我 闫未来粮食供求格 、农业资源环境 承载 能 人人 心的时代背景下 , 即便 为了达到谷物基本 自给 、 口 力, 以及保持政策稳定性 、 连续性 等 素后做 H J 的重 大 粮绝 对安 全的新 目标 ,也不能再走过 去那 种发展粮食 战略决策 。 生产 的老路 。中央明确提出了两个新要求 : 一是坚持数 1 9 9 6年发布的《 中困的粮食问题》 白皮 书首 次明确 量质量并 重。这意味着 , 我们不 仅要做到“ 量” 上 足够 , 质” 上让人放心。近年来 , 我国食 品安全事件 提 出, “ 立 足国内资源 , 实现粮食基本 自给 , 是 中国解 决 还要 做到“ 粮 食供需 问题 的基本方针 ” , “ 巾 罔将 努力促进 国内粮 频繁发生 , “ 镉大米” 等事件造成较大社会影响。在今后 食增产 , 在正常情 况下 , 粮食 自给 牢不低于 9 5 %, 净进 的谷物和其他农 产品生产过程 中 ,要 更加注重质量 和
注重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二是坚持 当 口量不超过国内消费量 的 5 %” 。2 0 0 8年国务院审议批 安全 ,
我国粮食进口市场依赖程度分析
我国粮食进口市场依赖程度分析摘要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坚持“粮食以自给自足为主、进出口为辅”的工作方针。
改革开放之前,政府解决粮食问题的基本方式是利用国内资源提高粮食产量。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粮食生产状况和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国的粮食进口量不断增加,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度随之增加,这在满足国内粮食需求的同时,也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粮食进口量,进口增加,粮食补贴一、背景加入 WTO 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越来越深,中国的粮食市场开始与国际市场接轨,并且深受国际市场的影响。
当前,中国粮食的供给和需求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粮食的供需总量基本达到平衡状态,但是供需的结构性缺口较大,因此,我国粮食进口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从政治角度看,如果粮食主产国实行出口限制政策,就会导致我国粮食进口量的不足,在无法满足人们对粮食的刚性需求时,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战略安全。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粮食进口量增加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粮食进口风险。
二、我国粮食进口量增加导致的风险(一)我国粮食生产和供需现状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粮食供给十分短缺,农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之下,我国的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国是世界上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3。
但是从 1949年到 2013 年,粮食总产量由 11318 万吨增加到了 60193.5 万吨,而且中国粮食年产量平均增长率远远超过同期平均人口增长率。
(二)粮食进口量增加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当今世界,尽管工业发展越来越迅猛,但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才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
无论是在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的种植、生产、加工在农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2021年全国乙卷试题及解析
2021年全国乙卷试题及解析(安徽、河南、陕西、山西、江西、甘肃、黑龙江、吉林、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
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
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
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
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或者用更复杂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
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
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
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
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
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
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
2023年进口粮食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进口粮食行业市场分析现状进口粮食行业市场分析现状进口粮食行业是指各国从其他国家引进粮食来满足自身国内市场需求的一种贸易行为。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加速,进口粮食行业市场的规模逐渐扩大,其现状如下。
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全球的粮食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天然灾害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国家的粮食产量无法满足国内需求。
因此,这些国家不得不依靠进口粮食来弥补供应缺口。
根据国际粮农组织(FAO)的数据,全球进口粮食的总量每年都在稳步增长。
二、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目前,全球的进口粮食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非洲等地区。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日本、埃及、沙特阿拉伯等国家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之一,由于国内粮食产量无法满足需求,中国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粮食。
此外,一些中东和北非国家也需要大量进口粮食以满足国内需求。
三、主要进口粮食产品进口粮食行业涉及的主要产品包括小麦、大米、玉米、大豆等。
这些粮食种类不仅是全球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人们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饮食习惯不同,各国对进口粮食的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亚洲国家更倾向于进口大米和小麦,而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欧洲国家更倾向于进口大豆和玉米。
四、市场竞争激烈随着进口粮食市场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争相开拓进口粮食市场,进口商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除此之外,各国还竞争着从国际市场上获取更好的价格和质量。
因此,进口粮食行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确保能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总结而言,进口粮食行业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非洲等地区。
进口粮食的种类主要包括小麦、大米、玉米和大豆等。
市场竞争激烈,需要进口商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随着全球粮食需求的增加和国际贸易的加速,进口粮食行业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粮食安全隐忧及其消解方略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粮食安全隐忧及其消解方略作者:张亨明章皓月朱庆生来源:《改革》2021年第09期摘要:糧食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物质资料,粮食安全是保证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粮食安全需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外粮食市场资源循环畅通,从多领域、多环节不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针对国内种业市场发展不完善、粮食供需结构不平衡、耕地资源质量不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污染日趋严重等问题,应进一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国内粮种企业的竞争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完善污染防治体系,进一步确保粮食安全基础稳固。
关键词:粮食安全;“双循环”;种业安全;粮食品种结构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21)09-0134-11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永恒的课题。
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增进民生福祉,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
随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已连续17年保持增产丰收,粮食安全取得历史性成就。
目前我国粮食储备充足,口粮实现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
尽管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诸如粮食品种结构性失衡、耕地资源“占优补劣”、优质劳动力流失等问题逐渐暴露,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也不利于粮食安全。
与此同时,在逆全球化思潮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全球粮食生产与贸易格局的平衡被打破,一些国家收紧粮食出口,粮食正成为国际性战略物资[1]。
在国内新发展阶段和国际新形势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需要用更全面、更深刻的视角进行分析,从而探寻保障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
为应对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复杂局势,确保国内发展的稳定向好,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中国梁的奇迹观后笔记
中国梁的奇迹观后笔记篇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个,把中国人的饭婉午端在自己手中”。
令人欣喜的是,中国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回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投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国粮食连年丰收,牢车的端稳了饭碗,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粮食奇迹。
稳食安个始终是关乘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个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今年l月份,国务院新闯办公室发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发书,全面介绍中国粮食安全成就,深入阐述新时期回家粮食安全战略。
如今《中国粮的奇迹》专题片将以《活力土地》《科技之力》《上盈餐桌》《品质未来》四集可一次生动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不新筑牢粮食安全保障的基座,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壮丽史诗。
回历史,在三燃大山的压迫下,旧时代的中国人民饥寒交迫,能吃饱饭成为了一种奢,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到了土地,虽然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但这都是苦时的困难,阳挡不了人民群众总体生活的一步步向好。
再到近些年,在国际上一度出现“谁来养活中国”的悲观论调,认为中国只占世界9%的耕地、6.4%的淡水资源,无论如何推算都养不了世界近1/5的中国人山。
然而事实上,在中国制度指引下,已经形成了全方位的大扶贫格局,实现了人类有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技长、患及人口最多的减贫进程,彰显出了“中国之治”的伟大之处。
数据显示:2013-2018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000多万人,每年减贫人数都保持在1200万以上,有436个贫困已脱贫摘帽。
中国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是吏进一步迈入了小康社会。
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困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增强德食安个边际。
近牛米,在各项政策和制度的保障下。
全国粮食播和面积直稳定在17亿市以上,单产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始终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
日前,中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口粮自给率达到1005.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0公斤,比世崇平均水平高出37%,真正保障了中国人民能吃的饱,更能吃的好。
三年困难时期中国粮食进口实情
三年困难时期中国粮食进口实情作者:尚长风来源:《百年潮》2010年第04期长期以来,社会上广为流传一些关于三年困难时期粮食问题的说法,比如为了“面子”,中国不仅不向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求助,反而是勒紧裤腰带还债;为了工业化,漠视生命,坚持增持黄金、外汇储备。
现在看来,这些说法是不准确的,有必要澄清。
从新中国成立到1960年,中国一直是粮食净出口国。
三年困难时期,为了缓解“大跃进”后的粮食短缺,以1961年为转折点,中国领导人作出了大规模进口粮食的决策。
决心之大,突破禁区之多,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
粮食进口直接抢救了人民的生命,缓和了国家和农民的关系,也对外贸产生了深远影响。
粮食由出口到进口的转变20世纪50年代初至1960年,中国一直对外净出口粮食。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逐步实行了土地改革,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互助合作,大规模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加。
不仅改变了国民党统治时期沿海城市吃进口粮的局面,实现了粮食自给。
而且通过统购统销,国家掌握了必要数量的粮食,通过组织大量粮食出口,进口国外先进技术、机器设备和工业原料,加快推进了工业化进程。
1950—1960年,每年净出口粮食230万吨左右。
在大多数年份这种粮食出口无疑是健康的,因为它加速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然而,从1958年起,受“浮夸风”影响,粮食产量被严重高估,1959、1960两年超越国家的承受能力,出口了过多的粮食。
1960年上半年,国内粮食短缺的困难已很突出,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高压,农村灾情的上报严重滞后,1960年,国家粮食净出口达250万吨以上,加重了灾情。
国家采取了多种紧急救荒手段,比如全国实行“低标准,瓜菜代”,进行大规模的粮食调运,搞季节性调剂。
但上述办法都没有从根本上缓解粮食供应的紧张局面。
1960年以后,“交通沿线的国家粮食库存越挖越空,调度也越来越困难。
大中城市基本上是调入一点销售一点,随时都有脱销的危险”。
保障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保障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者:暂无来源:《中国食品》 2019年第21期文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全景式展现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粮食安全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全面介绍中国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和实践,阐明中国将坚定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是继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后,中国政府发布的第二部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白皮书。
在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黄炜介绍和解读了白皮书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请问张局长,白皮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张务锋: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通过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粮食安全现状,系统宣示我国粮食安全政府立场和政策主张,增进国内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了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会同12个部门单位在起草过程中,重点把握了五个方面:第一,突出强调了国家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的战略定位,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我们党和政府历来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70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但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没有改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
白皮书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融入其中,作为贯穿指导全篇的鲜明主线。
第二,集中展现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伟大成就,彰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自身力量端好自己饭碗的战略自信。
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正面回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
基于国内粮食安全的粮食进出口战略
加大对物流设施的投入,提高物流运输效率,降低粮 食运输成本。
遵守国际贸易规则
积极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沟通与协 商,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Leabharlann 5结论与展望研究结论
粮食进出口战略需要与国内粮食市场、农业政策、国际 贸易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相协调。
粮食进出口战略需要加强风险管理,防范国际市场波动 对国内粮食安全的影响。
物流运输的制约
由于粮食运输需要大量的物流资源,如果物流设施不足或运输成本 过高,可能会制约粮食进出口战略的实施。
国际贸易规则的限制
国际贸易规则日益严格,可能会对粮食进出口战略的实施造成限制 ,如关税、非关税壁垒等。
改进和完善粮食进出口战略的建议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建立稳定的贸易关系,共同 应对全球粮食安全问题。
03
粮食进出口战略的制定
粮食进出口战略的制定原则
立足国内,放眼全球
在制定粮食进出口战略时,应首先考虑国内粮食生产、消 费和储备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要关注全球粮食市场的动态 和趋势。
保障安全,兼顾经济
粮食进出口战略的制定应以确保国内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 ,同时也要考虑经济效益,实现安全与经济的协调统一。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
供需矛盾
由于人口众多,尽管我国粮食 生产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 难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 需求,需要适度进口来弥补缺
口。
粮食质量问题
我国粮食生产在质量方面仍然存在 一些问题,如农药残留、重金属超 标等,需要加强质量监管和提升农 业生产技术水平。
资源环境压力
我国农业生产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的依赖较强,但这些资源日益紧缺 且环境质量下降,给粮食生产带来 了一定的压力。
我国粮食为什么大量依靠进口
农民种粮收益低
现在种地的越来越少,很多农民都选 择废弃或者出租耕地,外出打工获取 收益,这与国内种地收益低的原因是 分不开的,背井离乡不是每个人都愿 意去做的,但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生 活质量不得已而为之
目前国内农业还处在转型当中,期望在未来能够改善这种情况
粮食安全(或食物安全)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 足够食品。这一概念主要涉及粮食的供给保障问题,它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演变过程。1974年, 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定义为:粮食安全从根本上讲指的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活权利,即 “应该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得到未来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它强调获取足够 的粮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活权利。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对这一定义作了修改,提出粮食安 全的目标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粮食安全 是政治安全的重要基础,是经济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
粮食流通政策就是国家为了实现其经济利益和政治目的而对粮食流通方面制定的规范和准则,是 指粮食流通过程中的组织形式、经济关系、管理方式等制度,是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加以规 范而形成的制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粮食进口问题研究》是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锐。
《中国粮食进口问题研究:基于进口粮源保障体系的建构》是一本2022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 版的图书,作者是赵予新。
转移劳动力人口
发展农业需要大量的人口,就目前我 国的而经济发展形势而言这是很不利 的,农业虽然是根本,但是却不会给 经济带来多大的影响,让更多的人员 进入到第二、第三产业可以快速提高 国际竞争力,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活水 平
进口粮食便宜
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我国农业种 植的方式一直未有大的进展,人工参 与的成本过高,机械化程度低,当然 这也与国内耕地状况有关,像美国那 样的广阔的平原国内相对而言比较少, 机械化程度低最直接的效果就是粮食 价格高,不如进口来的便宜
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研究
作者: 崔凌凤[1]
作者机构: [1]中共滨州市委党校,山东滨州256600
出版物刊名: 中国市场
页码: 1-2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21期
主题词: 粮食安全;农业资源;体制机制
摘要:中国人多地少,农业资源总量不足,人均资源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新时代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政策,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粮食“适度进口”时代来临
作者:竹子俊
来源:《中国对外贸易》2014年第06期
“粮食威胁论”再起
中国在世界粮食市场布局的步伐日益加快。
据路透社报道,中国驻巴西大使李金章5月26日表示,自中国官方批准采购的决定从3月31日起生效以来,中国已从巴西进口了少量玉米.未来进口的数量将会增加,中方认为未来巴西将成为中国的主要玉米供应国之一。
此前,中国主要从美国进口玉米。
据《金融时报》近日报道,中国国有食品集团光明食品(Bright Food)已与以色列最大食品制造商和分销商Tnuva签订初步协议,将购入后者的控股权。
据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报道,中国企业近期在全球的并购正在扩张,而且表现更好。
近期的中国粮食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包括:1月份光明食品收购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芒代拉食品公司;3月底中粮集团收购荷兰农产品企业尼德拉集团;接着在不到两周后的4月份,中粮集团和其他企业联合收购了总部设在香港的大宗商品交易商来宝集团的农业板块业务(来宝集团14%的股份由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持有)。
随着中国在国际粮食市场“频频出手”,中国在全球“抢粮”、“中国粮食威胁论”等论调再次泛起,剑指中国进口急剧增加,结构性粮食缺口继续拉大。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环保倡导人士布朗(Lester Brown)撰写的《世界能否养活中国》(Can the World FeedChina?)一文引起广泛关注,此前他曾写作《谁来养活中国》Who Will FeedChina?)一书。
布朗在文中写道,中国日渐增长的粮食进口量意味着中国正在与其他粮食进口国直接展开竞争。
他还警告称,去年中国双汇国际收购美国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的交易实际上是猪肉安全方面的举措。
中国向乌克兰提供30亿美元贷款以换取玉米的交易也是这样。
他写道,中国的这些行动是针对食品短缺的新地缘政治学的一个例证,对所有人都有影响。
真相如何?
对于上述论调,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毕美家表示,全世界公认的事实是中国用世界1/10的耕地,生产了全球1/4的粮食,养活了全世界1/5的人口。
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2039亿斤,连续3年稳定超过11000亿斤。
按照国际可比的谷物概念作为粮食口径,2013年中国粮食自给率超过97%,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
他强调说,在粮食安全的问题上,中国不仅没有造成对世界的威胁,而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对于在耕地等资源日趋紧张、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中国是否有能力继续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毕美家表示,未来我国将继续巩固农业基础,筑牢支撑粮食生产的三大支柱:政策、科技、基础设施,以此来确保中国人的“饭碗”。
针对中国粮食进口不断增加的问题,毕美家强调,十几亿中国人不可能指望靠买饭吃、找饭吃过日子。
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量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库存也是增加的。
进口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国内出现短缺,而是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低于国内,当然也有为满足国内多样化消费需求,需要适量进口进行品种调剂。
毕美家表示,首先,世界是开放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合理利用,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从2010年起,中国粮食价格已全面高于国际市场离岸价格。
为降低成本,一些国内企业加大了粮食进口量。
2013年,我国粮食丰收,国际主要产粮国也普遍丰收,国际粮价持续走低。
在国际粮价低的时候,适量进口调剂国内余缺,既符合中国国情,也是顺应农产品贸易国际化趋势的现实选择。
其次,中国适度进口粮食,也是满足国内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需要。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粮食品种的多样化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高端优质大米、优质强筋和弱筋小麦供给不足,需要适量进口进行调剂;玉米作为重要的能量饲料、工业原料,也有一定量的进口。
中国进口的粮食品种中,主要是作为蛋白饲料的大豆。
国际上并不把大豆统计在粮食中,如果单算谷物,中国进口的数量并不大,2013年是1400多万吨,占国内谷物产量的比重不到2.6%,占国际市场的份额在4%左右。
可见,并不存在中国在国际上“抢粮”的情况,也无从谈起“中国粮食威胁论”。
“适度进口”的底线
去年年末,关于粮食安全新战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字方针”,即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至于“适度进口”,国研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粮食安全与供给保障高层研讨会上解释道,其包括三层含义:—是,进口规模要适度。
虽然没有量化指标,但要控制总量,适度增加。
既要避免国际价格的波动,还要防止国家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进口国的需求;二是进口品种和渠道要多元。
目前中国的进口结构相对单一。
比如大豆,主要集中在美洲。
如果开辟黑海地区,或者其他品种,来对冲美洲的进口,自然就可以化解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三是进口方式要多样。
应该从现在开始,要有全球视野,通过贸易协定,通过互惠关系,进行直接贸易。
同时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供应链,从仓储、物流开始,到港口、码头等。
“…适度进口‟的底线,是中国的粮食进口量,尤其是不影响低收入国家的粮食安全。
同时还要扩大农业国际合作,开展境外农业投资,提高全球粮食产量,增加粮食供给,为全球粮食生产做出贡献。
”程国强说。
程国强表示,其次,“适度进口”应避免国际粮价大幅度波动对国内的冲击。
如果规模过大,没有防控的话,这种波动就很容易对国内市场形成影响,因此“适度进口”要多元化、多品种、多渠道。
中国应该考虑像美国一样,逐步转移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从北美向亚洲转移,特别是向中国转移。
再者,“适度进口”不能伤害国内粮食的生产能力。
规模过大的进口,将会冲击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