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中津液在诊断疾病上的重要性

合集下载

中医学综合实验报告

中医学综合实验报告

中医学综合实验报告本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中医基本理论,并通过模拟病例来了解了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本人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内容1. 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对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 中医病证辨析中医通过四诊法(望、闻、问、切)来诊断疾病,而疾病的诊断需要通过对病证辨析来确定。

3. 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汤药、拔罐、艾灸等,具体治疗方式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

三、实验过程我们首先学习了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了解到,中医的基本理论主要是以阴阳相互作用、五行相生相克为基础,以人体的脏腑经络和气血津液为依据,从感官、心智和精神等方面综合研究病因病机。

我们通过老师的指导,在模拟病例中进行了病证辨析。

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征、问诊症状、问诊病史等,我们逐步确定了病证的性质和病因病机。

我们通过对病者症状、舌苔、脉象等进行分析,并结合病例的时间、环境、心理等综合分析,最终得出了一个初步的诊断结果。

最后是中医治疗方法的学习,我们从中医经典中学习了针灸、汤药、拔罐、艾灸等治疗方法,并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实践。

我们学习了如何正确使用针灸器、如何调配汤药、如何进行拔罐和艾灸等方法。

我们发现,中医的治疗方法非常的细致和繁琐,需要有很强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四、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医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病证辨析学习了诊断疾病的方法,也学习了中医多种治疗方法。

通过实验的过程,我们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技能,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实践将非常有帮助。

中医学是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学科,通过本次实验的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了中医学的理论、方法和治疗效果。

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找到自己的治疗方法和技巧,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

中医学概论完整版

中医学概论完整版

中医学概论完整版中医学是一门古老而复杂的医学体系,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以循证经验为基础,注重维持人体的整体平衡和调节以治疗疾病。

本文将全面介绍中医学的概念、理论和应用。

中医学概念中医学是指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代谢学说、脏腑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为基础,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和诊断、治疗的学科。

中医学将健康视为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状态,而疾病则是这种协调被打破所致。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当这种联系与平衡受到干扰时,疾病就会出现。

中医学理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气血津液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认为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矛盾但不可分割的方面。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着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五行学说将宇宙的变化与人体生理联系起来,分别象征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气血通过经络在体内传导。

气血津液学说强调人体内的气血、津液平衡对于维持健康的重要性。

中医学应用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和食疗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它使用从植物、动物和矿物中提取的天然物质来调理人体,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是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刺激来调节气血流动,以治疗疾病。

推拿是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刺激人体的某些部位,以调节气血流动,消除疼痛。

气功强调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来调节身体的能量流动,以达到平衡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食疗则是通过调理饮食来滋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学的现代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受重视。

许多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了中医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的有效性。

例如,针灸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镇痛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缓解疼痛。

中药治疗也得到广泛应用,许多中药被用于治疗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等。

中医学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争议。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阴阳五行诊断疾病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阴阳五行诊断疾病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阴阳五行诊断疾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阴阳五行学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医哲学思想的基础,也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和工具。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对于人体而言,阴阳的平衡是健康的关键。

当阴阳失调时,疾病就会产生。

从生理功能上看,人体的物质基础,如血、津液等,属于阴;而人体的功能活动,如气的推动、温煦等,属于阳。

在正常情况下,阴和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比如,在脉象上,如果脉象过于洪大有力,速度较快,通常被认为是阳偏盛的表现,可能提示体内有实热之证;反之,如果脉象细弱无力,速度缓慢,则可能是阴偏盛,或者阳气不足,多与虚寒之证相关。

再看面色,如果面色红润有光泽,多表示阴阳平衡,身体健康;而面色苍白无华,多属阳虚阴盛;面色潮红,则可能是阴虚阳亢。

在症状方面,发热、口渴、烦躁等多属阳证;畏寒、肢冷、乏力等多属阴证。

比如,感冒时,如果出现高热、口渴、咽痛等症状,多为阳证;而如果是恶寒重、发热轻、无汗、流清涕等,则多为阴证。

五行学说则是将自然界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和运动变化规律,与人体的脏腑、组织、情志等进行类比和联系。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即相互滋生和助长;相克,即相互制约和克制。

以相生关系为例,肝木生心火,如果肝血不足,无法滋养心脏,就可能导致心血虚,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

相克关系方面,如心火克肺金,若心火过旺,可能克制肺气,导致肺气不利,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

在诊断疾病时,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声音、脉象等外在表现,结合五行的生克关系,可以推断出脏腑的病变情况。

比如,面色发青,多与肝病有关;面色发红,可能是心病;面色发黄,往往是脾病;面色发白,可能是肺病;面色发黑,多提示肾病。

再从声音来判断,声音高亢洪亮多属阳,声音低微无力多属阴。

如果一个人总是唉声叹气,情绪低落,可能是肝气郁结;而容易激动、急躁易怒,则可能是肝火上亢。

中医诊断学(A1题型)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诊断学(A1题型)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诊断学(A1题型)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1.邪盛病进时,常见的脉象是A.实B.大C.紧D.滑E.长正确答案:B解析:A指三部脉举按均有力,主实证。

B指脉体宽大,但无脉来汹涌之势。

大脉的出现提示病情加重。

C指脉来绷急,状若牵绳转索。

寒邪侵袭人体,与正气相搏,以致脉道紧张而拘急,故见紧脉。

D指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主痰饮、食积、实热。

邪气壅盛于内,正气不衰,气实血涌,故脉往来甚为流利,应指圆滑。

E指首尾端长,超过本位。

主肝阳有余,火热邪毒等有余之症。

故选择B。

知识模块:脉诊2.下列脉象。

除哪项外,均主实证A.弦B.濡C.滑D.紧E.长正确答案:B解析:A指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弦是脉气紧张的表现。

主肝胆病、痰饮、痛证、疟疾。

B指浮而细软,如帛在水中。

主虚证、湿证。

C指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主痰饮、食积、实热。

D指脉来绷急,状若牵绳转索。

寒邪侵袭人体,与正气相搏,以致脉道紧张而拘急,故见紧脉。

E指首尾端长,超过本位。

主肝阳有余,火热邪毒等有余之症。

故选择B。

知识模块:脉诊3.在脉象上濡脉与弱脉的主要区别是A.节律B.至数C.脉力D.脉位E.流利度正确答案:D解析:濡脉指浮而细软,如帛在水中,主虚证、湿证。

弱脉极软而沉细,主气血阴阳俱虚证。

濡脉浮细而无力,弱脉沉细而无力,因此二者脉位相反。

故选择D。

知识模块:脉诊4.下列哪种脉象主虚证A.滑B.结C.促D.动E.疾正确答案:E解析:A指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主痰饮、食积、实热。

B指脉来缓,时而一止,止无定数。

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瘾瘕积聚。

C指脉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

主阳热亢盛、气血痰食郁滞。

D指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

主痛证、惊证。

E指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

主阳极阴竭,元阳将脱。

故选择E。

知识模块:脉诊5.下列哪项不属于滑脉所主病证A.痰饮B.食滞C.实热D.疟疾E.恶阻正确答案:D解析:滑脉指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中医基础理论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简介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是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的哲学思想、医学原理、病因学、病机学、诊断学以及治疗学等内容。

本文将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简要介绍。

一、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学以道家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界密切相连。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阴阳失调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此外,中医还注重个体差异和辩证施治,强调治疗要因人而异。

二、中医的医学原理中医的医学原理主要包括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主要依赖于气血津液的运行调节,而疾病的发生则是由于人体的气血津液失衡。

脏腑经络学说指导中医的诊断与治疗,认为人体的功能活动主要通过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经络的运行来实现。

病因病机学说则是指导中医疾病分析与治疗的关键,强调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病程的演变。

三、中医的诊断学中医的诊断学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脉象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声、咳嗽声等来获取病情信息。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主诉、病史以及一些特定的问题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来判断体内的病理变化。

四、中医的治疗学中医的治疗学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中药汤剂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最主要的治疗手段,通过中药的药物成分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津液的运行。

针灸治疗是利用针刺穴位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推拿按摩则是通过按摩人体的穴位和经络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它的研究和应用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的独特理论系统和治疗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与西医不同的疾病防治方式,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复杂病症有一定的优势和独特的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和核心,其中的哲学思想、医学原理、诊断学与治疗学等内容为中医的诊疗提供了理论指导。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八纲、辨证、疾病诊断、症状鉴别和病案撰写等。

四诊:也叫诊法,是诊察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

望诊,是对患者全身或局部进行有目的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嗅气味以辨别患者内在的病情,问诊,是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者的询问以了解病情及有关情况。

切诊,是诊察患者的脉候和身体其他部位,以测知体内、体外一切变化的情况。

根据以上四诊合参的原则,不能以一诊代四诊,同时症状、体征与病史的收集,一定要审察准确,不能草率从事。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张景岳称为“阴阳”、“六变”。

四诊所得的一切资料,须用八纲加以归纳分析:寒热是分别疾病的属性;表里是分辨疾病病位与病势的浅深;虚实是分别邪正的盛衰;而阴阳则是区分疾病类别的总纲。

它从总的方面,亦即最根本的方面分别疾病属阴属阳,为治疗指明总的方向。

辨证:包括病因、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

各种辨证既各有其特点和适应范围,又有相互联系,并且都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加以深化。

诊断与病案:诊断分常见疾病诊断和征候诊断两个方面。

疾病诊断简称诊病。

就是对患者所患疾病以高度概括,并给以恰当的病名。

征候诊断即辨证,是对所患疾病某一阶段中证候的判断。

病案,古称“诊籍,又叫医案,是临床的写实。

它要求把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治疗经过与结果等,都如实地记录下来,是临床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病案分析统计,经验总结,医院管理等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因此,临床各科都应有完整病历、病案记录。

中医学的四大学说

中医学的四大学说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主要有四种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

1.阴阳学说: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

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2.五行学说:将古代哲学理论中以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的系统结构和方法论运用到中医学而建立的中医基本理论,用以解释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组织器官的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3.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津液,是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也是这些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血、津液均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都离不开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因而气和血,气和津液,血和津液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4.经络学说:所谓经络学说,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补充了脏象学说的不足,是中药归经的又一理论基础。

该学说,即古代经络认为人体除了脏腑外,还有许多经络,其中主要有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

每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联属,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中医诊断学》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中医诊断学》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中医诊断学模拟试卷(一)一、是非题(每题1分,共10分。

正确打√,错误的打×)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

2、感受病邪的性质,可以决定表证恶寒发热的轻重。

3、在疾病过程中,患者出现意识模糊,循衣摸床,撮空理线,都是失神的表现,预后不良。

4、舌苔润燥的诊察,有助于推断正气强弱,病证的虚实及病性的寒热。

5、脉的有胃气、有神,都是指脉冲和有力。

6、“反关脉”与“斜飞脉”均是比较少见的病脉。

7、表虚证就是指外感风邪所致有汗出的表证。

8、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为胃热证的主证。

9、肝风内动证,是以眩晕、抽搐、震颤、麻木等“动摇不定”的症状为主要表现。

10、心脾两虚证,是指心脾气虚所表现的证候。

二、A型题(每题1分,共20分。

)1、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是:A《难经》B《脉经》C《中藏经》D《脉神章》E《濒湖脉学》2、半身汗出,是因:A风痰阻滞经络B中焦郁热C阳气虚损D阴虚火旺E以上都不是3、指出下列哪个病证与籍贯所处地域有关:A麻疹B疟疾C中风D月经不调E眩晕4、以下哪项不是导致便秘的常见原因:A胃火B肝胃不和C阴血不足D寒凝胃肠E津液亏虚5、厥阴头痛的特点是:A前额疼痛连及眉棱骨B后头痛连项C两侧太阳穴附近痛D巅顶头痛E头痛连齿6、肾阳不足所致腰痛的特点为:A隐隐作痛B冷痛绵绵不休C重痛活动受限D痛处游走不定E刺痛固定不移7、以下哪项不是面色发青所属病证:A痛证B寒证C惊风D血瘀E痰饮8、“望色十法”中“抟”是指:A面色沉隐B面色浊暗C面色壅滞D面色浅淡E面色枯槁9、颈侧颌下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称:A瘰疬B瘿瘤C痰核D发颐E梅核气10、脾胃气虚病人多见:A面色萎黄B面黄虚浮C面目一身俱黄D面色青黄E以上都不是11、观察舌苔以辨别病邪深浅,主要依据是:A舌苔的有无B舌苔的厚薄C苔色的黄白D舌苔的真假E舌苔的润燥12、以下哪种舌象可见于正常的人:A舌有芒刺B舌体胖大娇嫩C舌面光滑无苔D舌有裂纹E舌边齿痕,苔垢13、喘证的临床表现应除外哪一项:A呼吸困难B鼻翼煽动C张口抬肩D难以平卧E喉中痰鸣14、语无伦次而精神错乱,狂躁妄为,属于:A谵语B独语C狂言D错语E郑声15、以下哪项不是呃逆的常见原因:A寒邪客胃B热邪客胃C脾失健运D胃气衰败E饮食刺激16、轻取即得的脉象,以下除……以外均是:A浮脉B濡脉C洪脉D牢脉E芤脉17、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错误的是:A寒证恶寒喜热,热证恶热喜冷 B寒证口渴喜冷,热证口和不渴C寒证大便泻泄,热证大便秘结 D寒证舌苔白润,热证舌苔黄干E寒证脉迟或紧,热证脉数或洪18、瘀、石、虫、痰等阻塞所致之“气闭”,最突出的表现是:A肢厥脉弦 B胀闷不舒 C绞痛阵作 D患处胀痛 E神识不清19、对诊断肝阴虚证最有意义的是:A头晕目眩,胁肋疼痛 B潮热盗汗,口咽干燥 C月经先期,量多色红D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E烦热颧红,手足蠕动20、六经传变中,“并病”最确切的涵义是下列哪项:A一经病证同时兼有他经证候 B由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C两经或者三经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病证与阴经病证同时并见E一经之证未罢又见他经病证三、B型题(每题1分,共10分。

气血津液精的相互关系

气血津液精的相互关系

02 03
调节生理功能
气血津液精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如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 和固摄等作用,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可以调节体温、滋润皮肤等。
维持内环境稳态
气血津液精的平衡与稳定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如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可以调节体内的水液平衡,防止水湿泛滥或水火不济 等病理状态的出现。
气血与津液的关系
气血是津液的生成和输布的物 质基础,津液是气血的载体和 组成部分。
津液通过渗入血脉,成为血液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血液 的正常容量和质地具有重要作 用。
当人体气血充盈时,津液的生 成和输布也会相应增加,从而 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气血与精的关系
精是生命之源,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 的基本物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 进。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深入研究气血津液精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虽然我们已经对气血津液精之间的 相互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它们的相互作用机制仍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 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例如,气与血之间的转化机制、津液与血之间的互化过 程等都需要更深入的探讨。
• 拓展应用领域:气血津液精的理论不仅在中医临床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可 以应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例如,在运动医学、营养学、心理学等领域 都可以借鉴和应用气血津液精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和研究。
化生精
津液通过气化作用,可以化生为精, 以补充精的不足。
调节精的浓度
津液可以调节精的浓度,维持精在 体内的平衡。
精对津液的作用
促进津液生成
温化津液
精能够促进气的生成,从而推动津液 的生成。
精能够温化津液,促进津液的流动和 气化,维持津液的正常生理功能。
固摄津液

中医内科学相关专业知识

中医内科学相关专业知识

中医内科学相关专业知识中医内科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组织、生理功能和疾病的中医学科。

它的研究范围涵盖了内脏、经脉、精气、血液、津液、体液以及相关疾病的调理、诊断和治疗。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是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是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是相对的对立统一,在人体内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行是对整个自然世界的分类,将人体各个组织器官防治的功能与五行相对应,寻找相互关系,从而理解彼此影响。

中医内科的疾病分类非常广泛,包括肺、心、肝、脾、胃、肾、大肠、小肠、胆等多个内脏的疾病。

每种疾病都有着不同的发病机理、病因和病理变化。

例如,脾胃虚弱、湿热恶化、肝火上泄、心火炽盛等都是常见的疾病类型。

中医内科学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症状,来确定其内在的疾病类型。

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四种: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望诊和闻诊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听诊病人外表和声音来了解病情的状况。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病情,包括疾病的发生原因、病情的进展和严重程度等。

最后是切诊,通过望切诊察病人的舌象、脉象等,了解病情的发展和严重程度。

中医内科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艾灸、中药等。

针灸是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刺激,来调节身体气血运行的平衡状态。

艾灸则是通过燃烧艾草,将其热量传导到穴位上,达到疗效。

中药是将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材料加工制成治疗方式的药物,具有药性的原料需要进行加工制成药物,能够针对不同的病症,调理五脏六腑,达到治疗目的。

中医内科学也有注重生活方式的诊疗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起居调整等。

中医认为,未病先防,合理的生活方式会对健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中医内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中医学科。

它通过阴阳五行的理论和诊断方法,对内脏疾病进行深入研究和诊治。

中医内科学的治疗方法丰富,包括针灸、艾灸、中药等。

此外还有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预防疾病的治疗方式,对促进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问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问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问题及答案问题1: 什么是中医?中医是一门传统医学系统,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及其他东亚国家广泛应用。

中医注重平衡和调节人体的整体功能,通过采用草药、针灸、按摩、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等方法来治疗疾病。

问题2: 中医的基本理论是什么?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和脏腑学说。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的核心概念,并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问题3: 阴阳学说是什么?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

它描述了宇宙中两种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对立面。

阴阳观念被应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在中医中,健康被视为阴阳的平衡,而疾病被视为阴阳失衡。

问题4: 五行学说是什么?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将自然界的事物归类为五个元素:木、火、土、金和水。

中医认为,这些元素相互关联并具有相互制约的属性。

五行学说用于解释人体器官的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问题5: 气血津液学说是什么?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描述了人体的生物物质和能量,包括气、血、津液等。

中医认为,这些物质的平衡和流动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气血津液学说被应用于中医诊断和治疗中。

问题6: 脏腑学说是什么?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将人体器官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和肾,六腑包括胃、胆、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基础,并与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相互关联。

问题7: 中医如何诊断疾病?中医诊断通常包括四个步骤: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听取其声音和气味、询问症状和切诊脉象,中医医生可以获取关于患者健康状态的信息,并作出诊断。

问题8: 中医如何治疗疾病?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草药、针灸、按摩、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等。

中医强调整体治疗,通过调节人体的整体功能来促进自愈能力。

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疾病的性质和患者的个体情况。

问题9: 中医是否适用于所有疾病?中医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慢性病和急性病。

中医诊断学中的津液代谢失常如何表现

中医诊断学中的津液代谢失常如何表现

中医诊断学中的津液代谢失常如何表现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唾等。

津液的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多个脏腑的协同作用,包括肺、脾、肾、三焦等。

当这些脏腑的功能失调时,就会导致津液代谢失常,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一、津液不足津液不足,又称津亏、津伤。

多由燥热之邪灼伤津液,或大汗、大吐、大泻、多尿以及失血等,致使津液大量耗伤所致。

此外,慢性疾病耗损津液,以及摄入不足等,也可导致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口渴咽干、唇焦舌燥、皮肤干燥、毛发干枯、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

如果是肺津不足,还会出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等症状;胃津不足则会表现为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干呕呃逆等;肠津不足可见大便秘结、干燥难解。

在舌象和脉象方面,津液不足者往往舌苔干燥少津,脉象细数。

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津液的输布和排泄是津液代谢中的重要环节,若这一过程出现障碍,就会导致水液停聚,形成痰饮、水肿等病症。

1、肺失宣降肺主通调水道,若肺气失于宣发和肃降,就不能将津液布散到全身,导致水液停聚于肺,出现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

2、脾失运化脾主运化水液,若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失常,津液就不能正常输布,从而聚湿生痰,出现腹胀、便溏、肢体浮肿等症状。

3、肾失蒸腾气化肾主水液代谢,具有蒸腾气化的作用。

若肾阳不足,蒸腾气化无力,就会导致水液内停,出现尿少、水肿等症状;若肾阴亏虚,虚火内生,煎熬津液,也会导致津液亏少。

4、三焦水道不利三焦是水液运行的通道,若三焦气化失司,水道不通畅,津液就不能正常地输布和排泄,从而引发水液潴留。

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津液和气血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当它们之间的关系失调时,也会导致各种病理变化。

1、水停气阻水液停聚,阻碍气机的运行,可导致胸闷、腹胀、喘咳等症状。

2、气随液脱大汗、大吐、大泻等导致津液大量丢失时,气也会随津液外泄,出现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气脱的症状。

中医诊断学中的病理学基础有哪些内容

中医诊断学中的病理学基础有哪些内容

中医诊断学中的病理学基础有哪些内容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以确定疾病的本质和病情的发展。

而病理学基础则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理论支撑,对于准确诊断疾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医诊断学中,病理学基础主要包括病因病机、气血津液病理变化、脏腑病理变化等方面。

病因病机是病理学基础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医认为,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则是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

病因主要分为外感病因和内伤病因两大类。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风邪为百病之长,其性善行而数变,容易导致人体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

寒邪伤人,易使气血凝滞,出现疼痛、拘挛等表现。

暑邪炎热升散,多伤津耗气,使人出现高热、口渴、气短等症。

湿邪重浊黏滞,易阻遏气机,导致肢体沉重、困倦、脘腹胀满等。

燥邪干涩,易伤津液,表现为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等。

火邪炎热急迫,容易上扰心神,出现高热、神昏、谵语等。

疠气则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致病性。

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

七情过激可直接损伤相应的脏腑,如大喜伤心、大怒伤肝、过度忧思伤脾等。

饮食不节、不洁或偏嗜,都可能损伤脾胃,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劳逸失度,过劳则耗气伤血,过逸则气血运行不畅。

气血津液病理变化也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

气的病理变化主要有气虚、气陷、气滞、气逆等。

气虚表现为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等。

气陷则常见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

气滞会导致局部胀满疼痛,气逆可见于肺气上逆的咳嗽、胃气上逆的呕吐等。

血的病理变化包括血虚、血瘀、血热、血寒等。

血虚常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等。

血瘀则表现为局部刺痛、肿块、唇舌紫暗等。

血热会有出血、发热、心烦等症状。

血寒多导致疼痛、手足冷等。

津液的病理变化有津液不足和津液代谢障碍。

津液不足会出现口渴、咽干、皮肤干燥等。

津液代谢障碍则可能产生痰饮、水肿等。

气血津液在中医诊断中的作用是什么

气血津液在中医诊断中的作用是什么

气血津液在中医诊断中的作用是什么中医诊断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环节,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证候类型。

在这个过程中,气血津液的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是一种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的物质;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津液则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具有滋润濡养、化生血液等功能。

首先,从面色来看,气血充足的人往往面色红润有光泽,这是因为气血能够滋养面部肌肤。

如果一个人气血不足,可能会出现面色苍白、萎黄等表现。

例如,长期劳累、营养不良或久病的人,容易出现气血亏虚,面色就会显得没有光彩。

而面色潮红、发热,可能是体内有热邪,导致气血运行加快。

再看眼睛,眼睛的神、色、形也能反映气血津液的状况。

眼神明亮、灵活,说明气血充足,脏腑功能正常;眼睛干涩、视物模糊,多为肝血不足,不能濡养眼睛。

眼睛红肿疼痛,可能是肝火上炎,津液被灼,导致局部气血不畅。

观察舌头也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舌苔的润燥可以反映津液的盈亏。

舌苔干燥,多为津液不足;舌苔滑润,则表示津液未伤。

舌质的颜色和形态也能反映气血的情况。

舌质淡白,多为气血两虚;舌质紫暗或有瘀点,往往是气血运行不畅,有瘀血阻滞。

脉象更是中医诊断中判断气血津液状态的关键依据。

气血充足、运行正常时,脉象和缓有力;气血亏虚则脉象细弱;气郁血瘀时,脉象可能弦涩。

比如,常见的弦脉,就像按在琴弦上一样,多提示肝气郁结,气血不畅。

在问诊中,患者的自觉症状也能反映气血津液的问题。

比如,容易疲劳、气短懒言,多是气虚的表现;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可能是血虚所致。

口干口渴、大便干结,通常是津液不足;而多饮多尿,可能是津液代谢失常。

此外,女性的月经情况也与气血津液密切相关。

月经周期规律、经量适中、颜色正常,说明气血调和。

月经量少、色淡,可能是气血不足;月经量多、色深红、有血块,往往是血热或血瘀。

气血津液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气血津液的辩证实习报告

气血津液的辩证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为了深入了解中医气血津液辩证的理论和实践,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实习期间,我跟随导师学习了气血津液的基本理论,并参与了临床病例的观察和辨证分析。

二、实习内容1. 理论学习在实习初期,我重点学习了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辩证方法。

通过阅读《黄帝内经》、《中医诊断学》等经典著作,我对气血津液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2. 临床观察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多个临床病例的观察。

通过对患者病史、症状、舌象、脉象等方面的观察,我学会了如何运用气血津液辩证的方法进行临床分析。

3. 辩证分析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多个病例的辨证分析。

以下为其中一个病例的详细分析:病例一:患者,女,28岁,因反复发作性头痛、头晕、失眠2个月就诊。

病史采集:患者近2个月来,反复出现头痛、头晕、失眠,劳累后加重,伴有乏力、心悸、纳差等症状。

患者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

体格检查:患者神志清楚,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

辅助检查:头颅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辨证分析:根据患者病史、症状、舌象、脉象等,诊断为气血两虚证。

治疗原则:补气养血,调和阴阳。

治疗方案:中药:黄芪、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白术、党参、枸杞子等。

疗效评价:经过1个月的治疗,患者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明显改善,体力恢复,面色红润,舌淡苔薄白,脉细有力。

三、实习总结1. 气血津液辩证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 在临床实践中,要注重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3. 运用气血津液辩证的方法,对疾病进行辨证分析,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4. 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四、实习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认识到气血津液辩证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气血津液理论,提高自己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学辩证治疗骨伤疾病

中医学辩证治疗骨伤疾病

中医学辩证治疗骨伤疾病在中医学中,人体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人在进行生命活动的时候就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反应,使脏腑功能运动的物质基础有津液和气血。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骨科疾病,而中医治疗骨病的有效性也是根据历代医家临床实践而确定的,目前中医治疗骨病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其中有不少方法都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先进水平。

一、骨病的常见分类骨病又叫“骨病学”,与“骨伤学”和“筋伤学”并称三大骨科病学。

(一)风湿性关节炎该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或急性结缔组织炎症,反复发作之后会对心脏产生影响,并且以肌肉和关节出现游走性的酸楚疼痛为主要特征,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也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多数发病患者以关节疼痛和急性发热起病。

(二)类风湿性关节炎该疾病是以滑膜炎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全身性的免疫系统疾病。

因为滑膜炎反复并且伴随持久性发作,会导致关节中的骨质和软骨破坏,导致关节出现功能性障碍,甚至是残废现象。

因本病会影响全身器官,所以本病又叫做类风湿病。

(三)退行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又叫肥大性关节炎,指的是因为人体老化而逐渐出现关节痛、腿痛和腰痛的症状。

因为该疾病多见于老年人,所以也叫老年性关节炎。

身体自然退化是引起该疾病的主要原因。

一般在中老年之后,由于机体组织器官出现退行性的变化,关节组织和骨也不例外,该疾病尤其多发于多活动关节和承重关节。

在生活中如果因为过度使用某些关节会更促进关节发生退化性关节炎。

除此之外,长期不科学地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也会引起退行性关节炎,甚至会加快该疾病的发展。

(四)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也属于风湿病的范畴,该疾病是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其中一种。

目前在临床上,导致该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

强直性脊柱炎主要病变部位是脊柱,特别是会累及骶髂关节,从而引起脊柱的纤维化和强直,会造成不同的肺、眼、骨骼、肌肉的病变。

同时该疾病也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

(五)颈椎病颈椎病又叫颈椎综合征,是增生性颈椎炎、颈椎间盘脱出、颈神经根综合征以及颈椎骨关节炎的综合统称,也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疾病为基础的病症。

中医与西医病理学研究的对比

中医与西医病理学研究的对比

中医与西医病理学研究的对比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科学,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和西医都在疾病的研究与临床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其理论和方法的不同,中西医的病理学研究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中医病理学在中医病理学中,疾病被认为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等原因引起的。

中医病理学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识,强调疾病与个体的关系,倡导“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

中医病理学强调保持人体的平衡和谐状态,通过调整气血、阴阳等方面的失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病理学研究中,重要的概念包括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

中医注重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诊断疾病,将疾病归纳为不同的病机,如风热、湿热、血瘀等,并根据病机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西医病理学与中医病理学不同,西医病理学采用了现代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来研究疾病。

西医病理学强调病因与致病机制的研究,通过病理解剖、组织学、分子生物学等手段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

在西医病理学研究中,疾病被归类为不同的疾病类型,如炎症、肿瘤、遗传性疾病等。

西医病理学强调疾病的细胞和组织水平的变化,通过观察病理标本来获得信息,并结合其他临床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中医与西医病理学的对比中医和西医病理学在疾病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存在许多差异。

其中最主要的区别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观念和理论:中医病理学强调整体性观察和个体差异,注重平衡和谐;西医病理学则采用现代科学的观念和理论,注重病因和病变机制的研究。

2. 诊断方法:中医病理学注重望、闻、问、切等方法进行诊断,如舌诊、脉诊等;西医病理学则依靠病理解剖、组织学等技术进行诊断。

3. 病机归纳:中医病理学将疾病归纳为不同的病机,如风热、湿热等;西医病理学则将疾病归类为不同的疾病类型,如炎症、肿瘤等。

4. 治疗方法:中医病理学强调整体调理,通过中药调理气血、阴阳等方面来治疗疾病;西医病理学则侧重于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现代医疗手段。

中医本科成人试题及答案

中医本科成人试题及答案

中医本科成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主要依赖于以下哪两个脏器的相互作用?A. 心与肝B. 肺与肾C. 脾与胃D. 肾与心答案:D2. “治未病”是中医的一个重要原则,其核心思想是什么?A. 预防疾病B. 早期治疗C. 治疗已病D. 康复治疗答案:A3. 在中医的五行学说中,火对应的脏腑是:A. 肝B. 心C. 脾D. 肺答案:B4. 中医的“四诊”指的是:A. 望、闻、问、切B. 望、闻、问、治C. 望、闻、切、治D. 望、问、切、治答案:A5.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的“八法”之一?A. 汗B. 吐C. 下D. 和答案:D6. 中医认为,哪种情志过极最易损伤肝脏?A. 喜B. 怒C. 忧D. 恐答案:B7. 在中医理论中,肾藏精,其主要功能是:A. 主生长、发育和生殖B. 主运化水液C. 主呼吸D. 主血液答案:A8. “五脏六腑”中的“六腑”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胆B. 小肠C. 胃D. 脑答案:D9. 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中,“证”指的是:A. 病因B. 症状C. 疾病D. 病人的体质和病情的综合表现答案:D10.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A. 顺应自然B. 形神兼养C. 过度劳累D. 饮食有节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 简述中医的“阴阳学说”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的应用。

答案:中医的“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种基本属性的物质构成,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在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应用中,阴阳学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体的生理活动,如阴精与阳气的平衡;二是疾病的发生,如阴阳失衡导致的各种病症;三是诊断疾病,通过观察病人的阴阳表现来判断病情;四是治疗疾病,通过调和阴阳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2. 描述中医的“五行学说”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答案:中医的“五行学说”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中津液在诊断疾病上的重要性津液是指有滋养各组织器官,濡润空窍和滑利关节作用的物质。

津液为饮食经脾骨消化吸收而成,由脾、肺、肾吸收,分布、排泄,以调节维持其平衡,循行周身,出脉管内外和组织同隙之中,供给各部分的营养需要,剩余的水分和废料,则成汗、尿排出体外。

《灵枢》云:“五脏六腑,皆有津液,……。

”又云“膀胱为津之腑,热则津液内虚”等。

可以睦出津液是一种液质成分,成在于机体之内,分布于周身各处,内至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皆其所布。

它由口引入并由尿、皮肤、大便、呕物、泪、肺脏等上排出体外,我们知道汗、尿、吐物等除液质占绝大部分外,其中还溶有其他物质。

于此可知津液是一种液体成分为主的并溶存有一定的溶解物质组成。

津液和体液:由上看出,津液是一种液体成分为主要的物质,液体成分分布于人体细胞内及细胞外各处,能补充,能排出,但与现今医学所称的体液有无关系,从下面比较可以看出。

从体液的组成成分及分布来看,体液分布在细胞内及细胞外者叫细胞外液,占人体重20%~25%,是人体的内环境,浸润着细胞以作转运营养物质之用,细胞外液以分布的范围和质量的差别有不同的名称,如在血管内叫血液,在淋巴管者叫淋巴液,在脑和脊髓者叫脊液,在组织间叫组织间液,体液在内者叫细胞内液,为辅助代谢的媒介。

虽然体液各在不同的部位而细胞外液之间及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之间,是直接或间接相通的而且成分是稳定质中含有不等量的溶解物质组成,即是说:水质和含有不等量的溶解物构成体液。

从体液的组成分布和上面的津液比较起来看是相似,因此说津液相当于体液。

从体液的平衡调节来看:体液中小部分是溶解物,大部分是水、水的平衡调节代表了体液的平衡调节,同时水的调节与某些溶解物如氯化钾等也有一这的影响。

水在人体内是维持平衡的,即是说每日摄取的排出的是相等的(生长需要除外),排泄的器官是肾、皮肤、肺、大肠等处,其中以肾的排泄为要,但体内水分平衡调节的转机有以下几点:①饮水管制,在唾液分泌减少时或血浆的渗透压增高时,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反射性的引起口渴。

②动向管制:水喝得多的时候血中水分并不增加多,很快的被肾排出及进入细胞间液,水分少的时候则反之。

③排出管制:在正常情况下肾为排水器官,受着中枢神经的管制及激素的调节。

我们从体液的调节上也可以看出津液是相似于体液的,因津液的调节与体液的调节是相似的。

《伤害论》云:“大便硬,小便当数”。

又“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不利。

”以大便硬即肠道的水分被吸收,吸收得多故小便多,若饮水多必是汗多而小便也多,以使身体的水分维持平衡。

关于津液平衡的调节,我们可以从古代医书中看出,先谈水的调节。

《伤寒论》云:“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

”《灵枢》云:“咸入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上走之,血之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注入则胃中竭,竭则咽焦,故本干而善渴。

”说明呕吐失水后及唾液分泌减少而“咽焦”时,对机体均是刺激而反射性的引起口喝。

至于津液的动向调节,中医学家已利用此原理津液平衡改变而显出的某些症状,是不加以治疗的。

《伤寒论》云:“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心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从亡津液,胃中于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小,以津液当还地胃中,故知大便不久必大也。

”又“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等。

又“大便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以津液自动的平衡调节。

体内的津液是维持平衡的,过多过少则由人体的调节机能来维持平衡,多则增加排泄,少则减少排泄,使人处于健康状态,但这种调节机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受着时间,调节力量,人体器官机能是否健康等因素的影响,因些会有增多和减少的情况出现。

津液的增多与水气病的形成:人体的水分排泄过多叫亡津液,相反的人体的水分排出过少则叫水气病。

水气病所表现的症状,是逐步进展的疾病,初期、晚期的表现以及在切脉上的表现是不同的。

这样,在望诊上触诊上来检查诊断水肿病及其程度。

津液是沿着经脉不断流行,输布到全身各个脏腑各个部分,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津液的改变,会对人体的疾病产生不良影响,这说明津液在中医学中,对疾病的产生是占重要地位的,在诊断疾病上不可忽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