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叙事散文阅读应考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叙事散文阅读应考策略
· 中考信息:
叙事散文阅读的考查点有
1、理清叙述要素,把握叙事线索,理清文章写作层次。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相关段落的内容。
3、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4、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归纳作品的主题思想
5、联系作品的思想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悟。
6、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7、理解重点词句的作用,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技巧。
散文阅读一般呈现在B卷,分值在20分摆布。
命题常以主观题形式呈现。
近几年,B卷现代文阅读考查散文阅读为主,其中又以叙事散文为主,抒情散文次之。
散文阅读以考查概括、理解、分析、鉴赏能力为主,其中考查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个体体验这部分内容有所增加。
· 基础信息:
1、散文的基本特点: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其基本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所谓“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多么自由,都必需紧紧围绕一个中心
2、散文的分类:
散文的宗旨在于抒情,也就是说散文是一种抒情性文学体裁。
根据题材及主要表达方式,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怀散文、哲理散文。
3、关于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的散文,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常常不是直接传递出来的,往往是通过散文中的叙事来间接表达的。
这就是所谓的“因事缘情”。
作者的写人和记事,浸透着浓郁的情感色彩。
作者的情感常常曲折地隐含于委婉跌宕的叙事之中。
既然是抒情,所以,叙事散文的写作指向都是在“人”。
叙事塑造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抒情(包括叙述中浓浓的抒情氛围)表达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某种情感。
这是读懂叙事散文的关键。
· 解题程序
叙事散文的阅读步骤:
1、整体阅读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其目的都是为了抒“情”明“理”。
在阅读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把握这类文章的定作目的、写作思路和作者运用材料在谋篇布局表达主题的思想轨迹。
这样对作品有了整体的了解,才可以进入答题状态。
2、细节品味
即按照所给的题目,对阅读材料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这类题,有的针对某一个词(一般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或反复强调的数词或感情色彩变化的词语),有的是针对一个句子(一般是描写句或点明题旨的抒情议论句),有的针对某一段,有的针对某几段(一般是点明题旨的段落或过渡段)。
在审清题干请求以后,有针对性的详细研读。
然而,细节品味类题是在文章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每一个细节品味类题都体现出作者的写作目的,都指向实现写作目的的一个阶段或一个侧面。
3、拓展延伸
这类试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就是让学生将糊口体验与文章内容(主题指向)衔接起来。
解答这类题容易
天马行空无所羁绊。
其实解答这类试题,无论题目多么开放,都必需在文章内容的制约之下解答。
所以解答程序是:先答出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再答出个人的体验和感悟
一、把握文意概括要点
应考策略:
1、理清思路
(1)把握线索: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②注意反复呈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2)疏理脉络:注意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句。
叙事散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作者的认识和感情的发展来组织文章的结构。
2、概括文段要点
(1)注意开头结尾句:文段开头句有时起总该段内容的作用,文段结尾句有时起总结该段内容的作用。
(2)注意过渡句(段):段落间的过渡句(段)对段落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确定文章的中心
(1)看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很鲜明地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可以据标题确定中心。
所以也可以根据中心拟写标题。
(2)看注释,注释有时会交代作者思想、写作背景及写作动机等,文章的中心往往与这些背景有关。
(3)看过渡句(段),文章的过渡句(段)对文章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4)看开头结尾句,文章开头句有时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句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5)看抒情议论句,叙事散文的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6)看反复呈现句(段),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作者有进采用反复这一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注意:有些文章对比复杂,必需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
如果文章找不到关键句,需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可以使用这样的格式:本文叙述(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讽刺、反映)了……
二、理解含义品味语言
应考策略:
赏析(理解,分析作用)词语的答题步骤如下:
第一步:先理解词语的本义,也就是词典上解释的常用义(简称词典义),把握词语在一般情况下的感情色彩。
第二步: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简称语境义) 第三步:分析词语用在此处的作用也就是表现力。
如,动词:这个词语准确描写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品质。
赏析(理解,分析作用)句子的答题步骤如下:
第一步:分析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即结合文章主旨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
这一步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中心,中心不离背景”。
解答此类试题时千万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作架空分析。
第二步:分析句子在形式上的作用即分析句子在结构、艺术形式上的作用。
句子在艺术形式上的作用可从的角度考虑,“人心难测”,指的就是人物的性格一般情况下对比复杂,不能简单定性,分析时务必全盘考虑,不能顾此失彼。
四、分析写法个性解答
应考策略:
(一)关于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是指作者为突出主题所采用的法子,也就是说,为了实现写作目的所采用的一切手段都是写作手法。
它是一个概括性很强的概念主,既包括表现手法、结构特点,也包括表达方式及用词用句等。
在叙事散文中,它可以从叙述人称、叙述方式、布局谋篇、表现手法乃至用词用句特点来把握。
1、叙述人称与叙述方式
叙述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的作用是亲切有真实感,第二人称是亲切,如同面对面说话,便于抒发诚挚真切的感情,第二人称在实际应用中整篇使用较少,而考试中涉及人称变化时相关试题呈现较多,第三人称的作用是客观全面。
叙述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的作用是文章条理清楚,读者易于接受,倒叙的作用是制造悬念,结构曲折,吸引读者,插叙的作用是充实内容,使交代更清楚,结构曲折有致。
2、布局谋篇的技巧
(1)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
(2)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材料与中心瓜葛处理,主次详略得当,材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3、表现手法的作用
(1)象征:使主题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使形象更加鲜明、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
(4)托物言志:含蓄、哲理和有暗示性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突出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题。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以上所有表达技巧,在解题的过程中,既要答到其作用,还要联系文章内容,这样答题才完整。
固然在考试中也要注意分值,如过渡的考查,一般来说,2分题只须答出作用,4分题则要具体化。
(二)关于个性解答
个性化的阅读,在阅读考查中体现为一种开放性的阅读试题,请求体现阅读者自我的阅读体验和感受,答题时可以充分发挥个性,进行自由的表达。
这也并非毫无限制,它必需是对材料内容、主题、情感等多个角度有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解题步骤:
1、细读。
这是答题的基础,要有针对性地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情感。
写作技巧,理解具体语境中词句的意义和作用,再结合自己理性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2、提炼。
要善于捕捉材料中的首要的语言信息,运用恰当的组合,对词义、文意、人物、事件、主题思想或文学形象作出正确的判断。
3、联想和拓展。
要能在阅读中与自己的糊口实际紧密相连,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提出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
4、表达。
即组织语言回答问题。
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尤其要能够做到有创意的表达。
注意:
1、感受启示题
请求:联系文章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如主题、具体语句、具体情节、具体形象)谈。
面不宜太宽,最好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或一点,这样更能写出自己的创意,这样也才能更深入。
格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果题目有相关请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2、合理想象题
请求:有创意,但必需与语境和主题相吻合。
法子:(1)心理描写:在仔细研读具体语境的基础上用第一人称。
(2)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仔细研读具体语境的基础上用第三人称。
(3)环境描写:要与人物的心情相映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