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叙事散文阅读指导
中考叙事散文阅读应考策略
![中考叙事散文阅读应考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a02e62b9a58da0116c174960.png)
中考叙事散文阅读应考策略· 中考信息:叙事散文阅读的考查点有1、理清叙述要素,把握叙事线索,理清文章写作层次。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相关段落的内容。
3、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4、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归纳作品的主题思想5、联系作品的思想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悟。
6、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7、理解重点词句的作用,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技巧。
散文阅读一般呈现在B卷,分值在20分摆布。
命题常以主观题形式呈现。
近几年,B卷现代文阅读考查散文阅读为主,其中又以叙事散文为主,抒情散文次之。
散文阅读以考查概括、理解、分析、鉴赏能力为主,其中考查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个体体验这部分内容有所增加。
· 基础信息:1、散文的基本特点: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其基本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所谓“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多么自由,都必需紧紧围绕一个中心2、散文的分类:散文的宗旨在于抒情,也就是说散文是一种抒情性文学体裁。
根据题材及主要表达方式,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怀散文、哲理散文。
3、关于叙事散文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的散文,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常常不是直接传递出来的,往往是通过散文中的叙事来间接表达的。
这就是所谓的“因事缘情”。
作者的写人和记事,浸透着浓郁的情感色彩。
作者的情感常常曲折地隐含于委婉跌宕的叙事之中。
既然是抒情,所以,叙事散文的写作指向都是在“人”。
叙事塑造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抒情(包括叙述中浓浓的抒情氛围)表达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某种情感。
这是读懂叙事散文的关键。
· 解题程序叙事散文的阅读步骤:1、整体阅读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其目的都是为了抒“情”明“理”。
在阅读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把握这类文章的定作目的、写作思路和作者运用材料在谋篇布局表达主题的思想轨迹。
中考阅读题复习散文(二)思路、主旨
![中考阅读题复习散文(二)思路、主旨](https://img.taocdn.com/s3/m/01bd6e760c22590103029d76.png)
(2)关注过渡句。过渡句既要总结上文,还要开启下文, 所以会对上文概括,对下文总说。
例如:根据选文第②-④段的内容,概括作者描写的书院 清池所具有的特点。
④秀美而宁静,世间也许还有不少这样的池塘,但是,像 岳麓书院这一方清池那样富于文化意蕴的,恐怕还不多见吧?
过渡句,一般单独成段或者在下面部分的段首。
考题形式
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 如:(1)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
(2) 理清文章思路,按示例试对②至④段内容用两 个字加以概括。
答题要点:
(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 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 题点。
如:①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②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③ 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 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 • 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
不要漏掉答题点。
基本答题思路:
叙事散文
(1)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事,怎么干,结果如何。
(2)所描绘的景物怎么样,有什么特点?
16.( l )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的 蔫耷汉,神情羞惑,穿着破旧,像个“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他就成 了鼓神。这是先抑后扬。
(2)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 (3)姑娘媳妇们口嚷“鼓神”往前推操张伯,打鼓汉子“一脸虔诚”送 鼓槌给张伯,后生们“满脸殷殷”望着张伯。这是用众人近乎崇拜的举动 正面衬托鼓神。 ( 4 ) “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 “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 撼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
中考叙事散文的阅读技巧
![中考叙事散文的阅读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3cdb08d9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72.png)
中考叙事散文的阅读技巧随着我省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散文阅读已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2005年云南省课改区和非课改区的中考语文试卷“(二)阅读”中,均各选了一篇散文作为考查材料,这是新的课程标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具体体现。
为了帮助2006年参加中考的同学能更好地完成散文阅读题,从而获得高分,笔者认为同学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复习备考。
一、认识和掌握散文的相关知识1.什么是散文?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
我们常说的是狭义的散文,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的,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2.散文的分类。
我们常见的散文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叙事散文,或称记叙散文,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
例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鲁迅的《藤野先生》。
这类散文,虽然也有风物、场景的记写,但它不是纯客观的记写,而是将内情与外物融合,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或称写景散文,指以描绘景物、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
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或托物言志,或寓情于物,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
例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
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
文学色彩浓,但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
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散文。
3.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中考语文复习考点16记叙文阅读散文重点难点(原卷版)
![中考语文复习考点16记叙文阅读散文重点难点(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fc90847f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f4.png)
记叙文阅读(散文)关于“散文阅读”的要求为:(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已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一、散文阅读综合【考点讲解】一、知识点讲解1.散文的概念散文是泛指那些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注重于主观抒写的,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
狭义的散文,专指用凝练、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
2.散文的特点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指的是散文的取材十分的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同一篇文章中,可以从一个人物的某个侧面或者一个先进事迹的片段谈起,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
“形散”还体现为表达方式的灵活多样,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都能在中心思想的统率下,得到尽情的发挥。
所谓“神不散”,指的是散文的立意高远,主题集中。
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式多么灵活,都应围绕文章的中心展开,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
3.散文的分类(1)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
特点:通过某些生活片段,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点,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
如: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藤野先生》。
(2)抒情散文: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等。
特点: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包含较多含蓄和象征的成分。
如:张晓风的《行道树》,茅盾的《白杨礼赞》。
(3)哲理散文:以议论为主,借助某种形象的说理,直接发表议论。
特点:议论、抒情和描写三者相结合,近似于杂文,但比一般的杂文更具有文艺性。
如:周国平的《落难的王子》。
4.散文的线索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
中考语文散文的阅读方法解析
![中考语文散文的阅读方法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349a359e3143323868930c.png)
中考语文散文的阅读方法解析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命题者尤其青睐以散文为现代文阅读的命题材料,因此,咱们有必要掌握散文阅读的一些要领和解题技巧。
其法子为:1.找“要素”。
阅读叙事性散文,必需掌握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由、结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变性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可以说,对人物、事件理解得越深,对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括得越准。
2.理顺序。
叙事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阅读时,应注意钻研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钻研文章怎么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抓线索。
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络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
一篇文章以甚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抉择的。
依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络,有利于中心、事件、流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
掌控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掌控文章的内容、结构和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总体感更强。
4.品情感。
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糊口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
抒情散文往往抒写作者的感情历程,表达心灵之声,因此,阅读时,首先要掌控住作者的感情脉搏。
即便是叙事散文,因为文中所写的人物大多是作者所接触的,有交往的,有的乃至是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的莫逆之交,因此也往往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
5.析哲理。
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
散文的抒情,老是在叙事、咏物的基础上进行,常说的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糊口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
它传达着作者的心声,给人以启迪,仔细品味,都富有必定的糊口哲理,尤其是借物抒情之作,在阅读时,必定要掌控作品的立意,透过症结词句(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
抒情散文中的“哲理”往往隐含在散文的法子良多,这里只介绍了一些最基本的常识。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散文题型的解题技巧归纳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散文题型的解题技巧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d6f06967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7e.png)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散文题型的解题技巧归纳前言在中考语文中,阅读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而其中又以散文题型最为常见,因此,掌握散文题型的解题技巧对于中考语文的考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散文题型的解题技巧进行归纳总结。
技巧一:抓住中心思想在阅读理解散文题型中,题目常常会问及文章的中心思想。
因此,掌握抓住中心思想的技巧是解题的关键。
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平时学过的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有时,作者会用这些手法突出文章的主题,而跟随主题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
技巧二:排除干扰项在选择题中,干扰项往往会带来误导,甚至让准确的答案被误选。
因此,学生在解题时首先要注意排除干扰项。
在选项中,不少干扰项往往会涉及到文章中提到的内容,但是它们只是与文章相关而已,而并非答案。
因此,在选择题中排除干扰项,才能选择准确的答案。
技巧三:注意细节问题在解题时,注意细节问题同样非常重要。
这包括语言细节和逻辑细节。
语言细节主要涉及到文章的修辞、语言、词汇等问题,而逻辑细节则包括文章的结构、思路、线索等问题。
通过注意细节问题,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文章,还能有助于正确解读题目。
技巧四:总结概括在阅读理解散文题型中,往往会出现“请总结文章大意”这样的题目。
此时,学生需要总结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但要有分寸,不能总结过于简洁或过于复杂。
一般来说,总结概括的内容应该包含几个方面:作者的观点、作者阐述的内容、作者的体现手法和文章的核心思想等。
技巧五:联想应用在阅读理解散文题型中,通过联想应用的方式进行解题也是非常有效的。
比如,通过类比思考、归纳总结、概括内容等,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同时,联想应用也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的水平。
结语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散文题型是考生需要特别关注的一部分。
通过抓住中心思想、排除干扰项、注意细节问题、总结概括以及联想应用等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答文章题目,顺利通过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散文题型的考试。
中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29b1681fb84ae45c3a358c12.png)
中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考点及对策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方法:(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2)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3)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
答题思路:(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1)、线索:物线、人线、情感线等等。
方法:a、关注题目;b、关注文中重复出现的语句。
(2)、情感变化填空题:尽量在原文中找。
3.品味语言(1)、词语妙用: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思路:在语境中的含义+词语的表达作用+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2)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3)词语含义:联系文章内容从表层与深层两个角度考虑。
(4)句子赏析:提问方式:某重点词或句子主要指文中的什么?或这样表达方式的好处是怎样的?答题方法或模式:运用“瞻前顾后”的方式寻找解答;因为该词(修辞)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情感)。
提问方式:文中第一段(或中间某段,或末段)中某句话有什么作用?答题方法或模式:话本身的意思+在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提问方式:……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①由什么到什么,突出(表现)了怎样的品质(精神);②使用的方法+表现内容+表达效果(或作用)。
4.表达方式的作用(1)描写的作用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
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
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
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5.表现手法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中考叙事性散文阅读技巧
![中考叙事性散文阅读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d28cfcaea0116c175f0e487c.png)
中考叙事性散文阅读指导一、散文的特点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
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
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
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
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
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三、散文的线索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
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四、散文的语言散文的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
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它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甚至修辞,才能既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理解其深层含义。
初中语文中考散文、小说阅读指导技巧方法
![初中语文中考散文、小说阅读指导技巧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2ca92d1f121dd36a22d8259.png)
答阅读题时注意:(1)尽量运用原文语句,找中心句,关键词。
(2)注意全面和层次。
要点找全,准确、简洁、有层次。
散文(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修辞手法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感情。
拟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情态,语言生动活泼,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感情。
排比:句式整齐,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对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感染力,引起联想的效果,给读者以强烈鲜明的印象。
对偶:高度概括,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表意凝练。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反复:富有音乐美,强调某个意思或某种感情。
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其他修辞:反问(加强语气)、借代、反语(增加讽刺意味)、引用、顶针等段落的作用一、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一语双关。
包括表层含义(即字面含义)和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2)点明行文的线索。
(3)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
(5)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情感。
(6)点明主题(主旨)或暗示主题。
(7)具有象征意义。
(8)引发读者思考。
其他还有突出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等。
二、开头的作用(一)内容上:(1)写出了(内容)或表达了(情感)(2)描写了景物,交代了背景或社会环境,渲染了(气氛),(3)开篇抒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4)推动了情节发展。
(5)突出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二)结构上:(1)开篇点题,点明中心,照应题目。
(2)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3)为下文做铺垫。
(4)设置(埋下)伏笔,照应后文。
(5)开门见山,点明题旨。
(三)写作技巧上(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入胜。
(2)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引用、对比、欲扬先抑(前后形成对比)等表现手法,突出的特点。
叙事散文阅读技巧
![叙事散文阅读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0135b6acb4daa58da0114a9f.png)
叙事散文阅读技巧一、鉴别体裁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以散文为主,而其中叙事性散文又占很重要的一部分。
叙事性散文是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形象,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溢着饱满的感情。
叙事性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等都是叙事性的散文。
例如:《倔强的仙人掌》《原谅》都是叙事类散文。
叙事性作品通过对人物的言行、心理、肖像等的描述表现人物性格。
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抽象的,如勤奋、深沉、幽默等,但他的言谈举止、相貌穿戴则形象可感。
阅读叙事性作品,我们要做的常常就是从有形的人物作为中概括出其抽象的性格特征,或者是从具体的事件中概括出抽象的道理。
无论鉴赏哪种类型的散文,都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作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
叙事性散文更是这样。
从表面看,它通篇都是在写人叙事,而作者的写作目的、思想感情则往往集中表现在某些句子,即“文眼”里,我们阅读时只有找到这个“文眼”,才能把握住作品的主旨和要义。
“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
另外,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要抓住作者写人叙事的线索,理清作者的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抓住散文的线索。
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
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特色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循着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
一篇好的散文,语言要凝练、优美、灵动,甚至富于哲理、诗情和画意。
二、几类典型问题的解题思路及技巧指导考点1、理解词语的语境义(1)弄清词语的本意(2)分析这些词语在文句中的表意作用(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内涵。
中考散文阅读指导
![中考散文阅读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5eeffb9451e79b89680226a3.png)
中考散文阅读指导目标:明确中考散文考点归纳解题思路答题技巧内容:一.导入由学生谈自己心目中的散文来引出对散文的介绍。
二.题海寻踪,明确考点学生阅读历年中考题(印成文本材料发给学生),抓考点,小组交流,畅所欲言(一)世上最好的地方冯雪梅(09年中考题)①母亲总说,这世上最好的地方就是家。
我不这么想。
②最早的时候,我的家在大院中,里外两间的平房里。
那个城市对于我的父母而言曾经很陌生。
他们一无所有,就那么靠着自己的一双手开始营建一个家。
我记得小院里的槐花香,记得在大树下跳皮筋时唱的儿歌,记得母亲在公用的自来水龙头下洗一大盆的衣服,父亲在家门前的空地上刨木板做家具。
那时候我对家的理解就是小院里那间挂着竹帘的小屋——院子里的房子都是相同的结构,唯一不同的是各家挂在门口的竹帘。
父亲把买来的竹帘细细打磨光滑,以免扎着人,母亲用旧的格子布将竹帘的边细细缝了,既好看又耐用。
父亲是那种闲不住的人,就那两间小平房,也被他动着脑筋规划过——家具都是比着屋的尺寸做的。
我实在不知道父亲如何有这样的手艺,只是觉得天底下没有他做不了的事儿。
原先屋里的地上铺着砖,父亲弄了水泥来,将地重铺了一遍。
那在全院是独一无二的。
那个夏天里,我最得意的事就是在地上铺了席子,摆上跳棋,然后请同伴来玩,并让他们参观我带着书架的小床。
③我一直认为我的家是最好的家,直到有一天,我去了同学住在高楼里的家。
当我站在阳台上看着都市的车水马龙,看着远处暗红的云彩和一点点落下去的夕阳,突然觉得我的家和这里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我的愿望不再是躺在水泥地板上看小说,而是在高楼的阳台上支一张椅子,看风景。
④这样怀想了许久,我的家就真的到了高楼上。
楼房建造的那段日子,只要一有时间,我就跑去看,然后想象着阳台的位置和摆一把什么样的椅子在阳台上。
家搬进高楼的那天,我几乎在阳台上站了一下午。
我不仅有了可以看夕阳的阳台,还有了自己的一间小屋。
家真的不一样了。
当我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悠然自得地看着楼下的人群和远远的树影时,觉得再也没有比家更好的地方。
【初中散文阅读】中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方法指导
![【初中散文阅读】中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方法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6b9498d35a8102d277a22fd7.png)
【初中散文阅读】中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方法指导散文阅读技法指导431612湖北省汉川市韩集中学孙开仁注:此文已发表于《学习周报?人教中考版》★ 考点透视: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说理的短小精悍的文章。
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三大类。
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具体体现在:(1)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2)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3)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4)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5)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中考散文阅读均以此精神来作为命题的依据。
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一)了解背景,透视创作意图。
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
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
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
如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一文,虽然作者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展开了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感受到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无限景仰之情。
但是要真正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所蕴含的时代精神,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下作者写此文的背景。
本文写于1980年,正是十年“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对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作家就会带着一种特别的心关照周围的社会和自然。
2024中考备考重点难点04 散文阅读(五大考点多种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
![2024中考备考重点难点04 散文阅读(五大考点多种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16eb503d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65.png)
重难点04 散文阅读(五大考点多种技巧)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记叙文材料来自散文和小说,其中散文占了一大半。
从选材看,内容广泛,涉及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散文,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等。
文本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关注亲情友情、人与社会、自然风景等,注重思想内涵和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
引导学生对生存、生活、人文的关怀和思考。
从题型看,以主观性试题为主,百分之七十是主观题,选择题占比不多、填空题更少。
开放性试题增多,赋分相对较高。
2024年的散文命题,除了传统的阅读理解题外,还可能出现一些新的题型,如赏析题、微写作等。
从命题角度看,突出考查整体阅读能力,以文意把握、词句品析、人物评、写法揣摩、感悟体验为考查着力点,考查考生对文章的主旨、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全方位理解。
从试题数量和赋分看,一般在5个左右,赋分15-20分,个别地方甚至更高。
考点一、散文的标题【设题形式】1.如何理解标题的深刻含义?2.赏析文章标题的妙处。
3.给文章拟个合适的标题。
4.文章的标题是否能用……替换?为什么?【答题要点】1.标题的含义(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2)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3)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2.标题的作用(1)内容上:概括文章……内容,交代时间、地点,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或性格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2)结构上:贯穿全文线索。
(3)人物上:突出人物的形象或品质;(4)主旨上:点明文章的主题;寄托……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5)情感上: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6)手法上:设置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运用(比喻、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7)效果上: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深思,营造氛围,富有诗情画意等。
3. 拟写标题的方法(1)抓住文章的核心人物拟写;(2)抓住文章的核心事物拟写;(3)抓住文章的核心事件拟写;(4)抓住作者的情感拟写;(5)抓住文章的线索拟写;(6)抓住作品反复出现的内容拟写。
中考散文阅读技巧指导
![中考散文阅读技巧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9291a62e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c1.png)
中考散文阅读技巧指导一张语文试卷120分,第三部分“阅读与理解”占35分,其中记叙文部分占11分左右,选文往往是文质兼美、人文内涵丰富、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或叙事性散文或小说等)。
因此,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考生要做到准确答题,首先必须懂得记叙文阅读答题的基本技巧。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特点是形散神不散,作者往往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特别是在深邃的意境之中,使读者领会到作者更深远的精神见解,产生共鸣,得到人生的启迪。
本文以《野菊花》一文为例,简单解读如何阅读写景散文。
(三)阅读《野菊花》一文,回答19—22题,(13分)①野菊花!野菊花开在山野里。
②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
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③花朵不过一分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④几番秋风秋雨秋霜,山野早已敛去辽阔的绿氅(氅,外套),只把灰褐的脊背袒露世间;曾经被悠逸的白云衬托得如此高远的天空,也被铅灰压缩了胸襟;紫燕和鸿雁归飞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水牛与山羊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唯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和进取,在这片天空下,这片山野上,举起开放的拓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⑤多少墨客骚人吟咏酬唱,把菊魂菊意唱彻历朝历代,唱的大多是庭院、公园、花盆里的名菊。
比起野菊花来,这些被驯化、供玩赏的同类,不免沾染着脂粉气、奶油味,显得矫饰和做作。
宁愿入汤入药、成渣成泥,决不任人摆布、供人亵玩——这就是野菊花!⑥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无悔的性格和气质。
⑦她不禁锢自己。
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
中考课外散文阅读的“四步三法”
![中考课外散文阅读的“四步三法”](https://img.taocdn.com/s3/m/7e051aeef705cc17552709e0.png)
中考课外散文阅读的“四步三法”第一步:速读语段、把握内容一般来说,学生拿到一篇散文语段,必须在尽量短的时间里阅读全文,了解语段大体内容,明白作者在文章里记了哪些事,写了哪些景,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
总之,在第一遍速读全文后要有一个总体印象,对语段内容要有一个大致了解,以便更深入地研习语段,解答问题。
第二步:仔细品味、归纳中心散文可分为多种,有叙事的,有抒情的,还有写景的;有叙事抒情的,也有借景抒情的等等,但不管哪种散文,一般都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要很好地解答问题,必须先归纳文章的中心,这对解答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往往一个语段后的问题有很多都是围绕中心而设置的,不把握文章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无法顺利地解题,有时还会解错题(具体分析见后文)。
第三步:浏览习题、留下印象。
这是在速读语段,弄清大体内容、归纳中心之后。
为了能方便快捷地解答语段后的题目,应先将所有习题浏览一遍。
这样做的好处有有二:一是可以粗略地了解有哪些问题需要解答,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在浏览习题的时候有时会激活语段中给你留下较深印象的某一点的记忆,而这个印象往往就是某道题的答案或答案来源,这样就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速度。
多次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第四步:再读语段、逐一解题前三步为正确解题打下基础,但不是全部,而且单靠这三步是无法完成解题任务的。
接下来要做的是再读语段、逐一解题。
在了解语段内容、把握文章中心、浏览所有习题之后,我们对该语段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印象了。
有了这些前期工作,再解起题来也就容易得多了。
具体如何解题呢?我将之归纳为三种方法。
现以芜湖市2000年中考语文第Ⅱ卷的课外散文阅读语段为例作一说明(该语段附录于本文后)。
一、寻找寻找是解决某些问题的有效方法。
什么是寻找呢?也就是对一些就某个句子提出来的诸如“××句的用意是什么”“××句是什么意思”、“××句有什么作用”等一类问题,常可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答案。
记叙性散文阅读指导及答题技巧
![记叙性散文阅读指导及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b73f9d36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f2.png)
记叙性散文阅读指导及答题技巧一、文体知识积累一基本概念: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悟的一种文体;描写见闻、表达感悟,是就散文的内容而言;自由灵活,是就散文的形式而言;散文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记叙性的散文——写人叙事类;所谓记叙性散文,就是通过记人、叙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感受、感悟的散文;1写人的散文:描写人的某种精神面貌,通过他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来达到显示性格的目的,进一步对要写的这个人的行为品质进行评价,然后表明作者对某种精神的评价 ,对人的某种精神的评价,或赞美,或否定;有的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与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有的从横向角度,剪辑若干的精彩片段,表现人物的精神、性格和气质,如杨振宁的邓稼先;有的注重对人物生活片段的记叙,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有的着重突出人物群像的描绘,如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2叙事的散文:记事的目的是写人,写人的目的是突出人的性格,写人的性格的目的是展示人的精神,表明对这种精神面貌的态度,或赞美,或否定;文中之“事”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可以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化的生活片段,如朱自清的背影……2、描写性的散文——写景状物类,即抒情性散文;1写景类的散文情景交融的、借景抒情:一般先作情绪上的铺垫,暗示文眼——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特点与人的心情相合,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回扣主题,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2状物类的散文托物言志的、以物喻人: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的特点与人的性格的某一方面有相似点,从而使所写对象具有了象征意义,即具备了人才有的精神面貌——进一步评价这种人类才具备的精神内容——突出主题,回扣中心,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3、议论性的散文——哲理性散文初中不作要求;二理解特点;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神聚:主题集中鲜明2、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4、线索:文章结构的红线;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5、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6、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2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一、阅读习惯的养成一整体感知在领学生阅读文章时先抛给他们一个对整体把握的问题;如: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怎样写的结构、语言——修辞、表现手法为什么这样写,要达到的效果主旨二动笔点评培养学生读书动笔读书的习惯;1分析文章题目:中心、线索、人物、事件、语言特点等;2 精读全文:勾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关键句;3分析结构,弄清每段的段意: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4归纳全文中心思想:主要内容事件、景物的情况和特点+中心人物品质、感情、哲理;5 赏析写法:语言表达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三实践引路结合文章进行体会;美丽乌龟我见过一只非常美丽的乌龟;它的壳和头都是翠绿色的,翠绿色的壳上有着咖啡色的花纹;它的背高高地隆起,就好像是一个篮球的半圆,弧线优美光滑,一点也不像一般的乌龟那样扁平;最奇特的是乌龟的嘴很大,两边的线条翘起,像一直在微笑;眼睛炯炯有神,直直地对人注视,一眨不眨;是在一位朋友的画室里看见那美丽的乌龟的;我对朋友说:“这辈子没见过如此美丽的乌龟,可惜没带相机,下次一定要来帮它照相;”朋友向我谈起这只乌龟的来历;他在巴西旅游时,第一眼看见就爱不忍释;他没想到世界上竟有这样美的乌龟,于是百般恳请,出了高价才从原主人处购得;但是,这用双手才能环抱的大乌龟,重达30公斤,怎么带回来呢通过了动物出口的种种检验,才从海运将它用货箱托运了回来;“巴西到台湾的货轮开了三个月才到,我心想,万一它死掉了,就留着做标本;没想到开箱的时候,它好端端的,明亮的大眼睛突然张开,吓了我一大跳;”朋友说;过了一个月,我去看朋友,带了相机想去拍那只美丽的乌龟;万万没想到的是,朋友说:“乌龟死了,这是它的壳,我留下来作纪念;”航行超过万里、在木箱里靠着一息都能存活的乌龟,怎么会死呢朋友说:“我到南部去开展览,离开一个星期,想想不能每天喂它,离开的时候放了三把熟透的香蕉,回来后少了一把,乌龟却死了;后来找了一位兽医来看,他说乌龟是撑死的,它把一大把香蕉一口气吃了;”我和朋友抚摸着巴西龟留下的壳,内心感慨不已;在极度的黑暗中在饥寒交迫中还能存活的乌龟,在翠绿的花园的水池旁却因为吃得太饱而亡故了;可见困危并不全然可畏,饱足也不尽然可喜;在饱足中的节制可能比困危中的忍耐还要艰难哪作者:佚名选文有改动欣赏:选文美丽乌龟叙写的故事很简单,没有曲折的内容,没有紧张动人的场面,也没有激动人心的细节,但作者睹龟“思”人,以小见大,从一只乌龟的生死故事中感受到深刻的人生哲理,于是就赋予这篇文章以丰富的内涵;试题:1.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简洁说明本文的写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从情节梳理的角度,概括本文中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表达目的的角度,完成下面的评析;本文以小见大,通过一只巴西乌龟的故事来表达作者对________的感悟;4. 从构思技巧的角度,在文中找出与画线句相照应的一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说本文中的“对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从“忧患与安乐”的角度,写一句话表达你读了乌龟的故事之后的感慨;解题:第1题要求我们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思路;所以第一关要准确把握什么是“表达方式”,然后才能答题;所谓“表达方式”,指的就是叙述、说明、议论、抒情等书面或口头的“写作”方式;于是我们就可以回答“叙议结合”;当然,答“先叙后议、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均可,但最好不回答“有叙有议”;第2题要注意对答题的严格限定,即要求我们“从情节梳理的角度”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换个说法,就是要我们来概括文中故事的情节;于是我们就可概括出这样的情节:购得乌龟,运回乌龟,乌龟撑死;也可以这样概括:买乌龟,运乌龟,喂乌龟,乌龟撑死;答这样的题,也允许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第3题要联系到前面已经有了的答题铺垫,即这是一篇叙议结合的文章;再看看题目中的提示,这是一篇以小见大的文章,再读文章的结尾部分,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在这儿表达的,是对“人生与社会”的感悟;如果再简洁一点,答“人生”、“生命”也是可以的;第4题比较容易找到答案;这个画线句说到“可惜没带相机,下次一定要来帮它照相”;那么,下文中的“过了一个月,我去看朋友,带了相机想去拍那只美丽的乌龟”就一定是与之照应的;第5题答题的关键是集中目标;题目中要求说说“对比”,但没有指出要我们说说与什么有关的对比;既然文章是写乌龟的,那么毫无疑问这“对比”一定与写乌龟有关;于是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点来阅读文本,发现“对比”,可以进行如下的表述:①乌龟忍饥挨饿却活下来与吃得太饱而撑死形成对比;②乌龟的来之不易与很快死去形成对比;③在很长的时间内都饿不死与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撑死形成对比;④在极度的黑暗中在饥寒交迫中还能存活与在翠绿的花园的水池旁却因为吃得太饱而亡故形成对比;以上只要答出其中任何一种都可以,当然,表述与之相近就行;第6题有三个限定:①从忧患与安乐的角度写;②只写一句话;③这句话是表达自己的感慨的;所写句子一定要符合这三个条件;最为重要的是这个句子要表现出一定的理性,不能写出“乌龟真可怜啊”这样的话语;类似“忧患带给人生的斗志,安乐使人丧失活的斗志”,“希望远离忧患追求安乐的人,很少会想到忧患给人带来的勇气与力量”,“人因为安乐而死,由于忧患而生”等答案都是可以的;三中考阅读题及点评心灵折旧费120元钱,大哥受益一生;2这是五年前的事儿;那时,大哥刚刚下岗,在县城的一个十字路口,租了一间铁皮小屋,卖些烟酒这类的东西;3一天,夕阳沉沉地挂在天边;一位中年汉子走到大哥的铁皮屋前,汉子放下手中沉甸甸的编织袋,从口袋里摸索出马毛钱,买了一包抵挡的香烟;汉子抽出一根烟,点上,然后和大哥寒暄起来;从谈话中,大哥了解到,汉子就是我们县的人,刚刚从外地打工回来;汉子说,他的家距离县城还有二十几里的土路,他很犹豫地提出,能不能从大哥那里借一辆自行车,因为他已经坐了一晚上和一白天的车了;大哥看看夜幕已经降临,又打量着眼前这位陌生的民工,最后还是把他那辆“除了铃不响,剩下哪都响”的“东方红”牌自行车推了出来;当时的大哥,确实多了一个心眼,他本来刚买了一辆新自行车,但是大哥可不敢轻易地相信别人;汉子十分感动,说最晚明天上午就把车换回来;也许是由于匆忙,汉子并没有来得及留下他的姓名以及村名,就匆匆地骑车走了;当我的嫂子听说大哥把自行车借给一位陌生人的时候,和大哥大闹了一场;嫂子说大哥是榆木疙瘩不开窍,这回肯定被人骗了,不信等着瞧;4第二天上午,大哥焦急地等待在铁皮屋前,他多么希望那位汉子早点出现呀;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大街上人来人往,就是没有那个汉子的身影;嫂子在一旁不断地敲敲打打、冷嘲热讽,大哥由沉默变得烦躁,又由烦躁变得愤怒;5到了中午,太阳放着刺眼的光芒;汉子仍然没有来,大哥终于绝望了,任凭嫂子把他骂得狗血喷头;大概是在中午12点半的时候,那位汉子骑着车子忽然出现在大哥面前;汉子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连声说着:“对不起,对不起,来晚了;”大哥先是惊喜,但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无名之火从心底升起;大哥厉声说:“对不起个屁你耽误了我大事”汉子很尴尬地站在一旁,手足无措;6忽然,大哥灵机一动说:“这样吧,我不能把自行车白借给你,你得掏个钱,就算是车子的‘折旧费’吧;”大哥很为自己的聪明得意一番;他知道,自己的这一招肯定是会赢得老婆的赞许;果然,一直在旁边站立的我的嫂子,脸上顿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是,那位汉子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搞懵了,他嗫嚅着说:“行……你说……多少钱”大哥说:“你拿20块钱吧;”汉子没有说话,从口袋里掏出两张十元的纸币,递给大哥;然后,汉子又说了一声:“谢谢你了,俺走了;”说完,汉子头也不回地融入人群之中;7看着汉子已经走远,大哥才转过身,把那20元钱狠狠地甩给嫂子;然后,大哥准备把车子往里推一下;忽然,大哥楞住了因为他看到了一个崭新的车铃,用手一拨,发出一阵脆响;大哥再仔细一看,车子确实是自己的“东方红”,但是变化的不仅仅是车铃,还有两个崭新的脚蹬子、刚刚上了油的链条以及擦拭一新的车瓦;8大哥一下子明白了;他一把抢过嫂子手中的20元钱,赶紧跑上街头;但是,那个汉子的身影已经无从寻觅;阳光刺痛了他的眼……9如今,大哥自己开办了一家企业,企业红红火火;大哥多次对我说,那20元钱,是他一声的心灵折旧费;1.3分用简明的语言按故事情节填空;大哥借车给汉子————————————————大哥想要还钱2.2分文中说“大哥很为自己的聪明得意了一番”,大哥为什么“得意”3.4分请你说说段中加点的“甩”和“抢”好在哪里4.2分文中第5段“太阳放着刺眼的光芒”这句话有什么作用5.3分你是如何理解文题“心灵折旧费”的1. 大哥盼换车汉子还车大哥要钱解析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概括时要抓住故事情节的主人公,注意语言要简练;其一般格式是:X X 人做了X X 事;文章记叙的主要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一位陌生中年汉子来向大哥借自行车,借车后的大哥受到大嫂的嘲讽,大哥盼望这位汉子信守诺言、准时还车;终于汉子来还车,大哥向他要钱;那汉子掏出20元钱给大哥,大哥在汉子走后发现原来车子许多地方被修理了;大哥想要还钱,没有成功,记住了这个教训;综合分析不难归纳出答案;2. 能挣20元钱,能得到老婆的赞许;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回答这类问题,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思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要了解为什么“得意”,首先要明确“得意”的是什么;由“为自己的聪明得意了一番”可知,大哥得意的是自己的聪明;这种聪明体现在:挣了20元钱,能得到老婆的赞许;3. 写出大哥对嫂子的不满、着急还钱的心情、对要钱的自责,表现大哥在本质上是善良的;解析本题考查对动词表达效果的品味能力;7段中大哥将自己得来的20元钱“甩”给了嫂子,表明他对嫂子注意利益的不满;8段中大哥看到自己的车子被整修一新,明白了汉子的善良、知恩图报,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于是一把“抢”过嫂子手中的20元钱,希望赶紧还给那个汉子;4. 烘托出大哥焦急或绝望的心情,为下文汉子还车做铺垫;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主要作用有: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心情;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第5段中“到了中午,太阳放着刺眼的光芒”是一处环境描写;其作用一方面写出了大哥等待汉子还车的着急心情,一方面又为下文汉子果真来还车埋下了伏笔;5. 20元的自行车折旧费使大哥的人品打了折扣,这让他自责,作者借此呼唤人与人直间的真诚与信任;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能力;这篇文章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在理解时要结合文章的主题;“20元钱”在文中反复出现,使文章的叙事线索;这20元钱就是大哥的“心灵折旧费”;这20元钱使原本善良的大哥的人品打了折扣,陌生汉子对大哥以诚相待,大哥却不信任别人;四考点点击点击考点一概括类试题考查内容1.直接概括人物性格;2.直接复述故事情节或概括内容;3.理清文章蕴含的情感及线索;例:10道里一模喜鹊窝描述第一个喜鹊窝的命运时,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用四字词语将下面横线补充完整;心花怒放——提心吊胆——悲痛欲绝——抑郁不乐10道外一模幸福的篮子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与长得像圣母一样的驼背女人相遇;我在公园里与老太太相遇;10香坊一模卖白菜阅读全文,说说母亲形象具有哪些特点勤劳、坚强、慈爱、诚信、注重做人的尊严解题技巧了解内容概括方法:1.文章标题法2.叠加法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3.一线串珠法4.六要素法答题方式:概括要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概括题归纳要点注意:1.总分关系抄总2.并列关系,层层相加概括3.主次关系,取主舍次转折和递进关系,舍前取后4.叙事段落;要素概括法人+事点击考点二语句的含义与作用考查语句的含义及作用是中考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试题;往往通过对句子的理解进而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考查内容句子含义与作用常见的题型:1.说一说文中X X X句子的意思或含义2.说一说文中X X X句子的表达效果或作用10道外一模幸福的篮子如何理解第⒁段“幸福就是那些快乐的时刻,一颗宁静的心对着什么人或什么东西发出的微笑;”这句话其实每个人的身边都围绕着幸福,但只有在艰辛中保持平衡开朗的心态,才能充分享受原本就拥有的幸福;解题技巧句子的含义=句子的意思+思想情感或告诉我们的道理句子的表达效果=句子含义+效果准确、贴切、生动、形象作用=表达效果+结构作用过渡、照应回答此类题,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思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点击考点三词语的含义与作用考查内容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例:10道里二模爱,从来不卑微第8段中加点的词语“消瘦”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丧失淡漠原句: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09道里三模一条短信文中的加点词语有何表意作用我震撼..整整保存了三年而没有删除..了,给老爹的一条短信,老爹竟然“震撼”高度概括了作者当时的心理感受,包括震惊、感动、愧疚;“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从侧面表现老爹对独生子短信的珍视,父子情深跃然纸上;解题技巧注意以下答题方式:1.理清思路,揣摩词语的基本含义;2.联系语境,揣摩词语的特殊含义;3.结合分析人物形象,揣摩词语的深层含义;4.结合主题,揣摩词语的深层含义点击考点四环境描写及作用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也叫景物描写;一般情况下,往往在景物描写上设考点;考查内容X X语段或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何作用10市模和平的声音作者描写“我”走出纪念馆后看到的美丽景色的目的是什么与纪念馆里的战争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表达对战争的恐惧厌恶,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珍惜;10南岗三模教师的窗前第1段中画线句“没有学生的楼道,清静得如同电影的默片,将时光倒流”有何作用渲染了宁静的气氛,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怀念,引出下文对学生时代的回忆;解题技巧首先要弄清环境描写的作用,然后掌握环境描写作用的答题格式;环境描写的作用:(1)烘托人物心情(2)渲染气氛(3)推动情节发展(4)暗示社会环境(5)深化作品主题环境描写作用的答题格式:(1)烘托谁人物+什么心情(2)渲染什么气氛(3)推动怎样的情节的发展(4)交代怎样的社会背景(5)表现了怎样的主题点击考点四理解文章题目考查内容1.理解文章题目的深层含义;2.理解文章题目的多重含义;3.文章题目的作用;例10道外一模阅读全文,说说如何编织“幸福的篮子”遗忘生活中丑恶的东西,而把美好的东西永远保留在记忆中;解题技巧文章题目的深层含义=表面意思+深层意思表面意思就是在文中出现的浅层含义,可以是文中的一句话,一件事,也可以是文章内容的简单概括;深层意思就是文章的主旨,要结合作者情感、人物品质、事件意义来分析;文章题目的作用=题目含义+题目作用+答题术语点击考点六开放命题考查内容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启示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的独到见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和感悟4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5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容6对文中观点进行分析例10中考人性的爱抚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集合连接材料,围绕“当今社会需要‘人性的爱抚’”这个话题谈谈你的认;要求见解深刻,理由充分,字数不超过100字例10松北三模母亲给出的答案在你十几年的成长历程中一定也有过类似“儿子”一样的疑惑,你得到了怎样的回答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感受;10道里一模喜鹊窝假如你是当年啊偷喜鹊宝宝的淘气男骇,读此之后,请给你无话不谈的朋友发个短信,谈谈你的感受;解题技巧1、概括文章主旨2、联系生活实际,并进行分析3、适当地运用修辞方法或有哲理的名言警句;4、结语;五其他一些基本规律1、表达方式作用记叙的作用:交代事件,刻画人物,突出中心议论的作用:表明观点,点明中心抒情的作用:表达情感,深化主题描写及其作用:⑴人物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有:①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②正面直接描写、侧面烘托间接; ③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形象准确地揭示了……人物的……心情心理、性格等;⑵景物环境描写;作用:①渲染了……的气氛氛围;②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性格等;③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情节做铺垫;④深化作品的……主题;⑤暗示社会环境的……;⑥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环境;2、修辞手法及作用:常见修辞:比喻、排比、对比、反复、反问、反语、借代、设问、引用、夸张、拟人、对偶;⑴比喻的作用: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⑵排比的作用:强调了……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表达了作者的……之情;⑶拟人的作用:赋予……物以人的动作情感,写出了……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之情;⑷对比的作用:通过……与……相比,突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之情;3、表现手法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对比衬托、画龙点睛卒章显志、铺垫引出下文、铺陈夸张、想象、联想、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等;4、结构方面关键句的作用:⑴、首段或段首、篇首: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总领下文;渲染气氛: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⑵、中间过渡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找出表现手法与语言最具特色的地方,反复揣摩。
如: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处的环境对比描写,表现了作 者的情感倾向。 2、《安塞腰鼓》中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特点先用排比,写一捶 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 舞姿写,如强震起来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比喻写急促 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 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使描写对象形象生动 具体,文章气势恢弘。 3、《藤野先生》第一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 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 成群结 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 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 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 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用反语,深刻、犀利 地揭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强烈的愤懑及极大的讽 刺。
如:《散步》“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 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 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 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 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 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 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 (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深化主题)
关于叙事散文
1、叙事散文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 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
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 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
2、特点:以小见大
3、百色2010年中考题型及内容设置:以主观题
为主。 (1)整体把握。如:用简洁言语概括故事;用恰当词
语概括人物情感态度变化。 (2)品味赏析。如:从修辞、表现手法分析关键句子
《我的母亲》“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 父。” 4、位置突出,一目了然。 如:《背影》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 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 《第一次真好》结尾“生命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
二、找出表达方式最为灵活的地方。 (找出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地方,
深入理解文章中心。)
总结积累:散文中感受最深的内容往往是——
1、首句。一个语段的首句往往有开篇点题;渲染 气氛;埋下伏笔的作用。
2、中心句和点睛句。帮助概括内容,理解 主题。 3、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表达了作者的 情感和态度。 4、描写句。那些刻画人物和环境的句子往往有表 现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5、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 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6、尾句。语段的尾句或概括总结全文,或照应开 头,或留下思考的余地,或抒发感情。表达效果上 有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 用。
作用;结合 语境分析词语含义。 (3)评价感悟。如:联系生活思考感悟,谈看法。
叙事散文阅读指导
一、找出思想观点最鲜明的地方,准确理解作品。
直接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言表现形式有: 1、寓意深刻,言在意外。 如:《我的第一本书》“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 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众不同。 如:《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3、言简意赅,简洁凝练。 如:《老王》“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三、找出与读者审美心理最贴近, 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地方,细细品味。
如:《阿长与<山海经>》“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 伟大的 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背影》“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
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 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 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 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 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 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