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教育研究

合集下载

浅析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以宁波大学调研资料为中心

浅析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以宁波大学调研资料为中心

感恩, 就是“ 感谢别人给予自己的恩惠” 的意思。《 现
代汉语词典》 把“ 感恩” 解释为“ 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 激” 。牛津字典对“ 感恩” 的定义为“ 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 激呈现出来且反馈他人。 ” 在我国历史文献中, “ 感恩” 一词
桃, 报之以琼瑶” ; 《 增广贤文 ・ 朱子家训》 有训言日“ 滴水 之恩, 当以涌泉相报” ; 著名古诗《 游子吟》 日“ 谁言寸草心 ,

加 强 感 恩 思 想 教 育 的 重 要 性
对于感恩教育, 陶志琼博士曾作过概念界定: “ 感恩教 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通过一定的感恩
教育 内容对受 教育者实施 的识 恩 、 知恩、 感 恩、 报恩和施 恩
的人文教育。 ” ¨ 感恩教育是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 使受 教育者学会如何正确对待他人和 自 然, 学会正确处理个人 和他人、 个人和社会整体的关系; 有计划、 有 目的地向受教 育者进行知恩、 感恩、 施恩的人文教育, 培养受教育者的感
作者简介 : 李 雪 ( 1 9 8 9一) , 女, 河 南 商 丘人 , 硕 士研 究 生 , 研究方向 : 马 克 思 主 义 在 中 国的 理感的体现。加强大学生感恩思想教育, 可以 增强其对国家对社会对学校的感恩思想, 产生回报的意 识, 建设和谐社会。

表明, 感恩与个体的幸福感有着密切关系。常怀感恩之心 会提高一个人的幸福指数 , 使人更加积极乐观。根据马斯 洛需要层次论, 自我实现者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 具 有帮助人类的真诚愿望” 。 ” 由此可知, 感恩是一个人实 现自 我价值的需要, 帮助他人会使 自身获得满足感。因此 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促使其产生感恩及施恩心 理, 增强幸福感。 ( 三) 加强感恩思想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 需要 马克思指出, “ 人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 ,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 这说明, 人的

高校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研究

高校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研究

高校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研究摘要:感恩教育是教育人们学会知恩、报恩、施恩,增强感恩意识,强化感恩行为,对父母、对老师、对亲朋好友、对社会怀感恩之心,做感恩之事,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世,养成良好的个性品德,做一个情操高尚、关爱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人。

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需要有良好的感恩认识和感恩态度,现在大学生中感恩问题严峻,只有改善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才能使大学生健康成长,未来社会风气改善,使社会拥有良好的文化和氛围,促进社会发展。

关键词:感恩教育;捐款;大学生;缺乏;原因;对策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黄岚(1989-),女,汉族,四川成都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从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感恩应该是一种处世哲学,只有自己从内心感恩,才是真的感恩。

现在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变化,社会意识形态也在改变,人们对于社会各种现象持有不同观点,谁对谁错也各有标准。

然而,在这活跃的时期,应该使人们明确自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拥有良好的社会意识和道德修养,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感恩教育不仅仅势在必行,还得有良好的效果。

一、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一)社会变革过程中存在道德困惑对大学感恩教育的负面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人的思想观念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许多同学在社会变革下陷入困惑和迷茫,道德观念日趋模糊,是非观、荣辱观出现偏差。

如追求高档消费变成一种时尚,考试舞弊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不光彩的事,在申请入党、评奖评优等方面不择手段被认为是能耐,把谈恋爱视为大学必修课,寻求感官刺激等等。

这样使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复杂化,加重了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任务,并且也不利于感恩教育目标的确立,需要教育者从多角度来正确分析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和思考如何推进感恩教育。

(二)高校的德育课忽视感恩教育虽然国家一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仍无改观,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地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尤其忽视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在农村初中思品课中的探究

感恩教育在农村初中思品课中的探究

浅谈感恩教育在农村初中思品课中的探究如今的农村初中生大多是90后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家庭、他人要求很高,但对自己要求很低。

他们不懂得感恩父母,感激老师,回报他人,回报社会,更谈不上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了。

农村初中生感恩意识的缺乏,已是一个社会问题。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感恩教育的家庭缺失在农村的孩子,近年来,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许多农村学生家长纷纷外出打工,造成家庭教育的空白或不全。

在家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围着转,俨然是家中的“小皇帝”,甚至于就是学生一人在家,想怎么着就怎么作,自己说了算。

到了学校他们总以自我为中心,总是认为一切都是你们应该给我提供的,是你们应该为我做的,我就是应该享有的。

他们往往从自我的角度来选择行为方式而不考虑他人,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

这样的理念对学生、社会十分不利。

二、农村感恩教育的学校缺失现在农村的教育更多地是在关注升学率和名次,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惟一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育人变得更加微不足道,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学校教育教学范围。

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这与学校德育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关。

感恩教育本来应该成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普遍的情形是感恩教育在校园中被忽略甚至被遗忘了,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农村感恩教育的社会环境缺失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人都关注着家里物质财富,老人们关心着儿女在外挣了多少钱,寄了多少钱回家;而在外忙碌奔波的儿女们也认为自己寄钱回家已经尽到责任了,有的青壮年为了节约钱,甚至好几年不返乡一次,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漠了。

经常听到孩子间的攀比:我的衣服是妈妈从深圳寄回来的,放假我要坐飞机去广州…许多孩子认为让自己过上舒适的生活是父母的责任。

因而当父母无法满足其舒适生活的要求时,他们就开始抱怨。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六年级组李妮一、课题的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

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从此养成的,并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当前在我们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少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某学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40%的学生敬仰科学家,35%的学生敬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 1.5%的学生表示敬仰自己的父母,而敬仰黑势力老大的学生竟然达到 2.9%,几乎是崇拜父母的两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

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现在的孩子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现状之一:家长溺爱严重如今的少年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每个家庭的掌上明珠。

在众多长辈的呵护下,他们已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

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是“有求必应”,对孩子的学业要求期望甚高。

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导致孩子人格发展不平衡。

很多孩子面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表现冷漠;孝敬之情在心目中淡化,只知受宠,不知感恩。

现状之二:社会影响深远在这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里,一些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道德观发生了扭曲。

他们自私、骄横、冷漠、不善于合作。

使得未成年人,也受到了他们的负面影响,缺乏“感恩”的意识。

现状之三:学校教育缺乏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得学校教育始终未能摆脱考试的圈子。

教育看分数、教师压力大,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感恩的教育。

有一年的“六.一”学校组织庆祝会,学生带上凳子到操场观看。

班主任为了调查学生的感恩现状,有意不拿凳子到操场。

《小学生教育感恩教育地研究》结题报告材料

《小学生教育感恩教育地研究》结题报告材料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概述(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他人的创造。

当每个人细细品味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辛劳时,一些不满就可能消弭,幸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

而对于家庭养育之情、社会培育之恩的回报之愿,正是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心产生的沃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必修课。

只有学会了感恩,人的心才会充满温馨,人的生活才能充满,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我校是市的一个农村学校,其中有许多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十分困难。

为了这些学生学习无忧,家长能供得起其子女读书,学校多方面开辟渠道,为他们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

近年来,国家实行两免一补,解决了很多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同时,资助我校学生的单位、个人越来越多,还有许多单位、个人与我校的贫困学生结成了对子。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社会、个人的帮助,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帮助我们的人呢?那么,我们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厚爱。

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广学更深刻地理解感恩的意义所在,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使更多同学感恩的心升起,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

同时要让我们的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

我们把“感恩”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要让我们前进小学的所有学生都明白“感恩”,学会怎样去“感恩”。

感恩教育板块研究策略

感恩教育板块研究策略

感恩教育板块研究策略摘要:随着周围独身子女的增多,父母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现象比比皆是,从而导致当今中国孩子缺乏责任意识、忧患意识。

因此,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感恩心理势在必行。

关键词:感和谐进步研究现状:山区封闭,教育落后,思想守旧,感恩心理缺乏。

学生状况:家庭教育环境相对落后,心理教育匮乏,思想单纯。

索取意识强烈,付出观念淡薄,责任意识不强。

感恩是一个社会话题,尤其针对当前社会复杂、教育模式模糊的现状,培养学生学会感恩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个人首先要学会知恩、报恩,这个最起码的人格素养将决定着其一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报恩。

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

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会少一些怨天尤人的不平、多一些无偿付出的责任。

只要我们每一个个体明白了这个道理,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尽到自己的责任,那么,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在和谐中强势进步。

鉴于以上原因,我进行了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板块研究,具体如下:板块策略:针对西北教育特色、我校的地理位置和教育环境,特设置了适合本地区的感恩心理教育板块研究策略。

第一板块:召开主题班会,请部分家长参与,共同探讨感恩主题,让学生树立感恩心理意识。

在此次班会活动中,老师讲述了典型的感恩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感恩父母、感恩生命、感恩帮助的意识。

结合“感恩”二字的结构告诉我们,“感恩”就是全身心地去爱,就是跟心有关系的责任活动。

只有我们每个人心心相通,就会成为感恩的人,并在此活动中,我们邀请了部分家长一起参加了感恩主题班会,并请家长代表就感恩问题即兴发言,让同学们进一步懂得了家长的心、需要,以及他们付出的真正内涵。

许多孩子在家长生动的讲话中感动得哭了。

最后,全班同学为家长和老师奉献了歌曲《感恩的心》。

目的:感受身边的爱,进一步了解父母,学会感恩。

第二板块:学生互相讨论“感恩”,并交流身边的感恩事迹,交流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不足之处,逐步形成感恩心理策略,且制定下一步的活动计划。

感恩教育研究实践

感恩教育研究实践

摘要:感恩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教育方式,在我国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从感恩教育的内涵、意义、实践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一、引言感恩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感恩行为为核心的教育活动。

在我国,感恩教育源于传统文化中的“知恩图报”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感恩教育逐渐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感恩教育的内涵、意义、实践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二、感恩教育的内涵1. 感恩意识的培养:感恩意识是指个体对他人给予的关爱、帮助、支持等所产生的一种感激之情。

感恩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认识到他人对自己的付出,从而产生感激之情。

2. 感恩行为的实践:感恩行为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给予的关爱、帮助、支持等表示感谢和回报的行为。

感恩行为的实践要求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体现感恩之情。

3. 感恩教育的目标:感恩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感恩意识、感恩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三、感恩教育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感恩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关心集体等良好道德品质。

2.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感恩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到他人的关爱,从而增强自信心,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感恩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提高教育质量: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感恩教育的实践策略1. 家庭教育:家庭是感恩教育的起点,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通过日常生活小事,引导孩子学会感恩。

2. 学校教育: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如感恩主题班会、感恩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感恩。

3.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恩,培养感恩行为。

4. 教学内容: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如语文、历史、政治等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感恩的重要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研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研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研究摘要: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语言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人文教育”。

“感恩教育”是我校德育的校本课程,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抓好德育工作,深挖语文教材资源,有机地渗透感恩教育。

本人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感恩教育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语言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人文教育”。

初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内涵丰富,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同时课堂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师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抓好德育工作,深挖语文教材资源,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

下面就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中华民族自古有知恩图报、乐于助人的美好传统。

然而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受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美德被淡忘和受到一定冲击,随着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相应的“小皇帝”、“小公主”也越来越多,长辈对他们有求必应,可谓溺爱,社会、学校对其关怀备至,造成当前不少初中生,特别我校城乡结合部的学生“以我为中心”的习气。

他们只知“我该怎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怎样”,不知“要我怎样”。

这对于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十分危险的。

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成为目前一个热点话题。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也成为了我们的教学工作的重点。

要想在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首先自己要了解感恩教育的内涵、意义。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我们来自于父母、我们存在于环境、我们成长于呵护。

我们受恩于父母、我们受恩于环境、我们受恩于呵护。

【中期报告】《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中期报告】《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一、课题概述紧张繁忙的一个学期结束了,本学期我们班主任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八年级(1)(2)班的课题是“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

我们于2019年9月申请,课题实验预计2020年8月完成,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课题实施已进入第三阶段实践阶段。

1、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文化传统,是我们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从古至今,以中华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化,在推进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中都发挥了重大的影响。

中华美德是在中华文明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产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经过历史的检验、扬弃和熔炼,成为中华民族的思想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它以爱国爱民的思想为主线,倡导仁义守信、勤奋检朴、廉洁奉公、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等精神和品格,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生命力的源泉。

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无数英雄模范人物的身上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辉。

正是这种美德铸成了我们的民族魂、英雄胆,造就了一个举世闻名的文明大国,凝聚了数千年来的中华儿女的心,谱写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近百年的辉煌业绩。

今天,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培养和造就大批能驾驭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人已成为决定我们事业成功、民族兴旺的最关键、最核心的任务。

新一代的民族栋梁应该是既能吸取全人类的一切科学技术文化成果,又能继承和发扬优秀思想道德传统的中华民族新一代传人。

教育不仅要教会孩子们求知,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做人,帮助他们确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弘扬中华美德传统,为建设现代化社会的精神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带来的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思想意识以及社会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对学生成长带来的不良影响。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科研微型课题微型课题《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研究报告汶川县水磨小学微型课题《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研究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感恩是一种文明,是一种传统美德。

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

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也将变得更加有意义。

水磨镇小学学生来自水磨镇街道和周边村组的通校生占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寄宿制学生占三分之二。

通过调查了解到,一方面目前全校学生中有半数学生是“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子女,许多家长外出打工,将其孩子托给年迈的爷爷奶奶来养育,隔代教育的结果只会是娇惯、溺爱有余,正确引导不足,使许多孩子缺乏做人的基本常识。

这些学生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太阳”,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很多学生都缺乏感恩意识。

学生个性中暴露出自私任性、自我中心的不良倾向。

还有一部分生活在高半山的孩子,由于生活条件艰苦,他们刚出世,母亲就抛弃他们远走他乡,这些孩子大部分都缺少父母双亲的关爱,缺少亲情教育,导致不少孩子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他们根本不懂得感恩之心;另一方面,我校学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来自农村,家长文化普片较低,甚至部分学生家长素质差,他们的孩子在语言、行为上缺少正确引导,这是道德教育建设的一大空白。

为了我们的教育,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

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

因此,为了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改变青少年道德失范现象,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水磨小学少先队大队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做人教育为重点,以行为教育为主线,以心理教育为突破,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确定了以“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为切入点的《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微型课题的研究。

农村小学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doc

农村小学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doc

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一、课题的提出1 .社会现状的需要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

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

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对小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3 .儿童成长的需要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对塑造儿童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此,我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有的学生景仰科学家,有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少数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

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当今,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暴露出基础道德滑坡,理念信念缺位,价值观念扭曲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究其原因有三:一时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在家中备受溺爱, 长辈们只知道默默付出,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只是孩子们以为向长辈们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养成只想索取不思回报的习惯。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7700字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7700字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7700字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乌鲁木齐市二十七小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

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

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

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感恩,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高尚情操,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人际交往的规范,在当今社会,越来越被现代人所重视,呼唤感恩回归,呼唤感恩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迫切需求。

上海市教委在新版的《中学生守则》中增加了“学会感恩”条款,这正是教育顺应时代要求、服务社会的体现。

那么如何唤回曾经已被忽视在角落里的感恩教育呢?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教师、感恩父母、感恩一切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这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对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弱化,他们对父母要求多,替父母分忧少;对老师挑剔多,尊重理解少;关心同学少,对自己考虑多;对社会抱怨多,客观分析少……这些现象,已成为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潜在危机,同时也折射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欠缺和不足。

学校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

让学生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人的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在每一个学生心目中生根、开花、结果。

并以此增强学生的报恩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激发他们奋发进取、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德育个人课题申请表

德育个人课题申请表

(此编号由各区统一填写)宁波市中小学德育专项个人课题申请·评审书课题名称农村小学中段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负责人__ _ _负责人所在单位负责人学科、职称负责人联系方式填表日期 2 0 0 9 .1 0 .1 5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制申请者的承诺本人自愿申报宁波市德育专项个人课题。

课题申请如获准立项,在研究工作中,接受宁波市教科所德育研究室及其委托部门的管理,并对以下约定信守承诺: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政府签署加入的相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定。

2.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

科学设计研究方案,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如期完成研究任务,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3.尊重他人的知识贡献。

客观、公正、准确地介绍和评论已有学术成果。

凡引用他人的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加以注释。

凡转引文献资料,均如实说明。

4.恪守学术道德。

研究过程真实,不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

成果真实,不重复发表研究成果;对课题主持人和参与者的各自贡献均要在成果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5.维护学术尊严。

保持研究尊严,增强公共服务意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维护德育研究公益性的声誉,不以课题名义牟取不当利益。

6.遵守课题管理规定。

遵守《宁波市教科所课题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

7.标明课题研究的支持者。

要以明确方式标明为课题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非课题组个人和集体。

8.正确表达科研成果。

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规范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及外国语言文字。

9.课题成果专著、论文、研究报告等公开发表,并在学术界和实践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

申请者(签章):2009 年 10 月 15 日。

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育科 研 为体 育产 业 提供 技术 支持 ,为体 育用 品制 造业 提 供体 育用 品 的核心 技 术 ;第二 ,全 民健 身运 动 ,高 校可 以强 化人 才 培养 ,为 社 会 提供 社会 体 育指 导员 ,指 导 人 民合 理 、科 学 的进行 体 育锻炼 ,为 全 民健 身计划作 出 应有的 贡献 。
感 恩 教 育 , 就 是 让 教 育 者 运 用 一 定 的 教 育 方 法 和 手 段 ,通 过 一 定 的 感 恩 教 育 内 容 ,对 受 教 育 者 实 施 的知 恩 、感 恩 、报 恩 和 施 恩 的 人 文 教 育 ,是 一 种 以 情 动 情 的 情 感 教 育 ,是 一 种 以 德 报 德 的道 德 教 育 ,也 是 一 种 以人 性 唤 起 人 性 的 生 命 教 育 。它 不 仅是 弘扬 中华 民族传统美 德的需要 ,更是构 建和谐社会 、培养 大 学 生 核 心 竞 争 力 的重 要 手 段 。对 “ 9 0 后 ”大 学 生 而 言 ,特 殊 的 社 会 环 境 也 赋 予 了他 们 更 多 时 代 的 特 征 ,使 高 校 的感 恩 教 育 面 临 着 新 的 挑 战 。 因此 , 在 开 展 感 恩 教 育 过 程 中 ,正 确 把 握
的渠 道有 哪些 呢?第一 ,是 通过体 育产业 服务 , 体 育产 业在 当今 世 界 占有越 来越 重要 的 地位 ,高 校 可 以通 过 体
3 . 高校 体 育职 能的研 究情 况 高校 职能 的研究 一 直是 一个 热 门话 题 ,有很 多 人进 行 了相关 的 研究 ,但 是对 于大 学体 育 的职 能的 研究 才 刚剐起 步 。通 过查 阅 相关 文献 发 现 ,高 校 体 育 的 职 能 主要 是 通 过 人 才 的 培 养 ,进 行 体 育 科 研 ,服务 社会 和文化 传 承这 四个 方 面来 进行 的 。但 很少 有人 详 细研 究这 四个 方 面 。虽 然有 过一 些研 究 .但 研 究的 缺乏 整体 性 。竞 技体 育后 备人 才 的 培养 在高 校体 育 职能 中一 直 占据 着主 导地 位 。高 校体 育 的培 养效 果 ,却 是很 难让 人 满意 ;体 育 科学 研究 无 法与 西方 发达 国 家看 齐 ,无 论是 在研 究 方法 或参 与研 究 人 员的研 究 水平 ,都 不 十 分 突 出 ,而服 务 的社会 渠 道太 少 ,结 果也 不能 令人 满 意 ,文化 传播

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材料

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材料

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材料①理论学习材料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感恩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一、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一)、对初中生进行感恩教育的的重要性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

常怀感恩之心,从个人角度而言,会使人心胸恬淡、胸怀宽容广博,珍惜自己的生命,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从社会角度而言,常思回报,少索取,将使整个社会稳定、和谐,是整体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

通过感恩教育可使受教育者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感恩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广大青少年。

因为现在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约有3.67亿,约占总人口的28%。

因此他们是否具有感恩之心,不仅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败,而且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二)、对初中生加强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90后的孩子,许多是四二一家庭中的一,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家庭、他人要求很高,但对自己要求很低,不懂得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不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在目前的初中生中常存在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学生热衷于过生日到饭店请客,几个人一桌能吃掉上千元,他们只知道自己的生日,很少有人记得并关心父母的生日,(见《感恩父母调查表》中的调查分析);他们中有些学生家庭并不富裕,还互相攀比竞相购买手机、MP4等非学习必需品。

更有甚者如《中国人口报》上刊登过一篇的文章《爱不妨藏起来一些》,作者曾一相情愿地以自己的美好愿望为女儿设计锦绣前程,几乎倾尽了心血并牺牲了所有空闲时间,赶场似的带女儿去学钢琴、学绘画、学舞蹈等,当有一天她患病卧床时,13岁的女儿放学回家后却劈头盖脸地问:“为什么还不做饭?懒猪!”2、不懂得感激老师的教育之恩在学校中常存在这样一些现象:学生不尊重老师的人格,辱骂老师;不服从教育,顶撞老师;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作业不认真、考试也不认真;甚至还出现学生打老师、杀老师事件。

课题论证方案模板――感恩意识的调查研究

课题论证方案模板――感恩意识的调查研究

目录一、本课题国内外及区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2)(一)现状述评 (2)(二)选题意义 (2)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3)(一)研究目标 (3)(二)研究内容 (3)(三)主要观点 (4)(四)创新之处 (4)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4)(一)研究思路: (4)(二)研究方法 (5)(三)技术路线 (5)(四)实施步骤 (5)广西师范大学学生感恩意识的调查研究——“人之愿学小组”课题设计论证一、本课题国内外及区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一)现状述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以及长期以来德育的缺位,使得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感恩意识。

当代大学生在生活中扮演着多种角色,下面就从角色理论的视角看大学生在各种身份下的感恩意识现状。

(1)家庭身份:现今中国家庭目前的模式,差不多都是“4+2+1”。

感恩教育在家庭教育显出其薄弱的一面。

在校大学生对父母的真心付出毫无感激之情,甚至是有些学生对于家长给予的学费都挪做它用,并且经常以欺骗的方式向家里要钱,不顾及家庭的实际情况。

一方面,他们在经济上十分依赖父母,有些学生在学校的生活水平远远脱离家庭实际经济情况,漠视家人挣钱的艰辛,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

另一方面,他们却又想极力摆脱家人的管束,想脱离父母的唠叨,我行我素。

(2)学生身份:在大学生的眼中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解答疑惑,并且不求回报,任劳任怨,因此大学生们“尊师重道”的意识越发薄弱,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也在慢慢消失。

许多大学生都认为教师靠教书育人获取酬劳,认为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是理所当然的,更有甚者对教师诸多埋怨,完全无视教师的辛勤教育。

(3)社会身份:人是社会的人,人脱离了社会没有办法生活,社会给予我们很多的东西,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

为人们的成长提供了基础的社会需要。

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意识相当的薄弱,具体表现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漠视,对慈善事业的不屑,对义务献血、为灾区捐款等爱心事业的忽视等,这些都说明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对社会的感恩之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学会“感恩”实践研究之1
知恩教育研究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

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知恩,怎样去报恩。

现在的小学生,多半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未经历从不幸到幸福的波折,一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

他们对自己的父母及亲人的无偿付出不仅不心存感激,反而视为理所应当,态度漠然,稍不顺心还顶撞父母,甚至离家出走等等。

各大媒体关于此类报道可谓屡见不鲜。

对此,家长怨天尤人,无可奈何,把教育的希望寄托于学校,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社会提倡“文明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对违纪学生,苦心婆心说教无济于事,严厉的斥责反而会召来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他们离校出走,甚至以死相协等等,这种现象使教师陷入了两难境地。

在去年,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节目中,报道的一名小学六年级女生,因被教师撕毁作业本而跳楼自杀一事,这件事令我们在震惊之余,却深感学校教育工作的苍白无力。

可见,在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知恩情怀显得至关重要。

一个孩子如果不懂得体谅父母,感激老师,那就更不懂得关爱他人,将来就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报效祖国。

(二)研究意义
知恩是一种文明,知恩是一种品德。

人有了知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

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知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将得到滋润。

知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

知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
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

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知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知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

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知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二、文献综述
(一)前言
基于当今我们社会中的青少年同学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和关心以及给予自己的恩惠他们却无动于衷,视而不见。

我想通过小学生知恩教育的探索与研究,了解我们当代小学生知恩意识现状,分析当代小学生知恩缺乏知恩心理的原因,更进一步的让他们“学会知恩”的内涵。

研究一些小学生知恩教育目标与内容,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感激社会、感激自然、感激生命等等。

研究小学生知恩行为培养的方式、方法以及小学生知恩教育的途径研究。

研究如何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共同开发学生的知恩心理潜能。

从小就对我们的小学生同学灌输知恩教育,让我们的小学生同学能够懂得知恩,学会去知恩等。

(二)正文
1.理论层面的研究
(1)知恩教育的概念
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论述了知恩教育的含义,知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知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2)知恩教育的重要性
知恩教育是中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构建和谐社会急待加强学生知恩教育;
实施知恩教育有利于加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知恩社会。

(3)青少年知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知恩意识缺失的现实根源和历史根源。

现实根源在于功利主义价值观在人类生活中的肆意渗透酿造了功利主义教育实践的盛行,掩盖了知恩教育;转型期,各种思想、价值观、生活方式交互呈现,吸引着青少年的注意力,耗费了他们宝贵的时光和精力,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出现了忽略亲情、淡化感情的现象等。

历史根源在于家庭文化迷失了,家庭只剩下“繁殖”的功能,难有“孝”、“知恩”等的容生的空间;家庭教育的重心失衡导致青少年知恩意识缺失;学校教育单一的培养模式湮没了青少年的知恩意识。

(4)知恩教育的实践探索
创设知恩体系,通过创设知恩情境,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学生自身知恩意识来增强学生的知恩意识;
加强知恩识恩教育,加强传统美德教育,从幼儿园和小学抓起,以知恩情景现身说法,以“八荣八耻”为切入点,融入实践;
知恩从教师做起,从社会宣传、家庭重视、学校创设知恩情景等角度加强青少年的知恩教育。

2.实践层面的探索
目前全国各地纷纷兴起知恩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显著。

有的组织学生走进农村,走家窜户,关心农民疾苦,宣传党的政策,送去科学知识;有的利用教育基地,宣传“红色文化”,瞻仰革命烈士,聆听英雄事迹,珍惜幸福生活;有的组织学生观看爱国影片、知恩戏剧,激发学生爱国爱家爱父母的高尚情感,让他们懂得父母、同学、老师,乃至社会为他们所做的一切,改变那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式,让其明白自己永远部是社会的一分子。

(三)结论
1.知恩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

我们过去的德育工作几乎是完全在教师及家长的自主安排、自我组织下进行的,要求学生彼动接受,教育者与受教育个体之间地位是不平等的,因此,教育者的意图不仅不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而且还容易使
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及抵触情绪,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所以,我们现在开展知恩教育不能喧宾夺主,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并感悟知恩,努力探索从学习到辨识、感悟、实践、建构的知恩培养模式,真正激发学生内在的主动的知恩情怀,才能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

2.知恩教育应该回归生活。

教育对象只有在实际生活中才能真实感受各种恩情。

知恩教育不能脱离现实,绝不能走向理论说教或形式作秀,更不能追求所谓的书面考试过关,知恩教育需要配以一定的灌输与传授,但更需靠学生主体的理解和领会,一定要引导学生从平常生活的每件小事做起,到生活中去发现和寻找无处不在的恩情,体验恩情,实践知恩,才能慢慢与个人的情感、意志、知觉等因素交织起来,促进知恩习惯的养成和知恩品质的发展。

3.建立知恩教育立体网络。

学生所接触的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及社会公共场所等方方面面,因此,德育包括知恩教育的引导主体不应该是单一的,不能仅局限于学校一方责任,必须依靠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主体的共同配合。

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营造实施知恩教育的大环境,才能真正使受教育者个体亲身感受到无处不在,使个体知恩意识与言行有其滋生、成长的社会土壤。

总之,通过该知恩教育与实践方案的实施,我想达到的目标是使学生的知恩思想得到了明显的转变,但不可否认还有很多的问题尚待改进和探讨。

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深入探索,这一项研究一定会越来越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