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15《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语文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

教案:高中语文《项脊轩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项脊轩志》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默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家庭、故乡的感情。

(3)培养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整体理解,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默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学习资料。

3.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作者的情感态度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互相讨论,解决课文中的疑问。

3.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和分析。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2)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和指导。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2)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收获。

7. 作业布置:(1)让学生默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让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家庭、故乡的文学作品,如《背影》、《荷塘月色》等。

《项脊轩志》高中语文教案

《项脊轩志》高中语文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项脊轩志》全文;(2)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3)能够解释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2)通过合作探讨,分析文章的构思和表达技巧;(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情厚意;(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敬长辈的美好品质;(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项脊轩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分析文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3)背诵全文。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方法;(2)文中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解释;(3)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归有光及其作品《项脊轩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理解文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构思、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疑问,重点分析文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创作一篇以家乡为题材的短文。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表扬优秀,鼓励进步,指出不足,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项脊轩志》;2. 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 进行课外阅读,了解归有光的其他作品;4. 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合作精神;3.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意识;4.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亲人的尊敬之情。

六、教学内容:1. 回顾《项脊轩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巩固已学知识。

2. 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探讨作者如何通过细节表达情感。

语文版-语文-高一 《项脊轩志》教案语文版 必修一

语文版-语文-高一 《项脊轩志》教案语文版 必修一

《项脊轩志》教案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体会归有光散文特色。

2、咀嚼文中语句,学会鉴赏方法。

一、导入中国的亭台楼阁无数,然而能够载入史册,流传千古的,往往是因为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黄鹤楼是美的,因为它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慨叹;醉翁亭是美的,因为它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情趣;滕王阁是美的,因为它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趣。

项脊轩虽是一间不起眼的小阁子,但《项脊轩志》却成为经典名篇,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项脊轩,进一步品读这篇课文,了解其中真味。

二、回顾上节课内容,进入本节课学习上一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了这篇课文的大意,“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实是记人。

这篇课文的文眼是——(学生齐答),轩中可喜的事有——(学生齐答),可悲的事有——(学生齐答)。

三、自习指导13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用笔圈画出能体现作者可喜之情的词语。

并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两件事中的“可喜”之情。

明确:修轩:“不上漏”“洞然”“增胜”。

读书:“偃仰啸歌”“万籁有声”“小鸟啄食,人至不去”“风移影动”。

修轩:原来可怜可悲可叹的南阁子,变成了可爱可喜可亲的项脊轩,体现了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

读书:体现作者自得其乐,轩中环境的珊珊可爱。

板书:喜爱、自得四、自习指导23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用笔圈画出能体现作者可悲之情的词语。

并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来(1)分家:①学生回答细节:墙、犬、客、鸡。

随着墙的出现变化,原先井然有序的大家庭已土崩瓦解,可以想象,原先整洁宽敞的大家庭被分割成许多块,看上去不顺眼,走起来不顺当,听起来不顺耳。

甚至可以想象诸父分家分财产时,你争我夺的情景都有可能出现。

这一切怎能不叫作者伤心悲痛怨恨?然而,面对这一切,作者只能是“无奈”。

板书:悲怨③朗读:“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体会“矣”饱含的复杂情感。

(2)疼儿:要将人物放到当时的背景中去理解。

原本问寒问饥,关爱子女,乃是天下慈母共有的心肠,这样的母爱有否与众不同之处?也许我们认为母亲对子女的照顾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以往的封建大家庭中,子女的生活琐事一般有专门的保姆或奶妈负责,无需母亲操心,这与现在有所不同,而归母一听孩子哭泣,就来嘘寒问暖,可见归母对孩子的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

高中语文自主广场15项脊轩志教案语文版必修1教案

高中语文自主广场15项脊轩志教案语文版必修1教案

高中语文自主广场15项脊轩志教案语文版必修1教案教案:《项脊轩志》教学内容:《项脊轩志》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项脊轩志》的作者和背景;2.了解《项脊轩志》的主要内容和思想;3.分析《项脊轩志》的艺术特点和写作手法;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5.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情操。

教学重点:1.理解《项脊轩志》的主要内容和思想;2.分析《项脊轩志》的艺术特点和写作手法;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和分析《项脊轩志》的艺术特点和写作手法;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教材:《语文版必修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Step 2:查读理解(2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项脊轩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文章通过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2.文章中提到了三只燕子,它们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Step 3:分析思考(30分钟)通过讨论答案和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分析《项脊轩志》的艺术特点和写作手法,如细致入微的描写、真挚的情感表达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Step 4:写作训练(3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项脊轩志》的内容和写作风格,写一篇文章或者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

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精准性和表达的感染力。

Step 5:展示交流(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分享交流,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Step 6:总结复习(10分钟)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项脊轩志》的艺术特点和意义,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参与文学创作,写一篇或者多篇类似《项脊轩志》的作品,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项脊轩志》与其他作品的异同之处,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评价:1.学生对《项脊轩志》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2.学生能够分析《项脊轩志》的艺术特点和写作手法;3.学生能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4.学生能够进行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展示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4.15项脊轩志教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4.15项脊轩志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必修第一册]15《项脊轩志》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今的中国文人常喜欢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致的或富有深意的名字来表现自己的志趣追求,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张溥的七录斋,姚鼐的惜抱轩,梁启超的饮冰室,周作人的苦雨斋等。

(学生有人喊还有项脊轩,教师回应)对,还有明代作家归有光的项脊轩,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项脊轩志》这篇文章,了解项脊轩的特点以及和项脊轩有关的一些人和事,深入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深厚感情。

二、作者简介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

江苏昆山人。

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

嘉靖十九年中举人。

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

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

清朝姚鼎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

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

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

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

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

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

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

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

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项脊轩志(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项脊轩志(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着重体会本文如何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书写自己的内心情感。

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从课文中捕获重要信息,融会贯通,深入理解文章的能力。

教具:录音机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清朝的袁枚在他的《祭妹文》中抒写了对于亡妹的追思,然而那种“死者已矣,生者何堪”的内心的伤痛是不易言明的,于是尽管全文无一“泪”字,却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也许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种难言的伤痛。

明朝的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中也诉说了他对于亲人的思念,下面请听此文的配乐朗诵,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归有光心中的那一种难言的伤痛。

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

二、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问题:让我们以时间为序,看幼年的归有光心中是否有伤痛,有什么伤痛?
提示:联系自己,在孩子的记忆中谁是印象最深刻的人?(母亲)
◆“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他的家中有一个老妪,通过老妪的回忆写母亲,这说明归有光自己对于幼年的事情并不记得,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幼年丧母。

提示:母亲是怎样的人?(学生查找课文)
◆老妪说,“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问寒问饥,关爱子女,慈母心肠
补充:评论要知人论世,要将人物放到当时的背景中去理解,这样的母爱有否与众不同之处?也许我们认为母亲对子女的照顾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以往的封建大家庭中,子女的生活琐事一般有专门的保姆或奶妈负责,无需母亲操心,这与现在有所不同,而归母一听孩子哭泣,就来嘘寒问暖,可见归母对孩子的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

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缺失母爱的幼年。

语文版高中必修1《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语文版高中必修1《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语文版高中必修1《项脊轩志》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中必修1《项脊轩志》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的:1.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竟、比、殆”9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5个实词的义项。

2.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3.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4.作者选取生活琐事、细节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四字词语、叠词)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教学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

2.讨论法。

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

3.延伸法。

通过延伸练习,提高学生鉴赏文言的能力。

教具:1.多媒体课件.。

2.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抄写名人对本文的评价。

1.“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

”(清人梅曾亮语)2.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

“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学生在读全文的基础上从字词、通假字、古今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方面来梳理课文知识。

二、全体朗读课文,抽查背书。

三、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自己对三位亲人的深情的?(一)、富有表现力、含义深刻的词语:1.喜:明确:修葺复新之乐,庭室闲雅之趣。

2.悲:明确:“泣”和“号”“多可喜,亦多可悲”。

“喜”字应上文,但“悲”从何而来?一是大家庭的分崩离析,表现了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

二是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三是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

余泣,泣,悲凉足以令人心惊不已。

(二)、四字语句的表现作用: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写项脊轩,修葺前,窄小、破旧、漏雨,简直不堪人居。

《项脊轩志》高中语文教案范文

《项脊轩志》高中语文教案范文

《项脊轩志》高中语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项脊轩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评价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概括和阐述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和语言表达。

2. 课文解析: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解析人物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 人物分析: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感悟。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项脊轩志》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 课文解析: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解析人物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4. 人物分析: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2. 课文解析:通过提问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人物分析和主题探讨: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人物分析和主题探讨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项脊轩志》的文本。

2. 参考资料:相关的文学评论和解析文章。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和相关软件。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感悟课文。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读懂并理解《项脊轩志》,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和思想情感,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意境。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现场化教学方法交流分享学习心得,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分析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使学生在学习《项脊轩志》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力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把握文中的内容和意境,学会通过细致观察和联想展开寻找更多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明代文人生活场景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于明代文人生活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人的生活和创作背景。

2.破题(5分钟)教师出示题目《项脊轩志》并引导学生阅读题名,分析“项脊轩”、“志”两个词的意义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预测(1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项脊轩志》的课文,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并提供问题引导学生猜测文章的内容和意境。

4.合作探究(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讨论《项脊轩志》的内容和意境,并给出自己的解读。

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分享和讨论,其他小组进行批评和补充。

5.课堂讲解(15分钟)6.个人阅读(15分钟)要求学生再次独立阅读课文,自行思考和感受,鼓励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和做笔记来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与思考。

7.小结(5分钟)教师对于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

8.总结(5分钟)通过让学生自己总结课堂所学的知识,梳理文本的内容和意义,巩固对于《项脊轩志》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发挥了集体智慧,互相学习,对于《项脊轩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和感受,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然而,由于课时有限,无法覆盖文章的全部内容和意境,后续教学需要加强学生对于文本细节的理解和剖析。

《项脊轩志》-教学教案

《项脊轩志》-教学教案

《项脊轩志》-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项脊轩志》的作者、时代背景和文学地位。

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3. 分析并欣赏《项脊轩志》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魅力。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和理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领悟作者对家庭、亲情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散文,以作者青年时期的生活片段为线索,展现了作者对家庭、亲情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2.2 课文内容2.2.1 项脊轩的来历和环境2.2.2 作者与项脊轩的渊源及其对家庭的影响2.2.3 作者在项脊轩的生活点滴及其对人生的感悟2.3 教学重点与难点2.3.1 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3.2 难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通过简介作者归有光及其文学地位,引导学生了解《项脊轩志》的背景。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字词句意。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分析课文,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分析课文特点。

3.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4.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巩固学习成果。

4.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项脊轩志》原文及注释。

5.2 参考资料相关的研究资料、评论文章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等。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活动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提前准备相关问题。

项脊轩志-语文版第一册教案

项脊轩志-语文版第一册教案

项脊轩志-语文版第一册教案一、教材简介《项脊轩志-语文版第一册》是针对小学生学习的一本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有趣,旨在通过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学习和掌握一些基础汉字,提高学生的汉字识字能力。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写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阅读故事本册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为:“家园的故事”、“人物的故事”、“鬼怪的故事”和“动物的故事”。

每个单元包含若干个故事,涵盖了爱国主义、感恩教育、人生哲理、科学知识等多个方面。

2.汉字识字本册教材包含了很多基础汉字,如“日”、“月”、“水”、“火”、“树”等。

通过学习这些汉字,可以提高学生的汉字识字能力,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3.口语表达和书写在学习故事的同时,学生还需要通过口语表达和书写的方式,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教学方法1.阅读故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故事,然后再进行课堂讲解和讨论。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汉字识字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出示一些汉字,让学生自己识别和写出来,然后再进行讲解和巩固。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汉字识字能力,同时也可以巩固学生的记忆。

3.口语表达和书写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朗读故事,或者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写能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五、教学评价在教学完成后,可以通过测试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比如通过测试学生的汉字识字能力、口语表达和书写能力等。

这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进行教学反思。

通过分析和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来发现和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这样可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精选6篇)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精选6篇)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精选6篇)《项脊轩志》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项脊轩志》教学设计(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落实文言文知识点2.寻找文章的“动情点”“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

”(姚鼐)⑴研读细节描写,注意其中所表现的作者内敛的感情;⑵研读景物描写,注意借景抒情的手法。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尝试背诵4.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写作风格二、教学步骤1.读课文,纠正字音,感知内容与情感。

2.检查预习:文章最令你感动的细节是什么?你最喜欢哪句话?3.在预习字词意义的基础上,练习用简洁的语言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

目标实现方法:以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和《陋室铭》为例,列出两个模仿的句子:假醉翁之亭(景)欧阳(作者)绘山水相映(内容)表放情林木之乐意(感慨及基调)托鄙陋之室(景)禹锡(作者)寄仙龙之说(内容)议淡泊修业之洁志(感慨及基调)参考答案:借项脊之轩有光写三世变迁抒物是人非之悲情借项脊之轩有光忆家庭琐事言时世变迁之感慨4.疏通词意,品味语言,领悟情感第一段:⑴词类活用:下上前垣墙⑵实词:顾胜⑶古今异义:方丈三五⑷特殊句式: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分析内容:项脊轩修葺前的特点是什么?用几个形容词表达。

寥寥数笔,却已经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渲染出一种颓败、阴冷的凄清氛围。

接着作者并没有马上抒写自己的感伤情怀,而是从“悲”的反面“喜”来着笔。

他喜的是什么?修葺之时,劈窗置墙,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佳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

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15《项脊轩志》教学设计语文版必修1[导学]《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杰作。

它通过记述“百年老屋”的几经兴衰,回忆家庭琐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

读了此文,读者无不为之动容。

《项脊轩志》之所以有如此感人的力量,就在于一个“情”字,文中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事事关情,语语动情。

但归有光的生活遭遇和深沉的身世之感、浓厚的思亲之情以及内心伤痛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多样而高超的传情艺术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

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

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资料显示屏]一、关于作者归有光,明代散文家。

字熙甫,号项脊生。

江苏昆山人。

八岁丧母。

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

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

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

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合称“唐宋派”。

清朝姚鼐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

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

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

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

他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曾说:“夫诗者,出于情而已矣。

”《沈次谷先生诗序》又认为“圣人者,能尽天下之至情者也”,而“至情”就是“匹夫匹妇以为当然”《泰伯至德》。

正因为归有光肯定“匹夫匹妇”的“至情”,所以,他的一部分散文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记》等,写得相当感人。

他的散文的特点是:即事抒情,真切感人;注重细节,刻画生动;篇幅短小,言简意赅;结构精巧,波折多变。

二、关于《项脊轩志》1林纾在《畏炉论文》中赞誉本文“叙细琐之事,能使熔成整篇”,“琐琐细细,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

2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3书中删节的一段内容见“相关资料”删节的一段是作者的议论,这里既有自我解嘲,又将自己与历史伟人相比较,表明自己不甘于永远处在“败屋之中”的志愿。

[教学设计]设计A一、设计思路本文语言浅近,阅读障碍不大,可由学生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课下自行阅读,梳理和积累文中语言现象、文化常识,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鉴赏本文写作特点。

课上检查阅读效果。

二、教法展示一检查导入翻译下列句子: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二质疑讨论1文中说“借书满架”,这满架的书真是借来的吗明确:不可能。

2归有光出身于一个怎样的家庭中明确:官宦家庭,书香门第。

3这能否从文中找出明确:第3段——“吾家读书久不效”、“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借书满架”意为“积书满架”《四部备要》本作“积书”。

三整理语言现象1重要词语(1)得:“又北向,不能得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得”的基本义是“得到、获得”,前一句就是;“得”还有“能够、可以”的意思,表示情况允许,后一句就是。

(2)然:“室始洞然”“冥然兀坐”“然余居於此”“然”字在文言文中的使用率很高,常常用作形容词的词尾,表示“……的样子”,前两句就是;“然”字还可以表示转折,可以译为“然而”“但是”,后一句就是;此外,它还可以用作代词,当“这样、那样”讲;用作形容词,表示“对”的意思。

(3)凡:“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凡”字是“总共、一共”的意思。

(4)“而”“若”“汝”“尔”“乃”都可以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课文中用了前三个,可以让学生收集归类。

文中句子是“某所,而母立於兹”“吾儿,久不见若影”“他日汝当用之”。

2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下,往下“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上,从上面“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手2名词用作动词:“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乳,喂养3句式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妪,先大母婢也。

”用“……也”表示判断疑问句:“儿寒乎欲食乎”用“乎”表示疑问“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用“何……也”表示疑问4练习课堂口答完成课后练习二。

四积累文化常识说明:涉及内容,可事先安排几位学生查阅、整理。

此步骤可根据需要取舍1涉及建筑方面的“鸡栖于厅”。

“厅”,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筑的性质,用以会客、宴请、观赏花木。

因此,室内空间较大,门窗装饰考究,造型典雅、端庄,前后多置花木、叠石,使人置身厅内就能欣赏园林景色。

文中“厅”指一般说的客厅。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

“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

文中“中闺”指内室或妇女的卧室。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牖”,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

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

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

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

上古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

后泛指窗。

2涉及称谓方面的“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

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太后帝王的母亲、大父父亲的父亲、大母父亲的母亲,即祖母。

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

“先妣”,已去世的母亲。

《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亲称“先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束发”,指男孩15岁。

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称谓。

儿童时期,头发向上收起,束成小髻,称“总角”,于是称童年时期为“总角”。

男孩成童束发为髻,称“束发”。

而“成童”即长到一定年龄的儿童,一般认为是15岁,故男孩15称“束发”。

3涉及婚姻及其他方面的“后五年,吾妻来归”。

“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女子出嫁何谓为“归”《易经·渐》:“女归,吉。

”孔颖达疏:“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

”《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此外,女子出嫁亦称“适”。

《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吾妻归宁”。

“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诗经·周南·葛覃》:“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朱熹集传:“宁,安也。

谓问安也。

”《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来,归宁也。

”杜预注:“宁,问父母安否。

”另外,古时诸侯朝觐毕,天子问其民安否,也叫“归宁”。

“归宁”又不同于“归省”,“归省”指回家看望父母,不只限于出嫁女子。

“顷之,持一象笏至”。

“象笏”,象牙手板。

古臣僚上朝皆持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

据《明史·舆服志》,一品到五品官员上朝用象牙做的手板。

五课文理解检查1作者简介。

见“资料显示屏”2题解。

见“资料显示屏”3扩写一个句子。

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扩写“这是一篇写项脊轩的散文”这个句子。

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多角度地理解课文内容。

明确:这是一篇写“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衰,回忆家庭琐事,表现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的抒情散文。

4造一个句子。

从品析、欣赏、发现、感受等方面入手,就课文内容或写法说一句欣赏的话,并简述理由。

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赏析。

根据学生发言整理本文写作特点:1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

项脊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项脊轩牵系着作者和家族的许多事,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轩是作者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

文章处处写项脊轩,实际上是处处在写作者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

这是本篇由于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而形成的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

又如结尾“庭中枇杷树,吾妻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句,明写高高的枇杷树,暗写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之情。

高高的枇杷树一天天长大,已是亭亭如盖了,作者的怀念之情与树俱长,与日俱增,久久萦怀,永世难忘,大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之叹。

2撷取细节,表情传意。

作者选取一些极富情致而叫人睹之神伤、闻之心恸的生活细节,使人物形神毕肖,抒发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至爱真情。

如写母亲,借老妪转述的“儿寒乎欲食乎”写出了一个母亲最平常亦最深情的呵护。

又如写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夫妻有问有答,有教有学,志趣既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

作者就是如此抓住这些看似平常、实则感人肺腑的细节,运用传神之笔,使人物的音容笑貌、举止神态,甚至复杂的心理活动,全都跃然纸上。

正是这些生动逼真的家庭琐事、生活细节,传达出亲人间的真情至爱,让人读来哀婉悱恻。

3语言平实,情意动人。

《项脊轩志》中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

但正是这“不事雕饰”“而自有风”。

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

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诙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

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

”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时也准确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

六总结多少悲欢离合事,尽在寻常斗室中。

紧紧抓住项脊轩活生生的悲欢离合的日常琐事,用清新淡雅的笔触一一点染,将深情融于清墨淡彩之中,把悲剧和喜剧推上心灵的极深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