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八章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课件)人教版新课标
的 黄黄 土土 地梁 貌: 类条 型状 延 伸
返 回
馒 头黄 状土 的峁 黄: 土呈 丘穹 陵状 。或
返 回
一、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 土是从哪里来的呢?
2、黄土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成
科学家的假说
水成说
风水雨相说 风成说
思考:大多数科学家认为黄土高原上 的黄土是哪来的?
中亚
蒙古
三 、 脆 弱 的 生 态 环 境
长
乌鞘岭
城
太 行 山 脉
西安
秦
岭
黄 土 高 原 跨 哪 些 省 区 ?
指 图 说 出 : 黄 土 高 原 的 位 置 与 范 围
谈谈你的看法?
乌鞘岭
长城
太 行 山
秦岭
阅读69页,活动3:谈谈你的看法 ?
2001年6月21日报道,延 安宝塔区最新统计,全 区就有46万亩农作物受 灾,洋芋播种因错过适 播期,已难以下种;烤 烟死亡面积近千亩;在 延安安塞县,近有3万人 饮水发生困难。据统计, 宝塔区的六月份降水量 甚至不到9.4毫米。另据 延安气象部门测定,土 壤的干土层在15至20厘 米左右。节水、抗旱成 了当地人民的一场重大 战役。
课堂测试
太行山 一、黄土高原东起______西至 乌鞘岭 南 _______ 秦岭 长城 至 _______北至 _______,跨越了 山西省 陕西省 _______ 、 _______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_____________ 甘肃省 ________等省。 风成说 二、黄土高原的成因中,其中“_______” 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 中亚、蒙古 黄土物质是从___________等地的 荒漠、戈壁 __________吹来的。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初步掌握运用实验验证假设的方法。
2.通过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对黄土高原过去至现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客观接受前人的科学成果和亲自动手实验操作验证自己的假想,尝试追求真理的艰辛,从而培养对真理的执著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准备
相同大小的塑料板、纸板或木板若干;相同厚度的草皮和土壤;电动吹风机;喷壶;玻璃槽等。
黄土高原视频课件。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第八章第一节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地区1
严重的水土流失? 3.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对照图 8.5 阐 结合书本文字说明 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白塔初级中学八年级地理下册导学案
主备人:陈美玲 审核人: 刘利娟
编号:04
探究问题与精讲点拨
教师帮助总结水土流失的人为 1. 结合 P69 活动题 2 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 教师 帮助总结水土流失的人为 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学生绘出关系示意图: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千沟万壑 原因。 原因。
2.读 8.8“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图” 请学生描述我 , 从地形降水两方面分析 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并分 析发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具备的条件。
构建知识结构
黄土形成成因 自然因素 位置和范围 世界最大的 黄土堆积区 严重的水土流失 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
人为因素
巩
固 案
播放《黄土高坡》音乐片段, 播放 《 黄土高坡 》 音乐片段 , 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歌唱者对黄 土高原的感情。 土高原的感情。 (学生个人以及小组之间回 答,对表现好的给以表扬鼓 励。 )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 分布范围? 分布范围? 1.黄土高原东起_____,西至_____,南至_____,北抵____。 2.大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省区。 3. 阅读书本图 8.2 思考: 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有哪几种类型? 4.从教材 P67 找出哪些“风成说”的证据,并思考说明的问 题。 学生小组分析讨论; 教师穿插 学生小组 分析讨论;教师 穿插 分析讨论 其中, 其中 , 及时解难答疑并了解学 情 。 培养学生依据资料分析问 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案_15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了解黄土高原的“黄土风情”、众多的名胜古迹,知道这里是文明的摇篮及其原因;3、结合图文资料,知道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4、学生运用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说明黄土高原植被、土质、降水、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5、结合黄土高原环境变迁的历史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渗透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的、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要注意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理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1、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
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讲述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幻灯片出示黄土高原的相关图片,学生欣赏。
你知道图片中出现的景观是哪个地区的景观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新授导学1、指导学生读课本图 6.25,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边界地理事物画出,用语言描述其位置。
(2)找出黄土高原所跨的行政区。
(3)根据颜色判断海拔。
归纳总结: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位置:中国中部偏北,地势的第二级阶梯。
范围:(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位于黄土高原上的省级行政区: (甘、宁、陕、晋、豫)学生回答:因为地表覆盖着许多的黄土。
提问:这里到底有多少黄土呢?教师出示黄土覆盖的资料。
师生归纳得出结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过渡提问:这么多的黄土到底从哪里来?2、教师介绍多种关于黄土高原形成的假说,“风成说”、“水成说”“风水相成说”,但是关于“风成说”得到广泛的认同。
读课本26页黄土“风成说”的资料,学生读资料思考并回答问题:(1)“风成说”认为黄土的老家在哪里?当时这里的自然环境如何?怎样来到黄土高原的?(2)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说说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后,选几位代表谈一谈自己观点,鼓励同学们也可以自己猜测然后并寻找证据。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说明黄土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有可能是西北风带来的。
第三条证据:黄土高原的成分与当地的基岩 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相同
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第四条证据: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
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而成的,而是外来的。
塬
梁
峁
自然因素
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 2、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3、黄土本身: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 多物质易溶于水。 4 、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 ★ 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地表缺乏植被; 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 夏季多暴雨
二、水土流失
人为原因: 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
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 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 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 表坡度较大。
◆哪些地形 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
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 分布情况?
小结
一、世界最大 的黄土堆积区
范围 成因: 风成说 地貌景观: 黄土峁、黄土梁、黄土塬
执教者:秦瑜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说教材 1、《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是初中 八年级地理课本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 内容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要求:①运 用地图说明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作出 简要评价;②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③举例说 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以四句话猜出要学的地区。 2、黄土高原的位置。 3、 “风成说”的证据。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 4、介绍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塬梁峁,同时也显示了黄 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 5、分析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 人为因素两方面。 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的这个实验的目的 是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状况的关系。 7、让学生通过读图“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认识到 ,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地形一般为山区 ,地表坡度较大。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案_17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第一课时文明的摇篮
一、学习目标
1.分析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
3、明确黄土高原的名胜古迹及文化艺术
4、理解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写出人文环境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特点
2、难点:自然环境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学习方法
读图分析、联系、讲授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四、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运用我国四大高原景观图,导出我们家乡所在地,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二)学习新课
1.学生读图、看书、找到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2.引导学生读《黄土高原地形图》,分析黄土高原的地形图、地
貌特征。
3.结合《中国气候分布图》、《中国温度带分布图》和《中国干温
地区分布图》引导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
4.联系黄土高原的地形、气候特点,引导学生明确本区的河流及植被特点
5.结合课本,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的名胜古迹及文化艺术。
6.小组讨论:“黄土风情”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展示图片)
①窑洞②信天游③秦腔④白羊肚手巾
7.播放歌曲,进一步认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关系。
8.小结:展示问题,引导学生小结
9.布置作业
①完成课本中活动题②完成填充图。
八年级地理下册《8.1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8.1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黄土高原,这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黄土高原是中国北方的一个特殊地形区,以其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而闻名。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提高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形、气候、生态环境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片、地图等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和生态环境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地图等资料,引导学生发现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地理下册。
2.图片: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图片。
3.地图:黄土高原的位置图。
4.案例: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地图,介绍黄土高原的位置和形成原因,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基本情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案_18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定稿)八年级地理组主备人:备课时间:授课时间:课题原课型新授课时第1课时课标与考点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关于黄土高原的“风成说”。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认识黄土高原的过渡性。
2、通过阅读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图,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特征,知道塬、墚、峁、川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
3、能利用图文资料,解释黄土高原形成的主要原因。
教学重点及难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理解关于黄土高原的“风成说”。
学情分析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及范围这部分的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相对比较零散,初二学生的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较差,所以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在老师的引导下,依据知识的结构关系来提高地理学习技能教学方法及教具探究引导、合作学习、分析展示多媒体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教师:配乐朗诵黄土高原的介绍,同时配以图片展示。
提出问题:老师刚刚描述了我国哪个地形区?由此导入本课——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一、全球最大的黄土区认定目标:同学们朗读屏幕展示的学习目标。
1、认识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出示图片)(1)请学生到讲台前,边指图边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合作探究:(2)出示黄土高原包含的省级行政区域轮廓图片,学生说出名称及简称。
师生总结归纳:黄土高原包括: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山西、内蒙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的黄土高原。
一、学生朗读屏幕展示的学习目标和课本24页图6.25:1、认识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2 、了解关于黄土高原“风成说”。
二、自主学习和交流:指图说出(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1、在我国北方大地上,有一片被深厚的黄土覆盖的地区,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图中A是B C D2、黄土高原东起山,西至,南连,北抵古自治区和河南省等6省。
(3)出示干湿地区分布图、农耕区和牧区分布图。
学生仔细观察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通过问题的引导总结出黄土高原地处湿润半湿润区向干旱半干旱区过渡、农耕区向牧区过渡的地带。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案_28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继东北三省后教材选择讲述的第二个地理区域。
由于本节介绍的黄土高原是一个以黄土景观为特色的特殊地形区,所以教材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突出其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黄土高原是以自然环境特征为划分依据,因为它的范围基本都是自然形成的,并且跨越了多个省级行政单位,同时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被世人所瞩目,这样我们分析探讨黄土高原的形成、目前水土流失的现象及出现的生态环境的问题显得更为重要。
这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认识区域的重要方法。
因此,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及设计思路方面与前一节介绍的东北三省有明显的不同。
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并对其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
2 通过录像资料,了解黄土的由来。
3 通过实验分析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
4 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过程与目标:1 通过模拟实验、讨论、自学、读图填图等,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2 能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学会分析某个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其造成一系列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2 树立保护环境的主人责任感、紧迫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法制观念。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认识严重的水土流失。
3 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难点:1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后果。
2 黄土高原的治理。
五、教法分析1 通过在黑板上画图、填图的形式使学生知道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 通过观察小实验,学生得出土质、植被、坡度与降水强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3 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分析,采用角色扮演,找出解决生态问题的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 km2的陆地面积。
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
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
”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板书: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电视片和课本插图8.2“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
(教师可把三种地貌给学生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板书: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首先让学生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
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达30°,坡长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长。
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
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
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
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
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可让学生阅读图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在读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①三个实验中植被状况差异;②烧杯内水量多少;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
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
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
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
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
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侵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反馈练习]
1.填空
(1)黄土高原东起、西至、南连、北抵。
跨越、、、
等省区。
(2)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是由作用形成的。
2.选择题
(1)关于黄土高原叙述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B.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C.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D.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许多山间小盆地
(2)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A.黄土坡
B.黄土塬
C.黄土峁
D.黄土梁
3.简答题
简述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1)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山西陕西宁夏甘肃(2)风力
2.(1)BC (2)BCD
3.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
人为因素:毁林开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板书设计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位置和范围: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区。
2.黄土物质成因:“风成说”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2.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活动与探究
结合本节所学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是否有水土流失现象,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