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课课件

合集下载

第15课《白杨礼赞》课件(共32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5课《白杨礼赞》课件(共32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整体感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
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
决 第
不是平凡的树。 8段:白杨树实在




三的 ,
……我赞美白杨
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不平凡”
➢作 者 为 什 么 礼 赞 白 杨 树 ?
答: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
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三我们民族解放斗
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整 课体 文感 详知 解
➢文章第七段已经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那么第八段是 不是多余呢?
答: 不是。第八段用抒情性议论的笔调,以“不 但象征……尤其象征……”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
整体形象: “力争上游”


干: “笔直而高”

枝: 叶:
“一律向上,三紧紧靠拢”
“片片向上,绝不倒垂”
游 外 形
皮: “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 美
➢白杨树的内在气质 整体感知
内在气质 的不平凡
倔强 不折不挠 伟岸 正直 朴质 严肃
积 极 向

温和 坚强不屈 靠紧团结 力求上进
精 神 美
整 课体 文感 详知 解
(2-3)生长环境
不平凡
( 4 - 5 )外 形 、 精 神
(7) 象征意义
整 课体 文感 详知 解
➢第二段描写了怎样的黄土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 作用?
答:高原景象,一望无际,“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像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三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

第15课《故乡》课件(共36张PPT)

第15课《故乡》课件(共36张PPT)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 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 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而失望。但“我” 并不绝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 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 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形象。
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
这是小说的主体
(发展、高潮)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
故 乡的心情和感受。
(结局)
课文的线索是什么?以什么为基本内容? 课文重点刻画哪两个人物?主要采用什 么手法?
线索:“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内容: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巨 大变化(人、物等) 人物:闰土、杨二嫂 手法:对比
他向鲁迅讲述了在农村做人做事难,一点东西拿出 去卖总是要捐几回钱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的深 切同情。
这次回故乡,鲁迅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 凄苦,内心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 经历为题材,以章闰水为原型,写了这篇小说。
阴晦(huì) 獾(huān) 髀(bì) 瑟(sè)索 折(shé)本 潺潺(chán) 五行(xíng )
还有:“我”、宏儿、水生;主要人 物是:闰土、杨二嫂。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按照时间的变化及事件的 发展,情节可分为哪几个阶段?按照情节的四 个阶段,分别找出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几个部分。
文章结构
小说按时间顺序,以“我”回故乡的 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分 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我”回故乡(。开端)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 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第15课《白杨礼赞》课件(共27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5课《白杨礼赞》课件(共27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任务三:析文本 品写法
茅盾先生看到白杨树,联想到到哪些对象呢?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呢?
⑴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 北方的农民 ⑵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
象征
守卫家乡的 哨兵
⑴“坚强不屈” ⑵“傲然挺立”
新中国历史的 ⑴团结、力求上进 精神和意志
任务三:形象来 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
白杨树终于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作者情绪发生了何种变化?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 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 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任务二:探文本 感受不平凡
汽车继续往前行驶,白杨树正式登场了!
(朗读第5自然段,请用原文中的词语按下面的格式说一说眼前的白杨树是怎样的。)
茅盾为什么要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呢?
资料链接:
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 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 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 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茅盾先生在途径黄土高原,看到其中矗立的排排白杨,又会生发怎样的思绪呢?
白杨礼赞
茅盾
作者简介
茅盾
茅盾: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字雁冰,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 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子夜》、 《春蚕》、《林家铺子》。他是新文化运动 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任务一:初读课文,梳理文脉
任务三:析文本 品写法
知识卡片 欲扬先抑:“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 贬低。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 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 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 调手段。

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课件(共30张PPT)

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课件(共30张PPT)

2.孙中山的转变
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
多次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失败,感 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徒有民国之名,毫无民国 之实,是在是一个假民国。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在一九二四年,当国共合作问题正进行讨论时,我问孙中山 为什么需要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他回答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 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鲜血液。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5节 北伐战争
学习目标
1.知道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北伐战争奠定了基础,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以及南京临时政府的 成立。培养学生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进行考量的思维。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素养目标: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宋庆龄选集》
1911年
1913年
1915年
新课讲解
2.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背景: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 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人新 鲜血液 时间地点:1924年1月 广州 内容: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 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 意义: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 式建立。
国民党“一大”会场
新旧三民主义有何不同? 新旧三民主义最大区别是新三民主义明确了反帝革命任务
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新课讲解
3.建立黄埔军校
时间:1924年5月 地点:广州黄埔 军校总理:孙中山 校长:蒋介石 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作用: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 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 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中共三大的召开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 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

第15课《故乡》课件(共22张ppt)

第15课《故乡》课件(共22张ppt)

1.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 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 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2.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 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 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3.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检鬼见怕也有,观 音后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4.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 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5.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 的两个脚......
无奈
“故乡”的变化让“我”悲凉、无奈, 但仍有“希望”。思考:为什么想到希望 “我”忽然害怕起来了?
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 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能否实现是 未知数,“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 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对于“新的生活”,只有希望肯定是不 行的,还应该怎么做?
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
变 故乡之变(景变)
闰土之变(人变)
闰土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请同 学们细读课文,找出文中少年闰土 到中年闰土的成长过程,发生了那 些变化?
变 化
少年闰土
外 貌
语 言
动 作
神 态
中年闰土
比读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语言描写 比读角度:人称使用、标点使用......
杨二嫂之变
回 忆 中 的 杨 二 嫂 是一个 年 轻 美 丽 、 端 庄 文 静 的 “豆腐西施”的形象。
现在的杨二嫂是一个自私自利,说话尖刻,贪婪、 势利,爱占便宜,爱搬弄是非的“圆规”形象。

第15课《故乡》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5课《故乡》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谈谈小说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 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长篇 小说分类: 中篇 按篇幅长短 (小小说)
短篇
小说三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人物塑造方法: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故事情节: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
自然环境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 物思想感情; 社会环境 交代人物活动地点,揭示当时社 会某种现实
写作背景: 1911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把满清皇帝赶下
了台,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但是,辛亥 革命的成果被军阀篡夺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 辟,广大劳动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919年,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爆发了反帝反封建 的五四运动。同年12月,鲁迅先生回故乡绍兴搬 家接母亲到北京居住,亲眼看到了故乡破败不堪, 农民生活十分穷困的残酷现实,百感交集,思绪 万千。1921年1月,他便以这次回乡的经历为题材, 写了这篇小说。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 《朝花夕拾》《呐喊》《彷 徨》《华盖集》《坟》等。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 选自《朝花夕拾》
《滕野先生》
鲁迅
读准加横线字的读音:
huì chá xíng jiàng huān 阴晦 猹 五行 装弶 獾猪
péng 篷隙
biǎn kuà bì
“可悲”是在于这样的“障壁”是生活中 近乎“合理”地存在着的,而且也是精神 上伦理上难以打破的。
造成的原因:是封建秩序观念长期的强制 性的压力,这样的压力使人们不得不在精 神上肉体上屈服,在封建秩序中寻找并最 后苟安于既定的位置,成为麻木机械的顺 民,“厚障壁”是封建秩序的需要和必然。

第15课《故乡》课件(28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ppt

第15课《故乡》课件(28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ppt
21
局部探究
2.作者最后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 路。”如何理解这段话?
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 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 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 新生活。
10
局部探究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11
总结
少年时的闰土语言中充满智慧和热情,动作机智 灵敏,神态很兴奋;
中年时的闰土语言中丧失了少年时的智慧和热情; 后来变得呆滞,以至沉默“像一个木偶人”。
12
作业设计
1.读写、积累词语
隐晦 萧索

愕然
鄙夷
瑟缩 嗤笑
惘然 隔膜 恣睢
2.标出文中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的精彩段落,细读
小说集有《呐喊》《仿惶》《故 事新编》等。
3
整体感知
1.识记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捏(niē) 颧(quán) 噤(jìn)
胯(kuà) 酬(chóu)
祭(jì) 潺(chán)
4
整体感知
2.解释词语 悲凉:悲哀凄凉。 伶仃:瘦弱。本文用来形容杨二嫂两条纤细的腿站立如圆规的姿态。 惶恐:惊慌害怕。 絮絮:形容说话连续不断。 茫远:渺茫、遥远。 3.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内容结构。
(二)探究景物描写 人物的塑造,不但要借助故事情节的安排,还需
要环境描写烘托。那么,文中对“故乡”景物的描写 共有几处?它的作用是什么?
17
局部探究
景物的描写有3处 1.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 2.记忆中的“神异的图画”。 3.“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
18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47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47张ppt)
示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 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双重否定,加强语气。要读的意味深长。
示例:“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教育自己的儿子,要珍惜时间。孩子啊,抓紧时间,珍惜 时间吧!
读出父亲的谆谆教诲:
示例:“Y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反面教育。不能贪图享乐,不能懒惰懈怠。用一种比较 沉重的语气来读。
“静”是修身养性的基础,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 界要始终保持宁静,不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静”也是学习的前提,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 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的反思自己的作为。
要做到“静”,就要摒除名L的束缚和干扰,这就 是“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 向坚定、明确,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若心不静,陷入 “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 不上修养心性了。
积累词语:
词类活用: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 古今异义: 静以修身:古义: 修养身心。 今义: 衣服显示出穿着人的线条。 夫君子之行:古义:操守,品行; 今义:行走。 意与日去: 古义:日子,岁月; 今义: 太阳。
你认为本文寄托了作者对儿子怎样的情感?应该用 怎样的语气来读?
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 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 又必须砥砺品D。
4、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 说你对“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志无以成学”。 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 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 磨砺;另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 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第15课《白杨礼赞》课件(共37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5课《白杨礼赞》课件(共37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下深刻印象;照应题目,总领全文)
4.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 不平凡的一种树!
6.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 平凡的树!
8.我赞美白杨树…… 9.……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4.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 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 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 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 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 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 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 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惊奇
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何 作用?
环境描写作用
用烘托的手法,交代白杨树 的生存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 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出场 铺垫、蓄势。
Image 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 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 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 神和意志?
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1941年3月,是他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 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所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抗日战争处 于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 派制造了“皖南事变”并侵犯我方根据地,日寇更是对我方的 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但是,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 领导下,坚持抗战。茅盾欣喜地看到了广大北方军民团结一致, 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从当地人民的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 希望,于是用笔表达了对根据地军民的赞美。因当时作者生活 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接抒情,便用象征手 法,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根据地军民,歌颂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 的斗争精神。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25张PPT).ppt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25张PPT).ppt

疏通文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行为操守。 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翻译: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来修 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疏通文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课文 读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生字词
夫( fú ) 淡泊(dàn bó ) 淫慢( yín ) 遂( suì ) 穷庐( lú ) 险躁( zào )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做名词,远大的目标 )
文言句式
倒装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宾语前置,
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课文解读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 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 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中心句: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课文解读
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俭:节俭、俭朴、不过分追求物质和外在
(1)非淡泊无以明志。(2)非志无以成学。
课文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 静以“明志”,即时时将 “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 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 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志和学都很重要, 二者缺一不可,既要立志,又要学习。

第15课 八角楼上课件(共26张PPT)

第15课 八角楼上课件(共26张PPT)
只要天一黑,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
夜幕降临 黑夜到来
毛主席每天夜晚都在油灯下工作。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 上的灯就亮了。
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毛主 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楼。每当夜幕降 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
尾月是指农历12月,最冷的时候。
这是个寒冬尾月的深夜,毛主席
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
凝视:认真地看。
寻思:专心地想,想 得很深,时间很长。
就在这盏清油灯下,毛主席写 下了许多光辉著作,照亮了中国革 命胜利的道路。
上写文章。
当时生活条件艰苦
他右手握着笔,左手轻轻地拨了 拨灯芯,灯光更加明亮了。
右手握着笔 左手轻轻地 拨了拨灯芯
毛主席是什么样的神态?从课文中圈出动作、神态的词语。
因为灯光昏暗,所以毛主席拨了拨灯芯, 更能说明当时的生活条件艰苦。
但是尽管艰苦,毛 主席仍然日以继夜地为 革命、为人们工作。
凝视着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寻思, 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有没察觉到。

lóu
15 八角楼上
借助拼音自由 朗读课文,读准字 音,读通句子,遇 到不认识的字对照 拼音多读几遍。
zhēng dài
艰苦斗争的年代
lín
夜幕降临

寒冬尾月
zhāng wò
文章 握笔
shì chá
凝视 察觉
yóu
清油灯
图上的是谁?正在干什么?
毛主席 正在灯下写文章
毛主席穿的什么衣服? 他有什么动作? 他的神态是怎样的?
1927年,伟大领导毛主席带领秋收 起义部队在湖南和江西两省交界处的井 冈山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毛主席 就住在井冈山的茅坪村。

第15课 驿路梨花 课件(共34张PPT)

第15课 驿路梨花 课件(共34张PPT)
15 驿路梨花
七年级下
情境导入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 发 将 军 亦 壮 哉 , 西 京 昨 夜 捷 书 来 。 作者引用“驿路梨 胡 儿 敢 作 千 年 计 , 天 意 宁 知 一 日 回 。 花”作为文章题目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 知 寒 食 朝 陵 使 , 驿 路 梨 花 处 处 开 。 有怎样的内涵呢?
作家。 其长篇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
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知识必备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1977年,党中央 重新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作者想起了自己生活 多年的边疆,想起了自己曾经见过的山里的小茅屋,想起了默 默为小茅屋提供干柴、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人的方便, 给小茅屋补充柴、米的行人。于是,作者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 文章。
(第6自然段)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 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 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这是实写边疆美丽的夜色:月光,晚风, 梨花林,花瓣人在花中走,花伴人夜行; 既描绘了优美的意境,又诗意地点题,还 能自然地引出小茅屋。
(第24自然段)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第25自然段)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来、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 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绍兴三十一年十二月九日,武钜派遣乡兵总辖杜隐等,乘金人内 部混乱引兵北退之机,一举收复西京洛阳。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 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 驿道而到达洛阳。

1 检查预习
6 驿路梨花之妙

2 学习目标
7 文章写法之奇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46张PPT).ppt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46张PPT).ppt

合作探究
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志”“成才”分 别有怎样的关系?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强调了“明志”“致远”是“淡 泊”“宁静”的目的,即作者认为明确志向和达到目标是目的,其途径是“淡 泊”“宁静”,并用双重否定句的句式强调“淡泊”和“宁静”的重要性。
读出情韵
我们如何读出文中这位慈父拳拳爱子之心呢?
这封书信虽历经千年,闪耀 着不仅是一位智者的谆谆告 诫,也是一位慈父殷殷叮嘱 与期望。所以这不仅是一封 告诫书,也是一封爱的遗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父亲是充满智 慧、立意深远、用心良苦的, 应该读得字字铿锵,读出慈 爱柔和、语重心长的语气。
合作探究
诸葛亮认为成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 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 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而“修身、养德” 是成才的关键。

明事理,读情韵

知家训,抒胸臆
读出情韵
除了本文,还有哪些家训的力量鼓励着你呢?
1.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家训资料。 2.以书面的形式推荐你们小组喜欢的名家家训,谈谈你的理 解并阐述推荐的理由。 3.结合自己的现实情况,谈谈你学完本文的认识和收获。
古人家训
博士买驴,书券三纸,尚未见一驴字。——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朱子家训》。 今诲汝等,居家孝,事君忠,与人谦和,临下慈爱。——《贾昌朝家训》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我性不喜华靡。——司马光《训俭示康》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敕后主辞》 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曾国藩《家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欧阳修《示子》

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课件(共21张ppt)

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课件(共21张ppt)

探究精神
在科学家王选身上,表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请归纳概括。 ①对科学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②对科学事业的奉献牺牲精神。 ③不计名利、扶持后生的人梯精神。 ④不贪功的谦逊精神。 ⑤正确对待名利,对待自己,贵有自知之明精神。 ⑥坚守自我,勇于批评的实事求是精神。
11
感受特点
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与王选的《我一生中的重 要抉择》在演讲风格上有何不同?
(举创业者的事例,论述创业的都是年轻人)
扶植年 轻人的 理由
呼应“对 待权威”
第7段谈名人和凡人的差别,论述自择中,你能发现作者有哪些崇高 的品质?
这一抉择体现了作者的价值观和名利观,体现了作者甘做 人梯、扶植新秀、淡泊名利的崇高品质。
品析语言
一篇演讲稿,仅有明确的观点、清晰的思路是不够的,要想使演讲 吸引人,还要借助语言技巧。本篇演讲稿就很有特色,通俗易懂又有 说服力,演讲过程中掌声与笑声不断,是什么吸引了听众呢?试从不 同方面举例并分析。
提示: (1)演讲稿特点:演讲的针对性、演讲的思路、演讲语言、
演讲技巧。 (2)演讲风格的风格与演讲者的脾气秉性、说话风格相关,
也和具体话题和主要表达方式的选择有关。
16
感受特点
篇名
演讲内容 话题特点 表达方式 语言风格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思维方法、 抽象、理
治学方法 性、严肃
侧重论述
层层推进、 思维清晰
6
理解内容
第二部分,作者讲要大力扶植年轻人,列举了哪些事例进行论述?演讲的 思路是怎样的?
第2段提出观点:大力扶植年轻人
(举例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论证了大力扶植年轻人是历史规律)

二 3、4段谈扶植年轻人的必要性及自己对权威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建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推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 年的君主专制政权。
(1)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社 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及教训:
原因:
根本: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
孙中山去世后,被安葬在南京中山陵,墓前 也是一块无字碑,原因是孙中山功高盖世, 非文字可以表达。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 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 共和国 B.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 C.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答:体现了资产阶级标榜的民主、自由、平等的原则,否 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但无阶级的 区别是不可能的,它隐藏了阶级压迫的社会本质。
(3)第四条统治权力的分工又体现了什么思想原则?与 欧美政体比较,它们的本质是否一致?为什么?(2分)
答: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思想原则。与欧美政体比较,在本质上是一 致的。因为都规定了主权在民、权力的制约平衡、依法治国的原则,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教训: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合作探究
• (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 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3分) • (2)①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民主 和自由; • ②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③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 了不少封建陋习; • ④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 面存在局限性。(5分)
辛亥革命
• 社会背景: • 1. 国际:义和团运动失败后,西方列强加紧侵华,民族 危机进一步加深。 • 2.国内:清政府腐败,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 其统治危机,结果失败。 • 3.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 量的壮大。 • 革命党人的准备: • 1.组织准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广泛建立。 • 2.思想准备: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 (1)三民主义的提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 义(指导思想) • (2)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宣传发动) • 3.军事准备:多次武装起义。
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发生在1911年的 武昌首义。
辛 亥 革 命 ——背 景 篇
材料一:图一。 材料二:《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 图 一 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迫于 形势,清政府相继打出“新政”和“预备立 宪”的幌子,进行一些改革。 ——人教版 材料三: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 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 图 —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 二 15%。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 材料四:图二孙中山手书同盟会纲领。 结合材料及课本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6分)。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政治引发哪些变化?
经济工业化
材料2: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 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 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 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 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 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以上数据反映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会出现这种变化?
辛 亥 革 命 ——进 程 篇
(三)共和梦圆—高潮 (1911——1912)
1.发动武昌首义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1、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2、主力: 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3、结果: 攻克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 改号中华民国 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 4、影响: 立;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辛亥革命 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辛亥革命
列强侵华 鸦片战争 半 殖中 民国 地一 半步 封步 建沦 社为 会 第二次 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甲午 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 侵华 戊戌变法 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农 民 阶 级 地主 阶级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简述
辛亥革命的主要过 程,认识 推翻君主 专制制度、建立中 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材料和阅读 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爆发 的历史条件(背景); 2、通过自主探究,能够 说出辛亥革命大致经过及 相关史实; 3、通过材料分析、合作 探究,总结辛亥革命的历 史意义及失败的原因。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从1894年兴中会 的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由 资产阶级领导的,以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资产阶级革命 运动的全过程。
保障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
中国人民要求发展经济
解决土地问题 (社会革命)
三民主义的性质、作用: 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辛亥革命
2.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
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王朝 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
康有为
辛亥革命
3.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广州黄花岗七十 二烈士墓
黄兴为追悼七十二烈 士写的挽联
2、经济: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 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 人心。 4、生活风俗:革除旧俗,促进社会进步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场完全 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辛亥革命有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领导。1905年 成立同盟会,制定了章程,设立了领导机构,创办《民 报》为机关刊物,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 (2)辛亥革命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 三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 求,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 (3)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革命派发动了 一系列武装起义,激发了人们的革命情绪,推动了各地 人民的革命斗争。 (4)辛亥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成立了 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志着中国 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了最高水平。
自由平等
第三、四、六章.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 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第五章. 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 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
(1)上述材料出自何文件?其性质是什么?(2分) 答:出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 宪法的性质。 (2)材料中第二条、第五条、第二章体现了哪些原则? 有什么进步意义?但它又隐瞒了什么本质问题?(6分)
辛亥革命
二、共和之兴—发展 (1905——1911)
1.同盟会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时间,地点,性质,纲领,机关报
辛亥革命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前提
民族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 (民族革命)
中国人民要求民主权利
核心
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政治革命)
•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 统,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开始。 •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为什么袁世凯能够篡夺革命政权?
①同盟会自身涣散,部分革命党人同意议和;
②立宪党人和旧官僚害怕革命会危及到自己利 益,也支持袁世凯; ③袁世凯本人手握重兵; ④帝国主义要扶植袁世凯做统治中国的代理人。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材料3: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 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 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 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 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材料3反映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 现这种现象?
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意义 1、政治: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 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 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 得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 某位导演准备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 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 段“画外音”,如果要你为下列材料把脉, 你看哪一项不适合( ) • A.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 宪法 • B.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与民主性 • C.它特别规定总统制与三权分立体制 • D.它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 精神和原则制定的
• 有人这样评价辛亥革命的作用:“过去专 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 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 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 抛弃是没有疑问的。”这表明辛亥革命最 大的历史功绩在于 • A.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 • B.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C.迫使清帝退位 • D.建立了完善的民主制度
时间: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 概况: 临时总统: 国旗: 五色旗 国都: 南京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原则)
主权在民 第一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 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等自由,有请愿、 选举被选举等权利。
革命进程 夺取政权 建立政权 巩固政权
失去政权
重大事件 武昌起义
建立民国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由辛亥革命的历程可以看出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趋 势是什么? 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趋势: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 到法治。
辛 亥 革 命 ——反 思 篇
政治民主化、社会法制化 材料1: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 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 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 则构建政治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