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学生版
考辅导学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附答案)
2013—2014学年高考辅导学校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本试卷分为第Ι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Ι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实质上说明了A.商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性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C.宗法制与礼制之间是因果关系D.周文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2.《春秋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
年均以德,德均以卜。
”这段材料说明A.春秋时期宗法制遭到破坏B.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主要依据C.占卜是确立继承人的重要手段D.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3.中国科举考试自隋朝开皇年间创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废止历经1300多年。
从下表中可推出的合理的结论是唐代至清代状元地理分布表(注:南北方以淮河为界。
按人数排列:北方是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南方是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湖北)①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是唐朝以后人才分布的基本特点②北方人才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方人才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③南宋是南北方人才分布出现根本性变化的转折时期④中国古代人才分布的变化与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基本吻合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4.一般认为,唐朝以前,法律规定嫡子才拥有财产继承权。
至宋代实行“诸应分田者及财物,兄弟均分”。
明清更是规定:在分配遗产时,“不问妻、妾、婢生,止依子数均分”。
“奸生之子(非婚生子),依子数量与半分”。
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A.庶子与嫡子关系趋于平等B.三纲五常观念受到冲击C.嫡长子继承制逐渐解体D.妻妾逐渐处于平等地位5.古代中国都城经历了从黄河时代到运河时代的变迁。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2013----2014学年高三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共54分)本卷共2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的人生理念是( )语出《左传桓公二年》“天子建国”即天子建诸侯,“诸侯立家”即诸侯立卿大夫,“卿置侧室”即卿立下级之卿或大夫,“大夫有贰宗”,即大夫立下级大夫或“属大夫”。
“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指士以其子弟为隶级,庶人不再分等级而以亲疏为若干等级之别。
总起来说,就是:天子建诸侯,诸侯立卿大夫,卿立下级之卿或大夫,大夫立下级大夫,士以其子弟为隶级,庶人不再分等级而以亲疏为若干等级之别。
周王室称王、天子。
《诗经·小雅·北山》记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诸侯称国,首领叫公,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等之类。
诸侯之下有家族、宗族,首领叫卿、大夫。
如历史上有名的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具体如下图:周王室→王、天子→天下↓↓诸侯→公→→→国↓↓家族→卿、大夫→→家、宗族修身:简单地说,就是修身养性。
具体来讲就是一个人要饱读诗书、道德高尚、有一技之长。
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宗族,而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的家庭。
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
要知道,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
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礼就是制度,制度完善(至)了,彼此之间不会争论、也不必争论;而真正要做到无怨无悔,心甘情愿,那就必须依赖完善的文化,也就是说要“乐至”普天之下,就是普天下(凡是天下),“之”是句中助词无实义,下句的率土之滨,就是率土滨(凡是有水土)。
2014高三第一次月考试卷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一轮复习《历史必修Ⅰ专题一综合检测题》第Ⅰ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
在每小题所出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的人生理念是()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2.《旧唐书》载:“长庆、大和中,(狄兼谟)历郑州刺史,以治行称,入为给事中(中央官职)。
开成初,度支左藏库(掌管财政的机构)妄破渍污缣帛等赃罪,文宗以事在赦前不理。
兼谟封还敕书,文宗召而谕之日:“嘉卿举职,然朕已赦其长官,典吏亦宣在宥。
然事或不可,卿勿以封敕为艰。
”由此不能看出()A.给事中隶属于门下省B.给事中可以否决皇帝旨意C.体现了皇权独尊的地位 D.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3.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
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4.“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他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
”材料意在揭示()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5.“(本朝)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
……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
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
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
2014年高一历史必修一月考测试卷
历史必修一学业水平测试月考试卷(理)分值:100 分时量50分钟命题人成韬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满分50分,每小题2分。
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西周时期推行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2. 汉朝时,在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的皇帝是A.汉文帝B.汉景帝C.汉武帝D.汉元帝3.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若国家进行一项公共工程建设,其执行机构是A.中书省B.尚书省C.门下省D.枢密院4.元朝时,属于中书省直接管辖的地区是A.陕西B.云南C.河南D.河北5.某条约规定:“清朝政府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个条约应该是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6.太平天国建立起与清廷对峙政权的标志是:A.金田起义B.永安建制C.定都天京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7.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发生的主要战役有①平壤战役②黄海大战③辽东战役④威海战役⑤廊坊战役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8.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联合发动侵华战争是在A.1840年B.1856年C.1900年D.1937年9.“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
对联歌颂的是A. 康有为B. 孙中山C. 毛泽东D. 邓小平10. 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的A.兴中会B.光复会C.华兴会D.同盟会1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A.鸦片战争B.五四运动C.国民革命运动D.抗日战争12.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
北伐的主要对象是①吴佩孚②袁世凯③孙传芳④张作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3. 全面侵华战争期间,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主要有①南京大屠杀②潘家峪惨案③“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作试验④旅顺大屠杀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14.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屈辱的历史B.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C.是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D.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于A.1949年B.1950年C.1953年D.1954年1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选项对应方框内涂黑。
不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
1.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2.“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
这一告示发表的历史背景A.九一八事变爆发B.全面抗战开始C.太平洋战争爆发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3.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
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
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5.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
”据此判断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B.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6.公元前5世纪的一天,全体雅典公民集会于卫城。
201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沈阳市第一七〇中学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命题人:闫振宇 审核人:钱丽雪第Ⅰ卷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管仲说:“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这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时期A .深刻反思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B .认识到统一军事指挥权的重要性C .国家要掌握全国的财政大权D .意识到建立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性2.魏源在论及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时说,“三代用人,士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士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
对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三代的用人制度是世袭的B .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C .宋明时期的用人制度是相对公正的D .后世用人以公开始于宋明时期3. 日野开兰郎在《唐宋时期商人组合“行”的再探讨二》中写道:“以坊市对立为特征,而官僚与市籍市人聚居的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郡县城市,让位于一种新型的称为‘城郭户’雕居民聚居的、附有城厢工商区的新型封建城市。
”这则材料主要说明了A .古代城与市尚未完全结合B .城市的政治职能逐步增强C .市民身份、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D .城市的商业职能逐步增强4.“被民族主义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而动员起来的新老社会利益集团,在高度一体化的政治体制中缺乏表达自身利益要求的合法性渠道,也难以找到可靠固定的集团代言人,于是就发生了间歇性的‘参与爆炸’。
”按照这种观点,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具有“参与爆炸”意义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5. 1877年清驻英大使郭嵩焘给李鸿章的信中说:“钟表玩具,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乡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
2014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与答案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班级:姓名:学号: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30小题、共计60分)1、家(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家(族)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世系》。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家(族)谱的产生可能与下列哪一制度关系密切( )A. 禅让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郡县制2、在我国古代有一种说法:“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句话指的是( )A. 禅让制B. 世袭制C. 宗法制D. 分封制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建立于( )A. 公元前2世纪前期B. 公元前2世纪后期C. 公元前3世纪前期D. 公元前3世纪后期4、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印称“玺”,任何人都要对皇帝的名字避讳。
秦朝作出这些规定的目的是( )①维护皇帝至尊②增加皇帝的神秘感③统一皇家用语④显示皇权至高无上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5、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我国的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最早发端于秦朝设置的( )A. 丞相B. 御史大夫C. 太尉D. 诸卿6、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说:“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他得出“有叛人而无叛吏”的认识,是由于( )A. 分封制的确立B. 郡县制的确立C. 宗法制的确立D. 三省制的确立7、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 )A. 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 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 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 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8、中国古代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番评说反映了下列哪项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 )A. 九品中正制B. 军功爵制C. 察举制D. 科举制9、“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A.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地方建制逐渐完善B. 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 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D. 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10、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11、促使古希腊城邦形成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宁夏银川一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9
银川一中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右图是现存于国家博物馆的西周大盂鼎,造型雄伟凝重,威仪万端,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
其作为史料最重要的价值在于A.青铜冶炼技术 B.青铜造型艺术C.铭文书法艺术 D.铭文具体内容25.史载:“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亨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先租)姑。
’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
王至,(后)曰:‘还尔太子’。
”武则天之所以改变初衷是主要是因为A.李唐旧臣的压力 B.传统宗法制度的束缚C.政治经验的不足 D.继承人执政能力的差异26. 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理国之道举本业而抑末利……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获利)与封君比入。
”这这表明A. 东汉初年“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初步形成B. 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地方势力膨胀C. 东汉初年政府鼓励商人借贷,民间金融业健康成长D. 东汉初年富商巨贾与地方豪强把持国家政权27.《论语》载:“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与这场对话体现的观点最接近的是A.认识你自己 B.知识即美德C.因信称义 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28. 郭嵩焘在《伦敦与巴黎日记》中说:“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这表明中日在学习西方过程中的主要差异在于A.器物层面 B.制度层面 C.文化层面 D.实践层面29. 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准备实行废银两改银元的金融改革。
据资耀华回忆:当时银号、钱庄坚决要求慎重处理,新式银行则一直要求早日实行,而外资银行则明确表示赞成。
重庆一中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最早“使儒家的伦常政治纲领有了一个系统论的宇宙图式作为基石……完成了自《吕氏春秋·十二纪》起始的、以儒为主、融合各家以建构体系的时代要求”的思想家是A.荀子B.董仲舒C.朱熹D.王夫之2.当代史学家喻大华认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主要来自于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前者以繁琐考据的方法把维护封建制度的经学论证为‘伪经’,后者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的形象,以作为维新变法的护符,并把今文经学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结合起来,说明历史的进化。
”以下关于康有为变法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形式上是新颖的B.方法上是激进的C.学术上是科学的D.思想上是落后的3.近代学者徐兆玮在其《棣秋馆辛亥日记卷》中记载,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
《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为《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据此,我们得到的最准确的认识是A.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B.民国初期城市知识分子中共和观念盛行C.辛亥革命推动了报刊杂志的发行D.辛亥革命彻底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4.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开罗宣言》的发表A.标志着中国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B.表明中国的抗战从此得到美英等国的援助C.从国际法角度确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地位D.表明中国抗日战争正式进入全面反攻阶段5.“为了确保贵族不破坏他的改革,他为平民提供在政府的席位,他放开城邦议事会的任职资格,不再考虑公民的出身和血缘,那些富裕到有闲暇投入公共事务的人都可以进入议事会。
”材料中的“他”是A.梭伦B.克里斯提尼C.伯利克里D.苏格拉底6.周枏的《罗马法原论》中记载,“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历史 含答案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高三历史试卷2013/10/9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12题,36分。
1。
右侧为古代雅典居民结构的比例图,观察图示信息,对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下列叙述准确的是A.雅典超半数的居民拥有公民权B.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为自由民C。
少数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D。
外邦人享有雅典最广泛的民主2.“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在希腊的民主政治中哪项措施为之提供了保障A.建立四百人会议B.颁布解负令C.设立陪审法庭D.发放观剧津贴3.右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A. 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B.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C。
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D. 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4.以下观点中,与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不相符合的有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山泽资源)不出则财匮少”③“待农而食之,虞(山泽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④“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6.《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A.维护周礼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D.为政以德7.《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荀子论证的是A.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B.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C.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D.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8.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
”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河南省驻马店高中2014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驻马店高中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6小题,共52分)1. 宋代有学者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一”。
他们的主张是基于( )A. 宗法制能够维系社会安定B. 宋朝时期人们的宗法观念淡薄C. 宋朝人具有迁徙的特点D. 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2. 《世界史纲》的作者乔治·韦尔斯说:“第七、八世纪,欧洲人民尚处於茅舍坞壁宗教桎梏之境,中国人民之生活已进於安乐慈爱、思想自由、身心舒爽之域。
”中国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央集权,统治有度B. 科举取士,统治有人C. 儒学独尊,统治有序D. 制度创新,统治有方3. 右图是现存于国家博物馆的西周大盂鼎,造型雄伟凝重,威仪万端,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
其作为史料最重要的价值在于( )A. 青铜冶炼技术B. 青铜造型艺术C. 铭文书法艺术D. 铭文具体内容4. 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 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5.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①官僚政治体制的确立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④文官做相便于限制其权力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6. 《文献通考》载:“宋代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
……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互以他官典领,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
事之所寄,十亡二三。
……至于官人授受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
湖南省师大附中2014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某某师大附中201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考试X围:必修1全册和必修2第1~2单元)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A.西周政治统治具有浓厚折宗法色彩B.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C.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宗法制度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2.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
此官职应是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3.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予见天下州之为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廨舍之为唐旧创者,其基址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
”对这一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唐代地方蕃镇割据,城市建设发展迅速B.唐代国力强盛,宋代以后国力转趋衰弱C.宋代以后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D.宋朝坊市分开,导致城郭街道常年失修4.清代学者储大文曰:“远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
合某某、某某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在此他认为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D.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5.罗马法内容广泛,既包含《十二铜表法》、万民法,也包含皇帝敕令和元老院决议。
其至罗马城市行政官也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栽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
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
可见,罗马法的显蓍特点是A.法律实施具有较大的随意性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C.随意曲解法律的现象较普遍D.具有适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6.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对于国王的存废,英国人经历了反抗国王,处死国王,请回国王和“进口”国王的不同选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B.体现出英国政治缺乏某某传统C.反映了“君权神授”被“君权民授”取代D.反映英国代议制不断完善的过程7.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后,恩格斯曾指出:“原来,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作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
安徽省阜阳一中2014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某某省某某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1、中安在线曾报道,某某潜山斥资600万建“皖公巨像”(下图),将皖公作为某某的“开山鼻祖”。
据《某某府志》记载:“大夫皖伯,周之贤者也,是以得封于皖。
”对其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某某建省始于周朝皖国B、潜山是古代徽文化的中心地带C、在宗法制下皖公属小宗D、某某境内在周朝曾出现过皖国2、有学者指出,(西周)几乎所有主要封国都有其不同于周文化的土著的立国基础,在分封制度实行以前……其他的封国基本上没有被融入……中原文化系统之内。
因此,分封制度实际上是通过分封地区上层统治阶层的周朝化而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中原文化运动。
这一论述意在强调分封制()A、扩大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疆域X围B、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C、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D、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3、胡如雷先生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中从多方面论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影响,认为此政体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影响占支配地位。
以下关于中央集权的作用分析,不能支撑此论点的是( )A.修建大规模水利工程发展农业 B.在民族战争中组织力量自卫C.对商品生产流通有效干预 D.统一货币度量衡发展经济4、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
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B、官僚政治的弊端C、中央集权的削弱D、行政效率的低下5、西汉一个学者在其《治安策》中宣称:“天下之势,方病大肿。
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曲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
失今不治,必为痼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
”其旨在告诫统治者要( )A.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B.注意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源C.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严惩官吏腐败,加强专制主义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权三分,互相牵制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独立施政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7、《世界史纲》的作者乔治·韦尔斯说:“第七、八世纪,欧洲人民尚处於茅舍坞壁某某桎梏之境,中国人民之生活已进入安乐慈爱、思想自由、身心舒爽之域。
2014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一轮配套月考试题A卷一
试卷类型:A2014届高三月考试题一历史适用地区:课标地区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考查X围:(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近代中外政治文明、选修一)建议使用时间:2013年8月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3·某某卷] 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 D.②③④2.[2013·某某卷] 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3.[2013·某某卷]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4.[2013·某某调研] 《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
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这说明北宋(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B.三司使掌管财权,是当朝宰相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5.[2013·某某卷] 《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6.[2013·某某模拟] “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甘肃省兰州二中2014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某某二中2014年高考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每题1分,共5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2.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D.皇权不断加强4.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A.世袭制B.分封制C.科举制D.行省制5.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最快活?”有的说:“金榜题名。
”有的答:“功成名就。
”朱元璋不以为然,当大臣万钢回答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随后对其委以重任。
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A.其他大臣的回答不科学B.朱元璋用人标准混乱C.万钢强调对专制君权的服从D.其他大臣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6.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A.秦B.汉C.明D.清7.假如你生活在古希腊某某制的全盛时期,你可以看到①梭伦通过陶片放逐法放逐某某威胁者②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出任法官③外邦移民享有雅典公④伯利克里发放“观剧津贴”A.②④B.①③C.②③D.①②③④8.在公元116年的某一天,定居小亚细亚(属罗马帝国)的商人艾哈迈德遭到当地一群无赖的哄抢。
艾哈迈德立即投诉法庭,法庭很快开庭审理了此案,无赖们受到了严惩。
这表明当时罗马法律①承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②注重维护帝国的社会稳定③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④通行于帝国X围内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9.《权利法案》全称为《国利与自由和王位继承宣言》,由威廉三世于1689年签署。
2014年高一历史月考试卷
宾虹中学2014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卷2014/09/28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90分)1、唐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害弟,夺得皇位,历来为史学家所非议。
这是因为他违反了()A 内外服制度B 分封制度C 宗法制度D 礼制2、“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A 清朝军机处B 明朝内阁制度C 元朝行省制度D 唐朝三省六部制3、中国古代某地发生洪灾,内阁大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情景可能出现于()A.秦朝B.汉朝C.唐朝D.明朝4、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C.宗法式家族制度的形成D.行省制度的确立6、《史记解读》:“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该材料反映了()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所有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7、秦朝对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它构建了多元一体的地方行政制度,其中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建立的地方行政机构成为()A.道B.土司C.腹里D.自治区8、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墓碑上刻有“宋参知政事范文正公墓”字样。
北宋设立“参知政事”一职主要是为了()A.监察地方政治B.防止宦官专权C.加强中央集权D.分割宰相权力9、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是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的两对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高三第一学月考试历史试题
第I卷(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4广)“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2.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
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 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 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
3. “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
”这反映出唐代( )
A.宰相有职无权
B.皇权至高无上
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
D.尚书省地位下降
4.(2014北)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
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5.(2014广)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6.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这一定程度上说明科举制度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7.(2014重)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
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的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
”李鸿章此话的意图是( )
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B.变相的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C.接住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8.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
其主要依据应是( )
A.北洋海军的参战
B.战争由朝鲜引发
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
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9.如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
由此可见,当时( )
A.蒋介石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
D.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
10.下图两部文献有其共性的一面,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都反对封建地主压迫,但都没有真正地落实
B. 都成为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农民强烈要求土地的愿望
C. 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D. 都以绝对平均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建立民主政治为奋斗目标
11.下图是近代一幅名为《望风而起》的漫画,它反映了( )
A.维新变法得到全国支持
B.武昌起义后各地积极响应
C.新文化运动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井冈山根据地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
12.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该春联反映的历史本质是( )
A.民国从未试图要改善民生,农民怀念清王朝
B.辛亥革命未在农村造成影响
C.辛亥革命脱离农民阶级,反封建不彻底
D.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
第Ⅱ卷(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别子(嫡长子)为祖,继别为宗,继弥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
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
——《礼记·大传》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柳宗元曰: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
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
……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
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四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
材料五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
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
”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该制度是什么?并对维护周天子权威有何积极作用?(8分)
(2)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斯和柳宗元的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唐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他们的观点?(6分)
(3)比较材料三和材料五,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
(6分)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有哪些?选官制度主要标准的演变。
(10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
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材料二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
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帝逊位诏书》
材料三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
——《立宪时刻》
(1)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并分析造成“孙中山之革命”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的主要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帝逊位诏书》颁布的意义。
(6分)
(3)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4分)
高三第一学月考试历史科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A][A][A][A] [A][A][A][A][A] [A][A] [B][B][B][B][B] [B][B][B][B][B] [B][B] [C][C][C][C][C] [C][C][C][C][C] [C][C] [D][D][D][D][D] [D][D][D][D][D] [D][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项目 一
二 总分 13 14
得分 13.(30分)(1)
(8分) (2)
(6分) (3)
(6分) (4)
(10分)
14.(22分)⑴
(12分)(2)
(6分)(3)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