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助理医师辅导:小儿腹泻的中医分型论治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效果分析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自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20例小儿腹泻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3.33%,两组对比,P<0.05。
结论中医辩证法治疗小儿腹泻,可将患儿的有效率明显提高,疗效较佳,值得在临床上推荐。
关键词:中医辨证分型;小儿腹泻;临床效果腹泻病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疾病,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好发季节为秋季。
小儿腹泻病的临床症状为大便稀、次数增多,如治疗不及时会出现脱水、酸碱平衡紊乱等现象,严重威胁着小儿的生长发育,在西医治疗中,以补水、纠正酸碱平衡紊乱为主,用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给患儿造成极大的痛苦,为减轻患儿的痛苦,更好的治疗小儿腹泻病,我院采取了中医辨证治疗,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20例小儿腹泻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
对照组,男61例,女59例,年龄为4个月-3岁,平均年龄为(2.31±0.51)岁,病程为1-61h,平均病程为(13.24±4.67)h,其中有30例患儿为轻度脱水,占所有患儿的50%,27例患儿为中度脱水,占所有患儿的45%,其余3例患儿为重度脱水,占5%;观察组,男60例,女60例,年龄为3.7个月-3.8岁,平均年龄为(2.61±0.71)岁,病程为1.5-65h,平均病程为(13.84±4.97)h,其中有31例患儿为轻度脱水,占所有患儿的51.67%,24例患儿为中度脱水,占所有患儿的40%,其余5例患儿为重度脱水,占8.33%,这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等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小儿腹泻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小儿腹泻小儿腹泻,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
主要特点为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可伴有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及不同程度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病原可由病毒(主要为人类轮状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以及鼠伤寒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耶氏菌、金葡菌等)、寄生虫、真菌等引起。
肠道外感染、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过敏、喂养不当及气候因素也可致病。
是2岁以下婴幼儿的常见病。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病因病机】1.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小儿脾胃薄弱,运化功能不足,感受外邪,或乳食不当,调护不当。
久病久泻,致使宿食停滞,损伤脾胃阳气。
脾虚则运化失司,胃弱则不能腐熟水谷,中阳之气下陷而为泄泻。
2.西医病因病机可分感染因素与非感染因素。
感染因素又分消化道内和消化道外感染,非感染因素主要有内在因素和气候因素。
消化道内感染包括细菌、病毒以及原虫感染。
常见的细菌感染为大肠杆菌(包括致病性、产毒性和侵袭性大肠杆菌等),其次为空肠弯曲菌、耶尔森氏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道菌群失调常引起白色念珠菌肠炎,病毒感染则以人类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为主要病因,其他如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
原虫感染如肠滴虫及肠梨形鞭毛虫、结肠小袋虫可引起急性或慢性肠炎。
消化道外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中耳炎及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
内在因素主要是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
气候因素,如寒冷使腹部受凉,肠蠕动亢进。
【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1.轻型腹泻多为饮食因素或肠道外感染所致。
一般仅有腹泻症状,一日数次或十余次。
2.中等型腹泻胃肠道症状较重,常伴轻至中度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
3.重型腹泻腹泻频繁,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每次量多,常有呕吐,一日数次至数十次。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水、电解质紊乱症状。
小儿腹泻病的中西医治疗
小儿腹泻病的中西医治疗小儿腹泻病为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为儿科“四大防病”之一。
腹泻病可以并发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心肌炎等,腹泻日久,迁延不愈导致患儿营养不良、抵抗力低下、反复呼吸道感染、甚者出现多脏器并发症,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中医腹泻病,又称“泄泻”在小儿科发病率高,由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及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按病因分,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以临床中选取84例病例分析。
其中有急性腹泻病中度脱水、酸中毒18例;中度脱水、酸中毒,伴有离子紊乱15例;先出现呕吐,之后出现腹泻13例;腹泻伴有心肌受累16例;其中有长期腹泻但是无脱水、酸中毒22例。
对于急性腹泻,出现脱水酸中毒时,给予静点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并补液纠酸,离子低时补充离子,经过西医治疗见效快,但是腹泻缓解后多有患儿出现肠道功能降低,所以在临床中配合中药制剂口服治疗,可以缓解胃肠功能差症状。
中医药治疗根据患儿的不同症状,临床表现分为以下几种方药:1方、脾胃虚弱型:主要症状:小儿脾胃虚弱,面黄肌瘦,腹大露筋,食少泄泻。
功效:健脾益胃,消疳除积,利湿止泻。
药物组成:党参、黄芪、神曲、楂肉、白术、酒芩、当归、陈皮、山药、鸡内金。
2方、感受外邪型:主要症状:中暑伤风,宿食停饮,胸腹胀痛,呕吐泄泻。
功效:清暑利湿,消食止泻。
药物组成:霍香、苏叶、厚朴、枳壳、甘草、神曲、青蒿、法半夏、滑石、陈皮、平贝母。
3方、内伤饮食型:主要症状:食积停滞所致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噯腐厌食,或大便不调,食滞下痢等症。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药物组成:生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清夏、陈皮、莱菔子、枳壳、连翘、茯苓、谷芽。
4方、湿热泄泻型:主要症状:胸腹积滞,痞满结痛,二便不通,痢疾腹痛,里急后重。
功效:散瘀破解,推陈致新。
药物组成:黄芩、黄连、白芍、枳壳、桔红、青皮、甘草、山楂肉、当归、连翘、牛蒡子、桃仁、木香、红花、地榆。
中西医治疗小儿泄泻
概 念:
亦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
次数增多和大便形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临床综合征,临
床上主要是腹泻和呕吐,严重病例伴有脱水、电解质和
酸碱平衡紊乱。是儿科常见病,也是儿科保健重点防治
的四大疾病之一。
6个月 -2岁 <1岁者约占 50%四季均可发病,感
染性腹泻:病毒性 —秋末冬初,细菌性 —夏季 ;非感
细菌:
致腹泻大肠杆菌:致病性、产毒性 、侵袭性、
出血性、粘附 -集聚性
空肠弯曲菌
耶尔森氏菌
第八页,共90页。
病 因
(二)、感染因素
1、肠道内感染:
细菌:
其他:沙门氏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
菌、变形杆菌、鼠伤寒菌、克雷伯菌等
第九页,共90页。
病 因
(二)、感染因素
1、肠道内感染:
诊 断
2、实验室检查
大便无或偶见少量白细胞:
侵袭性细菌以外的病因引起的腹泻。
多为水泻,有时伴脱水症状。
大便有较多的白细胞:
常由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所致。
仅凭临床表现难以鉴别,必要时应进行大便细菌培养。
第三十六页,共90页。
鉴别诊断
1、生理性腹泻:
多见于 6个月以内的婴儿,外观虚胖,常伴有
临床表现
(三)不同病原菌所致肠炎的临床特点:
5、鼠伤寒沙门菌小肠结肠炎:
有胃肠炎型和败血症型。
新生儿和< 1岁婴儿尤易感染,新生儿多为
败血症型,常引起暴发流行。
可排深绿色粘液脓便或白色胶冻样便 。
第三十页,共90页。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分型及治疗原则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分型及治疗原则小儿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发病年龄多<2岁,<1歲约50%。
全世界每年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万~1800万。
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
但是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很关键,很多患儿因治疗手段单一,忽视中医药的治疗,腹泻时间较长,病情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和控制,病情加重或影响预后。
小儿腹泻分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
前者称小儿肠炎,后者称消化不良或单纯腹泻。
①感染性腹泻:大多数病原微生物通过食入污染的水、食物或通过污染的手传播而进入消化道。
当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大量的微生物侵袭并产生毒力时可引起腹泻。
细菌感染所致腹泻包括肠毒性肠炎、侵袭性肠炎。
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不产生肠毒素及侵袭力,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②慢性腹泻:主要是由饮食不当引起,以人工喂养的患儿为主。
当摄入食物的量、质突然改变超过消化道的承受能力时,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而堆积于小肠上部,使局部酸度减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和繁殖,造成内源性感染和消化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加,引起腹泻及水电解质紊乱。
根据病程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急性腹泻指连续病程<2周者;腹泻为病程2周~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病程>2个月为慢性腹泻。
小儿腹泻按病情程度可分为轻型和重型。
①急性腹泻轻型:起病可急可缓,多由饮食原因、肠道外感染或肠道内病毒引起。
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每天数次大便,一般为<10次,量少,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有酸味,常可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皂块)和泡沫,可混有少量黏液。
患儿一般无发热症状,可有食欲不振,精神状态尚可,可数日自愈。
②重型腹泻:多由肠道细菌感染引起,胃肠道症状腹泻频繁,一般>10次/日,水分多而粪质少,或混有黏液的稀水便多,同时可伴有腹胀和呕吐。
脱水症状明显,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慢性腹泻、迁延性腹泻大多是因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发展而来。
小儿腹泻的中医分型及饮食调理(专业文档)
小儿腹泻的中医分型及饮食调理(专业文档)小孩子的脾胃娇弱,因为身体器官都还没有发育完成,在因为孩子因为生长需要的食物的营养必须要跟得上孩子的发育,如果家长不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很容易引起小儿腹泻。
那么,家长要在食物方面应该要怎么杨调理呢?伤食泻伤食泻主要因为进食过多引起,进食过多会引起患儿消化不良。
表现为泻酸臭大便,肚腹疼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或为蛋白状或夹奶瓣或夹不消化的食物残渣。
此类泄泻必须控制饮食,轻症可减少饮食的次数、数量、质量,以清淡有营养的为好;重症需禁食6~8小时。
患儿不想吃东西时,切忌勉强喂食,可以喂水。
即使恢复饮食也应从小量、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开始。
如先给藕粉、米粉、稀饭,待胃肠适应后再逐渐向软食和普通食物过渡。
难以消化的食物像油煎、油腻食物以及糯食,高蛋白食物等在病中一律不应列入孩子的食谱。
另外对于一些可促进消化的食品可以适当给孩子食用,如用山楂煮水、萝卜煮汤,或孩子伤于何种食物便用何种食物炒黄后研成粉给孩子食用也可以起到帮助消化的作用。
湿热泻主要由于患儿体质湿热引起,患儿主要表现为大便深黄而臭或夹有粘液,腹泻急迫,或伴发热、腹痛,孩子肛门红肿或较大孩子自诉肛门灼热疼痛不适等症状。
饮食应忌刺激性食品(如辣椒、饮料)、乳食(包括牛奶、奶制品)及助湿生热的食物(如肥甘厚味的油腻食品、生冷瓜果、巧克力等等)。
可选用有利清热除湿的食品协助治疗,如用苡仁煮稀饭、绿豆煮汤、鲜葛根煮水等给孩子食用。
风寒泻风寒泻患儿的主要表现为大便清稀、色黄或绿或有泡沫,肠鸣腹痛。
此症多因腹部受寒或食后吹风、或过食生冷,或食物属性过寒引起。
所以饮食宜温,温的含义有二:一是指食物的属性以温性为好,如选肉食时以牛肉、鸡肉、黄鳝较佳,应避免再进食属性寒凉的食品;二是指食物的进食温度宜温忌冷。
另外,难消化的食物也属禁食之列。
虚寒泻虚寒泻的原因多为脾虚或脾肾阳虚引起患儿消化能力降低。
患儿主要表现为吃后就泻、大便稀溏且有较多的食物残渣,同时面色萎黄或苍白,怕冷,腹泻容易反复发作或病程较长等。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辨证论治之小儿腹泻病例解析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根据上述病例,完成患者基本病例信息,如:主诉、既往病史、体格检查等,均可在病例中寻找到,摸准规律即可能完成病例的第一步。
主诉:腹泻水样便6小时。
现病史:患儿1天前进食生冷,夜卧不安,凌晨突然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继而腹泻,大便多为水样,泻下急迫。为进一步诊治来院。现症见:大便呈水样,泻下急迫,至就诊时6小时已大便4次,量多,气味秽臭,无脓血,小便色黄,量少,无便前后哭闹。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口服补液或静脉输液。
3.微生态疗法:常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链球菌制剂。
4.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粉。
签名:
西医诊断依据:
1.腹泻水样便64小时,量多,气味秽臭,无脓血。
2.查体:T:37.8℃,全身皮肤弹性正常,无皮疹。
3.实验室检查:血WBC:7.9×109/L,N:39%,L:61%。大便常规:水样便,镜检见脂肪球(++)。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可与细菌性痢疾鉴别。细菌性痢疾常有接触史,排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大便镜检有较多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细菌培养可确诊。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泄泻中医证型诊断:湿热泻
西医诊断:小儿腹泻
【三】根据诊断结果,来给予患者治疗方法。如中医不同证型治法:风寒泻(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湿热泻(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伤食泻(治法:消食化滞,运脾和胃)(方药:保和丸加减);脾虚泻(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脾肾阳虚泻(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气阴两伤(治法:益气养阴,酸甘敛阴)(方药:人参乌梅汤加减);阴竭阳脱(治法:挽阴回阳,救逆固脱)(方药: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等等。并签好姓名。
小儿腹泻 中医分型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小儿腹泻中医分型治疗
导语: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症状之一,小儿腹泻则更为常见,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含有脓血,下面中医教大家全面认识小儿腹泻,另外
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症状之一,小儿腹泻则更为常见,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含有脓血,下面中医教大家全面认识小儿腹泻,另外中医分型治疗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的致因虽多,不外三种,即:其一感受外邪: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故四时寒暑温凉的变化,都有所影响,如夏季暑气偏盛,秋令阴雨过多,致湿热蕴蒸而生泄泻。
其二内伤饮(乳)食;小儿脾常不足,凡饮食不节或不洁,易致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不能腐熟水谷,致水谷不分并定大肠而成泄泻。
其三脾胃虚弱:脾屑土而恶寒湿,脾气不足,不能运化水谷,致水反成湿谷反成滞,水湿滞留而形成泄泻。
以上三种,脾胃虚弱是主要的,是发病的基础,而外感、内伤饮食是发病的条件。
中医将小儿腹泻分为五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腹泻,其症状不同,治则也不同。
1、伤食型
伤食型腹泻有腹胀腹疼、泄前哭吵、大便酸臭如蛋花状、口臭、不思食等症状,治宜去积消食,主要采用消导之品,以助脾胃消化,同时应节制乳食,常用方剂为保和丸加减。
2、风寒型
风寒型腹泻有大便稀薄如泡沫状、色淡、臭气少、肠鸣腹痛,或伴有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治宜祛寒化湿,主要采用芳香化湿药品,以疏风散寒化湿,常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2011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对小儿泄泻的认识与治疗
关于泄泻的分型。
历来分型不一而比较繁杂。
其实,按照审因论治的原则,泄泻应分伤食(乳)、湿热、脾虚三型。
此分有执简驳繁之义,分型只给人以规矩准绳,在于医者贵变通也。
临证中,伤食者消食导滞,处以保和丸或消乳丸;湿热者清热利湿,处以葛根芩连汤或四荟散;脾虚者健脾益胃,宜七味白术散或异功散。
临证处方用药,宜简不宜繁,药量宜小不宜大。
以及节饮食,慎风寒,防食积,清湿热,消积滞而中病即止,同时顾护胃气等原则,都是十分可取的。
关于胎泻(婴儿腹泻)的治疗。
患儿泄泻,并不限于夏秋季,四季都可发病;多为六个月内甚至月内的婴儿;这些婴儿多体胖,食量较大;泄下绿水夹有奶瓣,日十数次,甚至20余次;患儿精神萎顿,易哭闹以晚间为甚;各种止泻剂无甚效果,若更换母乳,泻可减轻甚至停止。
同时,这些患儿易思湿疹或咳嗽哮喘,容易感冒。
其母多体胖或嗜食膏梁厚味,乳汁偏多(俗称浆水奶),有腰痛带下之证,或痰饮咳嗽之疾。
具以上特点,则屑胎泻。
胎泻治疗,应采用母于同治之法,投以祖传土茯苓汤,效佳。
土茯苓汤组成:土茯苓15克,党参、黄芪各10克,黄柏、天花粉,苡仁、车前子各9克,生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母服2/3,儿服1/3.如药后母乳减少,可间日服1剂;本方中土茯苓清热解毒除湿为君药;党参健脾益气,黄蔑补气升阳托毒外出为臣药;黄柏苦寒燥湿解毒,苡仁利水渗湿储脾止泻,车前于利水道而分清浊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以解毒为使药。
八味相合,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泻,扶正祛邪之功。
用治胎泻,疗效卓著。
病案举例:宋××,女,6个月。
1964年5月18日初诊。
患儿泄泻反复迁延已四月,曾用西药抗菌素,黄连家及中药多剂均匀效。
现泻绿水夹奶瓣,日达十五次。
诊见患儿体胖,面黄,腹胀,肠鸣,晚间哭闹,惊惕,头胸部可见铜钱大湿疹多处。
指纹紫滞,舌红苔黄腻。
初按常法治疗半月,四易其方均罔效。
后适其母外出数日改由他人哺乳,泄泻稍停。
其母归后,泄泻又作,至此方悟出母乳致儿泻之理。
【小儿腹泻的中医病因和辨证论治】中医医术专长考试
【小儿腹泻的中医病因和辨证论治】中医医术专长考试“【小儿腹泻的中医病因和辨证论治】中医医术专长考试”是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中涉及到的重点考点,你复习到了吗?抓住重点可以为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提分,我们编辑为大家整理搜集了具体的内容,详情如下:病因病机1.病因小儿泄泻的原因,以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
其主要病位在脾胃。
2.主要病机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运化失职,则饮食入胃之后,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
辨证论治1.伤食泻证主症: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指纹滞。
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
常用焦山楂、焦神曲、鸡内金消食化积导滞,陈皮、半夏理气降逆,茯苳健脾渗湿,连翘清解郁热。
腹痛,加木香、槟榔理气止痛;腹胀,加厚朴、莱菔子消积除胀;呕吐,加藿香、生姜和胃止呕。
2.风寒泻证主症: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常用藿香、苏叶、白芷、生姜疏风散寒、理气化湿,半夏、陈皮、苍术温燥寒湿、调理气机,茯苓、甘草、大枣健脾和胃。
大便质稀色淡,泡沫多,加防风炭以祛风止泻;腹痛甚,里寒重,加干姜、砂仁、木香以温中散寒理气;腹胀苔腻,加大腹皮、厚朴顺气消胀;夹有食滞者,去甘草、大枣,加焦山楂、鸡内金消食导滞;小便短少,加泽泻、车前子渗湿利尿;恶寒鼻塞声重,加荆芥、防风以加强解表散寒之力。
3.湿热泻证主症: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黏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婴幼儿腹泻的中医辨证分型[1]
婴幼儿腹泻的中医辨证分型引言腹泻是指婴幼儿排便次数增多,粪便量增加,性质稀烂或水样,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在中医中,腹泻被归为“泄泻”范畴,常见的病因包括寒湿、湿热、脾虚及脾湿等。
婴幼儿腹泻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1. 寒湿型症状特点: - 大便稀水或黏稠,质地较稠厚 - 张口嗜睡,食欲不佳 - 腹胀腹痛较重 - 尿色浑浊辨证要点:体内寒湿不化,致使脾阳不足,水湿停留于脾胃。
治疗方法: - 温中散寒: 选用温中散寒的中药如生姜、苍术、附子等,服用以温中散寒为主的中药方剂,如理中汤、消滞导滞丸等。
- 排除湿邪: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和寒湿环境,避免进食寒凉食物,如冷饮、生冷水果等。
2. 湿热型症状特点: - 大便稀水,色黄或呈黄色泡沫状 - 精神差,喜欢哭闹,易激动 - 口渴喜饮冷饮 - 尿量少,尿黄辨证要点:体内湿热病邪蕴结于脾胃。
治疗方法: - 清热利湿: 选用清热利湿的中药如黄连、黄柏、赤小豆等,服用以清热利湿为主的中药方剂,如黄连解毒片、痢疾解等。
- 饮食调理: 避免进食辛辣、腐败、油腻食物,多喝温开水,可以适量补充维生素C,提高机体免疫力。
3. 脾虚型症状特点: - 大便稀水或泥样,色黄或淡黄 - 精神不振,容易疲倦 - 食欲不振,舌质淡白,苔薄白 - 腹胀腹痛不明显辨证要点:体内脾胃气虚,运化失职。
治疗方法: - 补益脾胃: 选用补益脾胃的中药如黄芪、党参、白术等,服用以补益脾胃为主的中药方剂,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等。
- 合理饮食: 给婴幼儿提供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适量添加蛋白质和维生素,避免油腻食物,避免过度饮食。
4. 脾湿型症状特点: - 大便稀水、黏稠,色黄或淡黄 - 畏食,舌苔厚腻- 肢体浮肿,尿短赤辨证要点:脾胃湿浊,运化失常,水湿停留于体内。
治疗方法: - 健脾化湿: 选用健脾化湿的中药如炙黄芪、茯苓、半夏等,服用以健脾化湿为主的中药方剂,如六神丸、茯苓杏仁汤等。
小儿泄泻中医辩证施护
观察排便:注意观察患儿排便情况,及时 调整饮食结构
生活护理
适当运动:鼓励孩 子进行适当的户外 活动,增强体质
饮食调理:注意饮 食清淡,避免油腻、 辛辣、生冷食物
作息规律:保证 充足的睡眠,避 免熬夜
心理疏导:关注孩 子的心理状况,及 时给予关心和鼓励
心理护理
保持良好的心态:家长要保持冷静, 0 1 避免焦虑和紧张情绪影响孩子
2 小儿泄泻的护理
饮食护理
01
饮食清淡: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02
营养均衡:保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摄入
03
04 易消化: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
蔬菜等
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增加餐次,减 轻胃肠负担
05
水分补充:适当增加水分摄入,保持体内 水分平衡
06
小儿泄泻中医辩证施 护
演讲人
目录
01. 小儿泄泻的辩证
02. 小儿泄泻的护理
03. 小儿泄泻的中药治疗 04. 小儿泄泻的预防
1 小儿泄泻的辩证
病因病机
外感风寒:小儿感受风 寒,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出现泄泻
脾胃虚弱:小儿脾胃功 能尚未发育完全,易受 外邪侵袭,导致泄泻
内伤饮食:饮食不节, 导致脾胃受损,消化功 能减弱,出现泄泻
C
苍术:燥湿利水,止泻止带
B
白术:健脾燥湿,止泻止带
A
茯苓:健脾利湿,止泻止带
方剂选择
参苓白术散:适用于脾虚湿阻型泄泻 藿香正气散:适用于湿热型泄泻
保和丸:适用于食滞型泄泻 葛根芩连汤:适用于湿热型泄泻
理中汤:适用于脾虚型泄泻 附子理中汤:适用于脾肾阳虚型泄泻
煎煮方法
从中医角度如何治疗小儿腹泻?
从中医角度如何治疗小儿腹泻?1. 引言小儿腹泻是指婴幼儿因脾胃功能不健全或受到感染等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常见于3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
中医认为,小儿腹泻主要是由于脾胃功能虚弱、湿气内蕴、脾胃湿热等因素导致。
因此,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主要目标是调整脾胃功能,清除湿气和湿热,以恢复消化道的正常功能。
2. 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原则是“扶正祛邪”。
具体来说,就是要调整脾胃功能,清除体内湿气和湿热,恢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消除腹泻的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
3.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常用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金银花、白术、半夏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利湿、健脾的作用,可以帮助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排除体内的湿气和湿热。
中药治疗小儿腹泻一般采用煎服或冲剂的方式。
具体使用方法可以咨询中医师,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 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小儿腹泻中,饮食调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中医认为,饮食是调节脾胃功能的关键。
对于腹泻的患儿,应该遵循以下的饮食原则:•温开水:腹泻期间,患儿避免饮用冷饮,应选择温开水,以利于消化和吸收。
•少食多餐:将一日所需的食量分成5到6餐,每餐的分量要少,但是要保证营养均衡。
•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腹泻期间,避免给患儿食用油腻和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除了以上的饮食原则,中医还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推荐一些有益于消化和吸收的食物,如煮熟的米粥、面条、水果泥、蒸蛋羹等。
5. 脐贴治疗脐贴治疗是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独特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的脐部是身体的重要穴位之一,通过在脐部贴上药物,可以刺激和调整脐部的经络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腹泻的效果。
常用的脐贴药物包括黄连素、珠子黄连贴、炒黄连粉等。
脐贴治疗小儿腹泻可以刺激脐部的经络,改善脾胃功能,清除湿气和湿热。
6. 推拿治疗推拿治疗是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另一种方法。
通过按摩腹部、背部和足三里等穴位,可以刺激和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复,从而达到治疗腹泻的效果。
小儿腹泻怎么办?看看中医有啥招!
小儿腹泻怎么办?看看中医有啥招!小儿腹泻是儿科比较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蛋花样等,同时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在中医里面属于“泄泻”的范畴,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以夏秋季节常见。
由于小儿的脾胃功能还未发育完善,所以消化食物的能力还比较薄弱,无论是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还是饮食失控,都可能损伤脾胃导致泄泻。
中医治疗小儿泄泻的方法有很多种,如中药内服及外用,推拿等。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小儿腹泻的临床分型小儿脏腑柔嫩,肌肤薄弱,冷暖不知自调,容易为外邪侵袭发病,且小儿“脾常不足”,脾喜燥恶湿,湿困脾阳,运化失职,湿盛则濡泻,所以前人有“无湿不成泻”之说。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是根据粪便性状与症状表现,分辨寒热、审查虚实而进行分型论治。
1、伤食型:伤食型腹泻患儿会伴有腹胀腹疼、在腹泻前哭吵、泻后缓解的临床表现,此证型患儿的大便酸臭如蛋花状,患儿伴有口臭、嗳气、或欲呕吐,表现出不思饮食,夜晚睡觉时总是翻来覆去,睡不踏实。
此时的治疗原则主要以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为主,可选用保和丸加减,其中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化积导滞,陈皮、半夏理气降逆,茯苓健脾渗湿,连翘清热。
若腹胀腹痛明显可以加用木香、厚朴理气消胀止痛。
2、风寒型:风寒型腹泻患儿的大便性状为稀薄如泡沫状、色淡、无明显臭味、肠鸣腹痛,通常会伴有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治疗原则主要以疏风散寒、化湿和中为主,可选用藿香正气散加减,其中成分藿香、苏叶可疏风散寒,大腹皮、厚朴、陈皮理气温燥,苍术、茯苓、大枣健脾和胃,腹痛明显的患儿,可用木香、干姜理气温中散寒止痛;若加焦山楂、神曲则能加强消食导滞,采用藿香正气外涂脐部配合顺时针按摩,可起到缓解腹痛腹胀的作用。
3、湿热型:患儿症状表现为腹部疼痛,并伴有呕吐感,食欲不佳,此证型的大便性质为水样便或蛋花汤样变,泻下急迫,并且大便的量和频率都比较多,大便的颜色深黄,并同时伴有恶臭的味道,便中或见少许粘液,此时患儿四肢倦怠,可能伴有发热,也或者不发热,患儿此时口渴明显,说明机体出现缺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小儿腹泻中医辩证治疗
一、湿热泄:夏、秋季多见,适用于急性水样便腹泻。
病毒性或产毒性细菌感染。
症候表现:起病急,腹泻频繁,大便稀或水样,肛门灼热,发热,烦闹,口渴喜饮,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分利止泻。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茯苓、车前子、苍术等发热重:加藿香、柴胡、生石膏呕吐:加半夏、生姜。
成药有:葛根芩连微丸、苍术止泻口服液、双芩止泻口服液等。
二、脾胃虚寒泄:适用于急性腹泻之后的迁延与慢性腹泻。
症候表现:病程大于2周,时轻时重,大便稀溏,色淡不臭、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滑。
治则:温中健脾、固涩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桃花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苍术、白术、茯苓、山药、肉蔻、丁香、赤石脂、石榴皮、鸡内金、乌梅等。
三、脾肾虚寒泄:适用于重症难治性腹泻。
多见于3个月以下小婴儿伴重度营养不良。
症候表现:腹泻日久,久治不愈,腹泻频繁,大便色淡不臭,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舌淡脉弱。
治则:温补脾肾、固肾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丸加减。
常用药:熟附子(先煎)、红人参(先煎)、苍术、甘草、干姜4克、赤石脂、茯苓、山药等。
四、脾虚泄:适用生后即腹泻或病后伴发腹泻。
症候表现:病程迁延,时轻时重、时发时止,大便稀溏,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色淡不臭,食欲,不振,神情倦怠,形体消瘦或虚胖。
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则:健脾益气、固涩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苍术、山药、陈皮、焦三仙、鸡内金、赤石脂脱肛:加黄芪、升麻。
成药:有启脾丸,香橘丹。
五、伤食泄:由于饮食不当引起的腹泻。
症候表现:脘腹胀满,疼痛,痛则欲泄,泄后痛减,大便溏稀带奶瓣,不消化,味酸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性急好哭,夜睡不安。
舌质淡红,苔白厚膩或淡黄膩,脉滑数。
治则: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药: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藿香、陈皮、焦三仙、莱菔子、茯苓、半夏、木香、白芍、元胡、鸡内金等。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小儿腹泻是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而西医主要是通过药物和补液的方法进行治疗,但是除了西医治疗以外,中医也有很多治疗小儿腹泻的方法,下面我就带大家了解一些相关内容。
中医如何定义小儿腹泻中医认为小儿腹泻发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患儿的脾脏(运化水谷精微)和胃(水谷之海)受到外邪的侵袭,或饮食不洁等。
中医又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外感寒湿型:主要由于患儿受到风寒的侵袭,或食用了生冷的食物,导致寒凝气滞,主要表现为:大便较稀,且含有泡沫,腹痛,伴有高热、肠鸣音等症状(2)外感暑热型:主要由于患儿受到署湿等外邪的入侵,湿热之气凝聚在患儿的胃肠部导致的,主要表现为:大便粘稠较稀,有酸臭味,且量多,伴有尿液偏黄等症状。
(3)内伤乳食型:主要是由于饮食不洁,或辅食添加不当,进而增加胃肠负担,损伤脾胃导致的。
主要变现为:腹痛、腹部有胀气、大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有酸臭味或臭鸡蛋味,且在便前患儿会出现哭闹等症状,同时还伴有食欲减退、不安等情况。
(4)脾胃虚弱型:由于小儿的脾胃娇嫩导致的,主要表现为:大便较稀,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没有臭味,患儿面色偏黄,同时伴有精神萎靡、体重升高迟缓等症状。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方法1.中药治疗:(1)萹蓄7.5g、瞿麦7.5g、车前子7.5g、木通5g、滑石7.5g、通草7.5g、党参7.5g、赤苓7.5g、白术7.5g、生甘草5g、莲肉7.5g、扁豆7.5g、薏苡仁7.5g、木香2g、黄连5g、白头翁7.5g,水煎服。
6个月以内的患儿6天服用一副,周岁以内的患儿4天服用一副,周岁以上的患儿2天服用一副。
主要适用于外感暑热型患儿。
(2)车前子32、泽泻64、木瓜24、胡黄连24、焦白术24、炒扁豆24、生山药24、党参16、广木香24、葛根16、桔梗9,将上述药材均匀混合研磨成细粉,开水冲服、每天3次,3-6个月的患儿服用1.2g-1.5g,6-12月患儿服用1.5g-2g,13-20月的患儿服用2g-3g,20-24月的患儿服用3g-4.5g。
中医将小儿腹泻分为五类型,不同类型还需辨证施治!
中医将小儿腹泻分为五类型,不同类型还需辨证施治!中医把小儿腹泻分为寒湿型、湿热型、食滞型、脾虚型、脾肾阳虚型。
我国著名的老中医专家廖佐芹教授表示:中医讲究辨证治疗,对于不同的腹泻类型要采取不同的治疗。
其中小儿腹泻调整饮食非常重要,饮食调整得好,有利于缓解腹泻症状或止泻,促使脾胃肠道早日恢复正常生理状态,有利于机体较快康复。
1.寒湿型寒湿型腹泻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色淡,清浠有泡沫,臭气不重,或伴有形寒身热,鼻塞流涕等症状。
舌苔薄白或白腻,舌质淡,脉浮或濡。
此症多因腹部受寒或食后吹风、或过食生冷,或食物属性过寒引起。
饮食上应避免再进食属性寒凉的食品和难消化的食物。
廖佐芹教授说,治以疏风散寒、化湿止泻。
方选藿香正气散化裁:藿香、苏叶、茯苓、陈皮、半夏、厚朴、泽泻、苍术、补骨脂、生姜、大枣、甘草。
2.湿热型湿热型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稀薄呈水样蛋花状,酸臭,每天数次或达10 余次,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伴发热、呕吐、口渴、烦燥等症状。
舌苔黄腻或薄黄,舌质红,脉滑数。
饮食应忌刺激性食品、乳食及助湿生热的食物。
廖佐芹教授说,治以清解热邪、化湿止泻,方选黄芩滑石汤、葛根芩连汤化裁:黄芩、滑石、茯苓、大腹皮、葛根、黄连、银花、陈皮、山楂、甘草、薏苡仁。
3.食滞型食滞型腹泻主要是因患儿喂养不当伤食后停滞不化,腐浊之物壅积胃肠,致使脘腹胀满疼痛,哭闹不安,厌食,痛则欲泻,泻后痛减,腹胀呕吐,或嗳气酸馊,纳差少食,腹痛拒按,舌苔厚腻或黄腻,脉滑或弦。
此类泄泻必须控制饮食,轻症可减少饮食的次数、数量、质量,以清淡有营养的为好;重症需禁食6~8小时。
患儿不想吃东西时,切忌勉强喂食,可以喂水。
廖佐芹教授说,治以消食化滞、去积止泻,方选木香槟榔丸、保和丸化裁:神曲、山楂、木香、槟榔、青皮、陈皮、莪术、黄连、莱菔子、连翘、半夏。
4.脾虚型脾虚型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稀薄色淡,臭味不甚,食后则泻,,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呕吐腹胀,面色萎黄、神疲倦怠。
腹泻中医的辨证论治(一)1、风寒泻【症见...
腹泻中医的辨证论治(一)1、风寒泻【症见...腹泻中医的辨证论治(一)1、风寒泻【症见】大便清稀,色淡夹泡沫,臭味不甚,便前腹痛肠鸣,常伴恶寒发热,鼻寒流涕,舌淡红,苔白,脉浮,指纹淡红。
【治则】疏风散寒,运脾化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药用】藿香、紫苏叶、白芷、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厚朴、大腹皮、桔梗、甘草。
2、寒湿泻【症见】大便稀溏,纳呆,泛恶欲吐,头身困重,面色不荣,舌淡胖,苔白腻或白滑,脉濡缓。
【治则】温中散寒,运脾化湿。
【方药】平胃散加味减【药用】苍术、厚朴、陈皮、茯苓、泽泻、甘草。
【加减】腹痛,加木香、大腹皮、蚕沙;恶心呕吐,加法夏、干姜、紫苏梗;苔腻,加白豆蔻、藿香、佩兰。
3、风湿作泻【症见】腹内肠鸣,肚不痛,身体重而泻水,水谷混杂。
【治则】升阳除湿。
【方药】升阳除湿汤加减。
【药用】升麻、柴胡、神曲、防风、泽泻、猪苓、苍术、陈皮、炙甘草。
4、湿热泻【症见】大便水样,泻势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腹痛阵作,或大便夹有黏液,肛门红赤、发热,烦躁口渴,恶心呕吐,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治则】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药用】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加减】热重泻频,加火炭母、马齿苋、地锦草、车前草;髙热烦渴引饮,加石膏、寒水石;湿邪偏重,舌苔厚腻,口不甚渴,加苍术、厚朴;呕吐频繁,加生姜汁、半夏;腹痛甚,加白芍、木香;纳差,加焦山楂、焦神曲。
5、暑湿作泻【症见】泻下急迫,发热,头痛,身重体倦,肢体酸痛,脘痞胸闷,呕吐。
【治则】解暑化湿。
【方药】香薷饮合胃苓汤加减。
【药用】香薷、厚朴、白扁豆、苍术、陈皮、甘草、泽泻、猪苓、赤茯苓、白术、肉桂。
【加减】口渴,去肉桂;发热,加金银花、连翘、滑石。
6、饮食不节,停滞不化【症见】大便次数增多,夹有乳块或不消化的食物残渣,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或如败卵,嗳气酸馊,食少或拒食,矢气频频臭秽,夜寐欠安,舌苔厚腻或黄垢,脉滑数,指纹紫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湿热泻
证候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臭秽,或见少许黏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有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2.风寒泻
证候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有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3.伤食泻
证候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痛,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脉砉实,指纹滞。
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
4.脾虚泻
证候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5.脾肾阳虚泻
证候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白而虚浮,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二)变证
1.气阴两虚
证候泻下无度,质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囟门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健脾益气,酸甘敛阴。
方药人参乌梅汤加减。
2.阴竭阳脱
证候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哭声微弱,啼哭无泪,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
治法挽阴回阳,救逆固脱。
方药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