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病的中西医治疗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小儿腹泻病

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小儿腹泻病

4 , J L 腹泻病是 由多种病原 、 多 种因素引起 的 , 以腹泻为 主要 调的 . 则进行静脉补液。观察组 在对 照组 的基础上 接受 中医方法
使 用我院 自拟药方 , 主要如 下 : 白术 、 公丁香还有茱萸各 3 0 症状 的一组疾病 。急性腹泻可导致脱水 , 而持续 腹泻 可引起消化 治疗 , 吸收 障碍 , 营养不 良, 生长发育落 后及 免疫 功能低 下 , 反 复感 染 g 、 肉桂还有 车前子 2 0 g 、 木香 1 0 g 。 将上述药物 以研粉处理 , 每天 g 左右 , 密封在瓶子里面备用 。另外加上 山莨菪碱 , 等, 他们相继 出现 , 形成 恶性循环 。 因此腹泻病是 5 岁 以下儿童发 取出药粉共 3
性. 两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0 . o s ) 。结论 z l  ̄ J L 腹泻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采取西医和中医结合的综合治疗4 , J L 腹泻病
是非常可行 的方法。
【 关键词】中西 医结合; 小儿腹 泻病
[ 中图分类号】 R 7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 5 6 5 4 ( 2 0 1 4 ) 0 1 ( a ) - 0 1 8 4 — 0 2
机 分成 观察组和对照组 , 每组 5 0例。 其 中观察组男性患儿 2 8 例, 女性患儿 2 2例 ; 年龄最大 的为 5岁 , 年龄 最小 的为 1 个月, 其中 小于 1 个月患儿有 1 例, 年龄 在( 1 ~ 6 ) 个月 的患儿 6例 , ( 7 ~ 1 2 ) 个
月的患儿 2 2例 , ( 2 — 5 ) 岁 的患儿共 2 1 例; 对 照组男性患儿 2 7 例,
然后 在患儿 的神 厥穴处外敷 , 每天换 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 院住 院和门诊 患者 中 , 小儿腹泻 通过醋 将其调制成 为糊状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体会
芦根 1 、 5g黄芩 1 、 2 鱼腥草 2 , g 0g 地龙 9g X线 诊断为肺 下部 .
感 冒后 咳嗽与外感风邪 、 饮食寒凉有关 , 寒痰水饮 是其重
加地龙 、 僵蚕 、 衣各 9 ; 口苦加 柴胡 1 、 蝉 ⑨ g 2 黄芩 1 ; g 0 ⑩食 要 的病机 , 用基础方 随证加减 , 活应用祛 风散寒 , g 应 灵 活血化 痰, 清热润肺 , 止咳解痉等法 , 但使用温肺化饮 法必 须贯穿 于病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 避免并发症发生 。 中医学认为 , 引起, 泄 ' J V6 泻 的原因 , 以感受外 邪、 内伤饮食 和脾 胃虚弱等为多见 , 主要 其 的病 变在 于脾 胃, 胃主腐 熟水 谷 , 主运 化精 微 , 因 脾 如脾 胃受
病 , 饮食入 胃, 则 水谷不化 , 精微不布 , 合污而下 , 遂成泄泻 。小
1 资料与方法
吐者加半夏、 生姜 , 腹痛甚者加 白芍 、 木香 , 高热 、 烦渴欲饮者加
石膏 、 寒水石 。饮料方”绿茶 3 、 “ : 白糖 2 食盐 0 ~ 生姜 g 0、 g . 1、 5 g
1 , 片 煎成 2 0m 0 L以作饮料。 口渴 即饮用。
1 疗 效判 定标 准 . 3
本组 4 例 中, 5 显效 4 例 , 9 .1 有效 3 , 66 %; 1 占 11%; 例 占 . %, 2 7 %. 7
3 典型病案
次; 轻度脱水 1 例 , 5 中度脱水 9 , 例 重度脱水 3 , 例 均伴有不 同 程度的酸 中毒 。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数 < 0 d 3 例 ,1 × 1 ×l礼 2 >0 1札 l 例 ; 0 3 大便常规 白细胞(~ + )脂肪球(~+ ) O ++ , 0 ++ 。

小儿腹泻(中西医结合)

小儿腹泻(中西医结合)
• 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 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 • 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
的主要原因之一。
概述
范围 中医“泄泻”
西医病因
1.感染因素: • (1) 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
寄生虫引起。 • (2) 肠道外感染:可由于发热、感染原释放
的毒素、抗生素治疗、滥用抗生素也可引起 肠道菌群紊乱、直肠局部激惹(膀胱感染)作 用而并发腹泻。有时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可 同时感染肠道。
小儿腹泻
第一临床医学院 儿科教研室
教学要求
• 掌握:小儿腹泻的诊断要点,中医辨证治 疗,西医治疗原则;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和液体疗法。
• 熟悉:小儿腹泻临床表现、西医病因病理 及中医病因病机。
• 了解:小儿腹泻鉴别诊断,预后转归及预 防调护。
概述
定义
• 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 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 消化道综合征。
b某些婴儿和儿童的双眼平时就有点凹陷。向母亲询问儿童的双眼与平常相比是正常的还是凹 陷的,有助于正确回答此问题。
c皮肤弹性对腹泻伴有消瘦或重度营养不良的婴儿或儿童或肥胖儿童意义不大。
图为11个月男婴,因水样便、
呕吐、发热3天造成脱水和
体重下降,患儿精神萎靡,
表情淡漠,眼窝凹陷,口唇
图1
粘膜干燥(图1),皮肤弹 性差(图2和图3)。
酶及血清胰蛋白酶原以判断蛋白质的消化吸 收能力,测定十二指肠液的脂酶、胆盐浓度 以了解脂肪的消化吸收状况。
实验室与其他检查
四、小肠粘膜活检 了解慢性腹泻病理生理变化的最可靠方法
诊断
• 1.发病季节、病史(包括喂养史、流行病学资料)。 • 2.临床表现 大便次数较该儿平时明显增多。粪呈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42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42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愈: 治疗 7 、 , 时 粪便性 状 及次数 恢复正 常 , 全身症 状 消失 。 显效 : 治疗 7小 2 时, 粪便 性状 好转 , 数 比原来 减少 2 3 次 / 以上 , 全身症 状基 本 消失 。 效 : 有 治 疗7小 时 , 便性状 好转 , 数 比原 来减少 l 3 2 粪 次 / 以上 , 身症 状 明显改善 。 全 无
1 . 两组病例配穴 .3 2
1 疗 效标准 . 3
疼痛甚者, 走窜不定的加血海 ; 肌肤麻木肿胀者加
邪留络脉而不去 , 血泣不流, 死血形成 , 则新血不生 , 肌肤失荣而致皮肤麻 木不仁”景岳全书・ 《 风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 , 以气血受湿则濡滞, 濡滞则肢 体沉重而疼痛顽木 , 着而不移 , 是为着痹。治疗上宜舒经活络, ” 祛风除湿 ,
官针》 指出:扬刺者, “ 正内一 , 傍内( 四而浮之 , 纳) 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 。 ” 是指在穴位正中先刺一针, 然后在上下左右各浅刺一针, 刺的部位较为分 散, 故称为扬刺。 本法适宜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证, 选用阿是穴是应 用其 以痛为 输的原理 。 加之用 灸法 温 阳起 陷 , 气活血 的作 用 , 用于 阳气 行 多 衰弱 , 沉寒痼冷等疾患。灵枢・ 《 官能》 指出:针所不为 , “ 灸之所宜。三者结 ” 合, 促进了局部行气散瘀、 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 。 对照组的疗法也具有疏通 经脉之效 , 但经观察可见 , 针刺灸组比对照组的疗效更为显著 。
( 州省 黔南州 中医院儿 科 贵 贵州 都匀 5 80 ) 5 0 0
【 摘要 】 目的 观察用参苓 白术散加穴位贴敷配合西药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 方法 对4 刨小儿腹泻患儿采用参苓 白 2 术散加穴位贴敷配合西药 治疗. 天后观察疗效。 3 结果 治愈率约为9%. 0 总有效率约为1 0 。 % 结论 采用参苓 白术散加穴位贴敷配合西药治疗小儿腹 泻有较好的治疗 作用。 0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90例病人采用推拿配合药物贴敷和口服消食止泻散治疗。

结果:痊愈77例,占85.6%,好转9例,占10%,无效4例,占4.4%,总有效率达95.6%。

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确切,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秋季腹泻;小儿9——11月份是小儿秋季腹泻的多发季节。

小儿秋季腹泻又名病毒性肠炎,发病急骤,腹泻每日5次以上,临床上或检验上可排除特异性病原菌(痢疾、致病性大肠杆菌)所致的肠炎或痢疾;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病程在2周以内。

1.一般资料90例患儿,男57例,女33例;年龄1个月——1岁64例,1岁——3岁26例。

症状表现:发病急骤,腹泻频繁呈水样,一日5——10次不定,量多少不等,或屎水随矢气而出,或带有泡沫,有或无恶心呕吐,少数患儿病初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咳嗽、咽红。

大多数患儿伴有轻,中度脱水,少数有重度脱水及酸碱平衡紊乱。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正常或中性偏高,大便常规大多示消化不良,脂肪球サ——#,个别出现少数白细胞。

2.治疗方法2.1饮食调节给予母乳、米粥喂养,采取少量多次法,渐加清淡,少含脂肪的食物。

2.2西医治疗以本科多年来所用的消食止泻散为主方治疗。

药物组成:维生素b1、b6,食母生,葡萄糖酸钙,病毒灵,将上药每种取10片研细、包装,根据患儿年龄决定剂量。

(一般半岁以内每包分20次服,半岁以后每增加1个月龄减少1次,1岁后每增加2个月龄减少1次,2岁半以上则不再减少。

)若重度脱水,先行输液以纠正脱水及酸碱平衡失调后再按常规治疗。

2.3中医治疗①推拿:以运脾经,运内八卦,清天河水,推大肠,推上七节骨,拿双足三里,推涌泉为主。

随症加减:有外感症状配四大手法、拿风池;恶心呕吐加推天柱骨;热重加推脊。

②药物贴敷:若伴发热,肛门红,便下气臭,用吴茉萸粉碎、过筛,制成吴茉萸粉,每次取5g,醋调后贴双涌泉穴,每日1次。

谈中医对于小儿腹泻的一般认识及治疗方法

谈中医对于小儿腹泻的一般认识及治疗方法

谈中医对于小儿腹泻的一般认识及治疗方法谈中医对于小儿腹泻的一般认识及治疗方法史方奇;方药中腹泻是儿科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其包括范围极其广泛,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腹泻的发生,广泛言之,一切由于肠道蠕动增强;肠道吸收分解障碍;肠道炎性变化及各种机械性刺戟而致之腹泻症状,中医均列属小儿腹泻范围。

不过儿科临床上所谓腹泻,一般多仅指小儿排粪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水泻而言,如泻出物中夹杂脓血者,中医称为“肠澼”、“滞下”或“痢疾”,一般不列入腹泻范围之中。

何梦瑶氏谓:“泄泻之症,水谷或化或不化,腹痛或不痛,并无努责,亦无脓血及里急后重,惟觉困倦耳,故与痢疾异。

”因此本文所述内容,亦仅限于小儿一般腹泻,不包括小儿痢疾在内。

一、关于病因关于小儿腹泻症状发生的原因,归纳中医文献中有关论述,一般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1.外感“邪气”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可以由于外感“邪气”所致,巢氏病源小儿杂病诸候谓:“小儿有解脱而风冷入肠胃,肠胃虚则泄利。

”又谓:“解脱换易衣裳及洗浴露儿身体,不避风冷,风冷因客肤腠…入于大肠则为利也。

”张景岳全书谓:“小儿吐泻…有因寒气自外而入,内犯脏气而然…”戴思恭证治要诀谓:“暑泻由冒感暑气。

”王纶明医杂著谓:“夏秋之间,湿热大行,暴注水泻。

”所谓:“风”、“寒”、“暑”、“湿”…等等,“外邪”侵犯小儿肠胃,即可在临床上发生腹泻症状。

2.饮食所伤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常系由于饮食失调所致。

素问太阴阳明篇谓:“食饮不节,起居不时,则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飱泄。

”巢氏病源小儿杂病诸候谓:“小儿先因饮食,有冷气在肠胃之间,而复为热气所伤,而肠胃宿虚,故受于热,冷热相交而变下利,乍黄乍白,或水或谷,此为冷热利也。

”王纶明医杂著谓:“泄本属湿热,多因饮食不节,致伤肠胃而作。

”景岳全书谓:“小儿吐泻…有因生冷不慎、致伤胃气而然者…”是小儿饮食过多或食用生冷不洁之物,均可损伤小儿肠胃而发生腹泻。

儿科小儿腹泻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儿科小儿腹泻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小儿腹泻小儿腹泻又称消化不良、小儿肠炎,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主症。

多见于婴幼儿,好发在夏秋季节。

中医认为外感暑湿或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运化不健,饮食不能化为精微而成湿滞,阻于中焦,使之清浊升降失常,清气不升,而致腹泻。

病重者,津液大耗,容易伤阴伤阳,转危变险,必须警惕。

【诊断】1.以腹泻蛋花水样大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以上为主症,或伴呕吐、发热。

2.注意大便的性状、次数、气味、颜色以及排便时的表情,以区别腹泻的虚实寒热,并和痢疾作鉴别(本病无腹痛、脓血及里急后重等症状)。

3.注意全身状况,有无烦躁或极度委靡、口渴、皮肤干瘪等症状,及有无伤阴、伤阳的转变。

4.若有腹胀、呼吸深长、脉微、惊厥等症状,提示脱水、电解质亲乱,有并发症存在。

5.消化不良性腹泻,大便镜检有未消化食物及脂肪滴,乳酸试验阳性;感染性腹泻,大便培养有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弯曲菌等生长,也可分离出肠道病毒。

【治疗】小儿腹泻的治法很多,有采用辨证论治的内服药疗法;有应用推拿和针灸疗法;近年来外治疗法发展很快,温灸治疗有效,可免小儿服药难,深得家长们喜爱。

分别介绍于下。

一、辨证论治根据腹泻次数和寒热虚实的性质,可分为伤食泻、湿热泻、脾虚泻三证,若利下津液大耗,伤及正气,又可出现伤阴伤阳等变证。

治疗方法,分别给予消导、清肠、化湿、健脾;出现变证,给予救阴扶阳,随证处理。

1.伤食泻脱腹胀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色黄褐泥烂或呈水样,有不消化残渣,酸臭如败卵,精神尚好,苔脉无异常。

此乃伤食积滞引起,病程短暂,性质较轻。

治法:消食助运。

方药举例:保和丸加减。

焦山楂、莱腋子、苍术、连翘各IOg,半夏6g,陈皮5g。

加减:暧饱明显,加麦芽10g。

水煎服。

腹痛苔白,病程稍长,加炮姜、广木香等份研粉服,每次1g,每日3次。

并有外感风寒,发热、流涕、咳嗽,加葛根、荆芥、防风各6g,枯梗5g。

2.湿热泻大便次数增多在10次以上,蛋花水样便,黄赤而臭,肠鸣腹胀,甚则呕吐,或伴发热、口渴、精神烦躁,小便黄赤,苔薄黄腻或薄白而干。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80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80例疗效观察

资料 与方 法
20 04年 1 0月 ~20 0 9年 9月 收 治 不 稳定型心绞痛 ( A) U 患者 9 , 2例 既往有冠 心病 、 心绞 痛史 1~l , 0年 在人 院前 3天 内心 绞 痛 至 少 发作 2次 以上 , 机 分 为 两 随 组各 4 6例 。治疗组 4 6例 , 3 男 O例 , 1 女 6 例, 年龄 5 7 5— 7岁 , 平均 6 . ; 5 4岁 对照组 4 , 3 , 1 , 6例 男 2例 女 4例 年龄 5 7 6~ 8岁 , 平均 6 . 7 1岁 , 组治疗 前年 龄 、 别 、 两 性 血 脂、 血糖 、 血压 、 吸烟史 、 病程 、 心绞痛发作 情况 、 心功能分级 、 心电图及 药物治疗 、 血 液流变学等一般情况差异无 显著性 ( P>
准差 ( ±S 表示。组间及组 内计 量资料 ) 比较用 £ 检验 , 有效率用 检验。
结 果
上或 由平坦变 直立 ; ②有效 : 绞痛发 作 心 频率减少 , 程度减轻 , 电图 s— 心 T段有不 同程度的改善 ; ③无 效 : 绞痛 发作无 改 心 善或加重 , 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或死亡。 统计 学处理 : 所有数据均 以均数土标
s J 患秋季腹泻后 合理 饮食 和适 当 lL , 用药 , 可缩短病程 , 很快恢复 , 则对d J 健 ,L 康影响不 大。如 果 处理 不 当 , 并发 脱 常 水、 中毒及 电解 质紊 乱 , 重者危 及患 酸 严 儿生命 ; 或者导致 病情 迁延 , 造成患 儿营 养不 良, 影响患儿生长发育 。 婴 幼 儿 秋 季 腹 泻 , 发 生 于 秋 冬 季 多 节, 近年来有 向冬 季后移 的趋势 , 呈散 发 性或小流行 , 普遍 表现 为起 病急 , 吐后 先 泻、 尿少 、 易脱水 , 其发病机制是 由人类轮 状病毒侵入小肠破坏小肠 黏膜绒毛 , 成 造 小肠运转和吸收功能障碍及 电解质紊乱 。 双歧三联活菌有调整肠道 菌群 , 改善 胃肠 道功能作用 。本 方运用 止泻汤具 有健 脾 燥 湿 、 利 湿 热 、 理 胃肠 功 能 。 本 方 中 清 调 葛根清热生津 , 升举 以止泻 ; 白术 、 茯苓健 脾化湿 , 和胃厚 肠 ; 黄芩 、 黄连 清热燥 湿 , 具有抗 病毒作用 ; 泽泻 利小便 而实 大便 ; 甘草和 中。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小儿腹泻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小儿腹泻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小儿腹泻小儿腹泻,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

主要特点为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可伴有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及不同程度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病原可由病毒(主要为人类轮状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以及鼠伤寒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耶氏菌、金葡菌等)、寄生虫、真菌等引起。

肠道外感染、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过敏、喂养不当及气候因素也可致病。

是2岁以下婴幼儿的常见病。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病因病机】1.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小儿脾胃薄弱,运化功能不足,感受外邪,或乳食不当,调护不当。

久病久泻,致使宿食停滞,损伤脾胃阳气。

脾虚则运化失司,胃弱则不能腐熟水谷,中阳之气下陷而为泄泻。

2.西医病因病机可分感染因素与非感染因素。

感染因素又分消化道内和消化道外感染,非感染因素主要有内在因素和气候因素。

消化道内感染包括细菌、病毒以及原虫感染。

常见的细菌感染为大肠杆菌(包括致病性、产毒性和侵袭性大肠杆菌等),其次为空肠弯曲菌、耶尔森氏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道菌群失调常引起白色念珠菌肠炎,病毒感染则以人类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为主要病因,其他如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

原虫感染如肠滴虫及肠梨形鞭毛虫、结肠小袋虫可引起急性或慢性肠炎。

消化道外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中耳炎及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

内在因素主要是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

气候因素,如寒冷使腹部受凉,肠蠕动亢进。

【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1.轻型腹泻多为饮食因素或肠道外感染所致。

一般仅有腹泻症状,一日数次或十余次。

2.中等型腹泻胃肠道症状较重,常伴轻至中度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

3.重型腹泻腹泻频繁,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每次量多,常有呕吐,一日数次至数十次。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水、电解质紊乱症状。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分型及治疗原则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分型及治疗原则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分型及治疗原则小儿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发病年龄多<2岁,<1歲约50%。

全世界每年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万~1800万。

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

但是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很关键,很多患儿因治疗手段单一,忽视中医药的治疗,腹泻时间较长,病情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和控制,病情加重或影响预后。

小儿腹泻分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

前者称小儿肠炎,后者称消化不良或单纯腹泻。

①感染性腹泻:大多数病原微生物通过食入污染的水、食物或通过污染的手传播而进入消化道。

当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大量的微生物侵袭并产生毒力时可引起腹泻。

细菌感染所致腹泻包括肠毒性肠炎、侵袭性肠炎。

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不产生肠毒素及侵袭力,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②慢性腹泻:主要是由饮食不当引起,以人工喂养的患儿为主。

当摄入食物的量、质突然改变超过消化道的承受能力时,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而堆积于小肠上部,使局部酸度减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和繁殖,造成内源性感染和消化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加,引起腹泻及水电解质紊乱。

根据病程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急性腹泻指连续病程<2周者;腹泻为病程2周~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病程>2个月为慢性腹泻。

小儿腹泻按病情程度可分为轻型和重型。

①急性腹泻轻型:起病可急可缓,多由饮食原因、肠道外感染或肠道内病毒引起。

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每天数次大便,一般为<10次,量少,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有酸味,常可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皂块)和泡沫,可混有少量黏液。

患儿一般无发热症状,可有食欲不振,精神状态尚可,可数日自愈。

②重型腹泻:多由肠道细菌感染引起,胃肠道症状腹泻频繁,一般>10次/日,水分多而粪质少,或混有黏液的稀水便多,同时可伴有腹胀和呕吐。

脱水症状明显,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慢性腹泻、迁延性腹泻大多是因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发展而来。

小儿秋季腹泻中西医结合治疗概况

小儿秋季腹泻中西医结合治疗概况

小儿秋季腹泻中西医结合治疗概况小儿秋季腹泻是小儿时期的多发病,多发于3个月~2岁小儿,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10月至来年2月间。

其病因主要为轮午大病毒感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轮状病毒入侵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内复制,使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受损的上皮细胞脱落,使小肠粘膜吸收水份及电解质的能力减弱,从而发病。

中医认为小儿体质特点为脾常虚,脾脏运化失常,遂成泄泻。

秋季腹泻多起病急,腹泻重者易造成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本病西医尚无特效疗法,多采用对症、补液等治疗。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趋势,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现将近5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情况综述如下。

1内治法中药注射剂联合西药在小儿秋季腹泻治疗中得到较广泛应用。

较常用中药注射剂有喜炎平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炎琥宁注射液等。

喜炎平注射液是采用现代提取技术,从植物穿心莲中提取的水溶性穿心莲内酯,为纯中药天然药物制剂,具有抗病毒、杀菌、解热作用,喜炎平与西药联合应用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广泛应用于临床。

李莹洁[1]等应用喜炎平注射液与维生素B1联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根据病情喜炎平采用肌注或静点,维生素B1用量10mg/次,2次/d肌注。

治愈率96.3%,平均治愈时间为2.59d,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

于启明[2]等应用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消化道粘膜保护剂思密达口服,治疗小儿秋季腹泻126例,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治疗,两组患儿主要症状持续时间、治疗3d后粪便轮状病毒转阴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戴颖[3]等应用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秋季腹泻96例,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及症状改善时间上,均优于常规西药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丹参注射液具有抗炎、增强免疫及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肠粘膜循环等作用,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儿[4]采用消旋卡多曲联合丹参治疗小儿秋季腹泻80例,对照组应用礞脱石散,结果,观察组患儿腹泻停止时间、呕吐停止时间、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辨证论治小儿腹泻

中医辨证论治小儿腹泻
食物调理:砂仁肚条粥
用料配方:砂仁10克,猪肚子1000克,花椒、胡椒末、葱白、生姜各适量
操 作:将猪肚洗净,用沸水烫一下,刮去内膜,放入砂锅中加水加花椒、生姜、葱白煮熟后,捞起猪肚晾冷切条,再将原汁烧开下肚条、砂仁、胡椒末、味精等,文火炖煮20分钟即成。
小儿腹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其主证。乃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以2岁以下的婴儿更为多见,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较多,南方冬季亦可发生,且往往引起流行。
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功 效:发表散寒,温中通阳
用 法:趁热服食,每日2次
3)湿热型
表 现:泻下稀薄,水分较多,或如水注,每日数次或数十次,粪色深黄而臭,或见少许黏液,腹部时有疼痛,食欲不振,肛门灼热,伴湿热之象,小便短赤,发热口渴。舌苔黄腻。
治 法:疏风散热
取 穴:开天门30次;推坎宫30次;揉太阳30次;揉耳后高骨30次;揉外劳宫30次
参考方剂:藿香正气散
功效:解表和中 理气化湿
主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透,蕴热不退,午后热重等
用料配方:栗子仁与白糖适量
操 作:将栗子仁磨成粉,煮成稀糊,加白糖调匀服食
功 效:养胃健脾
用 法:每日1~2次,连食数日
注:(1)将《正红草止泻软膏》涂抹于患者腹部,顺时针摩腹待药物吸收,然后用红外线灯照射治疗5分钟
(2)将糖液倒入涂有植物油的搪瓷盘内摊平,稍冷,即用刀划成条,再划成小块即成。
功 效:健脾止泻。 适应久泻、久痢等症。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

由外感六淫,内伤乳食,脾胃虚弱导致运化失常所致。

泄泻常年都可发生,夏秋两季较为多见,秋冬两季发生的泄泻易酿成流行。

婴幼儿发病率较高。

泄泻轻者预后良好,若起病急骤,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则阴竭阳脱。

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慢惊风。

本证包括西医学消化不良、小儿肠炎、秋季腹泻、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诊断]1.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多达10次以上,色淡黄,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们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2.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病史。

3.重者泄泻及呕吐较严重,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及腹胀等症。

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红细胞、白细胞。

5.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病原体。

[鉴别诊断]应与痢疾鉴别。

痢疾初起大便稀,便次增多,腹痛明显,里急后重,大便有粘冻,脓血。

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病因大便稀烂夹乳片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多由伤乳伤食引起;大便清稀多泡沫,色淡黄臭气不重,多由风寒引起;水样或蛋花样便,色黄褐,气秽臭多属湿热;大便稀薄或溏烂,色淡气味不臭多属脾虚;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色淡无臭多属脾肾阳虚。

2.辨轻重泄泻病程短暂,大便次数不多,精神尚好为轻证;泻下急暴,次多量多,神萎思睡,面色苍白或灰白为重证。

3.辨虚实泻下来势急骤,量多腹胀或腹痛者多为实证;泄泻日久,泻下缓慢,腹胀喜按者多为虚证;迁延日久难愈,或急或缓,腹胀拒按者多为虚中夹实。

二、治疗原则实证以祛邪为主,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化湿。

虚证以扶正为主,治以健脾益气,健脾温肾。

虚中夹实宜扶正祛邪,;补中有消或消中有补,消补兼施。

有伤阴、伤阳证者,宜养阴温阳。

除内服药外,尚可结合针灸、推拿、外治等法治疗。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我科治疗小儿泄泻有中药的汤剂、贴脐、奶粉喂养等方法,经过多次优化有比较固定的治疗方案。

但对病毒性、水样便的患儿仍不太理想、病程较长。

近年来我们购进脉冲磁性治疗仪,辅助治疗,起到了促进药物吸收,增加了疗效,可缩短病程1-2天。

一、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殷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三)疾病分型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四)证候诊断(1)风寒泄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

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证:下利垢浊,黏稠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

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3)伤食泄泻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泄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

小儿慢性腹泻病中西外治法论文

小儿慢性腹泻病中西外治法论文

浅析小儿慢性腹泻病的中西外治法摘要:中医外治法为祖国传统医学特色疗法,尤其在儿科更突显其优越性。

通过临床实践观察,对于小儿慢性腹泻病采用中医辨证推拿和穴位敷贴疗法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无副作用、疗效可靠等特点。

关键词:小儿泄泻小儿腹泻中西外治法中医推拿穴位敷贴小儿泄泻,现代医学称为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主症的儿科常见消化道疾病.中医外治法为祖国传统医学特色疗法,尤其在儿科更突显其优越性:儿科推拿和穴位敷贴疗法避免了药物口服、注射的困难,操作简单,价廉,使用方便、易于开展,施用安全、一般无副作用,疗效可靠,广泛被患儿和家长接受。

为此,笔者采用中医辨证推拿和穴位敷贴疗法:脾虚者,以参答白术散为基础方加减,治以健脾益气,渗湿止泻;夹食积者合保和丸消食化积;兼湿热者合葛根琴连汤清热利湿止泻。

另外,视病情加用培菲康治疗64例迁延性及慢性腹泻患儿,观察临床疗效,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1 病例选择的对象和方法1.1 病例选择的对象:病例来源于江苏省宿迁市中医院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儿科门诊。

1.2中医诊断标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3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1)观察资料不齐全者。

(2)家长或患儿依从性差,治疗过程不配合治疗,无法判断疗效者.(3)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并发症或特殊生理变化不宜继续接受治疗者.2. 治疗方法:64例腹泻患儿均进行饮食调理、中医辨证推拿和药物敷脐,视病情加用培菲康治疗。

2.1调理饮食(1)母乳喂养者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者用等量米汤或水稀释牛奶,先从1:1,然后根据病情,逐渐添加到全奶,或其他代乳品喂养2一3天,以后逐步恢复正常饮食.3个月以上者,每天喂1一2次米糊,6个月以上小儿可选用粥、面条、或烂饭,加些蔬菜、鱼或肉末等。

可加少量新鲜水果汁或水果补钾.每日加餐一次,以乳品喂养为主者逐步加大谷类食物。

中西医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进展

中西医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进展

量大 ,且起效快 ,用 药量容 易控制 ,避 免 了药 物对 婴幼 儿 本身就虚弱肠 胃的刺 激 ,而且 不会导 致小儿 因据 药而产 生
较大的情绪波动。临床上采用经验方 “ 安理汤” 对 3 婴 2例 幼儿灌肠治疗 ,结果总有 效率 为 9 . % ,疗 效 比 口服更 为 56 显著 。其具体方法 :用 开塞露 的空软 塑瓶 ,装 煎制 好 的中 药汤剂 ,从d J 的肛门挤进 ,保 留 1 2 ,L 5— 0分钟 即可 。 15 通过药浴给药 . 药浴疗法是 以内病外 治为 目的的一种祖 国传统 外治疗 法 ,它融合 了洗浴 与药物 的双重作 用 。药浴 利用经 络沟通 内外 ,通过人体皮 肤 、穴位 给药 ,使 药物 直达脏 腑。现代 研究表 明,药浴液 中的药 物离子 通过皮 肤黏膜 的吸 收 、扩 散 、辐射等途径进 入人体 内 ,避免 了脏腑 首过 效应 ,增加 了病灶局部有效 药物 浓度。 同时 ,温 热刺激 引起局 部血 管 扩张 ,促进局部和周身血液 、淋 巴循环 ,使新 陈代谢旺盛 , 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得以改善 。药浴液 中的有效成分 ,
为 重要 。
1 小儿秋季腹泻的给药途径 1 1 口服剂型给药 .
13 电超 导中药贴 片经皮肤渗透给药 . 近年来采用离 子输入 法治疗 疾病 的报道很 多 ,从 中得 到启发 ,以离子 输入 法的原理 ,把五苓散 制成 汤剂 ,用 酒
① 中药汤剂 是 中医传统 的用 药方式 ,疗 效 比较 肯定 。 如张仲景 《 伤寒论》 五苓散 在病 因、病 机 、证候特 点等 方 面 ,与婴幼儿轮状病 毒腹泻 的特点 有十 分相似 之处 ,临床
14 通 过 直 肠 黏 膜 吸 收 给 药 . 药物在直肠吸 收可直接 进入血 液循环 ,吸收 的药物 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腹泻病的中西医治疗
小儿腹泻病为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为儿科“四大防病”之一。

腹泻病可以并发脱水、电解质及
酸碱平衡紊乱、心肌炎等,腹泻日久,迁延不愈导致患儿营养不良、抵抗力低下、反复呼吸道
感染、甚者出现多脏器并发症,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中医腹泻病,又称“泄泻”在小儿科发
病率高,由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婴幼儿
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及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按病因分,可分
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以临床中选取84例病例分析。

其中有急性腹泻病中度脱水、酸中毒
18例;中度脱水、酸中毒,伴有离子紊乱15例;先出现呕吐,之后出现腹泻13例;腹泻伴
有心肌受累16例;其中有长期腹泻但是无脱水、酸中毒22例。

对于急性腹泻,出现脱水酸
中毒时,给予静点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并补液纠酸,离子低时补充离子,经过西医治疗见
效快,但是腹泻缓解后多有患儿出现肠道功能降低,所以在临床中配合中药制剂口服治疗,
可以缓解胃肠功能差症状。

中医药治疗根据患儿的不同症状,临床表现分为以下几种方药:
1方、脾胃虚弱型:主要症状:小儿脾胃虚弱,面黄肌瘦,腹大露筋,食少泄泻。

功效:健
脾益胃,消疳除积,利湿止泻。

药物组成:党参、黄芪、神曲、楂肉、白术、酒芩、当归、陈皮、山药、鸡内金。

2方、感受外邪型:主要症状:中暑伤风,宿食停饮,胸腹胀痛,呕吐泄泻。

功效:清暑利湿,消食止泻。

药物组成:霍香、苏叶、厚朴、枳壳、甘草、神曲、青蒿、法半夏、滑石、陈皮、平贝母。

3方、内伤饮食型:主要症状:食积停滞所致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噯腐厌食,或大便不调,食滞下痢等症。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药物组成:生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清夏、陈皮、莱菔子、枳壳、连翘、茯苓、谷芽。

4方、湿热泄泻型:主要症状:胸腹积滞,痞满结痛,二便不通,痢疾腹痛,里急后重。

功效:散瘀破解,推陈致新。

药物组成:黄芩、黄连、白芍、枳壳、桔红、青皮、甘草、山楂肉、当归、连翘、牛蒡子、
桃仁、木香、红花、地榆。

病例分析
1、患儿吕某、女、12月。

出现经常腹泻,尿量可,排绿色粘滞大便,腹胀,不思饮食。


病例属于消化不良所致腹泻,给予3方口服一周后,症状缓解,再服一周后全愈。

2、患儿
郭某,男、2岁。

形体瘦小,面黄肌少,平时不思饮食,经常性腹泻,尿量可。

舌胖大,苔
薄白。

此病例属于脾虚所致腹泻,给予1方口服,治疗一月左右,患儿饮食好,变胖,面色
转白,康复。

3、患儿孙某,女,10月。

腹泻5天,大便清稀,中多泡沫,伴有发热,伴有
腹胀。

选2方,口服一周,大便成形。

4、患儿王某,女,4岁。

腹泻3天,伴有腹痛,腹泻
不重,大便粘腻,伴有发热。

选方4,口服2天腹痛减轻,5天排便通畅。

此外,中药外用也会取得好的疗效。

吴茱萸、丁香、胡椒共研末调陈醋及植物油制成糊状敷
于脐部,用于治疗伤食、风寒、脾虚泻。

久泻不愈,面色黄白、肢冷嗜睡者,可用盐附子捣烂,加肉桂末,敷于脚心,以肢暖为度。

结论
小儿的生理特点为,小儿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之体,所以,脾胃虚弱,消化力差,乳食过量,易引起泄泻。

张景岳说:病因以外感时邪、内伤饮食和脾胃虚弱多见,其病位在脾胃,景岳对其病理机制作出了精辟论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

”久了造成消化不良。

伤乳可出现吐泻,久易发展为慢脾风,或腑积之证,发育受到严重障碍。

现代年轻人不注重中医药,只是认可西医药,但是往往因为治疗不当,伤害了肠胃,所以提醒各位家长要相信祖国医学,注意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病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