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后发型现代化模式_职教论文
改革开放后的发型变化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变革印记三十年的“发”样年华核心提示:有人说头发是人的第二张脸,好的发型可以掩盖面部的缺陷。
改革开放30年,是人们观念不断发生变化的30年。
改革开放以来,发型逐渐成为人们的“美丽道具”,染发、烫发的西方时尚风潮渐渐袭来并开始风行,各种新潮发式流行起来,我市百姓发型也和全国其他城市一起进入一个新的春天。
30年来,邢台人一直在寻求着“美”,发型的变化展现出了不同年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30年的“发”样年华演变,发型从大长麻花辫到爆炸式到现在的不对称、不等长且不规则的发艺新概念,发型演绎着时尚的晴雨表,记录了人们追求美丽、追求时尚的历程。
历史记忆中国女性向来有留长发的习惯,所以麻花辫成了70年代末的经典发型。
当时的大姑娘小媳妇喜欢把长长的秀发编成麻花样甩到身后,有时还用黑色小发夹别起来,方便工作。
市民王女士回忆说:“1978年,女人们最流行的发型分为三种:留长发的女人就梳一个或者两个麻花辫子,长度大多到腰部,也有的到肩部;留中长发的就分成两条辫子扎起来,大多扎到耳朵后面,看起来很有精神;如果是短发的女人,一般都会剪得非常整齐,叫做‘砂锅头’。
当时,女孩子扎辫子用的是橡皮筋和毛线,用红色毛线的女孩子比较多,可以在辫尾扎出一小朵鲜红的花型。
现在,各式各样的发夹能把眼看花。
”到了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烫发逐渐普遍起来。
大辫子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呈向外爆炸型的烫发,卷发成为了80年代时尚的主流。
爆炸力的发卷,相信已经是众多经历过七八十年代的人们心里的美好回忆。
“那时候我们烫头就是跟风,不知道美丑,我在单位是很早烫头的一个,一些老同志不理解,都在背后说我们不着调。
”想起当年的事,市民张建霞笑得前仰后合。
她还说“有一次我回农村老家,很多长辈都问我这头是在哪儿弄的,走到哪都惹来议论纷纷。
如今烫什么样的发型已无可厚非。
”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男孩都学郭富城,女孩都学林青霞。
改革开放30年之发型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人们的发型变化——头发的时尚变化折射中国的巨大变化有人说头发是人的第二张脸,好的发型可以掩盖面部的缺陷。
改革开放30年,是人们观念不断发生变化的30年。
改革开放以来,发型逐渐成为人们的“美丽道具”,染发、烫发的西方时尚风潮渐渐袭来并开始风行,各种新潮发式流行起来,我国人们的发型进入了一个新的春天。
发型的变化展现出了不同年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不同的价值标准,很自然的成为了反应着时代触觉的表现之一。
一、传统单一的年代----麻花辫时尚改革开放初期是发型单一传统经典的年代。
由于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女人留长发的传统,因此麻花辫也成为那时经典的发型,在服装单一的年代,麻花辫成为一大亮点。
只要是长头发的人,基本都是麻花辫,只不过长度不一而已。
很多人为了方便,会将麻花辫绑到耳后,有的人会用黑色夹子将辫子别起来,更有手巧的人用毛线做成小花扎在头发上。
这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还不是很发达,虽然爱美之心人人有之,但是人们没有足够的钱去整理打扮自己,而且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得到很大程度的解放,依旧遵循着女人应留长头发的思想,女人们都很珍惜自己的头发。
二、开始追求发型的年代---卷发随风舞到了80年代初,卷发变成了一种时尚。
当大部分学生还是扎麻花辫的时候,外出工作的女性为了方便工作,纷纷剪掉长长的麻花辫,取而代之的是短短的卷发,有的人为了省钱还自己用塑料卷做发型,而电影七十二家房客里面的包租婆就是当时卷发的典型代表人物。
一开始的卷发并没有型可言,只是简单的从中部卷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思想变革更加迅速,人们更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
时尚女性卷发的发型和款式越来越多,更有质感的蓬松头发在空中抖动,显得女性更为野性。
有的人还留起了“招手停”的刘海,“招手停”的诞生可以说是中国发型界的里程碑,第一次把女士们的刘海吹得硬气十足却受到最多女士的追捧,固定发型用的泡沫摩丝也在当时以外来品的傲然姿态挺进了中国,这样的发型受到当时女生们的追捧。
论中国后发型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现代化先导作用-
论中国后发型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先导作用*杨岚教授南开大学文学院(文章编号:CCMR-SM-WP-0068)内容提要: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环境中必须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因而对现代化建设主体的要求更高,因为现代化发展模式的选择、机制建设、大众认同、有效操作等均需人的现代化先行。
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人的组织形式和社会活动形式的现代化,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结构、情感心理的现代化等等,而中国目前大规模促进人的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是文化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而其基础依然是经济现代化。
关键词:后发型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经济现代化一、 后发型现代化是自觉建设的现代化,具有现代观念的建设主体是关键可以说,以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现代化国家为先发型现代化模式,其特征是现代化因素随着工商文明的发展在内部自发产生、自然发展、逐步积累而形成社会现代化变革,并在上层建筑中体现出来而形成文化和人的整体的深层的现代化,逐步以自觉的现代性观念导引社会的进步并向外传播扩散,这些国家彼此的影响、互补和经济文化交流及合作促进了这一进程;以俄国和日本为典型的是追赶型现代化模式,其特征是在殖民化浪潮中陷入困境和危机之际,国家上层果断决策,采取“学习西方赶上西方”的文化策略,奋发图强,赶超先进,其文化移植和制度改造以西方现代化成熟模式为范本,节约了大量时间;而目前国和亚非拉的一批国家正处于新一轮现代化的起步和发展阶段,即后发型现代化,这是在世界市场体系基本形成的基础上的现代化,解体中的农业文明基础和新生的信息文明与生态文明趋势都在强烈影响其走势,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文化观念交织影响,现代化主题不易把握。
而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在世界市场体系中难居优势,在强手如林的环境中必须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因而对现代化建设主体的要求更高,因为发展模式的选择和发展机制的建立以及新发展观念和政策的大众认同和实施,均需要人的现代化先行,否则,再好的设想和愿望都会在素质偏低的实施者手里一再打折,最后南辕北辙,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中国近现代发型的演变
清 朝 女 性 发 式
清统治者在关内建立政权以后,强令 汉族遵循满族习俗,剃发留辫是其中之一。 由此可知,男子的发式是非常单一的,但 清初妇女发式及妆饰还各自保留本民族的 特点,以后逐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髻 上的装饰物,不用金银,而多用珠翠,这 是崇祯年间的特点。中期崇尚高髻,如模 仿满族宫女的发式,是将头发均分成两把, 谓“叉子头”,在脑后垂下的一绺发尾, 修剪成两个尖角,称“燕尾”。
由此可见:
每个朝代发型的发展是与统治阶 级的统治息息相关的。在春秋战国时 代以及隋唐这样的思想开放的时代, 人们的发型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相 反像在清朝这样一个封建保守时代, 男人们都只能以留辫子来留命,可见
当时的保守程度不是一般。
发型与王朝的覆灭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起,中国逐 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风 渐进,延续二千余年的封建习俗受到 了很大的挑战。而辫子则在辛亥革命 前后,革命者首先剪掉了头上的辫子, 表示与清王朝彻底决裂。随着辛亥革 命的到来,封建统治的清王朝也即将 毁灭了。
辛亥革命后的重大变化
辛亥革命以后,各种西式的东西纷纷涌入中国 , 很多 年轻人为了赶时髦,追求时尚,大家已经开始不留辫子了, 需要剪成像这种欧洲西方社会的那种简洁明快的发式。
男子 不再留辫子,剪发(又称直发发型),常以自
然直发经过修剪而成 ,其特点是简洁大方,梳理方 便,形成格调高雅的风格。
女子
剪发风潮也流行起来,其中有一款 极具代表性,就是剪着齐刷刷的发沿和刘 海。后又有传入烫发技术,风靡一时。
旋 转 着 彩 条 圆 柱 的 理 发 店 烫 一 个 卷 花 头 了 ,
告 别 青 涩 的 少 女 时 代 , 就 该 是 时 候 去
★幸子头和纯子头 流行期:80年代初
近30年我国后现代主义论文分析与探讨
讨 ,无 疑将为 当前探 索用社会 主义 核心价值体 系引领社会
思潮 的有效 途径提供有益 的参考和借鉴 。 本文将 18 年一 91
2 1 作为研究 时段 , 0 0年 一方 面是考虑 到后现代 主义思潮 传 人 中国是在 改革开放之后 ,另一方 面是 因为 中国学术期 刊
年度
篇数
18 91
l
1 8 92
2
18 93
3
l8 94
2
l8 95
3
1 8 96
7
1 8 97
8
1 8 98
8
l 8 99
l 5
l 9 90
1 7
年度
篇数 年度
篇数
19 91
9 2H1 0 0
14 0
1 9 92
1 9 2 0 o2
成 为对 当代 中国社会发 展产生 重要影 响 的社 会思潮 之一 。 对近 3 0年来 发 表 的后 现代 主义 学术 论 文 进 行 分析 与 探
上世 纪 8 O年代初 . 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开始进入我 国, 对后现代主义的认 识也由最初 的陌生到逐步熟悉 。 由简单 的 否定到进行深入探讨 ,至今 已经形成非常可观 的研究势头 , 这种势头首先可 以比较直观地从论文年度分布反映出来 。 因 此, 本论文将首 先对论文年度分 布进 行统计与分析 , 并结合 相关大型学术会议情况 , 尝试梳理我国后 现代 主义研究 的历 史进程 。 1 . 依据论文年度分布划分我国后现代 主义 的研究阶段。 本论 文在梳 理我 国后现代 主义研 究历 程 的过 程 中 , 对 18 年一2 l 91 O O年发表 的相关 学术论文按 年度进行 了统计 。
中国后发型现代化模式
中国后发型现代化模式摘要:中国后发型现代化发展的特殊背景和特殊路径使其在遵从现代化共性规律的同时又独具特色,较为突出的有混合过渡性、自觉建设性、经济先导性、政府调控性、跨越式发展性、文化裂变与整合交替性、发展模式创新性等等,这些特性使中国现代化模式与西方现代化经验模式形成鲜明对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也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后发型现代化;新特征;人类文明目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这一现代化模式是世界现代化潮流中的一个独特类型,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全球化的背景中,中国后发型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特征愈加凸显,准确把握这些新特征并积极导向,对中国社会的健康有序高效率的发展以及世界文化的新的发展走向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在世界性现代化潮流中目前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在促使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及美国崛起的第一次现代化浪潮中,中国成熟的封建统治者为维持其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而在经济上实行“崇农抑商”,政治上实行高压,文化上实行禁锢政策,从而全方位地抑制了中国内生式现代化的萌芽,错过了这一次历史机遇;当殖民主义狂潮袭来,日本与俄国采取学习西方赶上西方的文化策略而成为追赶型现代化成功的范例,而中国却在步步为营地抵制西方文化侵入,又不得不在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的压迫下步步退却,使自己在被动挨打的境地越陷越深,错失了现代化的第二次机遇;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西文化全面交流的基础上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文化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现代化建设有了一个和平环境,提供了现代化的政治前提,而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真正进入内生化工业化(以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为标志)和市场经济体系建构相配套的现代化正轨,现代化的经济前提和基础奠定,中国社会及文化全面向现代社会文化转型,并在进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圈后,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中国赶上了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的第三次浪潮,并成为后发型现代化的典型,而发达工业社会正由以工业文明、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经典现代化转向以信息文明、生态文明为基础的再现代化(或第二次现代化)历程,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走向,并在全球化浪潮中影响着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程。
中国后发型现代化模式
中国后发型现代化模式中国后发型现代化模式摘要:中国后发型现代化发展的特殊背景和特殊路径使其在遵从现代化共性规律的同时又独具特色,较为突出的有混合过渡性、自觉建设性、经济先导性、政府调控性、跨越式发展性、文化裂变与整合交替性、发展模式创新性等等,这些特性使中国现代化模式与西方现代化经验模式形成鲜明对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也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后发型现代化;新特征;人类文明目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这一现代化模式是世界现代化潮流中的一个独特类型,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全球化的背景中,中国后发型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特征愈加凸显,准确把握这些新特征并积极导向,对中国社会的健康有序高效率的发展以及世界文化的新的发展走向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在世界性现代化潮流中目前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在促使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及美国崛起的第一次现代化浪潮中,中国成熟的封建统治者为维持其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而在经济上实行“崇农抑商”,政治上实行高压,文化上实行禁锢政策,从而全方位地抑制了中国内生式现代化的萌芽,错过了这一次历史机遇;当殖民主义狂潮袭来,日本与俄国采取学习西方赶上西方的文化策略而成为追赶型现代化成功的范例,而中国却在步步为营地抵制西方文化侵入,又不得不在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的压迫下步步退却,使自己在被动挨打的境地越陷越深,错失了现代化的第二次机遇;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西文化全面交流的基础上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文化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现代化建设有了一个和平环境,提供了现代化的政治前提,而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真正进入内生化工业化(以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为标志)和市场经济体系建构相配套的现代化正轨,现代化的经济前提和基础奠定,中国社会及文化全面向现代社会文化转型,并在进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圈后,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中国赶上了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的第三次浪潮,并成为后发型现代化的典型,而发达工业社会正由以工业文明、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经典现代化转向以信息文明、生态文明为基础的再现代化(或第二次现代化)历程,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走向,并在全球化浪潮中影响着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程。
论“后发型社会”与中国大国再造
早 期现 代 化进 程 中 , 几 乎 总 具 有 这样 一 条 规 律 , 即 外 来 冲击 导 致 “ 现代性 ” 在 社 会 内 部 的 传 播 和 渗
透 。这 种 “ 现代 性 ” 既 表现 为现 代 的物 质 和技 术 成
作 为 文 明的 发展 , 中 国是 一个 早 熟 型 的社会 , 但 作 为现 代 化 的 发 展 , 中 国却 是 属 于 后 发 型 的社
会 。世 界 现代 化 历 史 表 明 , 起 步 较 晚 的 国 家 在 其
大量倾 销鸦 片 , 并 为 保 护 这 种 肮 脏 的 贸易 而 发 动
尽 可 能 的 代 价 较 低 的 办 法 与路 径 , 实 现 民 族 复 兴 与 大 国再 造 。
关键 词 : 后发型; 中国 ; 大 国再 造 ; 内生性 ; 复合 性 ; 风 险性 中图分 类 号 : C 9 1 1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7—9 0 9 2 ( 2 0 1 5 ) 0 4— 0 0 8 9— 0 9 国及其 他 处于后 发 展 的 国家 面前 。英 帝 国在 中 国
后 是在 与 法 、 俄、 荷、 葡 等 其 他 西 方 国家 的 冲 突 中
一
再失 利 , 结果 导致 一系列 不平 等条约 的签订。 手段 和技术 力 量 方 面差 距 悬 殊 这 一 事 实 , 因此 把
起初 , 中 国人 把 这 些 失 败 主 要 归 结 为 双 方 在 军 事
学 习西 方科 学技 术视 为 改变 劣 势 和 因应 危 机 的有
变革 , 必须 独立 、 自主 、 繁 荣和 富强 。 这样 , 救亡 图存 的 民 族 意 识 也 就 必 然 会 成 为
“后发型”职业学校如何“后来居上”
2019年第6期校长论坛如何办好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如何破解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在“2018年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会学术年会”上提出职教人需要回答的“三张问卷”中的第三张问卷。
葛道凯的“三张问卷”直面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尤其是第三张“问卷”戳中了职教人,尤其是“后发型”职业学校人的痛点。
何为“后发型”职业学校?在“示范性”职业学校“一骑绝尘”的背景下,一大批原本基础薄弱、资源相对缺乏、投入明显不足、发展整体滞后的职业学校自然就成为“后发型”职业学校。
“后发型”职业学校的大量存在及其滞缓发展,凸显了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严峻性。
由此,“后发型”职业学校如何“后来居上”,就成为新时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1.“后发型”职业学校的“后来居上”不是做“面子工程”。
“后发型”职业学校可以“示范性”职业学校为“范”,但切勿走错方向。
关键问题在于,游离在公共资源视线边际甚至之外的“后发型”职业学校,如何能够以基础条件较好且通过获得公共资源集中、连续支持得以迅猛发展的“示范性”职业学校为“范”?譬如,某“后发型”职业学校将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近半经费用于并无课程关联的科普馆、展览馆建设。
无独有偶,另一“后发型”职业学校则为新采购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布置了透明的“独立空间”,主要作用是供人“瞻仰”。
这些“后发型”职业学校将“示范性”职业学校的某些“范”学得“颇有模样”,却对其主干专业课程必要资源不足的窘境“视而不见”。
在一定程度上讲,“示范性”职业学校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并不能真正承载符号所表征的意义,若以此为“范”,恐怕大都是“东施效颦”“贻笑大方”。
2.“后发型”职业学校“后来居上”的关键是“练好内功”。
“打铁还需自身硬”,“后发型”职业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不断进取、开拓创新。
一是“以人为本”。
只有“后发型”职业学校人成为主体,才能发挥“后发型”职业学校自我发展的能动性。
强化协调人机制化解“后发型”社会工作实务问题的探讨
强化协调人机制化解“后发型”社会工作实务问题的探讨进入二十一世纪,福利服务专业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工作成为福利服务专业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发展模式相比,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推广模式具有特殊的“后发”特点。
本文主要关注我国“后发型”社会工作实务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和对问题解决对策的探讨,从强化协调人功能的角度分析化解实务问题的可行性。
标签:后发型;社会工作;协调人机制一、中国内地社会工作“后发型”特征简述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专业社会工作在世界范围内普遍介入福利服务领域,福利服务专业化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
社会工作介入福利服务领域,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和进程。
最早为西方发达国家在宗教慈善服务和国家福利服务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以社会工作服务为中心的专业福利服务体系,社会工作的制度化极大推动了社会福利水平和工作方式的调整。
西方和发达地区专业社会工作的推广与社会发展程度、专业教育结合紧密,专业技术和实务经验呈现良好的互动,这类专业化进程可归于“早发型”社会工作类型。
它最显著的特征是由社会自发转向政府自觉,教育与实务结合紧密。
在现代化起步较晚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诸如中国内地,由于历史原因,尽管社会工作领域内的服务有了较广泛的开展,专业社会工作在国内兴起和推广却比较缓慢。
一方面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福利服务的专业化却依然处于初创阶段。
鉴于社会工作对社会福利的显著促进作用以及国外经验的成熟,专业化较晚的国家开始着手筹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在福利服务领域社会工作制度建立过程中,我国最早主要在高校开展专业教育,同时进行实务试点和推广。
这种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起步较晚,始发于专业教育,继而由政府强力推动,在实务中推广的专业服务制度建设方式成为“后发型”社会工作,最显著的特点是政府自觉、主导推动。
“后发型”社会工作既能尽快吸收国内外成熟的专业理念、专业技术和专业工作模式,专业培训有章可循、周期缩短,又具有专业人员素质高、专业推广高起点等优点。
中国现代化是一种外发型的现代化作文
中国现代化是一种外发型的现代化作文哎呀呀,大人们总说中国现代化是一种外发型的现代化呢,这可真有意思呀!
我觉得吧,好像一开始确实是因为外面的世界有很多新奇的东西,然后我们就想着也要变得和他们一样厉害,嘿嘿。
就好像看到别人有漂亮的玩具,我们也想要,然后就努力去让自己也拥有,哈哈。
中国呀,就像一个很努力的小朋友,看到别的国家有那些先进的技术呀、厉害的发明呀,就想着自己也要加油赶上去。
在这个过程中呀,我们学习了好多好多外面的东西呢,然后再把它们变成我们自己的,嘿呀,这可真了不起呀!
虽然是外发型的,但我们中国可厉害啦,慢慢地把这些外来的东西都消化了,变成了属于我们自己独特的现代化呢。
哎呀,我相信未来中国会变得越来越棒的,到时候呀,肯定让全世界都刮目相看,哈哈!。
后发型现代化进程与民族性发展--新时代国民素质与青少年教育建构
[摘要]当代中国正处于后发型的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国民的素质以及国民—青少年教育如何与之同步发展,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深入探讨的根本性问题。
本文试图以系统思维的视角,对这一宏大问题,进行结构功能性的解读分析,希望能对事涉民族复兴大业的前景,给出一个本土化的思考与解答。
[关键词]国民素质发展;生成机制演进;系统功能优化;青少年教育变革[中图分类号]D432.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297(2019)05-0028-11处于后发型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当下国民的素质从何发展而来,又可能向何发展而去?国民(青少年)的教育又如何应对这一发展?笔者试图在以往探讨①的基础上,从系统思维的视角,对国民素质的诸要素(小系统)以及影响制约素质生成的诸要素(大系统)来进行结构功能性的解读与分析。
作为首次以系统思维对此宏大问题的假设性研究,笔者深感诚惶诚恐,更祈望得到专家学者的斧正。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笔者的研究或许能对深入理解中央文件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有所裨益,倘若能提供一个基础性的理论解读视野,则更感荣幸。
一、国民素质研究:问题的分析与发展的愿景(一)国民“劣根性”与“改造论”话题的超越近代以来,凡提起国民素质,“国民劣根性”与“国民性改造”就是我们经常的话题,以至于成为中国人素质低的一个标签。
近年以来,人们认为这一话题有损民族自尊与文化自信,带来负面影响,以至于回避这一话题。
笔者以为,历史地看这一话题对于处于民族存亡之际的国人而言,具有警示、惊醒之意,体现了鲁迅所说的“怒其不争”的愿望,但也确有过于简单笼统,同样产生了自贬、自损的后果。
笔者以为,站在今天的历史制高点上,我们仍应从“存在的大致上总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起点出发,以系统性的思维去分析探寻国民素质问题,分析主体素质(养)与客观环境①参阅孙抱弘,张建“民族性发展:从主义回归问题——百年’新民新人’的简要回顾与前瞻”,原载于“上海思想界”2015年第12期,后刊发于“旧邦维新——新民新人研究30年文集”,中国发展出版社2018年版。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光影见证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光影见证作者:赵轩来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摘 ;要: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交织着文化整合、民族意识、权威政治乃至社会功利等多方思潮的角力与博弈。
电影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它既是现代性的物化表征,又是舶来思想的文化载体,更以其批评场域的形成为民族这一“想象的共同体”提供了自我认同的公共空间。
早期电影批评以其广阔繁荣的批评场域、多元复合的批评主体、渐趋自觉的批评意识和伦理教化的批评范式积极参与到了老旧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因此开拓了崭新的研究视野。
关键词:早期电影批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批评场域;批评范式中图分类号:J9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18)02-0098-07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中国,其现代化进程,几乎必然交织着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蛮横与晚清朝廷割地赔款的懦弱。
老舍先生笔下的“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形象地概括出国人最初面对西方文化时的惊惧与惶惑。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相较于“早发内生型”[1](以英法美的现代化为代表)而言,其进程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被迫性,其副产品便是强加于早发/后发现代化国家之间的文化秩序,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文明等级论”。
这必然激起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民族意识的反弹,民族意识的高涨呼唤着权威政治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抵御外来文化侵袭,并在世界秩序中谋求民族国家应有的国际地位[2]。
另一方面,后发现代化国家可以直接借鉴早发国家的成功经验,进而“一揽子”完成现代化任务,希求“毕其功于一役”,这也使得此类国家对于现代化道路的讨论成为思潮史上的一大特征[3]。
从晚清到民国这段时期,民族意识的高涨促成不同政治势力推行文化统制,不断确立自身世俗权威,并以自身的意识形态攻势强化文艺的社会功利色彩。
在这一社会语境下,评判西方文化时的民族性情绪与师夷长技的救亡话语,探讨文艺功用时的艺术目的论与社会功利思维,始终是国人无从回避的思考范式。
从后现代视角看中国的现代化
从后现代视角看中国的现代化作者:张展来源:《活力》2013年第10期[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仍然有着广泛影响的西方哲学文化思潮,其形成与发展不仅受到了西方学者的关注,在我国学界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这不仅仅是因为后現代主义作为一种先进思想对人们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同时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发展观,对其的思考有利于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出发,克服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缺陷,解决我国现代化的问题,更好的推进和实现我国社会的和谐永续发展。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西方现代化;中国发展近年来,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迎来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一种反科学、反理性、反民主、反知识、反社会、反文化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土壤中应运而生。
这对于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不仅是一种学习机遇,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敲响了警钟。
因为它并不单单是一种文化发展所呈现出的新思潮,在更大的意义上,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对其现代化的问题反思和教训总结,体现了西方社会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和商业化迅猛扩张所带来的负面结果的怀疑和忧虑。
因而,在我们加快现代化进程的时候,要慎重对待西方现代化模式,取精去粕,避免重蹈覆辙。
一、研究背景(一)后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关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我们首先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这里的“后”并不是指一种单纯的时间序列关系,它的出现也不意味着现代主义或者说是现代性在今天已经消亡,已不再统治我们的生活。
诚如科布教授所说,“现代性仍旧统治着我们的公共生活。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尤其是西方世界的人们,开始了对他们崇拜已久的现代性的否定、批判和超越。
这里的否定,并不是否定现代性的存在,而是否定它的绝对统治,即在肯定和接受现代化带给我们物质和精神文明双向进步的同时。
渴望摆脱的是现代化带给我们的负担及一系列恶劣的后果。
后现代风格发展历史论文
后现代风格发展历史论文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一种文化现象和艺术风格,它在各种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受到了多种不同文化、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美国。
在当时,社会变革和文化多元性的兴起为后现代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艺术家们开始尝试打破传统的艺术形式和结构,从而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和意义。
与此同时,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评论家也开始对现代社会和文化的理论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批判,引发了一场知识形态变革的浪潮。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开始超越国界和地域,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现象。
在诸如建筑、文学、电影和音乐等领域,后现代主义都呈现出了多样化和融合性的特点,吸收了来自不同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表达方式。
然而,后现代主义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批评。
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性和碎片化使得文化和社会的表达变得模糊和缺乏意义,导致了一种失落感和困惑感。
同时,后现代主义也受到了一些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批判,有人认为它削弱了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和批判,导致了价值观的淡化和消解。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文化现象,它在全球范围内对各种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尽管它也面临一些批评和挑战,但它仍然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文化现象,为我们理解和认识当代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发展受到了许多不同的影响,包括社会变革、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其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后现代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得以自由传播,这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并为后现代主义提供了新的表达和传播渠道。
此外,信息技术也带来了虚拟现实、数字艺术等全新的艺术形式,为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在建筑领域,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发展也表现出了多样性和融合性。
建筑师们开始尝试打破传统的空间和形式,探索新的建筑表达方式。
发型设计的流行文化融合
发型设计的流行文化融合:从传统到现代的交融之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发型设计也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流行文化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本文将探讨发型设计的流行文化融合,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型设计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传统的发型设计通常基于特定的社会和地理背景,如东方和西方文化中的传统发型。
这些发型通常强调对称性和和谐性,注重整体美感。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和独特性,对发型的要求也随之改变。
这种变化也反映在发型设计的技术和材料上,例如使用金属材质、透明塑料、亮片等新材料来塑造和装饰发型。
二、流行文化的影响流行文化是推动发型设计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媒体的发展,流行文化的影响力无处不在。
特别是年轻人,他们是潮流的引领者,对发型设计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
音乐、电影、电视剧和社交媒体都在塑造着我们的审美观,并影响着我们如何看待和接受发型设计的变化。
音乐对发型设计的影响尤其显著。
许多音乐流派,如摇滚、嘻哈和流行音乐,都对发型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音乐风格的独特性和个性化特点,如长发、短发、爆炸式等,都成为了时尚的标志。
此外,音乐视频中的视觉效果也推动了发型设计的创新,例如在发型上添加颜色和图案,或者使用特殊的材料和技巧来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电影和电视剧也是推动发型设计发展的重要力量。
电影和电视剧中的角色通常会使用不同的发型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和身份。
这种趋势不仅影响了观众对发型的看法,也影响了专业发型设计师的设计理念。
此外,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特效和化妆技术也为发型设计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例如使用特效化妆来创造出独特的发型和发色。
三、未来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审美观念的演变,我们可以预见发型设计的未来将更加多元化和创新。
随着3D打印技术的普及,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的发型设计。
此外,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我们也可能会看到更多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材料的运用。
后发资本主义的模式分析及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后发资本主义的模式分析及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内容提要]在向先发资本主义追赶的过程中,后发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形成了东亚、拉美、非洲三种典型的发展模式。
它们既有后发国家的一些共同特征,也由于历史传统、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既有后发优势,也有后发劣势,在实践中这三种模式的发展也不平衡。
对比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后发资本主义模式的成败得失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一是要辩证地处理好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关系;二是要学习东亚尤其是韩国较为平均的收入分配体系和城乡协调发展的经验;三是要正确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促使国内外资奉形成良性互动;四是要选择正确的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后发资本主义模式中国现代化启示现代化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过程,“广义而言,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在内的全球性的转变过程;狭义而言,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改造和学习迅速赶上先进国家的发展过程”。
各国的现代化进程有很大不同,有先发与后发之分,后发资本主义可定义为“不发达的、民族主义的、二元性的和依附性的国家资本主义”。
在向先发国家追赶的过程中,后发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历史渊源、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战略地位、资源禀赋、发展理论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东亚、拉美和非洲三种主要的发展模式。
它们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后发资本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东亚模式、拉美模式、非洲模式的形成各有其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
1993年世界银行关于“东亚奇迹”的报告中,把“东亚模式”概括为日本、新加坡、韩国、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以及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八个“表现优异的亚洲经济体”的模式选择。
其最大的特点是,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东亚在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还保持了很大程度的社会公平。
1976年,为了反对西方流行的发展理念,一些拉美学者设计了一种平等主义的理想社会模式,这个模式的目的就是要证明“以目前的资本、劳动力、土地、人口趋势等为起点,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穷国)能够在一个合适的时期,达到我们倡导的目标”。
中国美发市场发展到现在范文
中国美发市场发展到现在,传统的定价体系变成了勒住发廊脖子的绳索,传统的冲卡模式导致利润极低,而乱打折造成老客大量流失!一:发廊营销的五大体系1:定向:营销的定向其实就是盈利模式,盈利模式就是你到底要靠什么赚钱。
比如永琪其实是美容院,她靠美容赚钱,盈利模式非常清晰,发源地是烫染店,她靠烫染赚钱,但另外一个连锁就很惨:她靠洗护起家,然后她又加强剪发,然后她又加强烫染,最后她又加强美容,搞不清楚她的盈利模式到底是什么?所以2011年一年之内她就失去了几百家店。
---你的盈利模式清晰吗?如果不清晰,倒闭的就可能是你!2:定位:定位就是确定你的发廊的性质,是以技术占领市场还是以服务占领市场,又或者是以量取胜,你到底想开品质店,流量店,精品店还是高端会所?你总得有一样经营强项。
很多发廊老板听课听多了定位反而模糊了。
你的定位清晰吗?如果不清晰,倒闭的就可能是你!3:定价:定价定天下,定市场,定竞争对手。
你在高消费区开一家收费不高的店,有钱人会不敢进你的店-被熟人碰到多丢人啊。
4:识别:你的店从外观上和其他发廊有明显的区别吗?你店里的技术,服务,管理,装修,布局,员工和周边发廊有本质的不同吗?5:聚焦:追求什么都好最后什么都不好,成功的发廊靠自己的长处取胜,并不断的完善升级!二:发廊定价体系的变革传统发廊定价体系的三大错误:错误1:洗剪吹定总价,比如很多发廊都是:洗剪吹:50元。
那不洗不吹的客人会怎么想?吹干也算吹吗?错误2:洗发价按使用不同的产品加不同的价格,甚至过度推销加洗发水和套餐,所有的客人对发廊的这种做法都极度反感。
错误3:烫染价格也是按产品的不同定不同的价位,实习发型师的烫发单价比总监还高,因为他只管推荐高价药水。
顾客还会回来吗?价格体系的改革:1:正确的洗剪吹定价:洗发价+剪发价+造型价,比如顾客最后结账的数据是,如洗发20元,剪发30元,造型20元,共70元。
你看,通过价格分化后客人感觉这种定价方式非常科学和合理,单价变低了,其实是涨价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后发型化的特殊背景和特殊路径使其在遵从现代化共性的同时又独具特色,较为突出的有混合过渡性、自觉建设性、先导性、政府调控性、跨越式发展性、文化裂变与整合交替性、发展模式创新性等等,这些特性使中国现代化模式与西方现代化经验模式形成鲜明对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也有一定的。
关键词:中国后发型现代化;新特征;人类文明中国发展的主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这一现代化模式是世界现代化潮流中的一个独特类型,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全球化的背景中,中国后发型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特征愈加凸显,准确把握这些新特征并积极导向,对中国社会的健康有序高效率的发展以及世界文化的新的发展走向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在世界性现代化潮流中目前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在促使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及美国崛起的第一次现代化浪潮中,中国成熟的封建统治者为维持其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而在经济上实行“崇农抑商”,上实行高压,文化上实行禁锢政策,从而全方位地抑制了中国内生式现代化的萌芽,错过了这一次机遇;当殖民主义狂潮袭来,日本与俄国采取西方赶上西方的文化策略而成为追赶型现代化成功的范例,而中国却在步步为营地抵制西方文化侵入,又不得不在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的压迫下步步退却,使自己在被动挨打的境地越陷越深,错失了现代化的第二次机遇;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西文化全面交流的基础上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文化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现代化建设有了一个和平环境,提供了现代化的政治前提,而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真正进入内生化化(以乡镇的快速发展为标志)和市场经济体系建构相配套的现代化正轨,现代化的经济前提和基础奠定,中国社会及文化全面向现代社会文化转型,并在进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圈后,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中国赶上了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的第三次浪潮,并成为后发型现代化的典型,而发达工业社会正由以工业文明、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经典现代化转向以信息文明、生态文明为基础的再现代化(或第二次现代化)历程,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走向,并在全球化浪潮中影响着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程。
中国后发型现代化在这样的复杂背景中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模式和特征,较为突出的有混合过渡性、自觉建设性、经济先导性、政府调控性、跨越式发展性、文化裂变与整合交替性、发展模式创新性等等,这些特性使中国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经验模式形成鲜明对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也有一定的影响。
[!--empirenews.page--]中国后发型现代化因其后发,而具有被动劣势,容易沦为世界市场体系中的原料基地、制造加工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在经济利益分配中不占优势,在政治、文化领域也处于被动地位;但同时又有后发优势,可吸取先发型、追赶型现代化国家的经验教训,利用其成果和管理机制及成熟的市场体系,达到高起点、高速度、低成本、低代价的发展。
这使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可能在几十年内完成西方几百年所经历的经典现代化的历程,而在此期间,工业发达国家的今天可能是工业不发达国家的明天,现代化的共性规律格外突出,全球性的现代化浪潮与西化浪潮同向,但这只是早期现象,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奠定了国家的实力基础,民族化的文化潮开始成为主潮,现代化的西方经验模式不再是唯一的成功模式,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中探索的不同现代化模式为人类文明发展开辟了多种可能性,为在全球性的能源危机、生态危机、环境危机、人口危机、安全危机中挣扎的现代化浪潮再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在信息文明基础上,农耕的东方文化中心主义与工商时代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都成为历史遗迹,与生态文明对应,连人类中心主义都成为广泛抨击的对象,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协作观念强化的事实也无法遏制文化多极、多元、多向、多层次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中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前现代与后现代的夹缝中进行的,前现代文化对现代化本能的抗拒和后现代观念对现代性的反思都构成现代化途中的不可回避的因素,既有阻碍作用,又有一定的匡正功能,这使现代化的定向变得难以把握,中国后发型的现代化既不能重复西方的老路,也不可能完全绕开工业化另辟蹊径,只能走充分发挥高科技作用、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控制人口增长、维持文化生态与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探索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而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是在农耕文明的转型与信息文明的建设的错层间进行的,中国特有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长期共存的状态,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基础,也是中国探索新型现代化道路的现实基础。
中国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与西方经验模式的不同点在于,它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变在改革开放的早期阶段更多地不是通过经济解体强制实现城市化而达成,并通过城市的扩张而拓展,而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农民工人化、农村城镇化而逐步实现的,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中国内生式工业化的主干部分,真正改变了古老的村社的生产力水平,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改变了农民的生存方式,农业纳入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轨道,成为产业化的综合经营,实现了中国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和平过渡,这似乎依然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和普遍陷入困境而改组转向的国营企业的不同发展势头共同瓦解了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基础,为现代工商文明的发展清道。
而加入国际贸易组织,使开放作为第一动力源而迅速推进改革进程,城市化的浪潮席卷全国,越来越多的乡村成为乡镇、乡镇成为小城市,小城市成为中等城市,中等城市成为大城市,大城市成为国际都市,中国市场体系的完善化和规范化的步伐大大加快,这也将尚且稚嫩的中国企业推向了国际竞争的漩涡,优胜劣汰,中国真正的企业家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群及凝结了现代意识的企业文化生成,成为文化新质的核心部分。
中国的信息文明不是工业化发达时期的产物,不是工具系统在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基础上智能化的结果,不是科技文化充分发育后的自然趋势,而是与工业化进程几乎同时进行的,受国际新经济和高科技发展大潮裹挟的加速运动,并迅速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柱和导向性产业群,信息文化的高度国际化、全球化的特征有力地改变着惯性和惰性极强的中国文化体系,它的选民——年轻的知识层与传统观念和传统媒体迅速拉开距离,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也随之进入加速期,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尊重知识的因素成为信息文明的有力促进因素,注重精神境界、修养和精神文化的传统也构成知识经济的有力支撑。
这是中国可能在信息文明阶段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中国可能继日本、印度在信息技术发展中的出色表现后再展新高,日本调整发展战略意欲与美国在新经济领域再度较量,印度成为软件生产第二大国,中国网民数量现居世界第二位,这些似乎都预示着在信息文明时代,东方文化可能再度崛起,而这个可能性要变成现实,取决于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正确选择与顺利运行。
[!--empirenews.page--]的改革始于于领域,经济领域的始终居于变革的前列,拉动着和文化领域的变革。
尤其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市场体系的完善化、法制化、规范化、国际化的进程不可阻挡不可逆转不可滞缓,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进入化的快车道,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残余被迫快速退出生活主流,这大大加速了中国改革的进程。
国外资本和进入中国,也促进着真正的经济发展与进步的新规则的出现,以其不容争辩的铁的逻辑推动着中国社会转型。
伴随着经济利益的多元化,社会阶层分化加速,政治意见的分歧具有了实质性内涵,国家与社会的分离趋势愈加明显,社会的民间势力对政府权力构成制约,社会正义体系在个体权利意识觉醒的同时逐步建构,民主政治步入实质性阶段。
价值和理性奖励遵从者,惩罚逆行者,不由分说地终结了文化思想领域中许多不切实际的无谓争论,而且以现代化的实践检验了自近代以来关于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的种种观念,使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文化心理的现代化大大加速。
以个体独立为核心的现代观念、以张扬个性为基础的创新意识、以自由为目标的多元化倾向,蚀解了建构在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基础上的传统意识形态僵壳,给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这样,经济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和文化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进程全面展开,并以经济发展为龙头,在强化中国综合实力的同时也打造着新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形象。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中国后发型现代化的整体进程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体制的变革主导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以经济伦理的建设奠定现代文化观念体系的基础,才能踏实向前。
中国后发型现代化的政府主导性特征也十分明显,尤其在早期,政府的自觉意识和政策导向有关键性的,而伴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并加入国际市场体系,经济基础的深刻变革开始强有力地推进政治体制的变革,政府的管理经济的职能被服务职能替代,小政府大服务的格局形成,市民社会的发育成熟,民主政治的基础奠定,这时,政府主导作用在经济领域大大淡化,政治文明的内涵则日益丰富,中国传统政治真正走向现代政治,在法制的基础上体现民主的实质,而这一过程也应是在政府主导下稳定过渡的,才能保证现代化的成本降到最低。
后发型现代化是自觉建设自觉导向的现代化,对主体素质要求较高,人的现代化可能先于社会的整体现代化,具有现代意识的“先知先觉”的民族先锋成为推动社会文化现代化的启蒙者、革命者、领导者,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中成长起来的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主力军在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才可能使在西方文化强势面前已显被动的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
而在现实中不难发现,主体素质的普遍偏低,对后发型现代化建设可谓致命伤,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不熟悉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因为执政党对社会发展模式的正确选择、合理改造和大胆创新取决于政党素质,建设主力军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把握和利用,对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明确意识也与民众素质相对应,人的素质决定他所干事业的性质,人的现代化的滞后严重影响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反过来,社会整体现代化水准的低下也严重制约着人的发展。
什么样的社会有什么样的人民,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而执政党的执政水平严重影响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效率,从而影响到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因此,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加速民主法制的建设、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正确发挥后发型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导向功能,是十分重要的。
[!--empirenews.page--]后发型的现代化是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在经济上呈现明显的跨越式发展的特点,但时间的浓缩并不意味着可以跨越规律性,而是在更精确地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更自觉高效的建设;在政治上可能因矛盾集中内外呼应而更难以协调,易形成社会动荡态势,但高速发展中促成的动态平衡是真正的积极的社会稳定,市民社会发育成熟、民主政治法制化的进程会促进中国政治文明的实质性进步;在文化上早期的裂变现象十分明显,基础文化活动领域与高级精神活动领域分离,精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各趋其极,扬弃了僵化的传统意识形态,撑展开一个现代文化发展的广阔空间,而后在现代化观念基础上逐步整合,随着中国现代化战略在广阔疆域的逐步实现,中国现代文化体系的本土化、地域化、民族化的特征也逐步彰显,构成一个新的现代文化模型,并在世界性的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中赢得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