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绪论与头部
合集下载
局部解剖学-第一章 头部
与枕骨内面的窦汇相对应。施行颅后窝开颅术若 沿枕外隆凸做正中切口时,注意勿伤及导血管和窦 汇,以免导致大出血。
局部解剖学---头部
• 眉弓 superciliary arch 位于眶上缘上方的弓状隆起,适对大脑额叶的下缘,其内侧 份的深面有额窦。
• 眶上切迹 supra-orbital notch 位于眶上缘的内、中1/3交界处,眶上血管和神经由此通 过。
颧弓
舌骨
1.位置 2.临床应用
囟
(1)概念:新生儿的颅盖,因骨化未完成, 骨与骨之间保留有一定面积的结 缔前、后囟的位置和闭合时间
前囟
顶、额骨之间,菱形。1~2岁闭合。
后囟
顶、枕骨之间,三角形。1~ 2月闭
(3)护理临合床。应用
颅囟在临床上可用于判断缺钙、脱水和颅内压程度
前后囟深面有 上失状窦通过,位 置表浅、恒定,是 新生儿颅囟穿刺的 常用的部位.
局部解剖学---头部
2、体表投影
六条标志线
①下水平线 ②上水平线 ③矢状线 ④前垂直线:经颧弓中点 ⑤中垂直线:经髁突中点 ⑥后垂直线:经乳突根部后缘
局部解剖学---头部
2、体表投影
脑膜中动脉的投影
本干经过前垂直线与下水平线交点; 前支通过前垂直线与上水平线的交点;后 支则经过后垂直线与上水平线的交点。
迹间的半月形中点,为咬肌神经封闭及上、下颌神经阻滞 麻醉的进针点。
头颈部骨性标志
翼点(太阳穴)
1.位置: 位于颞窝底,是额、
顶、颞、蝶四骨的汇合处,
多数呈“H”,少数为“N”,
骨质薄弱,内邻血管。 2.临床意义:翼点是颅骨的薄
弱部分,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 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时,易发 生骨折,并常伴有上述动脉的撕 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局部解剖学---头部
• 眉弓 superciliary arch 位于眶上缘上方的弓状隆起,适对大脑额叶的下缘,其内侧 份的深面有额窦。
• 眶上切迹 supra-orbital notch 位于眶上缘的内、中1/3交界处,眶上血管和神经由此通 过。
颧弓
舌骨
1.位置 2.临床应用
囟
(1)概念:新生儿的颅盖,因骨化未完成, 骨与骨之间保留有一定面积的结 缔前、后囟的位置和闭合时间
前囟
顶、额骨之间,菱形。1~2岁闭合。
后囟
顶、枕骨之间,三角形。1~ 2月闭
(3)护理临合床。应用
颅囟在临床上可用于判断缺钙、脱水和颅内压程度
前后囟深面有 上失状窦通过,位 置表浅、恒定,是 新生儿颅囟穿刺的 常用的部位.
局部解剖学---头部
2、体表投影
六条标志线
①下水平线 ②上水平线 ③矢状线 ④前垂直线:经颧弓中点 ⑤中垂直线:经髁突中点 ⑥后垂直线:经乳突根部后缘
局部解剖学---头部
2、体表投影
脑膜中动脉的投影
本干经过前垂直线与下水平线交点; 前支通过前垂直线与上水平线的交点;后 支则经过后垂直线与上水平线的交点。
迹间的半月形中点,为咬肌神经封闭及上、下颌神经阻滞 麻醉的进针点。
头颈部骨性标志
翼点(太阳穴)
1.位置: 位于颞窝底,是额、
顶、颞、蝶四骨的汇合处,
多数呈“H”,少数为“N”,
骨质薄弱,内邻血管。 2.临床意义:翼点是颅骨的薄
弱部分,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 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时,易发 生骨折,并常伴有上述动脉的撕 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1局部解剖学(头部)
二、脑神经
(一)嗅神经:传导嗅觉
二、脑神经
(二)视神经:传导视觉
二、脑神经
(三)动眼神经 (四)滑车神经 (六)外展神经 支配眼球外肌
二、脑神经
(五)三叉神经:咀嚼肌 头面部皮肤、牙感觉。
二、脑神经
(七)面神经:面部表情肌
二、脑神经
(八)前庭蜗神经:听觉、平衡觉。 (九)舌咽神经:腮腺分泌、颈动脉窦。 (十)迷走神经:胸腹部器官的运动和感觉。 (十一)副神经:胸锁乳突肌。 (十二)舌下神经:颏舌肌。
浅感觉:痛、温、粗触觉 深感觉:又称本体感,即肌、腱、关节等运动器 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 觉(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 皮肤精细触觉:辨别两点距离,物体纹理粗细。
特点: ①感觉为3级神经元,运动为2级神经元 ②交叉 ③经过内囊
第四节 周围神经系统 一、脊神经(31对)
(1)颈丛 (2)臂丛 (3)胸神经前支 (4)腰丛 (5)骶丛
大脑动脉环 : 由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 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互相吻合成一 动脉环。
三、脑室
1、第四脑室 2、第三脑室 3、侧脑室
四、脑脊液及其循环 1、产生:各脑室脉络丛。 2、循环途径: 左、右侧脑室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粒 →硬脑膜窦 →颈内静脉。
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
(一)脊髓的外形与位置 (二)脊髓的功能 1、传导功能:感觉、运动 2、反射功能:
(1)屈肌反射与交叉伸肌反射 (2)牵张反射 (3)发汗、排便、排尿等反射
二、脑:颅腔内 (一)脑干 (二)小脑 (三)间脑 (四)端脑
(一)脑干:延髓、脑桥、中脑
延髓:生命中枢 (呼吸中枢、心血管中枢)
《局部解剖学》头部
2. 分为外板、板障和内板三层
➢外板:厚,弧度<内板 ➢内板:薄,质脆 ➢板障:板障V
外伤易致内板骨折
3. 板障内有容纳板障V的板障管
➢板障管于X线片呈裂纹装 与骨折线区别
➢板障V分4组 止血?
额板障V 颞前、后板障V 枕板障V
第三节 颅部
二、颅底内面和颅腔
(一)颅底内面的结构、毗邻
分部 颅前窝 颅中窝
距前正中线约2.5cm
(三)血管、神经和淋巴
2. 神经 b.面N
茎乳孔出颅→向前入腮腺→分为上、下两干交织成丛 →扇形分出五分支(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 颈支)支配面肌和颈阔肌
名称 颞支 颧支 颊支 下颌缘支 颈支
分布范围 额肌和眼轮匝肌上部 眼轮匝肌下部和颧肌 颊肌,口轮匝肌及其他口周围肌 下唇诸肌 颈阔肌
➢体表投影: 耳垂与鼻翼至口角连线中点的连线中1/3段
(一)腮腺咬肌区
e.穿经腮腺的血管、神经
➢纵行
颈外动脉 下颌后静脉 颞浅动、静脉
耳颞神经
上颌动、静脉 ➢横行 面横动、静脉
面神经的分支
(一)腮腺咬肌区
面神经 按行程可分为3段:
➢第1段:茎乳孔至腮腺,位于乳突与外耳道之间 ➢第2段:腮腺内,位于下颌后静脉和颈外动 脉的浅面, 分上下两干, 在发出9-12条分支,互 相交织成丛 ➢第3段:为穿出腮腺的部分
(三)血管、神经和淋巴
眶上神经
2. 神经
a.三叉N
颅内分 三叉N 为3支
眶上裂出颅
眼N
眶上神经、滑车上神经
圆孔出颅
上颌N
眶下神经
下颌N 卵圆孔出颅 耳颞神经、颏神经、颊神经
颏神经
➢眶上神经:穿经眶上切迹(孔)→投影位置为眶上缘中、内1/3交点 ➢眶下神经:穿经眶下孔→投影位置为眶下缘中点下方0.5-0.8cm ➢颏神经:由颏孔穿出→投影位置为下颌第二前磨牙下方,下颌体上、下缘连线中点处,
[局部解剖学]绪论 头面部
与口角中点到耳屏间切迹连线中1/3。
腮腺管乳头
(3) 腮腺淋巴结
(4) 穿经腮腺的结构
纵行:颈外A、下颌
后V、颞浅AV、耳颞N
横行:上颌AV、面横
Aபைடு நூலகம்、面N主干及分支
由浅入深:面神经分
支、下颌后静脉、颈外 动脉、耳颞神经
1)面神经 facial nerve 在颅外分三段:
第1段:腮腺前段,茎乳孔至腮腺,位于乳突与外耳道之间。 第2段:腮腺内段,位于下颌后静脉和颈外动脉的浅面,分颞 面干和颈面干,由干再发出颞、颧、颊、颈、下颌缘支。 第3段:腮腺后段,为穿出腮腺的部分。
缘的外面和内面。两层之间有颞中血 管、脂肪组织。
颞肌:深面有颞深血管、神经。
颞肌及颞深筋膜均十分坚韧, 经颞区开颅可对脑起到保护作用。
骨膜: 与颞肌之间有大量脂肪,称
颞筋膜下疏松结蒂组织。
二、颅底内面
(一)颅前窝 anterior cranial fossa
由额、蝶、筛骨构成,以蝶 骨小翼后缘和颅中窝分界。 有筛板、筛孔。 与鼻腔相通。
孔裂多,易骨折。
(三)颅后窝 inferior cranial fossa
枕骨大孔→脊髓、左右椎A、
副N脊髓根 舌下N管→舌下N 颈V孔→乙状窦续为颈内V 舌咽N、副N、迷走N
内耳门→面N、前庭蜗N
小脑幕 tentorium cerebeli
小脑幕切迹 小脑幕切迹疝:
海马旁回和钩下 移压迫脑干和动眼 神经,出现同侧瞳 孔扩大和瞳孔对光 放射消失,对侧肢 体轻瘫
(一)掌握头部境界分区。了解头部重要体表标 志. (二)掌握面浅部血管的行径分布、面神经的表 情肌支及“危险三角”概念。 (三)掌握腮腺咬肌区的境界、内容;腮腺的位 臵、形态及毗邻关系,腮腺导管的行径;面神经的 分段、腮腺床的概念,穿经腮腺的结构。 (四)掌握面侧深区的境界、内容,熟悉翼内、 外肌的位臵和作用,翼静脉丛的位臵和交通;上颌 动脉的行程、分支及分布,下颌神经的分支及分布。 掌握面部软组织间隙: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 (五)掌握额顶枕区和颞区的结构层次以及头皮 的定义。熟悉颅顶血管、神经的分布规律,颅内外 静脉交通途径;海绵窦的位臵、交通及其临床意义; 颅底内面蝶鞍区的形态结构.
局解课件-理论课—头部
.
30
浅筋膜
致密结缔组织与脂肪分格 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 血管 ○ 神经 ○ 分布特点
.
31
头皮血管和神经
耳前组动脉: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颞浅动脉 耳前组神经:面神经颞支,眶上神经,
滑车上神经,颧颞神经,耳颞神经
耳后组动脉: 枕动脉,耳后动脉 耳后组神经: 耳后神经,耳大神经,枕小神经,
内容
○ 翼内、外肌 ○ 翼丛 ○ 上颌动脉 ○ 下颌神经
.
21
下颌神经分支
颊神经 耳颞神经 舌神经 下牙槽神经
.
22
面部间隙
定位 内容
咬肌间隙 翼下颌间隙 舌下间隙
.
23
咬肌间隙
.
24
翼下颌间隙
位置 内容 临床意义
.
25
舌下间隙
.
26
颅部
颅顶
额顶枕区 颞区
在骨膜与颞肌之间,含有大量脂肪组织称颞 间隙
.
46
Thank You !
.
47
境界
○ 前界:咬肌前缘; ○ 后界:乳突及胸锁乳
突肌上份前缘; ○ 上界:颧弓及外耳道
; ○ 下界:下颌骨下缘;
内容
○ 腮腺
○ 咬肌
.
11
腮腺
腮腺咬肌筋膜
○ 浅层致密、深层薄弱 ○ 发出许多间隔
.
12
腮腺
形态分部 位置毗邻
○ “腮腺床”
.
13
腮腺
腮腺管 腮腺乳头
.
14
腮腺
穿经结构
.
15
面侧深区
境界
.
16
面侧深区
内容
○ 翼内、外肌 ○ 翼丛 ○ 上颌动脉 ○ 下颌神经
局部解剖学绪论头部
皮肤
浅筋膜
面肌/表情肌
腮腺管parotid duct
面动、静脉
淋巴结
三叉神经Trigeminal n
面神经
整理ppt
22
面神经 facial nerve
行程:运动根 混合根
面神经
内耳门(道)
蜗神经节 庭神经核
面神经管 茎乳孔
腮腺内(腮腺丛)
蜗核
前庭神经节 整理ppt
面部 23
面 神 经 的 颅 外 行 程 及 分 段
Supraorbital foramen
Infraorbital foramen
Mental
整理ppt
forame1n8
Pterion
Eyebrow
Mastoid process
External occipital
protuberance
Angle of
mandib整l理eppt
19
1.Middle meningeal a. 2.Central sulcus teral sulcus
整理ppt
9
三、局部解剖学的学习方法
1、注意局部与机能关系 2、注意局部与系统 3.重视实践——动手操作 4、分工合作,团结友爱
整理ppt
10
5、常用器械及其使用方法
1、镊子 2、手术刀 3、剪 4、血管钳
整理ppt
11
5、常用器械及其使用方法
整理ppt
12
5、常用器械及其使用方法
整理ppt
branches of the facial
nerve following the trunk
of the nerve to the
muscles of expression.
医用局部解剖学第一章头部
4、肌 muscle 5、血管 blood vessel 6、淋巴管和淋巴结 lymphatic vessel and lymphatic node
第一章 头部
The head
第一节 概 述
一、境界与分区
Area
二、颈胸部的分界
颈部的下界是胸骨柄 上缘、胸锁关节、锁 骨、肩峰及由肩峰至 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
下颌后静脉 属支: 颞浅静脉上颌静脉 分支: 前支与面静脉汇合 后支与耳后静脉、枕静脉汇合
穿经腮腺的血管和神经
纵行: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下颌 后静脉,耳颞神经 横行: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和 面神经及其分支
血管 (1)面动脉facial artery : 起自颈外动脉,进入下颌下 三角,经咬肌前缘达面部, 再经口角、鼻翼两侧至内眦, 称内urface Anatomy
(一)体表标志 1. 眉弓 2. 眶上切迹 3. 眶下孔 4. 颏孔 5. 翼点 6. 颧弓 7. 乳突 8. 枕外隆突
体表标志
翼点
硬膜外出血
体表标志
头部分区
头部又以眶上缘、 颧弓、外耳门上 缘和乳突的连线 为界,分为后上 方的颅部(颅区) 和前下方的面部 (面区)。颅部 又分为颅顶、颅 底和颅腔三部; 面部则分为面浅 部和面侧区深部。
(二)、面浅部结构
1、皮肤薄而嫩, 血管丰富,感 觉灵敏。2、浅 筋膜厚、致密, 颊部发达为颊 脂体。
3、面肌大多为
表情肌。
表情肌
(二)面肌 皱眉肌 鼻肌 提上唇鼻翼肌 提上唇肌 颧小肌 颧大肌 眼轮匝肌睑部 提口角肌
眼轮匝肌眶部
笑肌
颈阔肌 降口角肌 降下唇肌
颊肌
口轮匝肌 颏肌
教案-长沙医学院
2)分支分布:面动脉除分支营养面浅层结构外,还与上颌动脉的分支吻合,在面部形成丰富的血管网。主要分支有:下唇动脉、上唇动脉、鼻外侧动脉。
3)毗邻:面动脉的后方有同名静脉伴行,浅面有部分面肌覆盖,并有面神经的下颌缘支和颈支越过。
(2)面静脉:面静脉起自内眦静脉,伴行于面动脉后方,至下颌角下方,与下颌后静脉前支汇合再穿深筋膜汇入颈内静脉。
(4)外侧沟的投影:其后支位于等分上水平线与中央沟投影线夹角的斜线上。
(5)大脑下缘的投影:由鼻根中点上方1.25cm处开始向外,沿眶上缘向后,经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至枕外隆凸的连线。
第二节面部
面部位于颅部的前下方,由软组织和面部颅骨等构成。面部血管、神经丰富,腔隙多,结构复杂。包括:眶区、鼻区、口区、面侧区(包括:颊区、腮腺咬肌区、面侧深区)
5.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3~4cm处。
6.颧弓:其上缘深面为大脑颞叶前端的下缘,下方一横指处为腮腺管。
7.下颌角:下颌角处骨质薄弱,为骨折的好发部位。
8.乳突:其根部的前内方有茎乳孔,面神经由此出颅;在乳突内面的后半部有乙状窦。乳突根治术中,应注意,勿伤及面神经及乙状窦。
9.枕外隆凸:其深面为窦汇所在;下方有枕骨导血管。
(一)面部浅层结构
1.皮肤:面部皮肤薄而柔软,富于弹性,血运丰富。皮肤内含有较多的皮脂腺、汗腺和毛囊,为皮脂腺囊肿和疖肿的好发部位。皮肤与皮下组织连结程度各不相同,鼻周围连结紧密,故此处疖肿疼痛明显;眼睑处最疏松,易于水肿。
2.浅筋膜:由脂肪组织等构成。浅筋膜内有血管、神经和腮腺管穿行。
3.面肌(表情肌):面肌主要集中于眼裂、口裂和鼻孔周围,属于皮肌,起自面部诸骨或筋膜,止于皮肤,使面部呈现各种表情,面肌由面神经分支支配。
(二)头部主要结构的体表投影
3)毗邻:面动脉的后方有同名静脉伴行,浅面有部分面肌覆盖,并有面神经的下颌缘支和颈支越过。
(2)面静脉:面静脉起自内眦静脉,伴行于面动脉后方,至下颌角下方,与下颌后静脉前支汇合再穿深筋膜汇入颈内静脉。
(4)外侧沟的投影:其后支位于等分上水平线与中央沟投影线夹角的斜线上。
(5)大脑下缘的投影:由鼻根中点上方1.25cm处开始向外,沿眶上缘向后,经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至枕外隆凸的连线。
第二节面部
面部位于颅部的前下方,由软组织和面部颅骨等构成。面部血管、神经丰富,腔隙多,结构复杂。包括:眶区、鼻区、口区、面侧区(包括:颊区、腮腺咬肌区、面侧深区)
5.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3~4cm处。
6.颧弓:其上缘深面为大脑颞叶前端的下缘,下方一横指处为腮腺管。
7.下颌角:下颌角处骨质薄弱,为骨折的好发部位。
8.乳突:其根部的前内方有茎乳孔,面神经由此出颅;在乳突内面的后半部有乙状窦。乳突根治术中,应注意,勿伤及面神经及乙状窦。
9.枕外隆凸:其深面为窦汇所在;下方有枕骨导血管。
(一)面部浅层结构
1.皮肤:面部皮肤薄而柔软,富于弹性,血运丰富。皮肤内含有较多的皮脂腺、汗腺和毛囊,为皮脂腺囊肿和疖肿的好发部位。皮肤与皮下组织连结程度各不相同,鼻周围连结紧密,故此处疖肿疼痛明显;眼睑处最疏松,易于水肿。
2.浅筋膜:由脂肪组织等构成。浅筋膜内有血管、神经和腮腺管穿行。
3.面肌(表情肌):面肌主要集中于眼裂、口裂和鼻孔周围,属于皮肌,起自面部诸骨或筋膜,止于皮肤,使面部呈现各种表情,面肌由面神经分支支配。
(二)头部主要结构的体表投影
(局部解剖学)第一章、头部ppt课件
特 点
• 颅内外静脉间有吻合; • 无静脉瓣; • 挤压后易致血液逆流。
① 感染因子→面静脉→内眦静脉
感 →眼上静脉→海绵窦 染 ② 面静脉→面深静脉→翼丛→眼 途 下静脉、卵圆孔静脉丛及破裂孔 径 导血管→海绵窦
③ 三叉神经(Ⅴ)
眼神经 上颌神经 下颌神经
④ 面神经(Ⅷ)
二、面侧区
(一)腮腺 咬肌区 (二)面侧 深区
局部解剖学教学课件Βιβλιοθήκη 一章 头 部概述 面部 颅部
头部的概述
境界与分区 表面解剖 体表投影
一、境界与分区
头与颈的分界:
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上项线—枕外隆凸
头部的分区:
颅部: —眶上缘—颧弓—外耳门—乳突连线
面部:
二、表面解剖
一)体表标志 • 眉弓 • 眶上切迹 • 眶下孔 • 颏孔 • 翼点 • 颧弓 • 乳突 • 枕外隆凸
浅筋膜: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颊脂体
※ 皮纹
由弹性纤维、肌纤维和皮肤真 皮层相连而成
2、面部肌
3、血管、淋巴及神经
① 面动脉 ② 面静脉 ③ 三叉神经 ④ 面神经
① 面动脉
行程: 分支:颏下动脉
下唇动脉 上唇动脉 鼻外侧动脉 鼻背动脉
② 面静脉
☆ 颅内、外静脉的交通
面静脉与翼丛的交通
“危险三角”
① 翼内、外肌
② 翼静脉丛
③ 上颌动脉
④ 下颌神经
三、面部的间隙
(一)咬肌间隙 (二)翼下颌间隙
(三)舌下间隙
(一)咬肌间隙
(二)翼下颌间隙
③ 舌下间隙
第三节 颅 部
一、额顶枕区 二、颞区的局解 三、颅底的局解
一、额顶枕区
局解绪论头部
(三)蝶鞍区
蝶鞍区:指颅中窝 中央部的蝶鞍及其 周围的区域
蝶鞍Sellaturcica 位于颅中窝蝶骨 体中央的凹陷区, 其内为垂体窝, 容纳垂体。
1.垂体hypophysis与垂体窝
⑴位置及形态:
位于垂体窝内, 借漏斗穿鞍隔孔 与灰结节相连
⑵毗邻: 前:鞍结节 后:鞍背 顶:鞍膈(硬 脑膜构成). 视N.视交叉 底:蝶窦 两侧:海绵窦
1.穿过腮腺的结构有哪些?由浅入深的次序? 2.额顶枕区由浅入深分几层?结合 临床症状区别何层次积血积脓?
3.描述海绵窦的位置及 其有关的神经血管。
思考
谢谢
感谢观赏
学习交流共同提高
颞浅A.V 耳颞N
枕小N 耳后A.V
枕大N 枕A.V
4.板障及板障V
* 定义: * 意义: 借导V与颅腔 内的静脉窦 相通
颅顶与临床
1.头皮裂伤—易出血 2.头皮内感染—局部肿胀 3.腱膜下感染—易扩展至颅顶区 4.颅外骨膜下感染—易限于某一颅骨范围 5.颅顶感染均可蔓延至颅内
(二)颞区
① 境界:
Trigeminal nerve
①分* 支眶分上布N: * 眶下N * 颏N
②临床意义:
* N阻滞麻醉作 * 封闭治疗
⑵面神经facial nerve
①行程及分支分布:
出茎乳孔 入腮腺 上. 下干 面N丛 面肌
颧支 颧支 颊支 下颌缘支
颈支 ②临床意义:
面N管内和管 外损伤
二、面侧区
(一)腮腺咬肌区:
⑶腮腺管
parotid duct 自腮腺浅部浅出, 距颧弓下缘 1.5cm 横指处前行,经咬 肌表面至该肌前缘, 以直角折转向内穿 颊肌,开口于与上 颌第2磨牙相对的 颊粘膜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义
是临床手术相关学科及医学影像的基础,学 好局部解剖学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例如:急性阑尾炎 症状 —— 转移性右下腹痛 体征 —— 右下腹固定点的压痛、 反跳痛
学习方法
1. 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标本与模型的观测(具体 方法与系解不同);
2. 结合教材与课堂内容,注重理解和记忆重要的 示意图或实物图;
经红核和黑质的冠状断面
腮腺的形态与分部
略呈锥体形, 底向外侧,尖向 内侧突向咽旁。
可分为深部、 峡部及浅部等三 部分。
腮腺的位置
从层次上看 从具体位置看
腮腺的被膜
腮腺鞘
浅层(厚)
纤维隔
深层(薄)
颈深筋膜浅层
腮腺的毗邻
1.浅面:皮肤、浅筋膜、耳前淋巴结及皮神经等 2.深面:茎突、茎突周围肌及深部的颈内动、静脉,
局部解剖学的基本概念
局部解剖学(topographic anatomy)是以 系统解剖学为基础,人为的把人体分为头部、 颈部、胸部、腹部、盆部与会阴、上肢、下肢、 脊柱等局部,阐述正常人体各局部各结构的排 列次序(层次)、所在局部各器官的形态特点、 位置及位置关系(毗邻),并将解剖学知识广 泛应用于临床的一门桥梁学科。
局部解剖学
第一讲
绪论与头部
一、绪论
1.局部解剖学的概念 2.局部解剖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3.局部解剖学的重点内容 4.学习局部解剖学的意义 5.学习方法 6.总体安排(时间安排和教学思路)
二、头部
第一节 境界与分区
境界
下颌骨下缘、 下颌角、乳突、 上项线和枕外隆 凸间的连线以上 的部分。
3. 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
前内侧组:滑车上A、V和滑车上N 图1. 图2.
前外侧组:眶上A、V和眶上N
图1. 图2
外侧组
(颞区)
耳前组:颞浅A、V和耳颞N 耳后组:耳后A、V和枕小N
图1. 图2 图1. 图2
后组 : 枕A、V及枕大N等
图1. 图2 图3
特点
浅筋膜内的血管和神经的特点及 其临床应用
1. 颅顶浅筋膜内的血管、神经以颅顶为中心呈放 射状分布,临床手术切口选择应考虑此点;
2. 其中动脉间相互吻合成丰富的动脉网;
3. 神经分布互相 重叠;
4. 颞浅动脉的特点及临床应用 图1. 图2 (Bp、P等的监测;A插管与动脉搭桥等) ;
海绵窦 眼上静脉 内眦静脉 面静脉 面总静脉 颈内静脉
局解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与系解、组胚、病理解剖学等的关系;
系解是按机能对人体进行划分,重点研究器官的形态;局解是 按局部对人体进行划分,重点研究器官与器官间的关系:1.层次关系; 2.腔隙关系;3.间隙关系;4.其他各种形式器官间关系;
2. 与临床外科、妇产科、麻醉科、五官科等手 术相关学科的关系;
2. 临床上颅脑开窗减压术为何常选择颞区?
三、颅内、外血管的交通
动脉:颈内、外动脉之分支在颅顶浅筋膜内相互吻合
成动脉网;
静脉: 1. 经乙状窦到颈内静脉 2. 通过导静脉的交通途径 3. 通过板障静脉的交通途径 4. 通过面部静脉与翼丛的交通途径
面部静脉与翼丛的交通
颅内静脉
海绵窦
眼上静脉
神经 面神经 facial nerve (运动)
面神经分支
1.颞支:额肌、眼轮匝肌上部 2.颧支:眼轮匝肌下部
及上唇诸肌
3. 颊支:颊肌、口周围肌 4.下颌缘支:下唇肌及颏肌 5. 颈支:颈阔肌
二、腮腺 (parotid b1and )
1. 形态与分部 2. 位置 3. 被膜 4. 毗邻 5. 穿经腮腺的结构 6. 腮腺导管(导管乳头等)
第四节 头部的断层解剖
常用基线: 1. Reid基线 (RBL) 眶下缘——外耳道中点
(横断常用,冠状断面垂直此线)
2. 眦耳线(CML) 外眦——外耳道中点
(临床颅脑横断扫描多用)
3. 连合间线(AC-PC) 前连合——后连合
(临床脑立体定位、手术治疗)
经上丘和后联 合的横断面
正中矢状面
经胼胝体嘴的冠状断面
分区
头部
颅部 面部
颅顶 颅腔
额顶枕区 颞区
颅底
面浅部
面侧深区 等
面部与颅部界线是:眶上缘、颧弓、外耳门 和乳突连线。
第二节 颅顶软组织的层次和结构
一、额顶枕区的层次结构及特点
头皮
1. 皮肤 厚而致密,富含毛发及毛囊腺、汗腺和皮脂腺;血供
丰富,外伤时易致出血
2.浅筋膜
有许多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形成的小梁将fat分成许多fat小格, 使皮肤和帽状腱膜紧密相连,含丰富fat、A、V、N(图1)
3.帽状腱膜(epicranial aponeurosis )及枕额肌 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危险层) 5.颅骨外膜
二、颞区的层次与结构特点
1. 皮肤
(额顶枕区)
皮肤
2. 浅筋膜
浅筋膜
3. 颞筋膜 4. 颞肌
帽状腱膜及枕额肌 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5. 骨膜
颅骨外膜
思考
1. 根据所学知识,穿刺抽血:头皮血肿、 颅骨外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及硬膜下 血肿分别经过哪些不同层次?
3. 与医学影像学(CT、MRI、B超等)的关系;
重点内容
1. 形态特点与位置结构;
2. 层次;
基本层次:皮肤 — 浅筋膜(fat、A、V、N、L、等)— 深筋
硬脑(脊)膜 — 蛛网膜
膜—肌层—骨骼
— 软(脊)脑膜
内部筋膜 — 浆膜壁层
3. 毗邻;
4. 重要的血管、神经的来源、走行、分布及重要脏 器的体表投影;
眼下静脉
内眦静脉
卵圆孔静脉丛
颅外静脉 面静脉 面深静脉 翼丛
破裂孔导静脉
颈内静脉
第三节 面 部
一、面部的浅层结构及其特点
1. 皮肤:薄而柔软,富于弹性,因表情肌作用形成自然皮纹 2. 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内有神经、血管和腮腺管
穿行 面动脉 facial artery
面静脉 facial vein (危险三角) 三叉神经 trigeminal nerve (感觉)
舌咽、迷走、副及舌下神经等—“腮腺床” 3.上方:上缘邻接颧弓、外耳道和颞下颌关节 4.下方:下颌角 5.前缘:邻咬肌、下颌支和冀内肌的后缘 6.后缘:邻接乳突前缘及胸锁乳突肌前缘的上份
穿经腮腺的结构
1.横行的有: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 及面神经的分支。
(图)
2.纵行的有: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下 颌后静脉及耳颞神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