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门比较研究1

合集下载

关于我国第三部门的再认识

关于我国第三部门的再认识

关于我国第三部门的再认识李文良一当前在学术界使用的概念中,于第三部门相近或可以替代的概念很多,如非营利部门、非政府组织、志愿部门、第三领域和市民社会、公民社会等。

对于第三部门的定义,学者们众说纷纭,这些定义归纳起来可分以下几种:把第三部门看作是除政府机构和营利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

如根据联合国宪章第71条的定义,第三部门即非政府组织是指在国际范围内从事非营利性活动的政府以外的所有组织,其中包括各种慈善机构、援助组织、青少年团体、宗教团体、工会、合作协会、经营者协会等。

[1](P3)美国学者赫斯顿认为,从更本质的意义上讲,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通常被认为是与国家和营利性组织活动相对立的。

非政府组织主张的合法性来源于对国家部门和私有部门的批评。

非政府组织的任务和实践活动非常激进,与国家和私有部门极为不同。

[2](P274)把第三部门界定为服务于公众目的的私人组织,即主要从事社会公益性事业的民间组织。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萨拉蒙把第三部门定义为,数量众多的自我管理的私人组织,它们不致力于分配利润给股东或董事,而是在正式的国家机关之外追求公共目标。

他认为,第三部门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它们所提供的物质服务,几乎美国所有主要的社会运动,无论是民权运动、环境保护运动、消费者运动、妇女运动还是保守派运动,都在非营利部门建立了自己的根基。

根据英国1601慈善使用权法规的序文中对第三部门的界定,从事下列活动的组织为第三部门:……救济老人、虚弱的人和穷人……抚养病人、伤残士兵和船员,资助免费学校和大学的学者……维修桥梁、港口、避难所、道路、教堂、海堤、举办教育和孤儿院……救济、储备、维修教养院……穷女孩子的结婚问题……支持、帮助年轻的商贩、手工业者和穷困潦倒的人……救济或改造囚犯或俘虏……安排服兵役和其他税捐方面帮助任何贫困居民减轻他们的困难。

[1](P6)把第三部门看作是准行政机关或准公共部门,是公共部门的一部分。

第三部门管理

第三部门管理
《非营利企业的作用》 • 3供给理论 • 4志愿失灵理论(Voluntary Failure) • 突出表现:慈善不足(Philanthropic Insufficiency) • 慈善活动狭隘性 • 慈善组织的家长作风 • 慈善组织的业余性
特点
• 非营利性 • 中立性 • 自主性 • 使命感 • 多样性 • 专业性 • 灵活性 • 开创性 • 参与性 • 低成本
一个成熟的第三部门:医师无国界组织
简介:
• “医生无国界组织”(Dorctors Without Borders) 是一个由各国专业医学人员组成的国际性的志愿 者组织。该组织又称Medecins Sans Frontieres,于本世纪70年代由一些法国医生创 立,目前有两千余名成员在80个国家中工作。 “医生无国界组织”成员包括医生、护士、麻醉 师、实验室研究员、后勤人员、助产士、行政人 员等,他们来自不同地区,信奉不同宗教,但却 有共同目标:协助那些受战火及自然灾害蹂躏的 灾民脱离困境。他们贡献出自己的专业知识,平 等地对待不同种族及宗教背景的人士。所有的志 愿工作者都遵从“无国界医生组织”宪章。
行动在中国:
• 无国界医生组织在中国的救援 行动始于1989年。至今已在11 个省、自治区开展过20多个紧 急援助和长期项目。2003年,
卫生部将无国界医生组织在湖
北襄樊设立的艾滋病治疗中心
作为全国防治艾滋病的领头项
目。其开展的全面免费艾滋病
治疗和关怀项目,每年投入 500万元人民币。

2003年中国出现SARS疫
• 工作目标:是在发生紧急事故及危机时,提供迅 速而有效的救济行动 。
• 章程:无国界医生的救援行动无分种族、政治及宗教,
目标为受天灾、人祸及战火影响的受害者提供援助 。

第三部门

第三部门

内容提要:学术界普遍用“政府失灵”及“市场失灵”对“第三部门”的起源进行了经济解释。

本文认为中国“第三部门”起源于社会与经济体制的变革。

因此,本文拟结合中国“第三部门”产生的特殊的制度环境,应用制度变迁理论对其起源进行经济分析。

关键字:第三部门;制度创新;成本效应一、文献回顾(一)“第三部门”的定义“第三部门”这一概念首先由列维特等人于1973年提出,目前学术界关于“第三部门”的定义并没有完全达成共识,大多认同“第三部门”是除政府部门和企业以外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等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

塞拉蒙认为,“第三部门”有6个基本特征:“正规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和“公益性”。

在中国,完全符合西方标准的“第三部门”几乎不存在,但又确实存在一些从形式和运作机制上不同于政府和企业的社会组织,因而中国学者大多倾向于从推动和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角度出发,不将定义限制得过于严格。

例如康晓光就认为只要是依法注册的正式组织,从事非营利性活动,满足志愿性和公益性(或互益性)要求,具有不同程度的独立性和自治性,即可称为中国的“第三部门”。

(二)“第三部门”起源的一般解释“第三部门”起源的经济分析主要包括经济背景分析和经济原因分析。

经济背景分析是对“第三部门”兴起的经济大环境的研究,经济原因分析是借用经济学工具对其兴起的本质原因进行论述。

西方关于“第三部门”起源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三方面:由美国经济学家韦斯布罗德(1974)提出的政府失灵理论,该理论通过论证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上的局限性,从功能上证明“第三部门”存在的必要性。

不过该理论更多的是说明了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的互补关系,并没有揭示是什么因素使得某些产品或服务只能由“第三部门”提供。

在此基础上,美国法律经济学家汉斯曼(1980)提出了合约失灵理论,通过分析市场的局限性(信息不对称)及“第三部门”的特征(受“不得分配盈利”约束),解释了在市场机制与第三部门之间选择后者的原因。

(二)三部门is曲线及其斜率

(二)三部门is曲线及其斜率

(二)三部门IS 曲线及其斜率 1.三部门IS 方程表达式根据三部门的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y=c+i+g y=α+βy d +e-dr+g 0=α+β[y-(Tx 0+ty)+Tr 0]+e-dr+g 0另一种推导:根据i+g=s+T n x2.三部门的IS 曲线斜率IS 曲线的斜率受到β、d 和税率t 的影响。

⑴ β越大,乘数作用越大,IS 曲线越平缓;否则,越陡峭。

⑵ d 越大,投资对利率越敏感,IS 曲线越平缓;否则,越陡峭。

⑶ 对税收乘数t 的分析类似于β,但二者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方向相反:t 越小,乘数作用越大,IS 曲线越平缓,当利率变动引起投资变动时,会导致国民收入较大幅度的变动;反之,t 越大,乘数作用越小,IS 曲线越陡峭。

⑷ 一般来说,边际消费倾向β和边际税率t 是相对稳定的,而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d 是影响IS 曲线的主要原因。

IS 曲线斜率的变化:税收四、IS 曲线的移动(一)两部门IS 曲线的移动IS 曲线的位置取决于由自发性支出(自发性消费支出α或自发性投资支出e )引起的总需求大小。

自发性消费支出变动——储蓄曲线的移动,自发性投资支出变动——投资曲线的移动。

如果投资或储蓄变动导致总需求增加时,IS 曲线向000()x r e g T T dαβ++--000()1(1)1(1)x r e g T T dy rt t αβββ++--=-⋅----000(1)()n nx x e dr g y T T αβ⇒-+=-+--+000()1(1)1(1)x r e g T T d y r t t αβββ++--=-⋅----000()1(1)1(1)x r e g T T dy r t t αβββ++--=-⋅----000()1(1)x r e g T T t r y d d αββ++----=-0001(1)x r t β++----y右移动;反之,IS 曲线向左移动。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摘要:第三部门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失灵、市场失灵以及第三部门自身的“志愿失灵”赋予了第三部门存在的合法性。

但是我国第三部门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历史、政治制度以及经济社会与西方的差异性出现了独立性不足、经费不足、公众对其信任的不足以及在监管上的不足的问题。

因此政府和第三部门双方需要在转变政府管理体制、完善监督机制、提高公众公共参与和第三部门的公信力上作出努力。

关键词:第三部门;政府失灵;问题;对策基于第三部门自身的复杂性和相关研究视角的不同,在对第三部门概念的界定上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

对第三部门界定较为严密的和权威的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推荐的,即要认定第三部门,必须具备以下五个特征: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

这种界定视角是基于组织的结构和运作方式,“包容性最强,且简单明了,易于操作”[1]。

另外,与第三部门概念相近的还有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志愿者组织等等。

第三部门作为弥补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所带来的恶果的重要社会自组织,在减轻政府负担、提高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和水平以及满足多元化的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基于我国特殊的历史环境、政治制度以及经济与社会的不同发展程度,我国第三部门相对于西方较为成熟的第三部门表现出一定的本土化差异。

这些差异对于我国第三部门在承接政府公共职能转移时是否会存在某些问题?如果存在,那么,如何加以解决?在处于社会转型中的我国,对这些疑问的解答应当对促进我国第三部门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第三部门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政府普遍出现了机构臃肿、财政赤字、浪费严重、效率低下等问题,同时期蔓延于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也表明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如何弥补市场调节和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缺陷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随后,一场以新公共管理运动为名的政府改革浪潮席卷全球,这场运动的核心内涵在于重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过去由政府单独提供的公共物品转移到第三部门身上。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第三部门的概念阐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1)三、我国第三部门发展存在的问题…………………………………………………………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行政倾向化严重………………………………………………………………………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所需资源不足,发展不平衡…………………………………………………………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第三部门自身能力不足...............................................................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有些部门组织存在营利化倾向...................................................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中国第三部门发展的对策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外部环境建设...............................................................................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第三部门组织自身能力的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

结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部门在中国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第三部门在中国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 7
在 中国 , 民政部将第三部门分为三类进行登记 管理 : 会 团体 、 金 会 、 社 基 民办 非 企业 单 位 。社会 团
《 实事求是》 2 1 年 第 4 00 期
政治
象, 缺少可操作性。特别是随着社会 中介组织的急
剧增加 , 些法规 已很难 适应新 形势 的要求 。而且 , 这 令 人遗憾 的是 , 今 为止 我 国立法 部 门仍 未 出台一 至
我国非政府组织 的成熟度总体来说 比较差 , 还不能 完全摆脱对政府行政机关的依附 ,官办” “ 色彩太浓 , 许多属于公 民社会范畴的事情被传统政府的运作纳 入了政治生活范围。有些公民社会的活动仍然受政 府及其派生机构所动员、 管辖或牵制 。这样 , 非政府 组 织无 法大量成 长起 来 , 也 在一 定 程度 上 限 制 了 这
下几 个方 面 : 1 第三 部 门管 理 法律 法规 不 健全 , . 法制 建设 滞 后 。从 2 0世纪 8 代 末 期 , 国加 紧 了 NG 非 0年 我 o( 营利组 织 ) 面 的法 制建设 , 系列 的社 团法规相 应 方 一
受制于私营企业 。5 志愿性 。会员参与这些组织的 . 活 动是 以志愿 为基础 的 。
验、 社会上有 影 响 的专 家 学 者 和社 会 知名 人 士 。第
三部 门可以利用 自身优势通过合法的渠道向党和政 府反映建议和意见 , 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和信息服
务 , 党和政 府 的工 作实行 民主监督 , 而在 一定 程 对 从
部《 结社法》 。 2政 社 不分 , 政化倾 向在 第三部 门表现 突出。 . 行
制 于政府 。3 非 营 利性 。组 织 不 以营利 为 目的 , . 法 律 也禁止 将组 织 的利 润分 配给所 有者 和管理 者 。4 . 自治 性 。组织 自己管 理 自己 , 既不受制 于政府 , 也不

宪法学的研究对象

宪法学的研究对象

1在宪法学界,尽管对宪法学的研究对象还未进行过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但各种上观念仍然异彩纷呈,众所纷纭,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1、宪法学的研究对象是宪法。

2、宪法学以宪法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3、宪法学是以宪法和宪法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律科学。

4、法学研究的对象是宪法关系。

5、宪法学是以宪法和宪政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法律科学。

6、宪法学是以宪法规范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法律科学。

7、宪法学是研究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法律科学。

8、宪法学的研究对象是宪法理论和宪法的基本内容。

我们认为,第三种观点更为合理、更为全面,即认为宪法学是以宪法和宪法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律科学。

宪法学的研究对象有三:第一,宪法。

宪法学应该研究宪法,但并不限于宪法典。

除宪法典外,还包括国家机关的组织法,代表机关的选举法以及其他的宪法性法律等等。

第二,宪法现象。

所谓宪法现象是指由宪法引起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包括与宪法有关的人的心理和观念,通过宪法的规范作用所建立的机关和制度,以及这些机关,制度等根据宪法规定予以运行的状况等等。

第三,宪法和宪法现象的发展规律。

本来,发展规律应该是研究的目的。

也就是说,通过对宪法和宪法现象的研究,指导出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宪法学研究的范围指宪法学研究对象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即宪法学的研究范围是指具体的宪法形式,它既包括现在的宪法,也包括过去的宪法;既包括本国的宪法,也包括外国的宪法;既包括名义的宪法,也包括现实的宪法;既包括宪法典本身,也包括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和宪法判例等等。

并且以下三个方面是其中心环节:(1)宪法的基本理论,任何学2科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原则之上,宪法学也不例外。

宪法的基本理论是宪法学最基本的理论原则,是中外宪法学家从宪法规范,宪政实践中抽象出来的一般结论;(2)宪法的基本规范,宪法的基本规范是指采用民主制度形式进行统治的国家;通过立宪活动,将统治阶级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意志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下来的主要的行为规范;(3)宪法的实施,与其它法律一样,宪法也应当贯彻实施。

NGO与NPO的含义与特征比较分析

NGO与NPO的含义与特征比较分析

NGO和NPO这两个名词,在今天的各种媒体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

对许多人来说,它们已经不是新鲜事物,相信大多数接触过这两个词的人都会知道它所代表的英文词汇及其汉语意义。

然而,在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特别是由于媒体的影响,至今关于NGO和NPO这两个名词及其概念却存在着普遍的混用和乱用的现象,很多人根本搞不清这两个词所表达的确切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NGO和NPO这两个词,在不同国家里往往被各有侧重地使用,或者被交叉地使用在同一个国家。

1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NGO和NPO,我们有必要搞清他们的含义与特征,理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一、NGO与NPO概念产生的背景:1、NGO概念的产生与中国化:NGO一词是英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缩写,汉语直译为“非政府组织”。

在海外,NGO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

目前,NGO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和影响已经比肩政府和企业,它正在成为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领域的第三支柱。

2在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流话语的国际文献中,NGO常常指的是发展中国家的民间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它们强调的主要是这些组织同发展中国家较多存在的集权政府的区别,从而带有更多的政治方面的含义。

3在我国,1995年北京召开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简称“世妇会”)时,国际上的许多妇女NGO来到北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怀柔非政府组织国际论坛。

从那时开始,媒体和广大公众开始关注这个概念。

2、NPO概念产生的背景:NPO一词是英文“Non-Profit Organization”的缩写,汉语直译为“非营利组织”。

这个概念的产生晚于NGO,大致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之后兴盛于全球。

4这种组织形态最早于17世纪便存在,是应生于工业革命中出现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其后伴随着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因而它也具有丰富的西方文化和社会体制的背景。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问题探讨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问题探讨
和科学性的事业 , 或者是为了达到该税法明文规定的其它
目的 ; 二是该机 构的净收入 不能用于使私 人受惠 : 是该机 三
构所 从事 的主 要活 动不 是 为 了影响 立法 , 也不 公开 选举 。
联合 国依 据组织 的资金 来 源加 以定 义 , 为 收入不是 来 自 认
以市场价格出售 的商品和服务, 而是来 自其成员缴纳的会 费和支持者的捐款。美国约翰 一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
组织”“ 、免税组织” 等等。目前, 理论界对于第三部门尚没有 统一的概念。美国规定免税组织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 一是
律角度来看, 法律上的定义在一国之内十 隹 , 确 但由于各
国法律大相径庭 , 无法用于 比较研究。且中国有关非营利、 非政府组织的法律还在制定或修改之中, , 因此 采用这一定
特使用, 他认为原先将社会组织一分为二, 非私即公的划分
方法 是不科 学的 , 这种划 分忽视 了一 大批处于 政府 与企业
之间的社会组织。而这些组织从事的是政府和企业“ 不愿
出, 这四种定义各有侧重 , 差别也很大。事实上 , 如果根据 不同的定义对第三部门组织进行统计可能会得出相差很大
义显然并不完美。从资金来源角度看 , 由于很难确定一个
具 体的 比例 , 而且不 同国家 的差 异很大 , 如美 国第三部 门 例 有 3 . %的资 金来 源政府 资助 , 兰第 三部 门近 9 %资 13 荷 0 金 来源 于政府 , 因此这 一定义 也不 宜采用 。如 果严格按 照
该机构的运作 目 标完全是为了从事慈善性、 教育性、 宗教性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何为第三部门
是有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结构 ; 三是有一个不致令任何 个人利己营私的管理制度 : 四是本身具有合法免税地位 ; 五 是具有可提供捐赠人减免税的合法地位。凡符合这五个特

第三部门定义概念等

第三部门定义概念等

1、第三部门,介于国家和市场之间的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如俱乐部、慈善组织、科研机构、工会等。

这是相对于公共部门(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为私人所拥有,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求得利润的各类工商企业组织)而提出的概念。

2、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或又称为志愿部门(Voluntary sector)是一社会学与经济学名词,意指在第一部门或公部门(Public sector),与第二部门或私部门(Private Sector)之外,既非政府单位、又非一般民营企业的事业单位之总称。

虽然各国对于第三部门的定义各自不同,但一般来说第三部门单位大都是由政府编列预算或私人企业出资,交由非政府单位维持经营的事业体。

一般常见的社团法人、基金会或非政府组织(NGO)通常都属于第三部门的范畴,虽然每个第三部门单位成立的背景与营运方式都有不同,但普遍来说第三部门单位通常具有像是以社会公益为目的,与不用缴税等特质。

那些以服务公众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所得不为任何个人牟取私利的机构,都可划入第三部门。

3、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定义第三部门第一种是给出法律上的定义。

例如,美国税法501(c)(3)规定,免税组织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该机构的运作目标完全是为了从事慈善性、教育性、宗教性和科学性的事业,或者是为达到该税法明文规定的其他目的;二是该机构的净收入不能用于使私人受惠;三是该机构所从事的主要活动不是为了影响立法,也不干预公开选举。

而能够享受免税资格的组织便是第三部门组织(佛斯顿伯格,1991)。

第二种是依据组织的资金来源加以定义。

例如根据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标准,如果一个组织的一半以上收入来自以市场价格销售的收入,就是营利部门;如果一个组织的资金主要依靠政府的资助则是政府部门;如果一个组织一半以上的收入不是来自于以市场价格出售的商品和服务,而是来自其成员缴纳的会费和支持者的捐赠则是非营利的第三部门组织。

第三部门的缘起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第三部门的缘起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织 。对于 处于两者 之 间的组织 , 他统称 为“ 第 三部 门” 。 这些 组织 围, 判 断一 个组织 是不是 第三部 门不 能仅仅 依据组 织形 态、 名称

般处 于政府 与私人 企业之 间 , 发挥服 务社会 的职 能。教 堂 , 社 或者 法律 地位 , 而应 当根据组 织 的经济实质 。 最 为典 型的就 是美 区组织 , 消 费者 协会 也都可 以看作 是第三 部 门的一部分 。 除 了一 国政 府 根据 国税 局 的免税条 款 ( 5 0 1 ( c ) , 5 0 1 ( d ) , 5 0 1 ( e ) , 5 o l ( f ) , 5 2 1 、
的划 分 都有着 具体 的标 准 。第三部 门国际分类 体系 ( I C N P O ) 体
对 第三部 门最广 义 的理解在于 它 “ 不 同于” 政府和 市场 。一 系由美 国约 翰 ・ 霍 布金斯大学 第三部 门比较研 究中心主 持, 由来 方面, 它 不是政 府 , 不具备 政府 的行政 决策权 和管理 权 ; 另 一方 面, 它不是 企业 ( 非牟 利) , 虽然 它也会“ 经 营” , 但不会 将其获 得的
他 认为 , 以往 人们仅 仅把社 会组织 分为 “ 公” 与“ 私” 两部 分 , 这种 或 教育 目标 , 通 常又被 称为“ 公益服 务组织 ” 。
简 单 的划分 ,忽略 了一 大批处 于政府 与私 营企业 之间 的社会 组
有 些学者 认为 ,可 以根据经 济核 算法 来界 定第三 部 门的范
世 纪上 半叶托 克维尔 时代 。虽然托 克维尔 并未直 接提 出 “ 国家 、 类是 会 员服务组 织 , 它们 主要为 直接会 员 , 而不 是整个 社会或 社
市 场、 志愿 组织 ” 三部 门模式 , 但他 对社会 领域的 区分 已经 隐含了 区提 供 商品或服 务 。第 三类 是公益 组织 , 它们主 要为别 人服 务 ,

中美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中美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中美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和比较中美两国的公务员制度,分析各自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主要特点及其对各自国家治理的影响。

通过对中美公务员制度的比较研究,本文将揭示两种制度的异同,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塑造各自的公务员管理体系。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中美两国公务员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为后续的比较分析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将重点分析两国公务员的选拔、培训、考核和晋升机制,探讨这些机制对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和效率的作用。

第三部分将对比中美公务员制度中的责任与监督机制,评估其在防止腐败和提升政府透明度方面的效果。

在结论部分,本文将总结中美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差异和启示,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全面而深入的比较研究,本文期望为促进中美两国在公共管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及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持续优化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这个概述段落是根据用户的要求虚构的,旨在提供一个可能的文章结构和内容方向。

实际的文章可能会有不同的焦点和细节。

2. 中美公务员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选拔官员的制度,如科举制度,它在隋唐时期开始形成,并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强调公平和能力,对后世的公务员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进入现代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公务员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务员制度逐渐形成了一套更为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包括公务员法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公务员分类管理、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美国的公务员制度起源于19世纪的文官制度改革。

在此之前,美国政府职位的分配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党政治的影响,即所谓的“分赃制度”。

为了减少政治对政府职位分配的干预,1871年美国通过了《彭德尔顿法案》,标志着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该法案确立了基于功绩的选拔原则,以及职位保护等原则。

公共管理学-第9章第三部门管理剖析讲解

公共管理学-第9章第三部门管理剖析讲解

1.无法摆脱公共部门固有的禀性 2.缺乏独立自主性 3.不公平竞争 4.追求自身利益 5.成为利益交易的场所 6.国际活动能力有限
1.公私合作模式 2.代理机构的设立 3.西方公共服务改革对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启示
一、中国第三部门发展的轨迹
20世纪80年代以前 改革开放为我国第三部门拓展了越来越大的发展空
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走社会化、市场化、非 营利化、产业化的改革道路。
加大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以及投体制和政府失灵并存赋予了第三部门新的
社会价值
3.第三部门从传统的慈善、公益领域转向现代公 共领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4.第三部门自身的不断成熟 5.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 6.学术研究对第三部门发展的推动
1、促进经济增长 2、增加就业机会 3、提供公共物品和弥补政府缺陷 4、增加资源运用的透明度和合理性 5、扩大社会公平 6、培养人们的互助协作精神 7、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监督、协调作用
间 中国第三部门发展的原因(p417) 中国第三部门的作用(P419) ➢ 分担政府责任,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 对社会资源进行公正、合理、高效率的配置 ➢ 促进我国基层民主建设 ➢ 净化社会风气
1、中国第三部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活动能力 缺乏资金、人才等组织发展的基本条件 法律法规不健全 缺乏对第三部门权威、常规性的监督机制 公众对第三部门的认同度不高
2、推进中国第三部门发展的对策 政府对第三部门的重新定位 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明晰化 健全第三部门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 “官办”社团的改革 鼓励民间组织的发展 培养公众的志愿精神和互助品质 积极参与“全球结社革命”
1、事业单位体制弊端 2、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向 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调整
1.第三部门的国际比较研究 2.第三部门的管理机制研究 3.第三部门的案例研究 4.第三部门的其他主题研究

西方经济学三部门和四部门模型

西方经济学三部门和四部门模型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加强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跨学科研究的 深入发展,推动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交叉融合。
实证研究
收集更全面的数据
为了更准确地检验三部门和四部门模型的预测和解释能力,需要收集更全面、更精细的数据,包括宏观经济数据、行 业数据、企业数据等。
开展多层次实证研究
除了基于宏观经济数据的实证研究外,还可以开展基于行业、企业等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以更深入地了解经济系统 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模型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评估不同政 策措施对经济的影响,从而选择最优 的政策组合。
经济预测
01
三部门或四部门模型可以用于预 测经济未来的走势,包括经济增 长、通货膨胀、就业等指标。
02
通过模型分析,可以了解不同经 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更 准确地预测未来的经济变化。
投资决策
企业和个人可以利用三部门或四部门模型来分析投资项目的可行性,预测投资回报和风险,从而做出 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政策制定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支出政策影 响家庭和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而 影响整体经济表现。
预测经济趋势
通过分析家庭、企业和政府的经 济活动,可以预测整体经济的趋 势和变化。
02
四部门模型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四部门模型是在三部门模型基础上,加入政府部门作为第四个经济 部门。
特点
四部门模型考虑了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更全面地反映了现实经济 情况。
实践差异
数据需求
四部门模型需要更广泛和详细的数据,包括国际贸易数据、国际资本流动数据等,以准确衡量各经济部门之间的 相互影响。
政策建议
由于四部门模型更全面地考虑了经济因素,因此其政策建议通常更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例如在国际贸易摩擦 或汇率波动时,四部门模型能提供更具体的政策建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新旧版本比较研究以第三学段为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新旧版本比较研究以第三学段为例

2、新标准的不足之处
2、新标准的不足之处
虽然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和结构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在实际实施 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新标准的课程设置更加灵活,但同时也增加了 教师的备课难度和教学压力。此外,新标准虽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 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主体作用往往得不到充分发挥。
第三部分:实施比较
第三部分:实施比较
在实施过程中,新旧版本数学课程标准都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 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 题。例如,新版数学课程标准对于部分教师而言可能需要重新调整教学方法和思 路,对于学校而言可能需要重新制定教学计划和评估标准。而旧版数学课程标准 虽然相对成熟,但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可能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
3、教学建议变化
3、教学建议变化
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方面也进行了调整。新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 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同时,新标准还提出 了“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即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外,新标准还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鼓励学 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新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 经历了相应的修订和完善。本次演示旨在比较分析新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 方面的异同,探讨其优缺点,以期为未来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背景
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小学数学教育经历了多次课程改革,旨在不断适应时代发展 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21世纪初,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也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 2011年正式颁布实施,以取代2001年的旧标准。

第三方评价与第一方评价的比较研究

第三方评价与第一方评价的比较研究

第三方评价与第一方评价的比较研究作者:高珺来源:《学周刊》2017年第28期摘要:杭州市长青小学目前具有稳定且优质的教学质量,为突破学校发展的瓶颈,进行了基于校本的第三方评价体系的研究,本文从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对象、评价过程、评价结果等方面对第三方评价和第一方评价进行了比较,第三方评价作为第一方评价的一种补充,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将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

关键词:第一方评价;第三方评价;比较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8-0115-04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28.072一、缘起杭州市长青小学地处杭州市下城区中北部,自2004年独立建校以来,经历了从子体到母体的裂变过程,各方面都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近几年间,根据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即第一方评价)对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测结果来看,学校教学质量一直稳步上升,从先前的区中三分之一水平逐年攀升,近三年来,已经进入并稳稳地保持在全区的前三分之一行列。

的确,稳定且优异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一贯的追求,而今,面对这样的教学质量,学校的发展又陷入了另一种迷茫: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与突破该从何入手呢?有哪些更贴切和针对性的举措呢?……学校的“常青藤”校园文化是:让每一个孩子不停地汲取营养,像坚毅的常青藤一样不断地获得新的生长,这也是学校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执念。

那么,更全方位地更客观地诊断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而目前仅仅依托于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对学校教育教学进行评价,在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等方面都会显得单一,它实则更多地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学生的个体素质、学习状态、成长变化等往往很难体现。

2013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指出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制约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社会学考研必看】社会学研究方法多种简答题附答案

【社会学考研必看】社会学研究方法多种简答题附答案

【社会学考研必看】社会学研究方法多种简答题附答案简答题:1、对社会研究可以进行哪些分类?从研究的性质上看,可以分为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从研究的目的上看,可以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按照调查对象的范围,可以分为普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从研究的方法上看,可以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从研究的时间尺度上看,可以分为横向研究、纵向研究。

2、理论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最主要的差别是什么?理论性研究强调通过研究来发展知识,寻找社会运行的规律;应用性研究强调通过研究来直接帮助解决社会实践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3、理论研究包括哪些类型?一般来说,即包括在抽象层次进行学术探讨;也包括在理论层次上运用实证方法研究现实问题(实证研究,是理论性社会研究的重点)(建立假设得到理论解释——观察、概括、抽象、检验已有理论,提供新理论解释)4、采用哪些方法可以提高理论性研究现实的社会价值?一方面应该提倡理论研究者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将理论研究的选题方向更多地集中在与人类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和长远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

另一方面理论研究者应该尽可能地采用一些比较通俗的表述方式,或者通过科普读物的方式给普通读者传播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5、简述应用性社会研究的主要领域?主要类型:社会生活状况研究、社会问题研究、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发展指标和社会影响评估等。

主要研究领域:人口管理、劳动就业、城市建设、公共交通、环境保护、区域发展、社会治安、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

(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其他各领域也需要社会科学的应用性研究)6、简述探索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三部分:一是实地考察;二是请教专家;三是查阅资料。

7、简述探索性研究的方法特点?比较简单,不太严格。

观察法、访谈法等,有时也进行小规模问卷调查,一些典型个安调查,结果并不用来推论总体,也不用来检验某种假设,而是为提出理论假设提供初步的根据和其他相应的信息。

8、解释性研究的方法特点?解释性研究的目标是回答“为什么”,是解释社会现象的原因和说明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首先进行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需要比描述性研究的程序更复杂,方法更精致、更严谨,针对性也更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门比较研究:缘起、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梁满艳中国农村研究网更新时间: 2006年11月27日20 世纪下半叶兴起的“全球社团革命”试图在国家与市场、政治与经济之外寻求人类社会所面临问题的第三种解决方法 ,从而导致既非政府(第一部门)又非市场(第二部门)的第三部门快速发展。

第三部门 ,也称为“非政府公共组织”“公民社会”“、志愿组织”、“免税部门”、“慈善组织”,在此采用“第三部门”这一概念。

一、东西方第三部门的缘起比较1. 西方第三部门的缘起西方第三部门的产生不是偶然的 ,它的兴起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原因。

第一 ,政治原因:第三部门代表利益群体的草根性作用体现为自下而上地抗衡政府权力 ,以权利来制约权力。

按照西方社会契约理论 ,第三部门与政府一样 ,它们的权力都属于公共权力 ,而公共权力来源于社会公民自身私人权力的一种让渡。

第三部门兴起的一个显著结果是政府职能的弱化。

政府职能的弱化是政府权力的转移过程 ,政府将部分职能转移到第三部门。

第二 ,经济原因:第三部门通常被认为是对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的一种反应。

西方从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到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政府干预 ,人们发现政府也会失灵。

政府的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降低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压力。

(2)政府机构自我膨胀 ,造成了政府规模巨大 ,这给公共部门之间的协调带来了困难。

(3)损害市场、浪费资源。

(4)缺乏灵活性。

第三部门正是在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情况下 ,发挥其独特的社会作用与政治作用 ,获得了自己的发展空间。

第三 ,社会原因:人们自组织与自愿结社的传统 ,社会的自治传统 ,人们保护自我权利的意识。

第三部门的兴起基本上是人们的自觉行动 ,是以人们的自治精神为基础的。

西方公民结社的传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西方文化更多讲究个性而非共性 ,强调多元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大一统的思想 ,这正是第三部门存在的一个重要前提;另一方面 ,西方宗教信仰的长期熏陶 ,他们提倡慈善和捐赠 ,提倡志愿精神。

2. 我国第三部门的产生第一 ,我国市场经济尚未发育完全 ,第三部门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与环境尚不成熟。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一直都是在政府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上进行的。

直到今日 ,我国市场经济地位还未在国际社会上得到普遍认同 ,因此 ,我国第三部门与西方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

第二 ,我国公民缺乏结社传统和宗教信仰传统。

在封建社会 ,虽然存在一些民间团体 ,参加民间团体并不是人民自己自觉 ,而是作为对抗统治阶级的工具。

自建国以来 ,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 ,但同时我们的思想意识出现了断层。

我国单位制作为社会的细胞使得公民的同质性很高 ,缺乏西方社会公民的个性化。

同时 ,单位作为一个小社会、小团体是由于工作原因 ,不是公民自觉、自发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单位制改革 ,虽然公民开始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 ,思想发生变化 ,需求也渐多元化 ,但相比西方第三部门 ,还是很弱的。

第三 ,我国第三部门的产生和发展处于被动地位。

由于上述原因 ,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具有自己的个性和差异性 ,即政社不分、行政化明显 ,草根性及合法性不足。

我国社会团体由于受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官办体制仍是其主要形式 ,它们无论是在观念、组织、职能上 ,还是活动方式、管理体制上 ,都严重依赖于政府 ,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发挥作用。

社会团体大多属国家编制 ,享受国家财政拨款 ,并被纳入行政组织系统 ,具有行政性 ,将社团挂靠于某个主管部门 ,定行政级别 ,按行政级别确定福利待遇和隶属关系。

这使社会团体失去了民间性特征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使第三部门“发展的能力明显不足”。

二、东西方第三部门发展状况上的差异1. 西方第三部门发展状况国外非营利组织的范围非常广 ,涉及社区服务、慈善、教育、健康、文化艺术、环保、科研、宗教、国际事务等领域。

这样的发展是与志愿者队伍的扩大是分不开的。

美国的第三部门组织分为公益性组织和互益性组织。

公益性组织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服务宗旨的组织 ,典型的有以慈善、宗教、教育和公共安全等为目的的组织 ,而互益性组织则是以服务于其成员或会员的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如各种工会、农民协作会、商会协会等。

美国对第三部门的管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政府管理 ,二是机构自我管理 ,三是行业管理。

政府管理主要形式是税收控制和法律监督。

机构自我管理是依法设立机构目标和机构管理标准。

行业管理一般分为信息沟通和评估两项功能。

西方国家第三部门的发展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第三部门发挥的社会作用大 ,草根性较强 ,得到大多数公民的拥护和支持。

同样 ,第三部门的志愿支持者多 ,亲和力强 ,扎根并深入公民社会内部。

由于第三部门的民主性、自治性等特点 ,民主已融入第三部门成员的日常生活中。

正如一些学者所言 ,美国的民主得益于“新英格兰的乡镇精神”,这种精神体现的是一种自觉的自治原则。

(2)第三部门普遍较为独立 ,法律地位明确 ,它们可以和政府、企业合作或游说 ,但它们不附属于政府或企业。

(3)政府对其在法律和制度上的规范较为完善。

(4)实施专业化发展战略。

2. 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状况依据刘国翰学者的归纳 ,我国第三部门主要有六类组织。

一是社会团体。

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根据自愿组成 ,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 ,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它们由民政部门统一归口管理。

二是民办非企业单位 ,它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 ,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它们也由民政部门统一归口管理 ,民政部门向它们颁发非营利组织的法人证明。

三是事业单位 ,它是由国家举办的非营利组织 ,如国家举办的学校、医院、研究所、文化艺术团体、新闻机构等。

这类组织的工作人员必须由国家编制部门核准。

四是单位内部的社会团体。

根据国务院 1998 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经本单位批准成立 ,在本单位内部活动的社会团体不需要登记。

五是特殊社团法人。

这类组织包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民团体 ,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核定 ,并经国务院批准免于登记的团体 ,国家根据特定目的或特定法律设立的社会团体。

它们在法律形态上另成一体 ,因为它们在业务上由党中央和国务院直接领导。

六是以企业法人形式存在的非营利性组织。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第三部门迅速得到发展。

到 1999年 ,全国各种形式民间非企业单位总数可达到70多万个。

我国第三部门的缘起不同于西方 ,它有如下几个特点:(1)转型时期的我国社会的结构秩序反映了政府和国家的权威力量与社会自治力量差别极大。

社会力量与独立的社会意识较弱。

从行政统治方法向政治统治方法的转型还没有真正起步。

(2)我国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 ,对第三部门的登记注册管理及日常管理实行登记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体制。

这种双重管理原则和非竞争性原则是和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密不可分的。

组织结构上的“双重管理体制”造就了一部分社团的“半官半民”性格以及由此而来的获取资源和领导人事安排上的“双重渠道”,使得我国的社会团体同时受到“行政机制”和“自治机制”的“双重支配”。

“双重管理体制”使社团不具备完整意义上独立性或自治性。

(3)建立第三部门的内在动机不纯正。

转型时期的我国政府担当了第三部门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角色。

这客观上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但主观上却是部门利益膨胀的结果。

某些具体的行政部门将设立第三部门作为自身资源的扩充器 ,通过组建第三部门建立小金库 ,谋取部门利益。

(4)第三部门发展不均衡。

如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的社团发展差异、城乡社团的发展差异等。

三、第三部门在中国:发展趋势综上 ,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主要是自上而下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 ,特别是我国独有的事业单位。

第三部门在理论上的定位是属于社会的 ,由于我国现阶段还是政府主导性国家 ,无论从经济还是社会上都不可能让第三部门充分发挥作用。

从上述比较差距看 ,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需要一个不断加深认识、深化改革的过程。

1.草根性乃第三部门发展之本。

第三部门来自于社会公民 ,第三部门是社会的需要 ,是社会领域的反映 ,因此 ,它的服务对象应该是公民。

我国第三部门若要发展草根性 ,主要来源于两方面 ,一是第三部门自身的努力 ,首先是坚持民主作风、支持社会的多元格局 ,促进社会自我管理的改善 ,然后通过向社会公民提供满意的物品和服务 ,获取公民的信任和支持 ,使自己真正的合法化 ,从而获得合法性来源。

二是政府对于第三部门的放权 ,政府制定扶持非政府公共组织发展的相关法律、政策 ,从过去的直接干预应发展到间接监督,让其有自己发展的空间 ,鼓励建立政府与第三部门间的合作关系 ,创造良好的环境培育第三部门的发展。

2.政府对第三部门管理的规范性和制度化。

政府若想第三部门发挥其应有作用 ,应当调整以下机制:一是完善内部自律机制 ,第三部门内部自律机制的形成首先有赖于第三部门以使命为先 ,组织的成立是基于成员共同的组织目标和理想信念 ,而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名誉声望;其次有赖于组织建立一个完善的治理结构 ,通过健全理事会制度、完善民主机制、参与机制 ,从制度上确保组织的自律。

二是通过完善外部的监督机制 ,打造第三部门的公信力。

要恢复公众对第三部门的信心 ,仅仅依靠组织的自律是不够的 ,还需要有外部的他律。

外部监督与评估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管死第三部门 ,而是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估帮助第三部门树立公信度对社团的管理 ,目前政府在登记环节控制很严 ,但机构一旦完成登记 ,政府对社团的管理就放松了 ,甚至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我国第三部门起步晚 ,力量小 ,大多数第三部门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

如社团官办色彩太重 ,对政府的依附性太强 ,社团经费短缺 ,社团不能集中、综合、表达、捍卫所代表的群体的利益 ,绝大多数社团的组织结构、管理监督机制和自律机制都不健全以及财务混乱等。

3. 第三部门需要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我国公民结社文化的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有社会和公民阶段性的飞跃。

同时 ,中国社会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基层政权选举为代表的政治民主化正在稳步推进 ,中国老百姓自古就有一定的自组织和自愿结社的能力。

我们要积极鼓励公民的社会参与热情 ,逐步发展和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个有利于公民更加广泛和自由地参与的第三部门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重大的变革和转型 ,一个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多元化的现代中国正在逐步形成 ,第三部门的健康发展将积极推动这一过程 ,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