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0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分析报告2010
2010年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分析报告2010年2月目录一、行业管理体制 (4)二、行业有关政策 (4)三、行业市场容量 (7)1、全球软件产业保持稳定增长 (7)2、我国软件行业的发展现状 (8)3、我国软件行业未来市场容量 (9)四、行业竞争状况 (10)1、我国软件产业的竞争力情况 (10)2、行业竞争的基本情况 (11)(1)本行业企业的竞争情况 (11)(2)本行业产品的竞争状况 (12)2、行业发展趋势 (13)五、行业技术水平及发展趋势 (15)1、SOA已进入产品技术导入期 (15)2、基于行业的业务基础软件平台快速发展 (16)3、基于技术融合的嵌入式软件将得到重大发展 (16)4、国产软件需要跨产品领域的合作成为共识 (17)六、影响本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7)1、国家为软件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 (17)2、市场需求空间巨大 (18)3、软件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 (18)七、影响本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9)1、企业规模相对较小 (19)2、技术替代快 (19)八、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 (19)1、技术和资质壁垒高 (20)2、行业经验要求 (20)3、客户忠诚度的形成 (20)4、人才和资金的投入 (20)九、本行业与上、下游行业间的关系 (21)一、行业管理体制本行业已实现按市场规律运作,进行市场化竞争,各企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产业宏观调控,行业协会进行自律规范。
本行业的主管部门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制订我国软件行业的产业政策、产业规划,对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宏观调控。
此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等部门分别从产业发展、科技发展等方面共同推进产业发展。
行业内部组织机构为中国软件行业协会。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主要负责产业及市场研究、对会员企业的公共服务、行业自律管理以及代表会员企业向政府部门提出产业发展建议等。
二、行业有关政策信息产业是国家先导、支柱与战略性产业;软件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信息技术应用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石。
2010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第二章 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13
一、网民规模 .................................................................................................................................... 13 (一)总体网民规模 .................................................................................................................... 13 (二)宽带网民规模 .................................................................................................................... 14 (三)手机网民规模 .................................................................................................................... 15 (四)分省网民规模 .................................................................................................................... 16 二、接入方式 .................................................................................................................................... 17 (一)上网设备............................................................................................................................ 17 (二)上网地点............................................................................................................................ 18 (三)上网时间............................................................................................................................ 18 三、网民属性 .................................................................................................................................... 19 (一)性别结构............................................................................................................................ 19 (二)年龄结构............................................................................................................................ 19 (三)学历结构............................................................................................................................ 20 (四)职业结构............................................................................................................................ 20 (五)收入结构............................................................................................................................ 21 (六)城乡结构............................................................................................................................ 22
中国互联网用户数据_2010年
中国网民总数达4.2亿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15日在京发布了《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突破4亿关口,规模达4.2亿人,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
我国网民达4.2亿手机网民2.77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15日在北京发布了《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增至31.8%。
手机网民则增至2.77亿人,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
此外,随着商务应用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商业价值不断彰显,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也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
手机网民成增长主力《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突破4亿关口,达到了4.2亿,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与2009年底相比提高了2.9个百分点。
新增网民中,超过半数使用手机上网。
手机网民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
截至2010年6月底,手机网民用户达到2.77亿,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攀升至65.9%,相比2009年底增加了4334万人,增幅达18.6%,其中,近5000万网民只使用手机上网,占网民总数的比例提升至11.7%。
移动互联网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网民上网设备多样化程度加深,台式电脑仍居上网设备首位,占73.6%,手机上网攀升至65.9%,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达到36.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互联网发展研究部主任刘冰表示,手机在未来将逐渐赶超电脑成为主流上网方式,值得期待。
商务应用快速发展《报告》显示,2010年上半年,我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表现出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娱乐化倾向继续保持、沟通和信息工具价值加深的特点。
网络音乐、网络新闻和搜索引擎仍是使用率排名前三的网络应用。
商务类应用表现尤其突出。
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用户增长率均在30%左右,远超其他类网络应用。
信息社会发展报告
7
较上年上升了3位,青岛、济南排名均上升了2位,广州排名上升了1位。
表42015年15个副省级城市信息社会情况
城市
ISI
信
寻息经济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車东咅E
-中部
■
V-西部
1
图4东中西地区信息社会指数发展趋势(2007-2015)
3
201年北京、上海、天津3个省份信息社会指数超过,进入信息社会初
级阶段;广东、浙江、福建、江苏、辽宁、山东等6个省份信息社会指数高于全
国平均水平。从排名情况看,2015^多个省份信息社会指数排名较上年发生变 化,但变化不大。其中,湖北排名上升2位,河北、内蒙古等9省市排名均上升1位。
本报告分为正文和附录两部分:正文反映了全国信息社会发展概况,附录介 绍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数据表。
本报告的研究对象包括中国大陆3个省份(含省、自治区、直辖市)、336个地级以上城市,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信息社会发展总体概况
1
201年全国信息社会指数(IS)达到,2008-20年年均复合增长
海口
13
-1
郑州
14
0
1
贵阳
15
7
JAL11-1
南昌
16
2
银川市
17
长/春
1
昆明
19
1
乌鲁木齐
\ /r t r-
20
-4
兰州
2^
-2—
合肥
22
-5
2010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最终五篇)
2010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最终五篇)第一篇:2010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2010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超过90亿,人口过亿的国家将增至17个,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报告显示,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增至91.5亿,比目前增加22.41亿。
其中非洲地区人口将从现在的10.33亿增至19.85亿,增幅最大;亚洲地区的人口也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将从目前的41.67亿增至52.32亿;而欧洲人口将从目前的7.33亿减至6.91亿,将是唯一人口减少的大洲。
报告说,目前全世界共有11个国家人口过亿。
其中中国人口最多,达到13.54亿,其次为人口12.15亿的印度。
其他人口过亿的国家依次为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日利亚、俄罗斯、日本和墨西哥。
报告预测,到2050年时,刚果(金)、埃及、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这4个非洲国家以及亚洲的菲律宾和越南也将人口过亿。
届时,印度的人口将增至16.14亿,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人口将增至14.17亿,退居第二。
目前,世界人口总数为69.09亿,其中只有12.37亿人生活在较发达地区。
2011年《新兴经济体蓝皮书》在京发布年新兴经济体蓝皮书》2011年04月07日 14:2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我要发表评论] [推荐朋友] [打印本稿]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7日讯(记者陈郁)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社科文献出版社今天在京举办了“金砖国家崛起与全球发展及治理”研讨暨2011年《新兴经济体蓝皮书》发布会。
会议探讨了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变化规律和全球发展与治理变革的新趋势,并正式发布了新兴经济体蓝皮书《金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1)》。
金砖国家赶超发达国家势头明显整体平均增长率超8%,远高于发达国家整体平均增长率超,远高于发达国家2.6%的平均增长率的平均增长率蓝皮书指出,近十多年来,金砖国家发展迅速: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经济规模世界排位提升,对发达国家赶超效果明显;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国际经济影响力提升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的改变调查报告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的改变调查报告!目的: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的经济生活发生的变化。
时间:2010年5月————2010年7月过程:(1)确定报告内容(2)采访和访问老一辈,上网查找资料(3)整理信息和资料(4)作出报告调查对象:年长的亲友,社区老人等。
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采用计划经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模式,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领导思想。
人民生活简朴,吃食种类比较单一,不求健康,只求温饱!穿着简单朴素,多为绿军装和“干部服”,颜色和款式趋于单调。
多为蓝、绿、白、黑。
通讯条件也是很不方便,只有少数人有电话和打印机。
人民生活非常单一,条件极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体制发生变化,由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工业方面由单一公有制发展成为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
工作重心也转移到了社会现代化建设,改变了一切不适应的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思想方式和活动方式。
调整商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模式。
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思想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人民生活总体提高!表现是:由从只求温饱到营养膳食、均衡膳食。
衣服款式也有多样变成款式时尚,样式多样,颜色五彩缤纷。
通讯条件大大改善,人人都有手机,家家有电脑!互联网发展迅速,信息传递发达。
住的是小康楼和大瓦房,出行也很方便,生活大大改善。
总结:通过本次调查,明白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重要性,是他决定了改革开放,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体会:通过本次调查和所得的资料,使我知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正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也拉开了序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奔向小康,带领中国人民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别从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三方面描述了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最后还分别记录下了笔者对我国互联网发展和本次调查报告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互联网调查报告心得体会目录前言 (2)1.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2)2.我国互联网的现状 (3)2.1整体现状 (3)2.2我国东西部发展的不对称性 (3)2.3 我国互联网发展的现阶段特征 (4)3.我国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5)3.1 手机网络、短信广告方面 (5)3.2 网络教育的快速的发展 (6)3.3 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迅猛发展 (6)3.4 互联网管理将更加规范 (6)4.心得体会 (7)4.1 对于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心得体会 (7)4.2 对于本次调查报告的心得体会 (7)参考文献 (8)互联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20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它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和信息传播的变革。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速度确实超乎了人们的想象。
有关资料统计(2009年12月数据),短短16年,中国网民人数就达到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而且,未来5年还要使普及率将达到45%,让更多人从互联网受益。
同时,境内网站达323万个,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IPv4 地址拥有国,约2.3亿个。
中国使用宽带上网的网民达到3.46亿人,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2.3 3亿人。
目前,中国互联网发展与普及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1.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文献资料显示,我国互联网起步相对较晚,主要有以下发展纪事。
1986年,王运丰教授领导的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实施的国际联网项目——中国学术网启动,合作伙伴是德国卡尔鲁斯厄大学。
1987年9月,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正式建成我国第一个Internet电子邮件节点,连通了Internet的电子邮件系统,并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内容是“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络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其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备受瞩目。
本报告将对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状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一、互联网用户规模截止2021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9.6亿,占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的三分之一。
相比于2010年的3.84亿,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长了150%。
这可以归功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二、移动互联网用户占比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对互联网用户规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9.1亿,占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的95%以上。
这显示出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普及程度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程度的高度一致。
三、互联网普及率互联网普及率是衡量一个国家互联网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了69.3%,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为中国的信息化建设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互联网应用和服务中国互联网用户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各种互联网应用和服务。
据统计,社交媒体平台是中国互联网用户最喜欢使用的应用之一,微信和微博是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
此外,电子商务、在线视频、在线教育等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五、互联网安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安全问题,加大了网络安全管理和监管力度。
近年来,中国加强了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立了一系列网络安全体系和监管机构,以保障互联网用户的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
六、互联网发展前景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前景仍然广阔。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互联网将进一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各个行业。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将进一步推动互联网的发展。
同时,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将加快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持续向好,并且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
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我国网民规模达3.84亿手机网民增长1.2亿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
我国手机网民一年增加1.2亿,手机上网已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的新增长点。
受3G业务开展的影响,我国手机网民数量迅速增长,规模已达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
手机和笔记本作为网民上网终端的使用率迅速攀升,互联网随身化、便携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而商务交易类应用的快速增长,也使得中国网络应用更加丰富,经济带动价值更高。
手机网民年增过亿网民结构不断优化经历了多年的迅猛发展,面对2008年接近3亿的网民基数,我国网民规模的增幅已经有所放缓,但整体来看,仍保持了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
CNNIC《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人,较2008年底增长8600万人,年增长率为28.9%。
尽管增幅放缓,但是我国网络用户的结构却在不断优化。
数据显示,我国宽带普及率继续提高,宽带网民规模达到3.46亿人,较2008年增长了7600万。
此外,农村网民的规模也持续增长,达到10681万,占整体网民的27.8%,同比增长26.3%。
由于3G牌照的颁发,手机上网用户在2009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CNNIC《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一年内增加了1.2亿,已达到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
其中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有3070万,占整体网民数量的8%。
对此,CNNIC分析师表示,随着3G业务的持续开展,手机上网将成为刺激我国互联网用户增长的新增长点。
商务交易类应用增幅达68% 中国互联网市场价值可期待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逐年提高,互联网正在走进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2010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前言为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1997年,经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牵头组织有关互联网络单位共同开展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调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同年11月发布了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从1998年起,为了使调查工作正规化、制度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每年1月和7月定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对我国网民规模、结构特征、网络应用和互联网安全环境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严谨客观地反映了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现状,为政府部门、企业等掌握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和制定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截至目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连续发布了26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本报告是根据第27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撰写。
在延续以往《报告》内容和风格的基础上,第27次报告加入了对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的调查,如中小企业的互联网接入比例、互联网应用水平及应用意向等,反映互联网对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本年度《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主管部门指导下,各项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的密切下配合,基础资源数据采集及时完成。
其中,网易有道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腾讯搜索技术研发中心对网页数据获取方面提供了帮助;康普科纬软件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博睿宏远发展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迅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迅雷)协助我们完成了各省互联网下载速度的测试工作;北京东方网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万网志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万网)、北京信诺立兴业网络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新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新网数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企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时代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原珠海市时代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厦门中资源网络服务有限公司、厦门东南融通在线科技有限公司(原厦门华商盛世网络有限公司)、厦门三五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厦门三五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在域名和网站数据提供方面给予了配合。
《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
《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出炉全国微博用户超1亿2010年被称为微博发展的元年,微博开始了井喷式的发展,很多知名网站的主要活动阵地向微博转移。
今天由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发布的《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显示,截至10月中国微博服务的访问用户规模已达到12521.7万人。
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载体,微博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进入人们的生活,对我国的舆论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
网络论坛、博客、新闻跟帖一直是三种最强大的网络舆论载体。
但在2010年,随着微博井喷式的发展,网民爆料的首选媒体更多地转向微博,论坛、博客在事件曝光方面的功能明显弱化。
2010年舆情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11起,占22%。
微博年度报告显示,微博在分散、下放信息传播权利的同时,也在加剧信息传播权的集中,造成微博信息流和意见流日益为意见领袖所掌控和引领。
微博时代意见领袖表现出新的特点,即积聚性、集权性、圈群化、跨界化、亲和力。
2010年影响较大的74起与微博相关的舆情案例中,有近五成存在明显的意见领袖。
微博意见领袖在舆情事件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他们发布信息,其微博往往是舆论的源头;他们通过微博转发和评论,可以将某一事件迅速推至舆论高潮,甚至还可以设置议题,改变公共舆论议题走向。
年度报告提示说,政府部门需要通过入驻微博拓宽信息渠道,从而提高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舆情应对能力,防止公共事件中恶性谣言等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传统媒体需增强与微博的合作,进一步推进媒介融合;网民要提高个人媒介素养,以适应微博时代“裂变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和“碎片化”的生活方式。
微博究竟改变了什么――对话《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负责人谢耘耕刚刚过去的2010年,堪称中国微博发展元年。
微博,是一种在网上发布、140字左右的文字信息。
不同网友间的微博,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上网即时分享。
微博的主要技术和商业模式都诞生在美国,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不过一年多时间,但发展迅猛。
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大数据大事记
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大数据大事记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大数据大事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一直把大数据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并在这一领域不断取得重要突破。
本文将回顾中国大数据发展的重要事件,展示中国在大数据领域的取得的重要成就和里程碑。
以下是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的大数据大事记。
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中国信息技术研究院,这标志着中国在大数据领域的研究开始起步。
同年,中国国家信息化推进委员会开始启动“信息高速公路工程”,并将大数据作为推动信息化进程的关键。
2009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
这个重要文件将大数据发展列为国家战略重点,为中国的大数据事业奠定了基础。
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这一政策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鼓励创新和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2012年,中国迎来了大数据的概念引入。
这一年,大数据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各界开始研究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大数据战略纲要》,明确了中国在大数据领域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该文件提出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创新应用、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和隐私保护等五个方面的发展目标,推动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
2014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6.33亿,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
这也为中国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庞大的数据基础。
2015年,中国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的指导意见》。
这一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数据标准化和交换共享,推动大数据应用于经济社会各领域,建设数字中国。
2016年,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了推动大数据发展的重要方向。
规划提出要加快推进大数据中心、大数据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培育壮大大数据中小企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发展模式的广泛应用。
2010中国数字鸿沟报告
2010中国数字鸿沟报告国家信息中心“中国数字鸿沟研究”课题组【前言】所谓数字鸿沟,是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
数字鸿沟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将对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日益成为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难题。
准确测量、客观描述数字鸿沟的发展现状与变化趋势,是客观评价政策效果、提出正确应对策略的前提和基础。
数字鸿沟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客观反映,其形成原因、作用机理相当复杂。
国家信息中心从2005年起组织“中国数字鸿沟研究”课题组,本着数据完整、理论通用、内涵直观的原则,建立了“相对差距综合指数法”及其分析模型,对“数字鸿沟指数(DDI,Digital Divide Index)” 进行跟踪测算和研究。
《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10》是第六份关于中国数字鸿沟问题的年度报告,继承了前此报告主体框架、内容和方法,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最新进展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对 2009年中国主要信息技术产品扩散状况和数字鸿沟演变情况进行了测算和分析。
在考察内容方面,鉴于性别间数字鸿沟已基本消除, 2010年的报告不再单独测算性别数字鸿沟指数,重点考察城乡数字鸿沟、地区数字鸿沟,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数字鸿沟总水平测评。
在考察变量方面,主要以互联网、计算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彩色电视机的普及应用为依据。
【总体概况】(一)互联网应用加速发展,中国成为全球第一网民大国继2008年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网民大国之后,2009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又取得了两个里程碑式的成就:一是网民总数突破3亿,到年底达到3.84亿人;二是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第一次真正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图6.8 2003-2009年中国网民数量及互联网普及率中国互联网发展在2006年普及率达到10.5%后开始进入加速扩张期。
2007-2009年三年的扩张幅度分别达到5.5个、 6.6个和6.3个百分点,每年新增网民总数分别达到7300万人、8800万人和8600万人。
中国互联网2010年发展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目录报告摘要 (3)第一章调查介绍 (4)一、调查背景 (4)二、报告术语界定 (5)三、调查方法 (7)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10)一、网民规模 (10)(一)总体网民规模 (10)(二)宽带网民规模 (11)(三)手机网民规模 (12)二、网民结构特征 (13)(一)性别结构 (13)(二)年龄结构 (13)(三)学历结构 (14)(四)职业结构 (14)(五)收入结构 (15)(六)城乡结构 (16)第三章互联网基础资源 (17)一、基础资源概述 (17)二、IP地址 (17)三、域名 (18)四、网站 (19)五、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20)第四章网络接入 (21)一、上网设备 (21)二、上网地点 (21)三、上网时间 (22)第五章网络应用行为 (24)一、网民网络应用行为 (24)(一)信息获取 (25)(二)商务交易 (26)(三)交流沟通 (2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 (四)网络娱乐 (30)二、网络安全和信任环境 (34)第六章 手机上网行为分析 (35)一、手机上网应用行为 (35)二、手机网民结构特征 .................................................................................................................... 36 附录1 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2调查支持单位 (4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3报告摘要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
2010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
科技统计报告第1期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 2011年1月31日2010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一)一、全国科技进步基本状况评价过去的一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考验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领域也取得新进展。
(一)科技投入强度再创历史最高水平统计显示,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5802.1亿元,比上年增加1186.1亿元,增长25.7%,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达到1.7%,再创历史最高水平。
按R&D活动人员(全时当量)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25.3万元,也比上年增加了1.8万元。
分活动类型看,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270.3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应用研究经费支出为730.8亿元,增长27.0%;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4801.0亿元,增长25.7%。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4.7%、12.6%和82.7%。
分执行部门看,企业经费支出为4248.6亿元,比上年增长25.6%;政府部门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995.9亿元,增长22.8%;高等学校经费支出468.2亿元,增长20.0%。
企业、政府部门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73.2%、17.2%和8.1%。
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为3224.9亿元,比上年增加643.1亿元,增长24.9%,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 4.23%。
在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中,中央财政科技支出为1648.6亿元,增长28.3%;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为1576.3亿元,增长21.6%。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全文)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6(全文)序*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引发了一场新的全球性产业革命。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目前,许多国家都在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抓住世界信息技术革命和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环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
邓小平同志早在20年前就指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
”胡锦涛同志在许多重要讲话中都要求,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党的十六大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要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为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2001年中央决定重新组建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先后召开了四次重要会议,在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推行电子政务、发展软件产业、保障信息安全、发展电子商务、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定和战略部署。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和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信息技术不断得到应用,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信息网络规模已跃居世界首位。
信息立法、标准、培训等基础工作也不断得到加强,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和专家决策咨询制度初步建立。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推进,对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010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最新完整版)
一、2009年工作回顾 [09:05]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去年这个时候,国际金融危机还在扩散蔓延,世界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从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财政收入6.85万亿元,增长11.7%;粮食产量5.31亿吨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实践再次证明,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中华民族伟过去的一年,极不平凡,令人振奋。
我们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抚今追昔,伟大祖国的辉煌成就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09:09](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我们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力扩大居民消费。
我们鼓励消费的政策领域之宽、力度之大、受惠面之广前所未有。
中央财政投入资全年汽车销售1364万辆,增长46.2%;商品房销售9.37亿平方米,增长4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促进投资快速增长。
我们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带动社会投资。
实施两年新增4万亿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9243亿元,比上年预算增加5038亿元,其中,保障性住房、农村民生工程、社投资快速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下降的缺口,加强了薄弱环节,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加快推进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重灾区已完成投资6545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65.5%。
国家的大力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个个村庄焕发出蓬勃生机。
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无疆大爱,有力彰显了社(二)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夯实长远发展基础。
我们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加快解决制约经“三农”工作进一步加强。
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7253亿元,增长21.8%。
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使6069万农民受益,新增510万沼气用户,新建和改造农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区域比较研究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区域比较研究信息化对于人类社会和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信息化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它所触发的经济、社会转型和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不仅将重绘全球政治的版图,而且将影响每一个国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重新定位,不论他们在工业化的历史竞争中曾经处于上游、中游或者下游。
因此,认识信息化,驾驭信息化,以信息化谋发展,也成为每一个国家在信息时代必须关注的重大主题[1]。
对于中国来说,千方百计地加快信息化进程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选择。
信息化没有固定的模式,世界各国都是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发展策略和优先领域的。
就中国的信息化推进而言,最重要的是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2]。
在我国,信息化带来的数字鸿沟广泛存在。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有“城乡数字鸿沟”、“性别数字鸿沟”、“地区数字鸿沟”等。
我们认为,了解各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正确认识我国区域数字鸿沟,对于制定有针对性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和衡量政策效果是必要且迫切的。
2008年,我们对全国31个地区2002~2008年的信息化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
通过建立信息化指数模型、搜集整理数据、选择以层次聚类法为主的分析方法,我们得到了2003~2008年全国区域信息化水平的发展情况,为决策者提供了诸多政策建议,也收获了多位专家、读者的宝贵意见。
在新的信息化发展形势下,为更全面地反映我国区域信息化发展情况,本报告在2010年报告[3]的基础上改进了研究模型和研究方法,对中国31个地区2005~2009年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和分析。
一信息化水平指数和层次聚类分析法介绍(一)信息化水平指数介绍信息化水平指数(ILI,Informatization Level Index)从技术、经济、政府、教育和社会五个角度综合地测量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4]。
在2002~2008年报告中,ILI指标体系包含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1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是信息化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开始着手发展航空工业和原子能工业。
然而,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只能在解决温饱、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条件下,才能大规模地发展信息化。
有专家指出,从一定角度而言,中国的个别信息技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算太大,有的相差不过十几年,极个别技术只有几年而已。
这表明,中国信息化发展已具一定程度。
中国真正的信息化应该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
所以,在如何划分中国信息化进程上显得比较温和,不像城镇化、工业化那样针锋相对,纷繁复杂。
除了从工业发展角度划分信息化的历史跨度较长外,大多数学者都只是对近20多年的信息化发展进行划分(见表1)。
从表中可知,有的将信息化划分为两大阶段,有的将信息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四个阶段或七个阶段。
究其原因是依据不同、所采取的角度不同。
表1近年来中国信息化进程研究论著比较二分法。
20世纪80年代初到2000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实行经济结构调整算起,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成立为止;第二阶段为全面推进阶段,时间从1993年算起,到2000年止。
另一种是将新中国成立至今划分为两个阶段:1949~1978年为第一阶段,1979~2000年为第二阶段。
三分法。
将改革开放至今的信息化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3~1992年)为起步阶段,从1983年国家初步制定信息技术发展政策起,至1992年国家提出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为止;第二阶段(1993~1997年)为全面推进阶段,从1993年国家成立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起至1998年国家成立信息产业部前为止;第三阶段(1998~2000年)为加速发展阶段,以1998年国家成立信息产业部至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出台止。
另一种是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角度,将新中国50年“信息化”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958~1978年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初创阶段,从1958年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台数控机床算起,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方针止;1979~1987年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开拓阶段;1988~1999年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迅速发展阶段,从1988年“火炬”计划起,到1999年为止,还有一种是对“九五”及2010年的信息化发展进行划分:1995年到1997年6月为试点启动阶段,主要任务是确定试点项目,进行系统协调;1997年7月至2000年为初步信息化阶段,主要任务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工程初具规模,重点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实现国内外联网;2001年至2010年为基本信息化阶段,全国规模的国家级信息网络初步形成,中国与国际信息网络的信息流量已达到一定规模,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半城市化
“半城市化”现象是计划经济时代户籍制度的产物,最终需要通过持续的城市化和相关的体制改革来消除。
谢谢观看
报告提出
报告提出
中国的城市化正进入“半城市化时期”,起码要用20年时间才能解决。这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上海举行 了《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发布会和研讨会上提出的。报告认为,改革开放 以来,中国的城市化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规模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 也面临着“半城市化”特征突出、城市形态和布局不均衡、资源和环境约束严峻等方面挑战。此外,长期的城乡 二元发展格局、巨大的人口规模、快速的人口老龄化等因素也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充满艰巨性和复杂性。城市化 的完整的含义应该是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人口以让进城就业的农民在城市定居,并享有城市居民享有的一切,不应 该是身份上属于农民,职业上属于工人,也不应该是地域上属于城镇、职业上还是农民,更不应该是大规模、长 期化、一代接一代地流动就业。在中国,农民工(及其家庭)的半城市化与户籍制度以及附着于户籍之上的一系 列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安排密切相关。报告以为,这种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最终需要通过 持续的城市化和相关的体制改革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