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2讲 模拟 Word版含解析
高一历史下册高效课堂资料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高一历史下册高效课堂资料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程标准】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治的践踏,说明民主法治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1.仔细研读文本,用自己的话说出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及三大主要政治制度。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构建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
3.与同学分享交流,完善体系,并提出三条对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建议。
【学习任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构建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
【情境导入】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举行,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民主同盟主席张澜说:“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也不同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
”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政治制度?它的发展是一帆风顺吗【问题销号】记忆是一种能力,记忆并非死记硬背,请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以下内容并打对号。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1.新中国的成立有什么历史意义?()2.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是什么?()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1954年宪法颁布的目的、内容、性质、意义分别是什么?()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意义?()5.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指导思想、形式、职能、意义?()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根据这一制度我国成立了哪些自治区?有什么意义?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有哪些?()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1.“一国两制”的内涵是什么?()【学以致用】1.《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中写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
高中历史 第六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35张)课件 新人教必修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经过:(1)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国家 领导人宣布就职;(2)____________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 “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3)开国大典。 3.历史意义:(1)国内的意义: ①推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 ②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开启了中 华民族发展的____________; 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进入由新民主 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___港澳台问题辨析 (1)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 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 (2)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 际协议形成的,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 (3)“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 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 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4)“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 但首先得到成功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5)特别行政区和民族区域自治区的共同点:都享有自治 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 主权实体的性质。
温馨提示1:易错辨析: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 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 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3)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是政体,人民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考点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
考点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备考策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高考近5年涉及的不多,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也有非选择题,新政协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是考试命题的重点。
复习本单元要加强对现实有较强借鉴意义的知识点的复习,注意不同时期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切实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等,适当联系必修二、必修三中与这一内容相关联的经济、思想等知识。
【重要考向】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条件(1)军事: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解放战争在全国基本取得胜利。
(2)理论: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3)筹备: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立了首都、国旗、代国歌;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初施政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2.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意义:①对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②对世界: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最重大的事件;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历史解释】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1)追歼残敌:至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
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2)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农民向国家交“公粮”。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必修一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基层民主 选举进一步发展
逐步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民告官有了法律依据 依法治国 构想形成
一国两制
成功实践于港澳
推动两岸 关系发展
1949—1956:过渡时期 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1966—1976:文革十年 1976—1978:两年徘徊 1978后:改革开放新时期
针) ①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 3.发展到新阶段:
②目的: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③意义:形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政建之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内容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确立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年法
政建之政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形成和发展
1.初步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2.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政协性质、职能转变) 性质: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一、新中国的成立 ——根本前提 1、准备:七届二中全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成立:开国大典 3、意义: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
政建之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形成和发展
1.初步建立:194国被提上 背景: 议事日程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时间、地点: 1949年 北平 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 与会代表: 社会各阶层 ---具有广泛性
2023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部编版) 第12课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十二课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课标要求:列举宪法有关人民主体地位的规定,说明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信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支持国家履行职能。
科学精神:明确我国的国体及其内容,理解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
理解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因,理解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明确国家职能的决定因素及其具体内容。
法治意识:遵守宪法规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思维导图核心考点一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1.我国国体(1)我国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地位: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
它明确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庄严宣示了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性质。
[提醒]人民≠公民①性质不同:公民是个法律概念,是指拥有本国国籍的人,与外国人相对;人民是个政治概念,与敌人相对。
②范围不同:公民的范围比人民的范围更加广泛,公民中除了包括人民外,还包括人民的敌人。
2.特点(1)我国的国家政权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①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我国的国家政权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②阶级基础——工农联盟。
工农联盟不仅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2)我国的国家政权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3.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1)民主的内涵: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提醒]民主具有阶级性。
不存在全民民主(全体国民的民主)和超阶级的民主。
(2)我国民主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高考历史专题目录
高考历史专题目录
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必修2
第九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
第十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十一单元近代中国经济机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十二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十三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十四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十五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十六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趋势
必修3
第十七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十八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十九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
第二十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二十一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二十二单元20世界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二十三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二十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艺术
选修部分
第二十五单元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第二十六单元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第二十七单元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二十八单元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高考历史复习纲要必修1
历史复习纲要必修Ⅰ政治专题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注意“烽火戏诸侯”、“溥天之下,莫非王士;率土之宾,莫非王臣”2、西周的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树状图)。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注意与现实生活相关问题相联系,如:家族观念、修家谱等。
3、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③皇位世袭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汉朝:中央:中外朝,布衣为相地方:汉初,郡国并行制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
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北宋:中央:二府、参知政事、三司使地方:文臣作知州元朝:中央:中书省地方:行省制: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管理西藏机构为宣政院(西藏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明朝:废丞相(明太祖时期)、设内阁(明成祖)。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清朝: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1)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内容(1)新中国的成立标记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
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起先,三大改造的完成标记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是政治协商会议,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式。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无决策权。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5)“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
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6)《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二、现代中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成果“一法三制”,即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特点(1)1954年宪法:确立人民民主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原则(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人民当家作主。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和代表性。
②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③实行一院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④实行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政党地位:中国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而为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公认的。
中共和民主党派彼此在法律上是同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
②政党关系:政治上是亲密合作关系,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民主党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
③合作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④合作方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的。
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岳麓版
③ 确立了首都、国旗、国歌和公元纪年法
3、开国大典——仪式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新特色
二、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人民民主、社会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新特色
一、新中国的成立:
〈共同纲领〉规定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 1、解放战争的胜利——基本条件 国家;国家各方面的基本方针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筹备 和政策。 性质: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1949.9
①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新特色
课标要求: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的建立和完善。 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新特色
1956年建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47年建立 内蒙古自治区
1958年建立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65年建立 西藏自治区
1958年建立 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基本的政党制度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的建立、发展及意义。
创立的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重
要意义。
首首 页页
课课课前前前预预预习习习案案案
课堂探究案
一
二
三
四
五
一、开国大典 1.背景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自主思考 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提示:政治上,国民党政权被推翻;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已基本结 束,国民党军队◆已全书基优质试本题随被意编消辑 灭◆ 课;堂理教学论流程上完美,展中示 共◆ 独七家研届发错二题组中卷系统全会的召开;组 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 2.新中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毛泽东升起第一 面五星红旗。 3.意义 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首首 页页
课课课前前前预预预习习习案案案
课堂探究案
探究点 当堂检测
名师精讲 典例剖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史料 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构成统计表
类 别政府党派来自团体驻区 机关
工人
文教 卫生
私营 工 商业
少数 民族
宗教
街道 居民
人 数9
比 5.11 例%
6 4 8 53 24 13 13
◆ 全书优质试题随意编辑 ◆ 课堂教学流程完美展示 ◆ 独家研发错题组卷系统
一
二
三
四
五
首首 页页
课课课前前前预预预习习习案案案
课堂探究案
教材图解 阅读教材第94页图片《黄炎培在全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第一届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发言》及图右侧文字,说明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总结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一)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概况: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2、目的:筹划成立新中国2、主要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规定了国家各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同时,又是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
)3.地位: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4、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组织准备,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易混(错)警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只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⑴军事:国民党统治被推翻,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⑵政治: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⑶组织准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2、时间、地点: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
3、意义:①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三)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背景:三大改造展开2、目的: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3、制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制定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5、特点: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6、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最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必修一政治史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答案
必修一政治成长历程“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政治文明史的主线。
从世界史的角度看,国际社会从无序走向一定程度的有序;从中国史的角度看,中国由古代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由专制制度国家向民主国家过渡。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建设经历了三个时期。
(1)从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中期,是民主政治的初建时期。
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相继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就是这一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表现。
(2)“文大革命”十年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时期。
十年间法律制度遭到严重践踏,民主政治遭受破坏。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逐步走上健康、正常、规范发展的道路,法律制度逐步健全,民主制度不断完善。
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中国政府以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指南,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这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在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指导下,海峡两岸的交流日益加强。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导入新课】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带领人民通过艰苦作战,最终基本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考试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课程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个前提:新中国成立两部法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三大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民族当家做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复习指导】可结合必修Ⅱ第18课,必修Ⅲ第23课内容习解。
【知识梳】一、新中国的成立1、历史条件:①军事: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统治。
高考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知识整合配套课件 岳麓版版必修1
【典题示例】(2012 年广东深圳松岗中学月考)《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与《共同纲领》的最大不同是( )
A.所体现的社会主义的原则 B.过渡时期总任务的体现 C.国体的差异 D.中国内政外交政策的变化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 型宪法,而《共同纲领》的性质还属于新民主主义。 答案:A
四、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和经济特区的区别与联系
类别Leabharlann 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
经济特区
设立 区域
港澳地区
少数民族聚居区
沿海特定区域
指导 原则
“一国两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特殊的经济政策
区 别
自治 程度
享有“高度 的自治权”
谈不上自治,只是实 有“一定的自治权” 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
经济管理方法
社会 制度
实行资本 主义制度
4.查,审查备选项,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 备选项,才能最后入选。
【变式训练】(2013 年福建厦门模拟)“厦门金门门对门”。 观察下面两幅图片,从中可获得的信息有( )
①台海两岸文字同根同源 ②“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推 动国家统一的基本政策 ③厦金两地“三通”全面发展 ④两 岸均认可一个中国的原则
1.井冈山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的第一次丰富发展。 (2)这一理论来源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革命斗争实践,它从 理论上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 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的胜利。
2.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行对内改革,对 外开放的伟大决策:
方法点拨:解答比较型选择题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1.审,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 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者是考查 两者的所有关系即包括区别与联系。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2讲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2讲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仿真模拟岳麓版必修11.(2016·全国卷Ⅱ·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
这说明乾隆年间( B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解析] 族谱编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而非乾隆年间的特殊现象,A项排除。
B项正确,当时大量的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因此他们纷纷将祖先的牌位请回台湾,以便于拜祭;C项材料无从体现且说法过于绝对;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2.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这一规定说明( A )A.使“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宪法保证B.各地方可以根据实行自行决定实行何种制度C.特别行政区不必遵循国家宪法,可以单独制定法律D.特别行政区能够行使独立主权[解析] “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国”,1982年新宪法中对“一国两制”明确规定,为其提供了法律保障,故A项正确;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但不能说各地方可以随意实行何种制度,故B项错误;特别行政区在不违背国家宪法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法规,故C项错误;特别行政区对外坚持“一个中国”,不能独立行使外交权,故D项错误。
3.2014年以前,半官方的民间组织一度是海峡两岸最重要的沟通桥梁。
据此推断,台湾方面的半官方代表团,可能曾出席导学号 42442128( D )A.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庆功会C.《中美建交公报》签字仪式D.香港回归交接仪式[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第六单元第12讲
1.(2016·全国卷Ⅱ·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
这说明乾隆年间(B)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解析]族谱编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而非乾隆年间的特殊现象,A项排除。
B项正确,当时大量的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因此他们纷纷将祖先的牌位请回台湾,以便于拜祭;C项材料无从体现且说法过于绝对;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2.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这一规定说明(A)
A.使“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宪法保证
B.各地方可以根据实行自行决定实行何种制度
C.特别行政区不必遵循国家宪法,可以单独制定法律
D.特别行政区能够行使独立主权
[解析]“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国”,1982年新宪法中对“一国两制”明确规定,为其提供了法律保障,故A项正确;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但不能说各地方可以随意实行何种制度,故B项错误;特别行政区在不违背国家宪法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法规,故C项错误;特别行政区对外坚持“一个中国”,不能独立行使外交权,故D项错误。
3.2014年以前,半官方的民间组织一度是海峡两岸最重要的沟通桥梁。
据此推断,台湾方面的半官方代表团,可能曾出席(D)
A.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庆功会
C.《中美建交公报》签字仪式
D.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海峡两岸全面对抗,排除A 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驱逐了台湾在联合国的代表,台湾不可能派半官方代表团参加,B项错误;《中美建交公报》标志中美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断绝与台湾
的外交关系,台湾不会派代表团参加。
收回香港使中华民族洗雪了百年耻辱,台湾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是很可能派代表团参加的,所以选择D项。
4.(2016·海南七校联盟)“截至2009年10月,两岸贸易额累计达1.6万亿美元;大陆有关方面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9万多个,台商对大陆投资总额累计超过588亿美元。
大陆企业自2009年开始对台投资以来,项目约180个,金额近10亿美元。
”这体现出(C) A.“一国两制”理论有新发展
B.“九二共识”原则得到国共两党认可
C.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
D.“和平统一”是两岸关系的最终结局
[解析]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一国两制”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强调台湾和大陆的贸易来往,并没有强调“九二共识”,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主要强调的是大陆和台湾贸易额的增长,体现了海峡两岸的经济合作的加深,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两岸的统一问题,主要涉及的是经济贸易往来,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