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史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中国古代政治史](https://img.taocdn.com/s3/m/823823225727a5e9856a6194.png)
二、宗法制
1、概念:通过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 政治统治。 2、目的:巩固统治(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 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特点:血缘关系为纽带 4、内容:嫡长子继承制,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 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 系)。
5、影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国”与“家”密切结合在一起。 6、演变:宗法观念影响延续到今天 7、二者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是维护分封制的血 缘纽带,巩固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 体现,二者互为表里,互相依存。在家中、族 内就是宗法,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
同
异
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
强化皇权,是君主 专制的产物 是防止专制,近现代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 产物
3、宋朝:二府三司制
皇帝 行政 中 书 门 下 军事
枢 密 院
财政 三司
度 盐 户 支 铁 部
1)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 力。2)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
周礼: 1、概念:维护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
2、实质: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点二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 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就中央决策方式而言,指皇 帝独裁;中央集权是中央与地方关系而言,地方听 命于中央,没有独立性。 2、矛盾: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与地方矛盾 3、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被废除;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4、演变:萌芽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发展于两汉,完 善于隋唐,加强于宋元,强化于明清。
四、秦中央集权制度影响 • 对秦的影响: 巩固国家统一,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秦的暴 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 对后世的影响: 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 朝沿用并完善;对国家疆域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 成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近代政治史归纳
![中国近代政治史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932cb4f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37.png)
中国近代政治史归纳
(1)革命道路探索
①中共二大提出了最低革命纲领,但是从革命道路上基本上照搬了俄国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②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①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国民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②1935年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
(3)政策的调整
①1935年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共产党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③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战场。
④抗战胜利前夕,召开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完全走向成熟。
⑤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重庆谈判并签署了《双十协定》,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为争取和平与民主取得了主动权。
⑥渡江战役胜利后,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中国共产党取得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中国古代史上的著名政治事件
![中国古代史上的著名政治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ef6d97cf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81.png)
中国古代史上的著名政治事件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涌现出许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治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塑造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回顾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些著名政治事件,并探讨它们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1. 秦朝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
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的诞生。
秦始皇通过推行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和货币,修筑万里长城等措施,有效地统一了多个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秦朝的统一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对中国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汉朝的兴起秦朝的统一并不持久,公元前206年,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胜利,建立了汉朝。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汉朝统治了近40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王朝之一。
汉朝的兴起为中国历史上的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三国时期公元184年,东汉末年,中国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期,被称为三国时期。
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由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政权共同组成。
三国时期持续了近60年,期间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如赤壁之战和五虎上将等。
这一时期的政治变革和文化交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 唐朝的盛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伟大的王朝,公元618年至907年统治中国。
唐朝时期,中国经历了一个繁荣的时期,被誉为“盛世”。
唐朝政权实行了开明的政策,推动了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唐朝还与西方国家保持着广泛的交流,被称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唐朝的盛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之一。
5.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
这场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彻底反封建革命,为中国近代政治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这场革命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中国以及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政治史知识点
![中国政治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cec5a4b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09.png)
中国政治史知识点
中国政治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的知识点:
1. 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的政治
格局十分复杂,涉及到许多政治势力和王朝的更替。
其中最为著名
的是南唐和北汉。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短暂,但对于中国政治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影响。
2. 宋朝政治制度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大的朝代,它的政治制度也有很多
值得注意的地方。
宋朝实行科举制度,开创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先河。
同时,宋朝还实行了农业立国的政策,并积极发展商业和工业。
3. 明朝政治制度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将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文化、科学等各方面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朝政治制度具
有许多先进的地方,如开设了东厂,实行了差额选举制度,使得政
治制度更加完善。
4. 清朝政治制度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朝代,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清朝政治制度虽然保留了许多传统元素,但也有很多符合时代
要求的改革。
如实行了分官职授官制度,实行了恢复科举制度等。
总之,中国政治史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
着中国政治的发展,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https://img.taocdn.com/s3/m/de59fb90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dd.png)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从君主制到共和制,再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一部分,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华五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王朝。
在这一制度下,中国的政权由一个皇帝和一系列贵族统治。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通过封建制度将土地分配给贵族,以换取他们的忠诚和支持。
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其优势,比如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稳定。
然而,这一制度也存在缺点,如皇帝权力过于集中,贵族享有特权,民众的权益受到压制。
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民生的不满。
第二部分,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封建制度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政治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朝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是一种新的政治制度,采用了共和制。
它的特点是国家主权属于人民,通过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
然而,在中华民国建立后不久,国内就陷入了动荡和分裂,政权频繁更迭,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三部分,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权力由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全国各个地方的代表组成。
代表们通过选举产生,负责制定法律和大政方针。
此外,中国还采用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体制,通过党的领导来保证政府的稳定和效率。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封建制度和民国时期政治不稳定的问题,保证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
然而,人权和民主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也是中国政治制度亟待解决的难题。
总结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封建王朝到共和制,再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中国近代政治史简述
![中国近代政治史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a7a00667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60.png)
中国近代政治史简述中国近代政治史是指 1840 年鸦片战争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政治历史。
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国际地位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
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的领土,攫取了各种特权,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受到严重侵犯。
同时,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先后发生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政治变革。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试图通过改革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辛亥革命则是一次更为彻底的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然而,由于中国的封建势力强大,民主革命的任务并没有得到彻底完成。
同时,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干涉也没有停止。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政治局势依然复杂多变。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的政治局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在 1949 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中国近代政治史是一部充满曲折和挑战的历史。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国际地位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中国人民在不断探索和奋斗中,最终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名词解释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544f6c5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da.png)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名词解释中国政治思想史是指自古代开始,中国人民对于政治问题的思考和理论探索的历史。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和理论,他们对于中国政治的发展和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解释中国政治思想史中一些重要的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一领域的基本概念。
儒家思想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派。
儒家强调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的重要性,认为个人应该以道德行为来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这些价值观影响着中国政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仁义理念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政府应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
礼教制度则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来维持社会秩序。
儒家政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深刻影响了国家的治理方式、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的价值观念。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另一个重要的政治思想流派。
道家主张追求自然的无为而治,强调自由放任、养生治国。
与儒家强调秩序和规范不同,道家注重自然运行的自发性,认为过多的干预会扰乱自然的平衡。
道家思想的政治理念主张以自然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倡导包容和宽容,主张尽量减少对人民的限制和干预,让个人自由发展。
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另一个重要的流派。
法家思想强调权力的集中与法治的实施,主张依法治国,将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权力制衡的工具。
法家强调对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认为统一和集权的政权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定,避免权力的分散和滥用。
法家思想的代表作是《韩非子》,该书主张通过严格而公正的法律制度来实现国家治理的效能和社会稳定。
墨家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比较特殊的学派之一。
墨家的核心思想是兼爱和非攻。
墨家主张世界大同,通过普遍的爱和互助来消除矛盾和敌对,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和平。
墨家反对战争和暴力,提倡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纷争,这与儒家、道家和法家的一些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还有其他许多重要的名词,如君主专制、民主、共和等。
中国政治史参考书目
![中国政治史参考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4075ba3343323968011c9280.png)
中国政治史参考书目1、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本)人民出版社。
2、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3、张晋藩等:《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
4、左言东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5、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6、杨鸿年等:《中国政制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7、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
8、王汉昌等:《中国政治制度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年。
9、罗辉映主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
10、李明晨编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年。
11、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书局,1984年。
12、林代昭等:《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重庆出版社,1988年。
13、史远芹等:《中国近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
14、孔庆泰等主编:《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15、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16、周发增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辞典》,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17、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18、彭勃等:《中国监察制度史》,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年。
19、肖永清主编:《中国法治史简编》(上下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1982年。
20、张晋藩:《中国法治史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6年。
21、陈光中等:《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群众出版社,1984年。
22、王汉昌主编:《中国古代人事制度》,劳动人事出版社,1986年。
23、李铁:《中国文官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
24、邓德龙编著:《中国历代官制》(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
中国古代政治史笔记
![中国古代政治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6231140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70.png)
中国古代政治史笔记概述中国古代政治史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政治理论的学科。
从秦朝到清朝,中国经历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统治者,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朝代和政治制度1. 秦朝(221-206 BC):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实行了严格的法家政治和封建制度。
2. 汉朝(202 BC - 220 AD):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朝代之一,采用了儒家思想和官僚制度,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3. 三国时期(220-280 AD):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存在三个并立的政权,政治动荡,军阀混战。
4. 隋朝(581-618 AD): 隋朝统一了北方和南方,实行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唐朝统治的基础。
5. 唐朝(618-907 AD):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实行了科举制度和寺院管理制度,政治稳定,文化繁荣。
6. 宋朝(960-1279 AD): 宋朝实行了士大夫主导的政治体制,注重文化教育和考试选拔,科技进步迅速。
7. 元朝(1271-1368 AD):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非汉人政权,以行政中心和外交重要性的北方政府的创建为标志。
8.明朝(1368-1644 AD): 明朝恢复了汉民族的统治,实行了严格的封建制度和官僚体制,政治相对稳定但存在政治斗争。
9.清朝(1644-1912 AD):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实行了满族的统治,政治道德比较腐败,后期出现了对外侵略。
政治思想和理论1.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君子治国和仁义道德,对政治治理和人伦关系有重要影响。
2. 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注重法治和中央集权,提倡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权力集中。
3. 兵家思想: 兵家思想强调军事力量和战争策略在政治中的重要性,对战国时期的国家安全起到了关键作用。
4. 墨家思想: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和公平,对社会和政治制度有一定影响。
政治事件和影响1. 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始皇通过战争统一了六个国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中国古代政治史](https://img.taocdn.com/s3/m/3a8db882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2c.png)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史一、中国古代政权沿革(历史发展脉络)1、原始社会2、奴隶社会建立:夏朝(约BC2070—约BC1600年)发展:商朝(约BC1600—BC1046年)鼎盛:西周(BC1046—BC771年)瓦解:东周春秋(BC770—BC476年)3封建社会(1)形成:东周战国(BC475—BC221年)(2)发展、鼎盛、衰落:秦(BC221—BC207年)①封建大一统时期 西汉(BC202—AD9 东汉(AD25—220②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魏(220—266年)280年) 蜀(221—263年)吴(222—280年)266—316年)317—420年)420—589年):宋、齐、梁、陈439—581年) 隋③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隋(581—618年)唐(618—907年,“安史之乱”〈775—763年〉)④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五代(907—960年)辽(契丹政权)(916—1125年,947年称辽,983年称契丹,1066年称辽)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6年)西夏(1036—1227年)金(1115—1234年)元(1271—1368年)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明清明(1368—1644年)清(1636—1912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进入近代史)二、历代封建王朝(或时期)的特点或地位和影响⑴春秋战国时期:①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②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有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国有制转化,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
③民族关系上:民族的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④思想文化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书评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书评](https://img.taocdn.com/s3/m/cd772752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fa.png)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书评中国近百年的政治历程跌宕起伏,经历了战乱、改革开放、经济崛起等阶段,塑造了今日中国的面貌。
近百年的政治历史可以概括为清末辛亥革命、国共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四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清末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百年政治历史的开端。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压力,封建制度的崩溃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为中国政治体制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然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辛亥革命并没有能够建立起一个稳定而强大的政治体系,国家陷入动荡和分裂。
其次,国共内战时期是中国政治历史中的另一重要时段。
国共两党为争夺国家领导权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最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宣告成立,中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制度时代,实行计划经济和政治集权。
然后,改革开放是中国政治历史的又一重大转折。
20世纪末,中国面临着经济滞后和政治僵局的问题,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使得中国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
政治上的相对开放也为中国带来了更多的国际机会,中国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最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治历史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中国持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经济继续增长,国际地位逐渐提升。
然而,政治体制的改革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仍然是中国政治面临的挑战。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中国政治需要更加开放、透明和民主,以更好地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
总体而言,中国近百年的政治历史是一个波澜壮阔的长河。
从封建时代到社会主义制度,再到改革开放,中国在政治上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独立、人民幸福,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中国政治的未来,需要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积极适应国际发展潮流,推动政治制度的创新和完善,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中国近现代史政治方面
![中国近现代史政治方面](https://img.taocdn.com/s3/m/b827ae69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76.png)
中国近现代史政治方面
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时期和事件:
1.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
大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这次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政治面貌,开启了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新篇章。
2. 北洋政府和军阀混战时期(1912-1928年):辛亥革命后,
中国政局不稳定,各地军阀割据,政府无力掌控全国。
北洋政府成立后,失败于镇压各地军阀,中国陷入混乱。
3. 国共合作与平日政府时期(1928-1949年):中国共产党与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进行了一段合作,两党联合推翻了日本侵略者。
但是随后国共双方在国内权力分配上产生了矛盾,最终爆发了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建立。
4.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
上一次重大的政治运动。
由毛泽东发起,旨在清除资本主义思想和传统文化,重塑革命意识形态。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遭受巨大破坏,大量知识分子被迫害,国家陷入混乱和动荡。
5. 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
重要政治事件。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实行了一系列经济和政治改革措施,推动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并成为全球第
二大经济体。
这些政治事件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发展和国家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国政治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读后感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58dc483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a8.png)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读后感中国近百年的政治史是一段充满曲折和惊心动魄的历史。
我在阅读这段历史后,感受到了中国政治发展和变革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首先,近百年的政治史展示了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重大转变。
从清朝的封建王朝到民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政治体制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的转型。
这些转变不仅对中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国家发展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中国政治史的读后感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政治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近百年的政治历程充满了内忧外患、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
中国面临的挑战包括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不公的问题、政府腐败的现象等。
同时,国内外各种力量的角逐也给中国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考验。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不断调整国家战略,寻求国家发展的新路径。
而在阅读中国政治史后,我也感到中国政府在应对这些挑战和困难时展现出了坚定的领导力和决策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这些措施包括加强市场经济改革、加强国家领导力和治理能力、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等。
中国政府的努力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总结起来,在阅读中国近百年的政治史后,我深刻认识到中国政治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并对中国政府在应对挑战和困难时所展现的领导力和决策能力表示敬佩。
同时,我也对中国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
中国政治史的阅读让我更加理解中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挑战,并对中国政府的发展战略和决策做出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评价。
中国政史大纲
![中国政史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acb647c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7c.png)
中国政史大纲
中国政史大纲是一份关于中国政治历史的概述性文献,主要介绍了自古至今中国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政治思想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政治历史的演变包括从封建时代到现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其中涉及到的政治制度包括封建王朝、民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等。
政治事件则包括历代的战争、革命、政治运动、改革开放等,这些事件对中国政治的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政治思想方面,中国的政治哲学、政治学说和政治思想都是源远流长的。
从古代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到现代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等,这些思想都对中国政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政史大纲是一份对中国政治历史有全面了解的重要文献,对于了解中国政治的演变和发展,以及中国政治思想的传承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1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https://img.taocdn.com/s3/m/3082ae3c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a8.png)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
从原始社会到秦统一,再由汉代的官僚制度到唐代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1.原始社会与部落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生活在部落社会中,部落长老担任着部落的首领,负责协调内部事务和处理外部关系。
这种部落制度是最早的政治组织形式,基于血缘和族群的关系。
2.封建制度的兴起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加深,封建制度逐渐取代了部落制度。
封建制度以封建君主拥有天命来统治全国,君主授予诸侯土地和封号,而诸侯则向君主效忠。
这种等级制度中,封建王朝与诸侯国之间形成了稳定的政治关系。
3.官僚制度的推行汉代是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官僚制度在这个时期被推行起来。
官僚制度以中央政府为中心,设置一系列官职来管理国家事务。
官员通过考试选拔,并按照明确的等级制度进行管理。
这种制度在整个古代中国政治史上也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4.科举制度的兴起唐代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科举制度在这个时期兴起。
科举制度以考试选拔官员,提倡文治,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优秀人才加入政府。
这种制度为社会中的人们提供了平等参与政治的机会,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5.封建王朝的衰落与变革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王朝出现了衰落的迹象,并最终被推翻。
新兴的市民阶级崛起,开始追求民主与自由,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实行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历了千余年的演变,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影响。
这些政治制度的兴衰变革,不仅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现代中国已经不再沿用古代的制度,但是这段历史仍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古代政治史时间轴-思维导图
![中国古代政治史时间轴-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b93d1e10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42.png)
被取代促进进而导致造成从而使得进一步中国古代政治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古时期禅让制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世袭制形成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夏内外服制度内 设官参政外 分贵族等级服从商王占卜 有专门官职商三大制度宗法制分封制血缘关系为重分封对象:亲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齐、鲁、燕、魏、晋、宋 等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礼乐制度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三大制度逐渐崩溃商鞅变法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影响增强了秦国国力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变法改革的借鉴我国封建社会开始形成各国开始变法皇帝制度始皇帝——嬴政皇权至上(核心)皇帝独尊皇位世袭集权司法行政军事指挥...........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左右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掌管律令、图籍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九卿(三公之下)秦朝中央政府的很多重要官职的合称郡县制郡 设置郡守、郡尉、监御史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郡守、县令或县长由皇帝任命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秦律》郡国并行制推行郡县制分封同姓诸侯王封国王国权力大威胁中央集权“七国之乱”侯国汉高祖刘邦政治上建立中朝,任用布衣为相外朝 执行即原来的三公九卿刺史全国分13州,每州一人推恩令察举制和征辟制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军事上出击匈奴文化上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育创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体系汉武帝刘彻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九品中正制各州郡内以家世、道德、才能等为标准分为九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背景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内容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租调制加强对地方控制与均田制相适应迁都洛阳加强对中原的控制移风易俗学习汉族文化意义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诏令决策机构门下省封驳审议审核机构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六部吏部官吏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相互牵制、互为补充作用提高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选官制度隋文帝唐代隋炀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科举制日臻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民族关系设立都护府唐太宗时期武则天时期新疆 安西都护府新疆 北庭都护府加强管辖和亲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吐蕃唐中宗金城公主入吐蕃对外关系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著成《大唐西域记》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地方制度隋朝州县两级制唐朝道——州——县中后期地方军政节度使增多政治上的较大自主权经济独立权军事武装755年 安史之乱中央官制设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掌管军政枢密使三司度支、盐铁、户部掌管财政长官三司使又称“计相”分割宰相财政权分割宰相掌兵之权社会影响积极方面结束了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消极方面冗官、冗兵、冗费国家积贫积弱1069年 宋神宗为解决社会矛盾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改革科举制度..............地方官制文臣任知州避免地方拥兵作乱设转运使将各州郡大部分财赋运往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地方行政区划路——州——县民族关系澶渊之盟辽宋议和宋给辽岁币宋夏合战宋真宗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金议和南宋初年岳飞抗金,遭秦桧陷害岳飞死后宋金议和约定界线南宋向金称臣南宋给金岁币中央一省制中书省设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归中书省枢密院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管辖西藏地方目的吸取宋朝教训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有效控制内容山东、山西、河北由中书省管辖其他地方设行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拥有军、财、政大权行政权力受中央节制省最高长官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路——府——州——县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初步基础是我国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行省制民族关系各民族人民长期杂居,互通婚姻,民族差异逐渐缩小许多迁入的波斯、阿拉伯人与汉、蒙古等族相互融合,形成回族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中央官制一“废”一“设”“废”——丞相背景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局势动荡,威胁皇权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影响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高度“设”——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朱棣(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要务的决策后来大学士拥有了票拟权即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的奏章最后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锦衣卫明太祖设立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选官制度八股取士限定科举范围——四书五经限制指定观点答卷,禁止自己的见解文体分为八个部分——“八股文”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手段是统治者加强封建专制的需要对外关系1405-1433年(明成祖时期)郑和七下西洋及亚非30余个国家和地区戚继光抗倭戚家军浙江、福建、广东日本的武士、商人、海盗骚扰我国沿海1553年葡萄牙 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中央官制南书房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皇权受限康熙帝设立南书房加强集权军机处1726年(雍正帝时期)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影响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文字狱对象:违背统治思想、触犯皇帝威严的言行残酷打击,制造“文字狱”民族关系康熙帝时期平定准噶尔叛乱乾隆帝时期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对西藏的管辖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封号1727年起开始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对外关系1689年中俄签订两国间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闭关锁国明末以来实行使得清政府认识不到西方世界的变化”天朝上国“的迷梦即将破灭公元前3077-约前2070-约前1600-约前1046前1046-前771前770-前475-前221前221-前207前202-925-220-266-316-420-589581-618-907(五代十国)907-960960-1127-12761276-13681368-16441644-1912中国古代政治特点以皇权为核心权力高度集中家国一体,家国同构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相结合人治大于法治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公天下与私天下相结合制度创新与继承相结合皇权渐强,相权渐弱相对专制—有限专制—绝对专制外儒内法,礼法并用礼高法低,德主刑辅强调流程式分工。
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书籍
![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书籍](https://img.taocdn.com/s3/m/4e9cbf90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0e.png)
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书籍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一些书籍:
1.《中国政治制度史》- 作者:茅海建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从古代封建时期到现代的中国政治制度变迁,包括封建帝制、官僚体制、封建经济等内容。
2.《中国政治思想史》- 作者:陈寅恪
该书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起源开始,深入探讨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各个学派的政治思想观点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
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作者:胡绳
胡绳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这本书中通过对中国历代政权的核心问题,如统治者素质、政权形式、政权跨度等进行研究和评价,总结出了中国政治的得失。
4.《中国封建社会的动力》- 作者:高华
这本书主要研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并分析了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化和变迁进行了深入剖析。
5.《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变革》- 作者:冯友兰
冯友兰是中国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在这本书中通过对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变革的分析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政治制度变革的理论观点,并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探讨了政治制度变革的动因和效果。
6.《国家与政治在中国的演进》- 作者:龚心钊
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政治演进的综合性研究,从古代到现代,从帝制到共和,从封建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探索了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历史脉络。
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a1f4db70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84.png)
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
此后,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结构。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教育改革、军队改革等一系列变革,但政治改革相对滞后。
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后,中国签订了出卖台湾和赔款等不平等条约,引发了一系列政治反弹和改革呼声。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政治的另一个重要转折点。
该运动反对外来势力、要求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
尽管运动失败,但它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反封建情绪。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它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中国政治走向现代化。
然而,辛亥革命后的动荡不安和政权更迭,使中华民国政府在中国境内的控制力受到严重削弱。
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开始在中国政治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功夺取政权,中国政治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1949年以后,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运动和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如反右派运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
这些运动和改革对中国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导致了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
19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标志着中国政治的又一次重大转变。
中国开始进行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的改革,以实现现代化建设。
随着改革的推进,中国的经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并逐步实现了一系列政治体制上的改革和开放。
目前,中国政治正努力实现现代化,包括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推进民主化进程等。
然而,在中国的政治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如腐败问题、权力集中等。
中国政治史
![中国政治史](https://img.taocdn.com/s3/m/46f0bfd528ea81c758f57871.png)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年 1921年 1924—1927 (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1年7月23日
上海
“一大” 内容 意义
嘉兴南湖 制定党的纲领(党的名称、奋斗目标) 明确中心工作 选举领导机构
1922年7月 上海
“二大” 内容
制定纲领 决定加入共产国际
最低纲领 (即民主革命纲领) 最高纲领
意义: 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中共认识到统一 战线的重要性 1923年中共“三大” 确定合作方针
1、条件
共产国际的帮助 孙中山同意与共产党合作
2、实现标志: 国民党一大 1924年1月 广州
“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三大政策
一、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1935年)
二、遵义会议
1、内容:军事上辨明是非 组织上改组领导 2、意义:结束“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确立 了以毛泽东为中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我党生 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 法制建设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思路。
一、祖国统一大业的第一步 ——港、澳回归
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前提)
1、条件
“一国两制”构想(方针) 全国人民共同愿望,民心所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治史简答题一、简述儒家政治思想的内涵1、王道仁政思想王道是儒家所主张的以仁义道德统治天下的统治方式,与以权势暴力统治天下的霸道相对立,王道的核心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仁政思想内涵:为政以德——原则,强国富民——根本,宽猛相济——手段,礼制德教——保障,尊贤使能——条件。
2、民本思想民本是一种重视下层民众地位和作用的政治思想,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对国家兴衰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在战国是一种大胆言论。
3、大同与小康大同思想的特点: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
4、大一统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大一统二、简述法家政治思想的内涵1、理论基础:“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和社会不断发展的进化观2、主要内容:法师制度的不二法门,主张以“法治”作为治国的方针,一切由法裁断;主张通过农耕和战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认为“耕”“战”是富国强兵的根本途径,倡导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吹君主专制和独裁,主张用严刑峻法镇压人民的反抗;法家的思想主要是关于治国理民方面的理论,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众多领域,其独具特色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主要有法、术、势、刑、罚、赏、利、公、私、耕、战等。
3、历史观: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发展变化的(进化的观点:今胜于古);有关历史阶段的划分:商鞅上世、中世、下世韩非:上古(有巢氏、燧人氏)、中古(大禹)、近古(夏商西周、汤武)、当今(战国,财富和人口增长很快);适时而变法(子产:变法可救世)。
4、“势治”思想“势”:客观条件、趋势:自然之势:客观的既成条件下掌权和对权利的运用人为之势:可能条件下能动的运用权力具体主张:认为权势很重要,掌握权势是从事政治活动的前提条件。
保“势”的方法和途径:任势而不尊贤;君主应通过获取民众的支持以此要挟臣下;君主无为以治天下;君主不尚忠;君主独揽权柄。
5、“法治”思想一切断于法公布于天下,按法执行6、“术治”思想具体主张:循名责实之术;深藏不漏之术;聪明独断之术;挟知而问;倒言反是;疑诏诡使;挑拨离间;暗杀权臣评价:法家术治思想实际上是自毁法治而崇尚人治,加上儒家思想也是以人治思想为主,这就是中国社会长期缺乏法治传统的真正的思想根源。
7、消失原因:君主独裁的法制推向极端,不相信道德的功能和人治合理性的片面性;不懂文武张弛,不懂攻守异术,一味严刑峻法。
三、简述道家政治思想的内涵1、理论基础:“道”2、一般特点:以“道”为基本范畴;政治上的“无为”;人生上的“贵己”。
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为政若水,少私寡欲;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贤,使民不争;绝圣弃智,使民无知无欲;顺乎民情,反对滥施淫威;主张以道佐人主,反对穷兵黩武。
4、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5、柔弱谦下的政治权术四、简述佛学与政治的关系1、政治与宗教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政治要通过宗教来获取它的合法性,拓展它的权力范围;宗教需要获取政治权威的支持,以最大限度拓展自己的影响力,以便在与其它宗教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
另一方面宗教也可能成为反抗政治统治的思想武器和统治武器;政治出于自身利益和政治统治的需要,在特定时期也会对佛教采取打击和消灭之策。
2、士大夫反对佛教的理由(功利主义观点)政治经济的观点:僧人的活动以及各种方式危害政府权威,危及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寺院生活并不能给世俗带来任何具体的成效,因此是无用的,是没有价值的;文化优越感的观点:佛教是一种胡教,适合于未开化的外国人的需要,在以前盛世记载中未提及佛教,古人既不知道叶不需要佛教;哒道德观点:寺院生活意味着有损于注重社会行为的圣训,因此是反社会的和极不道德的。
3、佛教徒卫护佛教的观点即使僧人不遵守世俗政治的权利,但并不意味不忠诚,僧人也有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僧人作为一个整体不应全部受责罚,仅仅一小部分应受责罚;寺院生活并不是无意义的,尽管他所产生的益处并不在俗世,而在来世;佛教来自外国不应该是受到排斥的理由,中国经常从外国引进一些东西,并带来很好的结果,或许佛教根本就不是一种新的发明,至迟在阿育王时期,中国人已经了解佛教;僧人所力倡的德行与儒家、道家的基本原则并没有根本的差别,佛教是儒家、道家思想完美的结合。
五、简述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演变1、军权的集中与分离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虎符制度(唐代变为铜鱼符)②宋代的“将从中御”:以皇帝和某些大臣的方策和谋划,错误的牵制和剥夺前线战士的机动性手段:以监军牵制主帅;使用阵图控制主帅;派出趋,随时汇报军情等。
③兵与将分离兵无专主,将无重权唐: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有战事时打仗,无战事时耕地、救灾宋:兵无常帅,帅无常兵明:事(战事)毕归卫所④发兵权与统兵权的分离宋:枢密院:掌握兵籍、虎符,有发兵之权,不掌握军政三衙:掌握军队明:兵部:有发兵权,而无统兵权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而无发兵权2、文武分途与以文制武(有效防止武将拥兵自重,但是以牺牲军队战斗力为代价的)宋: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其长官由文官担任;三衙长官由武将担任明:中央:兵部——文官担任长官五军都督府——武将担任长官地方:总督、巡抚——文官担任总兵——武将担任3、战争的演进⑴战车时代特色:规模小,时间短,讲究礼节和程序⑵步兵、骑兵时代战国秦汉的步骑兵魏晋南北朝的重装骑兵唐代以后轻装骑兵的重新崛起雷海宗:中国以秦汉为界分为两个中国,以前的中国叫动的中国,兵叫士,文武兼备,素质高;以后的中国叫静的中国,无兵的文化,民众不愿当兵,政府就征兵,产生兵祸。
六、简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演变1、早期的国家法律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五刑:以刑统罪:墨(额头刻字)、劓(割鼻子)、剕(砍脚)、宫、大辟(死刑)2、从《法经》到秦律法律变动:公开法取代秘密法,成文法取代习惯法《法经》六法:盗、贼、囚、捕、杂、具,《法经》是秦汉法律之祖3、继续趋繁的汉律萧何《九章体》《法经》《兴律》《户律》汉武帝时律令359章、大辟409条4、从律令科比到律令格式律:较为稳定的基本法典科:补充法规,实施细则令:皇帝诏令比:以它罪来比附汉代法律:律、令不分,礼律杂糅魏晋之际:律、令分途5、唐宋明清的法律唐:法律体系:律令格式律:处理刑事犯罪的法律条文,刑法典令:关于国家制度的单行条例,行政法格:皇帝临时制敕整理汇编而成式:国家机关的办事细则,章程细则,公文程式宋:几乎全部抄袭《唐律》,只是附加了一些条款明:太祖洪武三十年颁布《大明律》,以尚书六部为纲清:乾隆五年《大清律例》沿袭《大明律》的形式和内容,但有的篇目同于《唐律》七、简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特点:在权利不可能集中于皇帝一身的情况下,必须分权,即分层决策,既包括皇帝与其它中央官员的分层,也包括中央与地方的分层;中央难以建立一种既能调动各级官员的积极性,又能使他们的行为与中央保持一致的激励机制;中央对地方信息了解太粗疏。
2、分层问题层级越多,管理幅度越小;层级越少,管理幅度越大就国家而言,分层越多,上下阻隔越远,政令不易畅通,不易贯彻,下情不易上达,中央政府应当减少分层,以提高效率。
秦汉:郡、县两级魏:州、郡、县三级隋唐前期:州、县两级唐后期到宋:方镇、州、县三级宋:路、州、县三级元:行省、路、府、州、县多级制明清:省、府、县三级分层规律:由高降低,由虚入实3、中央了解下情的努力(信息)固定渠道:制度化:上计制度、巡行制度非固定渠道4、内外轻重的转换5、演变中的文化因素和数的关系和宗教的关系祭祀设置的县宗教事务机构管理的政区:宣政院八、简述中国古代人事管理制度的演变1、选举制度⑴察举制⑵九品中正制⑶从察举到科举⑷科举制度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
(标准从爵位到军功)西汉: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和皇帝征召等。
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征辟制度: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
前者多为名望高、品学兼优的社会名流,被征召者多为以要职。
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
(标准为门第)隋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产生了科举制。
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设进士科,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宋元: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成绩好的可直接授官。
(特点:更严密;人数增;更实用。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为君主专制培养了忠顺奴才,但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
2、监察制度⑴监察机构的发展前期的御史台:先秦的御史:“记事之职”,专管记录秦汉:具有监察职能曹魏:御史台从少府独立唐代的御史台: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三院制度:台院、殿院、察院明清的都察院:加大对官员离任审察制度⑵传统监察制度的特点:相对独立,不受其他行政官员的干涉;以卑临尊,用级别低的官监察级别高的官员;可以风闻言事。
3、考课制度⑴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内,依据考课标准,由专门部门对在职官员按照政绩、品行进行考察,决定官员的升降惩罚。
⑵考课对象:整体而言扩大化,从地方官到中央官⑶考课标准:儒家化政绩:垦田多少,人口增长多少,盗贼......品行:德⑷管理机构:中央专门机构:考功曹隋朝由吏部统一管理天下百官⑸考课过程(运行机制)考课信息收集:上计制度、巡行制度,其他官员的汇报,民众的评价根据考课标准,确定官员等第九、简述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1、君主专制主义:皇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太子制度:秘密立储制2、中央集权制,集权于中央特点: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无独立性可言,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统辖表现:郡国、郡县无立法权,无人事权,无司法、财政、军事权,必须接受中央的监督3、积极意义: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环境。
4、消极意义:地方官员不能有任何发挥创造,从而地方政府有保守性,欺上瞒下;高度的中央集权必须要求舆论一致,所以必须加强思想文化控制,钳制了思想文化的发展;高度的中央集权,需要庞大的官僚队伍,加大了中央的财政开支;高的的中央集权造成重农抑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
十、简述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演变秦统一中国、实行丞相制度后,相权日强。
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更是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鼎盛时期。
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