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史
政治史
制度 类别
朝代不同 条件不同 内容不同
分封制
西周实行
郡县制
秦朝推广
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 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分封的诸侯,王位 世袭并拥有封地 诸侯国拥有很强的 地方独立性,容易 发展为割据势力 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 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官 吏只拥有俸禄没有土地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有 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 家统一
夏商在制度上一脉相承,没有太大的突破,如果说 夏朝最突出的是确立了世袭制的地位,那么商朝最 典型的政治特色就是:以血缘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且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
四 羊 方 樽
大 量 甲 骨 文
1、分封制 西周维系统治主要靠三大制度: 2、宗法制 3、井田制
夏有桀,商有纣,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处 看看三副地图,大家有什么特别的印象?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皇帝
⑴三公的职责是什么? ⑵秦朝中央的三公九卿 制有何特点?
三公
御史 大夫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廷 尉
丞 相
典 客 宗 正
太 尉
治 粟 内 史
九卿
少 府 太 仆
秦朝中央的三公九卿制有何特点?
①皇帝任命、不得世袭,皇权至高无上;
②分权而设、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效率较高; ③丞相位高权重; ④是一种新的官僚体制。
中国近代政治史归纳
中国近代政治史归纳
(1)革命道路探索
①中共二大提出了最低革命纲领,但是从革命道路上基本上照搬了俄国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②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①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国民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②1935年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
(3)政策的调整
①1935年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共产党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③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战场。
④抗战胜利前夕,召开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完全走向成熟。
⑤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重庆谈判并签署了《双十协定》,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为争取和平与民主取得了主动权。
⑥渡江战役胜利后,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中国共产党取得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标题:严耕望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其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有一个人的名字无法忽视,那就是严耕望。他以其卓越的研究成果和深厚的学术底蕴,为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将以严耕望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为中心主题,深入探讨这一领域的研究。
严耕望,原名严家齐,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等职。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历史著作。该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史料支持,以及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中,严耕望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封建时期、专制主义时期和共和时期。这三个阶段的划分,既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又揭示出中国政治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
在封建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表现为分封制和宗法制,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严耕望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研究,揭示了这两种制度的本质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在专制主义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转变为中央集权制。严耕望认为,这种转变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结果。他对秦汉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指出它既有积极的一面,如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也有消极的一面,如导致权力过于集中,容易产生腐败等问题。
在共和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从君主专制转变为民主共和。严耕望对辛亥革命后的政治改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标志着中国开始走向现代化。
政治历史情况怎么写范文六篇
政治历史情况怎么写范文六篇
范文1:
1959年,中国开始了自己的社会主义革命,在此之前,中国
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历史的变革。从1840年以来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相继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政治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对中国政治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这场战
争的失败意味着中国从此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政治由一个封建帝国转变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列强入侵、中国经济陷入困境,政治形势动荡不安。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1851年,洪秀全成立太平天国,发动了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然而,由于内部腐败和腐败的领导人,太平天国最终失败,中国政治局势仍然没有改变。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另一个重要事件。在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中国激进团体义和团发动了一系列反对外国侵略
者和基督教传教士的运动。这些事件导致列强对中国的干涉加剧,政治局势进一步恶化。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1911年,
国民党领导人孙中山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这
场革命为中国带来了希望和变革,但随之而来的内战和动荡也使中国一直处于政治不稳定的状态。
这些政治历史事件对中国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事件的发生使中国政治经历了从封建帝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打下了基础。从这些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治历史的曲折和动荡,但也能感受到中国人民为追求民主和独立而奋斗的不屈精神。
《中国政治制度史》内容要点
绪论
1、中国政治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2、中国政治政治史的特点:(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2)政权与神权的结合(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4)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始终(5)人治(6)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7)因俗而治
3、近几年研究成果:(1)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研究(2)中外政治制度史的比较研究(3)对珍稀典章、法律文献和史料的整理和挖掘(4)对政治制度史进行多方面的专题研究(5)对各朝代政治制度进行分期研究(6)对少数民族政权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状况的研究
4、学习意义:(1)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确立中国政治制度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2)有利于了解政治制度与国家、政权、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3)有利于充实专业知识和完善知识结构,打下比较坚实和丰厚的知识基础。
5、学习方法:(1)学以致用,体用结合(2)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3)注意从发展的角度来学习中国制度史。
上篇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1、酋邦制: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分层社会,在其中以阶层的差异为社会结合的重要基础。酋邦制是处于国家形成前夕的某些民族实际存在的制度体制。
酋邦制与部落联盟的区别在于酋邦首领议事的作用加强,没有通常所说的民众大会,而是各部酋长议事会,有政治分级和亲属制度。
2、大同与小康的区别:大同是无序而经济不发达的社会,小康是有序而经济得到发展的社会。
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整理
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整理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时期是中国社会的最早时期,政治制度比较简单和原始,基本上是以家庭和部落为单位。没有统一的政府机构和组织形式,社会秩序主要靠社会规范和习惯来维持。
2. 奴隶社会时期
奴隶社会时期开始于商代,政治制度出现了大的变革。奴隶制逐渐形成,先商后周逐渐统一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时期。
商朝政治制度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部族联盟制”和“王室中心制”。在“部族联盟制”时期,商朝是一个由多个部族和家族联盟组成的国家,各部族、家族各自为政,商王则担任一种协调者的角色。在“王室中心制”时期,商王逐渐成为国家的主宰,设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周朝建立之后,逐渐形成了已知历史上的最早的封建制度。封建制度对分封制、官制、土地所有权、祭祀制度等进行规范,并逐渐确立了天子为中心的政治制度。天子设置中央官制,与地方派生出的诸侯国构成中央与地方政治结构的最初奠基。
由于周朝时奴隶所有制未被完全取代,也出现过以奴隶主为统治者的奴隶制国家,如楚国。
3. 封建社会时期
封建社会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即西周和东周时期。西周时期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封建制、官制、地方制度、祭祀制度、财政制度和法律制度。东周时期由于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分封制度逐渐瓦解。战国时期,大量诸侯国相互争夺,并对政治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创新。
4. 帝制时代
战国结束之后,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秦朝。秦始皇推崇法治,规定行政区划及法律条文,制定了全国一律的法律;而汉初则在秦制的基础上加强官僚管理制度,设立了律令制度和阶级制度,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和地方官制的变革,也为政治制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中国古代史部分
三维坐标定位
三条主线定论
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
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
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
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史
本专题考试大纲: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其主要内容为分封制与宗法制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其主要内容为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其主要内容为西汉王国问题,中外朝制度,察举制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其主要内容为明废丞相,设内阁,清军机处
最近三年的高考真题,中国古代政治史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要考查形式,材料以文字形式为主,难度上以中低难度为主,以考查主干知识的内涵为主。内容上相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影响、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以及对历史的传承。
2.汉至元政治制度演进的特点、原因和影响。
3.明清政治制度中加强对边疆或地方的管理、强化君主专制。
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一分封制与宗法制
1.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
(1)对象及内容: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土地和人口.
(2)权利与义务:分封者与受封者之间是权利义务关系。
中国政治制度史白钢
中国政治制度史白钢
引言
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其中白钢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节点。白钢时期指的是白崇禧领导下的中国国民政府时期,主要涵盖了1930年至1949
年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对中国政治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以中国政治制度史白钢为题,对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进行分析和解读。
白钢时期的背景
白钢时期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这段时期的政治制度受到了战争环境
和社会动荡的巨大影响。中国国民政府在这段时期承担着抗日战争的重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政治制度的调整和优化。
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抗战胜利
在白钢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抵抗日本
侵略。这一合作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也在政治上带来了重要的变革。国共两党达成了一系列政治共识,包括平等合作、政治协商和共同执政等。这些共识为战胜日本侵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未来的政治制度演变奠定了基础。
重庆谈判与中国政治制度的调整
白钢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重庆谈判。国共两党在重庆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判,就中国政治制度的调整达成了一系列协议。这些协议包括了政府结构调整、选举制度改革和土地改革等内容。这些调整和改革对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战后政治形势打下了基础。
白钢时期的政府结构调整
在重庆谈判的基础上,白钢时期中国政府的结构得到了重大调整。其中最重要
的是成立了中央政府委员会和行政院,国民政府总理由蒋介石担任。这一调整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力得到了进一步集中,加强了政府的执行力和统一度。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书评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书评
中国近百年的政治历程跌宕起伏,经历了战乱、改革开放、经济崛起等阶段,塑造了今日中国的面貌。近百年的政治历史可以概括为清末辛亥革命、国共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四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清末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百年政治历史的开端。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压力,封建制度的崩溃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为中国政治体制的变革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辛亥革命并没有能够建立起一个稳定而强大的政治体系,国家陷入动荡和分裂。
其次,国共内战时期是中国政治历史中的另一重要时段。国共两党为争夺国家领导权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宣告成立,中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制度时代,实行计划经济和政治集权。
然后,改革开放是中国政治历史的又一重大转折。20世纪末,中国面临着经济滞后和政治僵局的问题,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使得中国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政治上的相对开放也为中国带来了更多的国际机会,中国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最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治历史进入了全新的时代。中国持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经济继续增长,国际地位逐渐提升。然而,政治体制的改革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仍然是中国政治面临的挑战。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中国政治需要更加开放、透明和民主,以更好地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
总体而言,中国近百年的政治历史是一个波澜壮阔的长河。从封建时代到社会主义制度,再到改革开放,中国在政治上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独立、人民幸福,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中国政治的未来,需要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积极适应国际发展潮流,推动政治制度的创新和完善,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中国古代政权沿革(历史发展脉络)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建立:夏朝(约BC2070—约BC1600年)
发展:商朝(约BC1600—BC1046年)
鼎盛:西周(BC1046—BC771年)
瓦解:东周春秋(BC770—BC476年)
3封建社会
(1)形成:东周战国(BC475—BC221年)
(2)发展、鼎盛、衰落:
秦(BC221—BC207年)
①封建大一统时期 西汉(BC202—AD9 东汉(AD25—220②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220—266年)
280年) 蜀(221—263年)
吴(222—280年)
266—316年)
317—420年)
420—589年):宋、齐、梁、陈
439—581年) 隋
③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隋(581—618年)
唐(618—907年,“安史之乱”〈775—763年〉)
④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五代(907—960年)
辽(契丹政权)(916—1125年,947年称辽,983年称契丹,1066年称辽)
北宋(960—1127年)
南宋(1127—1276年)
西夏(1036—1227年)
金(1115—1234年)
元(1271—1368年)
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明清
明(1368—1644年)
清(1636—1912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进入近代史)
二、历代封建王朝(或时期)的特点或地位和影响
⑴春秋战国时期:①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国
中国近现代史政治方面
中国近现代史政治方面
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时期和事件:
1.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
大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国。这次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政治面貌,开启了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新篇章。
2. 北洋政府和军阀混战时期(1912-1928年):辛亥革命后,
中国政局不稳定,各地军阀割据,政府无力掌控全国。北洋政府成立后,失败于镇压各地军阀,中国陷入混乱。
3. 国共合作与平日政府时期(1928-1949年):中国共产党与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进行了一段合作,两党联合推翻了日本侵略者。但是随后国共双方在国内权力分配上产生了矛盾,最终爆发了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建立。
4.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
上一次重大的政治运动。由毛泽东发起,旨在清除资本主义思想和传统文化,重塑革命意识形态。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遭受巨大破坏,大量知识分子被迫害,国家陷入混乱和动荡。
5. 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
重要政治事件。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实行了一系列经济和政治改革措施,推动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并成为全球第
二大经济体。
这些政治事件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发展和国家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国政治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读后感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读后感
中国近百年的政治史是一段充满曲折和惊心动魄的历史。
我在阅读这段历史后,感受到了中国政治发展和变革的复
杂性和挑战性。
首先,近百年的政治史展示了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
重大转变。从清朝的封建王朝到民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政治体制在这
个过程中经历了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的转型。这些转变不仅对中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也
对国家发展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中国政治史的读后感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政治的复
杂性和困难性。近百年的政治历程充满了内忧外患、政治
斗争和社会动荡。中国面临的挑战包括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不公的问题、政府腐败的现象等。同时,国内外各种
力量的角逐也给中国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考验。在这
个过程中,中国政府不断调整国家战略,寻求国家发展的
新路径。
而在阅读中国政治史后,我也感到中国政府在应对这些挑战和困难时展现出了坚定的领导力和决策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些措施包括加强市场经济改革、加强国家领导力和治理能力、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等。中国政府的努力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总结起来,在阅读中国近百年的政治史后,我深刻认识到中国政治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并对中国政府在应对挑战和困难时所展现的领导力和决策能力表示敬佩。同时,我也对中国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中国政治史的阅读让我更加理解中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挑战,并对中国政府的发展战略和决策做出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评价。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历程如下:
1.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发展经历了从封建专制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再到民族民主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民进行了多次反抗和斗争,包括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这些运动推动了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逐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完善。
3. 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政治的发展。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治体系不断完善,法治建设也得到了加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涉及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变革。这一历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直至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制度史可以分为几个主要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政治制度和特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封建制度和官僚
制度两个阶段。
封建制度时期
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政治制度,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等朝代。在封建制度下,贵族阶层掌握着最高权力,国家被分割为封建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在君主的统治下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同时也要向中央政权纳税和效忠。
官僚制度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制度逐渐演变成官僚制度。官僚制
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朝,但在汉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
进一步发展。官僚制度的核心是中央政权的集权统治,官僚们被委任为各级官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和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
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主要经历了帝制、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制度三个阶段。
帝制时期
帝制是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开端,这一时期可以追溯到清朝。在帝制下,中国国家权力被集中在皇帝手中,政府由皇帝和其亲信的官僚组成。然而,清朝的统治受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内部的动荡,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崩溃。
民主共和制时期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民主共和制时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宪政为基础,采用联邦制度。然而,由于内外部的困难和政治动荡,中华民国的统一和稳定受到了严重挑战。
社会主义制度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政治制度开始转向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新的政治制度,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政协制度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等。这些制度旨在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发展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发展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
人民进行了一系列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取消封建制度的革命运动,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然而,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革命任务
的基本完成,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在1950年代,中国采取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一系
列政治经济措施,旨在加快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然而,这
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和失误,导致国民经济遭受重大
损失,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困难。
到了1960年代初期,中国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党内斗争和社会动荡。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国家陷入混乱,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经
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受到巨大的损失。然而,在毛泽东去世后,中国开
启了一段新的历史篇章。
1978年,中国党和政府的领导人率先提出了经济改革开放的政策方针。通过引进外国技术和投资,改善对外贸易,着力发展经济,推
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政府还将其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了经济
建设上,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989年,中国政府推出了“六个稳定”战略,旨在保持政治稳定并推动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中国逐步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国家治理,改进宏
观调控等措施,中国成功度过了许多政治和社会挑战。
21世纪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进一步发展。政府致力
于打击腐败,加强监管体系,提高政府廉洁度和透明度。政治改革也在不断进行,包括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确保人民的普惠权益。
中国政史大纲
中国政史大纲
中国政史大纲是一份关于中国政治历史的概述性文献,主要介绍了自古至今中国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政治思想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政治历史的演变包括从封建时代到现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其中涉及到的政治制度包括封建王朝、民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等。政治事件则包括历代的战争、革命、政治运动、改革开放等,这些事件对中国政治的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政治思想方面,中国的政治哲学、政治学说和政治思想都是源远流长的。从古代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到现代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等,这些思想都对中国政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政史大纲是一份对中国政治历史有全面了解的重要文献,对于了解中国政治的演变和发展,以及中国政治思想的传承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治史
简答题
一、简述儒家政治思想的内涵
1、王道仁政思想
王道是儒家所主张的以仁义道德统治天下的统治方式,与以权势暴力统治天下的霸道相对立,王道的核心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仁政思想内涵:为政以德——
原则,强国富民——根本,宽猛相济——手段,礼制德教——保障,尊贤使能——
条件。
2、民本思想
民本是一种重视下层民众地位和作用的政治思想,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对国家兴衰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在战国是一种大胆言
论。
3、大同与小康
大同思想的特点: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
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
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
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
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
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
4、大一统思想
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大一统
二、简述法家政治思想的内涵
1、理论基础:“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和社会不断发展的进化观
2、主要内容:法师制度的不二法门,主张以“法治”作为治国的方针,一切由法裁断;
主张通过农耕和战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认为“耕”“战”是富国
强兵的根本途径,倡导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吹君主专制和独裁,主张
用严刑峻法镇压人民的反抗;法家的思想主要是关于治国理民方面的
理论,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众多领域,其独具特色的基本
概念和术语主要有法、术、势、刑、罚、赏、利、公、私、耕、战等。
3、历史观: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发展变化的(进化的观点:今胜于古);有关历史阶段
的划分:商鞅上世、中世、下世韩非:上古(有巢氏、燧人氏)、中
古(大禹)、近古(夏商西周、汤武)、当今(战国,财富和人口增长很
快);适时而变法(子产:变法可救世)。
4、“势治”思想
“势”:客观条件、趋势:自然之势:客观的既成条件下掌权和对权利的运用
人为之势:可能条件下能动的运用权力
具体主张:认为权势很重要,掌握权势是从事政治活动的前提条件。
保“势”的方法和途径:任势而不尊贤;君主应通过获取民众的支持以此要挟臣下;
君主无为以治天下;君主不尚忠;君主独揽权柄。
5、“法治”思想
一切断于法公布于天下,按法执行
6、“术治”思想
具体主张:循名责实之术;
深藏不漏之术;
聪明独断之术;
挟知而问;倒言反是;疑诏诡使;挑拨离间;暗杀权臣
评价:法家术治思想实际上是自毁法治而崇尚人治,加上儒家思想也是以人治思想为主,这就是中国社会长期缺乏法治传统的真正的思想根源。
7、消失原因:君主独裁的法制推向极端,不相信道德的功能和人治合理性的片面性;
不懂文武张弛,不懂攻守异术,一味严刑峻法。
三、简述道家政治思想的内涵
1、理论基础:“道”
2、一般特点:以“道”为基本范畴;政治上的“无为”;人生上的“贵己”。
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为政若水,少私寡欲;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贤,使民不争;
绝圣弃智,使民无知无欲;顺乎民情,反对滥施淫威;主张以道佐人
主,反对穷兵黩武。
4、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5、柔弱谦下的政治权术
四、简述佛学与政治的关系
1、政治与宗教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政治要通过宗教来获取它的合法性,拓展它的权力范围;宗教需要获取政治权威的支持,以最大限度拓展自己的影响力,以便在与其它宗教竞争中获取优
势地位。另一方面宗教也可能成为反抗政治统治的思想武器和统治武器;政治出于
自身利益和政治统治的需要,在特定时期也会对佛教采取打击和消灭之策。
2、士大夫反对佛教的理由(功利主义观点)
政治经济的观点:僧人的活动以及各种方式危害政府权威,危及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寺院生活并不能给世俗带来任何具体的成效,因此是无用的,是没有价值的;
文化优越感的观点:佛教是一种胡教,适合于未开化的外国人的需要,在以前盛世
记载中未提及佛教,古人既不知道叶不需要佛教;哒道德观点:寺院生活意味着有
损于注重社会行为的圣训,因此是反社会的和极不道德的。
3、佛教徒卫护佛教的观点
即使僧人不遵守世俗政治的权利,但并不意味不忠诚,僧人也有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僧人作为一个整体不应全部受责罚,仅仅一小部分应受责罚;寺院生活并
不是无意义的,尽管他所产生的益处并不在俗世,而在来世;佛教来自外国不应该
是受到排斥的理由,中国经常从外国引进一些东西,并带来很好的结果,或许佛教
根本就不是一种新的发明,至迟在阿育王时期,中国人已经了解佛教;僧人所力倡
的德行与儒家、道家的基本原则并没有根本的差别,佛教是儒家、道家思想完美的
结合。
五、简述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演变
1、军权的集中与分离
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虎符制度(唐代变为铜鱼符)
②宋代的“将从中御”:以皇帝和某些大臣的方策和谋划,错误的牵制和剥夺前线战士的机动性
手段:以监军牵制主帅;
使用阵图控制主帅;
派出趋,随时汇报军情等。
③兵与将分离兵无专主,将无重权
唐: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有战事时打仗,无战事时耕地、救灾
宋:兵无常帅,帅无常兵
明:事(战事)毕归卫所
④发兵权与统兵权的分离
宋:枢密院:掌握兵籍、虎符,有发兵之权,不掌握军政
三衙:掌握军队
明:兵部:有发兵权,而无统兵权
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而无发兵权
2、文武分途与以文制武(有效防止武将拥兵自重,但是以牺牲军队战斗力为代价的)
宋: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其长官由文官担任;三衙长官由武将担任
明:中央:兵部——文官担任长官五军都督府——武将担任长官
地方:总督、巡抚——文官担任总兵——武将担任
3、战争的演进
⑴战车时代特色:规模小,时间短,讲究礼节和程序
⑵步兵、骑兵时代
战国秦汉的步骑兵
魏晋南北朝的重装骑兵
唐代以后轻装骑兵的重新崛起
雷海宗:中国以秦汉为界分为两个中国,以前的中国叫动的中国,兵叫士,文
武兼备,素质高;以后的中国叫静的中国,无兵的文化,民众不愿当
兵,政府就征兵,产生兵祸。
六、简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演变
1、早期的国家法律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五刑:以刑统罪:墨(额头刻字)、劓(割鼻子)、剕(砍脚)、宫、大辟(死刑)
2、从《法经》到秦律
法律变动:公开法取代秘密法,成文法取代习惯法
《法经》六法:盗、贼、囚、捕、杂、具,《法经》是秦汉法律之祖
3、继续趋繁的汉律
萧何《九章体》《法经》《兴律》《户律》
汉武帝时律令359章、大辟409条
4、从律令科比到律令格式
律:较为稳定的基本法典科:补充法规,实施细则令:皇帝诏令比:以
它罪来比附
汉代法律:律、令不分,礼律杂糅
魏晋之际:律、令分途
5、唐宋明清的法律
唐:法律体系:律令格式
律:处理刑事犯罪的法律条文,刑法典
令:关于国家制度的单行条例,行政法
格:皇帝临时制敕整理汇编而成
式:国家机关的办事细则,章程细则,公文程式
宋:几乎全部抄袭《唐律》,只是附加了一些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