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导学案
国家一等奖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
国家一等奖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等奖必修四《定风波》教学目标:1.了解《定风波》的背景与作者2.分析《定风波》的内容与结构3.学习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展开解读与分析4.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文学创作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定风波》的背景与作者2.分析《定风波》的内容与结构教学难点:1.分析《定风波》的内容与结构2.学习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展开解读与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于《定风波》的了解程度。
二、内容呈现(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定风波》,并展示相关的背景材料和图片。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定风波》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并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三、分析与解读(40分钟)1.教师通过具体的段落选取,引导学生分析《定风波》的内容与结构。
2.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进行深度解读,并设计展示形式(课件、海报、演讲等)。
3.学生展示并点评彼此的解读,教师进行总结。
四、拓展延伸(30分钟)1.教师提供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等,帮助学生深化对《定风波》的理解。
2.学生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诗评。
3.几位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诗评,并进行互评讨论。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教师进行总结,回顾学生所学内容,并强调重点与难点。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
六、课后作业(5分钟)1.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自主阅读一篇文学作品,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
教学资源:1.《定风波》的文本材料与背景资料2.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等相关文学作品。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二单元-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教学目标】1.抓关键词句,感知内容,掌握词中的写作方法。
2.反复咏诵,体会词作意境和作者胸怀,背诵全词。
3. 探究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4.对苏轼及其词做出自己的评价。
【教学过程】预习案一、诗词积累感知词人作品中的“理趣”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3.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二、知人论世(一)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元年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
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
(一起一落)元祐元年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
(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
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
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七月死于常州。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
《定风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及比喻手法的运用。
学会朗读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加深对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体会作者面对困境的旷达。
诵读、评价、质疑问难,在读懂词的基础上领悟词的哲理美感,通过“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苏轼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二、教学重点1、诵读,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思想情感。
2、欣赏词作,赏出作品情感态度美、人生哲理美。
(体会苏轼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旷达坦然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评价。
(领会词是如何运用以小见大及比喻手法来表现主旨的)四、教学设想1、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多次诵读中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哲理美感。
在读中形成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评价、鉴赏。
2、学生品味、感悟和老师引导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清代赵翼有这样两句诗“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便始工”,想要说的是一个国家民族的不幸,国家的损失,人生的苦难往往会成就一批成熟大气的诗人,给后世留下工整典丽深入人心的经典之作,而苏轼的一生很好的诠释了这两句诗。
苏轼有着经世治国之才,也有兼济天下的宏图大志,但仕途之路却是异常坎坷,屡屡不得志,对于北宋王朝这是莫大的损失,而对于中国文坛来说他却是一颗璀璨珍贵的明星。
被贬黄州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直指人心的优美诗文,比如《赤壁赋》、《念奴娇》,这些诗文似乎是他对凄苦岁月、人生苦难的一种挣扎和超越。
今天,我们来品味他的另一首作品《定风波》,仔细体味一下苏轼的内心是经历了怎样的苦痛挣扎以后实现了自我超越和自我救赎的?(板书:定风波)二、解题(必修四P37注释①并补充)定风波:词牌名。
原唐代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之句。
《苏轼词两首-定风波》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深入了解苏轼,朗诵并背诵本词。
2、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掌握吟诵技巧,领会重要词句。
(2)合作探究,把握词的感情,感受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面对人生风雨的情怀。
(2)学会正确面对人生风雨。
学习重难点:体会作者面对人生风雨的情怀,学会正确面对人生风雨。
学习方法:反复诵读,自主感知,交流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环节:课前预习,知识链接一、背景链接:《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使苏轼得了一场病。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
二课前自学:1、注音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料峭()2、字词释义芒鞋:吟啸:料峭:补充注释: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
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
向来:刚才,方才之意。
如“失向来之烟霞”3、自行翻译词前小序(在课本上做记录)。
4、反复诵读,尝试背诵。
第二环节:反复诵读,体味感情,合作探究,解读文本一、反复诵读,入情入境1.诵读要领:(1)注意读准字音(2)把握节奏(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3)感受情感(语音的轻重,语气的升降)小组诵读展示(诵读形式由小组自创)。
2.用简单的语言翻译本诗并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二、鉴赏品味,自主赏析找出本诗当中你认为写的最好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个人展示)三、重点研讨,合作探究1、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3、试分析本诗的艺术手法4、炼字1.“竹杖芒鞋轻胜马”。
最生动是哪个字?2.“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哪个字最洒脱?第三个环节:课堂小结,深化拓展。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 (1)
定风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本诗主要内容和东坡面对风雨的人生态度;(2)赏析本词情、理、意、趣完美结合的特点,从文本中体会哲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诗歌的鉴赏理解并掌握知人论世、披文入情的诗歌鉴赏方法;(2)分析本词真正理解东坡的旷达与乐观,并付诸人生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人生态度,积极面对人生的起伏;(2)通过理解苏轼的旷达,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人生意义的理解;【教学重点】1. 置身诗境,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2. 赏析并理解诗歌一语双关、以小见大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处世哲学。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朱德同志在在四川眉山市三苏祠的题词语(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导入,引出作者。
二作者简介苏轼: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三听读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录音,听准字音,把握节奏2、学生自主朗读3、全体齐读四学习文本,1、讲解小序,明确小序中所交代的写作缘由以及众人和作者在遇雨时不同的反应2、学习上片,分别从行为动作、外形装扮、心理想法等方面感受作者雨中与“众人皆狼狈”不同的表现,分析作者彼时的心态,探究人物形象3、学习下片,天气由雨转晴,作者是怎么评价这变化无常的天气的?五分析概括诗中蕴含的情感,探究艺术手法1、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自然界忽晴忽雨的天气,变化无常,有什么其他言外之意吗?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出示写作背景,学会知人论世)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3、探究艺术手法:作者的这种人生态度在词中是如何表现的?六教师总结寄语1、总结课文:这首《定风波》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平常的小事——途中遇雨,借题发挥,巧妙地把自然界的风雨和政治变化中的风风雨雨联系起来,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复杂而深微的情怀。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 (1)
《定风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定风波》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
《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
其中的《定风波》词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以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学习文本时,我将引导学生学习苏轼在困难坎坷面前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因为这首词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也具有极高的精神审美价值。
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加深对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词风的认识和理解。
学情分析:本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他们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豪放的词风。
相信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对苏轼有全面立体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在师生共同探究的基础上,围绕苏轼对风雨的态度,知人论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鉴赏词作,体会苏轼虽身处逆境,但仍能泰然处之、乐观洒脱的胸怀。
(2)、从苏轼对待挫折的方式中得到启示,正确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
教学重点: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引领学生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境遇的坎坷,让他们学会拥有像苏轼一样在困难坎坷面前的豁达的心胸。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整体感知,读自然风雨1、指名朗读2、齐读全诗3、苏轼面对风雨的态度。
——赏析上片4、总结苏轼的性格特点。
5、指名朗读。
6、雨过天晴后,苏轼的态度。
——赏析下片7、全班齐读。
三、走进苏轼,感人生风雨1、你是怎么理解苏轼笔下“风雨”的?2、除了这场政治风雨之外,你还知道苏轼其他的人生风雨吗?“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杭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黄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儋州)3、指名诵读本词四、再读诗句,感悟苏轼内心1、苏轼风雨之后会归到何处?2、“与屈原比,苏轼多了一分自我,少了几分愚忠;与陶渊明比,苏轼多了一分经历,少了几分寒闲;与李白比,苏轼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分狂漫;与杜甫比,苏轼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分怨言……”——学生写作五、小结六、板书。
定风波教案一等奖
定风波教案一等奖这是定风波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定风波教案一等奖第1篇一、复习、交流、检查1、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指名背诵)2、交流“联想与想象”短文。
(自由交流)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李白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
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为我们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时的座右铭。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另外一首词《定风波》。
三、放录音,交流初读印象1、请翻译前面的“小序”,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
2、请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问。
四、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注释了解词意、内容【明确】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五、鉴赏分析,探究交流1、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明确】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
2、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明确】“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这句词的理解,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不是。
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
【导学案】人教版必修四苏轼《定风波》导学案
苏轼《定风波》导学案【预习目标】熟读《定风波》,继续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预习内容:1、注音料峭()萧瑟()吟啸()一蓑烟雨()2、解释下列词语的语境意义何妨吟啸且徐行()料峭春风吹酒醒()回首向来萧瑟处()补充注释:竹杖芒鞋:芒鞋,草鞋。
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
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
向来:刚才,方才之意。
3、自行翻译词前小序,结合注释,疏通词的大意(在课本上做记录)。
4、反复诵读,尝试背诵。
【学习目标】1、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本词的表现手法。
3、掌握即事感怀诗的特点及鉴赏要点。
【课堂诵读赏析】1、我们先来读一读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气()、人物()、事件()、感觉()、写作缘由()。
2、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注释谈谈这首词的上下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3、思考: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面对突如其来的雨,“何妨吟啸且徐行”,“莫听、谁怕、轻胜马”描写了词人此时怎样的心态?这几句词刻画了一位怎样的苏轼?雨的特点:心态:抒情形象:【课堂探究】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风雨”和“晴”的理解,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人生感悟,结合现实,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对你有何启示?A“风雨”:“晴”:B自己的体会:【分析手法】【课堂小结】《定风波》记叙的虽说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作者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之情,饱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方法归纳】即事感怀诗特点及鉴赏要点特点: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词鉴赏要点:1、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2、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3、分析作者用什么手法来抒发感情的。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学案
5、总结本词的艺术手法
五、课堂反馈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六、延伸阅读:
1、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班级
姓名
日期
一、学习目标
1、反复吟诵,掌握吟诵技巧,领会重要词句。
2、知人论世,理解作品内容,感受词人的形象。
3、学习作者面对人生风雨时表现出的乐观豁达与坦然。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难点:知人论世,理解作品内容,感受词人的形象。
三、自主学习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年),字,号,谥号。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朝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弟弟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且苏轼与唐代的、宋代的、、、、、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氏四门生为:、、、。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 (1)
情感探究
1、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看看 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 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上片重点:“谁怕 ? 烟雨任平生”。哪一个字最关键?
“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 然不动。
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 江湖的味道。
定风波
苏轼
学习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 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 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点:
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 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 达歌中 包含的人生哲理。
解读小序 了解背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 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思考: 小序交代
了哪些信息?
诵读感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播放
注解补充
莫听:不要听,意思是不要管。 何妨:不妨。 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闲适。 任平生:任凭一生
作业:
结合自己的经历,引用词中的语句(至 少一句)写一段话。
下片关键:“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 有雨了?
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板书:无(“回首”)
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 为什么?
归。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 ,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 一心渴望退隐 , 归去。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 (1)
了哪些信息?
词前小序云: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时间: 1082年3月7日 地点: 沙湖道中 人物: 同行 、余 事件: 遇雨 已而遂晴 感觉: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诵课文,积累感悟
朗读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全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
了怎样的情怀?
活方式?“轻”该如何理解?
“竹杖芒鞋” “马”
“竹杖芒鞋 轻胜马”
闲散江湖
奔波官场 两者对比,隐喻闲散 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轻”可以理解为无官一身轻,透 漏出作者追求无拘无束生活的心愿。 追求“无丝竹自乱耳,无案牍之劳 形”的自由自在生活。
4,本词写的是一场自然风雨,有深
刻含义吗?词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去 体现这一深刻含义的?
1、读准字音
同行 xíng 吟啸 yín xiào 芒鞋 máng 料峭 qiào 萧瑟 sè 一蓑烟雨 suō
2、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 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 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 /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
定风波
苏轼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豁达的胸 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以及诗人归隐的旨趣。 (重点)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 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 人生哲理。 (难点)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 的表现手法。
解读小序 了解背景
三月七日,沙湖 道中遇雨。雨具 先去,同行皆狼 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 此词。
1、阅读小(序二及)上问片题,探沙究湖道中遇雨, 同行皆狼狈,苏轼什么感觉,体现了他 怎样的形象?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凭 生”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乌台诗案二、分析风雨意象,概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并学习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三、体会作者面对困难挫折时的情感态度课前预习苏轼生平简介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71年),苏轼因与主张新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为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保持自己的人格,自请降职为杭州通判,苏轼在此期间做了好多诗,欣赏风物,执政为民。
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以“作诗谤朝廷”之罪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虽有官职但几近流放。
哲宗元佑年间,高太后临朝,司马光执政,苏轼被召回京。
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掌权,此时的新党已经变质,他们对苏轼的态度变本加厉,苏轼贬惠州,再贬儋州,虽曰贬谪,实为流放。
徽宗即位后,在遇赦北归的途中,卒于常州。
苏轼几乎一生都被贬谪,心中种种忧愤,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
预习检测:请概述苏轼的生平经历。
乌台诗案苏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在湖州任上。
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文章中的这些话被嫉妒他的新党抓牵强附会的解释为,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的语句,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新党们决心置苏轼于死地。
经多方营救,最终,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受当地官员监视。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但北宋年间定下了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幸免预习检测:请概述乌台诗案的原由及经过。
被贬黄州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纵情山水,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必修4苏轼词两首定风波导学案设计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真阅读,勾画批注,理解诗句含义,熟练朗读背诵;2、联系作者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揣摩作者所托之情,所言之志;3、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诗词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1、联系作者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揣摩作者所托之情,所言之志;2、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诗词的特点。
【预习提纲】1、参考《赢在45分钟》,了解作者及背景;2、勾画批注,口头梳理诗句意。
导学过程预设一、检查预习:1、字音:宫阙()玉宇()朱阁()绮户()婵娟()2、作者、背景: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考中进士。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
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
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
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
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在黄州写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人教版必修4苏轼词两首定风波导学案.doc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真阅读,勾画批注,理解诗句含义,熟练朗读背诵;2、联系作者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揣摩作者所托之情,所言之志;3、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诗词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1、联系作者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揣摩作者所托之情,所言之志;2、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诗词的特点。
【预习提纲】1、参考《赢在45分钟》,了解作者及背景;2、勾画批注,口头梳理诗句意。
导学过程预设一、检查预习:1、字音:宫阙()玉宇()朱阁()绮户()婵娟()2、作者、背景: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考中进士。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
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
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
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
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在黄州写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导学案(教师版)1
《定风波》导教案(教师版)【学习目标】:知人论世,理解词的意义和内涵,感受并学习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体会作者面对人生风雨的情怀,学会正确面对人生风雨。
【学习方法】:提问法、谈论法、讲解法一、品读苏轼:1、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苏东坡传》)2、也许正是一蓑风雨,铸就了一个旷世奇才,一个士大夫心神往的人格典范,一个民间妇孺喜闻乐道的豪士雅客,一个有一派刚直不屈执著风节的政客、一个有着一颗善于解脱的智慧心灵的智者,和一个有着一副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的善良心肠的天真稚童!(《写不尽的苏轼》)二、背景链接:《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和他创作的两赋一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同一年。
苏轼因“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到黄州,贬谪黄州是苏轼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次大的挫折,也是他内心纠结得最紧、矛盾冲突最厉害的时期。
在他被贬官之前是在浙江湖州当太守,而且还是文坛领袖,如今却变成了阶下囚,这是他人生第一次最沉重的打击,人生的痛苦莫过于失落的痛苦,被剥夺的痛苦,过去那些地位、荣誉,统统被剥夺掉了,在心里产生了强大的反差。
通过诗词可以透视苏轼贬黄时期的心态,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心路历程从“失意苦闷”到“乐观坦然”再到“超然豁达”。
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的第三年,着眼点是“道中遇雨”这一小事,借题发挥时所写。
三、互动导学(一)、诵读提示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fang)/吟啸(xiao)/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suo)烟雨/任平生。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 (5)
❖ 词中使用的重要的表现手法: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 见出人生大道理。
❖一语双关——将自然界的风雨 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主旨归纳
❖ 《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 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 现象生发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以一语双关,以小见大的手妙点,模式训练
❖ 针对自己喜欢的好句子,反复琢磨,用模式 进行说话训练。
❖ ( )这句诗妙在 用的好,它表现了(点明了)
字(词) 。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 过滤,都变成一片晴朗啦!苏轼, 用他超然物外的心,为我们撑出了 一片永恒的晴空……
希望我们的同学,老师们,还 有我自己,都能活得像东坡一样的 明亮,豁达,快乐!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 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 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要求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理解说译
❖ 苏轼22岁中进士,才华被欧阳修赏识。1069年,王 安石变法。苏轼丁母忧期满,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 普通老百姓的损害,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结果是不容于朝廷,调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其间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 1079年 ,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因为在自己的 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被御史告发,以谤讪新政 的罪名在御史台狱受审。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 头的境地,最后侥幸算躲过一劫。
❖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 副使,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苏轼到任后,曾一度 心情郁闷,但他是天生的乐天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 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 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 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 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于是就有了“东坡居士” 的别号。
5.定风波-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作者在词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和人生观。
【知识链接】定风波,唐教坊名曲,始见于后蜀欧阳炯词。
平仄换韵,六十二字。
由于句式参差,平仄交错,声律别具特色。
【课前学习】1.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地点:沙湖道中。
天气:雨,晴。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故,交代写作缘由。
2.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合作探究】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闲适、轻松、自如。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表达了诗人不避风雨,听任自然、坦然处之的人生态度。
3.“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阳光总在风雨后。
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①“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②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
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目标检测】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概括。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导学案 (1)
《定风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温故知新——复习背诵《前赤壁赋》
1.《前赤壁赋》的写作时间、写作背景:
2.《前赤壁赋》中最能体现作者人生态度的词句:
3.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北宋眉州眉山,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
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定风波》
1.朗读
(1)读准字音:同行.吟啸.一蓑.料峭.
(2)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读出感情
轻读重读、长读短读、升调降调
2.研习(1)词前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词前小序的作用)
(2)找出词中描写风雨的语句
(3)苏轼在这场风雨中的做了什么?
(4)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词中苏轼的形象,你会选择哪一个词,请说明理由。
(5)用最简洁的话概括词的上片和下片的内容。
3.讨论
你认为全词最能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的字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说明理由。
4.体悟
苏东坡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定风波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苏轼及其创作。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继续学习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词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
2、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3、指导学生学习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感受作品豪放壮阔的意境。
2、通过诵读赏析感受苏轼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的人生境界,学习其面对风雨的人生态度。
重点学习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词的方法
难点通过诵读赏析感受苏轼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的人生境界,学习其面对风雨的人生态度。
过程
【课前预习一】正音。
活动目的:把音读准。
1、同行:
2、蓑:
3、料峭:
【课前预习二】释词义
活动目的:把词读懂。
1、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2、吟啸:吟咏长啸。
啸
3、芒鞋:
4、蓑:
5、料峭:
6、向来:
7、萧瑟:
【课堂交流】合作交流探讨
活动目的:理解词的深层内涵
问题一:作者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泥泞中行走,怎么能比“骑马”还“轻”呢?
问题二:序文已说“雨具先去”,可后文为什么又有“一蓑”,前后不是矛盾吗?
问题三:春风是“料峭”的,而作者却是“微冷”,怎么理解?
问题四:作者要“归去”到哪里?
问题五:前面明明说“道中遇雨”,“已而遂晴”,可词后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呀?
【课后作业】
活动目的:体会苏东坡的独特魅力,掌握几种描写人物的手法。
请以“东坡先生,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话,评价一下他的作品、情感及对你的影响。
今天又哪些收获?今天你展示了吗?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