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感论文
在“三步读”中培养语感[论文]
在“三步读”中培养语感“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步读”教学方法把书“读”出了层次。
在不同层次和意义的“读”中,可以相应地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语感。
语文教学课文阅读语感培养语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小学生的认知及感悟水平又十分有限,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中培养语感”——换而言之,在大量的“读”的实践活动中加强语言积累,加强感悟,加强体验。
在“读”中学生对文本进行审美的体验和感悟,从而深入到达作者的“潜意识”层面,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
“三步读”把书“读”出了层次,在不同层次和意义的“读”中,可以相应地培养不同层次的语感。
第一步:基础读文——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读通课文要做到:一是“初读”,就是通读全文,发现自己的问题,对课文有大体了解,可以多读几遍,扫除阅读障碍,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用默读的方法感知语言材料,了解课文内容和脉络,进行有意质疑,为深入学习语言打下基础。
当然,面对不同的课文,面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具体感知方法。
例如,教学《颐和园》一课,学生看到课题,心中条件反射般的疑问就出来了:颐和园在哪里?颐和园什么样子?我就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词要借助字典或请教老师、同学来解决;学生把课文多读几遍后,心里对自己的疑问就能有一个自己的答案。
《荷叶圆圆》面对的是低年级的学生,文中配有与内容一致的插图。
教学这一课时,我先请学生读课题,联系自己对荷塘及荷叶的了解,就课题想象:紧接着请学生观察插图,而后说说自己的观察及观察图片的想象,师生从而渐入情境,为感知语言打下基础;接着教师用流畅的语言、丰富的感情范读,孩子们和教师都置身于美丽的荷塘。
然后,师生共同质疑发现问题,学生带着疑问自读课文。
学生在“述说读课题想象——述说看图及想象——听教师范读——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的过程中了解课文描写的内容,这也是对语言文字的初步感知。
关于初中语文语感能力培养论文
关于初中语文语感能力的培养初探何谓语感,各家学说见仁见智,没有一个严格完整的定义,但对语感的把握却有其一致性——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悟力,它往往可以不经过思维分析、逻辑判断,就能从语言文字中直觉地感悟到其情味、意蕴、哲理,它是快捷的、直觉式的、整体的把握与感知。
语感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而培养良好的语感,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确实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一、加强生活联系,领悟语感语文的学习与生活有密切关系,语感教学要加强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叶圣陶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并说:“唯有从生活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得就越深切。
直到自己的语感与作者不相上下。
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这说明语感学习一定要联系生活经验,将语言文字同它所涉及的客观事物、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从而具体领会它的意义和情味。
七年级课本中的文章,大多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具有丰富的生活情趣,我们教学的时候,要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如在教《散步》时,在上课前,我就先抛出两个问题:咱们班的同学有没有经常与父母一起散步的吗?请一位同学谈谈和父母一起散步时有什么感觉?通过交流,使大家认识到散步是一种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
在学生把握好文章基调之后,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去朗读课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在审美的感染中培养语感以于漪的《往事依依》中的第四段为例,“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教学中我引入了骆宾王的《咏鹅》诗。
当我抑扬顿挫地读完这首三岁小儿都会读会背的诗时,同学们笑了。
接下来,我提问:“这首令七岁的骆宾王获得神童赞誉的诗到底好在哪里?”经过一番讨论、发言和教师的点拨,最后形成这样的共识:这首诗好在“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句色彩丰富,对照鲜明,形象生动,清新活泼,富于画面感。
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漳浦县石榴中心校余小伍我多年任教小学语文,深知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只有对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走进文本,感知文本,理解文本,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训练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正如著名语文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所说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下面,我就谈谈几点管窥之见:一、弄清语感训练的内容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也就是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快速精准地理解语言的深层意义。
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信息,甚至能听出言外之意,读出文外之韵,得到的不是抽象的声音刺激或文字符号,而是对语言文字的真情实感。
在说话,写文章时能以自己丰富的语言能力,完美地表达出来。
所以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训练是多方面的,如果从表面形式看,主要是语音的节奏、音律、声音高低感受等方面。
从内容方面具体包括:1.语意读音的正确性。
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判断出语言要表达意思所发生的声音。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发现学生读错音或朗读时漏词漏字,而有的学生则能根据语意读出标准的语音。
这就是学生的语意正误差异。
2.语意色彩的感受。
这就是指在正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给予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学生朗读时声音所发生的情感。
3.语意的形象性。
就是学生在朗读某段文字时在深刻理解文意后所展现出的景象。
二、语感训练的方法1.加强朗读,揣摩词句训练学生语感能力平时,老师对课文的讲解是来源于文意,一般都是比较定性。
而朗读就比较灵活,小学阶段学生的内部语言尚未很好地发展起来,所以更需要依靠朗读理解所读的文字,从而把书面文字的感知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又能从学生的语气节奏中反馈他们对课文真切的感受。
在阅读教学中我是以“传染语感”的作用来引发、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获得鲜明、准确的感知。
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情感往往通过一些词、句或明说或暗喻,我们只有在这些关键词上下工夫,才能使学生的语感不断上升。
也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论文]
也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何为语感?简单说,就是对语言的自我感受和领悟的能力。
小学语文强调的是“基本功”教学。
而此时,学生在接受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是十分敏锐的。
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一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将十分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正确的理解,进而加深对文章内蕴的感悟。
语文教学语感培养个性发展加强语感训练,是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一直以来,在培养学生语感问题上,很多教师都绞尽脑汁、多方探讨,采取各种策略来组织和实施教学,也着实取得了一些成效。
然而,也有部分教师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在教学过程中过于片面地追求学生某种能力的形成,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设计偏离了学生实际。
不但没能起到提高的作用,反而制约了学生的发展,这不能不让我们由此而警醒。
一、审视适度,尽量避免出现偏颇通常来讲,当孩子们读懂了一篇文章之时,我们可以说他们的心理认知已经与所读的作品同步了;而当他们对所读文章的内容感到费解或读不懂时,则表明学生的心理认知与所读作品之间存有差异。
若要让学生较快地在情感上与文章融为一体,在思想上与作品产生共鸣,则需要老师从多方面去加以引导,让学生学会品味、学会揣摩、学会感悟。
久而久之,他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驾驭能力就自然形成了。
如果说“听、说、读、写”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能力,那么,语感则是这其中最核心的因素了。
多数教师也都是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语感的。
然而,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由于对学生认知心理和接受能力程度掌握的不够,导致教学设计上出现了偏颇。
具体表现为,只注重朗读训练而忽视听说练习;片面地追求朗读方面的语气、语调而缺乏学生情感体验上的引导;过于强调读的琅琅上口而忽视对文章的深层感悟;只注重阅读训练不考虑读写结合,等等。
这些做法都是不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的。
因此,我们一定要围绕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审视适度、避免偏颇,才能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母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品味语言,激发语感论文
品味语言,激发语感论文摘要: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
因此,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是我们老师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语言积累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
”吕淑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
”朱作仁教授说:“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
”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
小学生的语感能力正处在初步形成的阶段,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就成了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受,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
培养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着重要作用。
学生有了较强的语感,无论读写听说,对语言的反应就比较敏捷,领悟它的含义就比较准确,运用起来也比较恰当,也就具有了较高的语言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点做起:1、精彩范读,熏陶语感。
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精彩的范读,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可选择精彩的读,要求学生听清楚、听完整、抓要害,从语音、语调、节奏、重音、停顿等方面充分感受、反复琢磨,并跟随练习,这样自然会使他们的语言变得流畅、正规,语言感受力得以提高。
可采用电教手段让学生听名家朗读名篇,使学生在听的过中受到”双重美”的熏陶;也可采用教师范读的方法,在具体语境中加强学生语言感能力。
如在讲《安塞腰鼓》一文时,播放一段带视频的诵读,连续听几遍后,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黄土高原后生那种粗犷、豪迈、热烈、奔放的性格特点,受到语感的熏陶。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语感是语文的能力基础,在其结构中居核心地位,是语言感受、语言理解、语言鉴赏、语言表达的合力,是一个人语言基础、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综合表现。
叶圣陶先生指出:“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
”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情趣的理解力。
小学语文是训练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而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直接的、整体的感受。
它包括语音的感受、语意的感受和语言感情色彩的感受,是人们掌握语言文字所必需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这还得根据教材的特点、文章体裁的不同选取相应的训练形式和方法。
我们试把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分为记叙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说明文、韵文等。
下面分别谈谈这些体裁的课文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
一、记叙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记叙文是写人、叙事、状物的文章。
在对这类课文教学时,要通过语感训练让学生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的主题思想,感悟作者文中的表现手法。
1、写人课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在教学写人课文时,让学生通过训练对文中所写人物行动、语言、外貌、心理等方面的感悟,进而达到认识所写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
教学中我是这样训练学生的语感的:①找直觉: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直奔中心”,在学生预习课文、熟悉所学内容的基础上,直接提问:这篇课文写谁?他是一个人什么样人?这样的“逼问”学生就能一下子找到答案或接近正确答案。
此外,还可以用“找句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直觉,一是找出中心句,二是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三是找出点明中心、承上启下、照应题目的关键句等。
②比较法:主要是比较句子所包含的意义、感情、用词的贴切,以及句式的优美,比较朗读人物语言时重音和停顿等。
抓朗读,促语感,提升语文素养论文
抓朗读,促语感,提升语文素养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
语感的形成是先前的感知不断被后天的学习内容同化或顺化,从而养成的一种经验性的直接的敏锐的感悟能力,它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来培养语感、发展语感、促进良好语感的形成,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率先垂范,深入情境,初步培养语感。
小学生年龄小、经验少,为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度,使学生形成最初的对语言的理解,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兴趣,适应语感直觉性的特点,范读至关重要。
教师范读时,首先要入情,通过眼神、面部表情、姿势等体态语言把课文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直接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进行情感体验;同时,根据范读时的轻重、缓急、停顿、语气、语调,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加上有意识的模仿,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
这是录音朗读所不能比的。
如教学《黄继光》,在夺取597.9高地时,我军遭遇了敌人火力点凶猛的射击,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这是爱与恨、悲愤与心痛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时的表情,也说明了黄继光对祖国、对战友的热爱。
就是这个顽强的战士,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还坚持向敌人的火力点靠近,最后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壮烈牺牲了┅┅如何将这一感人的片断在学生脑海中显现,并声情并茂地演绎出来呢?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表演,教师适时指导、示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黄继光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再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入情入境的表演,使学生更加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人物思想境界,最后让学生品读这一片断。
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在不经意间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二、深入文本,指导朗读、增进语感在指导学生朗读人物对话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理解文本的内涵,把握文章主旨,可以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入角色,揣摩人物的内心、思想活动,在对话前添加一些表示动作神态、心情的提示语导读。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语感论文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安丘市柘山镇柘山小学山东潍坊262100 )汉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
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
学生学习母语主要靠语感。
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口语语感做基础,有熟悉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为条件,身处母语环境、大量的、成套的母语早已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结构。
因此,学习母语不必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应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
从语感类别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培养形象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情味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意蕴感的教学策略等。
培养形象感,要注意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倡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象,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
培养情味感,一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二要努力挖掘和体验教材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传导作用;三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和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
培养意蕴感,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从语感生成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咏、切己体察、展开想象等。
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接感悟是完全一致的。
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
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
潜心涵咏,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研读策略,面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
切己体察,就是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触摸作者的心灵。
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
中学语文教学语感的培养论文
谈中学语文教学语感的培养语文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指向,是培养学生对话语、文章的传达和接收,即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灵魂就是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
它左右着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在言语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可以说,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一谈我肤浅的见解。
一、人格塑造获得语感从语言发展的历史看,“语言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
”“语言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是同步的。
”语言世界的拓展会促进精神世界的延伸,精神世界的提高会促进语言世界的发展。
语感能力培养之所以要注重人格构建和塑造,并视其为核心本质乃至最高层次意义上的语文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
纵观古今,大凡传世的名篇佳作,其光耀之处,首先就是作者人格的伟大体现。
正如德国大诗人歌德所讲:“要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就要有雄伟的人格。
”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激越,笔带锋芒,长于鼓动,在于他是战事纷繁年代里力阻“霸道”主“王道”的纵横家、雄辩家;鲁迅杂文如匕首、似投枪,犀利尖锐,深刻辛辣,因为他是风雨如磐的旧中国里愤世嫉俗的革命干将;毛泽东诗文境界开阔,语锋毕现,活泼鲜明,因为他具有一代伟人的胸怀和卓越政治家的气魄。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人为地割裂“心”、“言”而大谈什么语感培养。
二、激活生活体验,获得语感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
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
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
语感培养和训练论文
语感的培养和训练摘要:语感是人们对语言信息的感悟能力,语感的形式主要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修养,取决于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培养语感就是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仔细体验,认真思考,勤于积累,并通过“直观(语言信息)——联想(画面)——品味(情韵)”的过程,逐步提高想象联想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关键词:语感;经验;想象;语感培养;积累;联想;体味;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035-01《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规定:“要致力于学生语言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明确地提出了“语感培养”的要求。
一、什么是语感什么是语感?叶老曾作这样的解释:“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
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换句语说,对语言文学才会有灵敏的感觉。
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这就是说,语感是人们对语言信息的感悟能力。
它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理解,而是要更深层次地发掘文章的言外之义。
例如《荷花淀》里,水生回家告诉女人:明天就要到大部队去,而且自己是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似乎在赞扬丈夫,但语言有一种委屈、抱怨:你光顾自己积极了,家里怎么办?再说这么大的事,为啥不和我商量一下,我会“拖尾巴”吗?这些弦外之音是字面上没有表达的,要靠读者自己去感悟,这就是语感。
语感有时是直觉的。
不少同学反映,他们在考试答题时,往往第一印象是正确的。
有时反复推敲,反而把正确答案改错了。
这种现象是有,但不是主要的。
语感的形成主要还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修养,取决于丰富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语感的培养和训练1、积累经验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切经验、知识的源泉。
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仔细体验、认真思考、勤于积累,是获取经验、知识的途径。
中学语文教育中的语感培养论文
中学语文教育中的语感培养基础教育不断改革,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敏锐感觉。
”同时,新课标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又要求在阅读方面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对此加以具体化,这就是在指导我们上注重学生的语感培养。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我在教学中从三个层次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应该主要进行下列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
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
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
如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这种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
听是吸收,写作是释放。
因此,听后还须多做写作练习,让学生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把听到的语言材料的内容、意义表达出来,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感知能力。
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就会不断提高。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二、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语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
学生英语语感培养[论文]
浅论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摘要: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这种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
英语语感对英语教学和英语的运用起重要作用。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本文从英语思维、朗读背诵、英语环境、文化差异、学法指导等方面论述了英语语感的培养。
关键词:英语教学英语语感培养方法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
它是人们对英语这种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
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
学生要学好并用好英语,就必须有良好的语感。
学生常常会感到困惑,在英语练习中有时感到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说起来顺口,但又说不清原因,这实际上就是语感在起作用。
因为不同学生的语言感觉能力和语言实践量是不同的,学生与学生间存在差异,因此他们对语感的掌握与应用也不同。
虽然语感随着语言实践的不断积累必然会产生,但教师应该认识到语感的存在和它的积极作用,并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样可以加速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并对其加以优化。
既然语感这么重要,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更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那么学生的英语语感该如何培养呢?一、引导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秉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作用。
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应避免以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如一定要使用,也应该对两者加强分析对比。
平时课堂上要求学生使用英汉汉英双解词典并逐渐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这对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很有帮助,因为用汉语解释英语不一定都能做到一一对应且完全准确。
在英语教学中,有些词、句用汉语很难解释,有时还会出现越解释越难理解的现象。
培养语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论文
培养语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讲:“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紧要的训练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
”从古到今,语文教育学家一致认为: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由此可见,“语感”的培养是语文课上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今教研教改的热门话题。
那么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文字训练逐步形成的比较直接地、迅速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言内化要多读书,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生的语感如何,直接影响到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
因此,语感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语法、修辞、逻辑这些知识更具有实际意义。
它在语言能力系统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呢?一、在范读中让学生培养语感语感的培养,传统方法主要是靠读,特别是诵读。
我认为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应以读为主,在课堂上,“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特别是以教师的范读为主。
这种直截了当的言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比话费千般口舌大讲哪个地方应重读和轻读,哪个地方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色彩,哪个地方应读快或读慢等等效果一定会好许多,并且绘声绘色示范朗读还可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可以体现出朗读的技巧,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从而达到了课堂教学效果和目的,让学生在范读中培养语感。
如: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用激昂、有力的语调范读课文,对一些重点词句:“昂首挺胸”、“热血沸腾”、“斩钉截铁”、“壮烈豪迈”等,我先范读,让学生再多次朗读,把学生带入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激发学生对敌人的恨,对战士的爱的感情。
在课堂中我以丰富的感情,为课堂创设了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让学生拨动了感情之弦。
这样,主动阅读的意识就被调动起来了。
二、注重语言材料积累,让学生巩固语感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巩固语感的重要途径。
论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感培养论文
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感培养语感的强弱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体现。
语感强的人,话听得明白,说得具体,文章也读得透彻,写得流畅。
反之,语感弱的人则很难做到这样。
低年级学生可塑性强,模仿性强,记忆力强,接受能力强,教师在低年级就应加大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力度。
以下是几方面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倾听——学习规范的语言表达3至13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
孩子们敢说、想说、能说,但他们的言语不完整、不规范,句不达意,口语、方言色彩重,语言词汇少,省略多……因此让孩子学习规范的语言文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1.听录音磁带刚入学的孩子识字量少,不能独立阅读,帮助学生学习书面语言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听故事了。
我经常利用午间游戏的时间播放录音磁带,让孩子倾听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讲故事,倾听字正腔圆的播音,倾听抑扬顿挫的语调,倾听跌宕起伏的情节……学生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2.重视朗读指导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
早读课是练习朗读的好时机,它不受课堂40分钟时间的限制,抓住某一个具体的句子,从重音、节奏、语气语调上细致地、全面地进行指导,追求少而精,力求句句到位、生生到位。
二、积累——贮存规范的语言材料《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积累”,“积累”已成为语文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
而“背诵”是一种最好的积累方法,它能起到体会语言文字情感和内蕴,贮存语言、锤炼语言的作用。
1.背经典“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朗读背诵能最直接、最完整地感受语言材料。
学生在朗读背诵过程中,多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了,这样就能认真观察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使用语言材料。
因此,在他们记忆的黄金时期,每天花20—30分钟时间进行经典美文的朗读背诵,这些幼时积淀到生命深处的东西,慢慢酝酿,慢慢发酵,最后会内化为一个人独特的素质和修养。
重视语感培养 提高语文素质[论文]
重视语感培养提高语文素质摘要: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的感受力;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加强言语实践,提高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感培养语言实践语文素质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得以改进,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课堂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重点。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最为突出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在与大家分享。
一、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重要工具,是表达思想、传达感情的重要手段。
学生要想具备语言的基本功,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做铺垫,需要有一定的基本技能做支撑。
此外,有些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词汇,也有了一定的表达能力,但是对语言的感受力尚不够敏锐。
对学生语言感受力的培养,也就是语感的培养,也需要从字词积累入手。
字词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学生不仅可以从语文课本、字典和词典中进行积累,还可以从大量的阅读中进行积累。
语言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流动可变的。
要表达一个思想,传达一种感情,可能会有多种形式。
而不同的形式,也可以表达相同的思想和感情。
说话、写文章往往具有个人的倾向,需要我们认真体会,体会其中真正的韵味,这就需要长期的语文知识的积淀。
没有积淀,就不会有感受力。
例如,李清照《醉花阴》中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句话,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
这种情思是读者品读、体会出来的,而不是字典能够查到的。
如果我们没有对诗句的感受能力,没有深厚的知识积淀,是无法感悟出来这种情思的。
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语感[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的语感是伴随着语言的直觉产生的,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需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也是学生获取语言知识的方式,小学生语感的培养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通过阅读、朗读、品味、积累以及实践,等等。
小学语文学生语感语文科目有很强的人文性,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进行,语文研究专家认识到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做了很多研究,语文语感作为语文学习的中心成为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思想。
语感作为学习的中心的说法认为语文的教学要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语感的概述语感是学生的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训练当中,学生养成的对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悟能力。
无论是修养,还是领悟能力,都有一个核心,那就是对于语文的直觉。
语言的直觉是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操作的过程,而是直接认识事物,对于语文的学习来说,语言直觉指的是在听和读的瞬间就能够理解语言文字的真正内涵,把握语言的情感以及在语言运用当中所体现出来的判断。
对于语文语言的直觉,白家熹先生的解释就是:在言语活动实践的过程当中,在人的言语的区域里,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言语信号刺激作用形成的与言语活动联系的言语动力定型。
言语动力定型当中的各个环节的动作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言语动力定型建立之后,某种言语活动信号出现就可以引起各个动作的反应。
二、小学语文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性语感是学习某种语言必须具备的条件,任何一种言语的活动都需要把语感能力作为先决的条件,所以说,语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如果学生的语感能力强,那么学生的语文成绩就会比较高,语文的能力包括两种,分别为语言能力和篇章的能力,语言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语言能力的核心就是语感,因为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所依靠的就是语感,我们可以说,语感是小学语文能力的核心环节。
学生语感能力的高低能够决定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感来完成,小学语文学习当中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能力的形成都要靠培养学生的语感所得到的,学生的语感已经成为学生是否有审美能力的标志。
语感论文
阅读感悟中习得积累运用中内化——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内容摘要语感是对语言的敏锐感知、迅速领悟和把握的能力,从内容到形式、包括语音、语义、语法等在内的丰富的了解力。
小学生的语感能力需要教师带领,从富有典型意义的教学课例中,引导学生对语言材料感兴趣,通过整体感知,了解内容,通过充分地,有层次地指导,使学生体会这样的语言材料表达的情感、以及将这种情感或写作意图表现出来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使用中逐渐内化。
关键词语感语言材料整体感知读中感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领悟表达实践内化《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培养,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
” 都道出了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语感是什么呢?语言学认为,语感是对语言或语义现象的敏锐感知,迅速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等在内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我理解,语感既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也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体现。
一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即直接迅速地感受或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丰富内涵;二是能熟练地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即能用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语言来表情达意。
语感如何获得呢?叶圣陶先生还指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真切。
”可见得语感的获得跟语言学习材料分不开,也跟学习者的生活体验分不开。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习得一定的语感呢?现就语文阅读教学为例,谈谈认识和一些具体做法。
一、整体把握,获得语感新课标还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让学生在“读”中形成语感论文
让学生在“读”中形成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过:“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正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
这种感觉叫做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
可见,语感是人对语言这一对象的直接的、整体的感受,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
而读,是学生形成语感的最重要的途径。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读”中形成语感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诵读吟咏。
触发语感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
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
“读”是我国传统教学的精粹,由于汉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都需要通过有指导、有要求地反复诵读,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意”。
我们让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课文内容。
这一阶段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受主要是通过个体“自主”的“读”来取得的。
因此,“读”务须充分,要求学生“读声响、不错字、不少字、不多字。
”引导学生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弄明白文章所写的事情。
在学生了解本文所写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此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在读书中的课文内容和表达方式有一个整体的笼统的语感。
二、精读品味。
感悟语感在初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精选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如课文中一些有一定内涵的语句;一些在表达上比较有特色的语句或段落;一些体现运用规律的语言现象等。
引导学生借助一定的语言知识,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调取自身的阅读积累,深人品味这些精选的语言材料,使学生进一步体悟由课文所带来的语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悟文字: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浅谈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内容提要:针对阅读教学的一些困惑,将传统的语感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指导,具体介绍了言语实践、自主感悟、读、想象这四种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方式及实施方法,促进阅读教学中对文字本身的重视。
关键词:语感、实践、自主感悟、阅读、想象记得一位语文老师说过:“给每个孩子一个金色的童年,给每一个学生留下美好的记忆,是为了把孩子教出灵性来,让他们玩出灵性来。
”这虽然是一位热爱语文的老师最浪漫的梦想,但也说出了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培养学生的“语感”。
不同的人在对语感研究、探讨的过程中,赋予了其不同的内涵。
最早提倡“语感”的夏丏尊和教育家叶圣陶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说:语感是“对于辞类的感觉力。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
”它是从整体上直观语言对象,进而体验出一种语言模式。
这种语言模式具有模糊性、意象性,以一种“美”的状态存在。
当触及具体语言对象时,主体便迅速调动原有的语言模式,并融入对新对象的感知、理解、想象和情感体验,充实和丰富着已有的表象体系,创造出新的意象。
听起来很深奥,很悬乎。
其实我觉得说白了,语感就是读者的主观情感和作者渗透于文字间的情感之间的碰撞,而产生的自身的情感体验。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能力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训练语义感,即对语言文字丰富的蕴意的感悟,它是语文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二是训练语法感,即训练对语言法规的感悟,其中,更重要的是敏锐地感知语言结构方式、语意表达方式和语言的表现力;三是训练语韵感,即训练言语节奏、韵律的感悟,感悟语言的准确性和连贯性;四是训练语势感,即训练语言表达的语气、气势、风格等的感悟。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许多老师却用繁琐的分析讲解,纠缠于课堂内容的训练,替代了学生的阅读领悟和言语实践。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太过关注对课文内容的探究、延伸,忽略了对语言本身的感悟。
不少研究课在广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时地以画面图释文字解读文本,取代品读、想象和思考”怎样使阅读教学脱离机械的模式,体会我们的母语中所蕴涵的情感与智慧,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多地品味文字、体会感情,将感悟贯穿至阅读教学的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与生活体验,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生命的过程,使学生能享受阅读的快乐,并快乐地阅读。
一、加强言语实践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
小语课外阅读文章中,大多是对自然风景和生活情境的描述,语言形象生动、惟妙惟肖。
教师可唤起学生回忆,以学生曾有过的生活情境、事理感受、阅读积累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让学生凭借类似情境,进入文中,感受其境;凭借相似情感,以己度人,感受其情;凭借相通语言,心有灵犀,会心会意。
这样学生就能在生活体验不断调用的言语活动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言语能力,融合成更丰富的人生体验,从而形成"体验--活动--体验"的良性循环。
这样的循环在一堂课中是多次反复的,且后一循环总是建立在前一循环的基础上呈螺旋式上升。
具体做法是:1.引导回忆,加深感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做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
”是的,过往的体验才是对语言文字最好的注释。
如:春天和煦的风,夏日的狂风暴雨,秋天的金黄硕果,冬天的白雪皑皑……这一切,都将是最宝贵的记忆。
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沟通学生已有积累与现时阅读材料之间的联系,及时组建,加以运用,形成新的情感体验系统。
2.角色互换,联系类似生活经历,体会当时人物情感。
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阻碍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打消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试问:谁乐意读完全看不懂的东西呢?指导学生阅读《乡戏》这一篇文章的时候,有学生提出:“我就不喜欢看戏,那些人唱得完全听不懂,有什么好看的?”于是,我问:“过年的时候,你喜欢上街看热闹吗?”学生都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那街边表演的节目,你们都喜欢吗?”“不一定。
”我告诉学生:“作者和我们一样,只是喜欢那种开心自由的气氛。
假如是你,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在这样生动形象的一问一答中的,实现了文字向形象的转化,实现了文字向情感的转化,从而实现对语文情感、知识、能力的融合,形成新的体验。
二、自主感悟是语感能力培养的核心。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但绝不是设计者。
我们不能设定好模式,让学生在这个模式中填充内容。
语感是文本情感与主观感受的桥梁这个作用决定了自主感悟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一个自由地充分自悟的过程。
1.自主体会文章的真正含义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在阅读教学中,留给学生较多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自由地、积极地、反反复复地读文章,反复地体验,不断地回味。
每读一遍,就会有一种不同以往的新感受。
在这样不停的循环往复中,由表及里地悟出文章的真实含义。
2.自主感悟的方式我们建议学生用自己习惯的方式或写或列或画作好标注,而后在小组或全班同学之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我们可以这样提问:“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你能说说对他的看法吗?”学生就在这种自读自思、自问自解的过程中,体会到文章的蕴涵的真正含义,在脑海中勾勒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形成感情的共鸣。
我在讲《三顾茅庐》时,问学生:“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喜欢他呀?”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刘备”,并讲明他的尊重人才。
我很满意,因为这课主要讲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体现的就是他的重视贤才的品质。
有人谈诸葛亮,我也很满意。
可就有人与众不同:“我喜欢张飞。
”我惊讶地问:你喜欢他?为什么?”张飞是为了衬托刘备才出现的啊,他在文中的态度与刘备刚好相反啊。
可这位学生振振有词地说:“他虽然莽撞得可爱,很实在。
”也对啊!我肯定:“你能反过来看张飞,对他施以宽容的态度,这是非常可贵的。
你真棒!”学生听到这样的肯定,心里也美滋滋的。
假如,我否定他的看法,不给他发表意见的机会,那么他就会对上课失去兴趣。
一千个人中,我们要允许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存在,不是吗?三、读是语感培养过程中最忠实的实践者。
有人说过:“语言不等于言语”,“言语比语言的材料(词汇、语法)丰富得多”。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进行教学,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朗读、范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
(1)比较阅读,感悟用词的准确性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
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品味,使学生在比较中辨析出优劣来,在比较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加强朗读训练,感悟课文内容梗概。
以读为本,要注意语义疏通,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
要求学生读书时能合理调动多感官参与,目视、口诵、耳闻、心惟、一边读、一边快速检索贮存在记忆中的“心理词典”,联系上下文,对课文进行语义的疏通与整合,引导学生敏锐地觉察课文的主要话题,发现中心句、中心段,从而从整体上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
(3)加强示范,把握语感的技法。
语感是讲究技法的,学生是在一篇篇文章的研读中获得感知语言的技法。
教师范读时的语气、语调、表情、体态都能作为一种“美”的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听得见,看得着,可以直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间接体验文章的“美”。
另外,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强语感技能的示范,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效果。
4. 广泛阅读,重视积累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规定课外阅读总量:小学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做到一篇带多篇。
阅读教学中,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的阅读量的不足。
如学习《三顾茅庐》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的有关故事;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介绍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等。
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记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断等。
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
四、想象给感悟插上翅膀言语是产生语感的外在物质材料,记忆、联想和想像则是语感生成的内在精神材料,它以情感为动力源泉和情绪导向,在形象再造或创造中获得情绪。
1. 抓住契机,激发想象我在教授《三顾茅庐》时,有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诸葛亮会不会在故意睡觉,来考验刘备有没有诚意呢?一个问题激起千层浪,我抓住契机让学生讨论一下。
学生开始争论起来,在想象与分析的过程中,他们加深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与感悟。
2.营造意境,在想象中感悟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境地,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分别描写大娘、小金花、大嫂送别愿军战士的动人场面。
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神态、动作等词句描写,启发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想象大娘熬红的双眼,小桂花挂在腮旁晶莹的泪花,大嫂拄着拐杖一瘸一拐的一幕幕,感悟课文描写的意境,从中培养语感。
我们引导情境中阅读,同时又在阅读中不断地感悟,阅读、体会、融合、贯通,在这个不断地循环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感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1.高万同《引导读书感悟的层次和方法》,《江苏教育》2001年第16期2.《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访吕叔湘先生》,《语文学习》1985年,第一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版。
4.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二版。
5.于汇军《语感培养的实施策略》,《小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7、8期6、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